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创新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流程;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5-0011-03
金融创新是指通过在金融领域对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变革来创造或引进新事物,它主要包括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制度创新、金融组织创新等(陈岱孙,厉以宁,1991)。在这三个主要因素中,金融创新的核心是业务创新(胡婕,2003)。而业务创新的核心是产品创新。对商业银行而言,客户的每项需求都会对应一种产品,每种产品又以相应流程为依托,因此产品创新的实质最终还是具体产品所依托的业务流程的创新。可以说,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核心是业务流程创新。
一、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创新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已成为银行业的立命之本,并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伴随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的对外开放,中国将直面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创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等多方面的冲击;另一方面,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本市场的日渐成熟、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快、金融管制的逐渐放松和混业经营前景的日渐明朗,也为银行业金融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05年10月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上海银行业首届合规年会”上指出:要解决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一系列弊端,根本出路在于对目前的“部门银行”模式进行再造,建构“流程银行”;而构建“流程银行”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建立针对客户需求的、平衡风险与收益的服务和创新机制。2006年12月6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对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并在距离中国正式加入WTO整整五年同一天(2006年12月11日)正式施行。一切表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将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由于外部经济运行环境,内部管理机制等原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创新尚处在初级阶段,因此在打造“流程银行”的进程中,加强对业务流程创新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提高整体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创新的内涵与特征
(一)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创新内涵
1990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再造工作:彻底铲除而非自动化》一文,首次提出再造 (reengineering)理念。1993年,哈默与企业管理咨询专家詹姆斯・钱皮合作出版《企业再造》,成为再造理论创始的代表作。而业务流程创新是流程再造的最重要和最突出表现。由此,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创新理解为以客户需求和市场竞争为导向,在风险和成本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对银行业务流程梳理、整理、诊断、评估,整合和再造,完成对原有不适应业务发展的、运行不畅的业务流程改造和重新创造。当然在业务流程创新的同时,还必须辅之以相应组织流程、管理支持流程及文化理念等的革新,从而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以流程为核心的全新银行模式,最终实现银行在“成本、质量、反应速度等绩效方面的巨大改变”。
(二)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创新特征
1.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现代商业银行要提高业务流程创新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力,必须遵循“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核心理念。实证研究发现,银行的顾客越挑剔,创新就越多(Bhattacharyya and Nanda,2000)。可见客户需求是业务流程创新的最原始驱动力,是评判业务流程能力量客观、最敏感、最权威的因素,只有真正了解客户的需要和偏好,才能创造出令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业务流程创新要在准确把握外部市场环境和同业竞争状况的前提下,充分倾听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并将其转化为银行内部产品改进或创新的有效需求,最终通过内部流程创新实现客户需求。
2.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历史经验表明,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金融创新的飞跃(王仁祥,喻平,2003)。业务流程IT化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一个显著特征,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创新必须依托IT来实现。许多业务流程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IT技术的改进,如对公审批业务流程中的电子审批环节。
3.重视风险管理与风险防范。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标准。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是相互对立的矛盾统一体。业务流程创新能带来丰厚收益,而高收益往往与高风险相伴而行。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外部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内部制度环境、组织环境等尚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业务流程创新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问题,因此风险的管理与防范尤为重要。
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创新的实施
在明确上述内涵的前提下,商业银行还要明确推进业务流程创新的关键点,以及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路径。只有遵循正确的方法,有针对性制定出切实可行、符合自身特点的有效实施路径,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才能避免盲目性,以最少创新成本实现最大收益。
(一)实施的方式和方法
根据业务流程的清晰度、完整性、连续性、流程能力强弱等,业务流程创新可分为如下两个层次:
1.流程的局部整合。针对完整、连续,只是运行不够顺畅,不够规范的业务流程,只需运用卓越流程管理的思想进行简单整理,使新流程更通畅、标准化;针对不完整、不连续,拥有者不明晰,或有重复性的流程,运用流程持续改进的思想进行整合创新,使产品运行线路明晰。流程持续改进主要包括流程的整合,即针对有重复性或不连续的流程,将重复环节取消或将完整流程的不同环节合并,最终连成一个清晰、完整的流程。如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在针对出口外向型企业的本外币组合产品方面缺乏一套完整的流程,就可以利用流程持续改进的思想进行局部整合。
2.流程的整体再造。流程再造主要指针对某些已有市场需求,但尚未提供相应业务产品的流程进行研发设计,创造出崭新的流程。如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缺少衍生金融工具等投行产品、小企业金融服务等专业银行业务产品,就需要流程的整体再造;而对已经不适应市场发展、没有竞争优势且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业务流程,就需要进行彻底改造,用新的业务流程取代原有流程。流程再造是业务流程创新的核心内容,也是难度最大的内容。
(二)实施路径
1.找准业务流程创新的切入点。银行业务流程可分为核心业务流程及对应的管理、支持流程。客户的每项需求都会对应一种产品,每种产品又以相应业务流程及管理、支持流程为依托。商业银行产品种类繁多,对应的业务流程也千头万绪。目前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结构还是以部门为主体,流程不完整、不连续、不明晰现象比较严重。很多业务流程创新必然涉及部门职责的调整和相应风险、考核、人员等管理机制的配套,是一项成本高、风险高、难度大的工作。因此,如何选准合适的切入点是业务流程创新的首要问题。
笔者认为,在综合考虑客户需求紧迫度、创新成本、收益高低、成功机率、时间长短、沟通与实施难度等因素的前提下,先选取一至两个核心业务流程入手。因为核心业务流程最能体现一个银行的竞争优势,能够产生较高经济附加值,同时也是最迫切需要创新的产品业务流程。如零售业务中的理财产品业务流程、高端客户产品业务流程等。
2.选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针对商业银行现有以部门为主体的内部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不明晰的现状,实施业务流程创新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在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的前提下,按照风险可控的原则,根据核心业务流程现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推进,同时针对不同产品的业务流程现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创新。先选择涉及利益和职责调整少的部门,对部门内的单一产品业务流程及其子流程,甚至不涉及具体产品的业务流程进行局部整合或整体再造;然后逐步过渡到跨部门的或核心业务流程;进而以业务流程为基础改进IT流程、组织流程、管理和决策流程,最终在市场末端和决策高端架设起为客户“量体裁衣”的产品业务流程。
(三)实施步骤
鉴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创新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笔者认为可以先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如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兼副总裁托马斯・里彻 (Thomas Reichert)就零售银行业务流程的创新提出了七个步骤。第一步是将每个产品“端到端”流程中相似的流程步骤进行整合,着重根据业务范围和性质进行流程整合。第二步是对于整合好的流程步骤,对其共同性程度进行评定。这些流程在产品线范围内的相似度如何?在渠道内怎样?在“端到端”流程内又如何?第三步是对于共同性业务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这些业务存在的不同之处要仔细推敲。很多情况下是主观决定或缺乏商业判断才造成了这些不同。第四步是将流程步骤结合,形成流程模块。对于每个流程模块的输入、输出和处理过程都进行清晰地界定。第五步是评价模块之间的战略相关性和运作相关性。该模块应该独立运作还是应该和外部商业伙伴进行整合?该模块是否只属于设施而与竞争优势无关?第六步是深入了解银行在信息系统、法律和监管方面所受的限制。第七步是为每个流程模块设计特定的信息系统工具。
业务流程创新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创新的驱动力总是要以客户需求变化为导向,然后充分调查市场前景和内部运作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创新,重新设计对应的业务流程,再将对应的IT系统进行重构,由此将会产生岗位变动和部门职责的调整,最终实现业务流程能力的提升。
四、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创新的保障
业务流程创新的外部保障主要涉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市场环境的完善,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完善。内部保障主要包括制度的保障、IT技术的保障、激励机制的保障等。
(一)外部保障
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是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创新的外部动力。首先,政府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经济运营环境健康、良好;其次,银监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及时制定与创新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业务流程创新有章可循,逐步引导其走上正规化、标准化,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另外,加强企业诚信机制的建立和相关理念的持续宣传,是创新赖以长久生存的土壤。
(二)内部保障
1.培育健康的风险理念和风险管理机制。在当前外部环境不够成熟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必须建立有效的与业务流程创新配套的风险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监控、风险预警等一系列风险管理机制,确保创新健康、稳定、持续进行。
2.充分发挥IT对流程创新的技术支持作用。IT是业务流程创新的技术保障和渠道保障。业务流程创新一般首先会体现在IT系统的优化、完善上;新流程的构建一般必须借助IT技术将新的模块化的业务、组织和管理流程虚拟化;现有内部组织架构、部门职能调整也可以首先通过lT的调整来实现。
3.优化资源配置及激励约束机制。对流程本身的创新仅进行了组织、权利和责任的重新匹配,只有同时建立科学的考核手段,在流程改进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评估、监测和激励机制,才能达到责、权、利的一致性;才能合理配置资源,保障流程创新持续进行,才能不断提升流程能力,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价值最大化。
在考核导向上,商业银行应从侧重风险防范与责任追究,过渡到兼顾发展指(下转第33页)(上接第13页)标、质量指标,激励与惩罚并重,更合理、连续的考核。在指标设置上,可以围绕流程运营,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侧重通过过程指标的控制实现结果指标的方法,开拓更科学的具体指标,如客户满意度方面的、流程能力方面的等等。
参考文献:
[1]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2]胡婕,资本市场发展与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业务创新[J],中国金融,2003,23。
[3]田晓军.银行再造[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约瑟夫・艾克曼・德意志银行的银行再造经验[J].国际金融研究,2002,5。
[5]杜莉,姚鑫.论我国银行业产业组织结构再造[J].当代经济研究,2002,7。
[6]代桂霞.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及业务流程机制的对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4.10
[7]王仁祥,喻平.我国与西方金融创新动因之比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8]Thomas Reichert.零售银行:流程重组进行时.金融时报2005-12-07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jhlt.net.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03001);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3A011);安徽省软科学项目(1302053044)
作者简介:阮素梅(1974―),女,安徽太和人,安徽财经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银行管理、公司治理。
一、引 言
我国自1995年在深圳成立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开始,至今不到20年的时间。与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从无到有的诞生方式不同,城市商业银行经历了城市信用社、改制、处置风险资产和历史包袱的阵痛之后重获新生,主要定位于“地方的银行、城市的银行、中小企业的银行”。截至2012年末,城市商业银行在全国注册成立的有144家,资产总额达12.35万亿元,资产总额同比2011年增长了23.7%,城市商业银行正在日益成为支持地方发展、扶持中小企业生存的重要力量。可见,城市商业银行在满足中小实体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时代的到来,主要依靠传统存贷利差盈利的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快金融创新和提高创新效率是推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类似美国社区银行,属于地方性中小型商业银行。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金融创新,中间业务非利息收入以及经营风险等方面,对创新的实证往往采取问卷调查、财务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而在国内,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商业银行组建成立的时间较短,相关研究成果较匮乏。
通过对已有文献梳理后发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外资、国有以及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及效率评价方面,很少有学者将研究重心放在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及效率评价方面。本文围绕城市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效率评价等问题,主要展开以下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引用加权的DEA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创新效率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并对我国28家城市商业银行做分经济地域的创新效率比较测评;二是利用Stata软件对影响我国28家城市商业银行创新效率的因素,做Tobit面板数据回归,用实证来探求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对创新效率影响的方向和幅度。
二、模型的构建
(一)效率的测度模型
1.传统及加权的静态DEA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是数学、运筹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一个新的交叉领域,是用于测度企业资源使用效率的非参数方法。它是由Charnes等人[11]于1978年开始创建的,评价具有多个输入或输出的“部门”或“决策单位”(DMU)间的相对有效性。加权DEA模型构造思想来源于传统DEA本身的优缺点,其优点之一便是无需明确的模型函数,没有过多的约束条件束缚,其中每个投入与产出指标(DMU)在DEA的软件运算中所赋予的原始指标权重是一样的。但是这些特点在某些领域的运用时也会成为它的弊端,特别在银行业面板数据处理中,每个投入产出指标在模型中的权重占比,因时间周期、指标波动、外在环境及政策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所以本文参考变异系数理论,对DEA模型的投入产出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以求模型更贴近实际情况。
此外,模型系数的选取不是依据人的主观因素而是根据客观样本系数自身的离散程度和波动性。根据被评价对象投入产出指标的波动差异情况来确定权重,即对同一决策单元中波动差异较大,辨识度较高的指标应赋予较大权重,而决策单元中波动差异较小,辨识度不高的指标应赋予较小的权重,加权模型如下:
加权数CCR模型
min[θ-ε(eTs++eTs-)]
s.t.■wixj?姿j+s-=θx0
■wiyj?姿j-s+=y0
?姿j?叟0,j=1,…n且s+?叟0,s-?叟0
加权数BCC模型
min[θ-ε(eTs++eTs-)]
s.t.■wixj?姿j+s-=θx0
■wiyj?姿j-s+=y0
■?姿j=1
?姿j?叟0,j=1,…n且s+?叟0,s-?叟0
模型中,x为投入数量,y为产出数量(x、y皆为样本无量纲化后的数值),w为根据样本变异系数求出的权重,θ表示DMU-j的效率指数,eTs-表示m项投入由X0减少到θX0之外,还需减少的总和;eTs+表示产出不足的总和,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任意实数X>0皆有X?叟ε。
2.Malmquist指数的动态DEA模型
无论是规模不变的CCR模型还是规模可变的BCC模型,只能从静态的角度对被测评对象进行横截面的效率比较并且得出效率结论都是受限的,效率结果是离散的、被隔断的,所以都无法解决样本数据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对比。因此,本文引入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法,它是由经济统计学家Malmquist首创于1953年,M指数的核心理论基础为距离函数D(x,y),其倒数形式恰好为CCR、BCC模型的最优解,随后经过一系列学者的继承与发展,由Caves在1982年结合DEA理论模型用于测评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动态变化:
M(xt+1,yt+1,xt,yt)=■
■×■1/2
=TEC×TC
=PTEC×SEC×TC
(二)Tobit模型
我们考虑到用DEA求解出来的效率的取值区间是在0和1之间,数值在0处是被隔断的,是受限的,所以最小二乘法无法对模型进行无偏有效的估计。因此,本文采用面板数据Tobit回归(XTTobit)(1),这样既能兼顾时间与截面序列又能提高样本精度,使模型估计结果更贴近实际。Tobit在1958年针对被解释变量一部分离散一部分连续的情况下提出的解决模型,Tobit模型是用极大似然法代替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模型如下:
Zi=?茁TXi+εi,?茁TXi+εi>00 ,?茁TXi+εi?燮0
其中i=1,2,3…,在本文中Z代表效率值,X为影响因素,β为未知参数,ε服从N(0,σ2)分布。
三、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一)决策变量选取及样本数据处理
国际上对效率的研究,常用的测评方法大致有三种:生产法、资产法和中介法。以上三种方法各有优劣,具体哪种方法在效率的评判上更有优势,学术界尚无定论,所以本文综合以上方法的思想,选择固定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员工人数和管理费用作为创新效率测评的投入项,以中间业务收入作为测评城市商业银行创新效率的产出项。
在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方面,本文按照数据获取的可得性、完整性以及可用性等选取规则,按经济地域划分,选取2008―2012年共5年28家样本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以及作为横截面对比的4家国有银行和4家全国股份制银行的财务数据。样本银行见表1。
根据样本变异系数公式,求得每个投入决策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再用每个决策变量的变异系数加权求出决策变量的权重,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二)效率测度及结果分析
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创新效率做5年的实证比较测评。首先兼顾样本的可比性,本文按照不同的经济地域各选2家城市商业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4家股份商业银行组成16家样本银行,做创新效率比较,如表3所示。
其次,按四大经济地域区分,对我国28家城市商业银行做区域性创新效率比较,如表4所示。
最后,对28家城市商业银行做5年的动态M指数分析,如表5所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总体看,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效率较高,分别为0.875和0.828,但农业银行因为公司治理不当、不良资产聚集等历史原因导致创新能力相对较低(0.6238);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率平均只有0.52,并且各地城市商业银行创新效率参差不齐,最高为1,最低的仅有0.095,绝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在16家样本银行创新效率中的综合排名较后。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创新效率年均值略高于东北和西部地区,并且处于同一经济地域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效率也千差万别。从综合效率角度看,全体样本城市商业银行在2008―2012年这5年中,综合效率呈倒“U”字型,由2008年的0.613到2010年到0.685达最高峰,随后两年综合效率递减至2012年的0.546,呈现出先增后降的态势。从要素贡献角度看,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在2008―2012年这5年全要素生产指数的变化趋势呈“凸”字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值达到1.171,也就是每年以17.1%的速度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推进主要靠技术进步要素以每年22%的速率拉动,因此技术进步要素贡献最为突出。
(三)城市商业银行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效率的测评,我们发现城市商业银行在创新层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低效率,但是无法判断影响创新效率的因素以及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下面主要从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治理和公司运营这两个角度定量研究其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本部分主要设计了两类变量: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各变量功能及其解释变量基本描述详见表6和表7。
由于被解释变量的离散性,所以本文采用面板数据Tobit回归,这样既能兼顾时间与截面序列又能提高样本精度,使模型估计结果更贴近实际。而被解释变量选择综合效率值,本文认为其在表示城市商业银行整体创新效率情况时更具有包容性,城市商业银行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
通过对表8的分析可以得出:从股权治理角度来看,前5大股东股权集中度系数为正,说明前5大股东股权的集中对城商行的创新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效果并不显;监事会规模对城商行创新效率有负的影响(在5%的水平下显著);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创新效率有正的影响(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创新能力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为正(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说明创新能力越强,创新收益越高,创新效率提升越快;不良贷款率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为负但不显著;员工激励对创新效率影响虽然为正但效果有限且不显著;城商行的分支机构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管理费用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为负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
四、主要结论
本文收集了全国28家城市商业银行2008―2012年5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加权的DEA模型和Tobit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别对我国城市、国有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实证分析了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因素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创新效率影响的方向和幅度。结果发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创新层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低效率,推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创新效率提高的最大动力是技术进步,最根本的内因是加强公司治理;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效率普遍高于城市商业银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创新效率受地域分布的影响,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创新效率年均值略高于东北和西部地区,并且处于同一经济地域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效率也千差万别;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监事会制度与员工激励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相反,增设分支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引进外来先进的创新技术和理念能够增强城市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提升。
【摘要】 目的 探讨康斯特保护液(HTK液)对紫绀型未成熟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将40例体重在8kg~15kg,血氧饱和度低于80%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包括法洛四联症,单心室,右室双出口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ST. ThomasⅡ 液(A组)、HTK液(B组)灌注心脏。于麻醉诱导后、升主动脉开放后3min分别采血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 (cardiac troponin I, 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ve kinase MB,CKMB)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含量的变化;记录心脏自动复跳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用量、呼吸机支持时间和ICU治疗时间等临床指标;于术前和手术结束后分别行心脏彩超检测,纪录左室的射血分数;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主动脉开放后B组血清cTnI 、CKMB含量均显著低于A组(P
【关键词】 心脏停搏液:心肌保护;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HTK solution on immature myocardium in cardiac operation. METHODS 40 infants weighted 8-15 kg with cyanot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nd low saturation of blood oxygen (
Key words: Cadioplegia; Myocardial protection;Cyanosed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Infants
目前国内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心肌保护液仍为ST. Thomas液,其对婴幼儿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效果尚未十分肯定。紫绀型未成熟心肌就其生理特点上与成熟心肌、健康未成熟心肌都有很大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其心肌保护有其本身的特点,康斯特保护液(HTK液)对成熟心肌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紫绀型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研究很少。本文论述了其对紫绀型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0例体重在8~16 kg,血氧饱和度小于80%,择期手术的紫绀型先心病患儿,随机分为St.Thomas灌注组(A组)和HTK液灌注组(B组),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详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1.2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方法 CPB采用膜式氧合器,婴儿型管道。体外循环预充晶体液为复方林格氏液100 ml~150 ml,酌情补充库血或血浆200 ml~400 ml,血定安100~200 ml。CPB方法为浅低温高流量灌注。并行循环降温至鼻咽温32℃,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心脏停搏液。对照组(A组)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ST. ThomasⅡ液,首次20 ml/kg,灌注压80~100 mmHg,每间隔30 min重复灌注10 ml/ kg,直到主动脉开放,停搏液温度4℃;实验组(B组)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HTK液40 ml/kg,术中只灌注一次,初始速度尽量快,大约100 ml/min,主动脉根部灌注压80~100 mmHg,保证单位时间内的灌注量,达到快速停搏, 心肌电活动完全静止后,减慢灌注速度,灌注压力降至30~40 mmHg,灌注流量维持在50 ml/min左右持续5~6 min,停搏液温度4℃。两组分别于阻断升主动脉前(阻断前),开放升主动脉后3min(开放后)采血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 (cardiactroponin I, 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ve kinase MB,CKMB)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变化。
阻断前和开放后自右房取心肌组织0.2 g,固定于2.5%戊二醛液体内,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参照Flameng[1]评级方法,对线粒体结构的变化进行半定量分析,每个标本随机选取100个线粒体观察其损伤程度(即在每个电镜标本中随机选取5个视野,每个视野又随机选取20个线粒体),按下列标准分为5级,进行积分评价。级别得分越高表示线粒体的损伤程度越重,平均每个线粒体得分为该标本分数。
Flameng评级方法评分标准如下:
0级(0分):线粒体结构正常,可见保存完好的线粒体颗粒;
Ⅰ级(1分):线粒体结构基本正常,线粒体颗粒丢失;
Ⅱ级(2分):线粒体肿胀,基质透明;
Ⅲ级(3分):线粒体嵴断裂,基质凝结;
IV级(4分):线粒体内外膜完整性消失,呈空泡状。
分别于术前和术后当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检测其射血分数的变化。
应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RANDOX公司的试剂,采用两点酶法检测血浆CKMB,LDH;采用Diagnostics ACS 180 cTnI自动检测系统检测cTnI,试剂为Chiron公司提供。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s)表示,分析方法采用配对,检验,P
2 结 果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对照组1例死于低心排,实验组1例为法洛四联症患儿行姑息手术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低心排,其余均顺利出院。开放升主动脉后自动复跳率B组明显大于A组,术后多巴胺用量、呼吸机支持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低心排发生例数B组均小于A组(P<0.05)。见表2。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观察结果注:与B组比较*P<0.05 表3 两组患者血液中cTnI、CKMB、LDH浓度的比较注:与阻断前比较*P<0.05
冠状静脉窦血清CKMB、LDH和cTnI浓度变化:开放升主动脉后较缺血前两组均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术前两组左室射血分数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均有所降低,且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
心肌结构的改变:参照Flameng评级方法,对线粒体结构的变化进行半定量分析。两组患者线粒体半定量分析计分在术前无显著性差异( P>0. 05 );心脏复跳后心B组损伤显著小于A组(P
3 讨 论
Bull[2]等对 400 例小儿心脏手术临床资料分析后认为,术后死亡一半原因归咎于不适当的心肌保护,所以适当的心肌保护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目前紫绀型先心病手术中临床常用的是冷晶体停搏液,为高钾停搏液。但高钾去极化停搏液在有效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仍有不足之处[3],术后部分病例仍会出现可逆性的心肌收缩功能低下或心肌顿抑[4]。
与ST. Thomas液相比, HTK液具有以下特点: ①依靠低钠微钙导致心脏停搏。冠状动脉内经6~7 min灌入大量HTK液,使得细胞外液Na+下降,心肌细胞内外离子电位平衡,Na+电流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能产生,从而使心脏在较低的钾离子浓度下于舒张期停搏。②拥有强大的组氨酸/组氨酸盐缓冲系统(浓度比为180 /18 mmol/L)。与其它缓冲系统相比,组氨酸对人体有较好的水溶性和分解能力,能较好地由毛细血管渗透到组织间隙而发挥作用。而且组氨酸为非渗透性因子,可防止内皮细胞肿胀。如此高浓度的缓冲能有效避免心肌组织发生细胞内和细胞外酸中毒,从而使HTK液仅灌注一次便可使心脏安全耐受180 min的缺血时限。③溶液中含有的α-酮戊二酸为三羧酸循环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它可以通过三羧酸循环、呼吸链及氧化磷酸化产生ATP。色氨酸为生糖兼生酮氨基酸,是尼可酰胺核苷酸辅酶(NAD/NADP) 的前体, 而NAD/NADP是人体内许多脱氢酶的辅酶,三羧酸循环中脱出的氢通过NAD/NADP经呼吸链及氧化磷酸化产生ATP。所以, 这两种物质均可最终生成ATP,为缺血再灌注器官提供能量。可以使心脏安全停跳时限达3个小时,减少灌注次数,它更有利于手术操作,从而缩短心肌缺血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Murashita[5]等应用新生兔进行研究,指出只有单次灌注方式对未成熟心肌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CKMB、LDH、cTnI浓度的变化是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的敏感指标,特别是cTnI更加准确,特异性强,当心肌细胞缺血损伤时迅速释放人血,可特异性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6]。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是反映左心室心肌收缩力变化的准确性较高、重复性较好、应用最为广泛的指标[7]。各项检测结果显示对于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HTK液的心肌保护效果要明显优于St.Thomas 液。HTK液在紫绀型婴幼儿先心病手术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多,将对提高紫绀型复杂先心病手术的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Flameng W,Borgers M,Daenen W,et al. Ultrastructrual and cytochemical correlates of myocardial protection by cardiac hypothermia in man[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80, 79(3):413-424 .
[2] Bull C, Cooper J, Stark J. Cardioplegic protection of the child's heart [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84 ,88(2): 287-293.
[3] 刘兴奎,喻田,余志豪,等. 超极化停搏与高钾停搏对心肌保护效果的比较[J].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0, 20(5): 301-304.
[4] 汪文东,张凯伦,汪东仿. 钾通道开放剂超极化停搏液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0, 17(6): 590-591.
[5] Murashita T, Keishu. Y. Comparison of the properties of St.Thoms,Tyers and Bretshneider's cardioplegic solutions in the neonatal rabbit heart[J].J Jpn assoc thorac surg, 1996, 44:2027-2031.
关键词:高中地理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等其它的学习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学生由单纯的间接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知识的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具体实施的三个阶段中,注意重视运用以下策略。
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
1.开放自主的环境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告终。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这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2.合作互动的环境
合作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动态的个体独立探索的范围,而是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而且,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
3.崇尚科学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懂得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创设崇尚科学的氛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是求事地得出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成果或想法的正确态度。
4.探究问题的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学法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以此为出发点,才有可能期望获得正确的探索理论的科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通过呈现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⑴通过社会调查来创设问题情境。⑵通过观察来创设问题情境。⑶通过原有认识储备引出新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⑷通过假设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展开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因此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参与并获得体验的学习方式。事实上,学生在选定了研究的课题之后,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资料,这一点是创新的前提。我们知道,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厚度,即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也越多,但是创新是对旧的水平、旧的规范、旧的框架的突破。试想,前人的知识水平尚未可及,创新从何而谈?
那么,怎样在开放的情境中来主动地搜集资料呢?主要依靠课本知识、上图书馆查找、登陆英特网搜索等。除此之外,搜集资料的方法还有:音像资料、社会调查、观察、走访、座谈等等。
二是加工处理信息,这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过程。它是将各种来源的、比较繁杂的信息(资料),整合成一个新的、较为清晰的整体。因此,这种整合是包含了明显的创造。当然这种创造是在特定的问题、资料范围内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理论或方法论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的,是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信息(资料)找出联系、重新构造、进行创造性地整合的。但是,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计划或操作程序;能够通过对地理现象或事实的研究,进行分类或重组,发现内在规律。可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显得较为突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散性、批判性、直觉性和联系性等特征,我们在研究性活动中要注意围绕这些特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经常采用的逻辑、求同思维,重视能使学生开阔思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让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
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关键词:地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等其它的学习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学生由单纯的间接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知识的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具体实施的三个阶段中,注意重视运用以下策略。
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
1.开放自主的环境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告终。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这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2.合作互动的环境
合作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动态的个体独立探索的范围,而是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而且,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
3.崇尚科学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懂得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创设崇尚科学的氛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是求事地得出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成果或想法的正确态度。
4.探究问题的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学法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以此为出发点,才有可能期望获得正确的探索理论的科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通过呈现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⑴通过社会调查来创设问题情境。⑵通过观察来创设问题情境。⑶通过原有认识储备引出新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⑷通过假设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展开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因此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参与并获得体验的学习方式。事实上,学生在选定了研究的课题之后,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资料,这一点是创新的前提。我们知道,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厚度,即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也越多,但是创新是对旧的水平、旧的规范、旧的框架的突破。试想,前人的知识水平尚未可及,创新从何而谈?
那么,怎样在开放的情境中来主动地搜集资料呢?主要依靠课本知识、上图书馆查找、登陆英特网搜索等。除此之外,搜集资料的方法还有:音像资料、社会调查、观察、走访、座谈等等。
二是加工处理信息,这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过程。它是将各种来源的、比较繁杂的信息(资料),整合成一个新的、较为清晰的整体。因此,这种整合是包含了明显的创造。当然这种创造是在特定的问题、资料范围内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理论或方法论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的,是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信息(资料)找出联系、重新构造、进行创造性地整合的。但是,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计划或操作程序;能够通过对地理现象或事实的研究,进行分类或重组,发现内在规律。可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显得较为突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散性、批判性、直觉性和联系性等特征,我们在研究性活动中要注意围绕这些特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经常采用的逻辑、求同思维,重视能使学生开阔思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让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
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