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投资学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何平均(1973-),女,湖南邵东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1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48)、湖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投资学专业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A20131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53-02

理论课程教学是本科生培养工作的主要部分和基础环节,科学完善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教学成功的必要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高素质投资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投资学专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目前,全国共有20余所学校开办了投资学专业,湖南农业大学是湖南省内第一个开设投资学专业的高校,2013年第一届投资学专业学生即将毕业。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和优化的地方,而且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对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科学定位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厘清理论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投资学专业发展背景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投资学专业发展沿革及背景

从投资学的发展历史与背景来看,国外最初的投资学研究是从实物投资及商业投资开始的,西方现资学专业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房地产投资、工程及项目管理等实体投资为主讲内容的专业,另一类以金融(财务管理)专业(投资方向)为代表的虚拟投资作为主讲内容,并没有单纯设立投资学专业。如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房地产系、丹佛大学・丹尼尔商学院的房地产和建筑管理学院、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斯图尔特商学院的金融市场(投资方向)专业。

我国投资学专业建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南财政政法大学的基本建设财务与信用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曾使用过基本建设财务与信用系、基本建设经济系。这与当时我国解放初期需要大力发展与改善落后基础设施状况以及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到了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从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投资类专业的学科建设不断拓展,许多高校成立了单独的投资系,在投资系分别设立与实体投资紧密联系的房地产金融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等,同时也设立了金融投资学、投资经济学等专业,还通过单独开设投资学专业以兼顾实体投资与虚拟投资两方面的学科内容,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投资专业及学科体系。

2.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区分了“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类人才,首次明确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性特征、注重应用与重视能力的实践性特征、强化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发展性特征。创新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投资学作为一个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由于在本科层面招生时间还不长,加上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也有所不同,所以不同高校在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也有所差异。湖南农业大学投资学专业作为湖南省内第一个投资学本科专业,教学与研究特色是从经济体生命周期的角度去把握投(融)资理论及实务,并以公共投资(尤其是农村公共投资)的方式与效率作为研究特色。

在此基础上,根据投资学学科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对投资学人才的需求,遵循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规律,根据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人才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专业知识深厚扎实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要求,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培养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专业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及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创新型投资专业高级专门人才。重点系统培养学生的金融投资、产业投资、农村农业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战略投资等投资业务技术、投资机构管理、风险投资与管理等方面需要的投资理论和管理基本技能,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投资学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关于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同学校、专业的定位、要求不同,其课程设置存在差异。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核心课程要求(2009年秋季以后改为“通识教育计划”)、专业要求、写作和外语三部分内容,并不断致力于课程体系改革,新的课程改革计划通过制订各类标准使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实现相互融入,避免了因强调通识教育而削弱专业教育的弊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投资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从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深刻变化出发,立足于投资学专业教育教学的实际,本着“通识教育、技能培养、创新教学、特色领先”的指导思想,围绕教、学一体化和理、实一体化,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重构等方面处理好理论课程体系内部之间的协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衔接、专业理论提高与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关系,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构建,为投资学专业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应用创新型投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兼顾实体投资与虚拟投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并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加强对农业投融资领域的关注,使投资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实践较好地与“三农”领域进行融合。

三、基于应用创新型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建设实践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总要求,结合专业教师的学科渊源,依托农经重点学科,既与金融学专业共建平台又突出投资专业的教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丰富和提升专业内涵。以“课堂教学提质、实践教学提档、拓展教育提量”为手段,坚持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的优化,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正确处理好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学科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间的知识整合与衔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的逻辑搭配、有效协同;打破课程间的学科专业壁垒,加强课程体系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综合。具体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的优化与完善

课程设置既要根据学科发展趋势适时进行新的突破,按照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要求构建特色鲜明、层次清晰、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理论课程体系。正确处理好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学科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间的知识整合与衔接,重点加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注意把握专业精髓,逐步成熟与完善现有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在具体理论课程设置上,着眼于投资学专业的宽口径特点,认为单纯的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都不能概括本专业的内容,故采取虚拟投资与实体投资并重的模式。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包括了证券投资学、期货与期权两门虚拟投资课程,项目融资、项目评估两门实体投资课程,以及风险投资与管理这门综合虚拟与实体投资的课程。另把项目管理设置成必选课,以完善实体投资的课程体系。整体上来讲,这种设置与安排体现了投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完备性,有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与掌握投资领域的知识。

2.理论教学与实践(验)教学课程的逻辑搭配、有效协同

投资学专业不但是理论性强而且是实务性极强的领域,不仅要学习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更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作后盾。既要熟悉宏观的投资政策背景,又要精通各种投资的微观技巧。因此,课程教学改革要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在安排课程教学体系时理论教学应与实践教学逻辑搭配、有效协同,体现核心专业能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理论教学重点讲授基本理论与原理,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培育职业素养。实践教学突出培养投资思维,训练实务操作。如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也是当初制订培养方案的核心考虑要素,由于投资学的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在培养方案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得以提升,特开设虚拟投资模拟实习与实体投资实习,使得实践环节的课时设置超过了32%。

3.专业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的强化与凸显

由于湖南农业大学是农业院校,所属学科拥有农业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金融学、经济学特色专业。以农为依托,借助湖南省“三农”问题研究基地和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平台开展和强化农业投资相关研究,如农村公共投资、农产品期货与期权等是一大特色。特别是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特设置必选课《农村投融资专题》讲座,为培养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投资类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农村投融资专题采取讲座的方式,就农村投融资理论及实践前沿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和讨论,在第五学期开设农村投融资专题一侧重于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第六学期开设农村投融资专题二侧重于投融资案例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但体现了农业特色,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打破课程间的学科专业壁垒,加强课程体系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和综合;与经济学院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公共基础课设置上,利用好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凸显教学优势和特色。

4.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课程设置要求相匹配

根据课程设置安排,与投资学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开展启发式、参与式、情境探索式教学,以质疑问难、自主延伸、激发创新的课堂形态,树立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以期解决目前大学教育存在的教与学、教与育、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四大分离问题,实现从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从知识型转化为能力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创新班的培养模式,实施启发式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证券交易当中来,参与到就业、创业培训模块中来。在创新项目中,让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轮流汇报,相互提出建设性建议。通过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小规模学术研讨会进一步增强学院的学术氛围,繁荣学术活动的环境,加强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科研交流与沟通,为全院师生搭建更为多元化的科学研究平台。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岩.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1,(11).

[2]胡莉芳.以课程建设推动本科人才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

2012,(5).

[3]韩旺红.论投资学科的发展与建设[J].投资研究,2006,(1).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知识经济;企业管理;创新

所谓管理创新,就是创造一种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在此基础上,企业需要改革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及管理方式,创建适应新条件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方式,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随着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 知识经济居于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资源,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动力, 把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的经济。知识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传播与应用,知识经济将推动经济全面增长。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思想方面要吸纳国内外管理新思想,并进行有效综合,形成先进性与指导性的思想;管理理论方面应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创新集成理论;管理组织的实现智能化管理, 不断地更新知识,形成学习型组织;管理技术方面对信息处理的速度及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信息化与集成化程度更高。

1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1)由于我国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创新很难适应外部生存环境。我国企业普遍采用高度集权化的组织结构,随着企业规模扩张,企业管理日趋复杂,高层主管就显得力不从心,企业发展经济会面临严峻的行业竞争,导致在外部环境不太有利的情况下,企业只能被动地适应外部环境,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受到其影响,不能掌控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

(2)企业管理职能不清晰。目前,我国一些民营企业仍为家族化管理模式,企业业内各部门因职责不明而带来的互相牵制的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在发展时,各项管理职能没有明确在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等横向联系中,综合协调不够,因而不能使企业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管理职能的目标是使企业的人与事达到有机结合并互动发展,要使组织结构发挥最佳的组织效率,必须明确企业各项管理职能,从而提高管理的整体效能。

(3)企业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管理基础工作比较松懈。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于先进经验不够重视,没有有效吸收,缺乏创新现代的管理技巧和方法,企业管理缺乏认识。不够注重学习和借鉴,致使企业经济效益较低,这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潜在威胁。还有一部分企业正面临亏损状态,这些企业没有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而另一部分企业对于规章制度的贯彻不高,且有少数企业连财务指标体系都不健全,这部分企业的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提高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研究与开发,把企业已有的知识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

2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

(1)企业要提高对管理创新的认识,企业管理人员要成为创新的管理者。面对21世纪的知识经济,管理是生产力,企业的管理创新是生产力源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是创新的主要内容,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是创新者, 管理的职能是由经理来承担的,管理创新是由企业家来承担的,这是企业家特征的重要表现。同时, 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就是需要优良的管理, 企业必须要抓住并搞好管理创新,才能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2)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以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企业要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就要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关心和激励人,最大程度上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知识经济以知识和技术为核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员工要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不断地进行创新;企业管理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宏观决策能力, 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并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目前,许多企业对于创新的员工, 都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给予奖励使员工更有动力为企业努力工作[2]。

(3)企业要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管理创新的文化氛围。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个人和组织的学习速度和能力要不断提高。企业应成为学习型组织,吸收新的知识、 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充实企业的内在和外在,创建自我学习机制。企业是要擅长于不断创造和普及新知识,并能据此进行创新应用,企业可以建立完备的培训体系,让每个员工有个人发展的机会,培训员工的就业、生产和工作能力。以及重视员工的高级技术水平的提高,管理培训员工的学历教育。全面培养企业的创新型人才[3]。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充满机遇且赋有挑战性的时代, 我们要从企业内部到外部进行全面的创新,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的高度重视,实现管理的创新和现代化,这样企业才能在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姚艳芬: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财务管理创新.现代经济,2007(6).

[2]杨梅英.知识经济与管理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3]翁常辉:论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35)

作者简介: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上,发现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改制所需面对的问题,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以此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改制的优化创新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 创新策略

电力企业一直以来就是国家的传统工业企业,其在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特别的存在意义,人力资源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在电力企业的改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当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观念的陈旧。由于我国的电力企业一直以来都是处在于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地位,导致了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理解都不够深入,使得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社会资本产业的迅速发展,人的主观动能性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更加的明显。观念的落后可以说是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的主要因素,然而众多的企业都好没能意识到人力资源改制的重要性,进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不加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严重不足,导致了电力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保障都相对薄弱。

2.人力资源竞争机制的缺陷。我国的电力企业因受到其体制的影响,大部分的企业都好没能做好吸引人才与留住人才的方法,就更谈不上发挥出人才的最大作用了。我国电力企业在人才的管理上大多遵循了传统的思路,这样很难激发人才的潜能和提升对企业的荣誉感、责任感。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奖励机制的不完善,缺陷过多。没有一套合理的奖励机制,无法形成积极的工作环境氛围,使得员工的能力、薪酬、专业技术等都不能得到明确的肯定。在这样的管理下,很难留住成就突出的优秀人才,从而很大程度地降低了企业在市场中竞争的能力。

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优化创新的具体策略

1.做好外委业务的管理。电力企业合理地将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交给外部来完成,让更专业化的机构或者公司来进行,这同样也是能够优化创新人力资源的一条道路。通过外部的合作,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支出成本,还能够让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来对企业价值更大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开发和战略的规划。值得注意的是,在交由外部来进行业务处理的过程中,电力企业需要对外部的服务进行相应考察,如发现外部机构没按照合同都要求来执行或是没能达到规定的质量,电力企业必须要求其马上进行整改,情况严重的可以进行终止合同。这样业务的合理分配,定能使得电力企业的改制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2.对员工的管理机制进行优化。由于电力企业员工的管理机制所涉及到的范围相对较广,因此,对电力企业员工管理的机制优化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进行:其一,依据电力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战略方向,创建最适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实施计划,在其人力资源的改革上,可以先研究其他国家先进的管理方式,然后结合自身特点,从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以创造高效率的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相吻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为共同目标,从而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创新注入强大的能量。其二,我国的电力企业因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不一样,所以必须要准确地找到人力资源发展和电力企业优势相结合的点,从而用电力企业的资源优势作为依托,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得到有力的保障。如严格按照劳务派遣的岗位界定,划定清楚劳务派遣比例的“红线”,不得超过劳务派遣用工比例10%,将所有的不良制度行为都进行有效遏制。

3.建立起完善的员工综合素质培养机制。现代化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要想在如今竞争激励的企业发展道路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企业就必须要对人才的作用重视起来。对于拥有独特地位与意义的电力企业,是必须探索切实可行、内容丰富的完善员工综合素质的方法和模式。电力企业应当彻底地抛弃传统对人才的要求,在重视员工专业技能与政治素养的同时,还必须要引导员工提高自我认知的要求,促使员工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合理运用现代化员工的培训模式,给员工创造出更多符合现实需要的能力培训平台,让员工可以积极地去进行新技能、新知识的学习,这样使得他们自身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另外,让员工亲身参与到电力企业的管理中,充分激发出员工的热情和潜能,从而让其可以真正地将自我发展跟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在实现自我生涯成就的同时,为电力企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应当跟紧时展的潮流与需求,对人力资源的优化创新加以重视,通过积极、努力的探索,找出一条与自身发展最相合的人力资源改制道路。

参考文献

[1]丁剑,范晓佳.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9):111-112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管理创新空间的大小不仅决定着管理创新的规模和层次,同时也反映着管理创新的重点及方向。管理创新的时空范围非常广阔,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使管理创新活动在所有的创新领域中开展。企业必须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条件,对管理创新空间和创新点进行选择,对企业当前及未来的管理创新活动作出规划,这样才能使管理创新实现由“随机”创新向有计划、有目的创新的方向转变。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1 企业管理创新空间的建构

 

企业管理创新空间是指企业管理创新行为与结果存在的时空范围。由于企业管理创新空间是一个动态多变的时空范围,因而受到无数变量的影响和制约,不仅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存在不同的管理创新空间,即使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环境中其管理创新空间也会呈现极大的差异。影响管理创新空间的众多变量简单概括为四类,即时间维度变量、管理职能维度变量、业务活动维度变量和创新结果维度变量。这四个维度的变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每个维度又都包含着众多的要素,企业管理创新空间就是由这四维变量构成的集合。时间维变量是构成企业管理创新空间的主要外生变量,所代表的主要是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诸多不可控因素,如企业管理创新所处的时代特点,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及政策,市场结构与竞争一程度,消费者收入水平及需求特点,企业规模及性质,社会文化等因素。

 

2 企业管理创新结构中的创新机制

 

2.1 创新激励机制一企业管理创新空间结构中的动力机制

 

企业知识管理创新动力机制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是能够推动企业知识创新实现优质、高效运行并为达到预定目标提供激励的一种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就是激发企业内在创新的动机,使其产生内在动力的机制。它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和运行方式,是推动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决定力量。只有建立和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才能激发企业和职工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推动企业创新的有效运行。对企业来说,创新的动力主要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对员工来说,创新的动力主要源于事业心、责仟感和自身的物质利益,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激励机制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建立的旨在调动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导向机制。

 

2.2 管理过程创新一企业管理创新空间结构中的运行机制

 

企业管理创新空间结构中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企业创新管理的组织机构、运行程序和管理制度。企业管理过程创新机制由三个阶段组成。一是创新决策机制。企业管理创新活动中涉及到一系列决策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必须研究创新目标、创新方向、创新的方式与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思考为什么创新、创新什么、谁来创新、怎样创新等这些最基木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二是创新组织机制。企业管理创新活动是一个循环过程,基木经历了“提出问题一产生和评价创新构想一制定创新实施方案一获得创新结果一形成创新效益”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三是创新控制机制。建立创新控制机制是保证企业知识管理创新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有效途径。创新控制机制是由控制标准和目标、偏差或变化的信息,以及纠正偏差的行动措施这三部分要素组成的。一个良好的创新运行机制,能够使企业创新活动在正确决策下得以持续不断地高质量、高效率地运行。

 

2.3 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一企业管理创新空间结构中的发展机制

 

企业管理创新空间结构中的发展机制是在创新利润的驱动下,企业充分挖掘利用和发展内部资源并广泛吸纳外部资源,加强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储备,不断谋求创新发展的机制。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空间结构中的发展机制,是指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断创新,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和方式。它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发展前景及后劲,是增强企业生命力和竞争一能力的强大推进器。

 

3 企业管理创新空间的创新机制模型与创新模式选择

 

3.1 企业管理创新空间的管理创新点的确定

 

企业管理创新空间的管理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仟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的创新领域里同时开展管理创新,为了取得管理创新的成果,企业不仅要在创新时间上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而且要在广阔的创新领域里选择一个有利的管理创新点。充分发挥

 

本企业的资源优势。在选择管理创新点时,尽可能多地利用现有资源,根据优势资源来选择主导管理创新领域和管理创新点。选择一个适当的企业管理创新空间的管理创新切入点,才能实现管理创新的应有效果,激励人们不断创新。企业在选择知识管理创新点时,根据变化了的客观环境和管理理论、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等所处的寿命周期阶段,将那些不能适应环境变化需要的管理理论、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手段作为首要管理创新点,对其进行及时创新,这样才能在管理创新与环境的互动中保持管理系统的高效良陛运转。

 

3.2 企业管理创新空间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式选择

 

3.2.1 企业管理创新空间的管理创新结果导向模式。企业管理创新空间的企业管理创新结果导向模式主要侧重于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注重全员、全范围、全方位地进行管理创新。采取这种管理创新模式的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管理创新规划和企业核心竞争一优势,为了实现超常规发展而追求全面创新;二是有明确的管理创新规划和目标,力求通过管理创新逐渐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三是有明确的管理创新规划和创新点,但全面实施管理创新规划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只有首先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才能使管理创新活动全面开展;四是没有明确的管理创新规划和创新点,只知道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但不知管理创新应从何处做起,所以其管理创新还只好停留在提倡和宣传阶段。由于这种管理创新模式主张全面创新,并没有明确进行管理创新的具体领域,因此在管理创新中有可能出现全面创新,但也有可能使管理创新重点难以凸现。

 

3.2.2 企业管理创新空间的管理创新。职能导向模式。企业管理创新空间的企业管理创新职能导向模式强调以管理职能创新为主,职能导向模式也是一种职能拉动模式。采取职能导向模式的企业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管理基础雄厚,管理水平较高。这类企业往往是市

 

场中的领先者,虽然具有较强的管理实力,但对管理永不满足,能够不断向管理的极限挑战。这类企业不仅注重现有管理职能的有机融合,而且能够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形势不断赋予管理职能以新的内容。二是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水平较低。这类企业重视管理职能不是为了对管理职能进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现有管理职能的作用,其目的是通过“苦练内功”,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但这类企业注重管理职能有一个基本前提,这就是企业经营者已经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这一点,即使是管理水平很低的企业也不一定会重视管理职能创新。

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技创新 服务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38-02

高职院校肩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通常情况下,各高职院校对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在生产一线,要求执行任务准确无误。服务类专业在教学中强调模仿和重复训练,学生学习阶段的创新活动往往被认为是高风险行为不被提倡,甚至受到人为限制。虽然高职院校都深知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普遍落后,加上思想观念的僵化,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常有不得益、不得力、不得法的“三不”情况。如何认识科研创新活动使学生“得益”,特别是针对服务类专业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并自觉寻求素质培养的方式方法,本文将通过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活动加以阐述。

一、职业素质的定义和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与职业工作、职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可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职业素质具备职业化特征,是长期工作中被认同的一种个体品质,具备群体性和特异性,对职业活动起到正面推动作用。

在评价一位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职业素质是必须重视的指标。比如工程人员的观察力、服务人员的亲和力、勤务人员的领悟力等个性鲜明的职业特点,它能进一步推动其工作的展开,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因此,强调提升职业素质也是提升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民航地面服务人员职业素质内涵和特点

民航地面服务人员,其工作岗位包括售票处、呼叫中心、值机室、机场隔离区、登机口、贵宾室、收运柜台、货运仓库等,工种含:售票员、呼叫坐席、值机员、机场服务员、航线营销员、货运销售人员、货运服务人员、配载员、调度员等一线工种及管理人员。涵盖客运、货运两大领域,涉及航空公司业务、机场业务、业务等范畴。民航地面服务各岗位分工细、协同程度高,是民航业务的最前端,直接面对旅客和货主服务。与民航其他工种相比而言,地面服务工作人员被要求反应敏捷、沟通力强、亲和力高以及良好的组织纪律性等职业素质。

三、民航地面服务类专业科技活动的开展及其促进作用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针对服务类专业的特点,学院重点选择开展软科学研究和实践等科技活动。

(一)软科学赛事活动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是管理类软科学活动,参赛学生扮演总经理、财务经理、生产经理、营销经理等,通过电子沙盘经营模拟公司,内容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能力规划与排程、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市场与销售、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通过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比赛可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公司管理运营能力以及会计、营销、生产以及合作、采购、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自2009年首次参赛以来,学院已累计获得国赛一等奖2个、国赛三等奖2个、省赛一等奖4个、省赛二等奖2个,并且连续三年获得广东省物流沙盘项目的一等奖。

本项赛事在我院学生中引起了积极反响,同学们纷纷积极投入到沙盘的学习中来,累计已有逾千名各专业的在校学生直接、系统地学习了沙盘,并通过沙盘学习提升了对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此外,民航地面服务专业类学生还参加了数学建模比赛、会计专业技能竞赛、物流技能大赛等,学院将赛事辅导纳入教学计划中,发挥了“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作用。经跟踪调查发现,参加这些科学竞赛活动的同学,他们更具备团队合作意识、更具备承担责任的自觉性,在面试招聘中更能打动企业考官。在工作几年后,进步较快,多数升职为一线领班或主任级别。

(二)软科学研究活动

软科学研究活动是高职类学生的难题,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尝试组织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的研究活动,如问卷调查、资料整理等工作,让他们有机会了解软科学科研的课题。

以学院学生多次参与的民航旅客满意度调查的软科学研究活动为例,学生们参与了问卷调查和整理的工作。在活动中,同学们学习和实践了航线分类、旅客分类、正常航班和不正常航班等基础知识,在与不同旅客的交流中学习了礼仪、沟通等课堂强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实践了这些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如女同学学习扎头花、穿高跟鞋、化淡妆等,学生学习如何与旅客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习聆听旅客的诉求等,这些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工作的不易,自觉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

(三)产品设计和市场调研

服务类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对服务产品深入了解、全面解读才能出色完成任务,否则就是被动服务、不完全服务和不到位服务。因此产品设计和市场调研是必修功,而服务类专业的教学往往达不到要求。IPSOS公司是我院校企合作的咨询公司,该公司组织学生分析电话咨询产品,进而引导学生参与产品设计和市场分析的事例值得推广。

从学生的设计中可以看出他们积极的思考和用心的分析,报告中不仅可见学生们分析说服能力的提升,公文写作能力也初步形成。与以往的课堂教学不同的是,这些设计和分析是基于真实的市场,少了些天马行空,多了份实在和责任。特别是当某些产品设计思路被采纳后,对同学们的鼓舞非常大,促进了他们对企业生产和规划的积极思考。

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鼓励同学们在校外实习活动中参与其公司的流程设计和改造。活动要求学生们在校外实习工作中做个有心人,积极思考,对其工作产生了正面推动的作用。例如在心怡科技公司的同学成功改造了其仓库拣货的路径设计和清库流程,不仅给公司带来效益,也提升了自己的实习收入。

三、服务类专业实施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点

提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职业素质能力,除了领导重视、思想统一外,在实施方面有以下几个关键点需要重视:

(一)开展基于服务活动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活动并非本科学生的专利,高职学生结合岗位的生产活动,更易找到切入点。在高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根据本岗位的生产活动展开思考。服务产品、服务流程、服务对象设计等均可产生创新改造点。基于服务活动的软科技创新更具备可行性,更易产生效益、扩大影响。

(二)鼓励和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是保持科技创新的源泉。高职教育中应仔细分析学生的需求,把握学生对生产活动的兴趣、对个人能力提升的渴望以及对求职能力的提升要求等,鼓励其参与和正面宣传。教育学生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意识转变,能广泛吸引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高职学生科技创新切忌好高骛远,应从本职岗位的基础小事做起,在点点滴滴的服务工作中寻找灵感。培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基本点,了解服务工作中的难题正是创新的基础。

(四)完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运作机制

创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和条件是高职院校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抓好校企合作带来的各种机会,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实践机会,让教师和兼职教师成为引导和辅导工作的主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和积极总结。

总之,科技创新活动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服务类专业的学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正面引导,不仅能全面提升职业素质,而且能积极推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袁子国,林瑞庆,宋慧群等.农业高校学生科技创新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09,(9).

[2] 张继德,沈慧娟.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 叶选,李界家,朱栋华.结合专业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科技素质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