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美术的基础知识

关于美术的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美术的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美术的基础知识

关于美术的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众化

中国美术教育真正意义上是始于20世纪初。随着一批批留洋学子回国执教,一种所谓“科学的”美术教育教学方法被带入中国的课堂,替代了传统私塾教育教学方式。但运用的基本上是法国写实派和苏联革命现实主义这种洋人教育教学体系。教育在本质上不是中国的,脱离了中国古典教育的内涵。而走到今天,这种与中国历史国情不相符,且又是单纯培养美术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

素质教育就是在这样一个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要的前提下提出来的,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进行必要而有力的课程改革。对于美术学科而言,改革的力度需要更大,改革的后产生的变化应该更多。

从事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师应该最为清楚,学生十二年寒窗中受到的关于美术方面的教育有多少。小学有一周几节的美术课,初中减少到一节,高中就是三年与美术绝缘了。当然,高中学生中有一部分喜欢美术的同学选择了美术专业的学习,能够三年与绘画为伴。但是这些同学学习的是真正的美术么?不全是。他们接受的只是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西方教育的延续,或者说他们只是在学习一种技能,一种考试时需要的技能。多数人并不能从中陶冶情操,得到快乐。

今天,我们要进行的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就是要从无到有的建立新的学习、认知模式,把以前的小众化、单一式的教学模式改变成大众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

从而真正达到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基础教育改革的既定目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高中美术教学应该向着普及性、基础性、多样性三个方面发展。

普及性最能体现大众化的要求。美术鉴赏已在全市高中学校所有班级中全面开课,美术教育不再是针对少数学生的教育,能够普遍性的在课堂上展示美术学科的魅力,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基础性是实现大众化的保证。高中美术教学应该是美术基础知识传播的平台。从现在的课堂反应情况来看,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了解是极度匮乏的,无论是从曾经的课堂还是从家庭和社会上都没有获取到多少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艺术扫盲”任重而道远。但是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学习充满了兴趣,求知若渴。从以上两个方面考虑,教师必须注重教授的知识的基础性,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就在身边,即使是美术史方面的知识也让学生感受到就是国家的历史、是自己祖国的历史。一个例子很清楚的体现了注重利用身边事物教学的重要性。在讲美术鉴赏课《中古代陶器与瓷器》时,我带去了黑陶,学生一下子就兴奋了,纷纷讲述自家的黑陶,很自豪的说德州黑陶在全国都有名气。接着我从黑陶的“黑”引出黑陶的制作过程,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它是怎样从土变陶器,又是怎样变黑的。学生听过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而讲瓷器时我只是单纯的让学生欣赏图片,虽然所讲到的瓷器都很精美也很昂贵,但是学生的兴奋劲却一直没上来。这让我明白,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和自己能亲身感受的事物会有一种特别的情感,用他们熟悉的事物作为切入点,他们会更容易接受。同时也体会到,教授美术鉴赏课的教师就是一个引领者,我们需要让学生对他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有所了解,而最重要的是,让这个了解的过程充满乐趣,让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他就自然而然的向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了。在讲完《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一课后,我的很多学生就成了书店的常客,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史前美术的神秘产生了兴趣。

关于美术的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学院;美术教学;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56-01

一、目前高职美术专业概况

(一)高职美术专业的社会背景生源状况

在当前的高职美术教育的问题的探讨中,其所处的社会大背景是一个必须要进行考虑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制造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呈现出了迅速发展的势头,社会上需要大批的既有专业理论知识有能够具备相对应的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要与实践的过程相互结合,要符合市场的需求,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大批的技术应用性的人才。社会上对于大学的定位有所偏颇,使得高职院校在招生的过程中不能够招到适合的人才,现在很多的大学又处在一种过度招生的阶段,很多的学校每年的招生计划都在不断的增长,这就使得很多的高职学校只能接受那些从本科或者是专业的学校淘汰掉的基础相对比较差的学生,或者是很多的学校在很多的情况下根本不能够招到合适的学生。

(二)高职学校美术专业教学模式

就目前来讲,高职院校的美术专业主要是以设计专业为主,其余的专业为辅的状态。由于成立的时间相对比较晚,所以很多的专业的师资对于建设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很多的学校的专业教师的本身素质相对比较低。并且很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将教学与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不能够掌握足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比如,从目前的美术专业的教学大纲上来看的话,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小的过分强调文化课以及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通病,或者是很多的专业过分的强调实践技能的应用和动手能力而对理论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关于高职教育美术教育学科的创新

(一)创新社会实践技能途径,不断的创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技能条件

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上的教育。高职教育在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基本形式的教学中使得学生不断的吸收美术的基础只是和美术的社会实践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来更好的适应目前的以应用为培养方向的现代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学校可以积极的建立起与市场接轨的高职院校美术实习基地,基地依靠市场的规律进行运作,在经济上自负盈亏,业务上独立自主,学校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支持,由学校的权威的专业教师带领,实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

(二)优化学校的教学结构,统筹兼顾高校美术教学的整体和谐发展

在学生的培养的过程中,要将基础知识部分与专业的教学部分相互呼应,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掌握更好的技能和具备更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我们知道基础绘画对于设计的贡献是很大的,没有基础绘画功底的设计是没有任何的美感和表现力可言的。所以,基础性的教学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将专业的知识融汇到学习中的一个关键所在。专业的教师具备相对比较专业的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学生因材施教、灵活的使用各种教学的手段,使得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更好的适应教师的教学手段,并且不断的通过教师的教学和授课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

(三)实施创新化教育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针对教学来讲就必须要对现行的经济方式以及大的经济环境进行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在现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管是在教学的内容方面还是在教学的方式方面都有所改变,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学生的自我创新的能力和自己探索的能力,使得学生更好的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进行相对应的创新方向上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创作潜能。

参考文献:

[1]周岩.未来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及其观念更新[J].中国美术教育,1995,(05).

[2]格桑次仁.我区美术教育发展之思考[J].艺术研究,2004,(04).

[3]梁玖.美术教育之科学研究论[J].中国美术教育,1999,(05).

关于美术的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课程改革 美术欣赏 艺术素养 启发式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美术欣赏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应将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置于首位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其条件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笔者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睫。那么,我们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通过理解各个学科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2.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例如:参观博物馆,重大展览,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要积极思考、探索,加强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二、要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常识课和美术欣赏课在一般场合并不分开,统称为“美术欣赏课”。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美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元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甚至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会不由自主的用现有经验来判断,而世俗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态度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爵士乐》,若以像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的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的,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三、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

现行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经笔者调查可大致分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三种。自由欣赏式就是学生自由欣赏作品,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这种方式缺少教师理论指引,因而学生欣赏的无所适从,很难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理论阐述式就是教师就作品理论阐述,学生跟教师欣赏作品。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欣赏主体的参与主动性,而欣赏启发性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阅读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种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自己感受,阅读作品,深入理解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寓教育于欣赏之中,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那么让学生从无序、被动欣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的主体,通过“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直接的瞬间观察和感受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直观前不应对作品加以任何形式的阐述和评论,以免造成定势思维,人云亦云。第二阶段参与分析,即理性分析阶段,教师让学生去感受作品的外部形式美,接着自然的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体裁、题材、造型、明暗、色彩、空间、肌理、风格等方面入手作初期的分析,进而逐渐由表及里的推进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最终引发对艺术形象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思考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自终以宽慰的态度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感知作品,自己分析作品,让学生从分析中掌握方法。经过对作品的感性认识,理性分析后,为了再次深刻的认识作品,对不同历史时期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清晰的感觉到美术史发展跳动的脉搏,而对不同体裁、风格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清楚的感到画家各自的风貌。一般来说,经过分析比较后,再次感受作品,学生就会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促使学生更深入的阅读作品、丰富相关美术、历史等知识,查阅有关资料。

关于美术的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 美术教学 主体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大力投入,国家越来越注重美术教育。最近几年又大力倡导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言论,更主张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对此,我认为不合理、不科学。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教师的主体性应该受到合理的限制,但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被一味地夸大。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事业,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完善和发展。

一、我眼中的“新课改”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值得认真学习和研究。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是:一是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 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三是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 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改把教材改变的更加漂亮、精美,内容更加丰富,就有更大的阅读性。教学课程的改革,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自主,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课堂,这样使学生能够学会思考。这种情况下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和把握交流互动的方法和内容,使课堂更加开放、科学、合理,让课堂不要表面热闹。教师要在课堂中处于主体性的位置,积极备课,在课堂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学生只能表面上积极活跃,而不能真正起到自学的目的

二、我眼中的“主体性教学”

法国学者讲过:“孩子需要的不是灌输,而是激情的激发。” 主体性教学就是指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对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的要求是要尊重学生,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学习特点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的教要落在学生的学上,要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发展。

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美术教育应该改变过去的传统意识,不再以单纯传授技法为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中的二元对立与综合平衡关系:师与生,共性与个性,等对立的关系,即矛盾又统一。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要主动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师应该是一个成功的组织者,主动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互动,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学到东西,得到启发。

三、美术课堂中教师的主体性因素

《美术课标标准》在前言中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就指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形成技术意识。在基本理念中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学校中,一般一个学校只有1到3名的美术教师。我所在的学校在2010年之前,只有1名美术教师,负责学校开设美术课程的高二共十二个班,共700余人。高中美术教学的现实是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学校和学生很难从根本上重视美术课程,更难形成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美术的习惯。在今天的高中美术课堂中,重点班(或实验班)的学生不想学美术,非重点班的学生则比较难在美术课上保持相对集中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之下,美术教师少于不慎就会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努力发挥个人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管理课堂,尽可能把课备好,把课件调整的更丰富有趣。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课堂进行把控,而不是在所谓的新课改的观念的引导下放任学生,使得学生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性学习的幌子下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美术教师现实中所带班级的数量,班级学生的总数与课时量是不成正比的,美术教师也无法弄清楚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在这种现实下,如何发挥美术教师个人的主体性,对教学的影响很大。

众所周知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人材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高中美术鉴赏就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主的课程,该教材里面含有大量的图片。而人类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美术则是一种直接诉诸视觉的艺术,“是视觉的珍馐美味”(法国美术理论家丹纳语),因此,从智力发展的角度着眼,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的确是教育的一大任务。

美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前面章节笔者所分析到的美术教学所面临的种种现状,表明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中,教师有必要以主体性的姿态出现。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教师应该保持适当的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活跃教学过程及课堂气氛。我想这样,才能使美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道路上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阮成武.主体性教师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关于美术的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专业素养;美术基础知识;审美个性;创新能力

新课程中教师的作用很关键,首先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素养,不能是其他教师比如政治,物理教师等,(这种情况在高中学校中很多,基本能力教师往往是“音,体,美全能教师”),术业有专攻,这些教师怎么也不能区分国画和油画的差别,尽管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等方法具体解释国画和油画的定义,可是学生还是“满头雾水”,绘画毕竟是视觉艺术,不是简单的几句理论就可以解释清楚的。

首先,教师的思想观念的 转变。课堂中只有教师在一味的 “讲”,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他们会觉得美术同其他文化课一样只是讲讲而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参与其中,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尤其重要的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欣赏。教师不能一味套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用教材上的词语讲课,而应该找到让学生容易理解的话语和方式授课,让学生享受上美术欣赏课。

我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谈怎样来上好美术鉴赏课:

一、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鉴赏课的前提

要想真正使学生步入艺术殿堂,线条,色彩,明暗,空间,透视;笔墨,章法等等这些最基础的美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好比盖房子前砖头是必须,学生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才有可能真正感受艺术的魅力。像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用大笔泼墨,寥寥几笔塑造一个步履蹒跚的仙人,学生只有了解“墨”分五彩的基本知识,才能体会到画中笔墨的妙处--浓淡相间,酣畅淋漓。

二、教师的讲解避免一味的专业术语,尽量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样学生才不会感觉美术离他们很“遥远”

例如讲解色彩知识中的冷暖问题,什么是“冷色”,可以让学生向窗外寻找绿树,蓝天,夏天看起来很凉爽给人以“冷”之感;我们称之为“冷色”;相反代表太阳的黄色,花儿的红色系列给人以“温暖”之感,我们称之为“暖色”,这样浅显易懂,再可以让同学们互相看看各自穿着衣服的冷暖色,加强印象,同时给学生带来一种新鲜感,教师的课堂中不断地激励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自主尝试和感悟中实现自主美术实践的活动过程。

三、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

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这点尤为重要。“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不同的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的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星月夜》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梵高的个人经历,便让学生看画,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观画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感觉到画面中的漩涡,特别神秘;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感受到的是一种莫名的恐惧。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唤醒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四、想要使学生参与课堂,情感因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是欣赏作品的一个重要方法。例如欣赏雕塑《拉奥孔》,学生会对拉奥孔被巨莽缠身的痛苦表情所感染,马上会有疑问“他为什么会被蛇缠身?旁边的两个人物是谁?”这种情感因素会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这种 状况下教师介绍一下希腊神话中关于“特洛伊”战争的传说,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所传达的悲剧的美,这样学生就更能理解拉奥孔的痛苦,无奈,挣扎。由此可见,如果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体会到了某种情感才会引起共鸣。

五、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必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

首先教师在授课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拥有一双“慧眼”仔细观察身边的一切,有“观察”就会有“发现”,有“发现”就自然想“表达”。比如同桌间可以相互观察眼睛,眉毛的形状并与自己比较有何不同,从“身边”去发现,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

其次,教师应励学生大胆的表达个人内心世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在讲到《抽象艺术》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听音乐,例如《欢乐颂》,学生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在听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在随乐符跳动,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来描述想象的画面,既然音乐可以通过没有具体形象的声音为人们所接受,那么美术为什么就不能用纯粹的色彩,线条等艺术本体语言来组织画面呢?使学生想了解抽象艺术:抽象艺术不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是艺术本体语言的纯粹表达,与具象艺术相比,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更加注重画家主观世界的表达。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互相讨论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学生大胆谈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像行驶的小船”;有的说“似乎一阵狂风中所有的五颜六色的东西都被刮起来了”;有的说“画面右下角有一只魔法帽,画中所有的色彩是魔法师的魔法色彩”;有的说“画面的颜色给人愉快流动的感觉”……课堂气氛活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参与课堂中。在学习了抽象艺术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配以适合的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来绘画,鼓励学生大胆的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听觉“视觉化”;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作为教师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创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