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思维的综合性特征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思维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207-01
在教育改革的深入之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已经成为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共同认可。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课堂,语文学科除了对文学知识、语言知识的传授起到导向性作用以外,还可以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个性以及创新潜能,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采取有效的形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潜能
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各类研究均显示,学习兴趣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兴趣也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良好的推动力,学生只要对语文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不管前方存在多大的困难,他们也会主动的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反之,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没有兴趣,那么不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效果,都难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从某种层面而言,保持学习兴趣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也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而这种状态便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必须采取科学的方式挖掘出教学资源之中的创新点,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思维活动中来,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语文的乐趣,享受到自主探究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得以提升。
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历史人物,如的郑成功、深明大义的蔺相如;还有大量创新的“事”,如詹天佑不辱使命、钱学森一心报效祖国等等,这些资源与事情都充满着丰富的创新精神,教师可以将这些素材充分的利用起来,挖掘出其中的创新点,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创新教学情景,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与知识相比而言,想象力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智慧的代表,缺乏想象,必然难以进行创新,从这一层面而言,要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要创设好相关的教学情景,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十分的丰富,作为教师,可以将语文教材充分的利用起来来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乌鸦喝水》一课,课文表达了乌鸦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石头放进瓶子而喝到水的故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提问:乌鸦能够搬动石头么?乌鸦使用这样的方法喝水卫生么?待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即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乌鸦想出一些别的喝水办法。
这样不仅可以优化阅读教学的效果,也能够引导学生用独特的视角来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阅读与质疑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在这种综合性学习之中,其倡导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发挥出个人与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应用多种表现模式提升自己的文字能力与语言能力,继而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例如,在《鸟的天堂》这一课中,就可以开展探究性课堂,在引入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如下的问题:你们周围有什么常见的鸟类呢?鸟类都是益虫么?你们周围的鸟类都以什么为食呢?我们国家有什么珍稀鸟类呢?世界上最大的鸟和最小的鸟是什么呢?提出这些问题后,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学生讨论完成后,就可以由小组代表来回答,此时,再引入后续的教学内容就能够有效的优化教学效果了,而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够实现自身创新能力与协作能力的提升。
四、整合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能力
语文学科有着综合性的特征,语文不仅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也是人们的交际工具,近年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要想从根本生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便可以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在提升学生综合水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欢乐的泼水节》的教学之中,除了开展课文教学之外,还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其他少数民族的丰富与习惯,并将这些习惯产生的历史背景介绍给学生,实现语文知识、历史等知识之间的迁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之一,为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多挖掘一些创新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养成创新的教学品质,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一些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予以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参考文献:
[1] 王丽梅.启动思维与个性,提升小学语文中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3(3).
【关键词】地理 知识特点 创新素质培养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广泛性、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时代性很强,而地理知识的这些特点特别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这就决定了地理学科是培养各类创新素质人才的良好载体。
(一)发挥地理知识内容的广泛性和时代性,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到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
(二)发挥地理知识实践性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地理科学实践性较强。较强的地理技能对学好地理和运用地理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主要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吸纳信息以及进行科技小实验等基本技能。
地理课堂教学及一切课内外教学活动,均表现为信息的交换。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收集信息技能的高低。因此,地理教学中,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技能。即教会学生学会听课,学会看地图,学会看地理图表,学会基本观察和观测,学会发现各种地理表象等收集地理信息的技能。掌握收集信息的技能就能收集到尽量多的地理信息,然而这些原始的地理信息还是混沌的杂乱的,要使其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还必须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技能。即教会学生记地理笔记,将地理信息反映到地图和图表上。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形成有序而系统的地理知识。各地理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只有掌握各地理事象的内在的本质的相互联系,才能真正掌握地理知识。因此,培养学生吸纳信息的技能便成了关键。“吸纳”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更重要的在于透彻的理解。即通过分析地图,地理图表中以及地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差异,创造性地把各种地理知识组合在头脑中。对地理事象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及某些创新思维的结果是否正确,往往还需通过观察、观测及地理科技实验加以验证,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观测及科技实验技能亦不容忽视。教师可将地理知识设计成地理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观测及科技实验,重新“发现”,予以培养。
(三)发挥地理知识综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表现在它所研究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且组成有机的整体;它是将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融汇为一体,成为统一的地理知识体系。因而地理知识能够从整体上反映人类周围的客观世界——地理环境。
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对于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形成观察认识事物的整体观念有重要作用,因而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地理地理知识的综合性,不断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决定了学生多问题性,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地理教学中要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对好多问题要进行多方面考虑,因而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
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还要求学生能够把各种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的里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
(四)发挥地理知识区域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
地理知识的区域性主要表现在其知识内容都是反映具有明确界定范围的具体区域的地理特征或规律,换言之,即地理知识都是以具体的地区(小到以我国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乡土地理,大到全球范围的世界地理概述)作为认识和研究的单位。
地理知识的区域性方便我们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创新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学习。
总之,地理学科有着其显著的知识特点。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并发挥这些特点,在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饱满的热情多给学生以激励、唤醒和鼓舞,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一、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理念
最近几年的高考文综题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越来越重视,学生解答题目的时候普遍感觉较困难,得分率也不高。因而,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理念。此外,教师还要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积极创新教学理念。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目标,对学生来讲要建立在足够的地理基本知识教育、地理技术应用教育、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来讲则要使由学生的技能、素质、创新能力等构成的知识结构同社会产业结构相符合,从而可以适应社会的动态演化。
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上的启发性,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相应地理知识的消化及吸收,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所以,相应的,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不再死记硬背,而是要了解其规律和本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潜能,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和发散性思维。相应的,地理老师一定要积极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中充分融入自身的感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就能进行轻松愉悦的学习。教师要打破陈规,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敢于质疑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举手发言,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争论,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感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组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使学生有效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对相应地理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能够对地理知识产生较强的兴趣及求知欲,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及研究,辅以教师的引导及鼓励,就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持久和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要积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巧妙设疑、创设情景、演讲辩论、讲地理古诗、联系热点等等。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1.鼓励学生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更是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因而,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展开想象,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灵活变通,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从历年高考题目来看,虽然形式不同,但考查的知识点是相同的,万变不离其宗。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运用他山之石来攻玉,也就是积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学习一种事物而推出其他事物,促进了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才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提高与国民素质增强,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面对当今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形势,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一大批具有创业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实干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生产出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并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是赢得国际市场竞争的关键。因此,造就一大批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是当务之急!
一、高校传统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中的问题
目前,艺术设计教学主干课程是各类设计课程,从一年级的各类设计基础课到二三年级的与专业相关的综合设计课,再到四年级的毕业设计,讲究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案类型式技能教学。教学强调知识的传输、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学生能够很快的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的知识与经验。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讲授能力,把学生当成被动消极的知识灌输对象。如果仅从知识的传授目的来讲,中国的传统教育与西方的现代教育模式并非没有优势,相同级别的学生进行比较,我们的学生知识的掌握牢固程度、准确度往往高于西方的学生。但我们会发现,当我们的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学生相比较,其工作中表现出的独立性、 应用性和创造力以及逻辑性与其学分之间产生巨大的差异。我们培养的是按部就班的“好学生”。常规的设计教学各院校大同小异,但普遍对于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比较欠缺,这样导致学生在校时完成课程设计方案愁眉苦脸,毕业进入设计企业后难以适应设计行业这一充满创造性的行业。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迫切需要加强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性思维,而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更多地采用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很少强调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创新能力力来源于创新性思维,思维是人类智慧本能的体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们进行艺术设计创新思维教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Wallas)于1926年出版的《思考的艺术》一书。在该书中,沃拉斯首次对创造性思维所涉及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准备、孕育、明朗和验证等四个阶段的创新思维一般模型,至今在国际上仍有较大的影响,一般也认为该书是“创新思维”这一领域的开创性研究标志。在我国真正开始将创新思维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由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根据国外对于思维科学的相关研究提出来的。他把创造性思维放在思维科学这个大的范畴中,并作为思维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科学来研究。认为创造思维是各种思维方式中最高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中最亮丽的花朵,最理想的成果。从钱学森教授倡导建立思维科学开始,创新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的度与深度均有较大拓展。以往没有人敢于触及的“直觉”、“灵感”成为创新思维研究的热点课题。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创新思维成为各行业前进的动力和基础,创新思维的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进一步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下共识:创新思维学是应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的创新热潮的需要而诞生的新兴学科;创新思维具有开放性、突破性、综合性、独特性、灵活性、求异性、新颖性、灵活性、非显而易见性等特征;创新思维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准备、酝酿、顿悟、验证四个阶段;要有效增强主体的创新思维能力,推进创新思维活动,必须具备宽松的思维环境、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思维方法与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现代设计教育就是要努力把学生培养为人文精神、科学艺术素养、创新能力的综合全面发展的设计师。我认为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责任是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与创造性工作方法的系统。鉴于未来知识社会对设计师的新要求,他们应具有对复杂情况的分析能力、创造性、主动性、责任感等方面的素质,在掌握一般文化知识和设计技能的同时还需获得更广泛的可迁移性技能,特别是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进行艺术设计创新,是我国21世纪艺术设计学学科前沿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艺术设计创作与教学过程中我们确实急需创新思维的理论支撑和引导,避免盲目地进行艺术设计创新。通过研究与艺术设计创新思维有关的理论问题,理清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的方式方法,对于提高艺术设计创新水平,多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艺术设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进行多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整合以往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研究成果,初步构建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的理论体系,产生新的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生长点,对于促进艺术设计和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具有科学意义。
参考文献:
[1]设计思维 陆小彪、钱安明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
[2]浅论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 许艳梅2006 .
作者简介:
晋洁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室内外环境视觉形态研究。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创新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7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优化知识结构,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构建合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知识及其应用),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超越前人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人才。创新人才可分为四个层次,而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鲜明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新的概念、新的判断、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新的发现、新的技术、新的产品等;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方面;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由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过程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运行机制的总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此,我们提出“课堂-实践-科研”三步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堂培养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兴趣是不断学习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知识传授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教师首先要做好自身的提升,明确创新教育的重要地位,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并选用合适的方法加以实施,落实在有效的教学行为上,营造创新教室。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诱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提供创新思维生长的土壤和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管理教学过程,设计评价机制,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探究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巩固、提升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重视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作业设计要注重情趣,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目,让学生愿意主动探究,乐于完成作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在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本作业的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布置一些有挑战性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作业设计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少一些客观题,多一些主观题,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题目的理解,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作业设计要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再局限于课本所学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或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作业设计要有利于迸发求异火花,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扩展思维视角,进行发散性思维。另外,作业评价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可采用多维化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突出作业评价的激励性、引导性和交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多种类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金工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其中,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课程设计初步培养学生的设计性思维及应用知识的能力,金工实训扩大视野端正专业思想,生产实习是综合性的实践教学课程,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合理选择实践内容,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相结合,多做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从被动实验向主动实验转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其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于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将相关学科竞赛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有效结合,使学生对竞赛的形式和内容有较好的了解,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做好组织管理工作,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合理运用,增强其创新意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有效途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无论哪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能有效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四、科研塑造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就是具有创新活动倾向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是创新的内在依据。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以创新人格的培育为基础;培养创新能力,就是以创新人格的养成为重要目标。具有创新性的学生常表现出如下人格特征:兴趣广泛,对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目标专一,标新立异;独立性强;信念坚定,自信心强;对创造充满热情,有高度责任感;一丝不苟,坚持不懈;想象力丰富;喜欢提问,不人云亦云。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创新,是塑造创新人格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通过合理的途径,建立正确的引导机制,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能激发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人格的塑造。本科生参加科研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到专业知识学习的过渡,是消极被动学习方式向主动独立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独立地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形成独立型人格;科研亦并非个体行为,强调与他人合作和交流,需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既充满竞争又愉快合作,可培养容纳型人格;鼓励学生大胆的幻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并寻求答案,产生多种解决方案,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塑造灵活性人格;科研需要坚持自己的主见,主动开拓,提出质疑,不被权威吓到,坚持不懈地解决问题,利于培养主动型人格;科研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所研究的问题中去,培养学生的痴迷型人格。另外,教师可将科研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既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来配合和保障,合理地组织和利用校内外资源,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参考文献:
[1]高志华,康敬青.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社会科学论坛,2010,(24):179-182.
[2]叶清.大学生创新人格特征及其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73-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