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神科护理沟通技巧

精神科护理沟通技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科护理沟通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神科护理沟通技巧

精神科护理沟通技巧范文第1篇

1语言性沟通

语言性沟通是护患沟通的主要方式,要求护理人员语言吐词清晰、表达流利,通俗易懂,少用医学术语,神经内科住院多为老年人,同时还要注意语气、语速、音量的把握和控制。

1.1注意礼貌用语

中国人讲究礼仪向来是国人的优良传统,能否使用礼貌性用语,直接反映出医护人员内在素质和医院的护理质量,也是给患者及家属的第一印象,更是赢得患者信任的第一把金钥匙。神经内科患者多为老年人时,接诊时主动热情称呼年长者“王大娘”、“李大爷”、“孙阿姨”,“张先生”。言语中多用“您,请”、“谢谢”等词句,拉近护患关系。让患者感受到自己受到的尊重。入院时我们还详尽介绍病房情况,让患者感觉不是很陌生,有家的温暖。

1.2说普通话的同时掌握好地方方言和外语我们接诊的患者来自不同的地方,语言差异极大,如我们接诊海岛的老人,没有上过学,没文化,说话难以理解,来自海岛护士给我们解释。我们就不断积累经验,护士之间断不断交流,这样,能避免因为听不懂、表述分歧等造成的沟通障碍或者不必要的距离。如汶川地震时我们接诊了一些来自汶川的患者,刚开始四川话我们听不懂,由大学生志愿者给我们解释,后来就我们不断学习四川话一些常用语,以后我们接诊四川患者就没有什么语言障碍了。我们接诊有外国人,自带翻译不懂医学术语,我们一些年轻护士外语好,交流很顺利,我们护理也赢得好评。

1.3注意把握语速、音调神经内科住院多为老年人,有听力下降者较多,我们在床头卡上作好标记,与他们说话时应保持音量大些,语气亲切、语调柔和、语速平缓,让患者在交流中即感到温暖、平静,又能感受到医护人员态度的真诚。有些患者合并有构音障碍,吐词不清,我们要耐心仔细倾听。尽量避免使用命令式的语言。在与患者交流时。如果、语速过急,容易让患者产生烦躁心理,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在日常工作中,对不太容易沟通的患者,不通情达理患者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良好的心态、足够的耐心和无微不至的关心。一次一位患者在病房内喝酒。如果我们用急促、命令式的高喊“别喝酒了!你素质太差了,不知病房不能喝酒吗?那名患者可能会继续喝酒了,而且可能还会激起矛盾。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说“大爷,你瞧你身体刚恢复就喝酒,这样伤身体的。来,我帮你保存酒,以后出院到我这取。”患者自己就不好意思再喝了,同时我们耐心给讲解喝酒的危害及与脑卒中的关系,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1.4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水平,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保证。脑卒后有些患者由于肢体瘫痪、失语、反应迟钝,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现象。因此,常表现为极度自卑、悲观、失望、焦虑、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由于突发事故所造成的现实让患者难以接受现实,有些甚至产生轻生之念。所以,我们就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多与患者沟通,分散注意力,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我们经常用一些康复效果好的成功病例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功能锻炼。此外要注意患者的心理反应,如过分依赖性、走路时怕摔倒及劳累等。我们还学会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把握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在患者面前避免商谈家庭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或经济问题,以免影响患者脆弱的心理或伤害自尊。我们耐心倾听患者诉求同时也得到患者的尊重和爱戴。从神经内科专业角度细致耐心地给患者解释、安慰、帮助和鼓励时,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患者紧张心态,缓解心理压力,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非语言性沟通技巧

神经内科有些患者失语,不能说话,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在与患者沟通中起很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沟通。

2.1仪表和体态

护士应该保持着装整洁、仪表端庄、举止文雅、稳重大方。让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使其消除抵触情绪,愿意与你沟通。工作中,护士衣着整洁,可化淡妆,看起来更加神采熠熠、容光焕发,给人以愉悦感,看起来更加亲切温暖,,愿意与你接近。

2.2面部表情

微笑从来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语言,自然而真诚的微笑具有极强的魅力。微笑能使患者消除陌生感、紧张感,从内心愿意接近你,渐渐信任你,从而增加安全感。护理人员的一个微笑,能让受疾病困扰的患者感受到温暖和慰藉,从而坚定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念。我们接触的脑卒中患者,很多都是反复住院的“老面孔”,彼此都已经熟悉,如果我们在进行护理工作时给他们一个坦诚热情的微笑、一个善意有好的点头示意,彼此间的距离就会立刻拉近。有些护理人员面无表情,冷如冰霜,会给患者带来恐惧感、压抑感。我们护理人员从不把来自个人与家庭的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来。

2.3触摸

精神科护理沟通技巧范文第2篇

【摘要】精神科护理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护理对象是行为混乱、无自知力的精神病患者,护士在特殊的环境工作,面对特殊的群体,精神高度紧张,极易导致心理障碍。应用治疗性沟通技术护理精神病患者,可以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主动性,提高患者依存性强,缓解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从而提高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治疗性沟通 精神科护理 应用 思考

护患关系是护士与患者在健康与疾病的问题上建立起来的亲密的人际关系,精神科护患关系不同于一般护患关系,它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治疗性沟通是围绕患者的健康问题,具有服务精神的、和谐的、有目的的、可起到治疗作用的沟通行为[1]。治疗性沟通是心理学常用的一种治疗工具,在精神科护理中应用治疗性沟通技术,病人感受到护士的关怀时,就会向护士倾诉他们的处境和内心感受,这对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有积极作用。

1. 治疗性人际关系的建立的态度

1.1真诚、尊重:护理人员真诚尊重的态度能让病人肯定自我价值,有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沟通关系[2]。根据病人特点,采取合适的称谓同他们交谈,有些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症状导致缺乏自知力,思维内容零乱,讲话无中心主题,有些病人思想隐蔽,不愿暴露内心体验,护患之间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这就需要每位护士关心患者并与之交流沟通,尊重患者的症状,不歧视,不偏见,真诚的与患者相处。

1.2 温和关爱的态度:护理人员采用温和关爱的态度对待病人,作为建立治疗性关系的基础,进而改变病人的行为。

1.3 同理心:沟通者对病人内心世界的了解如同自己亲身体验了病人的经历一样。护士不能凭借自己具有专业经验就自以为了解病人的心理感受而对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揣测,而要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耐心的与病人交谈,无条件的接受和肯定病人的心理感受。

1.4 自我了解:分析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免自己的情绪影响而失去判断的客观性,要避免影响病人的情绪。

2. 治疗性人际关系建立的技巧

2.1 重视患者需求,提供患者所需信息

由于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缺乏以及对病情的焦虑,因此迫切希望了解与疾病有关的情况。我们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增添新知识,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应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人际交往、教育学等学科知识,使自己在医患沟通中充满自信,有说服力,取得患者信任,以便解决患者提出的健康问题,消除影响康复因素。在治疗性沟通中,语言应通俗易懂、朴实自然,表情亲切自如,多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词语,尽量不用医学术语,使患者容易理解接受,可缩短护患距离。

2.2 融洽护患双方关系

因人而异,增加沟通的灵活性和亲切感,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应注意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由于患者的年龄、职业、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病情不同,采取的沟通方式也应该不同。同时,要表现出对患者的充分尊重和友好,给予得体的称谓,首次沟通时要先做自我介绍,使用礼貌性语言,善用安慰语,多用鼓励话,巧用权威话,慎用消极语,禁用伤害语。举止稳重,态度和蔼,用亲切的目光、真诚的表情、轻柔的手势、良好的言行举止感染患者,温暖患者的心,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让患者感觉心情舒畅,愿意进行沟通。

2.3 治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娴熟的技术、文雅的举止、美好的语言是维系沟通效果的纽带,是取得病人信任和密切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护士要主动与病人交流沟通,适时地安慰、鼓励和解释并可作意识和注意力的转移引导,以消除病人对疾病的惧怕心理,并进行必要的解释,以获得心理治疗最佳效果。有些病人由于文化背景关系,对治疗目的不大了解,对治疗效果抱怀疑态度,这就需要在交流、沟通时细心认真倾听,耐心指导,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3. 治疗性沟通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3.1 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沟通技巧

调查显示,护理人员虽然认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但在实施护患沟通的过程中存在障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从学历结构看,护士的学历水平较低,这使得护理人员进行治疗性沟通受到一定限制;从护理人员沟通能力看,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沟通技巧,很多护士不善于应用有效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使护患沟通出现层层障碍[3]。这就需要护士主动与病人交流,适时的转移其注意力,以消除病人的惧怕心理[4]。

3.1.1 护理人员要以病人为中心

建立治疗性人际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病人健康,精神科病人大多数是低自尊的,治疗性沟通能促使病人觉察到自身的重要性及自我存在的价值,进而提升病人的自尊。

3.1.2 适当的自我袒露

在治疗性沟通中,通过护理人员的适当的自我袒露可以增加病人对自己的问题、感觉、行为的洞察力,能协助病人解决内心的情绪问题。

3.1.3 注意治疗性沟通的隐秘性

护理人员和患者沟通的一切内容都是隐秘的,患者吐露的个人内心问题和家庭隐私,都要为患者保密,不可作为闲谈的话题。

3.1.4 接受、尊重病人

由于疾病症状的原因,精神病人在沟通时的能力会受到限制,其语言、行为可能是无理的、古怪的、令人不愉快的,护理人员要接受病人行为,采取不批判、尊重的态度来帮助病人,以达到有效的沟通。

3.2 护理人才的培养

护理人际沟通课程设置起步较晚,用于指导沟通技巧的教材有限,这使得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人际沟通能力的应用受到限制,影响了临床上护患治疗性沟通的开展。

3.3 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

随着“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病人在医院的康复要达到躯体没有疾病、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要求护士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对护理角色和护理功能有更深刻的理解。精神科实施治疗性沟通的目的是通过交流,引导心理障碍的患者提高认知能力,明确生活目标,重建生活的信心。

4. 总结

治疗性沟通是医疗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治疗性沟通可以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精神科治疗性沟通要有计划的引导病人,采用针对性的策略,熟练的应用各种沟通技巧,认真学习建立有效的治疗性人际关系的方法,有效的应用于工作中,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减轻工作压力,提高病人配合治疗的主动性,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冷晓红.人际沟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1-115

精神科护理沟通技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神科;门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25-02

精神科门诊主要以解决睡眠、头昏、头痛、记忆、情绪、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的患者居多,也有很多焦虑、抑郁等神经症和重型精神病患者就诊,由于门诊患者的多样化和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就要求门诊护士在掌握基本的专科知识外,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发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以保证精神科门诊工作的顺利进行。

1 精神科门诊特点

精神科门诊就诊的病种有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而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情绪多变。

1.1 人群多样化:人群多样化是门诊工作的重要特征,到门诊就诊的患者来自社会各阶层,同时大多数均有陪伴随同,可能成倍增加门诊候诊人数。我院精神科门诊数量平均超过700人次/d,从2006年-2010年的门诊量统计可知,其平均每年以13.33%的比例递增。这就使门诊形成了一个相对复杂的公共场合,各种突发事件都可能在这里发生。

1.2 诊疗环节多:精神科门诊同样是一个诊疗功能比较齐全的整体系统,其患者的诊治需要经过挂号、候诊、就诊,到医院提供预检分诊、诊断、检查、注射、治疗、取药多个环节组成的流程,而且精神科门诊还特设有心理测验室、神经功能检查中心、睡眠监测中心等。在以上服务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阻塞都可能造成门诊的严重拥挤,候诊秩序可能出现混乱,给患者带来不便。

1.3 应急变化多:精神科患者可能在强烈刺激后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较为常见的意识障碍、木僵状态、精神运动性兴奋、抑郁状态和其他躯体症状而来门诊就诊,由于发病突然,病情复杂,如不及时处理,就有可能酿成难以挽回、危及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的自伤或冲动行为。

1.4 医生变换多:由于我院是教学医院,门诊医生兼负医、教、科研工作的流动变换是不可避免的,而精神科部分患者病情波动时间不定,在复诊时常要求初诊医生诊疗会有一定困难,有时难以满足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病情观察和判断。

1.5 候诊时间长:门诊医生每天要接待大量的患者,在候诊过程中,由于患者较多,候诊时间延长。医院尽管对门诊诊治患者的时间作出原则性要求以防止出现漏诊或误诊的现象,但实际现状有时很难妥善解决好对患者来者不拒,又要保证足够时间诊疗的要求。

2 精神科患者的特殊性

2.1 患者年龄的特殊性:精神科的患者按年龄分有高至70~90岁的老年精神患者和小至3~7岁的儿童精神患者,这部分患者自我保护的能力低,易发生跌倒、走失等问题,其次情绪起伏可能比较大,心理会显得比较脆弱,儿童不能准确表述自己的内心感受,对周围事物、自我的判断力相对于其他同龄人下降,这就更需要家属和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照顾。

2.2 疾病症状的特殊性:精神科患者的表现复杂多变,常见有兴奋躁动、伤人毁物或是缄默不语、拒绝治疗,有的表现为坐立不安、在候诊室外来回走动、有的患者为某个问题反复向护士咨询、有的甚至表现绝望自杀现象。

2.3 人格特点和认知行为的特殊性:精神科患者的人格特点与常人相比具有特殊性。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个体情感、认知、行为模式或待人方式等多少都会偏离正常,常常表现为固执、偏执,缺乏自信或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行为冲动、易激惹、情感淡漠或过分的情绪化、对身边的事物过分关注或无动于衷等。均使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从而导致了焦虑、抑郁、担忧等不良的心理状况发生,而这种心理障碍比起其他内科患者家属也更严重。

3 护理体会

3.1 改善就医环境,优化就医流程:现代医学认为,好的环境能造就好的心情,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我院新建的门诊大楼设置了独立的精神科门诊,环境舒适、优美。同时开展实名制预约挂号服务,挂号、看病、缴费、取药实行信息共享,避免了重复信息的录入,使就诊环节减少。

3.2 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门诊护士必须更新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患者为中心,以人文关怀为服务宗旨,对精神科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怀。

3.3 提高业务水平,掌握正确的应对处置技巧:重型精神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接触被动、拒绝治疗、拒绝服药、无自知力或缄默不语或兴奋躁动、冲动伤人毁物等特点。这要求精神科门诊护士除了具有娴熟的护理技术,同时要有丰富的精神科专科知识,在巡视过程中主动与患者家属交谈,能根据患者言语、表情、行为等表现,快速对患者可能的病情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

3.4 强调和体现个体化服务:即使是同一精神疾病,不同患者具有不同疾病表现和内心体验,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年龄、个性、疾病的表现、社会心理因素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如老年患者体质弱,体力差,残疾患者行走不便,为防摔伤,在门诊走廊上应设置扶栏、厕所设置固定坐便器、应急按钮、轮椅等,随时安排护理员护送,提前安排就诊。对儿童患者在候诊过程中可放置儿童读物、视频,设立游戏室等。对患者病史中的隐私和病情应做保密,绝不允许作为嘲笑的话题,如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均存在需要被承认、被尊重,他们往往容易强调自己的躯体不适感和主观要求,反复描述自己的内心体验,表现焦虑不安,纠缠医护人员,以此得到医生和护士的注意、接纳、承认和支持。

3.5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门诊护士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准确做出判断,对急性精神病患者利用沟通技巧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用适当的方式发泄内心的不满,因势利导的帮助患者分析病态思维及明显的异常行为,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自伤或伤人的几率,使这类患者在门诊就诊过程中顺利完成短期治疗和处理,指导家属如何看护患者服药的技巧和自理训练的方法,同时要鼓励家属用积极的、正性的心态对待患者,给予患者充分的社会心理支持,以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总之,在精神科门诊工作,护士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富有高度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而且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沟通技巧,才能保证门诊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患者和家属

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郑殿华, 马玉红, 朱晶. 160例精神药物中毒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05)

精神科护理沟通技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封闭式精神科;探视纠纷;服务态度;沟通技巧;防范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18-01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探视纠纷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封闭式精神科病人未陪护,当病人发生病痛时,在就医、治疗、探视过程中,病人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素养、沟通交流技巧及服务态度等要求不断提高,若产生疑问而不能及时得到满意的解答和沟通,常会导致纠纷的发生。我院对7起探视纠纷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探讨了防范措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共收治住院患者2125人次,发生探视纠纷共7起,占住院人数的0.33%。

2诱发探视纠纷的原因

2.1入院早期的患者,由于住院时间短,症状尚不能完全控制,病情尚未稳定或好转,个别患者甚至还没有明显起色,患者身体对所用药物尚没有完全适应,容易出现不适,副反应发生率也高,况且多数家属又都缺乏精神疾病的有关知识,不了解精神病的病情特点和治疗、转归过程,家属容易急躁、焦虑担心,质问医护人员,甚至言辞过激而发生纠纷。同时,由于入院早期患者无自知力,认识不到自己有病,故不愿意住院,探视后暴力行为发生率高,表现为伤人毁物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家属探视后态度不够冷静而对工作人员横加指责,埋怨病人治疗效果不好,去找领导反映问题,对工作人员的解释不理睬,不接受,在工作中造成不良影响。

2.2病人家属根本不了解探视制度,事先不同医护人员沟通,仅根据个人实际情况,不按规定时间探视。尽管医护人员反复口头解释,往往效果很差,探视者根本不理睬,也不遵守,在规定探视时间以外,强烈要求探视,得不到允许便反复按门铃、踢门、砸门,常常发生探视纠纷。其次,病人家属不遵守探视规定。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决定了精神科病房管理的特殊性。探视者带入病区的一切物品都必须经过护理人员严格检查,有些属危险物品,如刀、剪、腰带、鞋带、镜子、玻璃瓶装物品等,均严禁带入病区,有些探视者极不配合,拒不让检查,有的为了躲过工作人员的检查,将危险物品藏的非常隐蔽,稍一疏忽带入病房有可能可能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急性期精神病患者多数生活不能自理或自理能力较差,行为紊乱,此阶段患者的生活日用品,衣服,副食,水果等最好由工作人员代为保管,但是有些家属不以为然。在患者病情不允许,易发生意外的情况下,家属强烈要求带患者外出吃饭,洗澡,理发等,如得不到允许,便态度不冷静而产生探视纠纷。第三,在双休日、节假日分管医生不在时,对病情不稳定,不适合探视后的患者,护士不让探视,家属便纠缠不休。有些家属探视后发现患者病情反复,治疗情况不理想等,便找护士质问,因护士爱专业限制,加上有些探视者本来就不尊重护士,故解释很难奏效,而产生探视纠纷。

2.3个别护士工作中不认真执行医院的探视制度,造成患者的不信任,也可能导致探视纠纷的发生[1]。

3探视纠纷防范措施

针对以上可能产生探视纠纷的情况,可从加强护士自身素质建设,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倡“微笑服务”,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使其在住院期间能够理解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增进他们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根本上杜绝纠纷的发生[2]。其次从规范探视制度入手,规定在入院早期谢绝探视,病人家属可以通过电话与医护人员联系,了解患者在院的情况,医院也要留有家属的联系电话,如有特殊情况医院与家属联系,从而可以大大减少纠纷的发生。再次,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制度健全固然重要,但执行是否严格才是关键。单位职工首先要遵守制度,对前来求情的探视者要做好解释劝慰工作,让家属明白,制度规定都是从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尽量取得探视者的理解和合作。最后,工作人员要注意引导探视者阅读探视制度,适时的对精神科封闭病区的特殊管理方式给予耐心的解释说明,同时,应注意态度和蔼,语气委婉,注意沟通技巧,使探视者能理解接受,主动配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探视纠纷的发生。另外还要注意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在临床护理探视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但要有丰富的临床医学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从法律责任的高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3]。

总之,切实落实探视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法律法规素质,不断提高沟通技巧和改善服务态度是防范和减少探视纠纷的根本所在。探视纠纷的发生,给医院和当事人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护理管理者在处理探视纠纷的过程中,应找准问题的实质,一方面,使当事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失误,从中吸取教训;另一方面,要努力防止探视纠纷的扩大化、复杂化,化解矛盾,妥善解决,从而使积极的影响更加有力,使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的程度。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分析门诊纠纷的原因及对策.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23):2202.

精神科护理沟通技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精神科; 住院护理; 心理; 情绪; 临床分析; 回顾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509-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上的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积极开展精神病症的治疗和护理,也显得尤为重要。长治市城区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近年来对收治的精神病科住院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心理变化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进行回顾分析,并将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本院精神病科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的44例病历完成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0例(45.5%),女性24例(54.5%);年龄最小的17岁,年龄最大的79岁,平均年龄(49.8±7.8)岁。按年龄段划分:17~19岁的2例,20~29岁的12例,30~39岁5例,40~49岁21例,50~59岁18例,60~69岁21例,70~79岁9例。住院时间最短的12d,最长的3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