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外农贸市场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消费者 超市 生鲜农产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1995年开始实施的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主要体现出示范区建设向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和设施化发展的四大特点。2001年至今,在政府和超市的双重推动下,我国各大城市开始逐步进行“农改超”(农贸市场改超市的简称)计划,这一举措使得对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从而为研究这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土壤和背景资料。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滁州市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行为的研究,能对滁州市及我国部分中小城市的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提供参考依据,并且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更好地思路。

一、滁州市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由于滁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得超市成为生鲜农产品的主要供应渠道,并逐步取代集市、菜市。这是一个消费者从追求数量满足的时代过渡到更讲究产品质量的时代;消费者对各种食品的营养搭配、安全系数、保健功能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交通的便利又增加了市民对购物的方便、缩短做饭等家务劳动时间的要求;超市商品的丰富、购物的方便、生鲜农产品的安全保障等迎合了经济发展之后的社会需求。生鲜农产品的超市直销形式,能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费用并保证消费者能得到自然、新鲜、安全的生鲜农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引发了生鲜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逐渐从过去追求生鲜农产品数量发展到追求其质量安全。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我国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关心以及消费者的行为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国家为了推进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对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进行部署。但是农超对接主要在人口密集、超市众多的大中型城市进行推广,从推广的效果看,目前通过该方式流通的产品占整个市场生鲜产品的比重不足15%。通过这个数据,我们看到了农超对接发展的现实,但更应该看到的是未来超过85%的行业成长空间。因而在现阶段,正确把握和对应不同消费者的嗜好和消费倾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逐渐成为必然趋势

生鲜农产品具有地域性、易腐性和不易贮存性等特点,在经营上又表现出购买频率高、购买数量多和集客性强等特征,这些特点和特征使得在超市销售生鲜农产品出现一定困难,并面临着流通性较强的小摊贩和农贸市场的竞争。但超市独特的经营模式决定了销售生鲜农产品具有优质、安全、明码标价和信息透明度高、交易成本低等优势,同时超市提供的生鲜农产品种类多,可选范围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这一形式必将迅速发展并成为一种趋势。

那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发展趋势,首先我们就超市的发展状况来分析。超市低价格的销售策略,产品包装加工技术的提高及管理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使得超市成为居民购物的首选场所。超市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个能提供方便又快捷的一站式购物场所已广受人们的欢迎。随着滁州市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中小超市逐渐被淘汰出局,规模化、品牌化已是现代超市的发展现状。近年来,由于滁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得超市成为生鲜农产品的主要供应渠道,并逐步取代集市、菜市。这是一个消费者从追求数量满足的时代过渡到更讲究产品质量的时代;消费者对各种食品的营养搭配、安全系数、保健功能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交通的便利又增加了市民对购物的方便、缩短做饭等家务劳动时间的要求;超市商品的丰富、购物的方便、生鲜农产品的安全保障等迎合了经济发展之后的社会需求。生鲜农产品的超市直销形式,能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费用并保证消费者能得到自然、新鲜、安全的生鲜农产品。

另一方面我们从消费者角度分析:年轻人或教育水平较高的人会选择去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经济收入较高的人也更相信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是必然趋势。经调研发现,平时在家就餐次数较少的人或购买频率较少的人,倾向于去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并相信农贸市场最终会被超市所取代。从超市的优势角度分析:一是超市的自身优势,一般我们把竞争力分解为价格高低、质量优劣、品种多少、环境好坏、是否新鲜五个指标,超市与农贸市场相比,价格偏高,质量较好,品种偏少,环境较好等。二是环境优势,国外连锁零售集团的进入、零售业政策放宽、物流配送技术的进步都为超市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这就使得超市介入生鲜农产品的经营成为必然。就当前现状而言,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自身优势主要表现在质量安全、购物环境和交易公平上,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在规模上和比例上都会增加,也表明了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会成为必然趋势。

然而目前,超市面临着两方面的竞争:一是农贸市场中的个体商贩,二是连锁超市的同行之间,其中客流量是超市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超市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生鲜农产品经营的整体形象和效果达不到预期,如投入产出比相差悬殊,入不敷出、生鲜商品损耗数量大,管理控制难、企业未能有效地形成自身的产品开发及规划指导能力,多数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实力较弱,开发基础和能力有限。但是农贸市场经营方式也有其弊端,由于农贸市场准入机制的缺乏,生鲜农产品在进入农贸市场销售之前基本上没有经过质量安全检测,待售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农贸市场的经营条件简陋,环境卫生条件普遍较差,严重阻碍了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由于市场主体的多样化,相关部门很难对他们实施有效管理,税费的征收存在很大困难,存在严重偷漏税现象。因此,农贸市场不仅不能成为生鲜农产品产业链的推动者,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其阻碍者。

因此虽然超市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可超市拥有农贸市场不具有的优势。一方面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农贸市场不能满足消费者生鲜消费的安全性、多样性、便利性、舒适性等要求;另一方面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超市不断优化生鲜农产品经营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商品质量。在食品安全重要性日益突出的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各大城市地区生鲜农产品经营超市化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三、滁州市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调查出滁州市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行为的影响因素,我们对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的消费者进行了大量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我们们发现性别、年龄、经济状况、教育水平、家庭规模、就餐形式以及是否家庭的经常购物者这七大主观因素是影响到滁州市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行为的主要因素。

首先研究发现女性购买者追求完美,她们的行为具有浓厚的感彩,并且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而相较于男性更多的于超市消费。年龄上调研结果表明相对于年龄较大者,超市对青年消费者更具有吸引力,这调查结果与这一年龄阶段的消费者更易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关联。而经济状况的影响表现在一般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收入与消费者是否选择去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即收入越高,消费者去超市购买的概率就越大。另外教育程度和消费者是否选择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也具有正向关系,教育程度越高的消费者去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概率越大,教育程度越高,食品安全意识越高。家庭人口数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另一大因素。家庭人口数量的多少会影响生鲜农产品的消费量。在滁州市三口之家结构是比较年轻的家庭,他们的消费观念比较现代化,乐意去超市购物;而在家庭结构比较复杂的家庭中,购买者一般购买数量多,更愿意去农贸市场购物,因此选择超市购物的比例较小。并且调研发现经常在家就餐的消费者会更愿意去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而不经常在家就餐的消费者则很少去超市购物,他们会选择快餐或是餐厅就餐,就餐形式的不同导致消费者超市购物的意愿和次数有差异,就餐形式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消费者到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概率。最后调查表明家庭的购物决策者能比较准确的反映消费者购买地点的选择和购买频率。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滁州市婴幼儿性别比为103.16(每出生100个女婴相对应的男婴的数量),也就是说女性在家庭购物决策者中居多,仍是超市购买行为的主导者,对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满意度评价会对整个家庭的购买产生明显的影响。

然而除了主观上的因素,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许多外界因素如参照群体、生活圈子、消费政策、消费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从而影响其实际购买行为。

四、结论

以上对滁州市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行为的研究,分析其购买的影响因素,对其他城市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提升超市经营效益,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政府,超市和农民共同的努力。因此政府、超市和生鲜农业生产者必须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

最后根据我们的研究也在此向政府、超市以及农业生产者提几点关于加强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建议:首先政府应加强对超市和经营生鲜农产品企业的扶持。加快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进程、加强对生鲜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加大对超市和生鲜物流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证认可体系、加强关键控制技术的推广力度;超市应进一步优化生鲜流通环节,提高生鲜竞争力。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降低经营成本、加强超市管理创新,提高运营效益;农业生产者应树立品牌观念,实施差异化营销

参考文献:

[1]石朝光,王凯.影响消费者生鲜农产品购买决策的产品特征因素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1,(1).

[2]丁钰明.城市消费者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行为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杭州:浙江农业大学,2008.

[3]赵晓飞,杨英.消费者生鲜农产品购买渠道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市武昌区的调查[J].财贸研究,2009,(2).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物流模式;优化

黑龙江是一个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由于地域广阔,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供求相对分散,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农产品的品种多“差别大”包装程度低,同时农产品自然属性的特征,使得农产品物流对时间、技术等要求较高。因此,对黑龙江农产品物流模式及优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农产品物流模式及其优化的相关理论

农产品物流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使用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地说,它包括农产品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

1.1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内涵

农产品物流模式是对实现农产品使用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的设计和规划的组织方式,是农产品物流的存在形式,它包括农产品物流各个参与主体的相互关系、合作组织方式以及各主体间相互协调的手段等。有效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能够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从某种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

1.2现行的农产品物流模式

目前,我国存在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主要有四种: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以企业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以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以及以连锁超市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

1.2.1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这种模式商流和物流一体化运作,借助批发市场体系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交易半径,但交易环节多,成本较高,同时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障。如图1所示。

图1 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

1.2.2 以企业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这种模式产品附加价值和信息化程度高,促进了流通与生产的分工合作,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有利于实现物流标准化。如图2所示。

图2 以企业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

1.2.3 以连锁超市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这种模式物流效率较高,物流成本较低,有利于推广订单农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的建立。如图3所示。

图3 以连锁超市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

1.2.4 以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提供综合的物流功能,并提升物流供应链的管理能力,具有规模效应大"辐射范围广等特征。如图4所示。

图4 以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

2.黑龙江农产品物流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黑龙江农产品物流迅速发展,政府也逐步加大对“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形成了多种农产品物流模式并存局面,但从整体上说,黑龙江农产品物流模式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2.1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黑龙江农产品物流主体呈多元化的特征:既有单独农户,也有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和农业合作社;既有产地批发商,也有销地批发商;既有个体摊贩,也有大型的加工企业和大型的连锁配送超市。总之,农产品物流主体的数量大"规模小"组织程度低。然而,由于农产品自然属性的特征,农产品物流对时间的要求很高。为了能在短的时间内完成农产品交易,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较低的收购价格!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发挥组织的规模优势,也是造成农民谈判议价能力低的原因之一。

2.2“农超对接”受阻

近来,“农超对接”模式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响应。然而,目前超市的覆盖面积不广泛,使得“农超对接”的实施受限。此外,超市的购物环境虽好,但农产品价格相对于农产品批发市场较高,很多消费者还是倾向于价格相对便宜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过高也成为“农超对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3农贸市场缺少公益性

农产品从田头到消费者手中的流通过程中会遇见诸多的问题,如农产品损耗率过高的问题、配送技术问题、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等。随着行政管理简化,也使得原来农贸市场的公益性因此而消失,农产品市场从公益性向市场性转身,其结果必定会推高农贸市场摊位费等费用,造成了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导致伤农和伤民问题,也造成农产品物流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

2.4政府调控和监督力度不够

现有的多种农产品物流模式是借鉴国外农产品物流模式,结合黑龙江具体国情逐步形成的,它们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以及实践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政府的调控和监督力度不够。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农产品价格仍是居高不下,而农民收入水平并没有大幅提高。农户进入批发市场缴纳的各种费用也没有降低,而是呈现不断增加趋势!如果政府能够对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运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上所提及的问题能够避免!因此,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不容忽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的作用。

3.黑龙江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

3.1对农产品物流模式的优化

鉴于黑龙江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情况,农村实行的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生产模式,以及农民合作社等组织经营的不断扩大的现状,加上农产品种类繁多"属性各异,各地区情况不同等现实条件制约的存在,农产品物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延续几种模式并存的情况。同时,针对黑龙江物流模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提出黑龙江应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以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以连锁配送超市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并存的模式,并且应该更重视合作社和生产基地的生产方式,增强了组织化程度,发挥农民合作社"生产基地的更大作用,多种模式共存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如图5所示。

图5 多种模式共存的农产品物流模式

3.2对黑龙江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的建议

通过借鉴国外物流模式理论成果和经验,结合黑龙江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情况和长期以来形成的物流模式,提出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的建议,促进黑龙江农产品流通的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使黑龙江的农产品物流模式更能促进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3.2.1 增强组织化程度

黑龙江农产品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应培育"发展"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它们在改善农产品物流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但具有组织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功能,还具有促进现代农产品流通的功能,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为农户提供及时的市场供求信息,减少由于信息不准确造成不必要的物流损失,发挥组织优势,并提升物流综合功能及供应。

3.2.2 大力解决“农超对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农超对接”机制能更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把农户与市场紧密连接起来,在产业链上实现专业化生产"销售"运输"配送,使产业链各环节都能增加经济效率,进行科学的生产规划和引导,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及时运送的效益,实现农产品物流主体之间的无缝对接,使农产品物流模式能够运行得更有效率。

3.2.3 增强政府调控和监督的力度

良好的农产品物流发展环境,需要政府发挥监管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的服务、严格规范的监管,在提供良好发展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品质”维护主体权益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3.2.4 增强信息化建设

应该不断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合和制度,对农产品产前"产后的运输"配送等环节信息进行收集,使得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都能获得及时的信息。及时的信息获取,能够指导农户的生产安排,避免农户盲目的种植;及时的信息共享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的交易响应速度;同时,通过信息化的建设,消费者能够了解到农产品的生产、种植以及质量等情况,为消费者的购买提供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张宇.吉林省农产品物流优化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D].邮政研究,长春:吉林大学,2009.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范文第3篇

近几年,供销合作社系统以“新网工程”为平台,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本刊在此之前陆续刊发了一些相关经验和成果。作为对“新网工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专题研讨会”内容的辅助补充,本期将继续刊发此类文章,以飨读者。

近年来,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交替出现。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突出问题表现在“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两个方面。

如何解决流通链条上的问题,政府支持鲜活农产品流通主渠道、投资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关键节点又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来共同探讨。

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现状

近年来,鲜活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交替出现。2009年以来,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最显著的特点是蔬菜价格率先上涨,其他农产品价格则沿着绿豆、大蒜、生姜等蔬菜的路径进行击鼓传花式的蔓延。2010年以来,先是3月份山东的卷心菜滞销,随后,5月份江苏的白菜、萝卜、蒜薹也出现滞销;接着是海南的香蕉。10月份,内蒙古、甘肃等地马铃薯价格大跌,不少产区销售困难;随后,山东、河南等各省大白菜价格猛跌,不少大白菜无人采收,烂在地里。国内鲜活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卖难买贵”、“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等问题交替出现,农民、经销商、消费者等相关各方均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鲜活农产品的流通链条中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政府究竟应该如何调控鲜活农产品的流通链条?是“撒胡椒面”还是重点支持主渠道,是广泛补贴还是抓住关键节点?本文论述了鲜活农产品的流通链条的关键环节,提出了重点扶持主渠道,着重投资流通链条关键节点的政策建议。

流通链条的关键节点

(一)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分析

鲜活农产品物流是指鲜活农产品从供应地向需求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鲜活农产品的储存、配送、运输、流通加工、包装、搬运以及物流信息管理等活动的综合。我国鲜活农产品种植养殖总体规模庞大,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平均种植面积较小,同时消费者是分散的,所以我国鲜活农产品的物流供应链必然是“两头小,中间大”的形式,经过一个从分散到集中再分散的过程。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为现在主要的生鲜蔬果营销渠道,辅之以零售终端超市的快速发展和靠近生产环节的农民组织化的发展,产生了二元结构下多种形式的生鲜蔬果农产品物流模式。(见下图)

我国的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环节多、线路长。鲜活农产品物流作业系统路线是生产者—批发—运输—装卸搬运—仓储—包装—配送—消费者。近年来,我国鲜活农产品出现了南菜北运、西菜东运等远距离、大范围的流通。加工、保鲜、冷藏、包装基地距离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较远,鲜活农产品破损率大。二是流通中介组织多。以往的鲜活农产品交易,多采取地摊交易、集贸市场交易、批发市场交易等传统方式。传统的交易方式存在着运输成本大的问题,它既包括农民的运输成本还包括批发商或零售商的运输成本,双重的运输成本。三是交易次数多。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交易次数较多,多次装卸、搬运对脆弱的鲜活农产品破坏较大,农产品的损失就是农民利益的损失。

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突出问题表现在“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两个方面。“最初一公里”是指鲜活农产品由田间地头的产品变为市场上的商品的过程。最初一公里的最主要矛盾是产地经纪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和产品生产者一次性出清的矛盾。我国鲜活农产品,特别是蔬菜,考虑时空结构问题,生产和消费基本可以实现连续,但由于其销售周期短、易腐性强,市场几乎是一次性出清,且没有仓储,价格波动不易通过市场自发调节,政府也难于调控。一是鲜活农产品交易成本高。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产品结构多种多样,质量千差万别,农产品收购的成本较高,价格较低时甚至出现不收、拒收和克扣斤两的现象。以广西百色小西红柿的收购为例,当地菜农每次都是摩托车驮着或者用骡车拉着两筐小西红柿去收购点装车,大批发商装满一卡车小西红柿足足需要800多家菜农的产品,被戏称为“摩托罗拉”。二是与中间商、零售商相比,农户在定价中处于明显弱势。其原因在于,鲜活农产品一旦大量上市,其不耐储藏,让农户难以在议价中占优势,而中间商、零售商则在收购上具有较大的选择性,价格变化对后两者更为有利。当价格上涨时,中间商和零售商获取较大利润;当价格下跌时,中间商和零售商也可争取利润弥补成本。鲜活农产品价格变化不能在生产、流通、零售各环节的主体上均衡传导,使得处于劣势的农户的价格波动剧烈,尤其价格下跌时,价格放大效应明显。三是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相对落后,在仓储、冷库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难以满足鲜活农产品一次出清和消费需求的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

一车蔬菜从产地出发,经历千里颠簸,菜价可谓“波澜不惊”,但是在“最后一公里”的时候,菜价却发生了大幅度上涨,这就是蔬菜的“最后一公里”现象。一是“最后一公里”环节多配送难。蔬菜在最后一公里的路途中,实际上经历了蔬菜批发市场的一级批发商,再转到二级批发商,最后进入农贸市场或超市,这样至少三个环节。这其中不仅有蔬菜的损耗,而且还会产生多种费用:进场费、出场费、搬运费、摊位费、水电费、人工费和其他各种费用,这些费用最后都算到了蔬菜零售价格当中。所以有“最后一公里决定菜价”的说法。2011年北京市物流协会专门做了一个调查,发现蔬菜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的这最后一公里,流通成本比从山东寿光拉到北京的费用至少高出150%。据调查,2011年初海南省文昌市南美瓜当地收购价0.68元,代收费每斤0.05元,装车0.01元,进门0.01元,最后到达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1.18元,批发价为1.2—1.4元,而零售价则达到2—2.5元。二是在城市的销售终端不完善,对接消费者难。城市鲜活农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是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社区菜市场、流动摊贩等。现阶段我国鲜活农产品的消费市场仍以集贸市场为主,全国约80%的农产品通过集贸市场销售(包括社区菜摊和早市菜摊),北京和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这一比例也达70%。一方面,鲜活农产品进入大型超市存在名目众多的进店费、推广费等。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和城区规划的提升,农贸市场正在不断远离消费市场。作为城市消费主体的社区商业缺乏鲜活农产品销售的设施和规划,面临着成本高、管理难的问题。

总之,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现状决定了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两头叫、中间笑”的利益分配机制,消费者嫌贵,菜农又觉得便宜,利润都让物流环节赚取了。中间商分为大型批发市场、区域批发市场、批发商、零售商、集贸市场和超市等环节。蔬菜的流通就是连接菜农和消费者的大动脉和关键点。近年来,外资开始兼并我国大型批发市场,试图遏制大动脉以谋取暴利,任由此事发生,就会造成我国一旦出现偶然因素叠加的剧烈波动,政府调控既无抓手也无手段。

(二)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关键环节

首先是批发市场。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具有重要地位。据估计,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约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7%,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比重高达70%以上,并且这一比例仍在继续升高。在大中城市中,经由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比例约占80%,以北京、深圳、上海、成都为例,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2010年交易量100亿公斤、交易额360亿元人民币,承担着首都70%的蔬菜供应、80%的水果供应和90%以上的进口水果供应。上海、成都地区农产品批发交易总额约分别占到城市农产品消费总额的75%和80%以上。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公路、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场地建设者和经营者始终是收益最稳定的利益获得者。不管市场行情如何,他们都会收取摊位费等固定的收入,还可获得销售额5%—10%的收益,而这些无疑都将转移到最终的消费者身上。作为公益性的批发市场等主体建设的公益性和市场的营利性产生了矛盾,必然导致中间费用的增加。因此应该加大对批发市场公益性的支持力度。

其次是仓库、冷库。我国农产品仓储整体水平较低,不论是产业链链条还是仓储设施设备,跟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功能比较单一,只有部分批发市场拥有冷库等设施,农产品仓储目前还是以常温或自然存储模式为主。这种方式使得鲜活农产品耗损率变大,另外,也使得食品安全方面存在隐患。

然而,作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在物流与仓储方面都相对比较落后,农产品流经批发市场的整个过程,除了一些进口农产品和一些必须在冷链环境下运输的农产品以外,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基本都在常温环境下流通,采用冷链物流的比例很低,从产地直接到农贸市场的农产品也基本上不采用冷链。据统计,由于冷链仓储物流业发展滞后,我国蔬菜、水果出口量仅占总量的1%—2%,且其中80%是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的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资料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不足10公斤,汽车冷藏运量仅占总运量的20%,铁路冷藏运量占总量的比例也不足10%,冷链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分品种来看,肉类冷库建设较多,果蔬冷库建设还比较少而且落后。冷链投资需求资金多是冷链仓储设施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投入冷链物流及仓储设备必然会使成本增加。例如,一个中型冷藏库的造价约是一个同样规模的常温仓库的2—3倍。尤其是投资建设超低温冷藏库的成本是一般冷库的2倍,有的达到几千万元。

第三是销地配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饮食方面质量意识在不断提升,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将其作为消费支出的选择标准,这种观念的改变将直接影响生鲜品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规模的扩大。然而在鲜活农产品配送尤其是城区配送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首先是城市销售区配送成本高。从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到二级批发市场及零售摊贩,由于目前大城市禁止卡车上路,菜商只能用小货车和面包车运菜,这就形成了货人混装的道路违规行为,由此造成的行政处罚也变相加价到蔬菜中。缺乏合法的运输车辆,使用客货混装车、货车进入城市则出现频繁的罚款,罚款的价格就转嫁给了消费者。

其次是生鲜物流配送方面的投入产出问题。一般来说,生鲜品所涉及的低温保鲜物流配送,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技术管理难度都要高于常温物流配送,如果没有一定规模的市场承载,或者投资定位过于超前,投资风险会比较大。上海皇家阿霍德连锁超市曾参照国外标准建立城市冷链配送体系,最终由于经营成本过高,兵败上海。

因此,加快城市周边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创造冷链建设的市场环境,逐步建设城市低温保鲜配送体系是目前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

第四是社区商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商业网点结构性矛盾日益凸现。老城区的商业网点过于集中;而新建的城区和社区缺少合理而必要的商业网点配套。从业态结构表象看,寸土寸金的市级商业中心的商业体量过大;另一方面,大量新建社区内,便民的便利店、小型超市及餐饮等基本的配套服务网点明显不足,其中销售鲜活农产品的社区商业更是少之又少。从业态结构表象看,寸土寸金的市级商业中心的商业体量过大,而大量新建社区内,基本配套服务网点明显不足。新楼盘增多使居住条件得到大幅提升,但市民可享受的环境配套却在恶化。成本的挑战已经成为鲜活农产品零售商进军社区的最大问题。

据调研,在广州,不少开发商对社区商铺的发售叫价已经超过市场行情,有些二手商铺转手了几次,租金价格已经飙到250—300元/平方米,成本的挑战已经成为鲜活农产品零售商进军社区的最大问题。社区商业属于长线投资,如果不能通过扩大规模保持成本优势,又缺乏政府的扶持,鲜活农产品的社区商业将很难维持运营。

流通链条提升的政策建议

第一,变“撒胡椒面”为扶持主渠道。

市场本身不是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市场实际上是“大市场、小业户”的格局,大市场掩盖下的千家万户的分散营销难以形成合力,使得农产品流通无序、效率低下。无论是流通方式落后,还是市场建设落后,归根到底就是农产品流通中流通主体组织在变革中缓慢发育,整体乏力,缺乏农产品流通主渠道。

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其他系统所难以替代的组织、网络、经营、人才等传统优势,改革后的供销合作社将成为真正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以供销合作社系统为依托,改革供销合作社与发展其他合适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共同进行,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流通中介组织网络是切实可行的。

因此,建立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的网络要充分利用原有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加大对供销合作社等传统农村流通组织资源的整合支持力度,形成新时期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

第二,变补贴为投资流通链条关键节点。

蔬菜产业链包括种子、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我国蔬菜产业链非常脆弱,各个环节的变动都会造成产业链前端农户销售价格或者后端消费者购买价格的剧烈变动。要保证蔬菜供给、稳定蔬菜价格、促进安全生产就要建立坚固的蔬菜产业链,建立降低产业链各个环节成本的长效机制。对蔬菜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补贴只是一种短期的干预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可能会造成蔬菜的供给量的突然增加,造成供大于求局面的出现,从而加剧蔬菜价格市场波动。要建立长期有效的价格稳定机制,就要加强对蔬菜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基础建设。

“良库”工程建设。加大对仓库冷库投资扶持力度,在生产基地附近建立鲜活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冷藏、包装基地。鲜活农产品的最大特点是“新”、“鲜”,鲜活农产品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易腐烂变质,针对鲜活农产品特殊的生物特点,考虑在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附近,建立大型的鲜活农产品加工、保鲜、冷藏、包装基地。在我国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县等地的生姜生产基地附近,就建有大型的洗姜厂、生姜加工厂。从生产基地运来的生姜经过洗姜厂的处理,再经过生姜加工处理,加工成姜粉、姜汁、姜丝、姜片等20多种产品,出口到国外,赚得外汇,给当地农民创收。

“良管”工程建设。生产环节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蔬菜安全和盲目种植问题。农药过量使用或者销售前农药挥发期过短都会导致农药残留超标,而农民的跟风种植蔬菜会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进而导致卖菜难,菜贱伤农。农药生产销售行业的管理不规范、农户小而散的生产方式是造成食品安全的重要原因,政府指导无效率是农民盲目跟风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

安全蔬菜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测出来的,保障蔬菜安全要从生产前抓起。所以政府要建立农药生产销售的新体系,明晰农产品生产标准和使用标准,加强对农药生产企业的监管和销售终端的建设,全面取缔不合格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另外要因地制宜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户生产合作组织,实现规模化的生产,一方面有利于对生产安全的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合理规划蔬菜品种,防止跟风种植。

“良运”工程建设。物流环节过多或者非专业的运输方式不仅增加流通环节成本,还会因为蔬菜过多损耗导致成本上升。良运工程建设要继续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同时在蔬菜销售地要建立“最后一公里”的专业化、标准化的配送体系,一方面通过专业的运输车队可以减少运输损耗,并减少罚款等非常规支出;另一方面通过统一管理的车队配送实现从一级批发市场到终端销售网点的对接,可以减少流通环节。国家要大力支持专业蔬菜物流体系的建设,建立长期有序的运输体系,是保证我国蔬菜价格稳定的长效机制之一。

“良市”工程建设。一方面,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社区农贸市场随之消失,零散商贩的销售价格要覆盖其生活成本、子女教育成本,所以其小规模的售卖必然要求较高的零售价格,而超市因高价的摊位租赁费、超市管理费、蔬菜损耗等必然导致较高加价;另一方面批发市场的摊位费、管理费等最终也会摊销销售价格中。蔬菜是关系民生的必需品,更具有公益的性质,所以政府要加大建设蔬菜市场的基础投入。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范文第4篇

区域农产品具有独特的品质,其目标顾客的消费行为也不同于普通的农产品消费者。然而,从目前的市场销售终端来看,多数区域特色农产品选择的还是传统的农贸市场销售模式,超市和连锁店的销售份额低。这种传统的销售终端存在诸多无法规避的问题,如与普通农产品共处同一终端,经营不规范,受商家趋利心理所致,常出现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鱼目混珠等情况,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品牌形象树立难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区域农产品品牌形象,以致众多质优物美的特色区域农产品被误认为档次低、质量差的“大路货”。

分销渠道是区域农产品的“车轮子”,只有选择了好的可靠的分销渠道,才能使区域农产品方便、快捷、源源不断地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不可否认,传统农贸市场销售模式,在过去很长时期内为顺利销售区域农产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品牌消费意识的逐渐增强,人们对产品质量和购物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区域农产品品牌构建一个适应性强、可控性高和经济性好的销售网络,建立通畅、高效的消费平台,是使区域农产品走出产地,扩大销售半径的关键环节。本文提出以下六种方式,旨在提升区域农产品终端市场层次,拓宽终端市场范围,促进终端市场分销能力。

一、农产品超市

农产品超市由于品种齐全,购物环境舒适,有很强的集客能力,能对整个农业产业链产生良性的牵动作用。首先,作为零售企业的农产品超市尤其是大型的超市,他们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并且有专业的营销人员,他们能够比传统的农业生产者更直接地感觉到和更深刻地认识到消费者需求的变动,因而他们能对农民的生产起到良性的引导和牵引作用。其次,超市对农产品产业链的生产标准化起到促进作用。想进入超市的农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或行业制定的一些标准。最后,超市也会对农产品的加工标准化产生促进作用。在传统的农贸市场上,优、劣农产品同时并存,往往会存在经济学上所讲的“柠檬市场”,即优质农产品卖不到好价格,往往被劣质农产品驱逐出去,最终导致劣质农产品充斥市场。超市的出现使得优质农产品能够得到优价,超市可以对农产品的不同等级进行分级、分类,从而给了消费者更大的选择范围,也促进了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产品包装业的发展。

区域农产品往往在自然地理、历史、人文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优势,这些都可以成为其产品的特有卖点。尝试在大中城市聚居区建立特色农产品超市,专门经营区域农产品,按品牌上货架。并注明该品牌的来历和相关信息,让消费者进一步了解产品,形成理性购买,时间久了就可以形成品牌忠诚度,还能依靠老顾客的口碑宣传产品品牌的同时带来新顾客,带动销售量增加。

农产品超市为区域农产品销售提供了绝好平台,其显著优势在于:聚集高质量的农产品,有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易形成“品牌效应”。顺应了消费者购买习惯,产品销售流通速度快。超市以其品种齐全、种类繁多、选择范围广、产品质量高等诸多优点成为了众多消费者购物首选。

在实际选择时应注意:较高的准入“门槛”对区域农产品品牌在质量、包装、规格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对于区域农产品品牌来说,必须以优越的质量,抢占先机,确保恒定质量,抓住现有渠道资源,拓展销售网络。

二、直销专卖店

直销专卖店通过对区域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以专卖店的形式形成终端销售,这样能保护区域特色农产品不被假冒,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还能倡导一种的新的消费潮流,逛农产品专卖店。专卖店的农产品不仅要在质量上无可挑剔,更要在包装、商标、数量的设计上有独到之处,有排他性,易于识别,要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品牌店可以摆放权威质量检测机构的认证和相关证件,可以供消费者考证。

直销专卖店的优势在于:直接面向消费者,免去了层层加价、多次倒手等环节,有利于降低营销成本和售价,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直销专卖店以其高档质量、诚信服务迎合了消费者日趋理性的消费心理;避免了与终端同类产品的竞争。

在实际选择时应注意:投资较大,资产的专用性较强。如果企业自建专卖店面临投资风险,采用中间商分销则在找到合适的经销商方面有一定的困难。难以掌控终端价格。由于农产品的自身特性所致,如果没在一定时期或产品保质期内售出,经销商就会自行折价甩货,易造成市场价格的混乱。同时低价格会让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产生质疑,导致对品牌信赖程度大打折扣,影响了品牌形象。因此,在签定协议时就应明确有关价格政策及相关措施,严格监督,确保价格有序。需要强有力的物流配送能力。应丰富产品线,才能保证销量,降低单位成本。

三、定制营销

定制营销因能满足个性化需求而备受欢迎。区域农产品可以根据顾客的个性需要,生产满足不同顾客需求的产品。目前,区域农产品在定制营销模式选择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BtoB,即通常所说的“订单农业”。它是农产品生产者根据加工者或批发商的要求进行生产,待农产品收获后由生产者直接送达到加工者或批发商,或由后者自己运输。另一种是BtoC,它是区域农产品生产加工者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进行专门生产或品种搭配并直接送货上门的营销方式。

定制营销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使区域农产品品牌在销售时变被动为主动,提供更多选择,更好地迎合消费者,满足了个性化需求,有效解决了“销售难”问题,避免了因销路不畅引起的产销矛盾;降低了营销成本,有利于加速产品开发。

在实际运用时应注意:工作复杂。从消费者需求分析到下单、组织生产、配送等各个环节必须环环相扣,不能有一丝偏差,否则导致满盘皆输。经营风险大。一旦顾客稍微不满意,定制产品很难另外再卖出。因此,有必要加强生产管理,与买方保持良好沟通。

四、农产品会展

农产品展销会能为供求双方提供交流的平台而日渐风行。区域农产品借助形式多样的农产品展销会,向参展观众充分展示其自身特色,扩大知名度,吸引观众购买。而且,目前有很多大的知名超市或采购商也热忠于通过展销会去采购产品。

农产品会展为区域农产品品牌提供了聚合品牌、对比差异的平台。其优势在于:通过会展可充分展示与扩充自己产品的品牌形象,让参展受众能从众多产品中识别这种差异化优势;提高企业美誉度、客户忠诚度、产品公信度,达到超前营销的目的。

在实际运用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展会。现在各种展会名目繁多,良莠不齐,应选择自己的目标顾客较集中光顾且参展费用在公司的预算范围内的展会。会展位置的选择。一个位置优越的展位对于参展成功不无裨益。各参展商对优越展位争抢激烈,价格昂贵。因此,在参展前就有策略的与主办方接触,务必租到一块好的展位,同时也要注重展位的布局包装,以便更好吸引观众。注意展品的保鲜。

五、与旅游结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且出游的半径越来越大。在旅行中,习惯于买些特产馈赠亲友。区域农产品所具有的自然、人文等特征能对人们产生极大的新奇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是旅游中购买的首选。商家除在景点及附近开设特色餐馆,让游客现场品尝外,还可在当地开设绿色食品专卖店,专门销售当地的无污染的绿色农副产品,或鲜品,或干品,或深度加工品,为方便旅客携带,应重视包装,从包装的材质、大小、颜色等方面考虑,以求与区域农产品的特色相匹配。

六、外贸出口

加入WTO对区域农产品来讲是挑战也是契机,可根据内销不足,消费市场疲软的现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区域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区域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提高其知名度。

在国内农产品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外贸出口的优势体现在:开拓国外市场,将区域农产品品牌的目标市场扩展到国外,扩大了其影响力;避开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免于国内价格战的困扰,掌握价格优势。

在实际选择时应注意:我国环境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有差距,缺乏一套统一的环境认证体系。在竞争压力下产生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对区域农产品品牌制约很大。因此,在出口前必须深入了解东道国的贸易政策,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建立风险防范预案。

上述六种分销方式选择,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区域农产品品牌可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扬长避短,建立起最适合自己的渠道。在传统分销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分销方式,进行渠道创新,将给区域农产品品牌营销注入新的活力,焕发出蓬勃生机,带动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丽亚 连先亮:对区域特色农产品销售模式的探讨及实证分析[J].现代商业,2004

国外农贸市场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物流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4月17日

红河州地处云南南部,有丰富的物产资源,种类繁多的农副产品,但农产品物流模式十分落后,造成了农产品流通时间长,损失大,效率低,增加了流通成本,降低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如何提高农产品物流运作水平,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对发展红河州农业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具有深远意义。

一、红河州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优势

1、农产品品种丰富。红河州资源丰富,是云南省有色金属和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全州有三个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经济作物以甘蔗、花生、烤烟为主,草果产量居全国首位。香蕉、菠萝、石榴、葡萄为自治州的名产。农产品不仅销往全国,也是对越贸易的重要商品。

2、红河州的地理优势。红河州是我国西南开展对外贸易的传统集散地,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国境线长848公里,始建于1895年的滇越铁路从昆明经红河州河口县可直达越南重要港口海防。境内有河口和金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泛珠三角“9+2”区域经贸合作中,红河州的地理区位优势条件得到充分发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越“两廊一圈”、昆河经济带,红河工业区的规划建设,红河州将成为云南省面向南亚的大门,走向亚太的桥头堡。这样的区位优势意味着以蒙自为中心的滇中物流中心必将成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蒙自为红河州州府)。

3、政策扶持。长期以来,中国与东盟经济交往密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贸合作从单纯的双边贸易发展到相互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工程等更广阔的合作领域。红河州物流的发展已引起了中央、省委的高度重视,在《云南省“十一五”物流规划》中已明确在全省建设昆明、蒙自、大理三大物流中心,州发改委、州商务局委托编制的《红河州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现已基本完成,已将蒙自现代物流定位为国际型+转向型+城市配送型,形成覆盖滇南和境外的中心点,其核心功能包括货物集散、货物中转、配送、商品配送、商品检验、物流信息服务等。

二、红河州农产品物流运作中的问题

我国农产品物流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市场化运作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得到较大增长。但红河州受现有基础条件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物流技术水平低。农产品是具有生命的植物性或动物性产品,“新鲜”是鲜活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是由于鲜活农产品具有含水量高、保鲜时间短、易腐烂变质等特点,限制了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红河州注重对农产品增产的投入,而在仓储、保鲜和物流等后续农产品处理加工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一些农产品因保鲜、包装、加工与信息处理等物流技术滞后而蒙受损失。

2、农产品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物流的有效运作必须依赖于多元化的物流载体。目前,红河州农产品物流运作比较单一,主要以农户和物流企业为主,农户仅依靠自身力量进行一些简单而分散的运输活动,物流企业规模小,有的甚至只有一个门面,业务单一,服务水平低。此外,缺乏能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人或者中介机构。虽然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发展农产品物流,成立产销专业合作社,但还很不成熟,其功能不完善,缺乏竞争优势。

3、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物流信息系统是农产品物流的神经系统,对农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的物流信息进行及时处理,才能从容应对市场变化。红河州地广人稀,农户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农产品信息难以传递,物流流向带有盲目性,这些导致了农产品在途损失严重、影响农产品保值增值。目前,红河州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部分边远地区还没实现联网;二是物流信息网络缺乏,农产品信息网络不健全;三是网络之间缺乏平台,相互间互不沟通,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三、红河州现有农产品物流模式

目前,红河州农产品物流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以农户为中心的直销型物流模式。直销方式是最为基本的销售方式,是指不经过中间环节将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的营销模式。以农户为中心的直销型物流模式主要针对一家一户小规模农产品。该模式以农户为物流主体,农户在物流中承担多重角色。农户不仅是农产品的生产者,还是农产品的销售商和承担农产品储藏、运输的物流商。

该模式的具体流程如下:农户将收获的蔬菜和瓜果进行简单裝筐或装箱后,放置于运输工具上。一部分采取销售方式,直接运到农贸市场或早市销售给消费者;另一部分采取批发方式,自行送到批发市场,销售给从事批发业务的商户。而对于一些特色瓜果,中间环节更少,消费者会直接上门选购。以蒙自石榴为例,由于蒙自石榴有良好的品质和较高的知名度,在石榴成熟的季节,农户直接将采摘的石榴运到靠近公路处的简易棚舍进行销售,前来购买的多是从城区驾车前来的消费者。

这种模式是较为古老的一种模式,也是目前红河州农产品的主要物流模式,它具有完整的“自给自足”的特征,其结构“小而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整个运输风险全部由农户自行承担。

2、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中心的物流模式。该模式是由农户自愿参加,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系列化服务。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组织化程度高,联合性好,可以与超市、农贸市场、其他农产品需求企业等零售终端进行对接,利用物流信息的传递,提升物流效率。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对内部人员的所有产品进行集中管理,通过装卸搬运、流通加工、运输等环节到达销地。该模式下农产品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但农户和合作组织是一种契约形式,在谈判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利益易受侵害。

3、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物流模式。该模式物流环节较多。以蒙自石榴为例,农户将石榴进行简单包装装箱后,由水果贩销户上门收购,并用自有车辆运输到各地的批发市场,然后销售给批发市场中专门从事批发业务的商户;批发商户又将商品销售给从事零售的商户,如超市、蔬果商店、小商贩等;最后,通过这些零售的商户用自有车辆或是雇佣的运输工具运输到销售地点,最终销售给消费者。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涉及到贩销户环节还存在多次倒运现象,小批量贩销户将农产品卖给大批量贩销户,再进入批发市场环节。这样使得物流成本增加,降低了物流效率。

四、红河州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优化

结合红河州农产品物流运作的现状和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对红河州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1、加快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流通的顺利运转,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农村的交通、通讯和物流设施的建设以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流通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泛亚铁路昆明-蒙自段已通车,红河机场也已投入建设,在红河州涉外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条件逐步改善的同时,要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做到村村通公路,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同时要发展和改进各式农用运输车。另外,生鲜农产品有自身的特点,要加强保鲜库、冷藏库的建设。

2、完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发展多元化的农产品合作组织,可以提高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化程度,解决组织管理效率低下的物流现状。目前,红河州农产品市场中,农户和合作组织表现为一种不完善的契约形式,制约了红河州农产品发展。完善合作组织功能,使农户可以直接通过合作组织和超市、农贸市场、其他农产品需求企业等零售终端进行对接,这样可以降低农户风险,减少物流成本支出,促进物流信息传递,为农户增加收益提供保障。

3、健全农产品信息网络平台。在物流系统中,信息流是带动整个系统运作的动力。面对全国逐步开放的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下,需要在科学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下发展农产品生产。国外农产品物流之所以效率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高。红河州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强化规划协调作用,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使市场需求和生产供应系统信息对称,生产满足需求、需求拉动生产。

4、推动第三方物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指为公司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的外部供应商,提供的物流服务一般包括运输、仓储管理、配送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专业化的物流知识、技术、设备、专业人员以及系统化的物流规划和管理水平,能为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专业化服务,让他们来优化农产品物流体系,效果是非常积极的。物流业作为服务性行业,关键要体现“服务”二字。目前,红河州提供全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没有,小型物流公司服务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综合的一站式服务。因此,引进和培育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服务水平,对提升红河州整体的物流水平是极其重要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凌晓辉,彭苏梅.江西省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现代园艺,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