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第1篇

教育来说,虽然投入大量的经费也不是什么都能办到的,但是如果经费支持缺乏却是什么也办不到的,投入经费是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解决的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对财政投入的力度加大,对于教育经费的相关投入要逐年增加,尤其是对义务教育投入的经费要向农村和薄弱的学校倾斜。除了“两免一补”的惠农政策认真执行之外,还要对农村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资助力度加大。

其次,对农村主阵地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按照各地相关实际情况对留守儿童的相关活动设施和场所进行建立,争取早日实现D级危房全部消除。另外,对于小学段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要加大。从现今四川遂宁市的相关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让教师来对留守儿童进行照顾,是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较好的途径之一。同时最近几年,农村生源不断下降,有部分学校被撤销或者合并,针对年龄较小或者离学校较远的学生,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做到准时到校很难。所以各级教育部门应加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对农村学校寄宿制进行推进和建立,将住宿的规模扩大,改善住宿的环境,切实将留守儿童因为不能得到良好监护所产生的住校难的问题解决。

二、家庭方面:增强情感交流,转变教育观念

无论父母在什么地方,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是其他人根本不能替代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紧密、经常性地保持联系,是让孩子情绪以及行为得到健康发展的最为有利的条件。和留守儿童聊天中,很多孩子都表示“一起与父母吃顿饭就感到己经很开心了”。所以父母要尽最大努力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孩子,将亲情的缺失弥补起来,尽量将因为父母不在所造成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功能弱化的相关状况得到扭转。

三、学校方面:创造良好环境,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途径

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远离家乡到城市务工,导致一部分儿童短期或长期地离开了直接监护人,成为农村的一个特殊人群———留守儿童。据统计,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到了50%以上。由于留守儿童处于一个特殊的家庭环境,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导致“亲情饥渴”,一部分孩子在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同学性格内向、孤僻,产生自卑心理,不愿与别人来往,不善于交流;有的同学因隔代管理,导致性格倔强,暴躁任性,存在破坏或攻击行为。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养成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作为农村小学,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如何从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摸清留守儿童情况

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电子档案。要安排专人,深入各个班级和相关家庭调查清楚全校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落实清楚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姓名、与儿童关系、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等,要掌握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外出务工地址、联系电话、QQ号码和微信号,利用互联网和手机通讯等方式,及时同家长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思想表现、性格及优缺点。只有建立了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档案,才能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针对问题深入分析根源,及时有效解决问题。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学校要借助于网络,从互联网上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建立起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主渠道,发挥多媒体设备功能,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常识,强化心理素质。同时要指导各个学科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要督促班主任在学习和生活中切实关爱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正确对待,帮助走出消极、落后的误区。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设施,安排专人,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问题干扰。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农村小学可能会缺乏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针对这种情况,一是要组织老师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研修,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二是要大量收集、整理网络上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帮助教师采取灵活的方式开展辅导工作。对于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苦恼、烦闷、急躁、焦虑和孤独,可以通过播放心理健康辅导视频或序列化的集体辅导讲座形式进行。对于留守儿童存在的各种个体心理问题,要区别对待,寻找合适机会同留守儿童谈心交流,从根本上摸清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和根源,进行细致、对应的指导,达到真正走入留守儿童心灵,纠正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目的。

三、开展多种教育活动,营造健康成长氛围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切实营造和谐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阳光和爱心。要运用好学校网络教室、留守儿童之家、图书阅览室、团队活动室和兴趣小组等各种阵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并且要多把活动机会让给留守儿童,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感受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爱,顺利跨越心理障碍,改正不良的思想行为和习惯。学校还要借助于网络信息渠道,同社区、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联系,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填补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缺失而带来的空白,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爱,解除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困扰。

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形成教育合力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 小学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民工,而且每年还在以10%的速度递增,而留守儿童则已达到5900多万,数目庞大的留守儿童目前已成为我国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思想启蒙和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起步期,父母和家庭的教育和关爱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来自父母的情感关怀和必要的心理关怀,遇到困难和委屈的时候也找不到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久而久之也就不愿意与外界多接触。有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和行为孤僻等性格特征,平时不爱说话,也不喜欢和老师同学甚至家人多交流,凡事都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不仅不利于孩子们的情商增长,也不利于他们的智力发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父母的生活照料,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良,在身体健康受到损害的同时,也危害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孩子们可能会觉得没有人在乎他们,从而变得自暴自弃。并且,父母外出打工,家里的农活和家务活难免会部分落到肩膀还很稚嫩的孩子身上,孩子们会因为过于繁重的家务负担旷课、辍学甚至因为厌学而退学,缺乏完整义务教育的他们更容易在社会中迷失,甚至做出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此外,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们的人身安全有时也会受到威胁,这些都不利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要解决,还要从根源抓起。教师应当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有一个比较细致全面的了解,给全班每个同学建立一个“家庭档案”,包括学生的家庭住址,经济状况,父母的工作职位和联系方式,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情况。获取孩子们的家庭状况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在开学报到的时候事先准备一份表格,当家长领着孩子来报道的时候要求家长仔细填写表格;也可以平时和学生多沟通,和他们聊聊自己的家庭,对于留守儿童更要多沟通,通过沟通教师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还可以发现他们对于父母和目前生活状态的看法,了解了孩子们的想法,教师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就更具有针对性;教师还可以尝试家访,每个学期确定几个同学作为家访对象,深入到孩子们的家庭生活,获取关于留守儿童家庭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此外,教师还要和孩子们的父母多沟通和联系,争取取得他们对孩子教育的支持和理解,响应学校的号召,配合学校给孩子们更多关爱,给教育更多支持,让孩子们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着的。

(二)全面关爱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

了解了孩子们的具体家庭情况只是第一步,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制定一套相应的应对措施,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更全面的关爱。教师的关爱应该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外地,即使他们再支持学校的工作,给孩子们的关爱也难以做到周全。在孩子父母外出务工期间,教师应当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孩子们的“临时父母”,在生活上,给孩子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例如组织全班学生给留守学生过生日,节日给他们送贺卡,生病感冒组织学生给他们补课、献爱心,等等;在学习中,一方面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爱上学习,因为“喜欢”而学习,而不是“为了谁”或是“为了将来”学习,这样只会加重孩子们的心理负担,长久下去孩子们总有一天会厌恶的;另一方面要教会他们学会学习,也就是自主学习,知识是使人快乐的源泉之一,在知识浇灌下,孩子们的内心会变得积极乐观、感情充沛起来,教师在学习方面需要为留守儿童做出的努力,主要从以上两点进行引申。

(三)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价值观

对于孩子们的监护人来说,可以“监护”的方面似乎只限于物质方面,例如孩子们的吃穿住行,而对孩子们的道德和伦理教育关注较少,导致少数留守儿童崇尚拜金主义、爱摆阔、从小好逸恶劳等不良思想和习性的产生。在大多数家长的眼里,只要孩子们没有犯什么大错,生活上和学习上的问题家长们都不大会过问,来自父母的约束和管制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孩子们的纪律散漫和行为越矩。因此,有必要建立学生监护人、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不仅关注孩子们的物质生活,更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共同促进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三、结语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个新的课题,更是一项现实的任务。农村小学在对待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方面,不仅要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有效促进功能,更要联合家长乃至全社会来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何文红,李作春. 浅议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有效对策[J]. 甘肃教育督导,2012(11).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第4篇

由于“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长期与父母分离,甚至有的父母为了节约钱,几年也不回一次家。孩子长期不能与父母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导致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孩子存在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和群,没有亲切感;有的孩子自私,对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孩子脾气暴躁,易冲动,逆反心理强;有的则内心压力大,胆小,厌学等。作为当今的小学教师,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就这个问题,本人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同行探讨。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还有大部分的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学生的智育,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处于农村的小学教师因受压力过大,而长期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有的教师对“留守儿童”甚是烦恼,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但找不到家长,有时还受气。导致在教师的心理上也存在着偏差:有的教师挖苦、讽刺学生,更有的教师甚至打骂、体罚学生,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对“留守儿童”更是另眼相看,由此更加大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伤害。如:我们学校的一个“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由72岁的爷爷抚养,虽然这孩子很聪明,但是学习成绩差,调皮,脾气暴躁,易冲动,逆反心理强,总认为别人都看不起他,什么坏事都要往自己身上揽。有一次教室门被踢烂了,老师问:“是谁干的”?他马上站起来说:“是我”。老师又问:“你为何要损坏公共财物”?答:“不为何”。此时另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不是他损坏的”。老师便耐心的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我们班上只要有人干坏事,老师都会认为是的。所以,我就自告奋勇地“承认”了。从这件事情上我们能看出:教师不正确的眼光会给“留守儿童”的心理造成伤害,使他们本身残缺的心理更加变形。所以教师一定要转变多年形成的教育观念,做到以下两点:

1、教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另眼看待“留守儿童”

大多“留守儿童”本身心理上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作为教师不只是要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要育好人。“留守儿童”是未来农村的主力军,我们不得不重视。教师在方法上必须对“留守儿童”一视同仁,把自己看作是他们的父母、朋友,要尊重他们。这种尊重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全面的尊重,包括:他的人格、特点,及他们的水平以及他们的状态,家庭情况。其中教师更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与自己是平等的人看待,承认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权利。即使这个“留守儿童”在别人眼里一无是处,教师也应该发现他们的发展潜力,并为他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让他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是真诚的,他才会接受教师,不和教师产生敌意,教师的教育才会有所收效。有句话说得好:教师的教育可能会造就一个人,也可能会毁掉一个人。

2、开展合适的班集体活动

为使“孤僻”儿童不再孤僻,教师可开展多样化的活跃的班集体活动,把握契机,在进校不久,教师便可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班集体活动——“我们拥有一个家”。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形成互相的了解,以游戏“找朋友”“老鹰捉小鸡”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互相沟通,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欢乐进取的集体氛围,使每个集体成员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力。比如:我曾接手的一个毕业班,由于时间紧,“留守儿童”较多,使我无从下手。我想到了利用班集体活动打开他们的心门。我借助春游的大好时机,带着他们来到野外,学生自觉带上红苕,洋芋等食物。我们来到小河边,找来柴禾生起了火,把红苕和洋芋放入火中,围着火堆大家开始了“成语接龙”的游戏。当大家把食物一扫而光后,一学生调皮地把炭灰打在了一同学的脸上,惹得大家哄堂大笑,于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用柴灰打起了“花脸”,过后又是“水仗”游戏。在这次游戏中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距离,结果使学生的心理抵御彻底崩溃,把老师当成他们的好朋友。所以,只有当学生在不断开展的班集体活动中增强了集体意识后,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对是非,是好是坏,美丑与善恶,正义与非正义才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对错误的,不良的东西自然地被唾弃。使他们养成良好健康的心理。

三、学校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暴力倾向 心理矫正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务工或经商,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由此,农村里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5800万人,和2000年的2000万数字相比,近几年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并且这个群体的人数还在继续扩大。这些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心理问题增多,导致农村留守孩子的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本文根据对任教学校留守少年的心理问卷调查,从心理健康剖析留守儿童的暴力事件,以激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类型

一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祖父辈监护,也就是隔代抚养。二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抚养孩子,类似于单亲抚养。三是把孩子寄养于亲戚朋友家。四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2 有暴力倾向的留守儿童监护缺陷

2.1 隔代监护的不妥之处。隔代监护,即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的监护方式。在父母均外出,仅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家庭,基本上采用这种方式。由于隔代监护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隔代家庭祖辈对孙辈的抚养溺爱大于教育,感情大于理智,对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和认知,习惯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化孩子。加之农村大多数老人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懂得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且有时家中农活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指导。

2.2 同辈或自我监护的无助表现。同辈或自我监护型,即年长的照顾年幼的或自己照顾自己的方式。这种监护类型,人数比例不是很大,并且一般要在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孩子已经上了初中或高中的时候才会发生。这种类型,实际上是将本应由成人监护的责任交由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均不强的未成年人自己来监护,就等于没有监护,家庭教育实际上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3 有暴力倾向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3.1 心理偏差。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性格自信、开朗的不多,大多数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变得不爱说话,性格孤僻。

3.2 性格缺陷。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强,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盲目反抗,好冲动,心理承受能力低,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不能与人友好相处,不服老师管教,甚至对着干。

3.3 耐挫力差。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大多数感觉生活没意思,极少数甚至产生过自杀念头,虽说这个比例很小,却不可轻视。

4 造成留守儿童产生暴力倾向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4.1 亲情的缺失。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只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回家看看。从年龄段上看,留守孩子大部分正处在7~14岁的青少年阶段,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虽然留守孩子在学校期间,集体生活的温暖会让他们暂时忘却一些烦恼,可一旦回到家里,那种特有的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

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且父母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4.2 监护人的溺爱或放纵。由于祖辈的人年纪大、文化程度较低,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在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对留守儿童过度溺爱或放纵。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农村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发展。

4.3 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健康心理、良好品性的外部动因之一。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教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一般,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学校通常是进行惩罚性地教育,教师往往是“难以管理的”便听之任之,难以做到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促使其转化。

5 对留守儿童的暴力倾向有效预防

5.1 家庭方面。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能够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留给子女财富,不如让子女成为财富”,这话就道出了一个道理,亲情教育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取代的。

其次,家长应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在沟通时间上、原则上,最好做到每周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多倾听子女的心声,体会子女内心、情感的变化,详细了解子女的渴望和要求。鼓励孩子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以便父母及时了解子女的成长,并及时进行引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再次,重视自己孩子监护人的选择。因为家庭经济问题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尽量不要双双出门,应该至少留下一方照顾孩子,特别是在孩子上学期间,应保证对孩子学习和生活情况的管理,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和影响力。如果父母一定要双双外出务工,则要考虑到受托人是否有责任感,能否做好孩子的监护工作,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宜学习和生活,并经常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最后,还要和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经常保持联系,以便了解孩子的动态。

5.2 学校方面。

5.2.1 细化留守儿童的管理,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课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5.2.2 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

5.2.3 加强心理健康。学校在为留守儿童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订阅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或报刊,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

5.3 农村基层组织。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职能。农村基层组织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转变家长的错误认识,指导家长在外出务工期间和孩子进行联系。

实行预警制和失范追究制。农村基层组织应在管理机制上督促家长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建设,与家长签订儿童道德建设责任状,实行预警制和失范追究制。

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农村基层组织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人怎样得的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要预防和消除留守儿童的暴力倾向,必须先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找出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1 谢小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档案的思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