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兽医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兽医微生物学》 动手能力 教学改革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好该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兴趣,并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牢固基础。动手能力是学生考研、就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考查指标,其能力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许多高校本科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较差[1],某些毕业生在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室和研究室的毕业实习就反映出许多问题。虽然微生物学的大多数实验操作都在瓶瓶罐罐内进行,有人戏称微生物学实验为“小儿科”或“过家家”,但不规范的实验操作将给科研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导致临床微生物学检查误诊。本文从兽医微生物学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并由此提出提高动手能力的几种措施。
一、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面临着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明显欠缺。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原因多种多样,现就往年我校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1.学生课余时间少,实验课安排紧张。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在第五学期或第四学期开设,由于课程多,学生的实验课安排往往很紧张,有时不得不安排在晚上和周末进行。疲劳战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许多学生逃课,或为了应付了事而照抄实验报告的现象非常突出。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准备了实验,学生的反映却并不积极,这种现象也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实验课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方法。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加上许多实验的考核需要经过二十四小时培养后才可以检查操作效果,实验结束后进行操作考核存在一定的难度。除了开展过几次实验课考核外,通常情况下根据实验报告和实验出勤情况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考核监督办法,学生对待实验课的态度明显不认真。
3.学生片面追求英语过关,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开设的学期,学生正好面临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一时期的学生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实验技能的重要性,不少学生认为可利用的时间都用在了英语学习上,片面追求英语高分,相对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许多学生经常不上实验课。
4.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缺乏力度。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员准备好实验试剂、器械、材料、培养基等,教师将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步骤讲解清楚,学生只需要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即可[2]。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很少能主动参与到实验中,袖手旁观者居多,动手能力提高缓慢。许多高校的《微生物学》实验课也暴露出类似的问题[3]。
二、实验课教学改革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组进行了《兽医微生物学》A类课程的建设,同时承担了校级教改课题“兽医微生物学师生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教改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先后进行了如下改革。
1.新学期开始就制订本学期实验课安排计划。
根据学生的课程表,开学第一周就对全学期的实验课进行了统筹安排,每个班级的实验时间均固定,同时在学时安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和实验设计的要求。实验计划性更强,避免了往年与学生联系实验课时与临时增加的某些课程和活动发生冲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
2.制定切实有效的实验监督检查方法。
课程小组教师和实验员经共同商定,对每个实验都制定了相应的监督检查方法。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练习了无菌操作倒平板后,为了节省时间,后续实验用的平板大多由实验员或课代表将全班同学用的平板倒好,再分发下去。由于缺乏锻炼,学生的无菌观念较差,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对实验草草了事。改革后,实验用的平板由学生在实验课上轮流到讲台进行无菌灌制,并同时对学生的操作打分。许多学生平时没有认真锻炼实践技能,上了讲台不知所措,抓耳挠腮,不是让酒精灯火焰烧了手,就是把培养基撒满桌子。通过检查刺激,大多数学生端正了实验态度,在实验课堂中经常可见学生以组为单位认真讨论实验问题的现象。
3.调动教师的责任心。
教师的责任心与学生的认真态度密切相关。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出勤检查不严,有的学生点完名后就溜号。改革后课程组教师统一认识,每次实验课至少两次检查学生的出勤率。课程组规定,实验平时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15%,其中实验出勤占10%,实验报告占5%;缺课一次扣1分,缺课两次扣2分,缺课三次扣10分,同时实验报告计0分。由于制度严格,学生再没有了缺课的情况,保证了学生有提高动手能力的机会。
4.开设综合性实验和大型设计实验。
将实验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开设了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中需要的实验技术在传统实验教学中都以孤立实验的形式开设,新的教学模式下将几个实验内容进行融合,而且可在不同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中反复练习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例如我们开设了综合性实验“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改革前该内容分两个独立的实验:“细菌的生化试验”及“肠杆菌科”,按照教师准备、学生操作的方法,学生往往对实验印象不深。改革后该实验的开设方法为:以临床症状疑似大肠杆菌病的病死鸡为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大肠杆菌病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从实验准备到具体操作均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这种实验需要应用细菌的抹片制备及染色、细菌的分离培养、细菌的生化反应、肠杆菌科及药敏实验等多个方面的实验知识,学生从培养基的配制着手,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制订出实验计划并逐步作出诊断。通过“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葡萄球菌与链球菌的分离鉴定”、“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等四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基本上对分离鉴定建立了清晰的思路,提高了动手能力,锻炼了综合运用微生物学实验手段的能力,也密切了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在综合性实验中,我们尽可能要求学生到教学基地采样,熟悉采样原则、临床疾病的类型和特征等,学生对自己采集的病料有较强的责任心,更愿意亲自用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对疾病进行系统的诊断,有效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5.改变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
针对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实验课教师经过交流,统一了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以往的实验报告内容分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思考题等内容,由于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给学生抄袭报告提供了便利。改革后,实验报告的内容进行了如下规范:对开设的四个基础实验(细菌培养基的配制、细菌的染色及形态观察、细菌的移植及分离培养、自然界微生物的分布等),实验报告按原格式书写,对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按照研究论文的格式书写,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参考文献等内容,实验报告增加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内容,并规定如有抄袭现象,不论抄与被抄,实验报告一律计0分。改革后的实验报告书写格式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写作科研论文的锻炼机会,为学生的课程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目前,兽医微生物学课程已完成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组教师的一致努力下,兽医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教师的责任心大大增强,实验设计更加合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文治,孙晔,俞岑等.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微生物学》重点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07,34,(2):386-389.
[2]柯野,黄晓敏,方白玉等.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生物学杂志,2008,25,(3):73-74.
[3]刘建玲,陈文强,邓百万.建设高质量的微生物实验课程探析.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1):88-90.
目前全国各大学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都在提高,由本科到研究生或博士生教育成为大学办学质量上台阶的核心标准,本科教育是基础,研究生教育是在基础上的提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研究生的培养,为博士生的培养输送优秀的人才。
1 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前的培训
研究生在大学时期虽然做过一些与理论课有关的实验,实际进入实验室工作对科研实验却是比较陌生,工作起来也不顺手,有必要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实验室操作基础培训,使他们在短期内适应实验环节,有利于研究生在设计实验时有清晰的思路。在实验操作时可避免失误,对仪器设备的性能和用途有大概的了解,对药品和试剂的保管和注意事项有初步的认识,使他们懂得实验器材的使用和维护,实验用具的清洗步骤及一般实验步骤。有的实验材料可重复使用的道理,避免浪费,提倡节约的优良品质。
2 研究生实验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研究生在本科时期侧重基础理论学习,现在独立构思实验设计期间因缺乏实验经验走过许多弯路。研究生应充分了解本校各学科的实验器材的性能,科学实验的探索需要耗费大量的实验耗材,科学的实验方法可以使课题顺利结题,缺乏科学依据的实验构思往往使实验难进行下去。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应首先了解学校内与该课题有关的仪器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在设计课题时做到心中有数不浪费有限的资源。所以在实验设计前应针对课题有关实验技术问题与相关技术人员多沟通,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物质资源,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研究生在实验构思时出发点要着手前人已做过的实验,一些实验也可通过创新或改进,但必须有理论依据和可行性。
3 了解动物实验切片标本制作过程
研究生由于不了解常规组织病理学技术,对组织病理标本的取材后没有及时固定或固定液选择与所要表达的不一致,例如:我们常常遇到有的研究生把动物致死取材后,标本通常用10%福尔马林固定,但对糖原的表达不利,有的标本必须做冰冻切片,且按常规石蜡切片方法处理。标本前期处理不好很难达到理想的要求。组织标本处理不当造成制片困难,有的标本需要做多项检查,如免疫组化,流式细胞仪,DNA的扩增,显示细胞内多种酶类;石蜡切片特殊染色对固定剂的要求等,这些因素在对标本的处理时都要考虑,由于研究生对课题需要表达的东西没有及时与实验技术人员沟通,造成标本因处理不当而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4 实验耗材要集中管理
研究生在实验中对药品的用量和消耗用品的浪费较大,实验技术人员必须严格试剂和消耗品的管理,研究生在进行实验时列出所要试剂和消耗品的清单如:细胞培养瓶、EP管、EP管盒、冻存管、细胞培养板、医用手套等的用量,实验技术人员在充分保证实验进行的情况下准确给出使用量,实行物品领用登记制度,避免浪费。
5 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作用
实验技术员在本专业领域有着丰富的实验经验,当研究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实验技术人员具有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必要时指导研究生进行实验。研究生的导师虽然掌握大量新的理论知识,但实验水平参差不齐,实验知识技能和操作在某些方面不足,而实验技术员在实验方面比较有优势,能够较好地完成实验项目,在培养研究生实验动手能力中起到积极的作用。研究生初进实验室常规清洗、高压处理细胞培养用具都不会,需要实验技术人员指导,在实验操作环节中缺乏技巧往往导致实验失败,重复实验造成物质和时间的浪费。所以实验技术人员在指导研究生实验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6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很荣幸,我有再一次站在这里的机会和大家讨论我的想法。今天,依我们班会的主题,我把我对学业与就业方面的认识与大家分享。
首先,大家都应该明白,我们是一代特殊的人,80后,这个特殊的名字,使我们的成长有了父辈们所没有过的经历,我们赶上的这个时代太特殊,生活水品的迅速提高,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我们生活中的障碍多了起来,比如,有人随着潮流走丢了,有人被科技迷惑了,在网吧迷失了自我,也有好多人,背负着与父母之间无法沟通的难题。我们成长的障碍确实太大了。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还是我们赶上了大学扩招。社会上大学升的急剧增加,使得我们这一代人有了不上大学不太行的难处,所以,我们这些因为各种原因未能顺利上大学的人,选择了自考,自考,就是我们的学业,顺利的拿到我们的本科毕业证书,就是我们完成学业的最直接的办法。
但是,仅仅拿到这个证书当然不是我们的目的,因为我们真正面对的问题是以后的生活,以后在那里找碗饭吃。毕竟我们以我们单纯的目的,努力的学习换来的毕业证书不可以直接吃。我们要用它找工作。联系起来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考虑下,我们剩下的时间里边,如何做,如何减轻我们就业的竞争压力,怎么样哭诉的有份好工作,如何快速的挣钱,因为有个很必然的事实就是,我们毕业后,没有多长时间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了。到那个时候,奋斗就显得更艰难了。我们不小了。
如今就业是很有压力的,在韩国,青年失业率是9%,日本12%,西班牙9.4%,全球失业人口一半是青年,20*全国大学生就业率73%,20*年72.6%,20*年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约500万人。比*年翻了1.5倍,加上用人单位招聘条件的进一步苛刻,形势就变得十分严峻了,在这么严峻的问题下,让大学生心无旁念得学习,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不能不去学习,不能不去掌握知识。为什么呢?
大家也都明白,大学生这几个字如今不值钱了,那么值钱的是什么呢?值钱的是大学生接受的教育,是我们大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我们必须慢慢掌握的雄厚的理论知识。因为这些使我们具备了快速成长的能力。又一次,在跟我们培训公司一个分区经理做期工作汇总完后,跟他聊天,我说:“通过这期工作,我发现自己……”,我还没有说完,他接上了,“是不是发现自己在各方面能力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想,大家都明白,我本来想说的是自己在某些能力方面的欠缺,但是智慧的人却认为这是发展空间,所以大家不要担忧,现在不是下定论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成熟,我们现在的利用价值还很小,不要,也不用自暴自弃。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趁着我们不用考虑如何挣钱的时间里,壮大我们的知识,填补我们自己还能发现的所欠缺的能力。*在《赢在中国》中举了两类必然成功的人,其中一个就是“做技术方面的顶尖人才,做到全国,全世界前100名,那时候我们可以用我的只是去换取财富”。不要好高骛远了,实际点,同学们,缩短我们手与眼的距离,别看太远,没有用的,手够不到。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不要担心就业,踏踏实实的学好知识才是当前最重要的。
在一个就是希望大家都可以加强一下自己的交际能力,与人交流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最应该有的能力,也是最难做的一件事。交流就是说话,说不好话,就无法与人交流,面对这个问题的朋友们,我建议最好的就是多读书吧!“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就能提升我们的说话水平。
关键词:动物医学 兽医 临床实践教学
一、兽医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兽医临床教学的必要性及主要内容。动物医学专业涉及多门学科,且各门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相互联系,而临床实践活动是对所有学科内容的综合运用。兽医临床实践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关键,贯穿于各门学科,它是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课内容开展的动物疾病诊疗、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检疫检验等活动的综合实践课程。
2.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若想有效看病和看好病,则应全面掌握所有动物的各种疾病特征和发病规律。为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而这需要借助临床实践课程才能完成。
3.社会需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畜牧兽医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宠物饲养规模日益扩大,也增加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而现行的教学体制根本无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他们理论知识虽然扎实,但动手能力不高,因此,需要开展临床实践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兽医临床诊断技术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实践课程中的关键。主要包含动物临床传染病学、解剖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动物疾病的规范化教学,明确规定了诊断流程、诊断要求、诊断技术,可使学生全面驾驭病理解剖、微生物分离培养等技术,并培养了学生的临床实际运用能力。
2.PPT演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多媒体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应用范围广泛,然而如果单纯依赖PPT教学很难获得可观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进行适当的实践操作。精巧的PPT是兽医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基础,应从动物病例开始、发展、治疗康复进行全程连续展示,辅以临床病例,向学生逐渐演示疾病发展。
3.各种动物疾病的通用教学规范。例如,在讲解动物传染病时,应在各种动物传染病中穿插清晰、直观的PPT制作模型,并针对各种动物传染病选取典型病例,按照发病特点、临床病症、病理解剖特征、实验室诊断方法、防治措施及效果和最终处理方法的顺序讲解。
三、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创新
1.学生能力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自身能力认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在学习后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不断反省,以此来提高自身能力,也鞭策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能力较差学生的培养。相互评价是增进感情、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强化团队协作精神的主要手段。因此,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评价指标。
2.教师对学生能力的现场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够评判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可以参照具体情况调整满足学生需求和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也可对学生进行专门辅导,以此来提高班级整体的兽医临床实践能力。现场评价主要包含对学生听课态度、课堂参与性、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病例的认识等内容的评价,这些内容不仅代表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映射着教学效果。
3.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用人单位是学生展现自我的主要平台,因此,建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能够鞭策教师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更多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该评价体系主要包含对学生工作态度、环境适应能力、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工作创新意识和积极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结语
动物医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临床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兽医临床实践涉及多个学科内容,该门课程的学习建立在学习其它多门课程的前提下,同步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目前,伴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学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学工作者的关注。病例是实践教学中的主要资源,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有以教学内容为基础,选择合适的病例,实施问题讨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杜 邵春艳 吴永 等 动物医学专业兽医临床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170-9171,9174。
【关键词】手机依赖;内外向;大学生
网络通信技术的成熟和推广,手机的广泛使用,以及微博、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应用在手机上的普及,使得人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在带给人们便利和娱乐的同时,有关手机使用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接踵而至,“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Dependence,MPD)[1]这个新名词就也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一、理论回顾
(一)手机依赖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对“手机依赖”定义的研究各有侧重,李止庸(2012)认为“手机依赖”可以界定为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使用,对身心健康及学习工作生活产生负面作用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手机不离身,随时拿在手里,并下意识查看,手机一旦不在身边或没信号、没电时有落寞感和烦躁感,手机铃声长时间不响或来电明显减少,会感到心烦意乱,与人沟通交流时有意无意地回避面对面,过分依赖手机短信或打电话。[2]手机依赖多见于白领人群或青少年人群中,故将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可行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指导大学生健康使用手机,避免手机依赖提供依据。
(二)对手机依赖现象的研究
国外学者于近几年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韩国Koo Hyun Young教授2009年《韩国青少年“手机依赖”规模的发展状况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控制、冲动和手机的使用显著相关,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2[2]。综合澳美韩各国学者研究可以发现,手机依赖者在人格和社会接触上有着其明显的特点。
国内学者通常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机依赖现象,通常是在一所或多所大学内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大部分研究将手机依赖定位在对手机通讯(如短信、电话)等常用功能上的持续需求感和依赖感[3],主要是针对有无依赖、功能使用、依赖原因、产生影响等问题。临床一般认为手机依赖受性格内外向影响较多,但王芳等认为手机依赖与性格无关,杜立操和熊少青认为手机依赖女生在量表的去断性维度上人数显著多于男生,城市生源比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的去断性、突显性以及强迫性明显。而唐玉[6]基于以前学者的研究通过SPSS数据分析得出大学生对手机有一定的依赖,但这种依赖是对其功能的依赖,并没有排除与外界社会的接触而患上“手机依赖症”。徐华等[4](2008)、邵蕾蕾[3](2010)、韩文娟[5](2011)分别编制了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经检测信效度较好不难发现学者们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各有不同,因而导致一些结论相互矛盾,本研究旨在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并依据调查数据得出结论以验证猜想。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以北京林业大学不同专业、年级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80份, 收回80 份,有效问卷75份,有效率为93.75%。其中男生34人(45.3%),女生41人(54.7%),来自城市的学生52人(69.3%),来自农村的学生23人(30.7%)。
(二)研究工具
1.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
自编《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测得其信度为O.8728。
2.内外向量表
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问卷中的内外向量表,共包括21项测试题,其再测信度为0.6883。
(三)程序
(1)通过访谈、前测,编制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
(2)同时发放由《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和艾克森人格量表中的E (内外向)量表组成的研究量表,进行施测。
(3)回收问卷,进行统计。
三、结果与讨论
在我们设计的手机依赖问卷中有“购买手机的理由”这样一道题目,我们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众多购买手机的理由中,选择“方便联系”这一项的人数最多,占到总体比例的75.93%,位居第二位的是“学习需要”占到总体比例的14.81%,“赶时髦潮流”和“身份象征”所占比重均为3.70%,其他选项占1.85%。由此可见,手机作为人与人间的联系媒介,已经开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而学习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购买手机的重要理由之一。
在“晚上睡觉时是否关机”这道题目中,有41.46%的人选择睡觉开机,有58.54%的人选择睡觉关机。随着人们对手机的使用日益频繁,因使用手机而产生的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手机是具有辐射性的,对人的身体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尽管存在手机辐射的因素,但也依然有近半数的人选择睡觉开机,很显然,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性还是很强的。
在“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这道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2-4小时和6-8小时的人数居多,分别占总比例的29.27%,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4-6小时的人数也占到总比例的24.39%,更是有14.63%的人每天使用手机在8小时以上。我们所调查的大学生所在学校的作息时间均为上课时间是早8点至晚8点50,晚11点熄灯,其中晚8点50-晚11点同学们的活动多数为上网或者上自习。由此可见,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占到白天活动的很大比重。
“每天使用手机通讯时间”这道题目显示,绝大多数人每天使用手机通讯的时间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有17.07%的人每天使用手机通讯在半小时以内,较少一部分人每天通讯时间长达一小时以上。与上一题“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相比较可以看出,大多数人使用手机的主要功能一方面是通讯,另一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手机的其他功能,如:手机上网、游戏、音乐等等。
通过“更换电池频率”这道题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有63.42%的人更换电池的频率为2天以内,由此可见看出大学生使用手机还是比较频繁的。
在“上课手机状态”一题中,有68.29%的同学选择了震动,26.83%的同学选择让手机静音,2.44%的同学选择不带手机,仍有2.44%的同学选择铃声,无人选择关机或者铃声加震动。这说明大部分同学上课还是比较尊重老师的,即使手机开着也会主动选择调成震动。
在“使用手机最多的功能”一题中,有66.27%的同学选择即时通讯,14.46%的同学选择上网聊天,8.43%的同学选择拍照功能,7.43%的同学选择看小说。这说明大部分同学主要将手机用于短信电话等即时通讯上,部分同学也会使用手机附属的上网、拍照等娱乐功能。
在“经常使用手机的时候”一题中,有60.91%的同学选择上课,12.73%的同学选择睡觉躺在床上,10%的同学选择上厕所,10.91%的同学选择休息或上自习时,5.45%的同学选择周末。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对上课内容无多少兴趣而选择玩手机(包括上网聊天、发短信、看小说等),另外很多同学会选择在躺在床上睡觉前后玩玩手机,这也许也间接反映出现代大学生的睡眠问题。而休息或周末期间大学生一般都使用电脑冲浪上网或者外出,因而这个时间段并不经常使用。
在“上课带手机的原因”一题中,有59.21%的同学选择学习,10.53%的同学选择玩游戏,11.84%的同学选择上网,10.53%的同学选择打发时间。这与“经常使用手机的时候”的调查结果相悖,超过半数以上的同学选择因为学习而上课带手机,然而在课堂上经常使用手机的人也超过60%,我想其实真正的原因应该在于打发时间,可能同学们碍于各种原因,选择的人很少。
表1 不同性格的手机依赖度均值及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内向 2.811 0.4541
外向 2.562 0.5516
从表1可以看出,内向者手机依赖度为2.811,外向性格这手机依赖度为2.562,这说明内外向对手机依赖度的影响不大。二者通过方差齐次性检验,且Sig.值为0.135,说明性格和手机依赖度没有明显关系,而从相关性来看,二者Spearman''s rho相关系数为0.17,Kendall''s tau_b相关系数为0.14,结果表明二者关系关联不大,这与部分学者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可能是因为此次调查样本量过小,而且性格也不能完全解释手机依赖这种外部行为。
表2 不同性别的手机依赖度均值及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男 2.838 0.5328
女 2.664 0.4663
从表2可以看出,男生手机依赖度均值为2.838,女生均值为2.664,说明男生与女生手机依赖程度相差不大。而进一步通过均值比较后,二者通过方差齐次性检验,sig.值为0.034,说明二者均值差异显著,这与部分学者研究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手机依赖的研究结论一致。
表3 不同生源地的手机依赖度ANOVO分析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Between Groups 0.038 1 0.038 0.152 0.699
Within Groups 9.731 39 0.250
Total 9.769 40
使用SPSS13.0进行不同生源地手机依赖度的显著性分析,通过上表的结论得出sig值为0.699,大于0.05,接受原假设,表示不同生源地手机依赖度在α=0.05水平上无显著性差异。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使用Excel及SPSS13.0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
(1)手机作为方便人与人间联系的媒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因此,方便联系成为了人们购买手机的首要原因。此外,其上网、学习辅助、拍照等其他游戏娱乐功能也成为人们购买和使用手机的重要原因。
(2)每天有68.29%的人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四小时以上,半数以上者人更换手机的频率则是一到两天,由此可见大学生手机依赖度总体还是很高的。
(3)大学生最经常使用手机是在课堂上,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小细节如:睡觉躺在床上的时候、休息或上自习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等等都会使用到手机,由此可见手机几乎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处处紧密相关。
(4)本研究中大部分同学表示上课带手机的原因是为了学习,可是其使用手机最经常的时候是在课堂,前后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以自身感受和理解而言,被调查对象上课带手机的真实原因应当是打发时间、在课堂上游戏娱乐,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表达真实的想法。
(5)男生和女生的手机依赖度差异显著,这与部分学者研究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手机依赖的研究结论一致。
(6)手机依赖度和性格的内外向没有明显关系,这与部分学者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可能是因为此次调查样本量过小,而且性格也不能完全解释手机依赖这种外部行为。
(7)城市与农村生源的学生手机依赖度差异并不显著。
总之,手机因其使用的方便性、多功能性,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大学生整体的手机依赖水平较高。我们建议大学生应当减少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与老师积极互动交流,不沉迷手机娱乐游戏,应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做到娱乐和学习相结合。同时老师也应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还可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手机加以创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课上发短信向老师提问等便不失为一条创新举措。
参考文献:
[1]邹云飞,邹云青,姚应水.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症的横断面调查[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1):77-80.
[2]李止庸.国内外“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文献综述[J].128-131.
[3]邵蕾蕾.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的编制[J].社会心理科学.2010(9-10):126-130.
[4]徐华,吴玄娜,兰彦婷,陈英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