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常用关联词语

小学常用关联词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常用关联词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常用关联词语

小学常用关联词语范文第1篇

一、填空式说话

1.出示句子的一部分,要求填出另一部分。例如,用“在……下”说话,可以先出示:“在同学们的帮助下,______。”“我们兄妹几个在妈妈的影响下,______。”“在我再三请求下,_______。”等表示条件的前一部分,让学生补出后面的部分。也可以先出示后半部分,让学生通过对后一部分的分析,填出包括“在……下”的前一部分。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语言和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2.选词比较填空。例如,用“发扬”说话,可先出示要求填空的句子:“我们要_____雷锋精神。”“机器_____起来了。”同时出示两个可供选择的词语:“发扬”“发动”,然后要求学生选词填空。学生选词填空的过程也就是区别比较这两个词意义的过程,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词的理解。

二、连词说话

如,要求学生用“首先、接着、最后”等词叙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或写一个人的连续动作;用“拿、扫、收、倒”等动词写一位同学的劳动片断。这种连词说话的训练方式,培养了学生连词成句的能力和合理想象的能力,实际上已经是用说话的形式来写作文片断了。

三、关联词语说话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表示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等等。学生学过某些课文,涉及一些关联词语,就要及时训练学生运用这些关联词语说话。

四、一词多用

1.根据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说话。例如,用“骄傲”一词说话,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其“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和“自豪”这两个意义各造一个句子。

2.选择不同的句式说话。如用“好像”说话,可以要求学生造一个比喻句和一个非比喻句。一词多用这种说话训练方式,能使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词义,灵活而恰切地运用好词语。

五、句式仿造

给学生出示一些特定句式让学生仿写,如可出示一些课文中的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等让学生仿造。这样一是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把握其表达感情的作用;二是也可以帮助学生在作文时把句子写得灵活多变,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在说话教学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存在思维惰性,造的句子不但句式单一、呆板,而且特别习惯于造陈述句;还有些学生总是把要求说话的词语放在固定的位置上。这两种情况表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尚有待开发与提高。为改变学生的这种近乎僵化的思维习惯,在说话教学时,我采取变换句型的方法加强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1.指导学生用一个词语表达不同句式的句子,如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明白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学生在以不同句式进行变换处理的过程中,减少了思维定式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要求学生用词说话时变换词语在句子结构中的位置。要求学生交换在句子结构中的位置,不仅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的客观外界事物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重要方面。

小学常用关联词语范文第2篇

一、 用词语过渡,简洁明快。

在文章各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用词语衔接或转换,给人以简洁明快的感觉。

如老舍的《猫》第三自然段写猫“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但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胆小”和“勇敢”两现象之间用“可是”衔接。还有段落之间用词语转换的,如巴金的《海上日出》第二自然段写霞光万丈,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第三自然段写“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日出前后用“果然”一词连接,不仅用词准确,而且过渡巧妙。此外,常用的过渡词还有“从此”、“不过”、“然而”、“终于”、“当然”、“于是”等等。

二、 用句子过渡,巧妙自然。

用句子过渡最为常见,而且形式也多种多样。

1、用设问句过渡。如《海底世界》第2自然段写“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仍然很宁静。”在第3自然段开头用一设问句“海底世界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巧妙而又自然地过渡到对海底静中有声的介绍。

2、用感叹句过渡。如《雨》第二自然段写下雨时的情景,第三自然段写雨后庄稼得到滋润及人们高兴的心情,其间作者用“真是一场及时雨啊!”的感叹句衔接过渡。

3、用俗语警句过渡。如峻青的《第一场雪》作者在写完洁白、优美的雪景后转换联想到来年小麦丰收的叙述上,其间用“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一句过渡,行文衔接自然贴切,同时,俗语的运用又使文章更显生动活泼。

4、用复句过渡。这种形式运用十分广泛,可以根据前后层次或段落之间所构成的不同关系采用不同过渡方式。一般分为转折式过渡、因果式过渡、并列式过渡、递进式过渡等,通常用关联词语加以衔接。如《赵州桥》在介绍赵州桥坚固和美观这两个特点的时候,作者用一递进句式“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进行过渡,承上启下,行文紧凑。如《太阳》作者在介绍完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后,作者用一个转折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过渡到写地球上的万物都离不开太阳。

三、用段落过渡,凸显张扬。

用单独成段的形式来过渡,有时是行文的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凸显文章的重点内容。如丰子恺的《白鹅》就用了这样一个过渡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它不仅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还引起了下文对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的具体描写,使文章表达自然,条理清楚。

四、 用数字过渡,清晰了然。

数字过渡法一般用于故事性强,篇幅又长的叙事文中,如《小英雄雨来》全文写了雨来的六件事,雨来游泳本领高雨来上夜校雨来掩护李大叔鬼子诱打雨来雨来跳河逃走雨来没有死。这些事件之间用序数“一、二、三、四、五、六”进行过渡,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五、 用空行过渡,层次分明。

对于多层次表现事物的文章,可在层面变化间利用空行来过渡。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的纪念性文章,文中写了伯父留给自己印象深刻的四件事情: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其间分别空出一行过渡,层次分明,连为一体。

六、 用镜头剪接过渡,简单易行。

小学常用关联词语范文第3篇

一、课文内容的拓展

拓展课文内容,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内容,感悟写作技法,发展想象能力。拓展可以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进行。

1.仿照课文的写法,顺着作者的思路续编故事

如:学习《荷叶圆圆》时,可以出示:( )说:“荷叶是我的( )。”引导学生续编故事。

2.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所讲述的故事的发展情形

如学了《丑小鸭》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那只漂亮的天鹅后来回到她出生的家里,见到养鸭姑娘,哥哥,姐姐,公鸡和鸭妈妈后,他们会相互说些什么。

3.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各自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说一说自己的行为表现和真实感受

美国华特教授有句名言: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教材,开放式课堂教学把教学内容向社会开放,向生活开放。课堂即生活,生活即课堂。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注重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学为了用,用为了更好地学。如学了《胖乎乎的小手》之后,让学生说一说:“你的小手为家里人做过一些什么事情?为谁做的最多?”

4.适当补充课外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发挥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必须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兴趣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能深刻体会的不辞劳苦,有位教师在学了课文之后引入“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在悲凉的音乐声中,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中,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学生深深地被总理的顽强,被总理的不顾个人身体所感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听课老师也无不为之感动。此时大家内心都充满了对的崇敬爱戴之情。可以说这样的“拓展”让人心动,令人拍手称快。

二、语文知识的拓展

从落实语文基础和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方面讲,语文知识的拓展显得尤为重要。而“课文”的教学中,语文知识拓展的“点”多路“广”。教师要因课而异,敏锐捕捉;精心构想,巧妙设计;把握梯度,循序渐进;注重感知,“多”说“少”写。

《两只鸟蛋》文后有:鸟蛋凉凉的 凉凉的鸟蛋

小路长长的 长长的小路

杨树高高的 高高的杨树

教师可以让孩子照样子说说:

小草( ) ( )小草

( )( ) ( )( )

《美丽的小路》一课中叠词较多,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照样子说说写写有关叠词并感知其用法。可以这样设计拓展性练习:

花花绿绿 干( ) 高( ) 整( )

(散散)步 ( )话 ( )水 ( )澡

打打(球) 做做( ) 听听( ) 看看( )

《识字四》中表示方位的词出现较多(半空,花间,土里,地上,地中,房前),可以集中进行这类词的拓展性练习:

土里,河里,公园里,里,里,里;

地上,山上,操场上,上,上,上;

树下,灯下,高山下,下,下,下;

池中,水中,中,中,中,中。

有的课文中出现了一些常用的关联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用这些关联词语进行说话的拓展性练习。如《日记两则》中有这样一句话:“她很好学,不是看书就是问问题。”设计的说话练习可由易到难:

她很爱做家务,不是,就是。

王叔叔工作特别忙,不是,就是。

,不是,就是。

三、创新思维的拓展

创新思维的拓展,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还能使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因此,要结合具体的内容,相机进行创新思维的拓展性教学。如学了《四个太阳》后,可进行这样的创新思维拓展:你还可以画一个什么样的太阳?向把它送给谁呢?学了《画风》后,让学生展开想象:你还可以想出哪些好办法来画风呢?想得越多越好。

特级教师秦咏中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情感的渐渐推进,一点一点地把刘备和诸葛亮的生平资料引入进来,把与文本相关联的资料渗透到学习过程中。此时的拓展在教师一张一弛的把握中,仿佛落花般悄无声息地飘落,使得原本在学生心目中陌生而遥远的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步步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领悟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过程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通过这样的拓展,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超越了文本,产生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理解。所以,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对于这在拓展中临时生成的课堂资源,要注意及时利用起来,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又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热情。

四、认识能力的拓展

小学常用关联词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浅显 词法 句法

一、引言

“伯吉斯动物童话”节奏明快、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充满爱心和智慧,能激发想象、启迪智慧、启发人性。其作者桑顿・沃尔多・伯吉斯(Thornton Waldo Burgess 1874-1965)是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和环保主义者,他的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传达了对大自然和小动物的深深热爱。本研究通过对伯吉斯所著动物童话“Old Granny Fox” 的汉语翻译,探索总结英语儿童文学汉译过程中语言处理的具体应对方法,旨在丰富英语儿童文学汉译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从而为儿童文学汉译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儿童文学“浅显”的语言特点及对“Old Granny Fox”汉译的启示

由于儿童期是语言形成发展时期,且此阶段语言发展最为迅速,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有利于促进儿童语言形成、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儿童性格、人格形成。因此,儿童文学要发挥它的引领作用,就必须采用正确、规范化的语言,并以可接受性和超前性为原则。所谓的可接受性,指作品中的语言要适合儿童的理解水平;超前性,指作品中的语言要适当超出儿童的实际理解能力。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生动活泼、富于动感的语言容易吸引其注意力,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其阅读兴趣;儿童特殊的心理、生理特征决定了其独特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过于文学化、成人化的语言会增加他们的阅读、理解障碍,因此儿童文学作品应该使用简单易懂、节奏明快、生动形象、富有动感的语言。本文主要基于语言浅显特点,探讨在伯吉斯动物童话的汉译翻译实践中语言处理的具体应对方法。

儿童文学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儿童,有限的学校教育经历使儿童基本处在完全口语化的语言环境中,因此,孩子最熟悉的语言是口语化语言。中文儿童文学的语言基本使用的都是孩子熟悉的儿童口语,译者首先要考虑到受众对象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该选用贴近儿童生活的口语。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文学的语言就是规范了的儿童口语,主要特点是浅显,能为儿童听懂、理解接受。艺术表达的浅显主要体现在用词、造句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浅显是儿童文学语言的一种追求,而不是语言品质的降低。“儿童文学语言的浅显不等于词汇贫乏、干瘪无味,也不是学‘娃娃腔’,而应该是浅而不薄、深入浅出,有丰富的内涵,是浅显与丰富的完美统一”[3]。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儿童应该接触规范且健康纯洁的语言,使用简洁流畅、浅显易晓且符合儿童阅读需求的语言把故事娓娓道来,自然能引起小读者的内心共鸣,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1.词语选择

从用词上看,儿童文学作品以口语中的词语,特别是以儿童熟悉的、意义简单明了的日常生活用语为主,尽量避免使用儿童生疏和不易理解的书面词语。在中文儿童文学中常使用简单易懂的在儿童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汇。另外,儿童掌握的词汇主要是实词,其中以名词、动词、形容词为主。使用实词时,尽量避免抽象的词,而要使用具体形象的词。少用各种虚词,尽量选用儿童口语中的虚词,如用“可是”代替“但是”,用“就”不用“便”,用“和”不用“与”等。用词尽量使用本义,避免使用方言、成语、俗语等。进行英语儿童文学翻译时,要考虑儿童的理解能力,译者要尽可能在其理解范围内选择简单易懂、浅显亲切的词语。如:

例1:“For several days they had had very little indeed to eat, and they were so hungry that they were willing to take almost any chance to get a good meal.” [1]

初稿:“事实上,几天以来,他们一直几乎是、确实是……没东西可吃;他们实在是太饿了,他们愿意利用任何可能的机会吃到一顿好饭。”

终稿:“连着好几天,真的就是……没啥吃的!他们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做梦都想抓住哪怕是丁点儿的机会……好好大吃一顿!”

通过对比初稿和终稿译文可以看出,原来使用了“事实上”、 “确实”、 “利用”、 “任何”等常用于书面语的词语,而不是儿童的生活用语。这些词语要么偏成人化,要么文绉绉,儿童读者在阅读中会感到很陌生,从而影响译文的可接受性。终稿中笔者将这些词语改为 “真的”、 “就是”、 “抓住”、 “丁点儿”等容易理解的儿童日常生活词汇,以满足目标受众的阅读需求。调整后的译文能帮助生活经验不丰富的儿童理解红狐雷迪和奶奶饥饿的程度,更容易被受众读者接受。另外,在终稿中增加“做梦都想”、 “哪怕”等词语有助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可以采用增译、删译等翻译方法以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终稿中增译的词语把红狐雷迪和奶奶对食物的渴望刻画得更加真切,表达得更生动强烈,从而让孩子们很容易理解他们为了获取食物采取的疯狂行动。

2.句法重构

从句式运用看,中文儿童文学作品多使用简单句,少用复合句;多用短句,少用长句。这是由于儿童在表达自己认识的时候,多用简单句。三岁以后,儿童才逐渐使用复合句,到小学低年级,复合句使用比例也不算太高,且较少使用关联词。因此,儿童文学中的句式应照顾这些儿童特点,符合儿童“最近发展区”水平,如由于儿童语言认知水平不高,只能理解相对短小简单的句子,因此中文儿童文学家们在创作儿童文学尤其是幼儿文学时通常选用短小简单的句子。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在于满足受众读者的阅读需要,译者应该在充分了解儿童认知水平和语言特点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因此译者在儿童文学汉译过程中,对于其中较长的句子,应采用拆译或意译的方法对译语进行灵活的句法重构。

例2:“... From his hiding-place on the bank he had watched Quacker swim in and in until he was almost on the shore where old Granny Fox was whirling and rolling and tumbling about as if she had entirely lost her senses.”[1]

初稿:“……在鸭子嘎嘎差不多就要上到狐狸奶奶跌打滚爬装疯卖傻的河岸以前,雷迪一直从自己在河岸上的藏身地注视着鸭子嘎嘎一点一点地朝河岸游来。”

终稿:“……雷迪藏在岸上,一动不动,盯着鸭子嘎嘎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朝河岸游来。嘎嘎马上就要上岸了,对!上河岸!狐狸奶奶在那里满地转呀转、滚呀滚、翻呀翻,像个疯子一样卖力地表演!就是这个河岸!”

英语多复合长句,即便在儿童文学中结构复杂的长句也不罕见。但中文儿童文学中常见的是按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并置的短语或简单句。因此,动物童话汉译中要注意将一些长句拆分,把英语复杂的长句翻译成汉语排调式的短句子,以减少儿童的阅读理解障碍。在这个例子中,初稿采用与原文相似的长句式,但这种晦涩难懂的译文对儿童来讲冗长乏味。源文结构复杂, 主干是一个“until” 连接的时间状语从句,主句中包含一个介词短语做地点状语,“until”引导的结构中含有“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定语从句中又含有一个连接词“as if”引导的方式状语从句。笔者翻译时打乱了原语结构进行句子重构,注意将长句化短,终稿译文将其划分为几个意群,将这个复杂长句转化为前后相连的短句, 这样由多个小句表达的短句形式比较符合儿童读者的心理、思维特点,有助于小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三、结语

语言浅显的特点可以作为儿童文学汉译的语言标准之一,在此翻译标准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的汉译更易为中文儿童读者接受。通过在词法、句法层面增译、意译等多种翻译方法的合理使用,增强译文的浅显性,从而降低儿童读者的理解难度,让作品更为儿童读者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1]Thornton W. Burgess. (2001) Old Granny Fox. Dover Publications, Inc.

小学常用关联词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汉语;口语;提高为了加快新疆人才培养的步伐,进一步做好新疆的稳定工作,尽快缩小边远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让广大牧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青少年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同时为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内地新疆高中班提供高质量的生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于2004年在全疆八个地州举办新疆区内初中班,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六中学成为首府首届区内初中班的教学基地。

一、疆内初中班少数民族汉语口语基本情况

听话、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们听说能力即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说话训练是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组成部分。培养疆内初中班学生们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以及其它各科课程学习的关键。因此,针对生源情况,学校决定必须加大力度突破语言关,对这些学生进行强化汉语。从2004年9月6日-2005年5月14日,每周上六天课,十五节小学语文,一节口语交际。在校领导的正确指导及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仅用了一个半学期的时间,总共512个课时学完了十二册小学语文课程,在本学期期考中,语文平均分由入学摸底的35分提高到85分,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逐步提高,其它各科课程也都迎刃而解。在期末统考中,有些课程的成绩还超过了乌鲁木齐市其他中学汉族学生的成绩。我校疆内初中班少数民族学生有了这么大的进步,关键是克服了汉语语言关即汉语口头表达能力。为此,通过这八个月来的汉语口语教学和训练,也总结了一些成功的措施和经验,与各位同仁共享。

二、疆内初中班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措施

1、消除胆怯心理,激发学生说话兴趣。民族学生熟悉自己的母语,对于最初接受汉语授课的这些孩子来说,上课发言是一大难点,有的担心发音不准,引起同学们的讥笑,有的怕说错,老师批评。往往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不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消除他们的胆怯心理,培养他们敢说,敢说是说话训练的首要阶段,是说话训练的基本要求,旨在鼓励学生大胆地、轻松地、自由自在地说,再拙劣的答案,老师都要给予适当地夸奖和鼓励,这样能使学生获得动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兴趣。”这时候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赞叹、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使受表扬的学生得到满足,逐渐会让其他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等待下一次机会,有了激励的措施,就能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提高说话的积极性。

2、给每个学生说话的机会。要多开口说话,就要为他们提供条件。为此,在课前两分钟时间,请两个孩子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话,另外两个孩子进行评价,通过半年多的坚持训练,既树立了学生说汉语的信心,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动性。另外,在课堂提问中,也要讲究策略,分难易程度,使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当然,鼓励是非常必要的,渐渐地,踊跃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在口语交际课中,力争做到人人参与,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同学们参与热情高涨,后来可以即兴演讲、辩论。总之,作为教育者,教师要不失良机地有效地挖掘这些孩子的潜力,激发他们参与说话的欲望。当然,更应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促使他们学好第二语言。

3、课堂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各年级的语文课都要重视说话训练,训练方式力求多样。”根据这一要求,针对疆内初中班的孩子,更应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民族学生熟悉自己的母语,说汉语也是运用本民族语言的方式,如把:“我们该学第十课了”。说成:“我们马上来到第十课”。把“我投入了爸爸的怀抱。”说成:“我把自己扔掉爸爸的身上。”鉴于这种特殊情况,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仿照已学过的一句话、一个片断,或关联词的结构形式,说出内容不同而结构相似的话。如学《故乡的杨梅》,在理解课文写法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说说自己家乡一种水果的色、形、味;在学习《高粱情》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型:“其实庄稼很聪明,它们对大自然的感觉,甚至比人类还要敏锐”。学生仿说成:“其实我很聪明,通过不断努力,甚至可以超过学习好的同学。”课堂上常常能看到这样精彩的闪光点。汉语文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所以在理解词语时,需要借助维吾尔语字典进行翻译,加以理解,在学生刚弄懂一个词语的意思后,教师要活学活用,举一反三,以加深印象。复述课文内容;续编课文;听句子判断正误,把错句说正确。总之,无论什么方法,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方面,只要能激起学生说话兴趣的,都可以尝试,从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课下,多与学生交流,学好日常用语。学生布威热比亚刚来时听不懂汉语,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从她的眼神中,我深深感受到她学习汉语的渴求。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她单独辅导,通过多读、多听、多想、多写,她的汉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生艾斯卡尔江是个勤学好问的孩子,经常把不懂的记在笔记本上。有一次,他拿着笔记本问:“老师,''大小便''是什么意思?''大''和''小''我懂,''便''是什么意思?”听了我的解释,他满脸通红地说:“我要好好学汉语,不然,太不好意思了。”还有一次,我问:“有没有解手的同学?”学生睁着茫然的眼睛望着我,我又说:“有没有上厕所的?”这下都听懂了,哗啦啦去了一大帮。诸如此类,如“清真”、“伙食”、“嗓子”等口语,都是通过课余交谈学会的。所以,千万不可忽视课余聊天对学生汉语的提高。

5、读是说的基础,多在读上下功夫。“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明”。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早读课,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读书时要求声音响亮,发音力争标准,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定期由个人或小组朗读自己的作品。每个学生都喜欢听到以这种“活生生”的方式重现自己的作品。在课堂中,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步步深入地读,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素材,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机制。通过坚持不懈地朗读,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也能将好的词语及语段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