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文化展厅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纵观历史,展示是人类相互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常用途径。展示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阶段性发展逐渐形成的。展览是展示的集中载体,是一项艺术活动,它的发展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在不断发展变化。展览是指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运用艺术设计语言,通过对空间与平面的精心创造,使其产生独特的空间范围,此类空间集信息交流、服务娱乐为一体,使观众能参与其中,达到完美沟通的目的,它是一个高效空间。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而记载传承这些的不仅仅有文字书卷,还有各型各色的展览。展览作为一种为现代人接收的传播路径,被广泛用于商业产品的展示、历史文化的传承、艺术文艺的传播进步等效用。它使文化、文明更耀眼的闪烁在历史的河流当中,使科技更直观的呈现在人们眼前,使艺术交流更迭、不断推陈出新,使优良的文化传统传播开来,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步的推动力。展示环境分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室内空间是以展品本位为出发点,是展示道具形式作用下的空间形态。在城市化进程迅速的大环境下,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既要发展又要传播,小型场馆展览成为目前城市发展,信息传播的即食之法。本文就场地较小的展厅空间中,最大效用的达到展览目的,处理好“人——展品——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布设恰当、高效的展览的思路、方法进行探讨研究。
一、陈展内容不拘泥于形式,做到材料完备、主次分明
陈列展览内容的确定应尽量避免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限制,筹备布展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展览内容。其内容的确定应以展览目的为中心,围绕展览目的设置内容,确定环节、章节等。任何浮华虚无或带有情感的修饰辞藻都避免出现在展览当中,如需要使用,必须经多次论证,与展出事实情况相符才能被列入陈展内容。
经确定的陈展内容,各版块之间应衔接自然,重点突出。展览的重点往往被凸显于布展中的每一个环节。从筹备展览基本内容,到随后的形式设计、资金设备投入等方面往往都被特别对待。这样能使整个展览重心明确,看点突出,张弛有序,从而更直接的传达整个陈展的中心思想。
二、合理运用电子产品,让展览信息表达完备
随着电子科技、信息技术走进我们的生活,展览也应运迈上电子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运用电子设备进行展示,不仅能节省空间、吸引观众、增强观众互动情绪,还能起到延长展线,充实展览内容的功效。针对较小的展厅尤其适用。但电子产品的使用是有节制的,要用的恰到好处,不多不滥,精准的与观众互动,传达展览要表达的内容。
电子设备在展览中出现往往是被应用于延伸展示内容、增强视听互动效果等。往往电子设备的出现地便是展厅内的看点和重点。反之,用电子设备来传达展览中的重点内容,是凸显它的有效方法。
小展厅使用电子设备应注意留予参观者观赏或互动距离,所以必须将电子设备的体量考虑在先,避免电子设备与展厅其他展示内容产生干扰。
三、注重视觉引导,拓展展厅空间
小展厅陈列展览设计应综合考虑视觉效果,变换灵动的布设陈列展览,根据参观人群的流动趋势,建立展厅内的空间景观视觉中心,并在展厅内可适当划分展厅区域,将不大的展览面积层次化,通过地阶及装饰装潢材料、色彩,辅助设施、光源等实现空间划分,用电子设备或雕塑等建立空间景观视觉中心,将观众视觉重心上升,同时使展厅空间由开场式转变为半闭合式。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和神秘感,使观众对展览的好奇心和兴趣大幅增加。
展厅内合理规划观众的流向,在设计立面空间造型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多方位的视角,注意展品、造型道具在空间中的角色运用,在动态的流线中注重展览形象效果。也就是说要注意空间塑造的协调统一、均衡稳定、渗透融合、主次关系、空间顺序和空间程序这几方面,展示空间艺术处理技巧的立足点就在于此。
较小的展厅立面布展时还应讲究内容展示“分散”,避免大量的展板或实物过多的组团出现。在小展厅已经被空间划分后,将展品、展板疏密有致的排列,注重各版块之间的衔接,使展览内容连贯、形式整体。
四、增强展厅整体感,色彩选用和谐,符号灵动一致
色彩是艺术设计中最能感染人心理的一种传达方式,色彩设计师展厅设计的关键环节,是展览成败的关键。选择展厅的颜色,首先是要与展品联系起来,主厅的主色调一定是与多数展品的色调保持一致的。也就是说,展厅的颜色不能与展品脱节,他们之间应该是互搭互配、互相联系的;其次,展厅的颜色变化要寻在一个至两个色系中,不能频繁跳跃的变化展厅主要颜色,否则将使视觉产生严重疲劳,较小展厅的展墙颜色应在一个色系中选择两至三种颜色进行搭配,同时考虑地面、天花的色彩。
色彩的选择是有感情倾向的,要与展览主题吻合,与观众心理吻合。在设计行业中对色彩的研究诸多,例如一个历史性题材的展览来讲,在色彩上应以厚重、沉稳的低调为主,以反映一种沧桑的历史变迁,传统文化的凝重。对于一些展销性质的展览活动,则总是设计成贴近生活的活跃的高色调,刺激参观者的消费欲望,热烈交易气氛,促进场内交易的发生。一般商业性展览活动,大多采用中性、柔和、灰性色调,以突出展品,易于取得色彩上的和谐。从展览时间方面来讲,则要充分考虑到季节寒暑,温度差异性而在色彩设计上有所偏重。
小展厅内符号、标识的设计是整个展览细腻、出彩之处。小标识往往能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小标识、与展览相关的元素符号反复出现在展厅中,并通过其传递文字信息,观众反复识别这些符号,所以形质设计会使观众记忆深刻,同时是展览表现个性的一个传输媒介。所以,其设计应与展览内容相结合,突出展览的特点特色,并且简洁、易记。
五、丰富展厅层次感,巧用光源,幻化展厅
光源的选择和使用对展室内突出展品,增强空间气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光源分冷暖,分暗亮,分高低,可控性较强。在小展厅里,利用各类各色的灯光打造或磅礴、或惬意的展厅环境是极为经济奏效的选择。
对中国传统纹样的研究是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传统元素应用的好坏决定着未来展示设计发展的命运。
关键词:
传统纹样;展示设计;趋势
一、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概述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起源。一些有意思,好的,吉祥的语义我们经常用一些谐音往吉祥词汇方向靠近。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也经常用这种方法。因此纹样本身的形必须是完整的,不可只出现局部,所以才有了这个称乎。人们在看到完整的纹样图形后第一印象是其谐音所代表的意思,从而得到吉祥的词汇。例如:荷花与盒子的纹样出现在同一画面这就是代表和谐和好的意思。人们对荷花与盒子的谐音,直接反映为荷,合二个字,从而联想到画面纹样本身谐音代表的“和、合”。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取决于纹样图形的寓意。比如:石榴内部有很多颗籽,寓意多子多福。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取决于象征,如牡丹象征富等等。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继承其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大胆的创新,发展,使中国传统纹样在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中大放异彩,使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位居前列。民族性和艺术性在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中表现的非常突出,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大都表现积极向上的蕴意,这些好的特点的存在故而让吉祥纹样受到人们的喜爱,流传之久。
二、中国传统纹样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右图是一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秀的展厅,我们从这个展厅可以更直观的看出传统纹样和现代展示设计的合理结合。我国明秀之一:鲁秀,它在用线方面是比较讲究的,用的是比较粗的双股加捻丝线,大家都称之为“衣线”,还有的称它为“衣袖线”。它的用处也是比较广泛的,不仅能用于做服特色,鲁秀通常用比较暗的花色作底衬,用比较鲜亮的色彩去做绣花,它色彩淡,形象逼真,构图优美,还采用各式各样的绣针法。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把鲁秀文化运用到了设计领域。这个展厅运用了以红色和金黄色为主的色彩,红色和黄色是鲁秀文化中常用的色彩。是从鲁秀中提取出的最常见的两种色彩。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喜庆,是民间人们所喜爱的色彩,体现了鲁秀那种民间的色彩。这种金黄色是蕴含着富丽,华美。红色和金黄色的运用,在展厅中,既体现了民间的色彩,又体现出了豪华富丽的风格,给人一种亲切感,又不失高雅。让人不禁会感到惊叹展厅的巧妙。它以线为元素,来编织整个大的展厅。墙面是用线型的细柱组成,来维和成一个三维空间。采用鲁秀纹样的一个文样“回”字形,装饰形成一个回字形展厅。内部的墙面上台架的装饰——展示道具也是用线形的“回”字形组成。二层墙面上的展示道具——台架就是用了我们前面论述到的展示道具承载展示信息的基本方法中的墙壁方式,如下图1,上面放了些展示瓶,大小适中,既安全又漂亮。一层主要是展示区,展示区中间是很多长向屋顶的线条,旁边有跟人互动的坐凳也是用线做成的。如下图2,当人们坐在用线编制的休息凳上,就好像在抽出展示区那一捆线中的几根在那劳作着,也好像是通过他们的劳作,整个展厅就这样用针给绣出来一样,是来如此巧妙。这个展示道具从展示道具的组合形式上说是属于中心围绕发的。这个道具不仅能让人观赏,还有休息的功能。这个展厅是属于正面接近式通道,目标非常清晰。以展示道具为中心,周边是参展的路径,观众走在参展路径上,能够围绕展示道具更好的观察。
三、中国传统纹样在未来展示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我们要丢掉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中不好的东西,让好的久远流传。现实呼唤着彻底消除各种社会丑恶的现象,呼唤着民族精神的重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文化。既然中国传统吉祥文化是好的,积极向上的,那么我们就要继承中国传统纹样的吉祥文化。我们决不能放弃它和弘扬它,“吉祥纹样”它那丰富的内涵在展示设计上的未来发展趋势美的理想,正是发展我们本族文化的依据。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都离不开这种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人民大众所喜爱的,在融入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去了很多的趣味性。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去不断的创新,中国的传统吉祥纹样才能更好的延续和发展,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进步。吉祥纹样生命力是异常顽强的,从古至今,它经历过朝代的更替,经历过对文化的吹残等等,至今它依然牢牢的活在21世纪的今天。令中华民族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它的光辉仍然在映照着今天的生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它传统文化中好的东西,所以离不开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它是我们东方所特有的个性所在。中国的展示设计的发展要想走出自己的特点,走向国际,走向时代的前列,必然要建立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基础之上,建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展示设计发展领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逐步挖掘与探索,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让东方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于世界,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生命力那么顽强,它永远用它的精神财富给养着人们的精神追求,永不停息。因而,它总是给我们以宽慰,给予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世间变幻无常,但它会稳稳的留在大家的心中,因为它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和见证。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传统道德的载体集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它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有着引导民众走向正确的方向,去加强民族的大团结,所以我们要承担起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的吉祥艺术的神圣使命。今天对于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的这种作用也不可低估和忽视,我们要认真的去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认识继承与弘扬它对于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并坚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艺术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要以爱国的精神热爱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一切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变革,包括对国外优秀艺术的吸收和借鉴,其出发点归根结底是为了壮大和丰富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增强其生命力,使之在现在和未来得以发扬光大。
四、结语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展》(下文统称青铜艺术展)是新国博开馆推出的重要专题展览之一,其中的展品皆堪称稀世珍品。其中有被誉为“中华第一鼎”的“后母戊鼎”,有商代最大的圆鼎“子龙鼎”,有西周康王时期的“大盂鼎”等共计103件。展览通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的青铜器在器型、纹饰、器物组合以及铭文书法上的变化脉络来展现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青铜艺术的发展历程”。作为展览的形式设计人员,以下将就展览空间布局的规划来简单阐述此展览的设计特点。
一般来讲,任何博物馆展览都是是以展品本位为立足点,在展陈道具形式作用下的空间形态。无论从博物馆展陈设计的本质与特征,还是其设计范畴以及设计程序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空间”这个概念是贯穿始终的。因此,博物馆展览本身就是一种空间艺术,是设计者对空间组织利用的艺术创造活动,属于一种人为环境。因此,空间规划就成为博物馆展览形式设计中的核心要素。设计心理学表明,不同的空间形态和布局方式都会给观众以不同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在设计中,应当利用人的这一心理特性,根据相应的展览内容和思想主题对展览的空间布局进行巧妙合理的规划,去创造一种“合理”的,“美”的空间语言,从而更好的表达展览的思想主题诉求,同时也使观众在文化品位与精神层面得到更高的享受。
从相关资料中了解到,《青铜艺术展》并非是全面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综合展览,而是以艺术展现为目的的精品艺术展。去掉了青铜器制作工艺方面的相关内容,同时人为淡化历史信息,重点突出青铜器的艺术性、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因此,空间语言的运用要与该展览的内在特点、展陈目的相协调,并且有力地烘托主题。在对展览空间的设计解读中,试图营造出一种文化背景的暗喻,从而使得青铜艺术与文化相得益彰,互为表里。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此次展览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青铜艺术展》与另外一个专题《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下文统称为《佛造像艺术展》)共处于新国家博物馆大楼三层的中央大厅内。并由贯穿大厅南北出入口所形成的通道分割为东西两个面积相等的区域。西侧为《青铜艺术展》,东侧为《佛造像艺术展》。整个中央展厅内部建筑长度47米,宽度42米,高度6.5米,面积将近2000平方米。属于一个规则的开阔且高大的方形建筑空间。
在展览前期的空间规划阶段,根据两个展览的内容,曾经构思用隔断体将《青铜艺术展》与《佛造像》的展陈区域都围合成各自完全封闭的空间,使其成为两个互不干扰的独立展厅。通过对展厅建筑的实地考察后,发现这样的分割实际上使整个中央大厅形成三个封闭式的狭长空间(《青铜艺术展》空间、《佛造像艺术展》空间、展厅通道空间)。这种空间特点是密闭性强,可以形成不受外界干扰的独立环境,但同时会给人一种视觉压迫感。特别是狭长性的还容易造成空间张力不足。当然,创造何种形式的展陈空间必须要结合展品以及展览的思想主题诉求来决定,简单说,就是要根据具体需求来设计,只有“合适’的才是好的。那么,就两个展览中的重点展品来看,诸如《青铜艺术展》中的后母戊鼎,子龙鼎,大盂鼎,还有《佛造像艺术展》中的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彩绘木雕观音头像、彩雕贴金石佛菩萨三尊像等一些文物都是外观硕大,体量十足,极具张力,它们身上所蕴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无可估量的。对于这些文物的展示,就需要一个具有足够视觉张力的展陈空间作为载体。同时,在一个更高的思想层面去解读展览,应该说《青铜艺术展》和《佛造像艺术展》中的文物展品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与艺术的的最高成就,它们不仅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象征,也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象征,是一座座不朽的历史丰碑。从这个角度去看,展览中所有的文物都已超越了自身的含义。我们应该让两个展览中的“珍品”交相辉映,形成满目琳琅之势。试想,人们身处在一个殿堂式的空间氛围之中,将这些象征中华文明的“不朽杰作”尽收眼底,从中感受一份“震撼”,一份“拥有”,一份“骄傲”,这将会是一种更大的心里触动。我想这也是展览最深层的思想主题诉求。
[关键词]书法创作;审美形式;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6-0083-02
现在的书画已经成为人们视觉观赏的享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法的走向形式,从阅读交流到展览形式的视觉观赏,有一个变化过程的。
一、书法是阅读而不是审美
从古到今,书法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本质上并不是视觉观赏而是被阅读的,因为书法也称之为写字,写字是为了意义的传递、思想认识的记录、为一切文字的功用而不是审美的功用而发的。不为审美而发,并不等于没有审美因素,常会有人评说,谁写的字很好看,谁写的字像鬼画符,这就反映出写字本身就存在着审美因子,只是它的目的不在审美而已。即使是注重书写的工整与线条美,也只是为用文字传播交流的实用目的。工整美或线条美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这是无可非议的历史事实。欧阳修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于古法帖名迹有过十分到位的解说:“所谓法帖者,其事率吊哀病、叙暌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书法作品引发审美联想,在展览中得到美的欣赏,并不意味着它原来就是为艺术创作而存在,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艺术品。
书法的初衷不是艺术品,那么就不必考虑以其展览形式为首要。“吊哀病、叙暌离,通讯问”是旨在意义上的传达,传达到位,所写的字功能用途即告完成。当然因为有的书法写得很好,因此也有人把已没有了功用的手札收藏起来。书写形式之美有之,措辞之美有之,书写形式是视觉的,措辞是文意的。
收藏名家手迹,是出于审美目的,但它不会专注于视觉形式。一则收藏是以单件论,每件都有它的独特的文化品位,收藏目的是多样化的,既有对作品精美的赞叹与喜爱,又有对人物品德的敬仰与佩服,也有时对其文辞内容解读感兴趣的,所以它不一定是视觉意义上的观赏。有些收藏家遇到一件珍贵或名人手迹,这是出于大学者、大作家、政治家、大领导、杰出人物,字迹实在拙劣,他会因字迹的劣而不顾吗?从收藏家的立场看,其文物价值,远远大于它作为一件美术品价值之所在。从严格上说,这是收藏与赏玩,但不是作为艺术美的作品欣赏。
二、书法活动方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转化
近现代书法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革产生了变化,文字功用与书法功用的改变、文字艺术基础的改变,造成了近现代书法在的前提与条件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书法内部:包括书法家、书法作品生存方式和行为的实施方式、书法群体与流派的组成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书法作品的生存方式
过去的书法作品,是生存在文人的书斋环境之中,雅士墨客,二三同好、同窗好友围炉品茗,焚香暖阁,壁上悬挂对联条幅,随意交谈,有了兴致,泼墨染翰,互相赠誉。也有与知己同游于戈壁岩洞,聚倾经伦,拨墨壁上,刻于摩崖。此类书法,云浮地区就有石麟山、魁岩、九星岩等多处,这是一代代被辗转承接着。自从西方艺术中的美术展览厅、博物馆、美术馆的展示方式被引进中国后,书法便毅然地融进这些美术展厅,成为供审美的美术作品。
(二)书法家们的生存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书斋中,景点里三两知己聚在一起切磋探讨艺事,是明清时期以来书法家们的基本活动方式。当代,由于社会文化披上了政治色彩和社会发展对艺术信息传播交流的实际需要,发展群众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从国家到地方都成立的书法家协会,有组织、有宗旨、有目标地开展活动,书法活动方式有了质的变化。
(三)古典式的书斋文学艺术交流是以口耳相传方式作为交流的一般途径,是书斋文化
自近代以来,公共场所如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以及企业文化、老干活动中心、工会职工之家、少年宫书法培训等都是群体交流的场所,所以彻底改变了古典式的艺术氛围,并从单一的交流转化成为交流与审美共存的方式。
三、书法的近代转型――从阅读走向欣赏
书法(写字)从书斋进入展厅后,这意味着书法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美的欣赏和文化艺术的交流的道路。在展览厅里,所有对名人事迹的缅怀、对文辞内容的咀嚼,都被对视觉形式的感受所代替。一个展厅的作品不会是每件都有文人故事可说,可供观众探寻。而且在展厅中欣赏的心态决不会像在书斋里那么悠闲轻雅;而数百、数千并列的现象必然促进观众在潜意识里自然而然地产生比较的欲望,文章开头所说的观众在文化馆展厅的议论得以证实;作品展出后,由同行们点评优劣。这样比较的依据就是作品的视觉形式,以及视觉认识的各种组成元素,比如笔法、结构、纸色等。没有任何一个观众会先了解书法家的生平经历再来展厅参观欣赏作品的。一切都十分简明扼要――没有视觉形式之美,就没有作品的价值,包括艺术价值、欣赏价值、经济价值。
文化工作者在展厅里为书法展品提供与规定了特定的欣赏方式 ,自然也会影响着书法家们的创作方式。书法创作从过去的文人墨戏变成了今天在展厅里的竞争,没有一个书法家愿意自己的展品灰头土脸,被人鄙弃,倘若那样,还不如不去参展。很明了,为了在展厅中争得一席之地,为人所关注,书写时必须认真对待自己作品的形式塑造,整体形式的氛围、视觉的震撼力,引起观众视觉的愉悦程度等。
强调书法艺术形式的重要性,其原因是书法艺术作品的生存环境,从书斋走向了美术展厅。书法艺术作品在展厅展出,就必须遵循所有的视觉艺术共能规则。凡是以眼睛来观赏的各种艺术形式,都应该在同一个起点上思考问题:绘画当然是主导,摄影、雕塑、设计,都极其注重视觉形式,视之为艺术生命维系。书法定位于展厅,却对视觉形式有意轻视,还以古典传统为借口来搪塞,这显然是矛盾的。那么在今天,在书法的未来,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对书法作品的形式塑造。区别在于绘画、摄影、雕塑、设计,用它们各自的独特表现手法来塑造视觉形式,而书法则立足于本位:以汉字作为形式结构的承载体,以书写作为形式塑造的主要手段,以笔墨技巧作为形式语汇的表现内容,以这些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形式要素来组合,创作出属于书法自身的形式之美。
四、在展览中书法艺术是审美的载体
书法家在书写行为过程中,首先是将其看成一个传播文化知识的过程,其次才是进行艺术创新,而不是作为一个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行为来对待。这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以文字书写为手段,去达到一个综合的文化发展为目的;后者则是以文字书写本身为目的,除此以外并没有其他目的了。在文化目的的笼罩下,文字书写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那么只要目的达到,文字书写自身不需要处心积虑、呕心沥血,形式的变化更是可有可无之事。而作为一个自身的目的,文字书写本身就必须刻意求工求新,必须依靠自身的魅力来打动观众。因此,风格、形式、流派、技巧就不再是陪衬内容,而是成为一个主要的、主导性很强的目的。
泥的尺度
如果有时间,你真应该去798看看这个每天要喷水、用塑料布包起来保湿的展览。梁硕用5周的时间在空间站的展厅中现场营造了“女娲创业园”中的每一个细节。从展览开始女娲像身体的光滑质地,到前方麦种的自由生长,到水火二神厮打的场景,再到展览最后用泥浆涂抹的远山,整个展览用不同状态的“泥”塑造了一整套园区景观。梁硕在泥的可能性上大做讨论,除了常见的可塑性表达,展厅中随意播撒的麦粒在作品中发芽、成长,还原了泥土的原始功能,最后泥浆的涂绘更是延展了其在平面表达上的可能性。包括展厅内临时圈做的小池塘,也要把握其底部泥土的夯实程度,池塘过两三天要抽干里面的水,让下面的泥干一些再重新放水――要不就会渗到下面破坏作品。
因地制宜是梁硕创作的基本思路。《临时结构》、《费特(Fit)》等作品明确地呼应着这个思路。此次展览同样是没有预设的创作,跟着神话故事的发展,梁硕让整个作品“自己生发出来”。沿着展览设计的小泥路走一圈,圆雕、浮雕、支架、泼洒、涂抹的各种形式和质地令人激动。在移步换景的过程中,观众几乎会忘却自己置身熙熙攘攘的798艺术区,回归自然的材料令人感到亲切。
看“好技术”
不是所有的当代艺术都是看起来轻松愉快的现成品。梁硕作品的上一次亮相是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区。他的作品《费特8号》占据了展厅的一个角落。奇特的思路和精美的形式组成一组无厘头的装置,而墙上一本正经绘制的安装图却让人感受到艺术家的严肃态度。而此次展览却不同,一进《女娲创业园》的展厅就给人带来一种远古、宏大、严肃的感受。2000年起,梁硕的雕塑农民工系列引起广泛关注,其扎实的写实功底为人称道。此次展览的主要看点虽不在雕塑技术本身,而其对大型人体的精雕细琢,对小型人物的写意造型,对山水内容的浮雕处理以及展览结尾处泥浆抹就的远山,体现出艺术家对雕塑艺术和材料本身理解的深度。
展厅中女娲造人、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等场景极其精美,人物形象逼真,动作朴实,表情生动,在798沿街浏览过各路低技术雕塑作品之后,“女娲创业园”绝对会令你惊喜。空间站陈羽丰介绍说:我们正在讨论展览结束后如何处置这些雕塑作品。也许翻模是唯一能留住这些精美泥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