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逻辑学的含义

逻辑学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逻辑学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逻辑学的含义

逻辑学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机房维护; 运维; OSS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9. 061

[中图分类号] TP307; G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9- 0110- 01

1 引 言

学校机房的管理方案,从早期的逐台维护方式,已发展到现在采用管理和运维软件辅助维护。

机房运维技术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从环境部署角度上来说基本是这样的:单机逐台使用GHOST软件进行部署;通过网络拷贝进行批量部署;通过增量网络拷贝进行部署;通过差异网络拷贝进行部署;使用云桌面技术进行部署。

本文介绍的是技术业已成熟并在实际应用环境中成功实施的方案:噢易机房维护系统。该系统处于差异拷贝阶段,从技术发展历程而言,属于该技术的顶峰水平。

2 机房状况和实施方案

江汉大学计算中心目前建有7个机房,承担着学校各院系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满足学生日常学习中对计算机的使用需求。

7个机房配置不一,是分批建成的,采用了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保护卡。从其功能上来看,可以看到机房管理运维技术的几个发展阶段。

A301、A307机房所采用的蓝卡变量卡,其功能有:

多系统多分区支持:最多可以支持15个操作系统,每个操作系统互相独立,互不影响。

变量拷贝:通过局域网,把样机的系统完全发送到机房其他接收机上。如果以后再次安装部署软件,可以在变量点的基础上只发送增加的部分。

自动修改计算机名与IP地址:为每一台计算机分配好一个计算机名和IP地址。在网络拷贝之后,接收机按之前分配的设置信息自行修改,以避免重名重IP地址。

B309、B310、B312机房所采用的噢易保护卡V1.24.10247.S25S,其功能有:

多系统多分区支持、自动修改计算机名功能同上。

差异拷贝:跟增量拷贝类似,但不再要求有增量点。自动识别接收机和样机的差异,仅网络拷贝差异部分的数据。避免了增量点丢失造成无法增量的问题。增加上层差异拷贝功能,相对传统模式而言,发送均速可以达到1.2~1.5G/分钟,千兆网络环境下可以达到2G/分钟以上。

频道技术:频道可以让管理员在较短时间内基于某个真实操作系统创建出相同的操作系统。频道可每次开机还原,也可不还原。频道也能单独安装软件。

CTSC系统:是OSS系统附送的一款机房管理软件。主要功能有:环境部署、保护控制、内网安全、行为管控、客户端控制、资产管理、策略管理、系统管理。

B301、B306、B311机房所采用的噢易保护卡V1.27.355.S25S,其功能有:

多系统多分区支持、差异拷贝、频道、CTSC功能同上。

自动修改计算机名与IP地址:功能类似上述。增加了多IP功能,可以为不同系统分配不同的计算机名和IP地址。

文档、目录备份:可以指定某个文档或目录不受保护卡还原功能的影响。

病毒库升级:支持常用杀毒软件,病毒库升级不受保护卡还原功能影响。

软件统一注册:记录软件的安装流程。系统分发之后,接收机按此流程重新对软件进行注册,接收机无需再次注册软件。

3 实际应用效果

以前的多系统方案,是在硬盘引导扇区安装多系统引导程序。系统分别安装在硬盘的不同分区上,其文件都是互相可见的。某个系统中了计算机病毒,其他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噢易多系统多分区功能,每个系统都是互相独立的,一个系统中了计算机病毒或者崩溃了,对其他系统没有影响。

以前部署系统时,需要做好样机,然后采用GHOST软件逐台复制,需要大量的工作时间去部署系统环境。采用噢易软件只需要几十分钟即可。

以前的系统运维,依赖杀毒软件和GHOST软件。杀毒软件无法及时查杀新病毒,容易误删正常文件;GHOST软件则效率低。之后,采用软保护技术,提高了效率但无法避免人为破坏软保护系统。目前采用的噢易软件比较可靠,不会被学生或第三方软件破坏。

以前接到临时任务时,例如考试、培训、会议等,需要在机房快速部署一个新应用环境。传统方式需要备份系统,然后更改分区方式,重新分区,安装系统和软件等操作,工作量大、费时。采用噢易软件的频道技术,在几秒之内就能建好新的应用环境,通过差异拷贝技术快速部署到整个机房。

以前对机房问题电脑的判断,需要管理员在机房现场亲自查看。安装CTSC软件之后,管理员可以在办公室内查看到机房电脑的软硬件情况,检查硬件是否丢失、计算机进了哪个操作系统、是否正在保护系统、对机房使用环境是否进行了控制以及学生正在进行什么操作等情况。

4 对机房维护管理方面的探讨

采用噢易保护卡,使机房运维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不过,技术总是逐步发展的。相对新兴的云计算、云桌面技术而言,现在的管理系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只有相同硬件配置的机房才能进行系统统一部署拷贝,重新部署系统环境的工作量较大,多系统管理比较复杂等。

云桌面技术是最近才发展并逐步开始应用的技术,就实际应用而言,在可靠度、实际应用环境契合度上存在不足,云桌面的技术方案主要有VDI、RDP、VNC等,各自特点不同。只有经过市场考验,才会有一个相对成熟的方案。

逻辑学的含义范文第2篇

1、逻辑哲学的探究

逻辑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是对现代逻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反思,因此学习逻辑哲学首先应将现代逻辑主要特征的了解作为前提。

20世纪以来现代逻辑的发展主要是符号逻辑即数理逻辑的发展,区别于以自然语言作为主要的工具语言的传统逻辑,数理逻辑的工具语言是符号语言。一阶逻辑是数理逻辑的基础部分,也是数理逻辑在日常思维中最具应用价值的部分,也是和传统逻辑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它的特点(1)体现在处理语词、命题上,一阶逻辑只考虑到语词或命题的外延;(2)在对命题真值的研究时,一阶逻辑只考虑到两个真值,即真值真与真值假,它认为一个命题非真即假而不存在其他真值情况;(3)在对一阶谓词逻辑的量词研究上,一阶逻辑认为所有的量词都存在含义,即不存在个体域为空的空词项。

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针对一阶逻辑的特点,通过对现代逻辑的理解将对语词、摹状词、语句、命题、陈述、判断、主词、谓词、量词等逻辑的基本概念的精细、深入的分析并对类似逻辑是什么、逻辑的对象是什么、逻辑与非逻辑的区别是什么等问题将逻辑这一学科进行整体的分析。此外,逻辑哲学还对例如休谟难题等现代逻辑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哲学层次的分析探讨。

2、哲学逻辑的探究

哲学逻辑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个新兴学科体系。《逻辑哲学导论》中,陈波对哲学逻辑是这样理解的:“我认为,哲学逻辑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开始兴起、50年代至70年代蓬勃发展的一个新兴的逻辑学科群体。它以数理逻辑(主要是一阶逻辑)为直接基础,以传统的哲学概念,范畴以及逻辑在各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构造出各种具有直接哲学意义的逻辑系统。”

对哲学逻辑的涵义,众逻辑学家哲学家理解各异,莱斯彻与冯.赖特等逻辑学家认为哲学逻辑的主体是“逻辑”,他们认为哲学逻辑主要是只例如模态逻辑、多值逻辑等非经典逻辑系统;斯特劳森与沃尔夫拉姆等逻辑学家认为哲学逻辑的主体不应该是“逻辑”,而是“哲学”,他们认为哲学逻辑就是对逻辑中的哲学问题的研究以及对逻辑学的哲学研究;格雷林等逻辑学家则认为哲学逻辑的主体是“哲学”,他们认为哲学逻辑就是将逻辑中的哲学问题放入到一个更一般的哲学背景下研究,它讨论的是关于语言性质、思想、世界的结构与内容等问题。由此可见众逻辑学家对哲学逻辑的涵义理解主要有三种,根据之前我们对逻辑哲学的理解可以看出,以斯特劳森和沃尔夫拉姆为代表的逻辑学家所理解的哲学逻辑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逻辑哲学,而以格雷林为代表的逻辑学家对哲学逻辑涵义侧重理解为在语言上的哲学研究,从字面上理解这实际上是语言哲学。

对于哲学逻辑的涵义,我国的逻辑与哲学学者陈波先生在其《逻辑哲学导论》一书中是这样理解的:“这个学科群体包括两大子群:一个变异逻辑(deviantlogic),形式上表现为经典逻辑的扩充系统(alternativesystems);一是应用逻辑(appliedlogic),形式上表现为经典的扩充系统(extendedsystems)。”陈波认为变异逻辑是由否定或修改一阶逻辑的某些基本假定而形成的逻辑分支,具体包括相干逻辑,直觉主义逻辑,自由逻辑,偏逻辑,反事实条件句逻辑,多值逻辑,量子逻辑,模糊逻辑等;而应用逻辑则是利用经典逻辑的工具,去分析某些具体学科特别是哲学中概念或范畴而建立的逻辑学分支,具体包括模态逻辑,道义逻辑,时态逻辑,认知逻辑,问题逻辑,命令逻辑,优先逻辑等。

英国著名逻辑学家苏珊.哈克在其《逻辑哲学》一书中对形式逻辑有如下划分:“总而言之,作为形式逻辑,我将包括:‘传统’逻辑——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理论。‘经典’逻辑:二值语句演算、谓词演算‘;扩展’逻辑:模态逻辑、时态逻辑、道义逻辑、认知逻辑、优选逻辑、祈使逻辑、疑问逻辑‘;异常’逻辑:多值逻辑、直觉主义逻辑、量子逻辑、自由逻辑。‘归纳’逻辑。”由此可见,其中的扩展逻辑实际上是经典逻辑(二值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新增一些逻辑算子和相应的公理系统而成的一个新的逻辑分支,而异常逻辑则是对原经典逻辑中的同一语词做个本质的改变从而形成的区别于传统逻辑的一个新的逻辑分支。因此,根据上述对哲学逻辑的认识,在苏珊·哈克划分中哲学逻辑实际上等同于是“扩展逻辑”和“异常逻辑”两大类。

3、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上面理论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楚的区分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的区别,下面我们从模态逻辑这一个例子出发,从而对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做进一步的了解。

在陈波对哲学逻辑学科群体划分中,模态逻辑属于应用逻辑;在英国逻辑学家苏珊·哈克对形式逻辑的划分中,模态逻辑则属于扩展逻辑。根据哲学逻辑的涵义我们知道哲学逻辑的主体是“逻辑”,它是以一阶命题逻辑和一阶谓词逻辑为基础,因此对于模态逻辑,模态逻辑中模态命题逻辑、模态谓词逻辑形式上分别是在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的基础上加上了必然()与可能()两个算子进而构造出一个新的逻辑系统。

根据哲学逻辑的性质,我们知道模态逻辑除了以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为基础而形成之外,它还直接借助于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的概念和方法,例如:古典模态逻辑就是满足下列条件的古典命题逻辑重言式集的扩集:(1)(pq)(pq)∈S;(2)S在分离规则下封闭:若∈S,∈S,则∈S;(3)S在带入规则下封闭:若∈S,则’∈S,这里’是的代入特例;(4)S在弱(哲学都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在坚定立场的前提下,吸收和借鉴西方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某些合理因素,体现哲学体系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只有这样,哲学体系才能日趋成熟和完善,具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在这种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二者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也才能推动哲学中国化的发展。

逻辑学的含义范文第3篇

1. 国内逻辑学的传入和现状

早在1631年,李之藻、傅汛际翻译了《名理探》,西方逻辑学开始传入中国,后来逐步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1978年,国内逻辑学研究步入了大发展时期,先后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逻辑研讨会,并且在1979年8月成立了中国逻辑学会。目前中国逻辑学会下设辩证逻辑、法律逻辑、符号学、归纳逻辑、经济逻辑、科学逻辑、现代逻辑、形式逻辑、因明、应用逻辑、语言逻辑和中国逻辑史共12个专业委员会,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研究方向。2013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会上,逻辑学会名誉会长张家龙先生提出了中国逻辑学的发展要坚持三个结合,即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发展目标。会议围绕中国逻辑学会如何充分发挥为社会、为会员服务的功能以及逻辑如何应用等问题展开了激烈地讨论。会议决定,为了充分调动逻辑学者的科研积极性,设立中国逻辑学会学术研究项目,面向全国公开征集研究选题,集中评审后,依照国家社科基金模式,进行公开申请、评审;规范社会各类逻辑培训,中国逻辑学会拟与相关社会力量合作,成立专门机构进行逻辑培训资格认证;通过开设若千门规范的逻辑基础课程,提髙培训老师的逻辑素质,从而为提高全民族的逻辑素质服务;并就是否进行逻辑素质等级考试进行了讨论。逻辑学会应积极推进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研究工作,推动筹备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下成立相关的分支指导委员会。本次会议,为中国逻辑学的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逻辑学教学改革定下了基调。

2. 国内逻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数理逻辑——中国逻辑、印度逻辑和古希腊逻辑并称为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传统,而以古希腊逻辑为先河的西方逻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西方,逻辑学与哲学并起,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而以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成果最为杰出,他所创立的古典逻辑,经过后人的增补、发展,形成了传统逻辑,至今仍为大学逻辑教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中世纪的逻辑学被当作神学的工具,而以西班牙逻辑学家彼得的《逻辑大全》流传最广、影响较大,成为13世纪至16世纪西欧各类学校广泛采用的逻辑学课本。近代培根的归纳法对近代逻辑学和科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后近代科学家笛卡尔、赫舍尔、惠威尔等分别对科学归纳逻辑进行了深人的探讨。17世纪末,莱布尼兹初步奠定了现代形式逻辑即符号逻辑的基础。19世纪英国著名的逻辑学家汉密尔顿创立了谓词量化理论,极大地推动了符号逻辑的发展。德摩根提出了关系命题和关系推理,乔治布尔创立了逻辑代数,使逻辑代数臻于完善。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弗雷格构建了比较完全的逻辑演算系统,开创了公理系统的先河。后由罗素、希尔伯特和哥德尔等人所完善的一阶逻辑,是当代逻辑大厦的基石。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塔斯基的逻辑语义学、图灵的“图灵机理论”,成为逻辑史上三项划时代的重大成果。促使形式系统的方法成为现代逻辑研究的基本方法,而集合论、证明论、模型论、递归论成为现代逻辑的基本工具。形成了数理逻辑的研究方向。

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逻辑哲学主要研究逻辑的哲学以及运用现代逻辑工具分析解决重大哲学问题。20世纪上半期,逻辑学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和哲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推动了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主要以英美哲学家奥斯汀、戴维森、格赖斯、克里普克、蒯因、罗素、塞尔、斯特劳森和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真理和意义、言语行为理论、指称与摹状词、名称与指示词、命题态度、可能世界与情境理论、隐喻、私人语言等领域。哲学逻辑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是在经典逻辑的基础上,引进具有哲学含义的逻辑算子而构建扩充逻辑系统,如模态逻辑、时态逻辑、道义逻辑和认知逻辑等;另一种是在某种哲学思考的背景下,对经典逻辑算子的变异解释建构择代逻辑系统,如多值逻辑、弗协调逻辑、模糊逻辑、直觉主义逻辑以及多值模态逻辑等。

归纳逻辑——归纳逻辑属于非演绎逻辑,前期的研究主要包括回溯推理、穆勒五法的推广、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新归纳方法以及类比推理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归纳逻辑更关注于专家系统、知识工程和智能计算机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对归纳逻辑面临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同时,对归纳逻辑的研究,更倾向于对概率逻辑的研究。

应用逻辑和逻辑应用——包括科学逻辑、语言逻辑、法律逻辑、决策逻辑和经济逻辑等。科学逻辑是经验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论,包括发现的逻辑、检验的逻辑以及发展的逻辑三个方面,主要对逻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究。语言逻辑以自然语言为研究对象,同时以人工语言作为分析工具,主要研究语言的语形、语义和语用,以现代逻辑的成果为研究基础。有的则从广义量词理论、蒙太古语法、范畴类型逻辑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构造语言逻辑系统,研究通过演绎方式获得概称句的推理。而法律逻辑主要研究传统逻辑在法律中的应用,研究法律推理或论语。经济逻辑主要研究概率逻辑、博弈逻辑等和经济相关的一些逻辑推理。决策逻辑则以哲学逻辑为工具,如认知逻辑,突出社会经济活动中主体在互动交流中所涉及到推理模式。

辩证逻辑——关于辩证逻辑是不是逻辑,还存在有广泛的争论。辩证逻辑主要形成了三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范畴理论方向、形式化方向和科学方法论方向。

逻辑史研究——包括中国逻辑史、西方逻辑史以及因明。关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现在很多以先秦逻辑学家的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寻求中国古代的一些逻辑思想,也有的将逻辑和文化相结合,研究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西方逻辑史则以西方逻辑的发展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西方逻辑史的发展过程和规律,以及不同时代的逻辑学家对逻辑所做的贡献。因明主要有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对因明进行抢救性的整理和研究。

二、国内逻辑学教学面临的困境

目前虽然国内逻辑学的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令人堪忧的问题,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远不如古希腊逻辑发展得完备、系统化,也不如印度的因明发展得充分。中国逻辑学以诸子百家中的墨家逻辑学发展得相对比较完善外,儒家的名学和辩学中也有类似于逻辑的一些片段,而到了后期,儒道两家成为中国学术的权威,而其它各家则渐趋衰落,从而形成了中国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传统,即重感性而轻理性的思维范式。虽然后来西方逻辑传入中国,但并未根本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理性思维并没有真正融人到日常思维之中,因此,逻辑在中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其次,国内的逻辑学教材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不够完善,本科生的逻辑学教材大部分都大同小异,皆以西方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逻辑为主要授课内容。研究生专用教材,各个高校选用的也各不相同,国内缺乏这方面的比较通用的一些教材。逻辑学专业比较强的一些高校,则大部分以国外的逻辑学教材为范本,这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对于本科生的教材而言,一旦引入现代逻辑,则学生又会反映难学,受国内实用主义风气的影响,社会也需要大批的实用型人才,这些都影响到高校的教学和管理理念,迫于就业、分配的压力而加大了应用学科、实用学科的发展,削弱了逻辑学这样的基础学科的教育,普遍认为学习逻辑学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显得比较薄弱,学习逻辑学没有什么用处。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学者和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正试图编写一些具有权威性的教材。

第三是我国逻辑学教师队伍与国外相比,整体水平不高。就国内而言,设有逻辑学博士点的高校只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20个左右,而培养的逻辑学专业的教师,包括博士生,许多都改教其他课程,或者兼教一点逻辑,或者参加公务员考试而走上仕途,放弃了对逻辑学专业做进一步的研究的理想。同时,报考逻辑学专业的研究生的生源严重不足,无法培养足够的专业教师队伍从事逻辑学教学的需求。另外,即使是逻辑学专业的导师,许多对现代逻辑也不是很精通,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很多研究生无法教授现代逻辑课程,这都制约了逻辑学教学质量的提髙。同时由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理念不够科学,这些也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三、逻辑教学改革的策略

逻辑教学的改革必须针对逻辑学教学面临的困境,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要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髙校要重视逻辑学的基础学科地位,关注逻辑学科的发展,搭建逻辑学的学科平台,加强学术队伍建设,转变急功近利的观念,打破思维定式。从逻辑学教学自身的特点,从逻辑学课程的开设方式和逻辑教学观念的改革出发,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提高逻辑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逻辑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关于高校逻辑学教学内容的走向问题,郭桥认为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3种观点。其一用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该观点主要以王路为代表的学者’在高校应该教授现代逻辑,用其取代传统逻辑。因此被称为“取代论”者。其二坚持传统逻辑不可废止。以张盛彬、马佩、郁慕镛等为代表。主张中国高校,文科主要应该学习传统逻辑,不应以数理逻辑内容完全取代大学文科逻辑教材中的传统逻辑的内容,同时也应该在高校适当地讲授非形式化的普通逻辑。其三坚持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并举,认为逻辑教学改革至少应该是形式化逻辑和论证逻辑并重,传统逻辑的形式化不是逻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数理逻辑也不是现代逻辑的全部。我们认为,髙校的逻辑学教学应该参照国外逻辑学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科背景,开设不同的逻辑学课程,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课时计划。同时各个学校也要有自己的特色,根据本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科特点进行取舍。

据此,逻辑学的教学内容,也就是教材的设计至关重要。在本科教学阶段,针对逻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逻辑学专业性比较强,教材不能切合各个高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等,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所以要建立和完善逻辑学的课程体系,根据逻辑学的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本高生的具体的学科背景,形成以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归纳逻辑、逻辑应用、批判性思维等课程体系,分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通识课等不同的类型,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本科生的学习。改革逻辑学教学大纲、制作规范的逻辑学教案和课件,以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课程为参照,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目前的传统逻辑教材都大同小异,所以我国逻辑教学改革须借鉴国际逻辑教学改革的经验,在教材设计方面,尽量参照西方的教材,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开设不同层次的教材。对于高校的本科生,特别是文科生,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哲学、思政等专业可以经典逻辑为主要授课内容,适当增加逻辑哲学、现代逻辑、归纳逻辑的一些内容。中文、外语、广电、新闻等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增设语言哲学、逻辑哲学、言语交际等方面的课程。法律、经管、社会学等专业的学生,可以增设现代逻辑,而仍以传统逻辑为主要授课内容,同时增加法律逻辑、经济逻辑、辩证逻辑、归纳逻辑、哲学逻辑中的道义逻辑(适用于法律逻辑专业的学生)和MBA考试相关的逻辑知识等内容。至于学时数的设计,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应该选择36学时或者54学时,这样才能使本科生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同时又能受到逻辑学的训练|51^2°。因此就需要对逻辑学这门学科有一个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制定较为统一的教材,同时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材。

对于研究生来说,则主要应以西方逻辑史为基础知识,这里的西方逻辑史主要指国外纯英文的西方逻辑史手册为教授的主要内容,使研究生了解西方逻辑发展的历史进程,逻辑学家们的逻辑理论和形成该理论的历程。然后根据不同的师资力量和生源的学科背景,有选择地开设四论(证明论、集合论、模型论和递归论)这样的基础理论,文科学生可以开设逻辑哲学、语言哲学、法律逻辑、经济逻辑、归纳逻辑、中国逻辑史、因明等逻辑课程。有选择地开设模态逻辑、人工智能、现代逻辑(数理逻辑、符号逻辑)、哲学逻辑。对于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则可以对上述逻辑根据爱好进行选择。像阿姆斯特丹大学就具有很好的逻辑学教学传统,开设逻辑、语言与计算相关的逻辑学课程,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要求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要和人学前的学科背景相关,专业方向分为“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信息和计算”以及“语言和认知”。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开设不同的课程。对于“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方向,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熟悉数学中的相关的基本概念,掌握拓扑学、代数学、集合论中的和逻辑相关的基本概念,学好四论。对于“信息和计算”方向的学生,要熟悉集合论、证明论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以及计算机专业中和逻辑相关的课程。“语言和认知”方向的学生,除了熟悉四论中的一些基础理论外,还要求掌握哲学和语言学中的基本理论。其课程设计也是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开设不同的课程。对“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方向的学生,开设模态逻辑导论与公理集合论,递归论和模型论,以及集合论高等研究、构造主义、模态逻辑等。在“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方向,开设约束编程、自动化推理、对话系统、信息科学的博弈论、信息论、信息检索、神经网络和符号推理、语言和言语技术、语言学习、算法、复杂性和计算、概率系统、资料导向的分析及不确定性推理等。对于“语言和认知”方向的的学生,开设逻辑和认知、语义的结构和内涵语义、哲学与认知、理性、内涵和言语行为、意义指称和模态等。同时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同时各专业都应该开设批判性思维相关的逻辑课程,特别是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本科生,因为他们面临着就业、深造等多种选择,这就需要参加各级各类能力考试,而逻辑学则为必考的内容之一,因此可以为学生解答GRE考试、GMAT考试、LSAT考试、MBA考试、MPA考试、GCT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的相关试题,为大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如考逻辑学研究生等)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2.逻辑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逻辑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关注国际国内逻辑学研究的前沿,不断吸纳新的知识,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就是指在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设计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而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和讨论等活动。案例教学法,是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或者是历史、寓言、小说等事例,和逻辑学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逻辑的兴趣,指明其中蕴含的道理,给学生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同时,课堂教学也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注重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等方法,激发学生对逻辑学这门学科的浓厚的兴趣,领略逻辑的奥妙,从而更好地掌握逻辑基础理论。要求学生多读一些逻辑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特别是国外的一些逻辑学方面的基础教材,培养理性思维能力。适当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选择一个与本课程相关的主题作进一步研究,写出具有创新性的小论文,让学生沉浸到图书资料的海洋之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营造良好的学习逻辑学的氛围,举办各种侧重点不同的学术讲座和专题讨论会,邀请逻辑学专业的导师或者学者做专题讲座。定期组织学生组成专题小组,针对不同的专题进行讨论,这样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和创新点。对于研究生,还要鼓励他们参加全国性、国际性的逻辑学术会议,多和逻辑大家进行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了解学术前沿。

3.逻辑学科研创新方面的改革

至于学习传统逻辑能否培养出高层次的逻辑学科研人员,或者说培养出逻辑学家的问题,在学术界也进行了广泛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很多高校毕业生接受了逻辑学的基础理论的学习,但真正成为知名的逻辑学家的,恐怕还没有。但是,任何一个逻辑学家,必然懂得基础的逻辑学知识,不能因为传统逻辑培养不出现代逻辑学家就放弃学习传统逻辑学。教育部、国家社科规划办每年都设有逻辑学科的课题项目,包括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这样有利于逻辑学科的科研创新和原创性的成果的出现。同时积极创办更多的逻辑学专业的期刊、杂志。目前除了中山大学的《逻辑学研究》外,还没有其它专门的逻辑学刊物,希望以后能够创办更多的逻辑学专业的专门的学术期刊,以便可以有更多的学术成果的发表阵地。同时其它的核心期刊,也需要增加刊发逻辑学专业的一些栏目,使逻辑学专业的学者有更加广泛地发表文章的阵地。

逻辑学的含义范文第4篇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电商管理学院,武汉 430205)

(E-business Management School of Wuha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Wuhan 430205,China)

摘要: 可能世界语义学是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内涵语义学,它产生的原因在于模态逻辑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问题,迫切需要这样一种内涵语义学。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发展,很切合实际的弥补了经典语义学的一些弊端和缺陷。为模态逻辑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适用的语义工具。但是,随着模态逻辑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世界语义学的运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Abstract: Possible-world semantics is a kind of intensional semantics born in the 1950s. The causes of it li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blems of modal logic, which urgently needs such a intensional semantics. And it is in this case, the development of possible-world semantics made up for som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classical semantics. It provides very applicable semantic tools for the research of modal logic. But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odal logic, the use of possible-world semantics also appeared some problems.

关键词 : 模态逻辑;可能世界语义学;发展;问题

Key words: modal logic;possible-world semantics;development;problem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322-02

0 引言

模态逻辑自诞生之日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分支。“可能世界”在模态逻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模态逻辑的形式语义学,可能语义学的出现,使得模态逻辑的发展迎来了一个不同的时期。基于此,在学习模态逻辑的同时,有必要了解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基本发展历程。

1 可能世界的几种含义

“可能世界”是模态逻辑里的一个概念,从直观上来说,是指可能状态的组合。这一概念最早由莱布尼茨提出,基于此,他阐发了一些重要思想。在对反事实条件句的专题研究中,刘易斯认为,“‘事物的可能存在方式’是实体的存在。”;在《命名与必然性》一书中,克里普克认为可能世界就是“现实世界的各种可能状态”,即“现实世界的非真实情形”。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卡尔纳普认为可能世界是“解决命题真值的句子集,或描状描述集”,即使一命题具有真值的可能状况的组合。现代逻辑语义学认为,可能世界是使得一命题具有真值的对象或状态,也就是在原本体论意义上加个逻辑真值。

2 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内涵

20世纪50—60年代,鉴于模态逻辑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批逻辑学家例如坎格尔(B. Kanger)、蒙太古(R. Montague)、普赖尔(A. N. Prior)、欣迪卡(J. Hintikka)和克里普克(S. Kripke)等人从莱布尼茨的上述思想出发,发展了一种模态语义理论即可能世界语义学,这就把模态逻辑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的发展,对于经典的语义学产生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它使命题的真假相对化。第二,它使必然性、可能性概念相对化。第三,它使可能世界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

3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的发展

50年代初,模态命题逻辑的代数语义学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稍后,由美国逻辑学家拉索瓦和西柯尔斯基将代数语义学推广到模态谓词逻辑。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期,以美国逻辑学家克里普克为代表建立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一批重要成果。60年代中期,美国逻辑学家莱蒙在命题逻辑的层次上建立了上述两种语义学的转换关系,并提出了在模态谓词逻辑领域里建立两种语义学转换关系的设想。但该设想因莱蒙逝世未能实现,国外模态逻辑学界也未有人持续这一工作。

克里普克所表述的MPL的语义学从模型结构<G,K,R>入手,此处K是一世界集,以现实世界G为一元素,R则是一介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种语义学澄清了叠置模态问题。多年来人们所构造的多种多样模态命题逻辑的形式系统,根据这种语义学,可以看成是给R加上了补充限制。这只是一种很一般的模型论语义学。

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高恒珊在60年代初开始研究模态逻辑,多年来取得许多成果。他在《科学通报》和《数学学报》发表的四篇论文:《量词模态系统的代数语义与Kripke语义——关于S5*情形》、《量词模态逻辑的代数语义学(Ⅰ)——关于S5*情形》、《量词模态逻辑的代数语义学(Ⅱ)——关于含Barcan公式的正规模态逻辑系统的情形》、《量词模态逻辑的代数语义学(Ⅲ)——关于不含Barcan公式的正规模态逻辑系统的情形》——这四篇论文是一个系列研究,其结果是在模态谓词逻辑的领域里建立了Kripke语义到代数语义的转化,完成了莱蒙的设想。

北京大学的周北海,在1994年的论文《嫁接框架与SI-完全性》和Gra fted frames and S1-Completeness, The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Volume 64 Number3 Sept. 1999)中,他第一次使用了这种“嫁接”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新型模态逻辑语义框架就是通常所说的“嫁接框架”。

4 情境语义学与可能世界理论

情境语义学(Situation Semantics)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其创始人是美国数理逻辑学家、人工智能学家巴威斯(Jon Barwise)和逻辑学家、语言学家佩里(John Perry)。从他们创立情景语义学的动机来看,主要是为了解决以往逻辑语义学在处理自然语言的丰富意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因此,上述学者创立了情景语义学,通过这种模式,以更加合理的解释自然语言在不同情境下的丰富涵义。

情境语义学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与逻辑语义学相关。巴威斯认为,“可能世界方案对感知语义学(the semantics of perception)的处理根本就是错误的”。从人们在日常沟通交流过程中,使用的基本语句来看,它也只不过是触及了世界的一小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判断其真假,只需要通过参考世界的部分片段即可。在这样的形势下,情境语义学应运而生,并且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情境语义学是一种新型语义理论,虽然它在意义和日常推理的哲学解释上获得极大成功,但在形式技术上还不够成熟。模态逻辑的形式技术方面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它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在哲学解释上却存在诸多困难。可以说,对于哲学上的解释,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5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存在的问题

从现阶段来看,“可能世界”这个基本语义学概念仍然不够清晰明确,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学者们继续完善。可能世界语义学同当前的社会价值观比较接近,但是也并没有对 “可及”(accessible)这一极其重要的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模态逻辑的核心概念“可能”和“必然”解释的不够清晰合理,在今后的理论发展中,应该注意二者的本质区别,及其各自的明确内涵。

6 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论述可知,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在其刚出现时,由于其相对于经典传统语义学存在的优势,使得应用程度不断提高,但是随着语言文化和语义背景的变化和发展,这种世界语义学的使用,也开始出现一些弊端,不能够明确清晰合理地解释不同情境下的自然语言的丰富涵义,这就使得人们在运用过程中十分不方便,在此种情况下,情境语义学开始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世界语义学的些许不足。

参考文献:

[1]陈波.逻辑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2]宋文坚.逻辑学的传入与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朱建平.确证逻辑:一种基于证据的认知逻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

[4]崔治忠.“中西文化交流”之意义及其个案研究——以金岳霖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5]王建芳.情境语义学对外延模型论和可能世界语义学的批判[J].晋阳学刊,2005,01.

逻辑学的含义范文第5篇

/

关键词:逻辑关系;思维能力;高考试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1-0045-3

逻辑学与教学关系的研究是欧美国家哲学研究的新兴热门问题之一。逻辑学是合理思维的工具,它能使人在思维过程中概念准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使人更准确,更严密地表达思想,反驳谬误。随着教育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分”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思维习惯以及思维方法的培养成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这无疑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阶段是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重要阶段,是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系统的逻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本文从实际高考试题的逻辑学分析着手,从习题教学的视角分析逻辑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    逻辑学帮助深化物理概念和规律

通过习题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物理概念,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看似理解了所学的物理内容,习题中也能够准确地给出答案。但是,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未必真的到了实质。而从逻辑学视角分析问题的时候,会有新的体会思考。如下例所示:

例1  (2014年高考北京卷13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温度降低,其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

B.物体温度升高,其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

C.物体温度降低,其内能一定增大

D.物体温度不变,其内能一定不变

第一步: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

温度升高                          温度降低

――――――――――――――――――――

分子热运动的平均     分子热运动的平均

动能增大               动能减小

(充要条件假言推理)A项错误;B项正确。

第二步:

物体的内能包括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物体内能增大,要么分子动能总和增大(温度升高),要么分子间势能增大温度降低。

――――――――――――――――――――

结论:若分子间势能的增量大于分子动能总和的减少量,分子内能增加;

若分子间势能的增量小于分子动能总和的减少量,分子内能减少;

若分子间势能的增量等于分子动能总和的减少量,分子内能不变。

(相容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两个选言肢均未被排除,结论为选言判断) C、D选项错误。

分析  乍一看本题,A、B选项像是假言判断,实则为假言推理。假言判断与假言推理看似无大的差异,但是,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却大相径庭。假言判断中,前件与后件是因果关系,前件的真导致后件真。假言推理则是推理导出的含义。温度变化与分子平均动能的变化构不成因果关系,温度升高只是分子平均动能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高考题本题选项并未采用“当且仅当……则……”或“若……则”的形式来表述,极其严密。因此,从逻辑学角度重新审视物理知识的时候,会使认识更为透彻、深刻、严谨。

2    以逻辑学为基础,合理命题以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习题教学担任着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任务。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到一定程度以后,可以通过对一些推理性较强的习题的练习,来充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此时,习题要有深度,要求推理过程复杂,脉络多样,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使其思维更加缜密、灵活。如下例所示:

例2  (2014高考天津卷4题) 如图1所示,平行金属板A、B水平正对放置,分别带等量异号电荷。一带电微粒水平射入板间,在重力和电场力共同作用下运动,轨迹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那么(    )

图1  带电粒子运行轨迹图

A.若微粒带正电荷,则A板一定带正电荷

B.微粒从M点运动到N点电势能一定增加

C.微粒从M点运动到N点动能一定增加

D.微粒从M点运动到N点机械能一定增加

第一步:

类平抛运动的物体动能增加,因为类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匀速,在竖直方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微粒在极板间做类平抛运动。

―――――――――――――――――

结论:微粒从M点运动到N点动能一定增加(带证式直言三段论推理,肯定前件式)。

C正确。

第二步: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微粒的重力势能、电势能、动能三者之和不变。动能是增加的,要么重力势能减少,要么电势能减少。

重力势能减少。

―――――――――――――――――――

结论:如果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小于动能的增加量,电势能减少。

如果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电势能增加。

(相容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两个选言肢均未被排除,结论为选言判断) D选项错误。

第三步:

电势能增加,电场力做负功。(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电势能无法判断,因此,电场力做功无从判断。A、B选项错误。

以上实例的推理过程较为复杂,脉络并不十分简单。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找到合理的着手点,结合扎实的物理知识,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进行推理。类似的习题编制有很多,但教师们在出题时未必考虑了相应的逻辑学知识,如果能够以逻辑学为理论基础来指导实践,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    分析学生物理学习障碍中的逻辑学问题,并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

通过习题教学和练习,教师可以随时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借以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程。在习题训练过程中,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难以把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物理知识与逻辑思维相联系。对于物理习题教学中的易错题,教师需从逻辑学角度系统科学地分析学生的逻辑思维障碍,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

例3  (2014高考海南卷9题) 如图2(a),直线MN表示某电场中一条电场线,a、b是线上的两点。将一带负电荷的粒子从a点处由静止释放,粒子从a运动到b过程中的v-t图线如图2(b)所示。设a、b两点的电势分别为φa、φb,场强大小分别为Ea、Eb,粒子在a、b两点的电势能分别为Wa、Wb,不计重力,则有(    )

(a)某电场中一条电场线        (b)粒子运动v-t图

图2

A.φa>φb

B.Ea>Eb

C.Ea<Eb

D.Wa>Wb

第一步:

由牛顿第二定律F=ma知,物体合外力与加速度成正比,若加速度减小,则合外力减小。

从a到b的过程中,加速度减小。

――――――――――――――――――――

结论:从a到b的过程中,粒子所受合外力减小(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

第二步:

由电场强度定义E=F/q知,若电场力减小,则场强减小。

从a到b的过程中电场力减小,因为粒子只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带证式前件)

――――――――――――――――――――

结论:从a到b的过程中,电场强度减小(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

第三步: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粒子电势能与动能之和不变。

粒子动能增大则电势能减小。

粒子动能增大,因为粒子速度在增大(带证式前件)。

――――――――――――――――――――

结论:粒子电势能减小(充要条件假言判断,肯定前件式)。

第四步:

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

受力方向由a指向b。

正电荷受力方向沿着电场线方向。

分析  本题之前三步逻辑推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第四步中,一些学生由于错误地使用了同一律的思维规律,潜意识地把粒子当做正电荷,因此得出了错误结论。找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障碍以后,教师就要注意强调,在静电场部分知识的学习的时候,要时刻注意粒子电性的正负,不能随便就把粒子当做带正电荷处理。

4    总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