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资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创新校企合作形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105-02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学校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并把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实践教学归根结底就是做中学,上岗操作是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职业教育是一个二元教学体系,分别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校是长于理论教学的,而企业是长于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正好是完成这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路径。本文从创新的角度,探讨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形式。
一、基于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企业则是人才的需求方,两者之间实质上是一种供求关系。目前最为典型的合作形式是“订单办学”。梧州市电子工业学校是全国首创“订单办学”教育新模式的职业学校,其做法主要有两点:首先,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实行订单化。根据用人单位的意向、综合素质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结合人才市场的动态发展趋势,设置专业和制订教学计划,努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产品”。其次,招生计划、学生入学、就业订单化,即根据已经落实的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计划,确定各个专业的招生规模。学生在入学注册时,就跟学校签订“就业合同书”,并经公证机关公证,让学生在跨入校门的第一天就拥有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就业订单”。全国类似这样的学校不少,但就笔者了解的情况看,真正实行订单办学的学校主要还是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并不多。而且现在的订单办学基本是“一校一策”,欠缺规范和统一。值得担心的是,从专业上看,有订单的主要是工科类专业,主要岗位都是操作性的。有些学校学生进校不久进入工厂,这些学生多数不到18岁,虽然这是勤工俭学,但从法律上是难以站住脚的,至少存在着输出廉价劳动力的嫌疑。而且这些岗位的工作基本上都需要加班加点,学生难以获得职业成就感,反而往往会产生职业的厌恶感和生活的挫败感。
二、基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校企合作
我国高校多年来一直在扩招,由于生源不断增长,不少高校教学资源出现严重不足。各学校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了各种措施。通常做法两种:一是实行“2+1”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学生入校后在学校学习两年,到企业实习一年。这个模式好的一面是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表面上看是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的。但从调查得到的情况看,部分学校的“2+1”教学模式实质是为缓解教学资源短缺的被动之举,是用学生提前就业的方式实现了教学任务的转移。个别学校在学生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强行推进“2+1”模式,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大大压缩,不少学生以自我寻找工作的方式进行“实习”,实习内容和进程基本和学校脱节,学生已成为“准社会人”,校方对学生处于放任状态,教学质量缺少保障机制,这其实不应算校企合作,这种情况必须引起各方面的注意。校方应对这种情况进行反思。二是把教学任务进行“外包”,由相关企业与校方签订合作协议。合同期内的教学任务由企业方负责完成。现在不少学校包括部分国家级示范建设学校都在推行这种方式。应当说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校企合作形式,与现在广为流行的服务外包的做法性质上是一样的。这或许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学校不可能也不应该把所有的教学工作都承担下来,校企合作,优势互补,整合资源,这本身就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这里必须注意的是承包方的资质和社会口碑。目前承包方多为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有些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其实就是一个中介机构,校方完全委托他们也并不可取。这些机构必须进行改造和升级,而如何选择有实力而又负责任的合作者始终是校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基于建设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实训的载体是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学校生命线。实践表明,单靠学校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效果并不好。就学校而言,既缺资金,又缺人才,最关键的是效益不高。现在多数学校的实训场所都是按学校自己的想法建成,然后又按自己的想法在使用,未能贴近社会实际。这样的实践性教学实质上是一种资源浪费。职业院校的实训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消耗性实训,二是补偿性实训。客观地说,现在的实训模式基本上是消耗性实训。职业院校本来就资源短缺,资金不足,消耗性实训只有让学校捉襟见肘,运转困难。换言之,这是不可持续的。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实训等于消耗,强化实训的结果就是增大消耗,这就造成了实训教学的恶性循环。如果找不到一个把消耗性实训转为补偿性实训的办法,职业院校的实训教学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实训室建设要采取多元主体的建设方式,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必须参加进来。必须在其中起重要作用。通过整合资源,贴近市场。构建生产性(经营性)的实训室,使实训室公司化。如会计专业就可通过共组会计服务公司的形式来运作。当然这里必须有政策配套,这是一个难题。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者是政府,如何体现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四、基于项目运营的校企合作
基于项目运营的校企合作是企业比较喜欢的合作形式。比如,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了一个大项目。导致暂时性人手不足,特别是基础性操作人员短缺,于是由校方提供有一定操作能力的财会专业学生,企业方视工作情况给学生一定的补贴。又如,企业新接一批订单,由于设备不足,于是与拥有相关设备的学校合作,把部分产品交由学校完成,并将其中部分利润转移给学校,等等。项目合作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具有较强的机动性,是一种双赢模式。从校方来说,不管是工科学校,还是文科学校;不管是机械专业,还是财会专业,项目合作都具有普适性。项目合作是实践性教学的基本要求,做项目是“做中学”的具体体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式主要是适用于高职以上的院校,中职学校并不太适用。
五、基于信息共享的校企合作
基于信息共享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以学术报告、专题讲座、论坛、展览等形式进行的合作。职业院校除人才培养外,本身就具有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功能,为企业和社会举办讲座,提供咨询服务,传递产业政策动态和信息,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企业人员来学校开办讲座,既可带来最新的行业信息,传授职业技巧,又可缓解学校师资紧张情况。其中开办校企合作论坛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方式。这种论坛可以双方轮流主办,可以去第三方举办;可以定期进行,也可以不定期进行;可以固定主题,也可以变换主题。重点在于引起双方对合作的关注和兴趣,找到双方的利益结合点。
六、基于技能比赛的校企合作
技能比赛成绩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一根标尺。职业技能比赛现在已形成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局面。比如上海市政府,多年前就推出了职业技能比赛制度,设立专项基金,重奖优秀选手,等等。这里我们要明确,政府搭台,学校唱戏,只能是独角戏,没有企业参与,这戏是唱不好、唱不下去的。符合企业需求,得到企业认可,这是成功的基本条件。比如财经类专业由用友公司赞助的基于会计技能的比赛已举办好多年,现在已形成全国参与的局面,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通过赞助比赛,获得广告效应,并把企业元素植入学校的教学过程,与学校结成利益共同体,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七、基于文化建设的校企合作
高校本身就有文化传承这一功能,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化”特点,决定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融入更多针对企业行业特点和岗位特征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这种文化建设我们可以称之为校企文化建设,校企文化建设要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学校必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基础平台,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企业要主动加强与学校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营销,生成校企紧密结合的文化机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第一线的运作情况,学习和体验企业文化的形式、内涵和具体要求,是最为有效的校企文化建设路径。此外,举行专题报告或讲座、成立冠名班、设立奖学金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式。
秘书实务试题如下
会务服务
滨江市商业糖酒批发公司是一家由全民企业改制的股份制企业,公司经济实力雄厚,主 营糖、酒、副食品、非酒精饮料、滋补品、粮油及制品、食用香精及添加剂,兼营日用百货、 针纺织品、文化用品、‘五金、交电等。公司营销方式以调拨、批发为主,辅以零售、代购、 代 销,薄利多销为该公司的一大特色。
该公司目前已与国内 150 多家厂商建立了直接的业务关系,以互惠互利为合作之本。各 厂商通过商业糖酒批发公司反馈的信息, 在管理和经营上都获益匪浅, 也使商业糖酒批发公 司得到了更多的信赖,相互合作更加紧密。 适逢滨江市商业糖酒批发公司投资兴建的商业 大厦竣工暨商场开业, 为进一步加强工商合作, 滨江市商业糖酒批发公司决定召开商品供货 商业务恳谈会, 邀请年供货 1000 万元以上的 30 家企业老总莅临滨江市共谋发展, 同时为滨 江市商业大厦商场开业剪彩。剪彩后,30 家厂商的老总还将举行购物签名活动。 在公
司办公室主任夏雨的精心准备下,上午的业务恳谈会议在友好、热情的气氛中开始。由于大 家相互间都很熟悉, 又有一段时间没有见面, 因此会议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在相互问好, 谈论对近期国家大事的看法。期间还有很多传接电话。作为会议召集人的夏雨,很想控制会 议的进程,但她不知道怎样说。
事后,公司老总批评了办公室主任夏雨,认为本次会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思考题:
1、模拟演示做好会议开始前的签到工作。
2、模拟演示会间奉送茶水。
3、模拟演示会议记录。
4、模拟演示正确处理会间找公司老总和会议代表的来电。
5、针对会议出现下列情况,模拟演示协助会议召集人控制会议进程:
(1)与会者偏离议程;
(2)会议决定片面;
(3)与会者沉默,没有气氛;
(4)会议决定与现行政策或规定相抵触。
会见与会谈的安排
南方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文秘类、 计算机类和商贸旅游类为主要特色的全日制高 等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占地 10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6 万平方米,设有公关文秘、电脑文 秘、涉外文秘、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技术、电脑美术设计、幼儿教育、外资 企业管理与服务等 10 个专业,在校生 4 500 余人,每年除有 500 名毕业生对口报考高职外, 约有 1000 名毕业生走上就业岗位。为此,该校专门设立了就业办公室,负责学生的就业指 导,搜集用人单位信息,向用人单位推荐应届毕业生。
又到了毕业生推荐的时节。由于南方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每年均向 X X 工业园区的外 资企业输送 600 多名毕业生,而且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毕业生对就业去向普遍反映很好, 用人单位也对该校毕业生多有青睐。为此,学校决定邀请 X X 工业园区管委会领导来校会 谈, 一方面征询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另一方面了解今年工业园区对应届毕业 生的需求,向工业园区推荐毕业生。
4 月上旬,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管人力资源的副主任、人力资源部经理、办公室主任 和秘书共 4 人莅临南方职业技术学校,与学校校长、副校长、就业办主任及秘书在学校会议 室举行了会谈。
会谈期间,双方领导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情况,并就今年 7 月中旬南方职业技术学校向 X X 工业园区 5 家外资企业输送 800 名应届毕业生达成了意向。 思考题:拟设职业情景,模拟演示会谈的程序(标明宾主双方的座位安排与合影布置图)和秘 书做会议记录。
签字仪式
江海学院是一所省直属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占地 1000 亩,设置中、高职 15 个系,开设 35 个专业, 专任教师 700 多人, 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全体教师人数的 30%, 现有在校生 5000 多人。江海学院原是专门以培养水利、渔业、海洋作业等专业人才为主的学校。为进一步整 合办学资源,拓宽学校办学空间,学校确定了“将学校建成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学校”的战略 目标, 在学校设施、 师资、 专业建设上投入了很大的资金。 因学校坐落于全国知名的化工城, 学校拟发展地方特色专业,利用现有资源,对学校的专业进一步拓展,决定筹建化工系。
兴华化工集团是化工城中规模最大的一家国有企业,以前曾人选“全国十大化工企业”。 现有员工 10000 余人,企业每年产值近 20 个亿。兴华化工学校就是该企业直属的一所中等 专业学校,是国家级示范中专,学校的化工专业为示范性专业,办学水平一流。这几年来, 很多地方的中专学校都已升格高职院校或被高校合并,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空间越来越狭 窄,他们了解到江海学院正在筹建化工系,马上与江海学院进行了联系。江海学院领导经过 分析,认为合并兴华化工学校对加快学校建设化工系有着积极的意义,学校在师资队伍、实 习基地建设、 专业办学经验、专业拓展、学生就业上将更具实力’,有利于加快学校向综 合性大学迈进。随后,双方进行了多轮的协商谈判,最后达成了一致意向。
一个月后, 兴华化工学校师生员工喜气洋洋, 江海学院与兴华化工集团的签字仪式在该 校多功能厅隆重举行。 本次仪式由兴华化工学校办公室何主任负责筹备, 参加的领导有兴华 化工集团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办公室主任、兴华化工学校校长、副校长,江海学院参加的有院长、教学副院长、学院办公室主任、教务处处长及化工系主任,同时还邀请了当地 的新闻媒体记者参加。签字仪式上,大家举杯庆祝,共同祝贺这次合作的成功。
思考题:
1、草拟一份签字仪式的准备方案。
2、布置模拟签字厅。
3、模拟演示签字仪式。
4、参加实训的双方须简单演示见面礼仪,在着装上适当修饰。
秘书实务试题库相关文章:
1.秘书实务考试题
2.秘书实务练习案例分析
3.秘书实务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4.秘书实务案例分析答案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思考
一、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在教育领域里出现的新生事物,已成为加快培养现代化建设事业急需人才的新途径。10多年前,天津财经学院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合办MBA班之举,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的先河。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另一类是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独立设置的办学机构是由中外双方共同投资,形成合作体的独立的法人财产,具备法定的办学条件,独立承担办学的责任。这种办学机构是由中外双方根据契约建立起来的,中外双方依照契约享受相应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并具有独立的事业法人资格、享受独立的办学自,内部管理实行董事会制。例如,根据中国政府和欧盟的协议,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欧盟共同出资创办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两种:一种是学校领导下的二级学院制,由学校与外方合作者共同创办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具体由二级学院运作。目前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多数是以这种形式存在的。例如,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另一种是一般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双方根据契约中确定的权利义务共同完成合作办学任务。例如,南京大学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共同建立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从总体上讲,中外合作办学在积极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化经营管理的人才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与国际间横向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目前,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授予国外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的合作办学在办项目已达230家之多,主要集中在北大、清华、中山、同济等名牌大学以及国外众多的高校教育机构。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外合作办学相对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例如,上海、北京、浙江等。外方合作者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科技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例如,美国、澳大利亚等。中外合作办学培养人才的层次比较齐全:大专层次,如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专科教育实行中澳双证书制,中澳双方对所获学分予以互认;大学本科层次,如对外经贸大学的中美管理学院、中法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等;本硕连读,如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法文班本硕连读)],是中法两国政府为加强中法交流的重点合作项目之一;研究生层次,如南昌大学与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联合成立“中英联合学院”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北京理工大学与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等。
二、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作办学体产权不够明晰,财务管理弱化
(1)中外联合办学体的产权不够明晰,使外方投资者与中方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的根本特点。产权是指所有者对资产(包括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长期以来,我们片面地强调教育办学的公益性质,而忽略了在教育产业化背景下中外办学公益性和收益性并存的实际情况。澳大利亚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推行教育国际化战略,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服务贸易输出。目前,教育输出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九大出口产品和第三大服务贸易产品,*年教育服务收入接近49亿澳元,仅次于旅游业(94.4亿元)和运输业(74.8亿元)。外方投资者认为学校的资产将来是属于中方的,因此在资产的管理上存在短期行为和功利主义倾向,如抽逃资金转移海外、挪用资金投资其它领域等;而中方合作者往往是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股权投资与外方合作。由于中方的上级主管部门重有形轻无形的管理理念,使得中方对合作体的资产没有充分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致使这些权益受到损害。事实上,中外合作办学体正是利用了中方的品牌才使学校的资产规模迅速膨胀起来。因为政府管理部门在管理上存在盲区,使得合作体资产的产权归属缺乏明确而清晰的界定。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体很多是附属于中方的高校,并不需要设立一个完全独立的机构。即使设立了完全独立的办学机构,成立了董事会等管理机构,法人依然是中方高校的校长。因此,有的合作办学采用课程合作方式来进行,双方合作,发双方文凭,手续非常简便。这种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典型的标签型,没有实质性的合作。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担任主干课程教学的外籍教师所占比例不应低于25%,引进国外教材不低于教材总数的30%。可是有的项目只是挂名中外合作办学,并没有引进国外的教材,国外的学校只派一两个老师过来,99%的课程都是中国教师在讲授,这实际上只是校际交流的行为。
(2)中外联合办学体财务管理弱化,会计核算不规范,资产管理混乱。有的中外办学联合体财务管理不规范,会计核算账目混乱,没有按照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要求在每个会计年度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有的甚至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经费收支情况都没有详细记载,直接与其他业务混淆在一起,更没有委托社会审计机构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中外合作办学体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审核批准每年办学的预、决算方案,有权对办学体的资产进行支配和处置。但目前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体的董事会都是名存实亡,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完全体现为外方投资者个人的意志。因此,才出现了外方投资者通过各种渠道非法将资金抽逃出境、随意将资产挪作他用、投资其他领域谋利,从而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合作办学体盲目开办新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层次不够合理
中外合作办学体为了迅速发展壮大,争先恐后地上新专业、热门专业,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根本不考虑其办学的基本条件能否满足开办这些新专业的要求,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造成学生入校后没有专业师资授课,学生几乎“自学成材”;配套条件如实验室、实习基地都没有建立起来,使学生既无理论又无实践;缺乏专业书籍,专业知识贫乏。这在客观上严重影响了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合作体的师资队伍建设满足不了教学的基本要求。普遍存在着师资队伍结构层次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龄结构不合理,多数学校缺乏中年教师,没有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有的专业全部是一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在从事教学工作;职称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兼职教师比例过高,双肩挑的教师很难有精力保证教学工作的出色完成;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不多,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也很少,很多年轻教师都是本校毕业留校的,知识结构有“近亲繁殖”的特点。由于师资水平低,教学效果不佳,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受教育者付出了高额学费但没有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行为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而教育教学质量又直接关系到教育消费者是否能享受到等值的教育。
3.合作办学体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决策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动频繁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明确规定: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设立董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对重大问题如学校发展规划、审核预决算等进行讨论决策。平时经董事会1/3以上的组成人员提议,可以召开临时会议,研究决定重大问题。但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大多数治理结构不完善、不健全,有的虽然设有董事会,但形同虚设,从未召开过会议,学校的重大问题都是投资者一个人说了算。因此,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委托关系不顺畅,投资者与经营者关系不协调。在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对外承诺中,不允许外国投资者在我国独立举办高等教育机构,它必须与国内高校合作才能举办独立设置的高等教育机构。而且董事长一般是由外方投资人担任,校长由中方推荐人选,董事会聘任。由于外方投资人认为校长是中方推荐的,自然代表中方利益,因而不愿让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这种不信任往往体现为外方投资者亲自介入学校的财务、人事、教学等管理工作。外方投资者和中方管理者之间处于矛盾冲突之中,这种不规范的管理行为影响和制约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健康发展。最后,中外合作办学体人才队伍不稳定,工作缺乏连续性。合作体中的管理人员,多数是面向社会招聘的。因此,普遍存在着人才队伍不稳定,流动频繁的现象,使工作没有连续性,降低了管理效率。
4.合作办学体在文凭管理上不够严格,存在着滥发文凭的现象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不断发展,获得学位的形式越来越多,有的是国内学两年国外学两年拿国外文凭的(2+2)模式,有的是国内学三年国外学一年拿国外文凭的(3+1)模式,现在又出现了接受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拿国外文凭的现象。目前社会上的一些办学组织尤其是一些不具备开展研究生教育资格的机构,与境外机构举办所谓“学位课程”“研究生班”等各类项目,刻意模糊办学的非学位、非学历培训性质,未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核准,擅自在办学活动中变相授予学位。根据有关规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负责对合作办学项目授予境外学位进行核准。如果没有制约,势必导致滥发文凭,直接损害学生
利益和中外合作办学的顺利发展。由于管理不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引进了一些在国外办学历史短、层次低的高校教育资源,并且夸大宣传、吸引生源,看重经济效益和赢利分成比例,对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不是很重视,不问教育质量只求投资回报。这种利用我国政策盲区、以“卖文凭”假合作的营利行为并不少见。
造成中外合作办学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也有观念上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上,过分强调教育的公益性,而忽视中外合作办学的商业性、营利性。事实上,外方到我国投资办教育的最大动机就是看准了我国有庞大的教育市场,有较大的赢利空间,如果管理者片面强调教育的公益性,外方投资者只有通过不规范的手段挖掘利润;政策导向上,过分强调对外方投资办学的支持和优惠,而忽视了对中外合作办学体的监督和领导。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益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但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兴衰的百年大计,在大力扶持的同时应加强对合作办学的监管和规范。在处理合作与教育的关系上,应坚定地把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合作办学项目的达成和执行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应更多地体现在中方对项目的实际参与和控制权限上,在教学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有些合作项目,中方只起着招生的作用,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办学。然而在合作办学中又承诺允许外方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控股和担任校董事会董事长等。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教育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必须认真对待这些问题。
三、强化对中外办学的监管与规范
1.明晰产权,加强财务监督,保障中外双方的合法利益
中外合作办学在教育产业化与国际化背景下具有明显的“逐利性”。外国投资者首先是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一种服务贸易产品输入中国市场的,是为了占领中国庞大的教育市场,赚取丰厚的利润。目前,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外方往往以资金作为投资,而中方往往是以其知识产权及无形资产与外方合作办学的。各级管理部门应将中方投入的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评估作价,按权益法核算确定中方的投资比例,并在合作办学的章程中加以明确规定,以确保中方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为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经营行为的健康发展,应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会计法规、制度,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各级主管部门必须定期检查联合办学体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其是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主管部门应要求联合办学体定期向社会公布其具体财务状况、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等相关信息,增强信息的透明度。美国大法官路易斯·布兰戴斯在1914年所着的《他人的金钱》中有一句名言:“公开是救治现代化社会及工业弊病的最佳良药,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灯光是最有效的警察。”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资源配置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可信、简明和可理解的财务信息(会计信息)。此外,社会公众还利用个别主体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等有关信息进行各种各样的决策(FASB,1973)”。各级主管部门要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中外合作办学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年度审计,并对中外双方收益分配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核,确保双方的合法利益。国家应该以教育产业化的视角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而不应该过分强调教育的事业性,并以此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经营行为。
2.完善中外联合办学体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董事会的决策机制,强化董事会的作用
中外合作办学体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内容是对合作体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之间的权、责利关系进行规范,从而解决合作体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与风险、激励与约束等问题,建立起合作体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经营机构和监督机构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的高效率的领导制度,确保各方利益的均衡和目标的实现。目前许多办学体虽然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但治理结构不健全、不完善。很多办学体没有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或虽有但名存实亡。应该讲,在合作办学体的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处于委托链条的核心地位。董事会组成人员中虽要求中方人员不少于50%,但外方投资者由于拥有控股权,办学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往往只听命于外方投资者,其大权独揽,使得董事责任淡化,董事会决策程序缺乏独立性,重大决策项目的表决都是按照外方投资者的意图行事,董事会形同虚设,使得外方处于强势地位,中方处于弱势地位。中方管理者一般只是负责日常的教学与事务管理,对办学体的重大事项往往缺乏影响力,这使得中方的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证。当中外双方出现矛盾和冲突时主管部门为不影响国家整体的投资环境,往往说服中方作出让步。合作体是由一系列契约关系维系的,合作各方的具体行为目标是不一致的,为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完善中外联合办学体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董事会的决策机制,强化董事会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使之能够健康、有序、公平地发展。
3.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准入制度,建立合作办学的质量评估机制
教育部对中外合作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分别实行许可证和批准书制度,并且对所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进行复核,对不达标者依法严肃进行处理,撤销其中外合作办学资格。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教育部规定的中外合作办学基本办学条件的标准依法进行审批。严格执行行政年检制度,进一步强化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准入制度,确保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应建立起对中外合作办学科学的办学质量评估机制。合作办学要有基本的教学条件;开办新专业、新课程要有配套的师资、实验室和图书;教学质量评估要有具体的评价指标。如果达不到要求就要做出限制招生或暂停招生的决定,以督促学校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审批新专业时不能只看学校申报的材料,而应深入到学校实地考察。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水平的评估工作,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每3—5年应对中外合作办学体进行一次教学水平评估。通过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但这些年来,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不够具体,对不具备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差的学校没有及时出台整改措施,从而使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教育部一位负责人曾说,中外合作办学往往要经历引进、嫁接、本土化和国际化四个阶段。从直接引进到实现国外国内的课程嫁接,然后达到课程和师资的本土化,最后向国际化发展,创造出自己的品牌。从这个角度看,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1)
摘要:产业集群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职教集团作为服务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利平台,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湖南在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的背景下,职教集团的发展应从明确功能定位、寻求多方共赢、构建职教体系、提升管理绩效四方面着手。
关键词 :职教集团;发展策略;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24-03
湖南省委、省政府在《湖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重点选择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7大领域,进行重点培育,抢占产业发展和竞争制高点。”“到2015年,力争培育形成一批干亿产业、干亿集群、干亿企业和干亿园区。”“发展形成长沙工程机械、长沙电子信息及新材料、长沙汽车及零部件、株洲(湘潭)轨道交通装备、株洲铅锌硬质合金及深加工、岳阳石油化工、湘潭宽厚板优质高线及加工、岳阳粮油茶及调味品加工、郴州稀贵金属冶炼及加工、娄底薄板及加工等干亿产业集群。”
湖南省自2008年7月正式批准成立省内第一家职教集团——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以来,在5年的时间内共正式批准成立27家职教集团,这些职教集团覆盖了湖南省几乎所有的产业集群。湖南省教育厅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和壮大职教集团,2010年出台《湖南省示范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基本要求》,对全省各个职教集团的创建给出具体指导。201 1年开展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遴选,凡是评选为省示范的,教育厅每年给予40万元的工作经费支持,连续三年,并在发展政策上加以重点扶持。
成立职教集团,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优化整合职教资源,具有很多优势:一是能探索联合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二是通过实施地域和空间优势互补,探索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本运作模式,增强服务的实效性:三是通过实施师资和专业优势互补.达到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有效扩大办学规模和效果,实现多赢。但职教集团在发展中由于本身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各成员单位地位平等,集团与其成员单位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其本身的调控能力、运作资金、办学自主权等都非常有限,同时也面临着组织结构松散、企业作用弱化、职教集团市场主体地位缺失等局限。
要想使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的产业发展,应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湖南职教集团的发展应把握好以下四个策略方面的问题。
明确功能定位——职教集团发展的前提
为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服务,这是职教集团建立的逻辑起点。因此,应明确职教集团自身的功能定位。从实践来看,它应具备信息中心、规划中心、协调中心的功能。
信息中心职教集团成员包括一些政府单位,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行业内的高职院校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中职学校,因此它们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将职教集团办成信息中心,就是通过网站、年会或印制集团简报等形式,为集团成员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内容包括:一是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发展、行业企业发展、国际国内职业教育发展、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职业资格鉴定等宏观信息:二是企业的用人需求信息,使集团内各院校获知企业的用人需求,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三是企业的技术更新信息,这样可以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实训室建设提供指引:四是企业的培训信息,有利于高职院校为企业开展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五是企业淘汰不用的设备信息,可用于职业院校的实训室建设,供学生参观和观摩使用。
规划中心要将职教集团建成规划中心,规划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及统一安排各类重大活动,促进各院校共赢。如轨道交通产业包括规划、设计、勘察、工程建筑、车辆制造、通讯信号、中高压供电、牵引供电、防灾报警、给排水、消防、环境控制、工程概算、运营管理等30多个专业领域。这里又可整合为三条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链、运营管理与运营服务产业链、土建工程产业链。而湖南省内的三所铁路类高职院校——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就很雷同。通过职教集团,一是可以规划各院校的专业设置,使之错位发展:二是规划每年的工作主题,从校企双方各自最需要的方面人手进行每年的工作安排:三是规划集团内各院校间的资料共享,如中职学校对高职院校的对口升学、师资互派等;四是规划集团内实训资源的共享,在“教师顶岗培训”活动中,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安排教师去企业开展培训。
协调中心由于是非政府组织,也没有预算和编制,因此职教集团更多的是协调作用。一要协调好各类活动,如校企间的人才供需大会,由哪所学校为主承办,哪些院校及专业参加,这就要求协调:二要协调各类项目或课题的申报,如国家资源库的申报和建设不是哪一家单位能够承担的,需要集团内相关院校和企业的通力协作:三是教育部下达的各类培训项目也需要各中职学校的全力配合,如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各院校可组织教师参加,这就需要各院校的支持与配合。
寻求多方共赢——职教集团发展的目标
以“利益相关者”视角来考察职教集团,它是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虽然大家在这个共同体内的利益诉求都不一样,但最终是要有所收获,所以要争取发挥各方作用以寻求多赢。 要发挥好理事会的核心组织作用作为非官方组织,高职教育集团发展初期一般采用“一会”(理事会)和“三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的管理模式。由于没有专门的经费和人力资源安排,因此更要求发挥好理事会的作用。理事会的主要职责体现在确保职教集团的顺畅运行。如职教集团的章程、职教大会的开会时间、各类制度的制定等等,均需发挥理事会的核心组织作用。
要发挥好牵头院校的示范作用 职教集团都是由一所行业内比较拔尖的学校牵头组织,这所学校在教学管理、内涵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各方面均是有所建树的。这所学校作为秘书处所在单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牵头院校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职教集团的日常运行与管理,同时要发挥好示范作用,将自身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对外辐射,将自己的先进经验传递出去。
要发挥好合作院校的互补作用 由于有一群职业院校聚集在一起,因此发挥好合作院校的互补作用,是实现职教集团发展目标非常重要的途径。合作院校可以在招生、项目申报、师资共享、实训室共建、横向课题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发挥互补作用。
要发挥好理事企业的作用在集团内的理事企业,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开展广泛的互利合作。通过集团这个平台,可以进行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与合作,获得更多的业务机会,可以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进行产品研发与设备维修,可以优先获得优秀毕业生,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构建职教体系——职教集团发展的制度保障
根据职业教育“跨界性”的内在规定性,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本应同属职业教育的两个办学主体。但上世纪末的国企改制和教育改革,剥离了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权利,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被割裂。职业教育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反应不灵敏,无法做到对接行业企业的需求,学校关起门来办学,无法培养“产销对路”的人才。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无法涵盖整个产业链的人才需求,无法培养整个产业链所需的人才。如汽车产业,它包括生产设计、制造、维修、营销、驾驶、售后服务、保险等整个产业链,而一所职业院校所设的专业较为狭窄,往往无法培养出整个产业链所需的人才。而构建职教体系,将人才培养向前后端延伸,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通过职教集团的组建和运作,切实做好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材开发、生源进入等方面的衔接工作,使中职学生能顺利升入高职。同时探索并逐步扩大举办高职本科。提升办学层次.以回应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提档升级的需求,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要与区域内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兄弟院校等单位共同合作,形成大职教共享联动。依据区域内职业教育多样化趋势,强化集团化办学统筹力度,发挥行业、企业对职业培训的管理作用以及与职业院校的相互合作与促进作用,共同制定行业企业岗位培训规划、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培训教师资格标准。发挥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引导作用,参与行业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联合研制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课程和教材,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进行鉴定评估和就业指导,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协作与互认。拓展职业教育功能,实行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面向全社会办职教,为全民的终身职业发展服务,形成面向全民的、具有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大职教共享联动格局。
提升管理绩效——职教集团发展的内在动力
要适时改革职教集团的组织架构,以提升管理绩效。在集团内部,通过管理层次的扁平化,使职业院校从传统的纵向科层组织向横向互动的扁平化组织结构转变,打破科层制下的指挥链,实现内部组织矩阵化、团队化、网络化。通过建立职教集团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或由专家与教师组成的项目小组、研发小组等,建立跨职能部门、跨专业的团队,把决策权分散到各个工作小组,独立自主地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塑造一种自主、创新、灵活和相互紧密合作的模式。
以参股、出资等资本运作形式,成立科研和咨询服务的联合体,并针对集团内的企业开展科技与咨询服务。联合体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整合不同学校的科研力量,成立咨询服务联合体:二是由集团内部处于核心层的院校和部分企业成员协议参股原本独立的科研机构,并成立新的科研联合体。这一合作形式可以拓展到就业、教学、基地培训等方面。
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在制定相关文件时,就应明确职教集团的运作程序,如明确要求各职教集团在年初制定集团年度工作计划或目标任务书,提交相关部门审核备案,年末相关部门按照集团目标任务书对集团进行严格检查:制定科学的职教集团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与评估方案,及时检查监督职教集团运行质量,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政府次年向职教集团拨款或提供专项经费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专业教育;毕业生;就业
受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全国大学生就业情况普遍堪忧,我院就业工作也面临巨大压力。再者,由于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也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就业市场出现了一种低不成高不就的局面。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经济发达,是吸纳高校毕业生最多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我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工作理念,坚持深入企业做好调研回访工作。今年十月中旬至十一月初,我院招生就业处老师先后分赴广西区内和广东(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地40余家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调研访问,通过这次调研走访,我们较为深入地掌握了广西区内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的用人情况。为今后改进就业工作、开阔就业工作思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做好大学生培养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学院在创新办学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研究目的
通过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对我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了解我院毕业生在企业工作情况,从中探索我院专业设置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为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提供决策依据;为学院毕业生开拓新的就业渠道,挖掘区内国家重点工程和大型项目中适合我院毕业生的岗位,积极为企业输送合格毕业生。
2.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选择了广西区内有代表性地区:桂林、柳州等地国有或国有转型大中型企业;广东珠三角地区大、中、小企业及用人单位;我院历届毕业生;兄弟院校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
2.2 调查方法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两种方式。发放《毕业生跟踪调查表(企业填写)》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使用Excel和spss11.0对问卷进行收集及统计。
2.3 调查时间
2009年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
3.研究结果
3.1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及对我院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素质的评价
据统计,95.7%的用人单位对我院的09届毕业生的评价为优良,具体情况见表1,企业认为我院毕业生的基本功还是比较扎实,工作态度好,进步很快。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企业用人首先讲的是品德,能吃苦,其次才是“才能”,他们就是希望毕业生能吃苦耐劳、为人诚实,具备较强的动脑、动手能力、较强的专业能力。企业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不缺管理类的人员,最缺的是具有真才实学愿意在一线上磨练的技术工人。很多企业愿意使用高素质的高职学生,他们认为从劳动力市场上招聘的农民工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技术、素质较低,而高职生却能填补企业这方面的空缺,成为企业提升整体素质的首选者。尤其制造行业的合格员工,必须具备正确的心态、踏实工作的态度。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如何在苦、脏、累的工作环境中谦逊地做人做事,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等等。
通过与用人单位及企业的深刻交谈,我们深切感受到企业管理者们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望,踏实的工作态度就是要力戒浮躁,功利主义色彩不要太浓,认真地去做好每件事。比如,我院机械工程系2007届两名毕业生,刚毕业时在珠海某制造业企业做基层装配工,在粉尘多、躁音大、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情况下,由于踏实肯干,工作态度好,且利用工作之余积极努力学习专业技能,进步非常之快,短短两年的时间被破格评为设计工程师,获得企业的一致好评。
但也有些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毕业生刚走出校门,实际工作能力还不强,吃苦精神不足,对他们只愿去工作强度小、工资高的岗位表示理解,这些毕业生常常抱怨一线技术岗位工工作辛苦、工作环境差,总想坐办公室当管理人员,看不到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突显出了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的重要性,其实,学院也一直在加强这方面的指导。有些用人单位还表示在工作一线上,他们更愿意使用有吃苦精神的中专、技校生,因为他们稳定性强,心甘情愿从基层干起,这给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敲下了警钟,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加要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3.2 用人单位、企业对专业的需求情况及用人单位对我院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式等各方面意见及建议
在调研回访中,我们了解到教学中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的一些意见。不少企业代表认为,目前部分高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为冷。而广西区内城市桂林、柳州地区及珠三角地区经济产业结构整体上以制造业为主,产品出口的比重比较大,理工科毕业生需求大,特别是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更多,主要专业是机械、电子、模具设计与制造、化工类等专业,只要是技能操作型的,毕业生有点真本事,在现阶段这种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紧缺的。因此,建议我院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做强或增设一些与原专业相近的新专业。比如,生产安全技术、锅炉、造纸、发酵等专业,这些专业虽每个企业需求数量不多,但,是很多企业急需的;各地区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基本饱和,对管理类、社会类、电子商务类专业需求比较少。从这些企业对人才类型的要求和已在用人单位工作的毕业生的呼唤与期盼中,我们深深地感觉到高职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担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压力与责任。
3.3 用人单位对我院在校企合作、冠名订单、短期订单、行业协会订单、企业联合订单办学等方面的需求和意见
对校企合作及订单办学的考虑,被调查的企业中考虑校企合作的占到了50%以上,校企合作和订单办学不仅为学校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而且有利于解决企业人才的需求问题,达到双赢的效果。企业也极力强调企业文化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地位,也是企业人才定位的重要环节。企业也非常愿意与学校合作办学,部分专业课程可以由企业定,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还提出了多种办学模式,比如,冠名订单培养模式是指为某个特定的企业招收学生并进行对口培养,企业也可以出师资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短期订单培养模式是企业急需希望学校临时组建学生,由学校和企业对学生进行宣传,根据学生与家长意愿双向选择,专门为特定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行业协会订单培养模式是指行业协会根据企业成员的需求,由行业协会出面与学校签订用人订单协议,学校在招收新生的时候根据学生意愿招收;企业联合订单培养模式是根据某些企业的共同需求进行订单培养,比如像安全技术专业、发酵专业、锅炉专业等专业可以联合多家同类企业共同培养。
3.4 我院毕业生在企业、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以及对母校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等方面的评价及建议
通过与历届毕业生的座谈,很多毕业生都表示希望在学校学习期间加强对实践环节的安排和指导,特别是能增加下到企业进行实验和实习的工作机会,帮助学生架接“直通车”,切实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学校期间除了进行显性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隐性学习,多学习做人做事、人际关系、为人处世的技能技巧。
4.结论与分析
4.1 将企业文化渗透到高职教育当中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凝结、积淀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企业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现代企业都很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制订针对性很强的人才培训计划,在技术和思想素质上对刚毕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形成现代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员工团队。我们要加强现实的企业文化研究,以深化我们的办学理念和校训精神的认识,促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质量。用企业文化、理念熏陶教育学生,学校教育中全面渗透企业的理念和需求。
4.2 继续坚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
要坚持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关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广西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提出,更利于高校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各高校应分析预测劳动力市场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调研专业设置,超前开发市场潜在需要的新专业。围绕重点专业建设,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和课程建设思路,经常走出去调研,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院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全面渗透企业的理念和需求,健全以教学骨干、外聘专家以及学生家长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4.3 深化教学改革,设置特色专业、错位竞争有待提高
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繁琐的系统工程,应加强宣传和联络工作,主动走出去,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吸纳企业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回访调研表明学院重视市场和企业的姿态,学院应根据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确定专业教学内容,尽量避免同类型同层次学校在同一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趋同,各院校形成专业特色定位,实现错位竞争,预防、防止学院办学及专业设置中的沉没成本。
4.4 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努力增强创业能力
在回访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有个别毕业生从学校毕业时间不长,经过短短几年打拼,就创建一家锁厂。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解决了别人的就业难题。同去考察的老师都深深赞叹。他的创业历程,具有启发教育意义。我们在与历届毕业生座谈时,他们都喜形于色,谈到大学生在民营小企业中的发展,他们都说现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虽然是正规的大学毕业生,出来时不知道做什么好,很茫然,到招聘的时候,才知道在学校浪费了很多学习时间,又没有工作经验,只好边打工边学习。所以在学校进行就业教育时要调整家长和学生的期望值,缩短与现实的差距,要转变就业观念,把就业方向对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一名大学生同样会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课题组.专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40.
[2]徐扬.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大学生培养和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96-97.
[3]文福华.认真调研回访创新办学模式[J].企业导报,2009,1:188-18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