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综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综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披露;影响因素;规则研究;内控质量

随着中外公司因为虚假列报造成公司倒闭的实例的增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备受质疑,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萨班斯法案出台4年后,我国分别于2006年6月5日和9月28日颁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使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再度提上日程。

一、国内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研究

美国的萨班斯法案出台后,中国学术界开始了是否制定规则、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讨论。周勤业、王啸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视角指出我国需构建包括披露内容、评价及审核标准在内的一整套披露规则。缪艳娟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规则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建议借鉴英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中的合理理念,建立一套相互衔接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体系。杨陈敏、邵志高针对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乏硬性要求、格式和内容不详细、评价缺乏统一标准以及责任主体不完全到位等问题,提出通过借鉴美国经验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改进研究

我国强制性披露规则出台前,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外,均属自愿性披露。尽管年报中的披露位置多,内容差异大,内部控制信息的提取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形式化问题已达成共识。2006年中国版的萨班斯法案出台后,国内学者多以上交所内控指引、深交所内控指引为分析框架,以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年报为研究对象描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并提出改进意见。秦冬梅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发现2006年仅有6家上市公司按要求披露了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意见;且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格式不一,内容简单。

(三)内部控制评价及审核研究

内部控制评价及审核是制约对外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

基于会计视角:周春喜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多层次指标体系,讨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综合评价,对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池国华认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指引缺少对内部环境的评价,缺乏细化每一项指标的计分方法,建议将将内部环境要素纳入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之中。

基于审计视角:张龙平、朱锦余指出内部控制评价属于注册会计师的审核业务,应从内部控制评价的性质、评价标准、责任划分等方面探讨与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的理论问题,为我国注册会计师相关鉴证准则的制定和实务工作提供参考。杨金、张凌云从审计视角提出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的十大步骤,用以评价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其弱点进行检查,并提出内部管理建议书。

(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以上市公司年报为依据,从内部治理、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角度进行研究。李明辉、何海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财务报告质量、公司质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高质量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高于低质量的公司,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披露情况好于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林斌、饶静发现内部控制资源充裕、快速成长、设立了内审部门的上市公司以及有再融资计划的公司更愿意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上市年限长、财务状况差、组织变革程度高及发生违规的公司则不愿意披露鉴证报告。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一)关于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披露的研究

萨班斯法案的颁布强化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责任,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着重要影响。Hollis等发现上市公司在按照《萨班斯法案》404条款进行披露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组织结构的临近调整和由于不披露内部控制问题而导致较多的审计人员辞职等。Chan等通过证据表明那些按照404条款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公司相对于其他公司有更多的盈余质量管理和更低的投资回报。

(二)关于内部控制报告及其影响的研究

Wilis认为公司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报告为在年报中无法提供的内容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公司可以在内部控制报告中与现有的和潜在的股东讨论公司实施的战略和公司采用的政策,从而使他们确信公司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下,进而使内部控制报告增加企业价值,并且证明了良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股价有正相关性。Hermanso通过调查显示被调查者非常认可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内部控制能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好的保证。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及未来研究展望

目前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和内部控制报告评价方面,如何结合我国的上市公司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经验,特别是《萨班斯法案》在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对影响因素已经有研究,但是没有形成比较公认的综合性观点,国内的研究更少。信息披露方面,现行规范中仅仅要求将审计师的评价报告上报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并未要求其公开对外披露。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师对内部控制评价的严肃性和不利于审计师执业水平的提高,同时影响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周勤业,王啸.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J].会计研究,2005(2)

[2]缪艳娟.英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会计研究,2007(9)

[3]杨华.浅议美国内控鉴证业务的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务与会计,2007(8)

[4]陈敏,邵志高.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J].财务与会计,2008(1)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综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缺陷披露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界定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 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并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定义为“内部控制设计或执行存在的严重不足,使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或员工无法在正常执行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或舞弊引起的财务报告重大错报”。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缺陷是指“内部控制的设计存在漏洞、不能有效防范错误与舞弊,或内部控制的运行存在弱点和偏差、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的情形。”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

(一)理论困境。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2010年)研究认为,目前国内外对于内控缺陷具体认定是按其“发生可能性”和“导致后果的程度”来分的,在此基础上划分为三类:一般、重要和重大控制缺陷。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也基本借鉴了这一定义和分类,不同的是,我国提出的是公司层面的内控缺陷,因此把结果也界定为控制目标的偏离,指出内控缺陷分为一般、重要和重大缺陷,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导致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其严重程度和经济后果低于重大缺陷,但仍有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一般缺陷是指“除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缺陷”。

(二)操作困境。王惠芳(2011年)认为,已有规范虽然对内控缺陷认定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但仍存在下列操作性难题:

1、按照内控缺陷发生可能性以及导致后果的程度把内控缺陷分为三类,其逻辑固然清晰合理,但明显缺乏可操作性。如什么是较小可能性,什么是较大可能性,什么是合理可能性,财务错报以及企业目标偏离的程度又是什么?

2、判断三类内控缺陷导致后果的标准是财务错报还是企业目标的偏离,如果是后者,是什么样的目标?

3、一般控制缺陷与重要缺陷的区分有无必要?将内控缺陷按照其影响程度分为高、中、低固然全面合理,但中、低两个层次的内控缺陷目前又缺乏明确清晰的标准,这种“模糊”无疑增加了公司的操作难度和成本。

三、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

(一)内控缺陷披露的规范研究文献综述

田继高(2010年)认为,自愿性内部控制披露的内容分为管理层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和SOX302节生效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对自愿性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公司主动披露背后的动机。就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而言,管理者愿意主动披露正面的内部控制信息,以降低再融资成本、纠正股票价格中任何的低估和增加基于股票的薪酬与补偿。同样,管理当局也会选择一些负面的内部控制信息以“及时”的方式进行主动披露,以降低诉讼风险和获得市场的宽容。

李越冬(2012年)通过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以内控信息披露中最为重要、最具实质性的方面——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为切入点,并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和市场反应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可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属于母子集关系,

结合我国的上市公司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如:原规范中仅仅要求将审计师的评价报告上报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并未要求其公开对外披露。

(二)内控缺陷披露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方面:一是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特征。Ashbaugh、Collins和Kinney发现,拥有大量的存货和规模增长快的公司、小公司和经常报告亏损的公司更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注册会计师辞职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正相关。Krishnan和Visvanathan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会议越多、审计委员会里财务专家比例越小,具有频繁的事务所变更特征的公司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越多;没有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将会更多地进行财务预告,审计任期和审计费用与内部控制缺陷的报告没有显著的关系。

田高良等(2010年)利用2008年深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缺陷披露数据构建了内部控制缺陷指标,并实证发现经历审计师变更和财务报告重述的公司更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笔者认为,国内鲜见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研究主要是受内部控制信息质量所限。

Jams以收益挥发度和交易量作为市场反应的变量研究了SOX法案302和404条款下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信息含量,发现这两个信息含量指标都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为投资者的资源分配提供了有用的决策信息。

反观国内,虽然近年来国内内部控制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如方红星等,2011;李万福等,2011等),但是已有的国内文献主要通过构建内部控制指数或采用间接的替代变量等方式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自我披露的关注较少。

林斌等(2012年)发现:第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比例远远低于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比例;第二,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试点、内控审计投入、上市年限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越冬,刘伟伟.201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会计之友,8

[2]瞿旭,李明,杨丹,叶建明.2009.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现状研究.会计研究,4

[3]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2010.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影响因素研究.南开管理评论,4

[4]王惠芳.201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困境破解及框架构建.审计研究,2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综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特别是从我国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有关研究更是众多。经过整理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基础理论及影响因素研究

有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基础理论的研究很少。主要是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式(自愿性披露与强制性披露)进行探讨。李(2008)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信息披露可以从决策有用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周芳(2011)研究试图用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理论分析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式转变背后的原因,并得出披露方式的转变是促进资本市场效率向保障资本市场公平的转变这一结论。

有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丰富,且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少有规范性研究。李明辉、何海、马夕奎(2003)通过对我国2001 年上市公司年报中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财务报告质量、公司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蔡吉甫(2005)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受到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报告质量以及财务状况是否异常的显著影响。宋绍清、张侠(2009)研究发现统计年度、公司规模、上市时间、上市地点以及年报时间等因素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有显著影响。向宏志(2012)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受到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更多还原

总之,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众多,且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上市板块的上市公司有关影响因素的影响方向与大小也是不同的。因此,对上市公司的进一步细分研究会逐渐成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问题分析及改进意见研究

有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现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再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最后就凸显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李华、陈丽娜(2004)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基本上流于形式,并没有任何实质内容。并且这种披露是非自愿的、非真实的,完全是对证监会上述规定的一种敷衍而已。如果没有证监会的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并没有自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并就此提出改进意见。陈淑荣(2007)运用规范研究方法,站在构建内部控制报告的角度,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较简单,缺乏自愿披露的动力,这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机制问题。应建立由管理当局强制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机制,以加强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促使上市公司注重内部控制管理,进而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蔡丛光(2011)对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对中国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政策建议。杨慧文、顾镇同(2013)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注重披露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履行情况;大部分上市公司能够比较规范和完整地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但仍有一些上市公司不能按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体系和控制活动有待完善。

从上可见,虽然有关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众多,但缺少一个有效的评价标准框架。同时多数研究是根据具体行业、特殊地域甚至特别公司进行研究,从而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其问题及意见的推广性受到质疑。因此以后的研究有必要向建立内容统一、内在逻辑结构一致的评价框架、改进指引展开推进。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市场效应研究

黄寿昌、李芸达、陈圣飞(2010)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研究了内部控制报告自愿披露的市场效应。研究发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上市公司有着更活跃的股票交易以及更低的股票价格波动,意味着内部控制报告的自愿披露确实降低了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内部控制报告的自愿披露行为在2006至2007年度尚不存在显著的持续性,暗示内部控制报告的自愿披露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机会主义倾向。

从上可知,有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市场效应的研究很少,主要原因可能是之前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并未进行强制性要求,因此有关数据比较难以获取。但2012年1月1日起开始,我国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内部控制信息作为披露的重要内容势必会引起新的的市场反应,会成为未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的新方向和监管部门监管上市公司的重要内容。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综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质量控制准则 变迁动因 发展趋势

一、我国目前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执行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以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高效性职能无法充分发挥。针对于这一现状,笔者指出,我国相关部门需吸取发达国家的优秀做法,结合我国的市场特点和需求,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鉴证业务准则》中新增更为全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之后将其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相融合,最终将其确定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准则》。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可结合实际状况,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更名为《中国注册师财务报表审计准则》,并制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准则 XX 号———审计计划/审计方法/控制测试/缺陷评估/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特殊事项考虑/……》。同时,为满足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需求,相关部门也可依据美国的PCAOB AS No. 5,结合国内市场现状制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相整合的审计准则》。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可构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从而为完善和调整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提供有力平台。

美国PCAOB AS No. 5中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作出了规定,我国相关部门可依据这一规定,结合国内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格式,推进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改革。在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改革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将《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后附中的“审计师已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相关要求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改为“审计师已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现阶段,对于跨国的上市公司而言,要求其注册会计师严格依据国际审计准则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活动;对于在中美同时上市的公司而言,要求其注册会计师严格依据PCAOB AS No. 5下的审计准则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活动,以此才能够确保公司稳而快发展。

二、意识形态的思想动因

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制定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国内部分审计师以多种不同的执业准则为依据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活动。受诸多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部分执业准则在目标定位方面已严重脱离现行实际状况,无法满足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2010年,我国政府部门出台《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这一文献虽对审计师更好的执行内部控制审计起到借鉴意义,但仍未明确审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所要依据的准则,只是在后附中简单提到:“审计师已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相关要求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

在经济发展向前到一定程度,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转变,因此人们感到现行审计质量控制已不适用经济的发展;或人们了解现行准则的漏洞,让审计报告不够可靠,人的思想便催化了准则变迁。当然,在准则变迁的过程中,思想需求造成不一定全是有利影响。意识形态推动准则变迁可能成功,还有可能失败。所以说,在准则变迁过程中,如何将各个利益主体的认识统一就是能否顺利进行准则变迁的关键。

三、追逐潜在利润的经济动因

(1)上升了的边际效益。《审计准则》颁布之际,其边际效益与准则成本均呈现上升趋势,而边际效益上升速度远远高于准则成本上升速度,为此多数人都十分赞同《审计准则》颁布与执行这一行为。然而,当某一制度从原来的轨迹步入另一轨迹时,即转变为另外一种制度,此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成本。

(2)审计准则变迁完成后,准则转换成本逐渐向不变成本、“沉没”成本演变,此时关于准则的相关成本主要表现为准则运行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受准则变迁效率取向的影响,所以准则运行成本通常相对较低。除此之外,摩擦成本也是审计准则的重要成本。

(3)自审计准则实施以来,摩擦成本逐渐转换为不变成本,之前反馈审计准则颁布与实施的少部分人开始重新认识与接受新审计准则,其原因在于,与旧审计准则相比,新审计准则更加完善与成熟,并且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收益。此外,新审计准则背景下,效率取向约束发生变迁,即使变迁收益难以完全弥补成本,此时通常也难以出现变迁现象。

(4)下降了的边际效益。随着更多的人逐渐认识与接受新审计准则,而新审计准则存在的边际效益优势逐渐消失,而受边际效益优势影响所带来的相关收益逐渐减少。久而久之更多的人又会对新审计准则产生厌倦,投入积极性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社会大环境也时刻在发生着变化,新审计准则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为规避上述问题,则需要保证新审计准则具备环境适应性特征,能够根据社会环境变化进行自主调整优化,始终保证人们对其具有新鲜感。

四、新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发展趋势

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审计准则之所以发生变迁,其关键原因在于利益主体对潜在利益追逐的结果。实际上,利益主体对审计准则变迁的作用取决于利益主体潜在收益与变迁成本之间的关系,即若利益主体潜在收益大于变迁成本,则利益主体对审计准则具备促进作用;反之若利益主体潜在收益小于变迁成本,则利益主体对审计准则具备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现状综述范文第5篇

摘 要

ABSTRACT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

1.4 本文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综合评价

3 S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现状与问题

3.1 S 民办高校及其财务部门概况

3.1.1 S 民办高校概况

3.1.2 S 民办高校财务部门现状

3.2 S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现状

3.2.1 预算编制原则

3.2.2 预算编制方法

3.2.3 预算内容的分类及填报

3.2.4 预算编制要求

3.2.5 预算执行与控制

3.2.6 预算追加和调整

3.2.7 预算监督与财务决算

3.3 S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现存问题

3.3.1 预算管理体制问题

3.3.2 预算编制问题

3.3.3 预算执行问题

3.3.4 预算控制问题

3.3.5 预算绩效评价问题

4 S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预算管理模式滞后

4.1.1 管理层缺乏预算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4.1.2 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管理权限不清

4.1.3 财务预算岗位设置重视不足

4.1.4 预算内部控制建设亟待提高

4.2 预算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4.2.1 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4.2.2 预算执行漏洞较多

4.2.3 预算分配不合理

4.2.4 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

4.2.5 缺乏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4.3 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4.3.1 预算信息化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不相匹配

4.3.2 预算管理系统未能实现资金的精细化管理

5 S 民办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5.1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5.1.1 设立闭合式的预算管理组织网络

5.1.2 建立校内经济责任制

5.1.3 完善奖惩机制和体系

5.2 基于 PDCA 循环的预算动态流程模式

5.2.1 计划阶段(Plan)---预算编制

5.2.2 实施阶段(Do)---预算执行及监督

5.2.3 检查阶段(Check)---预算分析评价

5.2.4 处理阶段(Action)---预算评价结果应用

5.3 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控制

5.4 建立信息化形式下高校的预算新模式

5.4.1 以财务系统为依托的预算管理新模式

5.4.2 预算管理系统的内部设置

5.4.3 预算管理系统的内部运转

5.5 编制预算管理效果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