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校合作家长的感悟

家校合作家长的感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校合作家长的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校合作家长的感悟

家校合作家长的感悟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家校合作;大阅读;广雅书院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3

书籍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文明。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塑造自我的重要手段,是人类保存、传播、延续历史文化的根本途径。[1]广雅小学地处广州市荔湾区西湾路,以广雅书院为标志的“广雅文化圈”赋予了学校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质。“广者大也,雅者正也。”“广雅”二字蕴含着书院创始人――清代名臣张之洞对广雅学子的期待:拥有广博包容的胸怀与学识,雅正规范的举止与志趣。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无疑是接续“广雅”追求的重要手段。多年来,广雅人务本求实、开拓创新,立根书院文化,用浓郁的“书香”涵养“广思博学,品雅志高”的广雅学子。

一、明晰“大阅读”概念,用“书香”引领广雅生活

新时期的学生尽管拥有良好的生活与学习条件,但品味书香却成为一种奢望――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引人沉迷的电子游戏等充斥着他们的闲暇生活,甚至挤占了学习时间;更有快餐式阅读带来的剧烈冲击。如何应对时代挑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突破,引领学生回归质朴,找回“书香”,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践证明,小学阶段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其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指导。今天的家长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亲子阅读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读什么,如何读,许多家长都存在一定困惑,并曾就此来校咨询。这为学校开展阅读活动,建设书香校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学校拓宽思路,提出了“大阅读”概念,将家长和社区资源纳入其中,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书香”氛围。

“大阅读”之“大”包含三层意义,一是主体范围大。“大阅读”的教育对象不仅是学生,还包括教师、家长以及与学校教育相关的人员。二是阅读面大。广雅师生不但要读小文章,还要读大书籍。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工具,也是数学、英语、科学、品德等所有学科的工具。三是阅读形式广泛。既有主题阅读,也有海量泛读;既有经典吟诵,也有研究性和创造性阅读;既有听书籍,亦有讲书籍,还有与作家面对面谈书籍,邀请知名作家领着孩子们读书。“大阅读”追求的是让阅读贯穿师生全部教和学的行为,成为师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进而成为师生学习的基石,让师生掌握终身学习的工具。以阅读涵养学生广博包容的胸怀与学识,雅正规范的举止与志趣,让广雅小学真正成为“书院”,让“书香”伴随孩子一生。

二、盘活“大阅读”资源,用“书香”弥散广雅校园

苏霍姆里斯基曾说,一所学校可以什么也没有,但只要有图书馆,就可以称之为学校。让校园成为一个“书源”,是学校开展大阅读,建设书香校园的硬件基础。[2]图书馆一般是学校的必备场馆,但其藏书的利用率往往不高。“大阅读”资源的建设必须让藏书成为“活书”,在师生和家长的手中流动起来,如此才能真正让书香弥散校园。

学校图书馆不断补充藏书资源,现已有藏书三万多册,定期向师生开放。图书馆不断优化藏书结构,以符合中小学图书室任务和读者需求为依据,制定系统的藏书建设计划。一方面,图书馆配合学校课程,提供足够的教学参考资料;另一方面,根据学生需求,搜集内容广、知识门类多的文献资料和非印刷知识、信息载体。如与南方分级阅读合作,建立网络阅读快车,为师生提供免费电子图书资源,帮助生拓展阅读量。

学校不断健全和完善图书管理制度。学校大队部负责从队员中挑选优秀的图书管理员,进行定期培训,让学生管理图书,做书籍的主人。管理员落实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和分班阅读安排,师生凭借书证进入图书室,凭取书板拿书。学校加大图书馆宣传,让师生了解图书室的性质、职能,以及图书的分类、编目、索引书号的组成、图书排架等。如此,让师生掌握利用图书室的科学方法,激活图书资源。

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书香家庭”评选标准,倡导家庭藏书建设,引领亲子阅读风尚。评选标准包括家庭读书环境建设,如书房、书柜、书架布置等;家庭藏书情况,须拥有一定数量的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读物,如每年购买新书不少于6册,至少订有1―2种报刊;家长和孩子能共同拟订读书计划,按计划读书,家长能教育并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利用周末或其他休息时间,家长能带孩子到书店或图书馆买书、看书,家长和孩子制定计划,将部分压岁钱和零花钱用于购买新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休闲时尚等。家长和学生可通过照片展示或书刊目录列表,争当“书香家庭”。

基于图书馆藏书资源,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图书角。一方面由教师从学校图书馆集体借阅图书,充实书架,并定期更换图书;另一方面,每个学生从家庭藏书中选择两本自己读过的好书,与同伴分享,学期末可领回。如此,盘活学校和家庭的图书资源,让书籍在师生、家长的手中流动起来,为“大阅读”打下良好基础。

三、享受“大阅读”生活,用“书香”涵养广雅气韵

自古以来,广雅书院便注重以传统文化之精髓砥砺名节、端正品行、宽仁博爱,以经、史、理、文四科的传授,倡导全面发展。学校继承广雅书院自始创至今所秉持的务本求实、开拓创新之精神,拓展多种途径,着力融合传统经典与现代文化,营建丰富的“大阅读”生活,用“书香”涵养学生“广思博学,品雅志高”的气韵。

晨诵・午读――以诵读开启校园生活。每天清晨第一节课前,师生在广播站的带领下,诵读经典;午休结束后,师生或读讲故事,或由学生或老师讲解经典。师生在阅读中静下心来,开启生动的校园生活。如今,教学楼走廊书架旁、楼前鲜艳的杜鹃花旁、操场青绿的芒果树下,处处可见孩子们沉醉阅读的身影。伴着琅琅书声,《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等经典所蕴含的传统美德自然走进了孩子的内心。

“故事父母”进课堂――激发亲子阅读热情。有故事的童年是幸福的,有家长陪伴阅读的童年更是甜蜜的。学校在一、二年级开展“故事妈妈爸爸”进校园活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为孩子们讲故事,享受亲子阅读的幸福与甜蜜。每一位家长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故事题材广泛,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故事形式更是别具匠心:有家长单独讲述,并与孩子展开互动;有家长精心制作动图,图文并茂地讲故事;还有生动有趣的亲子故事表演,引发了孩子们的阵阵欢笑。这一全新的阅读方式点燃了亲子共读的热情,让孩子们真正将读书当作最开心的事情,让师生、家长共享广雅书香。

阅读目录推荐――提供阅读指导。每学年初,学校都会开展阅读目录推荐活动,在师生和家长中广泛征集阅读建议。最终确定阅读目录后,分年段发送至各班学生和家长手中,同时,学校会根据推荐书目,结合实际情况购买新书。低年级以带拼音的辅助读物为主,内容可是童话、寓言故事,如《秘密金莲花》《神奇竹笋笔》等;中年级引导学生阅读不带拼音的读物,并逐渐向纪实性作品过渡,如《聊斋志异》《千字文》等;高年级则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并鼓励学生涉猎各领域的书籍。同时,学校通过班级书架和家庭书橱活动,为亲子阅读提供科学而详实的阅读指导。如此,引领师生家长实现高质量的阅读,从中不断汲取精神营养,涵养自身的学养与品质。

“三个一”――引领阅读行为。每学期,学校倡导学生自制一份阅读目标和阅读书单,与父母一起展开自主阅读,并一起填写读书记录卡,写下阅读感悟;每月开展一次以阅读为主题的中队活动,如读书交流会、读书沙龙、读书演讲比赛等,并邀请家长参加,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每周,教师则开设一节阅读校本课,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阅读障碍等,亲子共读遇到的问题,以及小组互助情况,并及时跟进。让阅读深入学生和家长的生活,引领家庭阅读风尚。

“读书月”展示――分享阅读硕果。每年4月,学校结合世界读书日开展读书月活动,为师生和家长提供分享阅读成果、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通过读书节汇报演出和语言艺术汇演,师生尽情展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一起分享阅读的收获和喜悦。

“家门口夏令营”――“阅读”生活世界。社生活是学生践行阅读成果,涵养广雅气质的广阔舞台。学校与所在南源街合作,携手各社区,每年暑假开展“家门口夏令营”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包括“才艺秀”展演活动,孩子们在风雨亭社区文化广场,为社区居民奉上精彩的读书和语言艺术汇演节目;系列专题教育,如与南源街关工委合作开展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与南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合作,播放青少年题材电影,为社区家长和学生提供文化“消闲”享受;根据家长和学生意愿,开展棋类、书画和舞蹈等培训班或讲座,丰富学生的文化与艺术修养;社区图书馆、文化体育场地、文化站等更是为学生提供全天候服务。让师生和家长走进社区,“阅读”火热生动的社会生活,不断拓展视野,丰富学养,涵养雅正规范的品行。

广泛而深入的“大阅读”,让广雅人不仅丰富了学识与修养,更拓展了视野和胸怀。而今,拥有广博包容的胸怀与学识,雅正规范的举止与志趣,己逐渐成为每一个广雅人的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吴志敏.社会阅读推广与公共图书馆使命[J].图书馆学研究,2011(2):106.

家校合作家长的感悟范文第2篇

教育是一门艺术,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关爱的目光是学生心灵的阳光。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认同这个观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常常有人问:“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们应该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巨老师,你班的王桢同学这学期的变化可真大呀!”本学期听到这样的赞语已经有很多次了,这不仅让我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而且内心也倍感欣慰。回想起上学期王桢的情况,只能用“糟糕”来形容: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扰乱纪律,不做笔记,甚至不写家庭作业,各科老师经常领着他到我这里来告状。对他来说,批评、惩罚、请家长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尽管他也曾屡次向我保证过,但都坚持不了几天。哎,对他,我真的很头痛,心想真是“朽木不可雕也!”记得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如果你放弃了一个学生,就全班而言是几十分之一,就全校而言更是几千分之一,但是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你放弃的却是百分之百。”是的,我不该放弃也不能放弃,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退缩,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第二天,他依旧没有完成作业,这回我没有当场批评他,而是把他请到了办公室。刚开始,他显得手足无措,神态尴尬。可当他顺从地坐下来并接过我倒的水后,开始放松了心情,与我自然地聊了起来。通过交谈,我才知道:原来王桢的父母工作在外地,他一直寄住在亲戚家。由于父母不在自己身边生活,也对他疏于管教,从小学时他就养成了这种懒散、做事不认真的不良习惯,关键还是缺少家的温暖,爱的缺失,也就造成了他现在任性、倔强、偏执的性格。其实,他并不想变成现在这样,但就是管不住自己贪玩的个性,又加之上课不认真听讲,所以有些作业根本不会做,也就出现经常拖欠甚至不做作业的现象。于是,我与他商议制定了一些督促他克服缺点的措施。

这次的谈心很愉快,让我真正认识了他,也认识到自己以前的一些教育失误。对于这种缺少温暖、缺少爱的孩子,作为教师应该首先做到给予爱。现在,我改变了对王桢的看法,对他不再以说服教育为主了,而是运用多种方法,从心灵到行为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我的辛苦没有白费,王桢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上课捣乱的现象少了,作业拖欠的现象也少了。学校实行课改,小组分工合作的展开,又调动起了他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善于思考、积极探究、主动质疑的学生。老师们对他的批评少了,表扬多了;对他的冷漠少了,关爱多了。王桢真的进步了!一个迷失的心灵慢慢回来了。他的成绩进步很大,赢得了同学们的赞许。今年的中考他考了521分,超过重点中学分数线,成绩出来后,他的家长还给我打来电话,对我表示感谢。我的努力赢得了家长的尊重与理解,值了!

其实,不仅对王桢这样,对每个孩子我们都要用心去关爱,去赏识。在学生身上,你用真心播种一棵树,就可以收获整片森林。因为我们心中有爱,懂得去给予爱,所以才会收获到爱的果实。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写过一段很流行的话:“鱼对水说:我流泪了,可是你看不见,因为我在水里;水对鱼说:但是我能感受到,因为你在我心里。”很多时候,学生像水,老师像鱼,学生们看不见你心中的想法,但你要真心的去关爱他们,他们一定能感觉到,因为我们在他们心里。

对于学生的教育,是用心与心交流,靠理解,影响,感悟,和学生融为一体,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大多数只关心学生的学习问题,不注意学生思想的变化,情绪的波动。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爱要在学生有困惑时,不知不觉的关心、帮助指导、相互理解,信任、爱会在我们之间传递,就会有共识,共同朝向目标前进,这样我们的期望学生才会理解;达成共识,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我们从中也能享受学生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达到双赢,成为一名真正懂得教育、爱教育、受学生尊重爱戴的朋友导师,改变学生前程的引路者,让学生铭记一生的良师益友。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有一种态度叫享受,有一种感觉叫幸福。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份快乐的心情;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股创造的激情;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种生活的诗意,你能从平凡中品味出伟大,从失败中咀嚼出失败的成就,你会惊奇地发现,幸福从此熙熙攘攘。”是的,爱是伟大的,爱是无私的,充满着爱的教育一定会让我们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家校合作家长的感悟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46-01

在这个快时代的社会,要想保留最初的信仰,要想保留心中的德,这重任无疑落在了教育者的身上。而要想改变现状,则必须要从小抓起,小学阶段的教育固然需要,但由于年龄因素,小学时段的教育起不到决定性因素。反而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进入了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树立学生思维观念的重要时期。简言之,中学阶段是学生加强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中学教师,要培育学生良好的学生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就更加需要加强中学生的德育建设了。德育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育德,即能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

1.中学生,处于生长的叛逆期,思想品德教育也必然成为重中之重

这个阶段的学生,叛逆、孤独,不愿与家长、老师沟通,甚至把家长、老师当做"敌人",面对这种境况,教师教育工作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另外,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可以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价值观,思想观,他们可能对一些社会现象形成不了正确的认识,与老师之间差异便会越来越明显。那么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思维,从品德教育出发,让学生在学习和感悟中改善自己。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到:"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文化教育固然重要,思想品德教育也必然成为重中之重[1]。因此,教师在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应从根本上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那么,又该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建设呢?

2.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

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是说靠近红的,你会变红,靠近黑的你会变黑,实际意思是说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也会优秀,和秉性差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差,这句话重点强调了一个环境对人的改善作用。同样的道理,一个学生的生活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学生只有生活在这三个健康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自觉地去接受品德教育。比如,教师可适当参与品德活动,积极加入学生品德教育中去;其次,加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家长及时向教师反应学生情况,教师向家长传递品德教育信息,召开主题家长会,提倡家长以身作则,督促家长与学生沟通,另要注意在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语言、方式、方法得当,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2]。教师在任教期间,更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做到"文明他人,服务学生";最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周围交往环境,积极引导学生远离外界不健康因素,学生在校期间,杜绝学生与外界社会的不良接触,离校期间,要积极合作家长,同时帮助学生远离复杂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在应该健康成长的时期拥有健康的社会环境。

3.加强中学生德育建设,教师不仅是学生的教育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

中学生阶段,学生虽已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拥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们的思想还尚未成熟,不少学生的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在这一时期,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建设,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思想加强引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教师可以召开主题班会,班会题目以"德"为主,为学生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幻灯片,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改变自己的道德观念,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其次,引导学生从实际行动做起,教师为学生定期布置德育作业,并督促学生完成,从而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加强对德育观念的转变[3]。比如教师可从具体细节入手,布置学生回家替父母完成任务,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帮助周围有困难的人。最后,教师可定期安排班级德育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独立确立课程内容,老师辅佐学生完成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施教者,同时又是受教者。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从根本上贴近德育建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己改变自己的观念,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德育观念。另外,教师可根据课程安排,调动德育课程,可以将德育观念课转化成实践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就近参加一些德育建设活动,活动内容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来定。此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获得感悟,懂得珍惜,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法制节目的视频,培养学生懂法、遵法的意识。

4.加强中学生德育建设,不仅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学生从根本上去遵循教师的引导

中学生,还处于思想、心理发育尚不完善的时期,很多学生的自制力很差,教师在给其布置作业时,学生并不能按时按量的完成。正如教师引导得再好,学生不去做,其结果跟教师不引导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加以引导的同时,更不应该忘记要时刻去鼓励学生、督促学生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在学生犹豫时,教师应及时为学生点明方向,鼓励他们放下心中的疑虑,明确对错,积极完成正确的事情,及时改正错误的事情;在学生放弃时,要积极引导,让学生看到希望之火,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去完成放弃的事情,并及时劝解学生,成功与否,并不关键,关键是要有一颗永不放弃的心;在学生辉煌时,教师要适时对学生加以鼓励,但不应过分鼓励,从而适得其反[4]。完成这些的关键是,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及时向老师反映情况,老师及时向学生询问情况,做到老师了解学生,学生理解老师。在这一过程中,班级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班干部便发挥了重要作用,班级干部就相当于一座桥梁,连接着班主任和班级学生。当班级学生有问题不能和班主任及时联系时,可通过班级干部向班主任传递;班主任工作不方便时,可通过学生干部向班级学生传达。

5.结语

学生是新时代文化的继承者,教师是新时代文化的传播者,这个时代既需要继承者,又需要传播者,既需要教师的引导,又需要学生的努力,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个急速发展的社会,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日渐增多,要想改变社会道德,便需从根本抓起,从小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而此任务的最佳拍档无疑是中学生了。由此可以看出,加强中学生德育建设,不仅是学校、家庭的任务,更是社会的任务。作为教师,要协调学生一起,更快更好地加强中学生德育建设,从而为祖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忠东.以人为本是夯实学校德育的基础[J].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 2003, (1).

[2]刘念群.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问题的思考[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

家校合作家长的感悟范文第4篇

一、读写生态链的建构:关注三维空间

(一)长度:从两节课走向一个月

传统作文课,一般情况下只有两节课,我们也往往限于此。在学生没有充分感知、充分体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匆匆而作”,其结果是很多学生对于习作产生畏惧。而“读写生态链”则将“读”与“写”置于情境之中,从两节课走向一个月。

1. 晨诵午读,日积月累。每天的晨诵时间,就开始诵读诗歌。午间更是“大声朗读”和“持续默读”的时间,全班同学或静悄悄地阅读与玩具有关的故事、图书,或听老师大声朗读相关故事。

2. 亲子共读,思行并举。每周,都有亲子互动活动内容,或给爸爸妈妈讲有关玩具的故事、介绍玩具影片的精彩情节,或听家长讲述他们小时候的玩具,或动手制作喜欢的玩具。

“玩具”主题亲子共读分享表

活动名称 填写时间

我最难忘的表现

我的思考和困惑

家长的评价

3. 每周一次,读写分享。在这一个月里,大家围绕“玩具”主题展开分享,有读书交流会,有片段指导课等。

(二)宽度:从书面阅读走向立体阅读

围绕“玩具”主题,师生共同选择了童谣、诗歌、图画书、电影等媒介一同赏读。在赏读时注重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追求广度与深度,突破传统书面阅读,倡导立体阅读,除了纸质文本外,倡导读电影、读音乐、读视频。同时,将各种有趣的活动与阅读有机穿插。在选择媒介时要把握“三味”。

1. 儿童味。经过时间的检验,符合本年段儿童的心理特点。

2. 文学味。感情真挚,文辞优美,充满情趣,具有极强的文学味。

3. 时代味。切合当下儿童生活,传达正能量。

“玩具”主题立体阅读明细

阅读时段 媒介名称 内容明细

晨读时间 童谣 《不倒翁》《搭积木》《跷跷板》《橡皮泥》《小小七巧板》《我来照顾布娃娃》《纸飞机》《玩具进行曲》

晨读时间 诗歌 《布娃娃过桥》(圣野)、《玩具》(泰戈尔)、《绒毛小熊》(任溶溶)、《风筝》(马云超)、《风筝》(英帅克)、《我的风筝》(莫利斯・卡列姆)

午读时间 阅读课时间 图画书 《出走的绒布熊》《小熊可杜罗》《我的兔子朋友》《第五个》《大猩猩》《飞机》《玩具船去旅行》《爱德华的神奇旅行》

午读时间 阅读课时间 童话故事 《玩具之夜》(周锐)、《小人精和玩具兵的战争》(杨红樱)、《玩具店的夜》(孙幼军)、《玩具手枪惹祸了》(金波)、《玩具审判团》(李志伟)、《坚定的锡兵》(安徒生)

社团活动时间 电影 《玩具总动员1》《玩具总动员2》《长江七号》《舒克和贝塔》《马格瑞姆的玩具店》

午读时间

阅读课时间 散文 《一起长大的玩具》(金波)、《童年的玩具》(王安忆)、《打弹珠》(黄忠达)、《童年时的玩具》(吴凤珍)、《我小时候的玩具》(刘晓明)

(三)高度:从单一训练走向多样训练

1. 关注表达。无论是阅读童谣诗歌还是散文故事,我们都会带着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创作的。

2. 多样训练。传统习作一次习作只训练一种体裁,而“读写生态链教学模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对“儿童诗写作”“编写童话”“写新闻报道”“写说明书”“创作图画书”等都有所介入。

3. 突出重点。根据年段特点,四年级重点是对于段的训练,在写作指导时就要以此为准。

二、读写生态链的实施:关照自觉读写

(一)情境创设:让读写有情有境

情境的创设对中年级学生来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想象的空间。“读写生态链”的建设,创设情境是关键一步。

以“玩具”主题为例,我们举办了“玩具节”。每个小朋友都带来了自己最心爱的玩具。专门举办了“童年的玩具”展览:有鸡毛毽子、弹珠、沙包等。教室墙壁上张贴着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的资料、图片。读着这些资料,孩子们知道了:最早的风筝并不是玩具,而是用于军事、通讯;七巧板,在19世纪已广为流传,外国人称之为“唐图”……在教室的前门,还贴上了“玩具国”的文字。教室成了一个小型“玩具博物馆”。

之后的每一项活动都在这样的大情境中展开。整整一个月,每一天都和玩具有约,读与玩具有关的诗歌、童话故事,做属于自己的泥人、风车、风筝、纸飞机等玩具,看与玩具相关的电影、动画片。玩玩具,聊玩具,写玩具,这样的日子孩子们兴奋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整整一个月,我、孩子和玩具们融为了一体,一起上课,一起游戏,一起读书,在其中观察、思考、交流、表达、操作。这为学生的想象与思维活动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我仿佛就是故事中的某个玩具”“童话中的玩具就像我”,他们可以去组合和创造新的形象。

(二)立体阅读:让读写有声有色

每天清晨,当阳光爬上课桌的时候,我们开始诵读圣野的《布娃娃过桥》、泰戈尔的《玩具》、马云超的《风筝》等充满趣味的与玩具相关的儿童诗,有时伴着音乐深情吟诵,有时打着拍子齐声朗读,有时看着文字默默记诵。

当午间阅读的铃声响起的时候,我们开始和孙幼军爷爷笔下的“小布头”一起去历险,坐火车,等飞机,好玩有趣!阅读课、活动课上,我们一起读《我的兔子朋友》《第五个》《爱德华的神奇旅行》等图画书,一起读《坚定的锡兵》《玩具店的夜》等童话故事。读着读着,孩子们身边的一个个玩具活起来,有的会生病,有的烦恼多多,有的孤单寂寞,还有的机智勇敢……

影视欣赏时间,我们看《玩具总动员1》《玩具总动员2》《舒克和贝塔》《长江七号》《马格瑞姆的神奇玩具店》等。我和孩子们不禁感叹:玩具世界真精彩!

立体阅读让阅读变得有声有色。在读的过程中“说来听听”也是我们经常做的。

【说来听听】片段:

师:孩子们,前面两周,我们读了哪些跟玩具有关的故事呢?又看了哪些跟玩具有关的电影、图画书呢?大家回忆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一一板书。)

师:在这些故事和电影中,你最喜欢哪个玩具、哪个故事呢?请大家说来听听。

生:我喜欢长江七号里的七仔。七仔太可爱了,为了救小狄的爸爸,它把自己的能量全部输送给了他。后来七仔死掉了,变成了一个布娃娃,它的两只眼睛也变成了叉叉。

师:是的,七仔为了救小狄的爸爸,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很伟大噢!

生:我最喜欢《我的兔子朋友》。为了拿回老鼠的玩具飞机,它把大象、犀牛、河马、松鼠、鹿、鳄鱼、棕熊、鸭子都集合在树下。它们一个叠一个,可就快够到玩具飞机时,兔子的手一松,动物们哗啦啦地全都摔到了地上……真好玩!

师:这个故事跟我们读过的《月亮的味道》有点像。

生:我喜欢《小布头奇遇记》这个故事。小布头原本是个胆小的玩具,在漫长又有趣的历险中,它变得勇敢又坚强。

生:我喜欢《49只风筝和49只纸船》。因为故事里面的风筝和纸船上面可以写祝福的话,下次我也要试一试,说不定可以交到新的朋友呢!

生:我觉得《玩具总动员》中的胡迪很聪明。当火柴被吹灭后,胡迪用巴斯光年头上的氧气罩当放大镜,再把火箭的导火索放在氧气罩下面,调整好位置,导火索就嗤嗤嗤地烧起来。于是,火箭带着胡迪和巴斯光年飞了起来。

生:我也喜欢胡迪。当胡迪和巴斯去追安迪的搬家汽车时,身上背着火箭的巴斯被卡住了,已经跳上车的胡迪没有一个人先走,他又跳下车来,用力拉巴斯。然后两人一起走。胡迪可真够朋友的!

师:看来胡迪成了许多小朋友心中的偶像了。说真的,张老师也挺崇拜胡迪的,他勇敢、机智、够朋友,是个好玩具。

将想法说给别人听,意味着听众也开始思考,原本只是自己的想法,转化成同组成员的共同财富,又能碰撞出新的想法。交流能够促进更好、更深的阅读;交流能够培养民主、平等的精神。

(三)活动体验:让读写有滋有味

活动能够活跃身心,给学生真切的体验。开展一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习作题材,更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

“玩具总动员”系列活动

活动一:“秀秀我的玩具――我是玩具代言人”

1. 将自己最喜欢的或最有特点的玩具带到学校里来。

2. 通过查阅说明书、上网、请教教师或家长等方式了解玩具的名称、特点、玩法、来历等。

3. 在教师的指导下,写一写玩具。然后,练习有条理地介绍。

4. 介绍自己的玩具,评选“最佳代言人”。

活动二:“巧手做玩具――我是玩具小主人”

1. 师生自己先学习一种玩具的制作方法,譬如纸船、万花筒、风筝等。

2. 把制作玩具的步骤一一写下来。

3. 师生准备好做玩具的材料。

4. 教师教学生做一种玩具,请几位学生教大家做几种玩具。

5. 评选“最佳指导奖”。

活动三:“用玩具写童话――我是玩具小作家”

1. 阅读与玩具有关的童话故事,感悟写法。

2. 学生合作,摆玩具、编故事。可以自己编,可以和同桌合作,也可以小组合作。

3. 给自己编的故事取个名字,交流编写的童话故事。

4. 评选“最佳童话小作家”。

活动四:“亲自演故事――我是玩具小演员”

1. 演故事,展示自我。请学生试一试把自编的故事演出来。

2. 小组合作排演。先在小组内交流编写的童话故事,评选出最有趣的童话故事作为排练的剧本,然后分角色、做头饰、排练。

3. 在全班演出,评出最佳剧本、最佳演员。

4. 课后把自己编的童话故事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邻居、朋友们听,请他们评评你写得怎么样。

(四)写法指导:让“习作”有章可循

在“玩具”主题的情境与活动中,“写什么”已经不难,“怎么写”才是需要教的。当然教学生“怎么写”的过程中,不在乎面面俱到,而在乎一课一得。

【创作诗歌】片段:

师:孩子们,上一周,我们学会了做纸船。双休日,你和家长一起去放纸船了吗?

生:星期天下午,我和爸爸到东州公园放纸船。小纸船随着水流摇摇晃晃地向前漂去。

生:星期六下午,我和妈妈到乡下的小河边去放纸船。我蹲下身子把船放到水面上。起先纸船漂行得很慢,后来一阵风吹来,纸船飞快地往前航行。我蹦跳着去追纸船。纸船漂啊漂,我在岸上跑啊跑!

师:说得非常好!让我想到了我们读过的一首儿童诗《风筝》。谁来背一背。

生:天上飘着一只风筝M地上跑着两个儿童M风筝驮着两朵白云M儿童牵着一缕春风MM风筝飘啊飘M儿童跑啊跑M天上的风筝多像戏耍的儿童M地上的儿童就是飞舞的风筝。

生:老师,我会模仿说一首。河里漂着一艘纸船M地上跑着一个儿童MM纸船漂啊漂M儿童跑啊跑M河里的纸船M多像奔跑的儿童M奔跑的儿童M就是河里的纸船。

师:掌声送给他,模仿得真不错。我们写诗,往往就是从模仿起步的。好的,我们继续交流。

生:星期日上午,太阳特别好。我和妈妈每人拿一只纸船,小心翼翼地放到小河里。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阳光照在小船上。小船,小船,我祝你一路顺风。

师:说得真好!我仿佛听到了鸟叫,看到了纸船悠悠漂向远方。如果把你说的写下来,分分行,稍做修改,就有可能是一首好诗哦!

(教师边说边板书)

一艘小纸船,

轻轻离开我的小手,

随风远航。

披着阳光,

满载鸟儿的歌声,

带上我们的祝福,

漂向遥远的地方。

师:你们看!这还挺像一首诗吧!我们要大胆地去写,模仿是一种方法,自己写下来后反复修改也是一种方法。

在大量诵读与做纸船、放纸船的基础上,学生习得了语言,初步感受了儿童诗的语言特点并有了“放纸船”的生活体验。这一片段,让初学儿童诗写作的学生明白了仿写往往是走上创造的第一步,写诗歌并不难,有时候只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稍作修改,就能成为儿童诗。

【编写童话】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读过的与玩具有关的童话故事,说说看,这些故事中的玩具有什么特点?

生:有的玩具像小朋友一样会说话,会活动,譬如小布头。

生:而且有的玩具像人一样会高兴,会生气,会发怒。

师:小朋友们的发现都很了不起!那么在我们编写的时候,就可以把有些玩具当作“人”来写。

师:你们有没有留意,故事中的玩具往往是在什么时候活动的?

生:我发现,《玩具总动员》中的玩具总是在人不在的时候全都动了起来。只要有人一来,他们就恢复原样。

生:《小纸船大航行》中的纸船是在小主人睡着后才开始航行的。

生:玩具小熊可杜罗是在店门关上以后,天黑了,才开始去找扣子的。

师:这些故事中的玩具往往是在没人在的时候开始活动,这样会给人感觉更真实。

师:那么,故事往往是怎样开始的呢?

生:《我的兔子朋友》是由于一只小老鼠把玩具飞机飞到了树上。

生:《第五个》中的玩具都受伤了,于是就开始了故事。

生:《大猩猩》中安娜一直想去动物园看真正的大猩猩,可是他的爸爸没有空。于是一个晚上,玩具大猩猩变成高大的活的大猩猩带着安娜去动物园。

师:我们在编写故事的时候,总得想想故事是因为什么而开始的。还要说清楚故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发生发展、结果怎样。最重要的,内容还要有趣,里面要有玩具。

读了那么多写玩具的故事,听了那么多跟玩具有关的童话,学生心里早就痒痒的。“我的玩具也有故事啊”他们巴不得告诉老师。这时候需要师生聊一聊,先聊后写,先说后写。在聊中掌握了方法,在说中完善故事。

(五)平台展示:让写有人可看

发表欲永远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涌动,如果自己写的作品没有读者,那写就失去了意义。

《小鸟之歌》是我们的班级小报。“牵手大作家”栏目,主要介绍作家及其作品,登载他们的题词。“我是小诗人”栏目,主要刊载学生的诗作。“说来听听”栏目,刊载学生读后的感想。“读写对对碰”栏目,发表学生的作品。崔超的《两只恐龙》、杨敏艺的《我的玩具小猫》、张一诺的《教你做风筝》、顾佳豪的《玩具国历险记》等作品都登在了班报上,整一期班报都是围绕“玩具”的,到目前为止,已有圣野、梅子涵等八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为小报题词。我们班每个人都已在小报上发表作品。《小鸟之歌》上的作品已有三十余篇正式发表在《新作文》(小学版)、《小朋友》等报刊上。

我们希望,当孩子们走过童年,“小鸟之歌”会在他们的心底留有一块怀想的芳草地,会想念那些曾经陪伴他们走向纯真、善良的文字。

三、读写生态链的意义:关怀生命成长

(一)重新认识读写关系

“读写”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种生态关系,不是简单的由读决定写的被动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由写促进读的主动过程。

(“读写生态链”示意图)

(二)尊重儿童言说方式

学生的思维各异,语言积累不同,阅读背景不一,这些促成了学生的表达习惯也不尽相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的言说方式。读写生态链教学模式顺应儿童个性,激发学生用不同体裁、不同言说方式表达自己。

家校合作家长的感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厦门乡土文化;现状;透析;对策

厦门乡土文化是指带有浓厚厦门地方色彩,反映厦门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生态文化,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如民风民俗、地域特色、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历史变迁、地名沿革、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语言文化等。

现状及原因透析

笔者在开展课题之前做过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堪忧。例如:“厦门本地方言是什么?”回答正确率不到20%;“你了解厦门乡土文化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是:“在无意中了解一些”的占7%;“没有兴趣,完全不了解”的占89%;“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调查,了解了一些”的占4.5%;“自己喜欢,有意识地了解,增加知识,培养能力”仅占0.5%。

在乡土文化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是美国。他们从乡土文化教育入手,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和地方资源,将乡土文化资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其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的内容之一。反观目前我国的教育,当前存在大量乡土资源利用率低下、乡土文化教育严重缺位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受当前考试制度的制约,从学校到社会再到家庭,花在乡土文化教学上的时间无不是能省则省;二是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重视度不够,在新课标中,没有对乡土文化的教与学做出明确规定;三是社会各界普遍缺乏乡土文化教育意识,来自社会的支持力不够。

那么,该如何把丰富多彩的厦门乡土文化资源传播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呢?经过摸索、反思,笔者找到了比较高效的教育范式,即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研发乡土课程;第二,与活动相结合;第三,与课堂相衔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研发乡土课程

研发乡土课程是学校的一项重要活动,开发得当,对课程资源的补充,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起着重要意义。课题组老师抓住这一契机,深入研读语文教材单元体例,根据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目标,结合四年级至六年级语文教材单元主题的特点,开发出了具有厦门特色的乡土文化课程――《鹭鸶文香――厦门乡土文化读本》,本书共包括9个主题,分别是“可爱的花鸟、迷人的风景、趣味的歌谣、美丽的传说、著名的古迹、名人的风采、多彩的艺术、诱人的美食、别样的风俗”。每个主题下有2个以上与语文单元主题或内容相近形式相异、或主题相近形式不同的课文,如,“可爱的花鸟”这一主题,可结合四上第三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后进行拓展学习,这一主题共编辑了两篇课文,分别是郭沫若的诗歌《白鹭》和舒婷诗歌的《日光岩下的三角梅》。

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把厦门乡土文化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学习民间文化,传播文明种子 一是传授民规。让当地有文化有一定威望的老先生传授民规。他们对厦门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都十分熟悉,引导学生走访或请老先生进校园讲座的方式,给学生讲当地的民间俗语谚语、民俗风情等。例如,陈利民老师讲民规:红色象征幸福、吉祥,门联、请帖都用红纸,喜幛、寿屏要用红绸缎制作;而黑、白、蓝等色调,则被视作庄重、衰思的象征。还讲了民间的一些忌讳,如以中指指人,被看作是很不礼貌的行为,用扫帚打人,挨打者被认为受到最大的侮辱,客人在座时扫地,被认为是逐客,有失礼仪等,这给孩子们实实在在上了一堂礼仪课。二是引领民艺。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校迎来了陈清平先生的《哥仔在厦门》的讲座,先生从哥仔的渊源、发展、曲种的分类等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最后还让学生看了两段视频――《侄儿女儿老爸》《飞兵奇袭沙家浜》,为孩子播下了民间艺术的种子。三是拓展民俗。传统节日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为此,我校充分利用厦门的传统节日,举行了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如元宵节扎花灯比赛;中秋节期间,带领学生到东渡的民俗文化园参观学习,给孩子讲博饼的历史故事,班级举行中秋博饼活动,感受当地节日的气氛;端午节引领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地方习俗,举办端午诗歌大赛,组织学生到集美龙舟池看赛龙舟等。活动过后,引导学生写活动的体会和收获。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当地民间文化的兴趣更浓更深入了,传播了文明的种子。

学习名人文化,树立远大志向 厦门人杰地灵,涌现出了一大批名人。这些名人从不同方面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为此,我们让学生以爱国者、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教育家、医学家等主题,开展了系列的活动。探访名人足迹:走进鼓浪屿,参观林语堂故居、林巧稚纪念馆、马约翰纪念堂,通过了解相关的介绍,关注厦门名人的成长,感受他们身上独有的气质;参观苏颂公园,让名家引领孩子们成长。倾听《鹭江讲坛》:充分利用厦门市图书馆的资源,定期给学生预告《鹭江讲坛》的内容,让家长带领学生收看《鹭江讲坛》。如由厦大庄景辉教授的《说说嘉庚精神》,陈嘉庚先生“诚以做事,自强不息,毅以做人,止于至善”的精神使师生身心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聆听了彭一万老先生的《路在脚下,德在心中》,彭老以郑成功、苏颂、朱熹等名人的事迹为主要介绍内容,使学生们明白不要惧怕人生的每一次艰辛,要走好脚下的每一段道路,始终坚持并实践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开展各种比赛:结合传统节日和爱国纪念日,课题组开展了《中华情,少年梦》主题演讲比赛、《励志先锋,我最行!》少儿故事比赛、《读厦门名人,做优秀少年》征文比赛。名人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他们的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更提高了学生文化素养,从名人的事迹中感受到了他们的优秀品质,为他们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理想。

学习美食文化,培养良好习惯 一是体验生活,养成勤积累的学习习惯。厦门风味小吃久负盛名,发展至今已有200余种。其中尤以咸食烧肉粽、土笋冻、沙茶面等长盛不衰。为此,每当家长会时,都会向家长宣传我校研究的课题,旨在引起家长的重视和参与。每当节假日,便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孩子们去实地参观,如厦门老字号黄则和参观沙茶面、土笋冻、花生汤的制作过程,回去写参观感悟,培养了学生勤于积累习作素材的良好习惯。二是参与制作,养成勤动手的生活习惯。结合语文单元主题,利用班队课,学做风味小吃等活动,来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习惯。如结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 “别样的风俗”,充分利用班会课,与学校工会联手,请家长到校授课,一节《粽叶飘香,情系端午》的语文生活课诞生了,学生不仅切身感受了节日的丰富内涵,还学会了动手制作烧肉粽的技巧,更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从而为培养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打下基础。

学习旅游文化,展“鹭鸶”风采 厦门是个闻名遐迩的旅游城市,我校充分利用每年的春秋游活动,大展学生的风采。在游玩前期,引导学生做好游玩的攻略,以小组为单位,事先查找资料,配合旅行社,设立了“鹭鸶小导游培训班”。学生们或设计路线,或做景点解说,或给景点命名,在深入景区领略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对景点的原有冠名加以审视,讨论并提出修订意见,对未冠名的景点,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命名,还要说清楚修订和冠名的理由。尤其是让学生当导游,做景点解说员,更让学生大展了风采。这样的活动,既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旅游文化知识,又锻炼和提高了学生遣词炼句和口语表达的能力,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小导游特长生。

与课堂教学相衔接

把厦门乡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利用,为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供一种新的渠道,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以教科书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格局,这样既符合认知心理学,又关注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课堂“宽度”和“广度”上,衔接乡土文化资源 “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如果在实践中没有及时激活应用,最终也无法内化为己有。为此,在课堂的“宽度”和“广度”上适时拓宽延伸到所开发的教材资源即《鹭鸶文香――厦门乡土文化读本》。例如,学完“走进伟人”一单元时,我们结合开发的资源,引领学生领略厦门伟人的风采――军事家郑成功、医学家林巧稚、爱国华侨陈嘉庚等。为了更深入了解名人,我们力求打造名家课堂,课题组老师不断探索走进名家的途径,在互相听课,研讨活动中,取长补短。连淑珍老师的《走近陈嘉庚》,钟淑芳老师的《体育界的旗帜――走进马约翰》等,通过学习,学生们从乡土名人的身上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课后,老师们发动学生写读后感,为名人写传记等。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厦门的名人,提高了对厦门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语文的素养。

在课堂“深度”和“力度”上,衔接乡土文化资源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探索求知欲望是语文课堂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落实这一要求时,课题组老师适时衔接了厦门乡土文化资源,学校以各个班级为单位,展开了一系列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例如,郑金华老师开展的《走进鹭岛了解花鸟》,黄文玲老师的《走进鹭岛了解传说》,蔡霜溶老师的《了解厦门民间传说 民间故事》,黄紫薇老师的《走街窜巷品小吃》等实践活动,大大地满足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我们还深入地做专题研究,《大厝的艺术》《厦门鸟类生态报》《中秋闽南博饼风情》《关爱我们共同的家园》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组织、合作、交流、采访、报道,动手搜集、整理、编辑、汇报等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本课题的研究,既培养了一支精干的教研队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又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很好的提升,更培养了学生对厦门乡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M]//孔庆东、摩罗和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2]彭光宇.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构──论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1).

[3]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卢盛夏.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J].教学新探.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