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绵城市设计依据

海绵城市设计依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绵城市设计依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绵城市设计依据

海绵城市设计依据范文第1篇

1海绵城市理念的基本内涵

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而这些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又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无法避免的影响,部分城市会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城市干旱或是内涝等问题,这就会大大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的正常生活,在这一城市发展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也就应运而生,并为城市发展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海绵城市理念指的是以尊重自然环境和生态优先的原则为基础,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灰色基础设施的相互结合,保证城市能够如同海绵一样,有效应对洪涝和干旱等问题,从而保证城市能够自行净化、渗透和积存雨水,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逐步提高,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

2城市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城市建设者没有关注城市的竖向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常常忽视竖向规划的作用,导致,竖向规划偏离实际,最终诱发城市发生雨后的严重内涝问题。第二,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专项规划与用地规划相互脱钩的问题,城市管理者需要同步考虑用地规划与专项规划,然而实际情况确实,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仅仅关注城市的功能分区,而没有同步考虑专项规划问题,最终导致开发强度与周围基础设施配套之间的相互脱钩。第三,缺乏定量分析,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之前,需要对城市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和调研,从而选择适当的天然海绵体保护措施以及土地的开发强度,现阶段,较为常用的定性方法表现形式为文字描述型,这一方法相对较为简便,但其缺点在于容易偏离实际、严谨度较差。

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方法

第一,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需要摒弃以往的城市规划理念,对海绵城市的基本作用、内涵以及应用方法进行全面的把握,并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导下,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可持续的生态观为基础,重点规划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城市与生态的空间关系等内容。在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做到尊重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对海绵城市理念加以灵活、深刻的把握,从而提高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合理性。第二,仿生人工海绵体的构建。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指导,在海绵体人工构建与保护的同时,通过仿生人工海绵体来增强城市的雨水储存和收集能力,常用方法包括: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科学分析城市洪涝情况,使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发挥最大作用;利用城市市政试点或大型停车场,对再生水的专用通道和设施加以建设,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为基础构建仿生海绵体,从而实现节约用水的目标。第三,建设和改造生态海绵体。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为生态海绵体的人工改造和建设,在城市生态海绵体相对缺少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人工的方式建设和改造海绵体,从而调节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其生态海绵体的数量。常用的生态海绵体人工改造建设方法包括:改造城市园林绿地,利用下凹式或滞留塘等形式收集雨水,并将其与绿地景观资源相互结合;对城市水系加以改造和构建,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自然水资源的调节作用;对传统的绿地布局形式进行调整,在有效控制投资成本和城市建筑面积的基础上,以面积更小、更为分散下沉式绿地取代以往集中的绿地建设形式,从而促进雨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设置人工绿地和园林,增强城市的洪水弹性应变能力[1]。第四,天然海绵体的修复和保护。城市规划建设中常用的天然海绵体恢复和保护措施包括:一是利用生态走廊的构建,加强天然海绵体保护措施,从而促进海绵城市的发展,构建起生态海绵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出天然海绵体的作用;二是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砌岸、水植物培养以及淤泥疏浚等措施,从而有效修复绿色生态系统,保证天然海绵体的调洪能力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对非建区和建区进行准确划分,利用强制性的方法对天然海绵体加以保护,避免其受到破坏[2]。第五,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城市管理者需要从整体上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并做好城市规划之前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进行专项的城市规划研究,并以相关研究结果为依据,对城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加以评估,从而确定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和处理现状以及潜在能力,而这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目标和方向确定的基础,会对城市的开发策略和开发原则产生直接的决定性作用,经过城市水系和道路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能够为海绵城市的构建,以及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城市规划需要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等特征来划分汇水分区,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理念能够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对海绵城市理念形成深刻的认识,转变管理理念,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关注天然海绵体在海绵城市构建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充分构建仿生人工海绵体和人工改造的生态海绵体,从而增强城市的雨水处理能力。

作者:王艳海 单位:聊城市规划局

参考文献:

[1]苏义敬,王思思,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3):39-43.

海绵城市设计依据范文第2篇

热词:教材建设 教材规划 人才需要

教材是学校专业教育(教师、教材、学生)的三大要素之一,是专业教育教学重要支撑,是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教材出版也是专业出版社的重要版块。教材规划是行业部门、学校(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出版社等开展教材建设的重要依据和组织形式。做好每五年一次的教材建设规划选题、组织编写和教材推荐工作,无论对行业人才培养,对学校教育,还是对出版单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五”土建类教材规划优势明显

住房城乡建设行业从业人员近5000万人,但整体素质偏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约800万人,占16%;高中学历约1000万人,占20%;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约3200万人,约占64%。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数量、结构、素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教材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环境。今年2月6日,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管理、城市建筑评估、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质量管理、建筑安全管理、城市安全、装配化施工、建筑节能、城市节能、供热管理、地下管廊建设、街区路网改造、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生态修复、污水大气处理、垃圾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住房城乡建设行业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客观上为包括教材在内的图书出版提供了出版方向和内容要求。

(一)“十二五”土建类规划教材代表了行业最高水平

土建类专业包括本科14个专业、高职32个专业、中职13个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是土建类专业教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评选的“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各专业核心、急需及特色教材,也是土建类专业教学的首选教材,代表了行业教材建设的最高水平,在行业内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行业影响力。

根据2011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选题的通知》,高校土建类专业共有388项选题列为土建学科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其中高校本科选题216项,高职172项。到2015年底,本科专业完成出版171项,完成比例为79%;高职专业完成出版130项,完成比例为76%。总体完成率比“十一五”规划选题提高了9%。另外,部分选题还获国家“十二五”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约占申报数量的20%40%,远高于教育部5%选送比例。各专业层次规划教材出版完成情况如下:

1.本科专业。完成比较好的专业为土木工程、工程管理2个大专业,完成率90%以上。完成较好的为建筑学、城乡规划、给水排水工程3个专业,完成率80%以上。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因该学科专业内涵变化较大,完成率偏低(53%)。风景园林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为新专业,教学成果积累时间相对较短,大部分教材为新编,完成情况欠佳(完成率37%―58%)。

2.高职专业。完成比较好专业为土建施工类、工程管理类2个大专业类,完成率90%以上。完成较好的专业为建筑设计类、市政工程类、房地产类和城镇规划与管理类4个专业类,完成率80%以上。建筑设备类完成率偏低,仅仅为46%。

5.中职专业教材。土建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中,没有规划中职教材,但建筑工程施工与建筑装饰等中职专业完成国家“十二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5种;建筑工程施工与建筑装饰专业完成4种。市政工程施工、给排水工程施工与运行专业完成12种,但总体数量偏少。

(二)学校选用规划教材优势明显

规划教材是各高校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并推荐的教材,无论在内容质量还是出版质量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在全国各学校的使用率一般在30%―100%之间。本科专业规模较大的土木、建筑、给排水等,其主干课教材基本做到全国设置专业学生使用率全覆盖,有些主干课教材还被相关专业选用,使用率甚至超过100%;本科专业教材使用率普遍高于高职专业,说明本科规划教材得到学校认可度更高;中职专业教材建设明显偏弱,尤其在数量上,规划教材偏少,在使用上更是多样化,使得教学质量难以把控。

(三)规划教材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

由于规划教材是行业管理部门组织评选、各编写单位和出版单位重视,作者优中选优等因素,规划教材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质量和传承得到保障。土建学科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其作者和所在学校一般在我国土建行业具有很高的地位,有一定的权威性,且规划选题以修订版为主,约占70%以上,体现了良好的知识传承。

2.教材内容符合人才培养规范要求。“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大多数属于各专业教指委推荐教材,并严格按照各《专业规范》的教学要求编写,最后由本专业的专家审定把关,教材内容得到保障。

3.注重了教材课件的开发建设。在新版系列教材中,注重了配套教学课件的建设,如按新专业规范编写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全部配套了教学课件。2015年出版的中职各专业教材,绝大部分都完成了课件的配备工作,受到学校和教师欢迎。

4.注重新技术领域教材建设。建筑学专业配合BIM新技术,开发了建筑数字技术系列教材,对推动建筑信息技术教学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