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信职称论文

通信职称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通信职称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信职称论文

通信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1.1施工特点

通信工程施工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通信工程施工与一般建设工程不同,施工环境更为恶劣、条件更为艰苦,且深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利于实现均衡生产;②流动性大。通信工程具有不可移动性,因此施工人员必须在完成一个站点的施工任务后转移到新的站点施工,转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变动性及流动性;③点多、面广、协作复杂。通信工程建设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广,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交叉施工的现象且需要与多个单位保持联系,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协调不到位,那么极有可能对工程施工质量及进度造成不良影响;④一次性。通信工程的产品具有单件性、多种类性的特征,因此很少按照同一个模式进行大批量生产,每个施工环节都是一次性的,这就增加了施工难度。

1.2影响因素

通信工程具有系统性,施工阶段各个环节的质量都会对整体质量造成影响,所以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存在于施工生产的全过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现场监理及管理人员等参建人员。在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中,人是直接参与通信工程施工活动的主体,其意识、技能水平、能力、素养等方面,都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②原材料及设备。材料及设备属于物质条件,也是确保通信工程质量的基础之一。一旦材料存在质量问题,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工程整体质量。光缆是通信工程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材料,该材料较为柔韧的材料且规格较多,如果选择不当或质量不高,那么将会对工程施工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除此之外,仪器仪表也是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由于通信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在实际施工中还需使用一些特殊的仪器,这类仪器的先进性、性能、精度及可操作性等都会对施工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③施工工艺及方法。这是确保通信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通信工程项目的施工工艺和方法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材料、新技术及新设备等不断涌现并在通信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就需要不断创新施工工艺以适应发展需求,而所选用的施工工艺及方法的合理直接决定工程的施工质量及进度。④环境因素。环境是影响施工质量的外在因素,通信工程施工周期长、涉及范围广,因而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环境因素不但会影响施工进度,还会对施工质量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对环境因素提高重视。

2通信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2.1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通信工程施工准备阶段也就是施工前期阶段,是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要提高重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控制:①技术准备。a.需要仔细研究通信工程的整体设计图,认真核对设计工程量,在确认无误的基层上,编制施工指导书及备料计划;b.需要做好各项施工技术准备工作,例如施工规范、质量验收标准等,然后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施工组织计划及质量控制方案;c.需要核对施工所需的各种仪器及设备,如果有遗漏则需要及时补齐。②光缆单盘测试。只有确保光缆技术性能完好的情况下,才能开展光缆施工。a.需要利用光时域反射仪来对光缆进行单盘测试,从而保障光缆的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b.检查光缆的型号、规格及盘长等参数,确保其与订货合同、设计要求相符合。与此同时,还需认真检查光缆的外观质量,例如表面有无损坏、包装是否严密、缆身有无损坏、端头封装是否完好等等。如果发现光缆包装破损或表皮损坏的,必须做好记录工作,在相关指标测试时,需要重点检查记录的部分;还需要检查光缆的合格证书及测试记录,用光时域反射仪来测试其衰弱常数,以确保光纤性能良好。③光缆配盘。在光缆配盘过程中,需要参考复测路由的结果来计算光缆敷设的总长度,然后再根据光纤传输质量的具体要求来选配单盘光缆。具体要求如下:靠设备侧的光纤应该选择物理参数偏差较小且一致性较好,尽可能减少光缆的接头数量,以便后期维护与检修。

2.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通信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最重要的环节,想要保障通信工程的整体质量,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控制。①光缆架设。a.最小弯曲半径。在架设光缆线路时,需要减少光缆线路的移动,因为温度、风力及光缆自重等会造成光缆移动,导致机械损伤对传输性能造成影响,这就需要确保光缆最小弯曲半径符合要求;b.跨越障碍物的最小距离。光缆线路在架设过程中需要跨越铁路、河道等,为了防止光缆出现下垂或摆动,需要选用比常规强度高的钢绞线,对于特殊地形,还需要做好三方或四方拉线处理以确保光缆与地面的垂直度符合相关要求;c.预留出足够的U形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每隔几根杆的光缆预留出一定的U形弯,这样能够适应光缆变化而引起的伸缩;d.均匀盘缆。光缆上挂钩前需要整理好光缆,并将余缆均匀地盘在一个余留的盘架内,不得单独在某处盘一个圈而不上余留盘架,或者只用挂钩挂在吊线上,因为这样会导致这一圈光缆打成死结而造成光缆损伤。②光缆接续。a.制备光纤端面。剥除光缆外护套需要由专业人员完成,这样能够控制好下刀深度避免造成纤芯损坏;b.剥除光纤涂覆层。作业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剥纤法,以确保光纤完好;c.切割。在切割光纤时,动作需要尽可能保持自然、平稳,这样能够避免断纤、毛刺等不良端面的出现;d.光纤熔接。在熔接过程中,需要确保光纤在熔接室或导槽中放置的位置准确,这样有利于仪器校准调节,仔细观察是否存在过粗、过细、分离等不良情况,如果存在,必须要立即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③测试。在熔接过程中,需要跟踪监测每根光纤并做好例检,从而确定盘纤造成的损耗,确保全部光纤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封盒。

2.3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①需要将竣工验收资料准备齐全,然后组织最终检验及初步验收。在终检时,需要参照相关的质量评定标准来全面检查工程质量;②在完成质量评定后,验收小组需要做好竣工技术资料的审查复核工作,并移交至维护使用单位;③需要对隐蔽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并认真做好记录以供后期维护管理工作参考。

2.4加强对影响因素的控制

①需要加强人员的管控,减少各种失误,确保工程整体质量。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活动来使其树立起质量第一的观念,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然后通过激励机制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②强化材料及机械的质量控制。a.需要严把材料质量关,做好入场检查工作,严禁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材料施工;b.需要认真检查机械设备并做好养护工作,确保设备都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③施工方法的控制。项目经理需要确保施工方案及施工组织计划的科学合理性,从而有效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难题,最终提高工程进度及质量、降低工程成本。④控制好环境因素。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周围环境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环境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为施工安全及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3结束语

通信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1.1通信工程设计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通讯设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主要就是通过对现场状况的勘察,搜集相关数据资料,然后根据原有的通讯设备及线路资源,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项目设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注意各项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做到全程监督。现今,通讯工程设计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由于多数企业在竞争过程中时常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极有可能压缩成本,造成项目质量问题。这一问题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反映:

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业主对通讯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但在激励的竞争环境下,设计单位不得不为了生存而作出让步,从而从其他方面赚取利益,项目质量成为了重灾区;

②设计单位内部的简政放权,鼓励开拓市场,而忽视设计项目,使得项目管理状况堪忧。

1.2通信工程设计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设计是通讯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提,而质量则是工程项目的关键。但在当下,质量管理问题时有发生,以下就从几点进行简单介绍:

1.2.1管理职能不健全管理职能不健全主要是指职能的覆盖范围以及各项职能的具体职务不明确。在管理过程中:

①存在一些环节缺乏对应的管理人员负责;

②对于顾客的一些要求无法做到准确认识,接着是管理过程中的监督环节懒散,停留于形式,最后是考察机制不完善,影响企业对于员工的正确认识。

1.2.2技术执行力较差技术执行力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项目工作人员工作力度差,工作不积极,导致项目完成度差,从而拖延工期,为质量安全埋下隐患;

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于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技术执行力差,其技术水平达不到国家标准,技术执行过程不够严格,存在纰漏。

1.2.3生产过程控制不严通讯工程设计项目通常都是大型项目,其生产过程周期较长。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控制不严格容易出现失误,特别是设计项目的策划脱离实际,加上生产过程无严格把控,导致生产问题频发,项目完成率差。

1.2.4市场行为不规范市场行为的不规范是一个普遍问题,在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表面上满足顾客需求,往往会压力价格,简化设计流程,致使项目质量得不到保证,最终也无法真正满足顾客需求。

2通信工程设计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2.1解决设计项目质量管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提到的相关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建立并完善设计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其质量管理过程科学化和规范化,确保各部门间的职责明确,各部门能够有效配合;

②将设计项目质量管理标准化,也就是根据国家标准执行相关任务,确保生产过程中项目质量各大数据符合国家标准,使设计单位有章可依;

③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制度的完善,包括对材料选取的要求,对实施时间的要求,对员工职能素质的要求等等,同时提高实施过程中设备的质量,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益;

④加强员工培训,建立起一只高水平、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强化企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⑤完善奖惩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设计项目质量管理必须以保证设计进度为前提

设计质量与设计进度密不可分,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确保项目的质量。保证设计进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明确制定计划的流程,对每一流程所需时间作出规定;

②加强科学管理,对设计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要做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③加强沟通,在设计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与业主的沟通,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④加强设计质量与设计进度的有效配合,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2.3设计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组织和培训一批高效率高职能的工作人员,为项目实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同时为项目管理工作注入新元素。通过合理有效的分配工作人员,使得项目的生产、管理和指导有效结合,不论在人数上,还是在人员质量上都实现最优组合。

3结语

通信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工艺;高职院校;工作路径

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劳动人民创造了门类众多、各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1]。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标志之一。近年来,传统工艺振兴逐渐成为业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并被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2017年3月,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一、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的紧迫性

(一)身口相传的传承方式比较脆弱

香奈儿首席鞋匠称:“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2]。传统工艺的流传方式古老而传统,口传心授是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师傅向徒弟传授,长辈向后辈言传身教。大多数的传统工艺都是靠民间艺人的记忆手把手世代相传,没有文字的描述,缺少固定的媒介,而且传统工艺传承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传承方式相当脆弱,一来时间久远,有些技艺变形甚至面目全非,二来如果传承不及时,就可能出现“人去艺绝”的尴尬境地,导致有些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的危险边缘。

(二)传统工艺传承“后继乏人”

一是愿意学习传统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手工技艺的掌握需要进行长期的手工练习,无法短期内速成,充满了艰辛。现代文明带来了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带来了人心浮躁。当代的年轻人生活条件更加优越,择业也越来越带功利性,他们不甘寂寞,不甘清贫,更吃不了苦,学习传统技艺的主观愿望和要求越来越低,能潜心学习传统工艺的越来越少了[3]。二是传统工艺从业人员自身的局限性。至今,仍然较少有开设与传统工艺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传统工艺依然延续传统的师徒传艺模式,大多数传统工艺从业人员未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和系统的艺术基础理论辅导,必然导致其发展潜力受限。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不高,创新、创意能力后劲不足,直接影响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行业产业做大、做强、做特更无从谈起,传统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三)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现代工业文明带来先进的生产力,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机械化的流水线,使得工艺品可以“规模化”、“集成化”地批量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纯手工的传统工艺品较为精细化,但更费工、费时,在市场竞争中价格上无法体现价值,明显处于劣势,手工艺人的生存面临危机。穷则思变,生存的危机决定了传统工艺在新时代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二、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可行性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1]。传统工艺振兴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既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也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在高职院校举办相关传统工艺专业,将传统工艺融入校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传统工艺传承人才,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优势

1.人才培养优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部分高职开设了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并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不断克服传统师带徒和传统高职课堂教学的弊端,为传统工艺在高职校园的传承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2.教学及科研优势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他们科班出身,理论功底扎实,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掌握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很多高职院校都聘请生产一线匠人、工艺大师担任实训教师,成立大师工作室,教学中以实践为主,突出生产工艺,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优良的师资是传统工艺传承的中坚力量。而且高校容易集聚政行企校多方的力量,资源丰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智力保障[4]。3.文化传播优势互联网时代,信息即时性强、互动性强、覆盖面广。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力军,高校也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利用高校较为完善的新媒体系统进行传统工艺知识报道,介绍传统工艺的内容和形式,挖掘其中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师生开展网上讨论、交流,可以有效覆盖全体师生并提高师生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度,吸引更多师生自觉参与到传统工艺的研究保护中,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

(二)高职院校传承传统工艺的契合点

1.有利于形成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传统工艺一般都经过上百年的历史传承,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物质财富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传统工艺包含的文化元素、工艺理念、技法技艺及设计观念,凝聚了历代以来工匠的实践经验,物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支撑和动力来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可以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为校园主体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传统工艺的产生与地理背景和历史发展密切联系,不同的地方产生不同的工艺风格。传统工艺具有地域特色,它承载了区域的传统文化,反映了区域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区域性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可以说,传统工艺是地方文化的精华。高校建在地方,在校园文化中大力弘扬地方文化,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同时以当地的人文底蕴培育大学文化特色,势必催出生极富个性特征的文化校园。在高职办学,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将地方传统工艺纳入学校办学体系,也是高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更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丝绸、陶瓷、漆器上的鲜艳色彩、美工图案,雕塑摆件、民族服饰中的高超技艺、精美设计,既实用又美观,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流露出古代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境,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具有积极向上的审美教育意义。审美素养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传统工艺的审美功能,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高职校园文化的品味,形成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统工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创造力,是中国技术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口授心传,将匠艺传承,也将专注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传递[5]。高职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办学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职校园中传承传统工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有利于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有利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传统工艺既具观赏性、艺术性,又具收藏性、实用性,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很多地方政府都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工艺文化,并作为当地一项重要产业大力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高职院校紧贴地方产业发展,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不仅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还可以为当地产业培养一大批“上手快、留得住、用得上”的现代手工艺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举办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职工等培训技能,让他们有一技之长,促进就业,增加收入。

三、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路径分析

(一)要以文化传承为定位,形成校园文化品牌

传统工艺极具人文底蕴,以独特的风格给人以美的感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入校园文化首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通过文化传承,可以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也可以形成保护、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积极性、自觉性。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积极创设活动载体,找准结合点,力求工作成效。通过开展传统工艺宣传、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组建学生社团,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开展活动,形成课内外互动的良好局面;开展主题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体验传统工艺;举办传统工艺作品展,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效等。

(二)要以“校行企”合作为基础,形成工作合力

近年来,各地政府都更加重视传统工艺的发展,传统工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大批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以及工艺美术产业龙头企业。传统工艺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创新,仅靠高职自身的力量还远远不够,需要得到行业、企业及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等的优势资源、技术力量等多方面的支持。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大与行业、企业合作力度,整合大师、非遗传承人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力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现代学徒制,院校通过聘请知名行业大师、非遗传承人担任客座教授,或直接进入教学一线充实教师队伍,立足课堂面对面向学生传授技艺;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科任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学术交流。同时,发挥院校科研的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传统工艺科学研究。

(三)要以技艺传承为导向,培养新生代工艺大师

传统工艺融入高职院校最终目的是实现技艺传承,通过高校培养人才,使得传统工艺后继有人,并将传统工艺进一步创新发展,发扬光大。可以结合专业教学,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组建专业团队开发教材,收集整理传统工艺优质资源资料,采用网络、新媒体等先进技术,通过文字介绍、实物图片、视频展示等形式,建成一流的传统工艺教学资源库。要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深入研讨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围绕匠心素养、技艺传承、创新创业等多层次开发特色化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要大力探索现代学徒制,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创意,着力培养新生代工艺美术大师。

(四)要以服务产业为宗旨,振兴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的传承要依托于整个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带动传统工艺的创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最终是要服务产业发展。将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以此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服务产业发展。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并承办大型的文化艺术展,搭建技艺交流平台。通过及时关注、各种传统工艺品博览会、传统工艺大展、大赛等信息,不定期开展岗位能手竞赛等,组织指导学生作品创作,推荐优秀作品参展、参评,提升学生工艺素养、技艺水平。同时要以创新创业为指导,建设校内创业产业园,提供创业导师、创业基金、创业场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学生以传统工艺产品作为创业方向。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N].中国文化报,2017-03-27(1).

[2]李晓岑,朱霞.传统工艺与中国品牌[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2):98-103.

[3]陈昕.非遗进校园的实现途径与实证研究[J].美术大观,2016(12):172-173.

通信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三网融合后,市场竞争将会更加充分,最终会带来价格和服务的提升;并且在三网的整合改造过程中,相关软件、集成及设备供应商等有望最先受益,导致该类股票近期大涨。

三网融合的最终方案明确了广电系统将负责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管理,广电想拿到的基本都拿到了,也体现了管理层对于相对弱势的广电的政策倾斜。

何为三网融合?即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具体有EPG计费管理、通过有线网开展完整的互联网接入、数据传送及IP电话业务等。

据悉,三网融合的方案已经五易其稿,此次通过的方案已经是第6稿征求意见稿。此前方案未获通过的原因是,电信坚持要求获得“集成播控权”。所谓播控权,是指具有将相关视音频类的节目内容进行播出与监管的平台,目前主要指IPTV和手机电视,是三网融合中运营商最希望获得的筹码。

而此次在内容集成播控平台上,以广电系统完胜告终。试点方案明确,此前争议的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权归广电总局独家所有,而电信商只能通过合作曲线介入。

此外,在通过的试点方案中,工信部作出让步,将不为广电进入电信相关业务设置障碍。此前工信部曾对广电进入电信业务设置门槛,广电总局下属单位有权开展有线互联网IP电话等业务,但仅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权,而无电信号码资源分配权。同时,有线电视运营商也可通过自己的网络开展完整的互联网宽带接入,但接入设施和城域网骨干网需与电信共同开展。

三网融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三网融合试点方案也强调了时间计划,即2010年到2012年为试点阶段,2012年到2015年进入推广阶段。在试点阶段的三年,在试点城市内,电信运营商要与有资质的广电集成播控方合作发展IPTV业务。

目前,一线城市都在积极争取进入首批名单。在前段时间业内流传的一份试点名单上,有10个城市很有希望,东部的发达城市有上海、南京和杭州,南部城市有深圳,东北城市有哈尔滨和沈阳,西部城市有重庆,华中城市有武汉和长沙,华北城市有山西忻州。整体布局覆盖全国各个地区。

形象地说,三网融合之后,老百姓的家里就不再会有那么多的线了,用一根线和一个屏幕就可以做三件事儿:打电话、上网、看电视。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手机、电视和电脑的三个屏幕可以合为一个,不必买多个终端。只要一根线和一个设备,上网、看电视和打电话就能全搞定。

更为直接的是,资费应将整体下降。三网融合后,工信部和广电局双向互进后,电信企业、广电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将集体参与,令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也必然带来更优惠的价格和更优质的服务。网络电视、网络电话以及互动、点播等新业务也会令沟通方式多样和便捷。有估算称,百姓每户每年可以省去几百元的开支。

从广电总局的角度而言,三网融合意味着广电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的再投入,实际上就是广电在打造一个全国联网的“全程全网”的网络,用大量的资金去完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么多年所做的事。

根据行业分析师的预估算,每个省都需要有200亿到500亿元的投入,全程全网改造意味着超过6000亿元的商机。再加上先前工信部披露的电信行业拟投入的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投资1500亿元,三网融合将拥有超过7500亿元的新增份额。

三网融合涉及电信、电视、互联网三大产业,因此融合带来的巨大市场前景将使众多行业获益。而在三网的整合改造过程中,与三网融合相关的软件以及电视制造等设备供应商有望成为三网融合的最先受益者,而光通信行业至少在未来3年仍将保持高增长速度。可以预见,继3G之后又一股信息通讯建设的热浪将掀起,有四大板块将从中受益。

首先、相关网络设备板块,设备生产商可能是有线运营商和电信公司增加网络建设及相关资本支出的最大受益者。

其次、广电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板块,三网融合推进过程中,数字电视基本收视费用的提升、优惠政策、区域整合等将支撑有线网络公司快速发展。

再次、内容供应商板块,长期来看,有线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条件/运营能力接近,关键在于谁能提供更具有吸引力的内容节目或服务应用。三网融合后,内容服务商将成为市场主导。

最后、技术提供类公司,从技术上看,三网融合需要大量的接入服务,电信接入商直接受益。

在三网融合的进程中最好借鉴国外的经验,比如美国,要实现制衡与均衡,首先对于实力较弱的广电进行倾斜,等到广电做大时再实行均衡策略。

    当然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像当年电信业重组一样,没几年中移动再次做大做强,甚至无人能敌, 导致均衡策略失败。

通信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社会发展

2000年前后,我国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阶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工具介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21世纪之初,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的人必须具备三种基本能力,即驾照、外语以及计算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充满了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热情,这自然也就迁移到学校教育之中,人们期待着学校教育能培养儿童的基本信息技术能力。当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就定位在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虽然提的是信息素养,但人们还是在进行一些信息技术技能的教育。

如今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了每一个家庭,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社会生活必备的技能。特别是随着社会进入移动时代,移动支付等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信息技术操作逐渐“隐藏”在身后,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使用信息技术了。社会对于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的需求逐渐降低。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走入新常态,创新成为新的热点,“创客”一词的流行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功利化应试教育的反思。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必须积极地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没有将信息技术课程放在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不回应社会发展的呼唤,自然不会研制出最佳状态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学生发展

课程发展的核心还是基于学生的,不考虑学生状况,不是为了学生发展而设计,就不会是一个好的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必须充分考虑到如今的高中生在信息技术能力上的已有状况以及他们的需求。不可否认,今天的高中学生跟2000年左右的学生相比,其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如今的高中学生虽然不能全部是“数字原住民”,但是许多人已经在义务教育阶段或者在家中等接受过一定程度的信息技术操作训练。面对学生信息素养普遍提升的今天,仍然沿用相似小、初、高内容的课程标准一定是不妥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必须针对如今的高中学生入学的信息技术技能起点,从他们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出发,搭建出小、初、高螺旋梯状课程内容体系,努力将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符合学生需求、满足学生长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课程发展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设中小学计算机选修课以来,先后经历了计算机文化论、计算机工具论、信息素养论等阶段。每个发展阶段其实都受到每个阶段的社会、技术以及学生状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人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在深入,“为什么”以及“教什么”等信息技术课程核心问题逐渐清晰和明了。当前摆脱单独的技能训练式课程样式已然成为许多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识。课程发展主要体现在理论根基的夯实、课程教学样态的多样化等。课程发展使得人们也逐渐在追寻信息技术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信息素养作为核心素养存在哪些问题?特别是各个学科都在本学科课程标准研制时加强了培养学生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方面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还要培养哪些方面能力?特别是STEM、创客等最新教育理念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冲击必须要深度思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必须解答核心素养为何,基于信息技术课程历史的审视以及现实状况的考虑,从而在全国状况不平衡的情况下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发展

从文件课程到学生的经验课程阶段,教师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师水平是课程标准研制的关键性因素。

从2003年至今,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整体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随着信息技术学科特级教师的不断产生、优秀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涌现、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研修团队的不断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怎么教”的教学能力有了稳固的保障,同时,对于“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理解也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网络团体的推动,信息技术教师获取最新课程信息以及交流研讨的几率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水平的提高,要求课程标准的研制必须认清信息技术教师整体状况,认清他们所理解和认识的课程是什么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不仅仅是几个课标研制专家的任务,而应该是全体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参与和决策的产物。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Scratch在国内的普及,它的普及并不是源于专家的推动,而是依靠一线教师的积极尝试和大胆实践。创客思想的普及也必然会对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产生影响。而创客教育思想与实践正是由一线教师首创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