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开展家校合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如何开展家校合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班主任 家长 平等 创新 沟通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022-02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两者在教育学生成才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是希望学校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而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最直接的组织者、教育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积极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工作中,我非常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作的双重功效,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取得了许多的成功经验,下面,我就如何有效开展家校共同教育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正确认识和定位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家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最初打开学生智慧心灵重要的一环。由于学生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天长日久,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中,有的行为习惯甚至影响孩子一生。学校教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共性”,但是,由于不同的孩子性格存在差异,以及所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同,学生不可能总在同一起跑线上,有的甚至形成巨大差异,势必加大班级化教育难度。因此,正确认识和定位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尤为重要。

1.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不存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班主任绝不能 “居高临下”凌驾与学生家长之上,应放下老师的“架子”,心平气和地用商量、征询的口气,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共同处理好学生问题。

2.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了如指掌,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因此,班主任要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要有宽广的胸怀,摒弃自己是“专业教育者”“我懂你不懂”的一些想法,虔诚而耐心地倾听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3.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家长。由于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状况的不同,班主任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和家长分成三六九等,班主任在接待家长时绝不能带着世俗的功利色彩,以貌取人,以职取人,以财取人。

二、做好家庭教育中学生家长的好帮手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如今社会,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品德修养,孩子出现问题了往往采取比较简单或粗暴的处理方法,还有部分家长不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无限夸大孩子的优点,对孩子的缺点要么忽视,要么视而不见,甚至掩盖、粉饰缺点等等。

2.帮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关注程度会越来越强烈,独立自主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们迫切需要多一些个人自主空间。因此,班主任必须做好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首先是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

3.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让孩子学会变苦为甜。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几乎包办代替了孩子的所有家务劳动。结果到了学校,孩子连扫地都不会,反而变得任性娇纵。因此,班主任要认真开导学生家长,要让孩子在做事中明白责任,在失败中获得毅力,在流泪中铸造坚强。

4.帮助家长走出一些“教育误区”,认识教育的规律,给自己孩子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例如,家长常常中断孩子正在做的事,让他去做功课;这些现象会让孩子对工作缺乏投入感与专注力,会使孩子把学习放在了兴趣的对立面,孩子们也会因此对父母产生一些烦躁、不满或是抵触的情绪,甚至产生对立的情绪。

三、深入调查学生家长教育方式方法,并建立学生家长信息档案

多数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健康。为了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致起来,既要了解孩子也要了解家长,针对家长的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谈话方式。

多年来,我通过研究发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学生家长大体分为五种类型:物质刺激型、惩罚型、放任不管型、束手无策型、科学教育型;如果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也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全面发展型、言传身教德育型、智育至上型、自由发展型;从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类:文盲半文盲型、完成基础教育学习型(比例最大)、受过高等教育型;从性格特征来分可分为以下几类:文质彬彬有理有利有节型、粗犷型、胆怯型、蛮横型等;从个人情感和日常处事态度上大致上有以下类型:实事求是型、好面子型、个人行为至上型、随大流型;从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有以下类型:说到做到型、善于操作型、只说不干型、行动迟缓型。

根据多方位对学生家长的调查了解,对照以上类型的分析,为学生家长建立准确的基本信息档案,这样,班主任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时就能轻而易举找准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其结果必然是事半功倍。

四、创新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方式

早期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是定期家访,这种方式行之有效,但是,由于大班额教学,居住分散,操作难度大,时间周期长。90年代后建立的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集体面对面沟通。这种方式快捷、面广、省时,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横向交流,但是,弊端多,只能反映学生共性问题,不能满足个体要求,且易造成负面影响,许多学生家长满怀信心而来,却带着遗憾而归。

如何开展家校合作范文第2篇

促进学生成长的立场,是最朴素的人类情感的表达,是相关政策与理论建构的基础,更是促进我们反思、推动我们实践的唤醒之力与创造之力。本文尝试基于促进学生成长的立场,讨论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发展走向。

一、断裂的世界

40多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经典报告《学会生存》,其中一个基本信念是:“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也有这种情况)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①

这样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世界教育改革。在当前中国中小学里,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在努力实现学校课程、教学、活动与生活的沟通。但如果具体到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状态,我们很难否认:孩子们依然生活在“断裂”的世界里。

这一断裂,首先体现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上。学校的领导与管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重大,但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是几乎不可能介入的领域。家长被“请到”学校时,更多是因为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出了状况,而去接受教师的“指导”、“帮助”。家长会、家长开放活动等,也更多是信息的单向传递,而不是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内涵性介入。学校教育发生在学校内部,家庭教育、家长被排除在外。类似的,家庭有其内在的运行逻辑。即便大量的学校作业被延伸到家庭中,家长也会配合教师监督、检查、指导学生的作业,但在饮食起居、待人接物、亲子活动等各方面,教师没有兴趣加以影响。对于孩子来说,在学校和家庭这两个最重要的生活世界中,各自受着教师、家长的影响。

其次,这一断裂体现在教师与家长两类主体的关系上。在教师的心目中,是很难接受如下状况的:如何上课、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要听听家长的意见。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着教师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来说,很难真正将家长视为专业性的合作者。对于家长来说,在长久的文化浸润下,他们总会以尊重教师为基本前提,因而很难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参与权,也很难意识到在家庭生活中要与教师保持沟通与合作。

例如,以下是一位刚工作半年的年轻教师,针对家校合作所作的自觉反思:

当听完学校的家校合作专题汇报后,我又感动又惭愧。汇报前半段在展示家委会工作的时候,我感动无比,原来点点滴滴,她们已经为我做了那么多。可到后面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交流时,却没有再看见我们班的材料。因为我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一直有距离,我不愿意他们过多地介入;甚至,对于家长有诸多抱怨,抱怨家长不能理解我,抱怨家长不够体谅我。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只需要负责教学工作,其他与我无关,不需要和家长走得过近。可是,我教的是谁?孩子。孩子是谁的?家长的。所以我们要想教学工作能顺利、高效地开展,怎么能不去做好家校合作呢?

(材料摘自安徽省合肥市翡翠学校宋家佳老师的学期总结,2014年1月)

这样的认识与情感体验,应该是很多教师所熟悉的。难得的是,这位教师和这所学校已经开始自觉反思与重建了。

最后,这一断裂因长久的制度惯性与行为惯性,而缺乏自我超越的力量。上述主体间的不合作、假合作状态,由来已久。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因为家长自身教育素质明显弱于教师,学校教育也专注于自身的专业内涵提升,因此形成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学校、家庭的运行模式及相关制度。以家长被“请”到学校为例,无论怎样的家长,大概都要准备好接受教师的“教育”;而无论教师资历如何,也都有着“教育”家长的底气。而真诚的情感交流、相互间的理性探讨、有理有据的辩论、基于法律的自我维护,都是很难出现的。

到今天,家校之间已经到了必须合作、融通的时候了。从教育政策的角度看,教育主管部门在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制定家长参与办学的法律与政策。从学校综合变革的角度看,家长参与学校各领域的工作,是学校变革的内在构成;办家长满意的学校,已逐步成为学校办学的基本前提。尤其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为孩子提供整体有机的教育环境、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相互沟通的教育力量,已是迫在眉睫的需要了。

合作不仅将促成教师、家长的发展,而且最终将帮助孩子成长为完整、丰富的人。

――在学生的学业成就方面,家校合作通过丰富的资源生成、整合的教育力量介入和整体的环境协调,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家校合作的实现,有助于促进学生社会交往技能的增强和社会性的发展。学生将更多直接面对自己的教师与父母以及更多同学的父母。在学校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在家庭与社区的活动中,他将与不同的成人交往。这在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在丰富多元的家校合作中,学生能够享用家校合作的成果,在丰富的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个性。这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发育提供了诸多资源。在积极多元的交往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他人的视野、他人的交往定位,不断形成、矫正、发展自己的自我意识。

二、合作的意蕴

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强调,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要“建立健全家校合作育人机制,建立教师家访制度,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指导和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科学育人方法”。

然而综观当前的家校合作领域,不仅存在着不合作,而且存在着很多假合作。例如,家长会总会被视为典型的家校合作形式。可是,如果家长一个问题也没问,一点评论也没发表,这真的是家校合作吗?而即便是真合作,也同样有着合作品质的差异。例如,课堂向家长开放,这应该是家长期待的,家长也能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大量的关于学生发展情况的信息。在这类活动之后,有的学校会通过调查问卷来了解家长的感受、认识与建议。这里已经存在真合作了,但这也是很初期的合作,因为真正的对话主体没有会面,大量的资源停留在初级水平,很可能缺乏高质量的互动与生成。

重新认识家校合作的内涵,是一个基本前提。

家校合作不是单向的过程,而是双向的互动。当教师向家长单向传递信息而没有获得家长的反馈时,这不是合作,而只是“通报”、“告知”。同样,当家长对于学校和教师的认识、理解、感受、期待没有很清晰地表达出来时,则离“合作”依旧遥远。合作一定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了解、尊重和共事,而不可能是单方面的行为。同样,被迫无奈状态下的参与,例如教师被迫去家访,或者家长被迫去学校参与相关活动,都是“假合作”。当前一些学校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各类学生活动中的家长观摩以及学校组织家长听相关家庭教育的报告、要求家长在家配合学校相关工作等,都大量存在着单向传递而非双向互动的状态。

家校合作不仅仅是双方的奉献,更是生成与发展。一是指向于事,双方在合作中实现了新事物的诞生,如一项新的课程、新的教学活动、新的学生活动、新的学生作业,等等。二是指向于人,指教师与家长必然在合作中有所变化与发展。在真实的合作中,主体双方都带着真实而独特的个体认识、理解、情感、期待投入其中。因此,相互的改变必然发生。例如家长参与听课,一定会有自己的认识与体验;而如果能够表达出来,则家长与教师间会产生差异,由此而形成相互改变的力量。当前很多学校会组织家长听专家报告、组织家长上网学习等。这事实上不是家校合作,因为家长与教师之间没有直接的沟通;更重要的是,这只是学校在利用外部资源,而学校本身是否有教育家长的力量?学校与教师是否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提升了自身的能力?答案很不确定。因此,重视合作的生成性,是非常重要的。相对容易的一种测评方式,就是追问教师和家长:在交往中你学到了什么?

例如,2013年11月19日,笔者参与了上海市闵行区汽轮小学家委会成员与学校教师、领导的互动。在听完上午四节课、检查完学校相关工作后,家委会成员反馈了学校存在的一些隐患:“洗手池边路面上有积水,天冷结冰后更危险。可以放个防滑垫”;“食堂里还有一些过期的食品未及时清理”。学校领导和教师欣然接受上述信息。接着,家委会成员对相关课堂教学也提出了反馈意见,并与学校领导、教师间发生了三类不同性质的相互改变。

――家委会主任张先生:三年级英语教师的语速显得快了。

学校英语教师黄老师:是我们建议老师适当快一些,增大英语信息的输入量,让孩子适应真实的外语情境。

――家委会主任张先生:一年级蔡老师与学生的交往,可以再儿童化一些。

家委会成员刘女士:我比较了解,她是五年级下来的,曾任我女儿的老师。

学校校级领导王老师:她教了20年的高年级,这是第一次教一年级,已经是很大的挑战和改变了。

学校中层领导谢老师:我们还是要提醒她,要注意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更加针对儿童的特点,包括语言和动作等。

――家委会主任张先生:看了上周的听课记录,还是希望老师上课不要太严肃,课堂气氛不够好。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学校校级领导胡老师:教师还是要有要求,不能降低标准;还是要促进学生发展。

张先生:要是学生怕教师,就很难有想象力、创造力。

上述互动过程中,有着各自的坚持、澄清和调整。这就是合作的魅力:改变他人和改变自我。自然,在这个过程中,面对挑战最大的是教师:他要成为几十位家长“学习”的对象,也需要有向家长“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全面合作,而非单一领域和维度的合作。学校教育是综合的,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介入也应该是全面的;同样,家庭生活的内容也是具体综合的,教师应综合性地影响孩子的家庭生活。这就意味着,家校间的“合作”不能只停留在学业成绩上,不能停留在生活习惯上,也不能停留在任何一个具体领域或维度上。完整的人的生成,需要完整的生活,需要完整的家校合作。

“合作”是“尊重”、“信任”、“互动”、“生成”、“发展”的代名词,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学生的成长,需要当代教育者与家长实现真正的合作。

三、丰富的可能

当我们将一系列的“假合作”排除在外后,真合作真有可能吗?家长有这个素质吗?教师有这种能力吗?学校和家庭有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吗?不可否认,这需要分析一系列的具体条件,要建立保障体系。但为了孩子,这一价值取向是一致的――相互的合作不是要制造麻烦与困难,而是要共同创生更好的儿童生活世界。在合作中,家长、教师也将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当前的改革实践事实上已经在呈现这一领域的丰富性。在西方国家,家校合作形式的丰富性与内涵的深刻性,都足以让我们惊讶②。无论是正式的组织建设,还是多元的活动,抑或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都在启示我们,这一领域的实践改革是可能的。

其一,家校合作要从点状走向系统建设。从内容角度看,几乎每一所学校都在做一些家校合作工作。例如家长会、家庭作业的反馈等。但仅有这些远远不够。即便有大量的家长志愿者工作,或家长参与到学校决策之中,如果不是有结构的整体,则依然处于合作的低端。在上海市闵行区汽轮小学,教师与家长们合作,在组织建设、文化形成、活动开展方面,全面探索、形成了合作的系统。尤其是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介入,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在为学生提供安全而健康的环境、丰富的课程、高质量的教学、多彩的活动、民主的学校管理等方面,真正形成了系统③。不仅如此,该学校还在进一步研究学校如何系统地影响家庭教育,包括开发系统的家长培训教材。

其二,家校合作要从片段走向长程。合作过程体现为策划―实施―反思―重建的全程。无论是家校合作的整体结构还是具体活动,都需要有精心的策划,包括前期调研、经验总结、问题诊断等,从而形成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之后,要开展真实的组织工作,将方案付诸实施。在活动结束后,通过自觉反思,形成新经验、新认识,形成后续研究的设想与重建的方案。例如,以本人直接参与的上海一所随迁子女学校的活动为例,该学校策划开展家长参与教研活动,邀请家长进入课堂,并与教师交流听课感受,发表改进建议。第一次活动让教师和校长大吃一惊,因为即便是这群社会与经济地位都处于上海市最底层的家长,依然有着对课堂和教学活动的朴素而有见地的发现与期待。同时,学校也发现,部分家长能够积极参与,但还有大部分家长没能参与到教研活动之中。于是,学校设计了第二次活动,在指导家长如何听课、如何通过活动程序的设计和主持人的组织来帮助家长全员参与方面,实现了高质量的重建。

其三,家校合作要从引进走向本土创生。中西文化的差异、学校教育系统的差异和学生在学校、家庭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如家长对孩子成长的高期待,家长对教育的尊重,教师自身的发展意识,教师的角色多样性等――决定了中国的家校合作必定带有自身的文化特征。上述基本特征又遭遇社会转型的大时代,改革走向纵深,各类社会问题必然会反映到家校合作中。中国当代的家校合作由此而带有了极强的中国特征。这启示我们,家校合作领域的变革,除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之外,我们必须坚定、自觉地开展本土创造,建构家校合作的中国模型。

注释: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

② 李家成.傲慢与偏见,抑或尊重与合作[J]. 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2(9);OECD (2013). PISA 2012 Results:What Makes Schools Successful? Resources,policies and Practices (Volume IV), PISA,OECD Publishing. pp. 141-143.

如何开展家校合作范文第3篇

1.提高家长“家校共育”意识,提高家庭德育效率

如前文所述,当前有不少学生家长对家校共育的认识是比较欠缺的,特别是在德育教育方面,大部分家长认为这些是学校与教师的责任,这种意识的缺乏使得学校的家校共育德育教育很难开展,也不利于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由此,要想更好地开展“家校共育”德育教育,提高学生家长的“家校共育”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家长主动配合教师的德育教育,可以积极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德育方面的培养,才更有利于学生德育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学校方面,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家长提高对“家校共育”德育教育的认识,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或德育教育方面的讲座,让学生家长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逐步具备家校共育的思想,同时也能给家长传授一些在家里开展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为让家长能真正参与学习,学校可设立学分制,每个家长每学期应当修够规定的学分。班主任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群、家长会、平时的沟通等途径给学生家长宣传家校共育德育教育的积极意义,多方面渗透家校共育的思想,由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家长提高对家校共育德育教育的认识,更好地在家里开展德育教育。

2.增进家校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共育效果

作为小学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也要了解家长平时的教育方式,这就需要经常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这样双方可以及时互通有无,真正践行家校共育德育教育。特别是对于一些问题学生,仅仅依靠教师在学校的德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与家长沟通合作,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在与学生家长沟通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方式,一些小的问题可以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来沟通,一些比较大的问题则最好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必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家访,以更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家长合作制定有效的教育对策。如程程是个转学来的低年级学生,非常调皮,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教师先与程程进行沟通,了解了程程的一些想法,又与程程的家长交流,了解到程程父母工作比较忙,疏于教育,使得孩子没养成好的习惯。在与程程父母多次沟通后,教师对他们提出一些建议,双方也共同制定了一些对策,通过家校共育,一段时间后,程程对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上课能注意听讲,作业也基本可以按时完成,取得了不错的德育教育效果。

3.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共育德育英才

要更好地践行家校共育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教师还需要多组织开展一些家校共育德育活动,让学生家长可以主动参与到德育活动中,不仅可以拉近亲子距离,也可以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教师在开展德育活动前要进行精心的策划,包括活动的主题、内容,活动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活动的时间地点等,需要注意的是,德育活动要适合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这样才能取得最优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亲子跳蚤市场活动,利用周末让低年级学生将自己不需要的二手物品,如书本文具,在校园里进行义卖,家长可以提前帮助学生挑选物品,制定价格,制作海报招牌等,通过这样的亲子家校共育活动,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也能提高他们的节俭意识,取得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4.创设家校共育交流平台,开辟德育教育新思路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处在一个信息化的环境,信息技术对教育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教育和信息技术融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在开展家校共育德育教育时也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家校共育网络平台,以让德育教育和信息网络技术相融合,开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如学校可以搭建专门的家校共育德育教育公众号,通过公众号给教师和家长定期推送一些家校共育,开展德育教育的文章,也可以推送一些本校家校共育德育方面的突出案例,供教师和家长学习与参考,家长和教师阅读后还可以在文章底部留言或评论,增强相互的沟通交流。班主任教师也可以开设本班的家校共育德育教育微博账号或博客、QQ群等,由班主任将班里家校共育的一些案例、亲子德育实践活动的照片文字等上传记录,给自己班的家长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和渠道,家长们可以和教师探讨德育教育的方法,也可以相互间汲取德育教育的经验教训,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家校共育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如何开展家校合作范文第4篇

一、加强家委会建设,搭建“和悦”平台

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家长委员会日益成为中小学校促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抓手。为此,学校不断加强家委会机构建设,依托家委会,创新家校合作平台,营建“和悦”家校合作氛围。

“和悦”,源自组织机构的不断完善。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家长学校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家长委员会则是家长学校的核心,负责与学校沟通,共同成立工作组,为搭建“和悦”平台建言献策。鸿图苑小学家长学校由校长任组长,负责统领工作;学校德育小组成员担任组员,分头负责具体工作;家长委员会领导小组则推选出家长代表担任副组长,并邀请社区领导参与各项工作。各部门职责明确,各负其责,实现家长与学校的密切沟通。每学年期初,家长委员会都会调整成员,并制定家长学校的学年计划。每学期则定期召开家长学校工作会议,反映家长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讨家教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家教方法。

例如,学校根据家委会的建议,制定了班主任家访制度。每学年,班主任每生家访不少于一次,并详细记录家访过程,为后续工作留下宝贵的档案资料;建立学生成长册,对学生进行跟踪教育记录,定期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见证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足迹。每一个新学年,家长学校都会喜迎一年级家长“新学员”,采取“系列讲座经验交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总结;并向家长推荐《家庭教育》《中小学德育》等刊物,印发学习资料,帮助家长与孩子一起迎接新的学习生活。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新生、毕业班家长座谈会,听取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和建议,一起讨论、研究解决方法。

“和悦”,在拓展渠道中不断增进。随着通讯手段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家校沟通的方法不断增多。家委会与学校同心协力,不断拓展家校沟通平台。《鸿图校刊》在鸿图苑学生家长中负有盛名,“教子有方”“心灵沟通”“好书推广”等栏目,面向老师和家稿,以文会友,交流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共话孩子成长;及时刊发学校、班级动态,方便家长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并欢迎家长提出宝贵建议。家委会根据家长建议,与学校沟通开拓了家校沟通新手段。如建设班级QQ、微信、校讯通等,解决了学校与家长、学生与各科老师之间的沟通问题,打开了班级管理模式的新局面。学校网站还开通了“和悦”家校栏目,宣传红棉文化,报道校园活动,通报学生的获奖、进步喜讯等,及时更新内容,让家长随时掌握学校的“大事小情”。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素质也在不断提升,这为家委会的成员结构和家长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校支持家委会及时成立了“红棉工作坊”,推选来自不同背景的家长、教师和社区工作者组建工作组,为家长提供家教学术交流平台。“红棉工作坊”工作组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领域,都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工作坊借助各种渠道,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活动,如“红棉家校通”“好家长评选”“红棉家校网”“红棉亲子活动”“教育论坛”等,为家长、学生提供服务,宣传最新的教育资讯,推动家校沟通。

多年来,鸿图苑家委会的积极建设,极大提高了家长参与和支持学校工作的热情。在家委会的组织倡议下,家长们支持成立了“快乐成长基金”,为学生送出六一节礼物、资助贫困生参加夏令营活动、奖励优秀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学校的重大校园活动,如六一节表演等,都有家委会的倾情参与和支持;家长会上,更有家委会成员现身说法,普及家教知识、法制知识等,形成了“和悦”家校合作氛围,为孩子成长共创良好成长环境。

二、引入“真人图书馆”,增进“和悦”互动

和谐愉悦的家校合作必然离不开有效的沟通交流与互动。学校关注家长与师生的热点话题,引入“真人图书馆”,积极回应家长和师生提出的困惑与建议,为家长、师生解疑答惑,提供成长营养。以此实现有“学术味”的新型互动,促进师生、家长的共同成长。

“真人图书馆”是学校与家长、社区共建的新型家校互动平台,以资源共享,鼓励师生、家长通过对话消除偏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沟通为宗旨。在这里,每一个都是一本书,“看书”就像是一场互动学术沙龙。家长、师生因共同的关注点或兴趣爱好,在这一平台相互认识,畅所欲言,交流梦想与实践,每一本“真人书”都会分享自己独特的人生故事。通过交流,读者们除了认识更多的朋友,更能体味全新的生活方式。

同时,学校积极征集各方意见,根据学校、家庭、社会的实际情况和资源,开设了内容丰富、主题明确的专题讲座。孩子怎样才能学会学习、如何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等,都是家长们普遍关注的难点问题。为此,学校动员多方资源,组织了多场生动的学术讲座,为家长们答疑解惑;并设计调查问卷及时反馈学习心得。以此帮助家长们了解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掌握新信息,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例如,学校邀请国家级心理咨询师闻欣教授,为全体师生家长作了“帮孩子成为学习赢家”主题讲座。她用生动而丰富的案例启发家长,教育孩子不但要用现代科学的理念,更要让孩子懂得为什么要学习,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学习动力……家长们深受启发。“轮椅英雄”尹小星则为全体师生家长作了“培养‘五自’品格,成就美好人生”的主题报告。这位坐在轮椅上的徐州残疾青年,凭着坚强毅力先后征服了华山、泰山等20多座名山,甚至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他的故事征服了全体家长、师生。荔湾区发展研究中心姚丹副主任则与一年级家长面对面交流,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例如,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等。家长们认真听讲,更踊跃提问交流,积极向专家求教。

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以“红棉树正气,鸿图导人生”为办学理念,逐渐形成了正气立品的红棉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并欢迎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例如,学校邀请德高望重的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与师生交流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对儿童心理教育特点的理解等,并邀请家长代表参加。全国中小学班集体研究中心唐云增教授则进行了一节“和唐教授一起搞活动”主题班会课。年逾七十的唐教授与学生交流了对生活的态度,对有意义活动的理解,对升国旗敬重的真实感受等。家长们积极参与,或观看视频,或与孩子、教师交流,获益匪浅。

“真人图书馆”积极回应时展和家长提升教育水平的要求,为家长和老师们提供了一场场精神盛宴。这样的互动深受家长欢迎,更增进了家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关系。

三、创设红棉活动,促进“和悦”成长

新一代的家长多数都受过良好的教育,重视孩子的校园生活,更有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邀请家长深度参与校园生活,能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促进家校合作的“和悦”氛围。为此,学校创设丰富多彩的红棉文化活动,热情邀请家长与孩子们一起感受红棉文化,共同成长。

红棉树下立鸿图。学校希望学生像一只只展翅的鸿鹄,心怀梦想,志存高远。为此,每个新学年,学校都定期组织“红棉志愿树”主题活动。在挺拔的红棉树下,师生、家长庄严举行启动仪式。家长与孩子一起写下了新学期的愿望和理想,贴在“红棉志愿树上”。孩子们展示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也了解和学习他人的梦想,互勉共进,在同伴激励中坚定理想,不断奋进;家长则通过“志愿树”,更加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借助“志愿树”与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在亲子互动中,“红棉立品,鸿图立志”的红棉精神触动着孩子和家长的心灵,家校合作也因此变得顺畅而自然。

红棉厅里展鸿图。红棉演播厅是鸿图孩子和家长最喜爱的文化交流场所。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与家长一起开展特色活动。例如,家委会组织了“法律知多少”“快乐成长基金启动”“青少年航海模型科技竞赛知识宣传”“百科知识竞赛”“礼仪小论坛”等活动。家长或登台演讲,或参与策划组织,或帮助孩子制作活动道具,全身心投入活动。

学校将红棉高雅、向上、热爱生活的品质融入生动的校园生活之中,鼓励家长和孩子组建各种社团,如鸿图家长义工团、鸿图校外辅导员、鸿图文学社、鸿图打击乐团、鸿图南拳队、鸿图志愿者、鸿图舞蹈队、鸿图演播队、鸿图无线电队等,孩子们定期在红棉演播厅进行汇报展演,展示个人风采。学校邀请具有专业技能的家长担当指导,广泛参与社团活动。家长与孩子一起亲历丰富的校园生活,感受红棉文化,与孩子们一起欣赏美、体验美、享受美。

廉政平台传正气。鸿图苑小学是荔湾区新反腐倡廉教育平台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以此作为“和悦”家校活动的创新点,充分发挥红棉廉洁教育平台作用。这一平台由五个部分组成:红棉报告厅,以报告会、演讲、经验介绍、讲座、上网交流互动等方式开展廉洁教育;玉兰展示厅,负责宣传古今中外的廉政文化情况;廉洁走廊区,重点展示学生作品、学校红棉德育特色介绍;红棉志愿树,作为学校的特色标识,更热情欢迎来宾写下留言和寄语,让每一位参观者书写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廉洁活动区,设置廉洁娱乐跳棋游戏,让孩子们在娱乐中感悟廉洁的内涵;清湾苑则以意境化人,在这里,桂花四季飘香,图文并茂的喷画讲述着动人的廉洁故事,更有老师们原创的廉洁从教短信宣传资料,带给孩子们诸多惊喜和感悟。依托廉政平台,家长学校组织了诸多活动,如看展览感悟育儿心得,观影后在家长会上讲体会,以及参与大队廉洁教育主题活动、征文、谈心、有奖问答等。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参观、游戏,许多家长还认真做笔记,并点击红棉网,与网友家长分享感悟。

丰富多彩的廉洁教育活动,让师生家长学习热情高涨。借此东风,学校和家委会联合社区,组建了廉洁教育特色宣传小队。师生、家长和社区人员担任宣传使者,活跃在社区街道,传播正品立志、廉洁诚信精神。学校与家长、社区一起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与精神追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红棉树正气,鸿图导人生”,鸿图苑师生和家长在红棉精神的鼓舞下,不懈探索和实践,更一起成长,不断追求热情待人、诚信立身、正气做人、积极学习、勇敢探索的红棉品质。家校与社区资源整合的“和悦”探索与实践,让学校走出了家校合作发展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如何开展家校合作范文第5篇

晚上回家,彻夜无眠。想起平时对待孩子的错误,总是“告状式”地与家长联系,导致琪的爸爸用暴力来惩罚她。如何正确地面对孩子的缺点?如何让孩子有较大的转变?我陷入了沉思……

第二天下午教研活动时间,我组织召开了我们班任课教师的研讨会,就如何有效地转变琪的问题与大家交流。老师们有的叹气,有的摇头,有的说:“我们确确实实是应该认真研究一下如何转化她!”我也把自己昨晚上的反思与大家交流,最后大家形成共识,用“合作策略”来尝试转化琪。

首先,从家校合作开始。这一次,我重新认真地到琪的家里走访。在与琪父亲的深入而细致的谈话中得知,因为之前琪的父母较长一段时间在外打工,琪一直由她的爷爷奶奶带着,缺少父母之爱的琪开始变得自闭、孤僻,常会故意以一种自我放纵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而每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亲就把对孩子的失望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孩子与家长就这样在一种惩罚与反抗的恶性循环中纠缠。这时我才明白,孩子真的很无辜。于是,我把教师会上老师们的一些想法和琪爸爸进行了交流,并且希望家长能与学校合作,加强联系。同时与家长约法三章,要求家长做到六个 “多”:多一点时间陪孩子、多聆听孩子的心声、多与孩子交流、多给孩子一点耐心,多宽容孩子的错误、多给孩子一些笑脸。

老师是孩子最敬重的人。要让孩子真正转变,师生的良好合作是关键。我开始尝试走近她、亲近她。走廊上,琪神情恍惚,默默地思索着什么。“你今天头发扎得好漂亮啊!”我轻轻地打着招呼,她略显腼腆地笑了笑:“是吗?”“真的,你这样扎得很有特色!”“是我自己随便乱扎的。”“不错,蛮有创意!”老师的关爱,换来的是课堂上她有了积极表达的欲望,但欲言又止。我向她投去了鼓励的目光说:“能站起来发言的同学,不管答案正确与否,对自己来说都是一次提升,一次挑战。同学们可要把握这样的机会哦!”琪清晰的回答博得了同学们一阵掌声。同时,科任教师的群体效应也加速了琪的转化,大家都主动地关心她、帮助她,老师之间也经常交换意见,了解琪在各方面的表现以及辅导的效果。琪的变化慢慢开始显现了,但是仍不稳定,经常会有反复,对她的批评也就难免。但怎样的批评让她可以欣然接受而又不受伤害?一次上复习课,当大家正热烈地讨论时,我一眼瞥见她故态复萌。我灵机一动,告诉同学说:“琪正在思考她昨天家庭作业中的一道错题,所以她肯定没有听到大家的交流。现在我们就请她谈谈她所思考的问题。”此时她显然也领悟了我的暗示,难为情地笑了笑,之后便坐直身子,迟疑地报出家庭作业中的错题,并说出了错的原因。后半节课,她不但听得认真,发言也积极,我表扬了她,她再次露出了笑容,不过,这次是喜悦的微笑。我想唯有这样的“绿色批评”,才如春风拂面、春雨润物深入她的心田,使她愉悦、主动地根据我的暗示,向我的期望目标靠拢。

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应“在追求正常生活方式方面,尽可能使个体与群体保持联系”,而不是“通过单独个别项目进行矫治,将个体从主流中分离出来”。“合作策略”要想有效实施,同伴的良好合作就必不可少。李思雯是个成绩优秀,快乐型的女孩。经了解她与琪关系还好,于是我找她谈话,想让她把快乐、爱心传递给琪,她欣然同意。一段时间下来,她们相处得很融洽,当琪遇到困难时,她得到的是同伴的帮助而不是嘲笑。每一次班级的小组活动,琪也会觉得自己是合作组里的一员,不能因为自己的失败而影响整个小组。

我们探究的“合作转化策略”,是一种多元一体、多方发力的转化方法。在努力开展家校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全面合作的时候,也高度重视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琪在区羽毛球赛中获奖,我通过学校的“报喜鸟”平台,把琪的获奖喜报贴在小区的公告栏里。没过几天,我接到了琪爸爸的电话:“没想到琪也有能干的一面,她现在是小区那帮孩子的义务羽毛球教练,当我看到她如此耐心细致教小朋友打球时,我觉得她真的是脱胎换骨了,谢谢您,老师!”是的,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当孩子得到的是肯定、是表扬、是赞赏,她的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都满足了,她没理由格格不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