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含历史故事的成语

含历史故事的成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含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含历史故事的成语

含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第1篇

实施土地整理工程可以有效提高土地整理区的农田土壤碳含量。整理区农田土壤碳含量提高程度的不同与各整理区土质,土地整理工程施工方式等原因有关,开展适宜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实施合适的土地整理工程,有利于农田土壤含量的固定。

此研究报告刊登于《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第8期,题为“土地整理对农田土壤碳含量的影响”,第一作者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研究生谭梦。通讯作者为黄贤金教授。对于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讲,要在2005年基期的基础上到2020年单位GDP减少40%~45%碳减排的目标,需要寻找替代手段来减少或者抵消碳排放,全球的土壤中存留大量以有机质形式存在的碳,平均而言,约为植被碳储量(5.5×1017克)的3倍,大气碳储量(7.5×1017克)的2倍,因此,土壤是个不能忽视的巨大的碳库。而据估计,美国土壤有机碳的历史损失量为5×1015克,但是通过保护性措施后使农田土壤有机碳年增加量约1.4×1014克,由此可见,通过一定的保护性措施完全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地整理项目是我国改善农村民生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国土开发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土地整理在中国大范围地开展,这种对土壤碳库的强扰动必然会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碳平衡,加剧人类活动对土壤碳库的影响。为了了解土地整理对农田土壤碳含量的影响,南京大学结合国土资源部对不同类型区土地整理模式的有关研究成果,选择3个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实证评价,分析不同土地整理方式对碳排放效应的影响,为提高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碳汇效应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选择江苏省丹阳市、兴化市、泗阳县三个土地整理区进行研究,通过实地采样采集了三个土地整理区土地整理前后土样进行有机质测定,分析了不同土地整理区土地整理前后土壤碳含量变化及其变化差异原因。结果显示,三个土地整理区土壤碳含量都有得到提高。其中,苏南丹阳土地整理区碳质量分数提高了26.05%,碳密度提高23.87%,提高幅度最大,碳密度变化方向与碳含量变化具有一致性,但提高幅度低于碳含量;水田碳质量分数( 17.20克每公斤)显著高于旱地碳质量分数(14.78克每公斤),但是经过土地整理旱地碳含量提高幅度大于水田,水田在整理前后碳含量变化幅度不大。

以上结果可能与各整理区土地整理工程施工方式有关。如丹阳和兴化整理区在土地平整中都是表土分离,即在整理过程中先移走表层熟土,完成挖填深度后,再把熟土层归还地面,这样会加快表土的熟化过程,减轻破坏;同时,也与各整理区原有土质所具有的固碳潜力有关。这些原因导致不同整理区在土地整理后农田碳含量尽管都有提高,但是提高程度有所不同。

随着我国土地整理大范围的展开,研究其对农田土壤碳含量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我国土地整理多为农地整理,国际上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偏少,国内也多是对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研究,但针对土地整理的研究尚不多见。这项研究成果提示,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应制定适宜的土地整理规划,从工程措施和结构调整措施两方面入手,注意表土分离、水利条件改善和旱地向水田的结构调整,实施有利于土壤固碳的土地整理工程。

含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第2篇

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课堂会给学生的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学生爱听故事,老师可以借助故事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语文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感悟道理。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做好课堂教学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尽快地明确教学内容或重点,牵动学生情绪,尽快进入教学内容的情境。学生在学习开始,兴趣较高,注意力较集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教学良机,选择恰当思路,沟通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如:在上《阿长与》这篇课文时,可以由《刑天舞剑》等故事导入。讲完故事后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学生很快就进入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情境,从而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故事诠释课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悟知识

汉语知识及其丰富,课文中常常会出现许多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成语、歇后语等,这些知识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模糊不清,课堂也就会显得很乏味。如课文中出现成语: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在解释时可以通过讲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社的学习兴趣。还有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蕴含深奥哲理的内容,也可以通过讲故事来诠释。如上《为学》一文时,文中谈论“聪与敏”,“昏与庸”的辩证关系的语句:“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着,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这些辩证关系学生都很难理解。我们让学生疏通课文后,可以讲一些相关的故事。如讲《伤仲永》中,方仲永由“神童”变成一般人的故事。来诠释课文中“聪与敏”的辩证关系。也可以讲述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妄下断语称之为“笨孩子”的故事来诠释课文中的“昏与庸”的辩证关系。通过这些生动的有趣的故事诠释,学生沉浸于轻松、乐趣的气氛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还有一些课文,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难以理解的,也可以通过简介作者生平,讲述作者一些历史故事,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延伸课堂内容,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学会创作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是富于想像的,对于不同问题,他们都有不同的看法或想像。鲁迅先生赞叹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孩子确实有丰富的想像力。在上课时,老师应适当点拨,延伸课文内容,拓展学生的想像空间,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展开想像。同一个故事可以有不同的结局,让学生通过想像力创作新的故事,如我们上《皇帝的新装》时,对课文的结尾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想像延伸故事:游行结束后,皇帝受到了嘲笑,又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经过老师的点拨,每个学生都展开想像,每个学生都能续写出一个不同的故事。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延伸,既丰富了课文内容,有激活了语文课堂,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创新思维也逐渐得到培养与提高。

含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第3篇

一、汉字中与马有关的成语和俗语

文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见证,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象形字“马”,从古至今,随着汉字的演变,“马”字都有各种不同的写法。翻开书法史,不管是早期的甲骨文还是晚期的甲骨文,以及小大篆、金文、隶书、楷书,都有“马”字的具体写法。后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马的作用越来越大,汉字的使用越来越丰富,汉字里就出现了许多以“马”为偏旁的字,如骑、骐、骄、验、驮、驭等。

由于马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进步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和俗语。汉语中含“马”字的成语非常多,如马到功成、一马当先、指鹿为马、青梅竹马、老马识途、马不停蹄等等;一些与马有关的俗语有“风马牛不相及”、“驴唇不对马嘴”、“人在衣裳马在鞍”、“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将军跃上马,各自奔前程”等。

二、我国历史上或传说中的马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军事活动中,马都起到过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涌现过许多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流传着许多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

在我国的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战国以前,车马相连,一般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无马的车,故古人说的乘马其实就是乘车,驾二马为骈,三马为骖,四马为驷。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之术,此后便形成了骑马之风。春秋战国时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按车乘的多少区分国之大小,天子是万乘之国,诸侯是千乘之国。

我国的历史上和传说中有很多名马,三国时,刘备的坐骑是的卢马,一次刘备遇难,危急之时落入檀溪中,的卢马一跃三丈,带刘备逃出了险境。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南征北战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李世民为纪念它们,将它们的形象栩栩如生地雕刻在自己陵墓的屏上。安史之乱时,在潼关之战中,忽然杀出数百骑兵,致使叛军仓皇逃窜,后来骑兵也突然消失。据守护昭陵的官员说,就在交战那天,昭陵石人石马汗湿欲滴。

《西游记》中,唐僧的坐骑叫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之子,犯了死罪,后被观世音变为白马,随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汗血马,传说中的良马,它产于大宛,汗水从颈肩部流出,呈血色,一日之内可以跑千里路。

马曾为人类的生活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历史上人与马之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如田忌赛马、王亥驯马、伯乐相马、老马识途、按图索骥、秦琼卖马、九方皋相马等。这些故事或借题发挥,警世喻人;或哲思横溢,寓理于物,皆意味深长,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三、民风民俗中的马

在无路无车的年代,人们的生活与马分不开,从需要马到喜欢马,再到后来的敬重马,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马是我国的十二生肖之一,每到马年来临之际,民间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欢迎马年光临人间,以示“马到功成”、一年好运之意。这一年,各类与马有关的肖形图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悬于街边门坊,或嵌于家具衣物,形象生动,气派非凡,可见人们喜欢马之情是何等浓厚。博大精深的中国象棋中,有两颗棋子是马,而且马的走法多种多样,杀伤力特大,由此亦可窥见马在古代军事中作用之一斑。英勇善战的蒙古人民,更是和马相依相伴,乐骑马,善射术,视马为生活中最好的朋友,并以“马术”本领精湛著称于世。马给了他们生活的勇气、智慧和精神,有了马,他们才有征服草原的伟大奇迹。我国香港地区甚至有赛马节,现在赛马这一活动已经走向国际舞台,成为大家热爱的一项体育活动。

四、文艺作品中的马

在几千年人与马的交往中,马为人作出了巨大贡献,人对马也倾注了许多真挚的情感。人们在纸上画马,在弦上弹马,在石上刻马,在戏中演马,在诗中吟马……。古今中外,不同的作品中,马的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杜甫在他的《房兵曹胡马》中写道:“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特别是韩愈的名篇《马说》产生后,就将马文化提升到一个极雅的层次,成为人们千百年来的美传。现代文学作品中,象臧克家的诗《老马》、周涛的《巩乃斯的马》等,都是写马的优秀作品,为大众津津乐道。

艺术作品中,有的画家就是画马的名家,如唐代的韩干、韦偃,近代的徐悲鸿等。著名的以马为题材的画作如徐悲鸿的“九方皋”、“奔马”,雕刻作品有“昭陵六骏”等。音乐作品中的名曲有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赛马”、笛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和“牧民新歌”。歌曲名作有“骏马奔驰保边疆”、“马儿啊,你慢些走”等等。

含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第4篇

l、大千世界。形容广大无边的世界。佛教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部,一日月周遍流光所照处(相当于现代天文学的一个太阳系)名一世界,1000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干世界,l000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含容小千中千大千,合称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为一佛土,即一佛所化之境。

2、想入非非。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也比喻胡思乱想。非非:指佛教所说的“非想非非想天”。佛教认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共28天,非想非非想天为无色界四重天中最上一天,其天人能住深妙禅定,非下定粗想故名“非想”,有细想,故不同无心名“非非想”。

3、六根清静。指没任何欲念,无烦无恼。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它具有摄取相应的外境(色、声、香、味、触、法)产生相应的六识功能,这里“根”有根源,源头的意思。

4、一尘不染。形容环境非常清洁。尘,不是灰尘,佛教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应产生的六识功能,即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5、四大皆空。形容一切都是空虚的,也比喻心境超脱豁达,四大:古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佛教认为人身亦由四大因缘和合而成,牙齿骨骼毛发肌肉等坚性为地大;唾液、血液、尿液等湿性为水大;温度的暖性的火大;鼻喉、肺叶及毛孔的呼吸的动性为风大。

6、大显神通。比喻充分显示特别高明的本领。神通广大:比喻本领极大。神通:佛教指神秘的,无所不能的力量。常说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天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7、无明业火。形容怒火。无明:佛教指产生种种烦恼造成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它暗于事理,覆碍本性无所明了。

8、万劫不复。指永远不能恢复。劫:佛教把世界从生成至毁灭的过程,分为成、住、坏、空四劫。从人寿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又从十岁每百年增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减一增为一小劫,计1680万年,20个小劫为一中劫,4个中劫为一大劫。

含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阿拉伯语,成语,特征。

阿拉伯语是阿拉伯民族的语言,属于闪含语系闪语族。现为22个阿拉伯国家和四个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同时也是三亿多阿拉伯人的母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阿拉伯语还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语言,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就是用阿拉伯语书写与传播的。阿拉伯语由28个字母构成,每一个字母跟另外的一个字母组合可以构成一个有完整意义的词语,但单独的一个字母不能表达意义,不像汉语那样每一个汉字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阿拉伯语跟汉语一样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最优美且最难的语言之一。现在随着中阿之间在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很多中国学生对阿拉伯语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并且开始学习阿拉伯语。阿拉伯语是比较有特色的语言,尤其是成语。它来源广泛,使用频繁,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学习阿拉伯语的成语都会或多或少产生困惑。本文拟以下五个方面探讨阿拉伯语成语的特征,希望对阿拉伯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阿拉伯语成语的简略性:

阿拉伯语成语是一些简句或短语,其中大多数成语是简句,这个简句或短语包含着很丰富的内容,比如:

(一)“ (战争是有诡计的)”。意思是战争可以用诈骗来迷惑敌人并取得胜利。这个成语只是由两个词语构成的简句。我们可以看到阿语成语已经使用最少的词语来表达很丰富的含义。

(二)“(爱是憎恨之后才有的)”,意思是两个人有时候憎恨对方,但之后可能会爱上对方。当然这里的爱不仅指两个爱人之间,也可以指两个人之间的情谊。这个成语是指可能恨之后会产生爱,或许爱由恨而来。从这几个成语可以看出阿语成语简略性这个特点,只用五个词语来表达更丰富的意思。

二、阿拉伯语成语的定型性:

阿拉伯语成语具有定型性这一特征,这种定型化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意义上的和结构上的。成语所表示的意思是集体的,也就是说成语是句子所有的成分在一起构成的意义。换句话说,不能随意增减成语的成分,不能随意变换成语的成分,也不能随意改变成语的结构关系等,比如:

(一)“(比蜘蛛网还弱)”:这个成语也有定型的意义和结构。意思是事物非常脆弱,甚至比蜘蛛网还弱。在阿拉伯文化里,蜘蛛网是最弱的家,很小的风也可以吹走它。成语的结构也是定型的,不能更换成语成分说“(比蚂蚁的家还弱)”。

(二)“(把驴子绑在主人告诉你的地方)”:这个成语有定型的意义和结构。意思是听主人的话,说什么你就做什么,无论说的对还是错,这样做了如果出什么事你不用负责,主人也不会责怪你,因为这是他的想法,是他说的话。成语的结构也是定型的,不能更换成语的成分说“(把马绑在主人告诉你的地方)”,或说“(把驴子绑在主人告诉你的方位)”,也不能变动成语的成分说“(在主人告诉你的地方绑驴子)”。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阿拉伯语成语是用书面语定型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俗成语,这些俗成语其中有一些跟原有的成语表达一样,只是用口语形式说的。这一部分俗成语跟原有的成语区别在于一个或几个词语不同,甚至有时候区别在于成语中词语的音符不同而已,让本来标准的音符为了更接近人们的说话习惯就改成了方言的音符①。旧的成语和新的俗成语都可以使用,旧的成语并没有被淘汰,但是它们使用的场合不同,旧的成语因为用标准的普通话,所以在正式、严肃的场合使用,而新的俗成语则因为用口语的表达,所以只在口语的场合才能使用,比如:

(一)“(远离眼睛的就远离心脏)”这个成语是用标准语的普通话,但现在的俗成语是“(离眼睛远的就是离心脏远的)”。原有的成语和俗成语意思一样,意思是如果爱人或朋友去远的地方而不能见他,慢慢会忘记他、不提起他,慢慢会忘记对他的感情。这里的俗成语使用了更接近人们说话方式的词语和音符。两个成语都可以使用,但旧的成语没有被淘汰。

(二)“(反对就会被提起)”这个成语是用标准语的普通话说的,而现在的俗成语是“(反对就会被知道)”,原有的成语和俗成语意思一样,区别在于词语和音符不同。原有的成语是用“(被提起)”这个动词,但俗成语则用“(被知道)”这个动词来表达意思。俗成语也用更接近口语说话方式的音符。成语的意思是用反对他人的方式来让自己成名。

三、阿拉伯语成语的民族性:

阿拉伯语作为阿拉伯民族的语言,保存了很多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特色以及独特的习俗习惯。成语充分体现了阿拉伯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反映出它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

阿拉伯语成语保存了阿拉伯人对待动物特性的认知与态度。在阿拉伯文化里,狐狸表示很狡猾,如“(比狐狸还狡猾)”,用来形容人十分狡猾,甚至超过了狐狸的狡猾程度。

成语也体现了阿拉伯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寓言故事,如“(偶尔拜访人会增加他们的恩爱)”,这个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相传有个阿拉伯人叫(穆阿兹・阿勒胡扎伊)他前去舅舅家拜访,舅舅家在别的部落。每次去他们那儿,舅舅的部落都会热情款待。有一天穆阿兹去舅舅家借了一匹马带回了自己的部落,当时有人告诉他想跟他赛马,谁输就把马给对方,穆阿兹同意了,结果穆阿兹赢了。为了取笑对方,穆阿兹就杀掉了对方的马,结果马主人辱骂了他,穆阿兹一怒之下就将对方打死了。因此,他离开自己的部落去舅舅的部落避难。一段时间后,有一次他跟舅舅的儿子们出去打猎,其中一个告诉他让他自己猎取一只野驴,但他拒绝了,因此舅舅的儿子们就对他出言不逊,穆阿兹听到后觉得特别难过,非常的尴尬,然后说了这句话。阿拉伯人以后把这个故事概括为这句话,之后就固定为成语了。意思是不要总是不请自来,也不要总是频繁拜访别人,这样人们会理直气壮地反感你,最好适度而行。如果适度地保持一定的距离,人们看到你后会热情地款待你的。

四、阿拉伯语成语的修辞性:

阿拉伯语成语也充满了修辞色彩,成语最能表现这种特征,阿语成语的修辞性特别强。这种修辞性主要表现在对修辞手法的运用。阿拉伯语的修辞手法较多,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等,例如:

1.比喻:

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来打比方描述另一种事物,这两个事物性质不同。阿拉伯语比喻由四个部分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以及相似点。包含比喻的阿语成语有:

(一)“(人像梳齿一样平等)”:这个成语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本体(人)、比喻词(像)、喻体(梳子齿)、相似点(平等)。意思是人生来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像梳子齿长短那样都很平。

(二)“(像反对的伙伴)”:这个成语也包含着比喻,有比喻词()、喻体(伙伴)、相似点(反对)。意思是很喜爱反驳别人的观点。这里用伙伴,是因为只有关系好的朋友之间经常会故意反驳对方,以此达到和对方开玩笑的目的。

2.比拟:

比拟是用一种事物模拟另一种事物来形容、说明,比如:

(一)“(谁筛选别人,别人就会筛谁)”:这个成语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来说明成语的意思。意思谁把人当做面粉一样用筛子来筛选,别人也会这样对他。以此用来表达谁喜欢挑剔别人,说别人的缺点,别人也会同样去挑剔他的缺点。

(二)“(男人的脖子被野心砍掉)”:这个成语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把野心当做刀子一样来砍人。意思是野心会驱使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野心甚至可以直接吞噬人的生命。

3.借代:

借代是指用关联的事物来代替想要表达的事物,比如:

(一)“(靠歪斜的草屋)”:这个成语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意思。这里歪斜的草屋指代很弱的东西,没有用的、不可依靠的东西。意思是依靠那些脆弱且无能的事物。

(二)“(猴子在母亲眼里是小羚羊)”:这个成语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这里的猴子指代很丑的、没有地位的孩子,而小羚羊指代最漂亮的孩子。意思是很丑的孩子在母亲眼里也是最漂亮的、最完美的。用来指孩子在父母眼里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4.对偶:

对偶是用词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的短语或句子,比如:

(一)“(天上找不到梯子,地上找不到座位)”:这个成语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用来形容人十分惧怕、焦急犹豫的样子。那个人因为太害怕在慌乱中想要藏在天上,但又没办法上去,要去地上又找不到安全的地方躲藏。

(二)“(保护你的朋友,甚至在火灾里)”:这个成语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用来形容要好好保护朋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尽力维护他,因为友谊是非常珍贵的。

五、阿拉伯语成语的叙述性:

阿拉伯语成语一般用来表达某种事情的状况,在叙述中讲道理,但很少有表达心理状态――高兴、伤心、紧张、冷静等,比如:

(一)“(你走正道,敌人会困惑)”:这个成语是表达一种情况,用来表示如果你走正道,不犯什么错误,那恨你的人没有办法去整治你或者击垮你。这里的敌人是指恨你的人。

(二)“(比你大一天的人比你更知道一年的知识)”:这个成语也表达一种情况,用来指要尊敬并且细心听取那些比我们年长者的意见,因为他们更有经验,甚至哪怕只比我们大一天,有可能他的知识和经验都比我们多很多。

总之,阿拉伯语成语的主要特征就是简略性、定型性、民族性、修辞性和叙述性,其中简略性,定型性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字面可以看出,民族性和叙述性需要了解一定的阿拉伯文化,在此背景之下理解起来会比较容易,有点复杂的要数修辞性,它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等,这要对成语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去更好的理解它。了解阿拉伯语成语的这些特征会更有力地帮助学习阿拉伯语的中国人理解并掌握阿拉伯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致富时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农垦总局

数学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厦门大学

数学进展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