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发现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发现法突出的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方法、原理和相关的知识。运用发现法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对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问题法。提出问题要比发现问题更难。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积极的思考。其具体做法是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另外也可以结合技术动作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质疑法。在体育教学中,质疑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真正从传统的狭隘思维走向创新境界的具体表现。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望强的特点出发,引导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对学生新奇的想法,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他们积极进行实践探索活动,从而发挥他们创新的潜能。这种方法能够集思广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讨论法。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拘泥于“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是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根据不同的结论进行讨论。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遇到问题大家先讨论,找出答案。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独辟蹊径的解决问题,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尝试法。尝试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尝试的目标。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任何事情都想自己试一试。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提供尝试实践的机会。在尝试过程中,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思想束缚,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积极参与学习,独立思考问题,大胆尝试创新,体验成功的快乐。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探究法。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主动的参与问题研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在“探中思、玩中学、练中就”,从而在参与问题研究中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情境法。情境教学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为学生创设具有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活动场景,让他们在民主平等、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求新求异,广开思路。此外,还可以通过体育节、运动会、广播操、军训和郊游等活动,激励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游戏法。游戏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体育活动。他们在主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想象力更丰富,应变能力更灵活,思维能力更活跃,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积极地去学习和创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选用游戏。如,“造型比赛、组画接力”等,不断变换游戏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同时也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创新氛围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激发学生兴趣关键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用各种形式创设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并给学生提供思维的广阔空间,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并总结规律,大胆质疑问难,敢于提出假想,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欲望。这样,学生在探索中就会感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创新的意识。例如教学《雨点》时,为了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我借助录音、投影等创设课文情景,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想象。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说:“春雨还会给大自然带来那些变化?”欢快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以及教师充满鼓励性的语言,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春雨飘在果园,点红了桃花”;有的说“春雨洒在树梢,染绿了柳芽”;有的说:“春雨落在田野,滋润了庄稼”;还有的说:“春雨降在池塘,唤醒了青蛙”……一切如开闸洪水奔涌而出:一系列美好的想法翩然而至。在美妙的想象中,学生不仅感受到春光的无限美好,还开通了创新思维的渠道,他们每一个回答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它要求解决问题时与众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产生怀疑,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思维的有效措施。 怀疑,常常是创造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们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过程中得出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创造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有一个培养训练过程。
三、创设自由空间,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是有个性的认识、实践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在学习上,教师不应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而应该给学生多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并注意引导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正确面对挫折,善于借助想象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也就是说,在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时,既要他们知道“从来如此”,又要让他们善于动脑思考,打破常规,就可能有新颖独到的发现和收获。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大家都知道蚕是无私的,让人敬佩,可是换一个角度想想,蚕也有自私的一面,作茧自缚;在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狐狸“狡猾”的一面,而且要启发学生跳出这个思路,从另一角度认识狐狸“临危不惧,聪明智慧”的一面;又如《乌鸦喝水》一课中乌鸦是往瓶里放一个一个的小石头这个办法喝到水的,还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乌鸦还能用其他办法喝到水吗?”产生乌鸦找到一根吸管后,高高兴兴喝着水的好办法。这些做法无疑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创新机会
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整个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其所占份额约为50%,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阅读等方面,也应在识字教学中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识字教学中,最基本的识字方法主要有:1、笔画分析法;2、结构分析法;3、增减调换偏旁部件法;4、运用造字规律分析记忆字形法;5、编顺口溜记字形法;6、在写字中记忆字形法;7、联系音、义记忆字形法等。
在这些识字方法中,我认为其中的“增减调换偏旁部件法”、“运用造字规律分析记忆字形法”、“编顺口溜记字形法”和“联系音、义记忆字形法”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点,既摆脱识字的单调、乏味,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达到了发展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识记“告”字时,我自编了一个小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在识记“哥”字时,我又采用小谜语:“可上又可下,老二喊老大(打一字)”;在识记“轻”字时,我自编儿歌:“左边车子轻轻跑,空中架起立交桥。横撇是跑道,一点紧紧靠。桥下工人睡着了。”在识记“坐”字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让学生根据“坐”字的字形特点,自己说说怎样记住“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还有的学生说,两个“人”坐在土上就是“坐”……虽然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但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了“坐”字。对于这些不同的记忆方法,都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各展其才,既符合了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五、积极开展活动,培养创新习惯
喜欢搞活动,想搞活动这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应经常开展他们喜欢的活动。如朗读比赛、演讲会、答辩会,结合课文设计的游戏及小制作,引导学生深入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组织、管理、总结,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锻炼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获得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创新的本领,还能养成积极主动创新的好习惯。
例如《小稻秧脱险记》一课,具有极强的戏剧冲突,故事生动有趣,文中角色性格鲜明,极富个性,非常适宜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前先让学生仔细读课文,揣摩“小稻秧、杂草、喷雾器”的动作和语言,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课文改为剧本,当堂进行排练、表演。从理解课文内容到改写剧本再到现场表演,亲身的体验中,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潜力得到挖掘,创造力得到开发。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新的千年,展望未来,我们面对的是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这种竞争是国与国之间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新力的竞争。总书记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总之,创新教育就是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学生思考、讨论、创新的空间,杜绝压制思想、扼杀创造的行为,让他们从小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力,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
参考资料:
1.王悦 《创新教学指导书系》 红旗出版社 2000年1月
2.刘英陶 《教师职业技能》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5月第一版
3.黄泉名《小学语文教育科研》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年11月
姓名:陆兰芳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高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方面要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人而异,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调动高中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是引路人的角色,为了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发现新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用各种各样的技巧,同时也要保留自己的教学风格,不能为了一味迁就学生,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初中时代可以成绩一般,但数学知识已经掌握了不少,到了高中,想要让其变优秀,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指引学生走向好学生的道路,是教师的一大重要职责。要培养、发展高中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特别重要的一点。那么,如何调动高中生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呢?
一、好的引导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要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对其感兴趣,才能用心研究、探索它。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好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数学的独特魅力,从而对之有很大的兴趣与好奇心,想要探索它、了解它、拥有它。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去菜市场、超市买东西要用到数学;篮球、羽毛球等一系列体育项目要用到数学中的抛物线及函数知识,这些则是更高一层的数学……数学是一环套一环,从易到难的,一步一步探索出来会让学生有种莫名的喜悦感和兴奋感。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给学生讲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吸引他们,让他们自己想要学习数学,让学生主动学习,比在后边追着,一味地被动学习要强很多倍。当然,有些学生本身就是爱学习的,好的引导能让他们学习的劲头更足,而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给予更深刻的引导和教育。可以挑选课后时间或者业余时间,不能为了不爱学习的学生而耽误了整个课堂。
二、有趣的课堂氛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不需要有多华丽的语言,也不需要有多花哨的技巧,高中数学教师在给学生做好引导的同时,要给学生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可以把数学知识用另外一种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有趣的课堂活动比单调乏味的数学知识讲解效果要好得多。教师在讲解数学课题的时候,让学生融入到这一课题中。这样,一是高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学生能够更好更容易地吸取课题中的精华,更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技能,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说到思维,大家都知道,人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在学习数学这一门学科,在生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可以从某个人说话的方式、语气看出来这个人的思维能力。有位教授说:“这学期,我要教给你们的不是这本书,是思维方式,思维明确了,做人也就明白了,做事也就清楚了。”再来说说高中数学中思维的重要性。教师在讲数学题的时候,告诉学生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做题思路,也就是学生的思维是否明确。再回到课堂,以前,是教师讲、学生听,也不知道是否所有学生都学会了、吸收了;现在,更多的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学生不会的时候大胆向老师提出,这样的课堂更有趣,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适当的作业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有不一样的学习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难易程度的作业。课堂上接受了新的知识以后,课后学生要多做练习题,以便巩固课堂上的新知识,也能通过做练习题看到自己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看到学生对课题的掌握程度,如果多数学生完全掌握,下节课就可以进行新的课题,少数同学进行课后补习或者其他方法;如果基本都没掌握,下节课就上练习课,讲解习题。当然,在一个大课题以后进行总的练习讲解也是可以的,相比之下,这种方法是比较切合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学习能力强的可以在基础练习题后加一些较难程度的练习题,让他们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学习能力一般的就布置平常的练习题,从易到难,一步一步,让学生自己慢慢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较差的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基础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反复练习同一题型的不同题目,从而慢慢熟练掌握,然后在其掌握以后可以布置难度较高的练习题。高中数学教师给学生留的作业要有技巧,循序渐进,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能够到达同一水平,普遍得以提升。
四、通俗易懂的学习技巧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是变幻莫测的,但是找到诀窍以后,就会发现数学原来那么简单。学习高中数学是需要技巧的,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就是有自己的学习技巧,像记英语单词一样,数学也有要记的东西,这时候就有了技巧,并不是一种技巧适合所有学生,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不同的技巧,让他们自己选择合适的技巧。比如英语单词“cabinet柜子”,有的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就记住了;有的学生通过把这个单词分解开,cabinet(擦比net网络大家都知道);也有的学生通过读音记忆,kanbenet。数学中,记忆函数、抛物线算是一个难点,例如,一次函数y=ax+b,判断函数图像在哪个象限,看a和b,a大于0在一三,x大则y大;a小于0在二四,a大则y小;b大于0在一二,b等于0过原点,b小于0在三四。同理,二次函数、三角函数、反函数等都有特别的口诀,会使学生更容易记忆、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长生.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师),2010(1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方法 创新能力 改革模式
随着我国对高职教育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经达到1000所以上,在校学生也已经超过500万人,高职院校越来越成为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尽管从总体上看,我国各级各类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积极推动高职教学方法改革,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发展能力,而且对于推动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我国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对此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深化改革,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仅就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分析,十全十美的教学方式并不存在,笔者认为,现今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方法应该更多地侧重于学生导向,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首要任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创新技术与知识,培养出社会与时代所需要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发展能力,通过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使高职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形势下,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其未来的就业与发展将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普遍属于专业人才,因而在走向社会之后,无论是管理岗位还是技术岗位,都需要通过不断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必须从过去培养专业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型,而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则需要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等进行改革,从而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当前高职教学方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尽管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仍然没有作为重点,普遍存在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比如个别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程的设计还是教学目标的体系,没有体现学生自主意识,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再如尽管个别高职院校设定了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载体,但普遍都没有形成体系,因而无法取得良好成效。
二是教学方法缺乏多元性。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说,最为突出的就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从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看,没有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无法得到开发;再如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缺乏对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深入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必然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是教学方法缺乏激励性。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高度重视激励机制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但从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情况看,在激励机制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激励,尽管也提倡学生大胆创新,但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激励,导致学生热情不高;再如个别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缺乏有效引导,表现为激励不足,同样制约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推动高职教学方法的措施
一是强化高职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各类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在教学方法方面体现针对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改革,将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高职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确立了这样的目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于教学内容应当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能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使教学方法更具针对性。
二是推动高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说,这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作,因而必须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具成效。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不同方式,同时要创造更多学生参与和实践的机会。比如可以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如将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应用于教学活动当中,通过互动教学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寻找更多方法。
三是增强高职教学方法的激励性。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有良好的环境,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生创新的激励机制,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的激励,比如学生取得的一点点成绩,也要给予表扬;而当学生出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应当给予指导,这样能够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要积极引导学生到社会、到企业、到社区寻找创新灵感,通过实践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对管理工作、技术工作等进行吸收、借鉴和再创新,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利于学生养成创新习惯,这一点应当成为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切实加大学生实践的力度。
综上所述,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特别是在我国强调“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形势下,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与发展过程中取得良好成效。尽管目前高职院校都给学生创新能力以很大重视,但在教学方法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重点要在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多元化和激励性等方面狠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高职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使高职学生走向社会之后能够有更大作为。
参考文献:
[1]陈小艳.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教学方法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2]李建英.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教学方法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21).
[3]杨雪.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1).
[4]叶发锦.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电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高教论坛,2012,06:123-124.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创新动机;创新思维;创新行为;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124
探究训练最初是由美国的萨奇曼(Suchman)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儿童具有天生的探索精神,会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以至于会想方设法弄清楚这些新奇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进行科学探究的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新颁布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训练,通过模拟科学家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去探求新知识,以还原知识形成的本来面目,体现出科学探究的思想。
探究式教学就是“调动学生的认识积极性,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认知活动学习”。我们认为,在课堂中实施的探究式教学,从学生角度来看,它可以作为学生的一种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它凸显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性;另一方面,它激活了思维的主动性、发散性、独特性、深刻性等品质,引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实施探究式教学中,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探究习题的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中学化学中的一些习题内涵较丰富,蕴涵着丰富的教学功能。在实施探究式教学中,作为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适时地营造创新氛围,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案,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下面仅以习题中的一题多解为例加以评析。
例如,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探究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习题:
V升Al2(SO4)3溶液中含Al3+a克,取此溶液■升,用水稀释至2V升,则稀释后溶液中SO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摩尔/升B. ■摩尔/升
C. ■ 摩尔/升 D. ■ 摩尔/升
笔者设疑:能否依据Al2(SO4)3中Al3+与SO2-的组成比以及溶液的稀释规律去分析呢?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跃跃欲试。得到第一种解法。
解法一(常规解法):设原溶液中S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x,则有:
■/V摩尔/升∶x=2∶3x=■摩尔/升;
取出■升,离子的浓度不变;设稀释后S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y,则有:■摩尔/升×■=y×2V,y=■摩尔/升,故选B。
笔者接着营造创新的氛围:作为选择题,各选项中均含有字母a,大家能否给a赋以合适的数值,从而使问题得解呢?此时,学生创新的火花已被激起,学生的解法如下:
解法二(赋值法):令a=2×27克(即2摩尔),则原溶液中SO2-为3摩尔,取出■升,则含SO2-为1.5摩尔,稀释至2V升后,S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摩尔/升=■摩尔/升。将a=2×27,代入各选项验证,只有B选项符合。
笔者继续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作为溶液应呈电中性,大家能否从电荷守恒角度解决该问题呢?此时,学生的思维已非常活跃,创新的灵感瞬间被激起,学生又得到第三种解法:
解法三(电荷守恒法):设稀释后S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x,则■摩尔×3=x×2V升×2x=■摩尔/升,选B。
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通过教师积极地营造创新的氛围或情境,活化了学生的思维,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利用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发散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通过比较得出最优的解法是解法三。
除了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外,在探究教学中还可进行一题多问、一题多答,逆向思维等方面的训练。这些都利于学生创新动机的激活,为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具有浓烈探究色彩的活动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探究情境的巧妙铺设,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通过分析、对比、变换、概括,冲破教材原来实验的框架,用创新思维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又使得到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
例如:在通过“氨的喷泉实验探讨气体形成喷泉实验的条件”这一探究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在学生分组做完氨的喷泉实验后设问:1. 烧瓶内为什么会形成喷泉?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探究原因: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1∶700),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后溶解了大量的氨气,使烧瓶内压强降低,所以形成喷泉。接着问:2. 你能根据此实验的原理设计出另外的喷泉吗?此时,学生的思维已被激活,有的提笔设计,有的更换仪器;有的思考更换何种气体,有的在想更换何种溶液。列举学生的某些设计如下:
(1)酚酞换成石蕊,得到蓝色喷泉;(2)氨气换成HCl,指示剂换成石蕊,得到红色喷泉;(3)把氨气换成NO2,溶液换成NaOH溶液,得到无色喷泉;(4)用SO2气体和Ba(OH)2溶液组成白色喷泉(生成BaSO3沉淀);(5)用CO2、水和石蕊组成红色喷泉……
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上各种设计是否合理,若不合理,错在哪儿?如何改正?对方案(5),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改正的建议,如把水改为NaOH溶液,去掉指示剂可得无色喷泉。最后,让学生依据以上两个问题的讨论,把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又设计了第3问:通过以上探究,你能概括出气体形成喷泉实验的一般条件吗?学生归纳如下:①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产生较大的压强差。②形成压强差的方法,气体易被滴管中的液体吸收(溶解或反应)。
对上述气体形成喷泉实验条件的问题设计,运用了探究与发现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基于已有知识,充分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获得相关知识。
三、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行为
在探究式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评价和改进教材中的典型实验装置,调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行为。
例如,在氢气实验室制法的探究教学设计中,师生首先共同评价教材中制取氢气简易装置的优缺点,优点是:操作简便易行;缺点是在反应的过程中不能再加入酸液。接着设问:怎样设计一套既能满足操作简便易行,又能在反应的过程中添加酸液的装置呢?然后向学生提供可供选用的用品:1. 玻璃导管,2. 长颈漏斗,3. 分液漏斗,4. 双孔胶塞,5. 乳胶管,6. 多孔塑料隔板,7. 漏斗,8. 不与酸液反应的塑料丝状物,9. 弹簧夹等。此时,学生的创新思维被诱发,竞相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对学生的创意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评价某些设计方案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最后师生一起得出:在试管口塞上一插有长颈漏斗和玻璃导管的双孔塞,且将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下(分液漏斗则不必再将下端端口插入液面下)。接着教师再不失时机地追问:改进后的方案虽能实现在反应过程中添加酸液的目的,但无法达到使反应随时发生与随时停止的目的,要实现这一要求,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又应如何设计呢?(指出所需用品仍可从上面提供的用品中选用,也可另外添加)。此处的问题情境可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创新的灵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完成了启普发生器简易装置的“重新发现”。
在上述“氢气实验室制法实验装置”的引导探究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行为。也为学生独立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探究实验设计的最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施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依据实验目的,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设计的最佳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例如,在学习SO2-的检验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每位同学的实验桌前均放置几种未知无色溶液(Na2SO4、Na2CO3、AgNO3、Na2SO3,各个桌前的试样不一定相同),让学生检验哪种未知溶液中含有SO2-。可供选用的试剂有:稀盐酸、稀硝酸、BaCl2溶液。此前学生已有知识是:学会了Cl-的检验,且已知道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学生先自行设计方案,然后教师再综合学生的设计方案,归纳如下:
将以上四种设计方案板演在黑板上,教师接着设问:以上四种方案哪一种最合理?其余方案缺点在哪里?请予以评价。问题提出后,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逐一分析得:(1)中未知溶液中若混有Ag+,也会有此现象。(2)中未知溶液中若混有SO2-,也会有此现象,因NO-在酸性条件下会把SO2-氧化为SO2-,从而干扰了SO2-的检验。(3)与(2)中原因相同,并且学生通过(2)、(3)方案的评析,感悟到在检验SO2-的存在时,不能选用稀硝酸,否则会干扰SO2-的检验。最后得出结论:最佳方案是(4),先加入足量稀盐酸,先排除Ag+,SO2-,CO2-的干扰,若无沉淀和气体生成,再加BaCl2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即可证明原未知溶液中含有SO2-。评价后,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此时学生会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学生通过独立设计实验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集思广益,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激发其创新的思维火花,若在教学中经常性地实施这种教学策略,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