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病的预防和治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学模式;精神残疾;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27-01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辩证地提示了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规律,准确地反映了人的二重属性,从哲学的高度看待人体与人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医学观,这对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精神病残疾人来说则意义更为重大。
人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评价,不能只强调人的生命神圣,更为重要的是生命质量的价值,而生命质量是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个人综合状况的一种感觉体验[1]。人的生命存在与生命质量是辩证统一的,要尊重人的价值不但要讲人的生命存在,而且要讲生命质量并将两者统一起来。
1生物医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生物医学模式中,实际上将生命存在与生命质量割裂开来,只强调生命存在而忽视生命质量,对于精神病残疾人来说,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对于住院的精神病人,特别是经过长期的药物治疗后,其阳性症状已经消失或部分消失,阴性症状迟迟不得缓解,认为病人能缓解到这种程度就很不错了,于是乎就放弃了进一步的综合治疗的努力,将病人搁置在一边,以图最低限度的病情稳定,长期关闭在医院里而听之任之。这些病人即使被接出院,作为患者家属来说,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病人亦不抱太高的期望,只求其安于现状,平安无事、不影响家庭及社会则足已。也就是说如果人一旦患了精神病就等于剥夺了其终生的政治权利,不能正常回归自我、回归社会,这就会使其本来就受损的社会功能进一步衰退,精神病人生命的意义仅仅局限于生存,何谈生命的质量呢?
2康复期精神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2.1自卑感:认为患了精神病就没脸见人,如同犯了严重的错误,做事、言谈慎而又慎,唯恐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怕家人及朋友说自己又犯病了.
2.2孤独感:是缓解期精神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由于病人住院时间较长,加之本身的认知功能损害,社会交往能力减退,故感受到没有人能理解自己,深感被家庭、社会遗弃了,致使病人悲观、抑郁、愤懑甚至绝望而采取自杀行为,反过来更加影响病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形成恶性循环。
2.3无用感:较长时间住院治疗的本身就会使病人仍须继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给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再加上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误解,大多不能恢复正常工作,使病人感觉社会已不承认他们的存在,在社会上已无立足之地,完全变成了一个无用之人。
3现代医学模式对精神病残疾人康复的意义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形成了现代医学观,对于健康、疾病、生命等概念的含义赋予了新的内容。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更强调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康。健康是一种积极状态,个人对自己的健康负有责任。由此,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在理论上是一次大飞跃,而且对维护广泛、真实的人人平等的健康权利的医学和保健实践也带来了深刻影响[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和心理两方面健康以及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现代医学模式对人的疾病和健康进行了完整的认识,它要求人们全面地、立体地观察和分析疾病和健康问题,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个体和群体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把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对精神病残疾人康复来说意义就更加重大。
4精神病人康复的新策略
4.1预防:作为精神疾病,特别是重型精神疾病病因尚不清楚,这给预防工作带来了难度。但从目前研究结果看,不良的心理素质、过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及严重的社会压力对精神病的发生、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转归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身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的能力,努力争取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和关爱能减少精神病发生的危险性,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另外,加大精神卫生知识的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素质即能做到精神病的早期发现、早治疗,这样就可以提高治愈率。作为家庭要注重督促、鼓励病人做家务、社会交往及学习,作为社会,多给病人以工作的机会则会减缓病人社会功能的衰退。
4.2治疗
4.2.1住院期间的治疗力求使病人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药物的选择主要根据病人的依从性、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副作用及长期治疗计划而定,治疗力求尽可能地消除阳性症状,减少残留症状,辅助心理治疗力求使病人自知力得以恢复,增强治疗依从性,为出院后康复期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4.2.2出院后的康复治疗:对于临床治愈的病人,要长期服用维持量抗精神病药物,才能减少精神病的复发已为众所公认。在保证病情稳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服用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保证病人身心轻松,不影响日常工作、学习和交往,从而增强病人主动配合治疗的依从性。
4.3建立、健全社区康复机构:社区精神卫生保健的目的是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和素质训练,,防止复发,增强社会功能的恢复,为病人重返社会做准备。
4. 4广泛争取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这就需要全社会伸出援助关爱之手,多给病人提供一些就业的机会,一则可增强患者人生信心,实现人生价值的乐趣,有利于精神病的康复,另外,对于社会他们亦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人们对人类生命质量的要求会更高,对精神病残疾人来说亦不例外,要切实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确保精神病人的真正康复还将任道而重远。
参考文献
广东省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广东惠州 516001
[摘要] 目的 观察循证护理在预防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共208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4例。干预组采取循证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护理8周后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并对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 结果 不良反应症状量表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室检查(0.98±0.33)、(1.11±0.41),神经系统反应(0.96±0.34)、(1.10±0.45)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循证护理的应用有效预防了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值得临床护理中应用。
关键词 循证护理;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症状量表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b)-0162-03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适应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精神病性症状,如精神运动性兴奋、躁狂、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情绪、意向及行为障碍[1]。它能够影响人的精神活动,但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因药物治疗时间、用药剂量及不同药物种类等原因,患者易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或遗留有不可恢复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2]。因此,患者在住院期间给予患者严密的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现对2012年6—12月间该院收治的104例患者实施了循证护理,并和常规精神科护理相对比,以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抗精神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共208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4例。精神疾病的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3]中的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104例中,男性90例,女性14例,年龄16~65岁,平均(38.5±3.4)岁;病程1~28年,平均(5.6±0.5)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5例,高中及以下69例,大学以上10例;已婚59例,未婚45例。对照组104例中,男88例,女16例,年龄18~64岁,平均(37.1±3.6)岁;病程1~30年,平均(9.8±0.7)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8例,高中及以下68例,大学以上8例;已婚53例,未婚51例。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遵照医嘱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患者及家属均对所采取的护理知情同意。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如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介绍同病房室友,关注患者的个人卫生、饮食及睡眠情况,密切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以保证患者的安全等),干预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现将循证护理内容介绍如下。
1.2.1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本文中循证护理小组成员由1位副主任医师、1位副主任护师带头成立,组员则由主管护师、护师等10人组成。首先对护理小组成员进行有关循证护理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使护理成员掌握一定的循证护理的有效方法,以实现以下目标:①确定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内涵;②明确检索所需的
关键词 ,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证据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的论证,最终确定结论;③循证护理小组成员每周一上午总结上周循证护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把影响患者治疗、康复最大的问题作为下一步的研究目的;④运用实例,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和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制订下一步的护理计划;⑤对目前临床护理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接受和改进,进而评价护理干预的效果,以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1.2.2 确定循证问题 通过不良反应症状量表、依从性量表进行调查,收集并分析影响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因素及严重程度:①精神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②如何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干预和预防。
1.2.3 循证证据支持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库中相关资料的查询,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等,根据提出的问题中
关键词 进行检索,及相查阅关书籍等的方法,找出与之相关的资料[4]。
1.2.4 系统评价 按照查阅文献的纳入标准,首先进行随机或半随机的对照研究,排除不科学、不严谨、不可靠及研究内容重复的文献。其次是评价者对研究的方法及文献纳入标准的恰当程度进行了评价,对查询资料进行了提取,分析各研究中护理干预措施的差异性,找出与本研究所需内容想接近的资料,并得出合并结果。研究中纳入文献的主要观点是差异性不大,只是研究的内容和涉及面的广度和深度不太相同。
1.2.5 应用最佳证据以指导护理干预实践 在取得患者的同意后,根据所查阅资料及结合临床专业的护理经验为患者提供可靠而又适用的最佳护理方法,并应用于患者,为其制订个体的护理计划。首先了解患者精神症状出现的原因及治疗进展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行为训练有机的结合,及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讲明患者家属对患者治疗期间的重要性。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逐步改善护患关系。医、护、患及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中,护理干预中以注重病人个体化原则等为主要内容。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精神上得到支持,进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减少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1.3 调查工具
对两组患者护理8周后进行评定。
1.3.1 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TESS):采用此量表记录治疗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该量表将34项症状归纳为6组:行为的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反应、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反应及其他[5]。
1.3.2 依从性量表 自制的依从性量表包括服药依从性、生活规律、个人整洁等3个方面。根据患者配合程度分为:①完全依从:患者存在主动性合作,并遵从医护指示。②部分依从。患者被动接受治疗护理,存在拒绝医护指示倾向,但经劝说后能够接受。③不依从。患者拒绝接受治疗护理,且存在违拗行为,需采取强制性措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循证护理可以减轻患者在服用抗精神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
该研究通过对104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后发现,及时正确的了解各种抗精神病药物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不断被应用于临床,给众多精神病患者带来了很多好处,也能深层次的推进精神类疾病的研究工作。但是不论是传统的治疗药物还是新型研发抗精神病药物均有可引起不良反应。目前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在急性期还是以药物主,但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能干扰患者的精神活动及日常生活,且患者因为服用药物的药量及用药时间太长,精神病患者易产生许多方面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出现不可逆的后遗症甚或死亡。因此,在临床上护理人员对患者服用的药物的特点应充分了解,对各种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早期应采用何种护理方法非常重要。而采用何种护理预防患者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6]。从我院对干预组采用的循证护理干预可知,对个体患者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预见性地进行预防,同时针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进行及时处置,因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该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7]。循证护理在预防患者不良反应方面的优势优于常规护理,这充分体现了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正确规范应用。该研究对精神病人的用药类别及用量用法、不良反应等都提前列举出来,并每周总结上周循证护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把影响患者治疗、康复最大的问题作为下一步的研究目的,而对目前临床护理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接受和改进,进而评价护理干预的效果,以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因此这个过程在预防患者不良反应方面就具有极大的优势。
3.2 循证护理可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依从性
依从性是指患者对治疗及治疗行为遵从程度,抗精神病药物对治愈精神疾病患者及减少患者复发具有积极作用。但由于患者诸多因素的影响,精神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可分为依从良好、部分依从和不依从[8],该研究中笔者根据已有的研究方法也自制了调查表格对患者依从性进行了观察。循证护理方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目前药物治疗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为保证治疗效果稳定和减少病情复发, 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是长期治疗的关键。而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又制约了服药的依从性, 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客观体验和主观认识又经常与医护人员的判别尺度不一致,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必须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重视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观感受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9]。该研究中笔者将循证护理用于临床护理中,是以“护理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主观性与盲目性,使护理工作做到“有证可循,有据可依”[10]。表1显示:循证护理注重患者的是药物的疗效同时关注患者主观感受和生活质量, 如体重、仪表形象、注意力等。若这些不良反应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自信心以及审美观产生不良影响, 从而可以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而家属对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态度也会间接影响患者的依从性, 部分家属担心患者的智力、生育等问题,这些观念均会降低家属对治疗措施的信心[9]。循证护理以人性化的态度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中,从而更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
综上,该文笔者采用循证护理首先对精神病药物进行了总体分析和总结,以全面了解精神病药物的种类及产生的不良反应,这种研究方法针对性更强,可以全面了解研究目的。但是本研究只研究了8周,而精神疾病是一个长期治疗和用药巩固的过程,所以观察需要时间更长一点,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职业及对医学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服药的不同心态。该研究对这方面的观察不足,这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因此,了解精神疾病的类别、不良反应及患者对服药的态度,可真正达到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因此,循证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理念,有助于推动护理科学不断的向前发展[11]。
参考文献
[1] 季加翠,汲送花.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体重增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4):37-38.
[2] 曹国兴,曹华琼.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临床观察[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5):621-622.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 颜美琼.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 [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8):99-102.
[5]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8-205.
[6] 高新华.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7(5):78,84.
[7] 吴英美,孙丽,刘情情.循证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29(18):35-37.
[8] 王艳梅,郑爱民.循证护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应用研究 [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2):3-4.
[9] 李瑞平.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9):47-48.
[10] 徐建鸣.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291-292.
The purpose: \"schizophrenia is a high recurrent mental illness that is personality changes, soc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can lead to fall,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mental disability mental illness, lead to some patients can not return to society. And long-term drug therapy, and caused serious influence to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society. So to prevent the recurrence of schizophrenia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treatment and care of such patients, the causes of recurrent and understand some, rehabilit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disease. Now 226 cases in our hospital the cause of the long-term medication of patients relapse for analysis to do a really as follows.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865例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与治疗标准》中有关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②,真对病例226例进行分析,其中男119例、女97例,年龄27――62岁。
1.诱发
1.1季节关系
既往研究表明气候影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复发,特别是春夏交接的4、5、6三个月病情发生率最高①, 这与有关研究一致③。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季节、气温、降雨等气候因素有关。
1.2精力方面
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需要花双倍努力来保证病人服药,劝导他们服药比较困难,一半以上病人不能依从,特别是发病年龄较小的青年女性,好转、 自知力存在又怕身材变形,不经过大夫通常私自减药或病人藏药等许多因素促使病症复发。
1.3心理压力
长期维持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由于精神因素刺激、社会适应能力差、家庭、社会压力、对疾病的认识不够、社会歧视,造成心理压力大的影响,负也有增加的趋势。
2.药物治疗不足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极易复发的精神疾病,临床工作中精神分裂症反复主要原因是精神病药物治疗不足。而药物治疗不足的原因有。 2.1患者方面未能遵医嘱服药,例如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持有怀疑的态度,不承认有病或害怕副作用。2.2治疗方面个别家属认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损伤患者大脑,将患者吃傻,因而不听医生再三劝说,过早减量或停药,造成患者精神分裂症复发,有的治疗甚至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样问题。2.3医生方面,医生往往没有认识到抗精神病药物预防的指证,往往医生建议的维持治疗的时间太短或应用过高的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后者引起患者十分难受的副作用,最重要的是医生们极少向精神病人和他们家属讲解有关抗精神病药物有预防复发中的有关必要性。
3.服药依从性差
服药依从性差导致复发,在患者治疗群体中30%的被治者承认,在治疗过程中曾经自行停药、减药或拒绝用药,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曾经忘记服药,专家一致认为导致精神病频繁复发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患者对服药服从性差。
4.社会普遍认识不够
患者被朋友、邻居和家庭歧视,工作机会减少,会使病情加重,有的不能够充分保护患者与社会接触,减少患者与社会接触,使患者复发率大大增加,离婚和独身者复发率较高
总之,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迁延性疾病,它具有高复发的特点,能够严重伤害患者的社会功能和劳动能力,复发常常导致患者不可逆的损伤,是精神分裂症导致不能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因素非常复杂,患者依从性差、药物滥用、季节变化、气候变化家庭和社会支持等有关因素均可影响复发。为了降低精神分裂症复发率应从患者、家属社会等方面入手。
研究发现,在常规临床治疗情况下,5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愈后第一年复发,80%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对患者及其家属来说这个复发是灾难性的, 因此寻找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因素和改善预防措施一直是业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⑴沈渔,主编 精神病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6
摘要:罪犯作为特殊的人群,面临着许多心理压力,产生精神障碍的比例高于一般群体,罪犯在出现精神卫生问题时,常常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如冲动攻击、自杀自伤、脱逃等影响监管安全工作的事件,同时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建立具有监狱特色的精神疾病防控体系是必需的和迫切的。针对罪犯中精神疾病的现状,结合我国监管工作的实际,如何做好防治工作,探讨和研究出适合中国特色的监狱精神疾病防治、管理工作模式,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监狱精神,医学防治,管控
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随着押犯数量的增加,其构成也日渐复杂,罪犯中精神疾病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罪犯在出现精神卫生问题时,特别是在辨认和控制能力受
损的情况下,所造成的冲动攻击他犯或自杀、自伤、自残、脱逃等行为,已成为影响监管安全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明确要求"司法行政部门应配合卫生部门制定和完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政策;要结合监禁及强制性教育改造场所的医疗卫生工作,加强被监禁人群和强制性教育改造人群的精神卫生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草案)第十六条规定"监狱、看守所、拘留所和劳动教养所、强制戒毒所等场所,应当对服刑人员,被依法刑事拘留、逮捕的人员,被依法决定劳动教养、行政拘留、强制戒毒的人员等,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必要时提供心理咨询"。
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对精神病犯的分类管理、控制和预防,科学地管理、治疗、教育这些特殊罪犯,确保监
所安全稳定,切实维护这些罪犯的合法权益,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而如何从医学及科学角度来研究和探讨监狱中的精神医学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一、监狱精神卫生工作的基本现状
根据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2-2010年)
初步调查资料显示患病率为10.93'1毛。[3)尽管低于国外调查结果,却明显高于国内一般人群。[4)
目前全国监狱系统的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尚元统一管理模式,全国监狱系统仅有一所专业精神卫生防治机构,有
的省市监狱仅有单一的专科病房,有的甚至没有专科场
所,完全依托于社会资源,专科床位严重不足,专业卫技人员明显不够,因精神卫生问题引发狱内事故时有发生,引致的监管安全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尽管如此,近年来,各省监狱系统根据各地的现状和条件,因地制宜、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精神病犯的收治与管理工作,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探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监狱精神医学的系统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监狱精神医学的概念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包括各种生物学
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造成大脑功能失调,而出现感知、思维、情感、行为、意志以及智力等精神运动方面的异常,需要用医学方法进行治疗的一类疾病。精神医学是
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
发展规律、治疗、预防以及康复的一门临床医学。狭义的监狱精神医学是指研究监狱罪犯中精神疾病的
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管
理、治疗、预防和研究监管、心理社会因素对罪犯的精神作用和影响的门科学。广义的监狱精神医学,不仅研究监狱各类精神疾病的防治,同时还探讨保障监狱罪犯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其人格的成长,从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健康水平及其学习、劳动和改造效率。
监狱精神医学是建立在精神医学和法学两大基础上的
交叉科学,是精神医学与监狱法及相关法律的有机结合,是在监管医学实践与监管改造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我国监狱医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
三、监狱精神医学的意义和任务监狱精神医学的建立是监狱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依据
中国监狱实际状况所逐步成长起来的一门学科,随着中国监狱法制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进程,如何治疗罪犯中的精神疾病、提高罪犯精神健康水平并因此来维系监管安全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严格执法、科学执法的今天,监狱精神医学肩负起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任务。
1.丰富和补充我国的精神医学事业监狱精神医学是研究监狱中精神疾病的发生、治疗、
管理以及与服刑之间的关系,它包含了一般精神医学的内容,同时它又有自身的特点,也涉及了刑法、监狱法和其他内容,正是由于特殊的环境和条件、特定的对象以及表现出来的特殊医学问题,构成了监狱精神医学的独特性和区别于一般精神医学的不同点。这一学科的创立是对整个精神医学事业的丰富和完善,对服刑罪犯这一特殊人群的精神疾病研究和管理控制,以及深入地研究精神医学中的精神病人犯罪、人格、心理社会因素以及诈病研究将是监狱精神医学的课题及重要领域。
2.维护法制执行和服务罪犯的精神健康重视服刑罪犯的医疗卫生是我国监狱工作的重要政策
之一,其中就包括精神卫生的健康,监狱精神医学的产生,为进一步加强监管医疗卫生工作提供了更广泛、更全
面的功能和内容,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罪犯的心
理健康水平等等,同时也为罪犯心理矫治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学科基础和平台。
监狱精神医学的发展不仅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于罪犯的精神健康,更重要的是能够维护和保障监狱行使其职能,及时地发现和治疗、管理这些病犯是保障监管改造秩序的有力措施之一。
3.研究监狱精神疾病的防治规律监狱精神医学的建立和发展中,应该遵循科学规律,
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借鉴现代医学和各学科的理论、进展、经验,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逐步丰富和充实,还要结合我国监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狱精神医学。
四、监狱精神医学的历史和发展监狱精神医学在国外有着较长的历史,但在国内还是
处于起步和初期发展阶段时期。1911年Nitsche和Willi?
manns所著的《拘禁性精神病的历史》一书,描述了监禁条件下发生的精神疾病症状,提出罪犯中精神病和自杀的发生率较高,并认为这是由于监狱条件下所发生的精神疾病的特点,同时对监狱内外的精神病作了比较研究。
监狱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虽然各国学者有过调查,但结果差异较大。美国对监狱罪犯的调查,提出有精神疾病症状的约为150毛-20%(Roth,1971),根据Gunn在1991
年的调查,英国监狱精神病患者高达340奋。其中酒精依赖占8.6%;药物依赖占10.1%。目前国内有的省份罪犯中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0.930毛。其中人格障碍患病率为7.960毛,神经症为1.00%,精神发育迟滞为0.590毛,
精神分裂症为0.440毛,情感性精神障碍为0.260毛。(5)从国
内监狱精神医学的发展来看,江苏省是较早成立收治押犯中的精神病专业管治机构的省份,随着监狱押犯中发现的精神障碍病人逐渐增多,江苏省监狱管理局精神病院己由
1956年的数十张增至500张床位,近十年来,共鉴定2
000余例,收治精神病犯人2500余人次,按照行业管理规范和要求,医院已被评审为二级专科医院,精神科被评为南京市级重点医学专科。院内实行"治疗期 康复期一一矫正期"三期分治模式;系统内构建"专科医院一一一监狱病房一一监区小组"三级防治网络;形成了"医院专科医师一一监狱精防医生一一心理矫治人员"三层次防治队伍。初步取得了全省监狱系统的精神疾病的相关数据,构建了筛查、鉴定、治疗、康复、预防等专业化的罪犯精神疾病防治管控模式,为全国监狱系统监狱精神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其他省市的监狱精神病犯的收治及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五、监狱精神医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监狱精神医学是一门涉及精神医学、法学及相关科学
的交叉学科,它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
点:
1.进行监狱精神疾病的临床及鉴定研究研究罪犯中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
治疗预防以及精神疾病的鉴定、瓢别,特别是对多发于监管场所的应激相关障碍、人格障碍及诈病等进行相关研究和探讨。承担罪犯精神障碍的服刑能力、与精神疾病相关的暂予监外执行伤残鉴定及相关评定。
2.开展监狱中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目前除了少数省市取得罪犯精神疾病的发病人数外,
全国监狱尚无全面的精神疾病调查的完整数据。只有基础信息的收集及研究,及时掌握精神疾病流行情况,对罪犯
中的发病率、患病率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更深入地进行相关研究,从而为系统管治制定干预措施和提供科学决策
依据,更好地为监管安全保驾护航。
3.研究监狱精神疾病的防治模式精神疾病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
同时目前缺乏根治精神病的有效药物,精神病的病程长,复发率高,容易形成精神残疾,目前各省的防治模式又不尽相同,因而效果也不尽相同,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监管安全。因此如何管理监狱中的精神病犯人,合理地处置、治疗、康复等需要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包括探讨设立省局级专科医院一一监狱级专科病房一一监区级防治站的防治模式;如何做到对监狱中的精神病犯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尽早地构建中国监狱特色的精神疾病防治体系,从而提高监管安全系数、更有效地改造罪犯提供科学依据,建立监狱精神疾病防治模式的长效机制等。
4.探讨监狱精神卫生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全国监狱系统治疗、处置精神病犯人的方法各不相
同,有的集中收治,有的则分散处置,或保外就医。如何科学、合理、实用的管理、治疗精神病犯同样是摆在监管实践的问题之一。监狱专科防治机构的设置不仅要符合精
神病犯治疗的需要,而且还必须符合监管改造的要求,只有将两者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保
证专科医疗和实施惩罚改造的有机统一。具体包括监狱精神卫生体制及组织管理、专科医院、监狱专科病房的设
置、监区防治站的设立等相关内容。六、监狱精神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作为一门应用科学,监狱精神医学既有学科本身的特
殊性,又有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具有的共同性。
1.与精神医学的关系精神医学是监狱精神医学的基础,两者的关系是一般
与特殊的关系。监狱精神医学除了普通精神医学的特点外,还由于监狱是专门的刑罚执行机关,是关押各类罪犯特殊场所,被押罪犯的临床表现往往表现出一些特殊性,因而在对疑似精神病人进行鉴定时,需要收集相关的改造资料,更要循证被鉴定人的真实性表现。所以既要对精神医学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也要熟悉监狱相关法规、条例,并据此科学地鉴别、治疗和管理精神病罪犯。
2.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医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医学中的心理问题,研
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相互之间转化过程中所起
的作用及其规律,它把心理学系统知识应用到医学的各个领域。监狱精神医学是在了解、掌握正常心理的基础上,对怀疑精神异常者的现别、鉴定和治疗,所以医学心理学是监狱精神医学的基础学科之-。
3.与神经科学的关系神经科学是研究脑、脊髓的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
经生化等为特点的学科,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基础,若要进
-步了解精神病学的本质,尤其是了解精神疾病的物质基础时,与神经科学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前,神经科学发展迅速,在中枢传导通路、神经递质、神经电生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助于人们进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
4.与狱政管理的关系狱政管理是监狱为实现行刑目的,保证依法执行刑
罚、惩罚和改造罪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监管法规的规定,对罪犯实施惩罚和改造的行政管理活动。
在监狱中开展精神医学的研究和实践,是科学执法、
文明执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监管安全的需要,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监狱的教育改造和劳动改造秩序的需要。这部分特殊的罪犯是影响教育改造、劳动改造秩序的重要因素,更像是影响监管安全的定时炸弹,如不科学地处置,将会给监狱的安全带来重大的隐患。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及时识别这些精神病犯,而认为是装疯卖傻或思想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惩罚和处理,就会导致病情的加剧和恶化,并出现执法中的一些问题。
5.与教育矫正的关系
教育矫正的前提是罪犯能较好地理解和接受监狱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而精神障碍患者,特别是严重的精神病患者,辨认和控制能力不同程度受损,存在认知、情
感和意志行为的异常,如在幻觉、妄想、怪异思维等病理
性症状的影响下,轻则自身社会功能受到影响,如生活自理能力减弱、劳动能力下降;中则影响监管秩序,如造成劳动秩序、生活秩序、混乱;重则甚至会造成监管安全事件,如自伤自杀、攻击他人。在强调"首要标准"的当下,有效地辨别精神异常与可矫正的对象,是做好教育矫正的基础,作为教育改造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矫治的对象是全体服刑罪犯,〔6]而精神医学的对象则是严重精神异常者,因而心理矫治工作首先应辨识精神病与非精神病,使得心理服务成为有效和可行。所以精神医学的基础是心理矫治人员必须掌握和运用的基本技能,与精神医学密切相关的心理治疗更是心理咨询的深入和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矫治与监狱精神医学是互为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此外,监狱精神医学与其他学科包括医学社会学和医学人类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七、研究监狱精神医学的原则与展望监管医疗应当严格遵循人道主义原则,这是毫无疑问
的。同时监狱又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其医疗工作必须在这个框架和原则下进行,其本身具有执法的性质,两者之间存在着动态的、转化的过程,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正确体现监管医疗原则。如何处理好罪犯疾病与服刑、治疗与改造的关系及罪犯中的精神疾病鉴定问题也是一项严肃的、科学的、认真的执法和学术问题,只有深入地实践、求真务实,吸收学科进展信息,不断实践和努力,才能逐步构筑适合我国特点的监狱精神医学体系。目前我国的监狱精神医学还只是一个雏形,从理论构建到临床实践,从基础研究到学科体系,还需要一段漫长的路要走,监狱精神卫生工作不仅关系到人权,关系到执法,更关系到监狱安全。随着我国监狱及精神医学的发展,特别是监狱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具有中国特色的
监狱精神医学体系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ingletonN,MeltzerH,GatwardR,CoidJ,DeasyD.Psy?
chiatricMorbidityofP口sonersinEnglandandWales[MJ
London:ONS.1998.
(2)MadenA,TaylorCJA,BrookeD,GunnJ.MentalDisordersinRemandPrisoners[MJ.London:DepartmentofForensic
Psychiatry,InstituteofPsychiatry,1995.
(3)(5)吕成荣,赵山,储井山,等.服刑罪犯精神障碍患病率调查[J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3,13(4):
226-227
(4)张维熙,沈渔村,李淑然,等中国七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精神科杂志[JJ.1998,31(2):
当前,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性疾病。MS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也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病发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目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美国总人群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已达25%,中国城市20岁以上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4~16% 。而多项研究已表明,与一般人群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达35~45%[1]。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也可能促进MS的发生[2]。
1 代谢综合征的定义
代谢综合征(MS)又称X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它是一组与代谢失调相关的病症和疾病,包括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减低或2型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异常脂血症(包括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中心性肥胖 (腹部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和脂代谢紊乱等多种疾病在人体内集结的一种状态,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共同的风险因素。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代谢紊乱性疾病的总称。2005年4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E)公布MS共识定义为:
(1)必备的条件:中心性肥胖,以腰围为指标。考虑到种族和性别差异,其标准也不同。欧洲男性≥94厘米,女性≥80厘米。而中国男性≥90厘米,女性≥80厘米。要注意这不是指居住国家,中国是指炎黄子孙。
(2)加上以下4项中的2项即可诊断:①血甘油三酯(TG)≥1.70毫摩尔/升;②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
2 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物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许多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具有更高的发病率,这可能与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及疾病本身等多种因素有关。抗精神病药物有引起体重增加、血糖血脂异常及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征的不良反应。有研究提示,患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寿命比普通人群短三年,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患者出现体重增加,而且精神分裂症本身可能就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危险因素[3]。
自从五十多年前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入市,就带来有关“抗精神病药与糖尿病的关系”的话题。随着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的日益广泛使用,相同话题再次被提起,所不同的是公众对糖尿病、精神疾病以及自身躯体和精神的健康意识及关注度已有了长足进步。这一点可以部分解释目前精神科领域对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与代谢综合征这一话题的关注和热忱,以及如今被发现患有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比例大大高于五十年前的数据这一现象[4]。
近十余年来,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也被美国FDA批准用于双相障碍的躁狂发作和维持治疗,对改善症状及认知功能缺损具有良好疗效,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和回归社会也起到有益作用。许多临床研究提示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可使体重增加、血糖升高、血脂异常,成为导致MS的高危因素。
3 抗精神病药物与代谢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
代谢综合征发生的可能机制比较复杂。就患者来说,易感基因、活动过少的生活方式、不科学不合理的膳食以及应激反应等与发病有关。就药物而言,药物对5-HT-A受体拮抗作用会减少胰岛B细胞对血糖值的反应,对组胺H-受体阻断会引起体重增加,而体重增加、脂代谢失调和糖代谢紊乱互为因果。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低效价的吩噻嗪类药物能导致明显的体重增加和血脂升高。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是体重增加和中心型肥胖。内脏脂肪的增加(可通过测量腰围和体重指数来估算)与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及增加患糖尿病的危险性直接相关。
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体重增加的可能机制有:增强食欲、减少活动和直接影响代谢调节。每日摄入和消耗的能量平衡决定个体的体重,即使是轻微的不平衡也会引起明显的体重变化。很多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有较强的5-HT2c和H1受体亲和性而导致食欲增强、体重增加。抗精神病药物导致肥胖的机制很复杂,可能与神经递质、糖代谢、内分泌、神经肽等功能紊乱有关,另外,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改变了性腺一肾上腺一类固醇激素的平衡及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导致机体内分泌代谢失调,引起肥胖的产生。而肥胖尤其是腹部脂肪的增加不仅是糖尿病的高风险因素,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5]。
4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与预防
代谢综合征高风险的患者,美围专家共识指南推荐,社会心理干预与换用引起代谢综合征风险小的药物相结合的冶疗方案。美国精神病学会(APA)推荐,如果患者体重超过基线体重的5%,或高血糖、血脂异常两者之一恶化时均应考虑换药,对那些服用抗精神病药后出现了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要建议他们接受专科治疗。在精神科领域中,为避免或减少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代谢综合征,就要合理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并积极采取干预措施。
4.1 风险评估:在选择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要告知患者及其监护人并取得知情同意,包括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应告知。为此,美国糖尿病学会与美国精神病学会建议在使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之前和治疗期间要进行个人风险因素和家族史的评定,包括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身高和体重、腰围、血压、空腹血糖和空腹血脂水平。
4.2 药物选择:按照风险因素评估选择药物:BMI≥25的患者应考虑选择引起体重增加风险小的药物;具有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高危险因子的患者,初始治疗慎重选择显著增加代谢综合征风险的药物[6]。
4.3 定期监测:一旦开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就要尽早监测潜在的不良反应。有关代谢综合征风险因素的监测,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与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共识的监测方案为:①测量体重:分别于治疗后第4周、8周、12周,以后每3个月一次;②腰围:每12个月一次;③血压和空腹血糖:于治疗后第12周,以后每年一次;④空腹血脂:于治疗后第12周,以后每5年一次。
4.4 行为干预:行为干预方法包括健康教育、饮食疗法和体育锻炼三个方面。
(1)健康教育:代谢综合征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要积极地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水平。针对不同的对象,需要采取不同的护理宣传和护理措施。主要内容有:向患者及其监护人介绍健康的概念、抗精神病药物与肥胖的关系,以及饮食与肥胖的关系、导致肥胖的风险因素、肥胖与疾病的关系、饮食疗法及体育锻炼在减肥中的重要意义等。可以印发日常食物的热卡量表。
(2)饮食疗法:饮食控制是预防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方法之一。饮食结构要依据每个患者的年龄、体重、活动量及病情而定。要求每个患者的总热量控制在6903千焦/天以下,每日摄入的胆固醇在200mg以下。①脂肪:占摄入量的30%以下,并且应以植物不饱和脂肪酸为主(饱和脂肪酸
(3)体育锻炼:运动可以使胰岛敏感性提高,使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同时加速脂肪分解,改善心肺功能。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运动计划,循序渐进地提高运动量,要求每天持续进行至少30分钟的全身性有氧运动。运动时要求心率达到70%的储存心率[0.7×(最大心率-静息时心率)+静息时心率]。运动方式灵活多样,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先从低强度的运动如步行、打太极拳等开始,逐渐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打球、游泳等。同时要避免睡眠过多,并尽可能减少看电视等静止或运动量少的活动。
参考文献
[1] Mogul HR, Weinstein BI, Mogul DB, et al. a new model of hyperinsulinemia. Hypertension and midlife weight gain in healthy women with normal glucose tolerancer[J]. Heart Dis,2002,4(2):78-85
[2] Correll CU, Frederickson AM, Kane J, et al.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h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367 patients treated with 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 drugs. J Clin Psychiat, 2006,67(4):575-583
[3] Meyer J, Koro CE, L’Italien GJ.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schizophrenia[J]. Int Rev Psychiatry, 2005,17(3):173-180
[4]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舒伟洁,王祖承. 上海精神医学,2009,21(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