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专业知识点总结

美术专业知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专业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专业知识点总结

美术专业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作为农村普通高中,在培养美术特长生的过程中,总结其心理特点并剖析如下:一小部分是真正对美术感兴趣,自小就喜欢美术的学生;另一大部分是因为成绩不够理想,想走捷径的学生。这些学生,要么很有个性,对美术方面知之甚多,但其中不乏眼高手低者;要么是盲目自信,觉得学习美术技能,轻而易举,手到擒来;要么是缺乏自信,对美术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学习中不求甚解,依葫芦画瓢,学习中畏首畏尾,但内心想法却颇多者。

无论什么原因走到艺考这条道上,我觉得都要努力端正他们的心态。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具有健康积极的心理,使他们真正学会去欣赏美、懂得美,学到美的知识、美的技能,从而开发想象力、创作力,成为真正意义上具有合格专业技能的高中生。

美术特长生,听起来与众不同,其实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在高中阶段有限的时间里显得格外紧张而枯燥,美术从教者,更要有细腻的爱心不断去温暖他们。要善于发现并抓住教育的契机,走进学生的心灵:健康积极的成长,能使学生们内心不断从容博大,而这正是专业学习的催化剂。

一、把微笑带进课堂,打开师生积极沟通的心灵之窗

教育的真谛是提升人的心灵和智慧,心灵的沟通更是随时随地都需要。研究表明:真正的教育产生于人与人之间距离最短的时候。课堂上师生交往是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的情绪对学生行为的影响是极大的。学生喜欢教师带着微笑上课。讲解枯燥的美术术语时,微笑的动态,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肢体语言,体现的是人性积极的一面。它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搭建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随之学生愿意与之交流。教师把微笑给学生,学生会以微笑回报教师,和谐的气氛能打开师生彼此封闭的心灵,真情复苏换来的是相互尊重,智慧共享,从而能促使教育过程的互动。随之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思维会更加活跃,学习效果显而易见的明显增强。

二、把交流放到纸上,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面对教师,学生一般不会直抒心里所想。但一对一的笔记本,学生会偶尔露出心头的端倪,只要教者因人而异的循序引导,慢慢地就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会很信任的把每一段时间的心里话都告诉你。由此的因材施教,学生会不断进步。从每次美术班组建的第一堂课起,我都会要求学生备上一本固定的笔记本,用来记录每堂课所学的专业知识,并附上自己的所想所得。可以把不敢当面问的问题写上;可以把没弄懂的知识,没掌握的技能要求教师重新讲解;也可以写上想说的任何话等。笔记本中,会发现丰富多彩的一个群体。面对不同性格、想法各异、字中各显神态的他们,教者的每一次的批阅都尤为重要。

三、正面评价,满足每个学生的心灵需要,使他们拥有被关注的感觉

美术专业技能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技能不断训练的过程。训练结果达成的是否很重要,但过程的关注更重要。

在学生训练的时候,面对参差不齐的水平,因人各异的状况,教者容易看重技能表现强的学生,不自觉中会多停留,多指导。而学习较差者,教者往往会“一视而过”,或停留在“你哪哪不对”的评价上。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关注,比什么都重要。因此,教者也要端正心态,坚持正面评价,不仅要表扬技能表现强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多指导较差生。学习之初,哪怕是面对一纸杂乱无章的线条,也要找出值得肯定的地方。

四、作业及时张贴上墙,鼓舞学生内心的动力

每次作业时,优秀作业的随时张贴上墙,会成为全体学生不断努力的动力。而技能掌握较差者似乎永远处于努力追赶的状态,他们在努力,下一张作业的确比上一张强,但还是比不上优秀者。照此下去,他们的作业永远不可能张贴,长此以往内心的挫折感越来越多,会阻碍他们前进的动力。怎么办?教者多修改他们的作业,使作业的基本要求能够达到,然后可以把所有的作业都上墙张贴。使每个学生内心都有努力后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些都是下一阶段学习的动力源泉。

五、多样性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心理成长中的各种潜在能力

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共同体。而美术专业技能训练多采用教者讲授、范画,学生按步骤学习的方法。教者满足于训练结果,学生满足于一张画按要求画完。其他能力的培养基本忽略,这些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美术专业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韩景阳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完整的教育应至少包括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唯有完整的教育才能实现真、善、美在受教育者身上的有效统一。[1]艺术教育是以“美”为核心的文化传承。

 

美育是创造美,完善美,升华美的重要途径。任何艺术都需要美育来加以完善,美育显然是艺术教育最前沿阵地。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美育的同时,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创作出新的优秀艺术作品。从而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也就是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使我们的精神境界,艺术素养也有所提高,真正使传承美术教育渗透到艺术创新中。本文从美术教育对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三个角度分析,以实例剖析的方式,阐述美术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整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一、美育是传承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大家知道,在这个大千世界里,对每个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可能观察和体验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鉴赏,却可以使我们接触到许多个人生活经历远不能涉及到的领域。例如:历代的许多绘画、雕塑、工艺品和各种建筑艺术等。这些作品都是经历了人类历史进程的筛选、淘汰、不断丰富的人类文明财富的总结。具体讲,就我国的建筑艺术——苏州园林来说,这种画中有画,移步一景的美丽画卷无不使观赏者有美的享受。

 

同时,在我们欣赏之余了解到创作园林的目的和意义,建筑师们的设计理念等相关知识,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从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丰富的知识。再比如中外历史上一些反面题材的美术作品,我们并不能说它就是不好的,在鉴赏过程中,通过比较鉴别,也可以使我们具体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肯定,什么是鄙弃,这对人们的思想感情也是一种很好的陶冶。这种陶冶思想感情的过程,其本身也是提高精神境界,传承艺术教育的过程。因此,美术可以推进文化艺术教育的传承。

 

二、美育是促进艺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国际上对创新的研究起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提出的创新理论,他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涉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2]因此,创新是一个兼容并包的过程,作为艺术与艺术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必须具备五个条件,我的理解是:要有懂得艺术,懂得欣赏艺术的人,通过对许多优秀艺术作品的分析、鉴赏、学习其精湛技巧的同时,应用自己所学美术知识和能力,创作出一幅可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新作品,从而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创作能力,加强对美术学习的爱好。

 

想要达到这五个条件,本人认为在我们的教学中加入音乐、动作或者把画面中的情节排练成话剧等。这样我们的美术课就不会单一、乏味,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比如,我们来上一堂美术欣赏课:这堂课有三个知识点,我分别采用了三个不同艺术情节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个知识点是了解画面的社会历史背景欣赏作品;我先准备一段和所要欣赏的画面情节相容的音乐,让学生用画笔或者语言表达出自己所听到音乐中的画面情景来。

 

结果让我很受启发,把学生们的描绘组合起来就与我们所要欣赏的画面很吻合。第二个知识点是这样安排的:我找了几幅伦勃朗的自画像,通过对画像的欣赏,学生分组做出不同时期伦勃朗画像中的思想感情的再现,让学生们猜测是哪个时期的伦勃朗。起先学生们很害羞,经过我的鼓励和示范,同学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大家都开始按我分配的小组讨论,选出一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所表现的这个时期的伦勃朗的表情。等到不同时期的伦勃朗都上台了,同学们都很准确地找出他们相对应的角色来。这说明同学们认真了解过伦勃朗这位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观点,不然怎么能够表演的这么形象,让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到!第三个知识点是作品的形式美,这个知识的是关于美术专业知识,我找了几幅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画面,讲述每一画面所运用的艺术家们独特的绘画手法,使同学们了解到这些作品是这样创作出来的,有一种想要自己试试的心理,我抓住他们这一心态,准备一些纸笔、颜色等绘画工具,让同学们亲自感受一下创作的意义!最后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今天的上课内容,同学们完成的非常好,这节美术欣赏课完美的完成了。通过这样换位学习,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所要掌握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对美术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美育既可以完善自己的心灵美,又可以利用你们的智慧和通过学习美术后所掌握的能力,创作出新的艺术人生。把美洒向人间,为社会服务,美化我们的生活,提高全民族的审美素养,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三、美术教育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途径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又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3]。例如,凤凰和野鸡,珠玉和石头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有人总是把它们弄混。再加上现代科技的发达,把石头加工的和玉石很相似,人很难用平常知识识别出真伪,但一个珠宝商或玉石生产基地的人对玉石的识别就容易的多。这说明我们的见识不够广。所以说“有比较才能鉴别”,多学习鉴赏一些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结束语

 

美术教育不仅有助于端正人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因此,美术不仅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对于德育和智育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斯大林把画家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美术教育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也是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美术专业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服装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最早是从工艺美术专业发展而来,目前大多沿袭本科院校以知识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服装色彩》课程则多重视绘画技巧,花费大力气要求学生学习美术基础知识。然而大多数服装专业学生属于非美术生,美术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实践技能较差,导致学生由于学习吃力而厌学,甚至放弃学习。在市场经济时代,各种绘画技巧、表现手段及效果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出来,而无法替代的则是人的创新思维、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

1.2 教学方法陈旧

职业院校的培养方针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技能,最终走向工作岗位。这个技能不仅仅指专业技能,更多的是学习的技能、生活的技能、人际交往的技能。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活动。重理论,轻实践,课堂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学生难以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1.3 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1.3.1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欠缺。色彩作为一种非常直观的物质,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学生需要多看、多感受,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服装色彩。因此教学离不开多媒体设备,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1.3.2 专业教师资源的欠缺。服装专业面临生源少、师资短缺的瓶颈。往往要求专业课教师是多面手,既能带设计也能带结构,还能带技能大赛。经常根据工作需要转变研究方向,导致教师工作多而不专,科研能力不足。

1.4 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服装色彩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美学原理和色彩知识,培养学生较强的审美能力,在工作中能够进行合理的服装设计。目前教学中仅仅能够通过平面表达进行服装设计、色彩搭配,无法通过实物进行操作训练,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5 考核评价方式死板陈旧

传统的考核模式以考察方式为主,要求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完成一幅大作业,并以画面美感程度来决定分数高低。这在无形中总是摆脱不了美术的阴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厌学。

2 改革措施

2.1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服装色彩》课程不是要培养画家,而是通过服装美术教学培养在品格、能力、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能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由服装色彩知识的传授向审美智能的开发转变,采用启发式的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发挥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此外,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培养学生自学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大胆表现,让学生在运用色彩中找寻快乐,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教授的不是绘画、不是技巧,而是学生对美的感受,对美的追求,要让他们通过手中的画笔,表现出事物的美、生活的美,培养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

2.2 实施“项目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法”

2.2.1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法,一切活动都围绕完成项目展开。它能很好地促进师生互动,改变以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格局,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强调学科体系下的知识系统性,而是设立项目任务,把共性知识还原到工作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完成某个服装色彩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相关的色彩知识。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方案的制定实施、检查评估、归纳总结等环节,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①项目提出。任务目标明确,写出学生要做什么。例如在进行服装色彩设计训练时,教师提出项目题目“2013年夏季女装色彩设计主题――绽放”,要求学生围绕项目题目进行色彩设计训练。

②项目分析。结合任务提出的具体要求,分析任务的条件,给出解决任务的思路,以及隐含在任务中所要学习的知识。

③项目实施。项目实施是关键,是对项目分析中提出的任务的真实解决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各小组制定计划,接着对计划进行实施,小组自查与互评,最后教师总结评论。

通过项目教学法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交流的能力。

2.2.2 “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它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边教、边学、边做,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服装色彩搭配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先讲解色彩搭配原理,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学道具服装分组现场搭配,并由模特进行搭配展示。学生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实地掌握了色彩搭配的方法,也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 完善教学资源

2.3.1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色彩知识中的一些抽象的理论,很难用语言和文字形象地表达。学校应在教学设备上加大投入,保证多媒体设备及PHOTOSHOP等设计软件的使用。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资源制作精彩的教学课件,提供多种素材,让学生观摩、学习,使授课内容更丰富、方式更灵活,更益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3.2 加强师资培训,制定教师发展规划。把服装专业课教师送出去学习,及时掌握专业发展的讯息,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紧跟教育发展的节奏,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发展。

2.4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加强技能操作不仅能实践理论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服装色彩》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不仅用于服装设计,对于个人穿衣打扮、商品陈列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4.1 建立教学实训室,使学生能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色彩训练。教学中除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道具,还要发动学生提供个人的服装及配件,在丰富的资源下进行服饰搭配训练、色彩陈列训练等。通过直观的搭配体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色彩属性和服饰文化,树立服装整体观念。

2.4.2 加强校企合作。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到市场中的服装色彩设计,结合市场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同步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完善课程管理。

2.5 采取“作业法”改进考核方式

教学质量体现在学生身上,但是不应只重视分数,而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平时的学习中去,要看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创新思维的精神。作业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以作业为突破口,通过作业题目的设定、作业要求的明确、作业过程的指导、作业成果的评议等环节,全面实现教学目的,贯彻教学要求。

2.5.1 考核方式。此项作业为长期作业,选题围绕“色彩属性”和“服装色彩设计”两大板块展开,学生围绕子项目发挥想象,既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要抽象与形象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尺寸装裱作业及制作标签,形成一套完整的作品。学期末将一学期的所有作业按照时间先后排序,并自主设计完成一幅封面,最终装订成册,形成个人作品集。完成此项工作,既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排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又能使学生产生很强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和专业学习信心,为下一步的服装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5.2 评价方式。每次作业完成后组织全班学生一起评价。将所有作业依次平铺开组织学生观摩,观摩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评论优劣。谁画得精致,谁的创意好,谁的构图巧妙等等话题热烈讨论。在互相学习的氛围当中,学生自己判断,自主学习,取长补短,教师适时给予指点,重点和难点一目了然,师生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所有知识点消化。同时,公开评析作业,督促学生完成作业,有力地提高学生作业质量,每个学生都很努力地去思考去做作业,在无形的竞争中使学生得到实惠。

美术专业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招进少部分艺术类学生,其余招收的多是非艺术类(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加上我国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初高中学校一般不开设美术课程,所以很多学生缺乏最基本的美术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和多维思维的发展。在短期内培养学生较强的艺术特质和艺术素养也是不现实的,而作为设计基础的美术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当前高职设计类专业美术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大多数学生美术基础薄弱由于现在许多高职院校扩大招生,导致一些学生入学时几乎没有美术基础,加上又没有面试环节,这就使大量没有艺术天赋和没有艺术素养的学生流入到设计类专业里。这些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对艺术缺乏基本的了解,没有对艺术的热爱和激情,这有悖于教育规律。

2.扩招导致师资严重不足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迅猛发展,扩招使得设计专业类师资严重不足。为解决燃眉之急,有的院校便大批招聘艺术院校应届毕业的学生。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比例占到了90%,这些刚毕业的青年无非是“从学校到学校”,实践经验不足,造成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导致整体教学质量不高。更有院校从社会上招聘兼职教师补缺,由于所招聘的教师没有全面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和方法,难免影响教学效果。

3.教学形式单一,方法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往的美术基础教学形式都是以教师讲授、示范、临摹、写生等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临摹别人的范画,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感觉总是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进,没有自己的风格。美术基础课课时较少,学生不能深入地理解和体会美术基础的精髓。教师的教学任务不能充分完成,常常处于囫囵吞枣、一带而过的状态。所以学生难于理解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普遍存在学习困难和倦怠情绪,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4.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巧,缺乏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设计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而发展,随着人们精神需求和审美意识的逐步提高,设计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培养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灵活的头脑,创新的思维和超前的意识,是美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美术基础课的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设计类专业应以培养创新型、复合性、能力型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遵循注重教育创新、开发学生潜能、培养综合能力的原则,在学习基本的设计理论基础知识、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三、美术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途径

1.教学过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在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造型能力和整体的视觉感受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对于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来说,绘画是帮助他们快速入门的手段。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运用动态或静态的图、像、声、字等信息资源,做成课件或动画演示等,利用多媒体或幻灯片形式展现于学生面前,使得美术教学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写生或临摹;或教师手把手的示范,使学生能更确切地了解近现代美术史,以及著名大师的绘画、超前的设计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师生的视野,用创新的思维去了解设计,了解世界。倘若不能运用最具有时代特色的工具去了解世界,就会和现代化的先进知识文化脱节,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及对世界的感知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以及价值取向有不利的影响。

2.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师资素质针对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相关院校应采取积极措施。第一,院校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奖励基金,奖励那些因为更新自身知识,通过自学获得各类学历、技能资格证书的教师。第二,有针对性的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对于前沿性的、还没有普及公开的新知识、新技术进行学习。对于教师的继续学习和培训应注重知识的更新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不仅仅是学历上的提高。第三,采取自费公助的方法,鼓励青年教师去考研,或进行课题研究,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大赛以开拓教师的视野。四、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想办法留住有能力的英才,聘请高等艺术院校的专家、教授来做兼职教师或讲学,有效地调整师资知识结构和补充改善师资不足状况。

3.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课时少、学生绘画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只讲授集中完整的知识点,和有关表现方法及技巧的知识,大量作业练习应放在课外。可以先设定题目,或者摆出一组静物,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围绕课题进行临摹、写生、练习,教师在一个阶段练习结束后及时讲评并把作品展示给学生共同讨论。对出现的问题集中讲解,让学生养成经常动笔、爱动脑筋的好习惯。这种知识与技巧的积累,不仅能让学生充分看到自己的优缺点,还能让学生之间很好地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也能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为以后的设计课程以及设计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在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以前的基础课教学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主要以发挥学生的个性为目标,采取“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风格和实际情况及理解能力的不同,采取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是以教师言传身教为前提,但学生在思维和知识结构上基本是延续了传统的教什么学什么的老式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建议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有益的尝试。第一,确定学生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充分给学生思维拓展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进行“对话式”欣赏教学,使学生在平等的教学氛围内接受教育,成为欣赏和审美的主体。第二,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阅读和讨论与设计相关的国内外美术史、设计史,以及大师的优秀作品,欣赏国内外的经典影片,了解艺术及审美的多元化,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p#分页标题#e#

5.发挥基础课的基础作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传统的美术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各自为政”,在相互联系上严重脱节。这就要让基础课成为专业课名副其实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单纯以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为模式的老式教学体制。为改变这一现状,要改传统的明暗素描为设计素描,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同时在宏观上考虑到依托于基础课的专业课和生产实践的需要,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第一,培养学生的视觉反应力,增强对新事物的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常说的感悟能力。

第二,注意开发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动性,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求新、探索能力,即创新能力。

美术专业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教学;对策

0引言

战后经济复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渐渐感受到危机四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窘迫,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冲突,多种环境诱因将促使我国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市场发生巨大的变革。

1环境诱因分析

1.1环境的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农村人口的迁移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开展,新增城市数量及规模呈井喷式增长。这种极速城市化发展模式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住宅建设及其相关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然而盲目的市场跟风使得该行业从设计到施工出现了很多问题:生产效率低,建造秩序混乱,建筑材料浪费,装修垃圾生成且难以降解,城市环境破坏严重。

1.2装修的恐慌

如今住宅装修所使用的建筑及装饰材料中含有多种有机化合物,其毒性、刺激性气味能使人体产生各种不适反应,严重的可引发癌症。网络、报纸中有关因装修材料中所含的化学物质超标而导致居室空气污染、人体健康受损的报道时有出现,新装修的房子俨然成了一个毒气室,精美的装饰带给人们的不是生活的享受,而是心理的恐慌。

1.3住宅产业化政策的推行

中国从1996年开始就将“可持续发展”定为国家战略,在人口控制、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领域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做着积极的工作,尤其在绿色建筑的推广方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2006年6月21日,建设部颁布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实施大纲》,要求使用住宅产品成套技术,促进住宅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的破坏违背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初衷,建材及装修行业的整顿迫在眉睫,住宅产业化政策的出台与推进,使得生态建筑和生态环境设计成为21世纪中国建设发展的趋势。为了培养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着力推动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设计人才,将绿色生态观运用到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教学中,已成为高校专业教师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高校学生设计作品现状及原因分析

2.1设计现状

20世纪80、90年代西方生态设计理念传入我国,在学术界、设计界引起普遍关注,住建部大力推行“四节一环保”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建筑深受行业的重视,但真正懂得生态设计的专业人才却十分稀缺。加之刚刚步入小康社会的本国民众文化水平及思想认识高度都较低,对居室设计的喜好仍偏向华美的装饰造型,盲目追求所谓的档次以彰显脱贫致富的喜悦。这种浮躁攀比的社会风气影响到了高校目前的设计教育,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对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理解更是停留于表层,设计作品偏重装饰视觉效果,忽视空间合理利用,将住家做成了星级宾馆,家居温馨感、实用性弱,商业味浓,思想度、创新度不高。即便打着时髦的“生态”口号,设计出来的作品也是华而不实。将所谓的“生态理念”片面地表现在实木类的高档建材及家具上,通过炒作变相地抬高造价,并非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和地域生态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这种充满物欲主义价值观的设计观念只会培养出缺乏责任心与创造力的设计师,带给社会的将是空间、材料、能源、资金的浪费以及室内空气的污染。

2.2原因分析

高等院校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然而如今学生的设计作品中广泛缺乏市场的前瞻性及生态观念的整体性,反映出当今以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为代表的环境设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脱节。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其一,但最主要的是我们高校传统的培养模式中存在着种种欠缺。

2.2.1对《住宅室内环境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理解不准确

目前高校普遍将《住宅室内环境设计》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市场应用型人才”上,这种提法过于笼统,在实施过程中极易形成偏见。因为市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虽有其自发性,但易受种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因素的制约,虽不能认清其本质,我们的教育极易受到商业气息过重的低俗市场的影响,学生片面地认为奢侈、浮华的装饰就是设计的全部,忽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内涵及发展趋势,只会单纯地迎合低端的市场模式,从现有大众流行的设计模板中寻找复制粘贴的元素,从而丧失独立设计的能力。

2.2.2课程教学中生态学相关知识点的缺乏

我国的环境设计本科教学体系中,极少涉及生态思想和策略等相关理论,在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安排中,生态建筑理念及思想等相关内容更是缺乏。社会上广泛提及的生态口号,迫使学生急需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却找不到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只能通过网络媒体及期刊杂志自学一些肤浅的生态定义,知识体系难成系统,对生态设计的运用更是难以把握。

2.2.3高校专业教师生态知识的缺乏

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都是在美术的范围下开展的,教师大多都具有美术专业背景,文科美学功底深厚,但生态科学等理工科知识欠缺或理解深度不够,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关注空间的造型形式及美学效果,追求奇特的造型与视觉冲击,而忽略设计对象的社会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建造技术、构造及经济等制约要素,设计盲目追求豪华,且依赖各种设备来满足居住的舒适感,导致资源浪费、能耗增加,脱离客户的实际需求。

2.2.4课程作业考核制度的不完善

部分教师对《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课程作业内容的布置较随意,仅提供一个住宅户型任学生随意设计,对户主家庭的生活环境、成员介绍、工作性质、预算造价及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并未作明确的要求。这种没有针对性的出题对学生来说等于是放纵,多数学生会利用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拼图与抄袭,作业相似度极高。这反映出教师的考核目的不明确,只注重学生作业浮夸的表面效果,对其“人本设计”方面的考核较低,对可持续设计中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表达方面的要求更是空白。在这种考核要求下,学生的课程作品普遍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3教学对策研究

综上所述,传统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教学注重学生的美术修养、形态设计及艺术视觉塑造能力,过多地追求各种渲染、设计表现、工程制图及构图效果等“技巧”性表现,基本的建筑空间再创造技术及生态科学素养缺失,这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需要对此进行反思与改革。

3.1教育观念的转变及教学目标的修订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建筑师联合会在《建筑教育》中提出对未来建筑师的培养目标是:“人类住区的所有居民享有体面的生活质量;技术应用尊重人们的社会、文化和审美需求并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并了解其最初和未来的维护成本;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在生态方面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包括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建筑作为每一个人的财产和责任受到重视。”[1]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减排、反恐合作、国际维和、金融危机诸方面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号召。因此,将“培养具有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设计观的市场应用性设计人才”作为教学目标,符合国际形势及国家经济发展政策。高校教师应确立以生态整体思想为核心的开放性设计教育观,加大生态观的教育力度,引导学生在追求审美效果的同时又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可再生利用,在以建筑空间功能、造型等基本要求指导设计方案的同时,仍兼顾生态效益、生态策略等指标。

3.2教学内容的调整

如今的环境设计教育应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文和生态环境,因此,整个环境设计教学计划及内容需进行调整,适当增加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观相关的科学知识,增设相关生态理论、环境技术、建筑节能、环保材料等方面的辅助课程,本着对“整体环境负责”的设计态度,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端正学生认识环境、思考环境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和价值观,自觉地在此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活动。针对《住宅室内环境设计》这门课程,可以专题的形式增设生态住宅设计等相关知识、概念、理论与方法。设计界针对建筑生态设计的技术表现趋向分高技设计和低技设计两种,高技设计通常是“无尽地炫耀先进性到更精心选择技术来达到某一特定目的,如建造可预测和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环境控制系统,利用日光反射材料、光控遮阳构件及各种控制阳光辐射和热量进入的新颖外墙做法,达到节能功效等”[2],该设计手法整合了电子、材料、计算机等多种学科,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支撑,在发展中国家并不适用。而低技设计源自对乡土建筑、传统民居在节能、自然通风、地方材料运用等方面的经验,且在造型、取材和文化传承方面,都蕴含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此类设计造价不高,技术要求较低,适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运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都有着本土特殊的民居文化,因此课堂中可重点添加本地民居文化、低能耗建造技术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摈弃奢华滥造的观念,从质朴的、传统的民居建造中感受生态智慧,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人居环境知识体系。

3.3专业合作教学

刘先觉在《生态建筑学》一书中曾写到:“生态建筑学是着眼于生态观的建筑与环境的规划设计的综合学科。它运用生态学及其他相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即人类生存发展的外在栖境进行跨学科研究”。[3]因此,我国建筑类高等院校在建筑生态设计教学中基本实现了技术类课程与设计教学相结合,生态学与哲学做补充的多专业合作教学模式,强调了可持续设计的技术性、文化性及生态设计的广泛性特质。这些经验对发展相对较缓的环境设计专业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只有实现多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支持与交流,才能更好地将生态思想融入到《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教学和应用中。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可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建立以设计课教师为主导,组织调动其它技术教师介入的教学模式,与建筑学科、土木工程学科、生化学科、园林植物学科教师建立良好的教学与科研项目合作关系,开展跨专业、跨学科的住宅研究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跨设计学科的相关课程进行探索式自学,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生态设计的特征、本质及生态设计的发展趋势与规律,以获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4更新设计题目,完善评分标准

课程设计考核题目及要求的制定,是学生与老师之间有效互动的关键,也是实现全程式生态教学效果的最终环节。而设计题目及内容设定可参考如今社会上、行业内相关的环境设计赛事命题,既能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可扩大高校间学术交流的范围。浏览近几年国内较有影响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类比赛,均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设计的主题。如中国建筑学会室内分会所举办的“2013年‘新人杯’全国大学生室内设计竞赛”,的命题就是“如何在有限的住宅面积中,为用户设计一个安全、环保、健康、高效的室内空间”。通过此类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竞赛活动,不断更新设计题目,鼓励学生直接参加设计比赛或方案设计投标,让学生在行业竞争中更加全面地得到锻炼,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在平时的课程作业考核中,教师需明确评分标准,将生态设计的考核分值比重加大,鞭策学生做到“设计要体现审美价值取向与生态价值取向相结合”。[4]

4结语

生态背景下的绿色民居建筑转型对住宅室内环境设计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暴露出来的问题急需解决,面对市场的变化,设计教学改革刻不容缓。通过《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课程教学内容调整、课程教学方法改进、课程作业布置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适合当今生态背景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而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企业急需的具有良好生态意识的室内设计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邰惠鑫,应四爱.可持续发展建筑教育的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6).

[2]刘先觉,等.生态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刘先觉,等.生态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