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艺美术的风格特点

工艺美术的风格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艺美术的风格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艺美术的风格特点

工艺美术的风格特点范文第1篇

公元5世纪初期,罗马帝国受到哥特人的入侵,经济和政治一度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当时的经济水平十分衰退,他们凭借欧洲政治经济不景气的机会,入侵整个欧洲领域。人民的生活陷入苦难中,渴望依靠信仰支撑,此时的教会利用这个时期开始宣传禁欲主义,想通过教会的理念迷惑百姓的心智。直到公元10世纪,西欧的建筑行业仍旧低迷,很多公共的大型建筑物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形同虚设。对建筑物结构设计的技术及艺术理念都纷纷失传,那个时期只有修道院是集设计与质量于一身的标志性建筑物。教皇的愚昧统治,曾经一度让市民为了维护自己的信念而展开封建领主的斗争,教会的斗争也随之而来。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筑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人力、物力一度超越了罗马时期,建筑行业也得到空前的发展。

二、工艺美术运动产生的背景

18世纪,正处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工艺美术运动应运而生。那时的欧洲,工业领域的快速发展,使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经济快速发展。尽管生产力水平大增,但是经济发展没有让人民过上优越的生活,处于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艺术领域中面临着品味越来越低的境遇,很多艺术家想要挽救这样的状态,希望通过设计来改善艺术品味。他们想通过艺术与设计想结合的理念,回归大自然,向大自然学习。但是现实与理想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很多艺术家的理想变成了泡影。尽管设计与艺术结合没有成功,很多艺术家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境遇而放弃,他们开寻找新的方向突破自身的发展。中世纪的艺术成为他们新的发展方向,不少艺术家纷纷将目光停留在中世纪,想要从那个世纪的建筑设计中寻找灵感。工业美术运动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这也为今后的设计运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工艺美术运动对家具设计的影响

(一)哥特式教堂对工艺美术运动中家具设计的影响

装饰风格趋向于简洁化,这是哥特式教堂的显著特点,在空间上选用垂直线和水平线的简单流线设计。拱形的造型也是哥特式建筑喜爱的样式,层层叠加的建筑主体,给人以挺拔的感觉,将建筑物原本的高度拉高,这些层层叠加的装饰也不断将教堂结构的垂直性得以突出。室内则与建筑主体风格不同,它多用横向的线条组成,这些水平的线条与墙体和柱子完美结合,加上一排排高耸的窗户连绵不绝,使人在室内有种通透感。造型简单而大气。室内的柱子也是简洁化的着最原始的石料。很大的室内空间,家具摆放数量很少,更显得空间宽广,整齐划一。工艺美术运动中的家具设计就沿用了这种特点,家具多采用简洁的造型,以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线条为主,家具没有太多繁冗的装饰,以简单大气为主要设计风格,方正结实更突出了家具的实用性,古朴的中世纪色彩,也让使用者找寻到返璞归真的色彩。

(二)罗曼式风格对工艺美术运动中家具设计的影响

拉长建筑节点是中世纪时期,罗曼式风格的特点,家具的装饰性得到发展。例如,室内的柱子上不再使用简单的石料毫无装饰,而是加入了雕刻艺术,将柱子的点缀效果凸显出来。柱子上雕刻的人物或景物都采用拉长的效果,镶嵌于柱子之上。经济上不富裕,也导致了建筑中的装饰成分受到局限,为了美观,建筑结构的节点外露成为这时期建筑装饰的特色。除了结构外露之外,家具并没有太多繁冗的装饰,有时会在家具的拉手位置或柜门的玻璃上增加装饰品。这样的手法使材料的质感和手工制作的精细突出除了。朴素而大方,简洁而明快,这也是罗曼式建筑风格对家具设计的影响。

四、结语

工艺美术的风格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字:工艺美术;建筑装饰;形态美;审美个性

前言:

美是人类的本质劳动,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著名的“劳动创造了美”的定论,指出了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劳动的主要目的。人类的任何劳动创造都应当把对美的创造注入其中,否则,劳动产生的价值便大大降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的劳动分工也在不断细化,也出现了对美的追求与创造的不断细化,也出现了对美的不同形式和不同要求,但是不论是哪种劳动都不能脱离美的追求。

建筑装饰工程,作为现代社会人类劳动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人们对美的需求与创造的最重要形式。作为美化人类生存环境的装饰工程,因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其审美功能的重要性尤其重要,基本上不可分割①。然而在新时代,人们对建筑装饰的美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对建筑装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艺美术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运用对满足这一需求尤其重要。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物质形态与艺术内涵相结合的造型艺术,如今在现代建筑装饰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 工艺美术与建筑装饰的关系

工艺美术是人类艺术中最重要的造型艺术之一。它是一种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相结合并的,具有较强观赏性的工艺作品。在当今时代,工艺美术的形式和门类很多,大类包括:陶瓷工艺品、雕塑工艺品、玉器、织锦、刺绣、印染手工艺品、花工艺美术品、编结工艺品、编织工艺品、地毯和壁毯、漆器、金属工艺品、工艺画、首饰、皮雕画等,不同的美术工艺品有着美的特点和用途。工艺美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工艺美术形式以及工艺美术品的种类特别丰富,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美化生活和环境的作用。建筑装饰与工艺美术的创造有着相许多似性,都是通过以实物形态表现美的特征。

人们对建筑物装饰的目的通常包括这几方面:一是通过装修来保护建筑物;二是完善建筑物的功能;三是通过装修来美化建筑物。其中,通过装修来美化建筑物的目的的实现,在现代社会通过对工艺美术的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应用非常重要。工艺美术与建筑装饰的关系,一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二是艺术作品与艺术符号之间的关系。建筑物本身就一个庞大的艺术品,建筑物是按照建筑艺术的独特艺术符号和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就是建筑物的外存美的表现形式,建筑物的外存美在当今时代,主要是通过工艺美术或者工艺美术作品实现的,是单个的工艺美术作品组成了建筑物的表面;同时单件美术工艺品也是整个建筑物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品的艺术构成的重要艺术符号,是这个艺术品美学特征构成的基础,建筑物的内在美的外在表现形式。

工艺美术在现代建筑装饰工程中的重要性,是通过工艺美术与现代装饰工程的关系来体现的,工艺美术是建筑装饰的重要手段,工艺美术品和重要材料,没有工艺美术的基础,建筑物的装饰很难实现。具体而言,工艺美术对现代建筑装饰工程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2 工艺美术是现代建筑装饰的重要手段

建筑装饰,通俗地说就是给建筑做“打扮”②,通过打扮使建筑物在有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具备美学价值,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建筑的“打扮”就像人的打扮一样,对建筑的表面处理使建筑物变得美观。建筑的“打扮”通常有两种实现的方式,一是通过对建筑物的表面进行艺术处理,使其具备美的特征,比如在建筑放的表面绘制图案等等。二是通过一些具有美的特点物品来对建筑物的进行“打扮”和装饰,通过用一些装饰性很强的建筑物进行装饰。建筑的“打扮”是一门艺术,建筑“打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征,是建筑主体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

建筑“打扮”的两种方式与人的打扮具有相似的特征。前一种方式就像人擦粉或者画眉毛一样,是运用工艺美术对建筑本身的处理,后一种方式是就像人戴耳环。这两种方式都与工艺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一种方法将直接运用到工艺美术,后一种方法工艺美术作品则是作为装饰材料。如果没有工艺美术以及工艺美术作品,就像人们不懂得化装技术或者没有漂亮的装饰品一样,建筑装饰的美就很难实现。

3 工艺美术是建筑艺术“个性”实现的重要方式

建筑艺术通常蕴含着人们的社会目的和主观愿望,是人们的主观愿望的物质化,不同的建筑因不同的建筑的目的和不同的人,其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不同的,建筑主题是建筑目的与人们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建筑的主题一般由建筑本身的特点体现,同时也需要建筑装饰来烘托和映衬。在烘托和映衬建筑主题的方面,工艺美术的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点是在当代的新时代下,工艺美术在表达现代建筑装饰方面尤其重要。这种重要性是由当下的时代环境决定的。

在当今这个商品经济时代,在城市化的大时代环境中,人们一切形式的需求都是以商品的方式出现,人类最主要的建筑形式---住房也是通过市场,以商品的形式来得到满足(当然,农村的自主建房方式除外)。现代城市人的住房需求都是在市场的条件下,通过开发商统一设计和修建来完成的。但是,每个人的审美志趣和爱好是不相同,现代房的建筑方式不可能体现需求者的审美要求,每个人对房屋的布局结构都有不同的要求,开发商无论如何完美的设计都无法满足这种个性化的需求,这就产生了矛盾。

那么这种具有典型性时代特征矛盾怎么解决呢?答案便是通过具有自主选择权的建筑装饰来实现。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矛盾的调和通常通常只有通过建筑的装饰来完成。比如,对住房建筑的个性要求,都是通过建筑装饰来完成的,购房者通过选择自己“大体满意”的户型后,通过自主的装修来满足个性需求。现在的家庭的室内装修,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志趣和选择,比如有的人喜欢宁静淡雅的风格,有的人喜欢宁静古典风格,有的人喜欢时尚现代的风格。要满足这种不同的人在审美上的差距需求,工艺美术在装饰工程中的应用非常重要。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工艺美术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发展迅速,工艺美术不但门类齐全,品种繁多,而且还制工精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工艺美术的高度发达不但为建筑装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还是建筑装饰工程实现美和满足人们审美个性的必要条件。现代房屋家居的装饰,可以通过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运用现代的发达的工艺美术进行处理,或者对现有的“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品进行选择和组合,形成各自不同的美的风格特征,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

4 总结

新时代的工艺美术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重要性,除了传统的建筑装饰的对美的需求外,更主要的还是新时代的社会特征和新时代社会的建筑特征决定的。工艺美术不但是建筑物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表现符号,更是建筑物成为一种艺术品,展现建筑物的内在艺术美与艺术气质的重要符号。特别是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社会环境下,大多数建筑物都是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就使得建筑物的建造者与使用者相分离,并且使得建筑的使得建筑的审美趋向向同一的方向以展,使建筑的审美情趣失去了艺术美的“独特新颖③”性主要特征。但是人的审美是无法统一的,因此,在新时代里工艺美术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重要性就在于他表现了建筑艺术的美,完善了建筑艺术美的个性要求。

参考文献

[1]范梦.艺术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M].2011年2月,173-175

工艺美术的风格特点范文第3篇

家具广义上是指人类维持正常生活、从事生产实践和开展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类器具,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家用的器具”。狭义家具主要是指具有坐卧凭依或贮存支撑等使用功能的器具。自人类社会出现家具以来,其发展便再也没有停止过,家具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作为反映不同地域文化、的载体,中西方家具发展都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各种各样装饰风格的形成,造型、结构、用材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十九世纪是处于古与今的交替时期,中国仍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家具发展出现了顶峰后的衰落期;而西方世界正进入资本主义世界,家具发展缔造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页。中西方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一时期下所发展的家具装饰风格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们对今天的家具设计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对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十九世纪中国家具装饰风格的演变

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古人习惯席地而坐,席可能就是最早的家具,而床为主要的家具。后来出现了屏、几、案等家具,床既被用于坐具也用作卧具,榻则在床的基础上衍生而来。到了南北朝,人们从屈膝而坐逐渐变为垂足而坐,高型坐具开始流行于当时的社会。

在家具设计风格上,中国家具自古秉承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装饰风格上把三家思想交融互补、兼收并蓄。如秦代家具制造汇聚六国工匠的技艺精髓,汉代家具融南北方风韵于一体,唐时期家具风格借鉴了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别具外来风韵。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具设计令人称道,其精湛的工艺和设计的别致性成为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宝贵的一笔财富。尤其明清家具设计艺术以其简约的线条、古朴的质感、简洁而精美的木雕装饰让人流连忘返。在中国家具发展历史中,明式家具与清式家具一定会被相提并论,在这里先探讨一下明式家具。

1.以典雅脱俗为装饰风格的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一般是指在宋元家具风格的基础上,继承优点并逐步演变而成的,被称为“细木家具”,是以上乘硬木为主要材料的日常家具。明代家具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形式多样、构造巧妙,实用性和审美趣味相统一而闻名于世。

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生产明式硬木家具,而只有苏州地区出产的明式家具,其风格特点和工艺技术最具底蕴。这种家具风格鲜明,经过年代的推移依然深得人们的喜爱,最地道的明式家具也称为“苏式家具”,或“苏做”。名贵的黄花梨、红木、楠木、紫檀等硬性木材常被用于制作明式家具,而大理石、玉石、贝壳等多种装饰材质也会被嵌入其中。明式家具精湛的艺术手段和装饰美学的极致追求高度融合,在世界设计史上是罕见的,是功能与美学高度统一的完美例子。

中国古代家具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到明中期达到顶峰,一般来说,“明式家具”和中国传统家具几乎可以划上等号。当然,乾隆之后的清式家具,也是中国传统家具,但是,由于太堆砌,最终僵化,因此还是以明式家具来代表中国传统家具。

2.以繁复华丽为装饰风格的清式家具

如果明式家具是以简洁而优雅为见长,那么清式家具则更注重细节局部处的装饰、雕刻,尤其是皇室宫廷的家具。清式家具从历史角度可分三个阶段:清初家具在造型结构上保留了明式家具的特点,仍可称为明式家具;从康熙末至雍正、乾隆,乃至嘉庆这一百年,是清式家具发展的鼎盛期,家具华丽的装饰和雕刻也大量增加;道光时期,也就是十九世纪,家具过多的奢华达到极致后,是中国家具的衰落期。

清代初期,家具制作从造型、工艺、装饰、材料等各方面都趋于成熟,特别在家具的种类上,也比以往朝代丰富,形成了“清式家具”。

清代中期,是家具制作的黄金时代。家具设计风格多样,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刻样式繁杂、体积大、气度恢宏。这期间最出色的是宫廷家具,色彩绚丽、纹饰华丽,形成独具韵味的装饰风格。

清代晚清,正是十九世纪初期。自乾隆年间家具发展的顶峰后,清式家具出现了追求华丽和精细的装饰雕琢的风格,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注重装饰带来的整体效果。但除了细密的装饰外,晚清标新立异的家具作品已经少之又少。道光年间,随着的结束,家具业出现了长时间的停滞,工作量日益减少,家具生产日益衰落,清式家具也失去了原本的辉煌。

十九世纪西方家具装饰风格的演变

十九世纪的西方世界正在频繁地进行着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和科学革命,在这些带有创新思维的革命推动下,进入了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西方各国由于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社会条件及其后的不同,所用材料各异,呈现出不同的装饰风格,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家具文化。

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末就爆发了几个影响深远的艺术运动,分别是新古典主义运动、工艺美术运动以及新艺术运动。在这三个艺术运动中,家具设计风格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得到一定程度发展。

1.以高雅精致为装饰风格的新古典主义家具

新古典主义运动是十八世纪五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初风靡欧洲各国的艺术运动,它的出现代表着借古复今的潮流,并标志着一种新的美学观念。这一时期的家具装饰艺术是家具史上最成功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复古运动。在艺术风格来看,新古典主义家具以其庄重、典雅的古典主义格调代替了华丽且脂粉味浓的洛可可风格。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家具可以说是欧洲家具中最杰出的家具艺术。首先,新古典主义家具中对直线的运用,为家具的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奠定基础;其次,它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合理性、舒适性,还有优雅而不做作的特点,是古为今用的典范。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家具装饰风格,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审美观,给奢华的洛可可风格所笼罩的西方国家注入了一股清新的装饰风,对古典艺术进行了新的挖掘和揭示。

2.以质朴纯真为装饰风格的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家具

工艺美术运动是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形成的英国设计革命,也是一场著名的设计改良运动。这时期的装饰风格特征具体表现在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代替人手生产;提倡设计应以诚信为本,反对哗众取宠和浮夸,注重简单、朴实无华和良好的功能。

这时期的思想也体现在家具设计上,提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主张艺术家在家具设计中,追求多采用自然纹样作装饰,这场运动打破了矫饰主义盛行的沉闷之风,使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重新唤醒,让家具设计在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受到关注。家具设计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多用几何体作为造型手法,排斥多余的装饰,用作装饰的部位都要带有功能性,形成了家具使用功能与装饰风格的统一。

3.以美轮美奂为装饰风格的新艺术运动时期家具

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启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及美国出现了名为“新艺术派”的实用美术方面的新潮流,是一次影响极大的“装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本质上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欧洲的延续,同样是对工业化的一知半解,同样是崇拜自然、推崇曲线及自然草木中的纹样,但表现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之一是深受东方艺术的日本所影响。日本家具对新艺术运动的不对称形式的影响深远,很多新艺术家具中的花卉图样就是采用了日本“浮世绘”的特色,东方艺术的淡彩、细长的线条和空间的运用都在新艺术家具中有所体现。

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家具装饰也是独一无二的。早期的家具风格仅停留在表面的装饰,但随着艺术家的创新,在家具设计中融入雕刻、镶嵌等艺术手段,不仅使艺术形式更加生动,拓展了家具设计的表现手段,也使新的艺术语言在家具设计中得到恰到好处的应用。

中西方家具装饰风格的对比

1.十九世纪中西方社会背景的差异

十九世纪的中西方世界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晚清年间,清朝君主和他的臣民仍然陶醉于闭门造车的封建农业社会里面,对西方世界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毫无兴趣,固步自封。直至两次以及1894年的,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签署了一连串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才被迫打开了国门,而这时候西方世界快速社会和技术变革都发生在此期间。欧洲各国的工业革命都先后完成,资产阶级社会快速发展,成为社会大部分财富的主人,他们追求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于是渴望变革。工业革命带来的结果是家具产品得到批量生产,但其外观与设计都是比较粗糙的,急需改善,因此而产生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把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运动。这个时期中国的少数有识之士意识到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救中国,从而开始把西方的机械技术带到了中国。

2.十九世纪中西方家具装饰风格的差异

十九世纪初,中式家具的装饰风格沿袭了乾隆时期的风格,而西方世界则刚兴起新古典主义风格。造型上中式家具强调体积较大,沉稳、厚重,注重富丽堂皇的装饰与雕镂;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家具倾向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模仿,造型多参照古典建筑的形体。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式家具业日渐衰落,过度的装饰造成了必然的衰败,家具的造型粗糙简陋,行业早已出现长时间的停滞不前。此时以英国为首的工艺美术运动正遍及欧洲,家具设计的造型简单而自然,带有明显的哥特式与中世纪风格。

同治、光绪时期,中国的家具业已经日趋没落,家具设计变得越来越程式化,连苏式家具都陷入了形体笨重、装饰繁缛累赘的境地。这时期整个欧洲与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正不断迈向成熟,把家具设计引向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3.十九世纪中西方家具装饰风格的相同之处

十九世纪中西方家具都体现一种浓厚的装饰味风格。对比明式家具,清式家具偏向华丽与高贵,无论在纹饰或手工艺上,清代晚期的家具都显然受到了西方以及中亚风格的影响,出现了所谓的“西式纹饰”,如卷草纹等。西方的三次艺术运动都强调装饰,纹饰的设计与运用都达到了较高的成就,精湛的制造工艺使家具设计更趋精美优雅。这一时期的西方家具设计受到中国的影响,西方家具的美感与工艺的创新同样给予中国启迪。

结 论

通过对十九世纪中西方家具装饰风格发展的研究,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家具发展在经过长时期繁荣与昌盛的顶峰时期后渐渐停滞了,家具业的褪色就正如清朝统治的没落。而同时期的西方家具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各种艺术运动的发起,艺术家们的不断创新,朝着把家具艺术与人类生活紧密结合这一目标前进,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最终成为了现代设计的开端。

工艺美术的风格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纺织;纤维;毛织物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48-02

近年来中国设计界引进的各种不同形式西方纤维艺术展览,在高校的纤维艺术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中只介绍或者重点介绍了西方的壁毯历史和编织工艺技法,如克里姆、奥比松、高比林等,很少提及中国传统纺织纤维与现代纤维艺术之间的承接关系。

奥比松是法国中部的传统壁毯编织工艺,是在卧式的织机上由经线和纬线平面交织的“通经断纬”的彩色纬线图样。而中国传统纺织的织绣技艺之一缂丝采用的是通经断纬的织造技术,并且从当前出土文物的发现看,中国的缂毛要早于缂丝,在新疆就发现了汉代和南北朝时期的缂毛织物。但宋代的缂丝织造技术是令人惊叹的技艺,并且有不少的传世作品,上海博物馆藏有南宋的缂丝名手朱可柔作品《莲塘乳鸭图》运丝如运笔,中国画的神韵俱全。这些优秀的传统精华都是可以在现代的纤维设计中借鉴学习的。举此例子是说明既然中世纪的奥比松、高比林等古典工艺手法的发展历史被西方艺术家编排于纤维艺术的历史演变过程之中,那么我国纤维艺术寻其源头也有其悠久的历史。

本文中西纺织纤维艺术之比较着重于比较两者的纺织纤维工艺设计历史有两点目的,一是为了证实虽有不同的曲折螺旋的发展方式,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有纤维艺术设计的历史;二是为了让中国纤维设计师能认识到中国传统的染织历史有很多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资源,应当根植于传统才能创新未来。当然这里会有人对纺织、染织、纤维等概念提出异议,认为现代的纤维艺术是新艺术。本人认为既然纤维艺术能把西方的纺织纤维的历史作为纤维艺术设计的历史,为何我们不能把中国的染织历史作为纺织纤维的历史,并且传统的织造技术和现代的纤维设计工艺手法在织造以及编织技巧上都有很多共通之处。

一、西方纺织纤维历史简述

公元前1000年左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人大量使用了羊毛纤维编织。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200年,秘鲁南部海岸的帕拉卡斯人有很高水平的编织技艺。虽然这些工艺手法很早就在世界上产生了,但是在西方直到中世纪普及繁荣。12世纪至15世纪之间,挂毯作为宗教文化的载体装饰于冰冷的哥特式宗教建筑中。题材内容多为宗教场面神话故事,也表现贵族欢宴、田园牧歌等生活场面,技术精湛,尺幅比较巨大,跟同时代的雕塑、绘画等工艺美术在风格特点上很近似。17、18世纪巴洛克、洛可可艺术风格盛行,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壁毯模拟油画画面更加精细,后来产业革命的到来以及再没有富人的定制需求,这种奢华的风格壁毯逐渐销声匿迹。19世纪工艺美术运动,莫里斯提倡简朴、实用、装饰,突破了仿制油画效果的局限,开创了新的发展前景。20世纪初受立体主义的影响,包豪斯设计学院进行了创意实践,用编织材料创造并超越本身,把模仿画面放到了挖掘纤维材料特性上。受抽象风格的影响,壁挂终于有了现代意义。20世纪30年代,法国挂毯大师吕尔萨开设了现代壁挂织造厂顺应时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性大融合成为潮流,各种抽象主义、表现主义在各个领域异常活跃,壁挂纤维艺术也从传统壁挂的二维平面走向了三维空间,经过半个世纪多的发展,逐渐成为国际造型艺术的一个门类。

二、中国纺织纤维历史简述

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骨针、陶纺轮、石纺轮、龙山文化的骨梭,织造丝和麻织物相继发掘出来。公元前1600年商朝殷墟出土的青铜钺上有包裹用的几何菱形连续的回纹织物,麻布染色同时绘有黑白线条。公元前1100年,西周染织工艺有了专门分工,植桑养蚕发达,此时不仅丝织种类增多,并且已将毛织物染色,手绘和刺绣都相当成熟。公元前7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纺纱织造普及,品类繁多,织造精良。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秦汉时期,染织生产分官营和私营,品种继续增多有经锦、圈绒锦等,花纹在以前几何纹的基础上动物花卉纹样增多。此后经历魏晋南北朝,公元618年唐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染织分工很细,丝麻类生产遍布全国,汉锦为经锦,唐代为纬锦,能织出更复杂华丽的织锦,毛织、丝毯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生产。公元900年左右五代十国两宋染织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发展,最有特点的是缂丝多织造绘画书法惟妙惟肖。元代的毛织工艺发达,羊毛种类居多。明清时期苏州织造、南京云锦闻名全国,在前代的积累之上刺绣还出现了四大名绣。1984年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了“首届壁挂艺术展”,1985年法国纤维艺术家万曼先生来到中国,带来了现代设计理念,先后到北京地毯研究所和壁挂中心开展创作活动等,接踵而来的各种和国际壁挂、软雕塑的展览交流,直至2000年终于迎来了北京的洛桑国际纤维艺术展,中国设计师快速反应接纳吸收西方的设计思维迅速融入国际纤维设计大环境。

三、中西纺织纤维艺术之初步比较结论

从工艺美术史比较中西纤维艺术设计,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规律比较相同,都经历的最初的简单织造,到技术的发展进步、图案种类增加,技术达到一个高峰因为历史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艺术运动思潮的推动又有大的进展。

二是目前纤维设计史中国染织设计史被排除在外的原因可能是设计原材料不以毛纤维为主。西方纤维艺术设计因地域气候,多产羊毛,麻类,所以纺织纤维多采用羊毛材质,而中国最早缫丝养蚕所以丝织最发达最突出,所以世界关注中国丝织品的时候忽略了毛织品,毛纺织和丝绵麻的织造技术很多都是共通的。

三是不得不承认目前的纤维设计作品放眼望去,确实有很多不论题材构成形式包括审美都受西方设计思潮的影响,但不是绝对的,因为身处什么样的文化氛围,终究是跳不脱的,总会有她的深深地印记的,也应从近些年所展出的作品看到,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并且西方的作品有一些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艺术信息的交流迅速,所以中西之间纤维艺术的交流平台是很开放顺畅自然的环境,此时需要抓紧这个时机,吸收蕴化西方的纤维设计的经验,但重要的一点是不能盲目跟从,丢失了自己可以创新的传统的精湛技艺是不可取的,希望能根植于传统,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纺织纤维艺术设计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林乐成,王凯.纤维艺术[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工艺美术的风格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设计理念 少即多 有机功能主义 人性化

设计理念是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它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好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设计的精髓所在,而且能令作品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和与众不同的效果。人类的设计理念是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单一到重叠、连贯到网络发展过程的总和。从最初水、火、土的交融与变化,到批量化大规模的生产,日用陶瓷作为生活必需品伴随人们走过千年,从外形、装饰、成型技法因工艺限制而简单到现代材料工艺的多选择性,都是人类设计理念转变的结果。日用陶瓷产品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设计观念史,每一种新形式的出现都是其设计观念改变、发展的表现和结果。在近现展过程中,经历了“功能决定形式、功能与形式并存、设计人性化、设计个性化、绿色设计”等等理念。

一、形式主导功能

19世纪下半叶的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于英国的一场设计改良运动。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运动主要人物是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其直接反应到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理念上就是精美、典雅、创新,要有符合其推崇的自然法则的装饰美感。从总体上说,这一时期英国陶瓷设计受东方风格影响比较大。“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陶瓷设计以小批量生产为主,主要是陈设与玩赏的艺术陶瓷,陶瓷设计家与制作者们忙于高温釉及窑变等品种的实验。克里斯多夫·德莱赛、马克·马歇尔和科尔曼等人设计已带有明显的植物有机形态的特点,具有“工艺美术”运动的典型痕迹特征。但“工艺美术”运动对于工业化的反对,对于机械的否定,对于大批量生产的否定,都没有可能成为领导潮流的主流风格,过于强调装饰,增加了产品的费用,也就没有可能为低收入的平民百姓所享有。

二、功能主导形式

随着工业化的扩展, 20世纪初期设计师们对骨灰瓷的探索日趋成熟,特别在20年代,伴随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繁荣、科学技术的突破,设计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最为突出的是德国包豪斯学院对产品功能及理性设计理念的推崇。20世纪初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受德国工业同盟的影响,使得丹麦、英国、瑞典等国在1911-1915年相继成立了类似工业同盟的工业设计组织,促进设计与企业的关系,促使陶瓷产品日用化、批量化,提升陶瓷产品设计水平,这一时期的代表公司有:罗森塔尔、阿尔茨堡、埃斯申贝奇等等。而另一方面,设计奉行功能至上的理念,各种艺术、设计观念都受到冲击,日用陶瓷产品设计也不例外,体现得最明显的就是过去繁缛细腻的装饰被简化,甚至装饰都成为多余,设计观念走上了功能大于形式的轨道。由博格勒设计的《摩卡机器》,林迪格设计的《花器、水罐、可可壶》,都是造型简洁、功能至上、乏于装饰的日用陶瓷产品。

三、功能与形式并重

科学技术、材料、工艺不断被研究与运用在制作过程中,无装饰、重功能的日用陶瓷产品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人们需要产品不仅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同时具有美观的装饰。此外,贸易面向全球开展也要求世界各地在经受国际主义风格影响下重视本民族地域文化,保持自身优势。在此期间,欧洲各国迅速建立各类设计机构并且举办了一系列设计大展,这些展览把北欧的日用陶瓷产品设计推向高峰,因其追求功能与形式并重、强调“人情味”、简约与永恒的设计理念刺激和影响了工业设计的后续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罗森塔尔旗下designs设计的“Chips,Dips+More”瓷盘,造型独特,可以放置水果或各类小吃,功能多且食物之间不会混合在一起,是新奇的造型与强大功能的完美结合。“为生活而设计”和有机功能主义的设计理念在形式与功能并重的设计中应运而生,这些观念指导下的日用陶瓷产品将文化性和艺术性与实用功能完善结合。

四、人性化设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日用陶瓷产品设计更加注重产品的实用性、舒适性、情感性、精神性,可以说其设计观念由简单的美观实用原则走向了除此之外蕴含多元精神文化因素的人性化。从70年代开始,现代科学技术在日用陶瓷制造中的广泛运用,使全新的造型和表现方式不断被挖掘出来,对人体工程学、视知觉、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也使产品的设计越来越合理,越来越贴近人的需求。芬兰的金枪鱼设计公司是功能与形式人性化设计的最佳代表,其陶瓷作品坚持使用全手工制作,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力求造型的突破,他们设计的“暖”系列胡桃木瓷具,采用陶瓷和木材结合的方式制作,木材可随意拆卸,不仅解决了烫手的问题,还增加了保温效果,粗犷的壶盖和光滑的壶身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此期间,功能主义、情感化和无障碍设计作为人性化设计理念的思想基础,指导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的发展。

自从陶瓷产品工业化生产以来,现代日用陶瓷产品设计观念的演变由以上几种设计理念组成,现代日用陶瓷设计理念的演变路线就是由功能和形式再到人。它们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没有明显的时间或是层次的界限,是人类进行日用陶瓷产品设计活动的不同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杨永善.《说陶论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2]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