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城市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资源型小城市 空间规划 空间逻辑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内蒙古地区城市化的加速,资源型小城市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开始崛起。许多小城镇依托当地丰富的煤炭或地下水资源发展煤电产业而逐步被世人广知。如准格尔、丰镇、霍林郭勒等,小城市的经济发展为内蒙古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内蒙古属于生态脆弱地区,水资源尤为稀缺,小城市如何避免传统资源型城市的“资源诅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科学规划小城市的空间格局。
一、城市空间规划的分类
城市规划的实质是空间秩序规划,是在一定制度和理论指导下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多维度分配的规则,包括经济空间规划、生态空间规划、社会空间规划、人文空间规划。目前,人们对城市规划的认识已从单纯的“技术、科学、理性的活动”向政治活动转变。“城市规划也是公共政策”当前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因为城市规划成果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得到合法权威部门(在我国一般指政府和人大)依法审批,成为公共政策,才能得到执行,并发挥作用。城市规划所规定的空间秩序其实质是一种经济、社会活动秩序。构建一种“有运行能力、公平持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秩序是城市规划追求的根本目标。
(一)经济空间规划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一文中佩鲁把经济空间定义为“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经济空间分为内部经济空间和外部经济空间。根据佩鲁的定义,城市内部经济空间可以理解为城市内部各种经济元素在空间分布上的结构关系。根据赵伟《城市经济里理论与中国城市发展》一书对城市外部空间结构的定义,城市外部经济空间可以理解为一个城市及其所在区域内其他城市共同构成的经济元素空间分布的结构关系。
(二)生态空间规划
生态空间规划是从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的角度研究小城市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一体的,无论生产力有多发达,人类的对环境的改造都只能符合自然的节奏。同时,自然提供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城市的空间规划必须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度人类的行为。Lynch在1981年就曾提出过,“一座好的城市应满足,一方面扶植的生态系统能得以维持,同时又允许经济社会方面不断进步”。
(三)社会空间规划
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还是社会空间。城市中不同人群的区位分布,不同组织的区位分布、不同用地的区位分布都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城市中,不同的区位分布意味着不同的空间资源的占有。所以,城市管理者作为空间秩序的安排者和空间资源的配置者,应从公平正义的角度进行城市社会空间规划。
(四)人文空间规划
人文空间在不同的领域、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的涵义。城市规划中的人文空间是城市空间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城市文化意像。人文空间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人文空间包括人工环境和文化历史环境两方面的类型。人工环境也可称城市景观,包括建筑风格、城市布局等体现文化风格的物态性空间;文化历史环境是城市的人文风貌,包括城市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尚等。是人类活动在城市地区的人文积淀,表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与能力。在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中,无一不重视城市人文空间的保护和利用。
二、资源型小城市四种空间规划之间的嵌入逻辑关系
经济、生态、社会、人文空间是从不同视角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并不是城市空间实际的分类。事实上,四种空间是相互嵌入的。因为“人类的经济行为都是嵌入在社会行为中”(格兰诺维特语),同样,四种空间规划也是相互嵌入的。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样的嵌入符合空间可持续演进的逻辑关系
经济、生态、社会、人文空间之间的嵌入逻辑或协调机制呈动态的平衡关系,同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不同规模的城市、城市的不同区域、不同性质的城市,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也不同。内蒙古的资源型小城市,空间规划的背景是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 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发挥内蒙古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为内蒙古这一时期的产业战略规划。因此资源型小城市的经济空间规划成为四种规划的重点,因为任何良性的平衡都是在发展中的平衡,撇开发展寻求平衡是无意义的也是不现实的。然而,发展经济就不可避免地影响生态环境,而内蒙古又是生态脆弱地区,水资源少,草原生态系统一旦破坏,难以修复。同时,处于“城尾乡头”的小城市在城市化中需要面对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在这样的问题与背景中,内蒙古小城市的四种空间规划的嵌入逻辑是:
第一,以社会空间为中心的经济空间规划
发展是解决目前落后地区经济社会问题的抓手,同时,当前存在的许多社会问题又是由发展引起的,具体说是不以人为本或不以社会目标为中心的发展引起的。由于市场经济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存在,一部分利益主体在获得利益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主体的利益或公共利益。如屡见不鲜的污染事件、征地拆迁事件、非法占用耕地事件等。对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正是今天城市公共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以社会责任为标准进行经济空间规划,在产业政策制定和产业空间布局等方面以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利益为考虑的中心。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贫富差别已成事实,公共管理部门需要在每一个具体事件中判断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结果。
【关键词】现代城市规划;绿化;生态
城市是人类生产与活动的场所,人们离不开城市。同时城市也是信息的综合载体,现代城市的规划则是将这些载体进行平衡,也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环境。通过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人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开始意识到生态与绿化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在现代城市规划中,要正确处理绿化·生态·人之间的关系。
1、绿化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能给城市带来青春与活力,也能使城市更加的美化。绿化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也是城市的动脉。在城市中不能没有绿化,绿化同人们的心脏是一样的,没有了绿化城市也就无法生存。植物群为城市提供氧气,植物能将太阳能够转化成氧气和有机物质,这些都是人们生存的物质来源。假如没有植物那么自然界也就不存在了,自然界不存在了又何谈城市。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城市的额绿化,也制定了在城市建设的绿化管理方法。在城市的建设中留有绿化空间,才能够为城市带来全新的面貌。此外,绿化在保护环境、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景观的构建,需要有良好的绿化。绿化可以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干热,避免热岛效应。植物还有蒸散的作用,合理的配置树种可以提高空气的湿度。树还能遮挡阳光,减少辐射,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绿化不仅可以美化城市,还能给人们提供一个休闲的空间。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压力大,对自然环境是有渴望的。在城市中进行生态景观建设,不但能清新空气,也能给市民得带美的享受。绿化的生态效益是由植物的光和能力决定的,植物的光合能力主要与植物的叶面有关。所以,在城市的绿化建设中,要采取多样性的绿化模式,进而使绿化的生态效益得到提高。在我国许多城市的生态环境都不理想,因此要加强生态林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力度。
2、生态与人
人先是自然人,其次才是社会人。建设现代城市的核心内容就是构建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即人与经济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并建立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使其有序的发展,构建和谐的城市关系。在现代的城市规划中,不但要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及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而且生活社区的建设还要与自然生态相协调,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要杜绝生态负债现象和生态破坏现象的产生。只有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发展,才能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城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与生物的多样性是密不可分的。现代城市的规划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要从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出发,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得到平衡,使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得到协调,进而使生态环境得到最大的保护。尽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这能从本质上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自从有城市建设以来,人类就一直在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从离宫别院到承德避暑山庄,或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这些都能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的强烈渴望。
3、绿化与生态
城市的生态与景观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绿化,同时也是城市居民所生活的生态景观系统中与自然环境最接近的休闲空间。所以,应该对城市的绿化进行重新的定义,并赋予生态文明的意义。在现代的城市规划中,绿化的空间不但是人们的休闲场所,也为一些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生态空间。城市绿化系统的建设能将城市周围的地域与自然相结合,进而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构建基础是植物群落,也只有建立多样性的植物群落,才能组建成完整的生态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涌入了大量的农村人口,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也增加了资源的消耗,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严重的影响了城市的绿化建设。因此,在绿化建设中,要转变传统的观念,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建设植物群,加强绿化建设,进而提高绿化的程度。在现代城市规划发展中的主流就是建立现代化的生态城市,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在城市规划中重要性的凸显,在进行现代生态城市的建设时,必须要从城市的整体空间上进行考虑,以城市的外部与内部节后相协调的策略为指导,使城市逐渐规划出清晰、合理、高效、生态的空间布局。这些都可以使城市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符合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
4、绿化·生态·人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在现代城市的规划中,绿化与生态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只有将城市建设向生态城市建设的方向发展,才能将以人为本的原则很好的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体现出来。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绿地系统的规划目标已经变成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变,这主要是为了提高人类居住环境的质量。城市的绿化不仅要建设绿地,而且要在城市的内部进行生态林的建设。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只有达到一定的绿化程度,才能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作用。人们生存所依赖的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的不平衡发展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为了保护环境,使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使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的园林绿化与深林对生态环境起着保障作用,要想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就必须开发人们居住环境中可绿化的空间。中国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并没有考虑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在现代城市规划中,要根据绿化·生态·人相结合的原则,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城市。
5、结论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绿化与生态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就需要正确的处理绿化与生态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森林;共生理论;旅游商务区;森林公园;东川区
前言
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城市之间的森林带和生态区几乎逐步消失。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又接连出现许多传统的城市没有的问题,对于现代城市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现代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另一方面是传统的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的在发展结构上已经出现缺点并且趋于衰退。东川境内铜矿储量丰富,是我国铜矿主产地,铜文化历史悠久,历经两千多年的开采冶炼,东川至今作为中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素有“天南铜都”之称。数千年持续不断的铜矿开采以及上世纪50年代后毁灭性的伐薪炼铁和过度垦殖,加之多旱少雨的干热河谷立体气候和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致使东川今天生态已极度脆弱,位列世界三大泥石流频发区之一。从而现代城市活力的低下、生态环境的恶化、深林的不断减少,植被的破坏等社会问题。事实上,现代城市的生活自身就有各种的矛盾,对于这些矛盾又都普遍的作为城市生活的载体,就像人类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和各类社会问题,对于各种城市问题也只能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现代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建设实际上是各种社会问题和各种矛盾不断叠加并又不断平衡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人类对于现代城市出现的问题,应该是积极去探索解决问题而不是否定现代城市的的发展成果。
当前,现代城市的森林保护与开发再一次得到人类的重视。“现代城市森林”是指现代城市的主城区中以森里绿化面积为主的各种树木的总和,主要包括现代城市的主城区、城市郊区偏远郊区的总称。现代城市森林在为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优越的自然环境的时候,却使许多商业土地开发商损失了利益,而且需要财政资金的大量支持和对于现代城市森林的保护。所以现代城市森林因为使用大量城市土地和公共资金而与城市发展之间必然存在强烈的冲突,而如何通过合理的发展战略化解这种冲突则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1 背景与理论基础
1.1 现代城市森林的相关背景研究 和其他的城市基础设相同,现代城市森林已经作为现代城市景观的重要组合并且得到人类的广泛关注。
现代城市森林的良性发展主要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城市森林的宏观层面主要是城市或者主城区地域中所有的自然保护、森林布局、综合开发与利用、良性管理与治理和经营模式发展等。对于微观层面,主要是现代城市森林的明确保护综合利用与协调开发两个方面,结合现代城市特点和森林区之间的关系,构成现代城市、森林区结合互补的模式,其具体的现展模式主要由现代农业观光模式、现代森林主体多功能公园模式、自然风景名胜区模式、现代人为主题公园结构模式、综合城市生态旅游度假主体区模式。
虽然人类普遍认同到现代城市森林对现代城市自然生态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但是现代城市大部分由于人口密集很大、人工生态深林景观的密度多集中于现代城市化的主要地带,现代城市的大规模土地开发与建设几乎不能很好确保现代城市的森林供应面积,将现代城市的布局与规划建设严重与现代布局脱节,最终导致现代城市森林主要是填充和空补式的发展、城市森林构成几步平衡导致整个森林的生态功能缺少统一性和系统完整性、城市建设侵占森林绿地导致林地被城市硬质空间代替等问题。
1.2 城市森林共生理论和其应用 “共生”的定义主要是指若干个共生单元的内部在相对完整的共生生态环境中,经过直接或者间接的物质的交换,相互依靠、相互补充、相互收益。共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生态环境。而对于共生单元,主要是指自身的构成的生态森林的基础能量生产和互换单位,并且形成共同体的基础物质因素。而对于共生模式,又叫做共同生的关系,是指共同生单元的互相作用的方法或者互相的构成结合的构成。共同生单元之外的主要部分与结构的共同生的生态环境,并且是共同生关系获得发展的外在因素。
将共生理论运用于到现代城市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中,需要共同的要求的条件包括:共生体相互有着共生的自身需求;急需对共生体的构成或者探索相互之间的相互靠近与相互吸引的共同力;共生体相互需要明确统一的共生目的;共生的目的能够产生相互生效应。对于共生理论,日本学者最早提出所谓的“由机械原理时期到生命科学时代”通过不同个体联合为统一体,宣传现代城市主要功能构成网状的模式。共生理论已经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和深入研究。
2 结语
对于现代城市森林的维护与综合开发的研究与实例,最早是主要是个体论个体,到后期就成为了控制概念,但是整个构成主要围绕城市和森林的统一到综合发展的高度。本文通过现代城市和现代城市森林的协调发展问题。而对于现代城市和现代城市森林协调发展,城市森林需要共同体的构成,并且在协调发展中寻找现代城市主体功能区的相互补充、提升,最终实现现代城市森林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G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343-01
一、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对城市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管理,以适应或达到城市发展的要求,并对城市的景观设计进行指导,是对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通过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恢复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并促进对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的保护。
二、景观规划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1.景观规划定义
景观规划有两种不同的定义。一个是ForMan(1995):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在更大尺度的区域中,景观是互不重复且对比性强的基本结构单元,它的主要特征是可辨识性、空间重复性和异质性。一个是肖笃宁(1997):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城市景观(Urban Landscape)是建筑学中一门范围宽泛、很综合又难以准确定义的专业。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房屋建筑应当是它构成的主体,并有建筑以外的空间环境相辅,两者合起来称为城市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建筑是创造为人生存和工作所需用的空间场所,基本要素表现为功能实用,造型美观和经济等。城市的景观是建筑物外的一切,人工的、自然的,是人们工作和休闲用的空间环境。它要求舒适、安全而更具观赏性。建筑有明显的技术性、经济性和对城市的直接作用。景观更具社会性、时间性和间接作用。建筑对城市常表现为强势、刚硬,景观常表现为弱势、柔韧。历史证明:世界上称得起优美的城市多半是建筑和景观和谐地统一,刚柔相济,相辅相成。有多样丰富的优美的城市空间和景观环境,让人们生活在其中感到舒适、愉快,得益健康,并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内涵。
2.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景观设计在中国明显落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先天的弱势,加上全球化进程加快,东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国景观在矛盾重重中不断改变进化,很大程度景观设计是在古老的风景园林基础之上开始成长的,但中国景观面临着很多问题,尽管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发展很快速,但是机遇跟危机总是互相伴随的,而且国内景观设计普遍存在着文化失语现象,对中国本土地域文化的独特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然而景观设计对中国来说是一门迟来的专业,当发达国家早已走在前列的时候,我们才刚刚起步,在这个初始的阶段,景观设计在中国的发展还是有着很大的阻力,景观规划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我们虽然在古典园林上以前到过巅峰,有过独领的年华,但景观设计学走进中国才十多年,只能算是刚刚兴起,在没有成熟的景观体系下,国内普遍存在的文化丢失现象成为中国景观设计规划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1、 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不同点
城市景观规划基本立足点是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并体现、控制、引导城市物质建设风尚,促进城市景观体系的良好形成,而城市规划偏重于城市物质形态的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主要内容有空间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化植被和水体规划等内容。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位于城市管理之规划、建设、运行三个阶段之首,是城市管理的龙头。
2、 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同点
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从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概念及内涵可以知道,实际上,城市规划中包含着景观设计这一因素,景观作为城市的亮点和呼吸道,它的合理设计和分布充分体现了城市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生态化的绿色设计是城市规划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城市规划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两者都需要结合人文、历史、自然、人的行为心理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 城市景观规划对城市规划的依赖性
景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具体体现,景观规划着重于对城市的景观构成要素以及城市的总体形象进行合理的设计,要构建城市的景观要素之前,需要先对城市的整体形态与格局具有清楚的把握,优秀的景观设计都是建立在这项基础之上的,因此,城市规划作为对城市整体形象及格局分布的科学划分,对景观设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城市景观规划发展的建议
1、城市景观规划发展的建议
19世纪90年代,中国的景观设计行业是一个转型期,全球化一体的进展,中国社会在外来经济的冲击和机遇下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对环境问题意识的提高,使景观设计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景观的内容和知识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加接近国际路线,也就是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从传统的花园,庭院,草城市广场,街道,街头绿地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甚至整个地球都属于景观设计的的范围,这也给景观设计师们带来了众多的机会,中国遍地的景观事务所也遍地开花,景观设计在中国获得广泛的关注,我们应发出自己文化的呐喊,中国土地资源辽阔,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极为丰富,这独有的环境需要景观设计师和规划师们共同去保护,去协调,从而能创造出适合自己民族的,也就是属于中国独有的景观,当代景观需要超越民族文化同时,才能在世界景观中屹立不倒,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技术
引言
“人创造了城市,却失去了对城市的控制,在城市中逐渐丧失了自我”(黄光宇 2002)。
1、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它把生态城市定义为“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与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
而我国学者对生态城市比较完善的定义是: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2、生态城市下的绿色建筑
生态城市的城市评价指标有多项,其准则分别为社会生态文明度、经济生态高效度和自然生态和谐度三类,共64项单指标。而笔者就其中的自然生态和谐度为立足点,讨论绿色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建筑生态技术之间的关系。
绿色建筑亦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即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使用消耗能源最为节约建筑,在经济,能源等各方面保持平衡的建筑就是绿色建筑。
3、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技术
3.1、当代生态建筑技术
当代生态建筑技术主要通过高效利用、循环使用能源和使用再生材料等方法,把建筑的舒适性同生态的良性循环充分结合,为保护自然、利用自然、融入自然、低能耗的生态建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技术,建筑遮阳技术,屋面节能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采暖和供热技术等等。通过各种生态建筑技术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来建造绿色建筑,最后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
3.2、建筑围护结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围护结构也取得很大发展,它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完善,给人带来更舒适的室内热环境。一方面,材料和构造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和密闭性能,出现了保温屋顶、保温墙体、保温门窗,及提高了舒适性也满足了节能要求:另一方面,围护结构被赋予更多内容,满足传统的功能要求外,更成为采集利用自然可再生资源的有利场所。
墙体、门窗、屋顶、楼地面都是建筑的最主要的围护结构组成部分。在现代建筑墙体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复合墙体,还有更多的新式墙体,玻璃幕墙、双层玻璃幕墙、绿化墙体等等,随着太阳能技术的运用,太阳能集热蓄热墙和太阳能电力墙更是赋予墙体节能新的方式。
门是联系建筑内外的通道,窗户是建筑中面积最大的透明构件,太阳辐射通过窗直接进入室内,带来辐射热量。门窗本身的热工性能影响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而且门窗需要经常开启,其气密性对保温隔热也有较大的影响,是围护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围护结构整体的热损失中,门窗的热损失达到40%。现在建筑技术在加强门窗的气密性,同时逐步研发具有保温隔热性能的窗用玻璃和窗用薄膜等,以此来达到节能的目的
屋顶是对室内热舒适性影响最大因素,现代新型屋顶形式在逐步出现使用。种植屋面和蓄水屋面在减少屋顶得热、减少热量传递;通风屋顶和架空屋顶可以有效通风隔热,降低室内夏季高温;自控光热屋顶可以根据室内需求自动调节太阳辐射量。还有很多传统构件,随着时代的变化,那些构件也在不断进化,通过各种方式,采用新的材料、构造、技术,对降低建筑能耗的意义越来越重大,目标越来越明确,是人们不可忽视的环节。
3.3太阳能建筑材料
在建筑使用能耗中, 最主要的是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降温的能耗,这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太差。不断涌现的新型围护结构构造技术和新型建筑材料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透明热阻材料组合墙、吸热中空玻璃、硅气凝胶特种玻璃等新型建材可以使维护结构的能耗大大降低。而在建筑中利用太阳能电池为建筑提供能源, 既无污染,又无噪音,并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燃料,是理想的生态建筑光电材料。但由于价格制约,无法大规模推广。随着技术的发展,太阳能电池可与建筑材料构件组合,形成一种新的建筑材料, 成为建筑整体的一部分,如太阳能光电屋顶、太阳能电力墙以及太阳能光电玻璃 , 它们可以获得更多的阳光,产生更多的热量,又不影响建筑的美观,是未来的生态建筑复合型材料。将太阳电池和建筑屋顶、墙壁和窗户相结合,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出现了所谓的 “太阳电池幕墙”、“太阳电池窗户”和“太阳电池遮阳篷”等新型建筑材料和构件。随着科学的进步,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并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电池成本也将大大降低常规能源的消耗和减轻环境污染,是未来生态城市中不可缺多少的生态建筑材料。
5、总结
生态城市从其理论诞生的时刻起,就体现了人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的目标。生态城市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生态文明的时代。正如人类对文明的追求永不停息,我们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也将在文明的进程中继续发展,随时代的步伐而永不止步。
6、参考文献
[1] 张坤民,温宗国,杜斌,宋国君.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 卜一德,赵亚军,秦家顺.绿色建筑技术指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刘念雄,秦佑国.建筑热环境.建筑热环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杨荣金,舒俭民.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