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工业化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必要性;工厂化生产;新技术新工艺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建筑体系成套技术日益成熟和完善,预制构配件生产能力、建筑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商品混凝土生产逐渐形成独立的行业。但是,在朝着工业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现阶段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还不平衡,大多数企业施工技术比较落后,施工效率还比较低,劳动强度比较大,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工程质量通病屡见不鲜,建设成本不断增大。
就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高速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对建筑产品产生持续的和大量的需求。而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对建筑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面对这一拥有巨大的、持续的需求、日益成熟开放的建筑市场,我国建筑业机遇和挑战并存。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必要途径。
1、对建筑工业化的理解
建筑工业化,是改变原来手工操作、效率低下的小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利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的过程。就是指要把不同类型的建筑工程作为工业产品,分别采用统一的结构形式和成套的标准构配件,利用先进的工艺,按专业分工集中在工厂进行大批量生产,然后在现场进行机械化的施工安装。建筑工业化就是要做到建筑工程标准化和体系化、建筑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建筑管理科学化。
2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在建筑行业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大力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提出了建筑工业化发展之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经历了大发展时期,商品混凝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我国的建筑机械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然而,当前国内的建筑业基本上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传统陈旧的技术还在大量使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依然低下;节电、节能、节水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尚不能推广使用,资源浪费严重;部件标准化程度低,施工机械化和合理化程度也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和当初提出的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偏离。提出工业化的要求是希望我国的建筑业能够像制造业一样能够做到标准化、系统化。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建筑工业化还要面对重重阻力,要实现建筑工业化我们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3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高瞻远瞩,相较其他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生产率低。同样一栋18层的住宅,国内以毛坯房交付,需要13~14个月的建造时间,类似日本等发达国家以精装修房交付,仅需要9~10个月时间。二是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偏低。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无标准化、流程化作业。三是质量稳定性差。传统施工方式容易受气候、人力、环境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四是劳动力紧缺。民工荒已成为建筑行业的普遍现象,且劳动力素质及专业性不高,缺乏专业培训。五是现场安全文明得不到保证。大部分施工都需在现场完成,交叉施工时有发生,加工区、生活区、办公区条件简陋。
其次,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建筑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化分工对专业分工的要求越来越细,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越来越高;建筑机械得到长足进步,为建筑构件场外加工、场内运输拼装提供了便利条件;生产的材料向轻质、节能、环保等方向发展,更适合于现代化的作业方式;BIM等新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建筑行业的变革;新材料迅猛发展,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不断创新,基于网络的信息交流平台等等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能源与资源不足的矛盾越发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传统的建造方式给社会带来高能耗和高消耗的问题,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原来建立在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基础之上的建筑行业,正在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国推行建筑工业化将大大提高建筑业的生产效率,显著降低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能耗和资源的浪费。
4、对我国建筑推行工业化的建议
首先,从结构设计入手,改变传统设计方式,构建建筑设计模块体系。不仅减少设计单位大量的反复计算、重复设计的工作量,还可以建筑构配件、成品工业化的制作为主,实现对大多数产品进行工厂化生产,减少现场施工作业。对于施工技术也应实施相应的技术更新,主要针对模板、支撑等机械方面的建筑创新,改变传统施工中现场作业手工操作的模式,既能保证工程实体质量,又能加快施工进度。此外,对于新技术、新工艺要加大推广力度,利用现代工业化来替代传统的施工现场的手工作业。同时注重科技应用,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目前,建筑业的整体科技水平较低,这几乎成了建筑业走向工业化、国际化的“瓶颈”。不断应用和开发新的科技成果是推动建筑业企业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竭动力。
其次,施工工艺的转变。鉴于施工现场狭小,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明显,施工周期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大部分工作在现场完成的作业方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了,场外加工、场内拼装的作业方式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目前,大部分地区,尤其有设防要求的地区,基本为全现浇结构体系。反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体系,主体结构的柱、梁、板均可完全在工厂预制,实现完全的工业化大生产,只要在现场将其拼装起来即可。工厂化的加工,不但在客观上可以保证结构构件的质量、提升施工进度,还能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进行工厂化生产和计算机控制及管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工厂完成,现场只需拼装,因此需要工人数量也较少。由于工序简单,监督管理相对容易,拼装质量易得到保证。同时,工程的工期可以大大缩短,使项目可以及早发挥经济效益。工程成本由于大规模生产且受外界条件制约少,也相对易于控制。另外,长期困扰市民的工地噪音、粉尘污染等问题迎刃而解,工地更易实现文明施工。
再次,在管理方面,建立科学管理机制,提升网络管理水平。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业化目标可以向“模块化”的生产组织形式转变,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即把项目管理分解为实施、管理、保障等几个模块,在企业内部有意识地培养、组建一些管理班子和作业班组,在组建新项目部时把这些“模块”组合起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成员间沟通的障碍,减少工作磨合的时间,以最短的时间有效组织生产。
加快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的步伐是推进建筑业工业化的根本途径。由于建筑产品的特殊性,目前无法完全实现其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而充分应用当今IT技术的新成果,改进我们传统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信息化将是推进建筑企业新型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5、结束语
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很多难题,笔者坚信,借鉴多方面的经验,整合各种资源,在我国建筑人才的努力下,会很快走上一条“又好又快”的建筑工业化之路。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 . 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集(迎接新世纪的来临)[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纪颖波.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潘志宏,李爱群.住宅建筑工业化新型住宅结构体系[J].施工技术,2008(2).
[4] 温可. 浅谈建筑工业化与工业化建筑[J]. 今日科苑2010年08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业园;配套建筑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市农业越来越成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都市农业园区作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的新的经济现象,引起各级政府、科技界、农业界和广大农民的普遍关注[1]。
1 都市农业园区的内涵与功能定位
1.1 都市农业园区的兴起
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英文本意是指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它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
1.2 都市农业园区的功能定位
学界倾向于将现代农业园区的功能界定为“多元化”,如科技孵化功能、示范功能、培训功能、带动功能、辐射功能、观光功能、市场功能、生态功能等,尤其针对农业高科技园区。而对于产业型、效益型、都市型的都市农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则应“量身定做”。
2农业园配套建筑施工的现状
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新生事物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政策问题,尤其是土地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现代农业园区界定不明确,造成一些企业利用农业园区搞房地产、违反土地利用规划搞非农建设、利用农业园区搞“搭车”项目享受国家政策优惠。这不仅不利于土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同时也造成了土地管理上的混乱。因此政府管理部门应对现代农业园区给予明确的界定。
(2)对农业用地、农业建设用地、非农建设用地规定不明确。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需要一些建设用地,以满足农业现代化设施建设的需要。但受我国基本农田保有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限制,用地审批难度大,或审批结果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目前造成的最突出的现象是只建不办手续或得不到批准。对于这一现实矛盾,我们认为要认真分析研究制定适合农业园区建设的政策,协调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2]。为确保园区规划质量,应严格规划审批权限,实行集权管理。这样既可以使农业园区土地利用规划符合国家土地利用政策,又不阻碍园区建设发展。与此同时,国家相关用地政策亟待作细化以利于操作。
(3)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投入占全部投资的80%左右,企业投资、招商引资、个人投资只占有很小的比例。一方面制约了园区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不利于建立市场竞争机制。目前由于投资主体单一化许多园区出现了基础建设与产业开发不协调,投资效率低、企业行为政府化等不良现象。
(4)土地产权与流转制度不利于保障农民利益。我国的土地产权制度存在较大缺陷,造成流转中问题突出。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条件下,农户承包经营集体土地拥有土地使用权,而目前村民集体组织职能较弱,且国家在法律上未明确各个集体土地权益人之间的产权关系,造成个体农民利益容易受到侵犯。园区租用农户集体土地,或集体以土地投资入股时,园区与集体、农户之间只能签订土地租用合同,由于集体组织弱化农民集体或农民个体的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由于集体土地与农户问产权不明确,园区租用、反租倒包土地资产化就没有确实法律依据,这给园区上市,招商引资等带来了较大难处。
3城乡一体化农业园配套建筑施工的应对策略
3.1会展中心
会展中心是该园区对外的主要建筑,前广场是会展中心室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从会展中心及其前广场的形态入手,使前广场既能与城市界面良好交接,又能形成具有欢迎态势和聚集人气的室外展示和集散广场。同时,会展中心建筑在形态上既要能成为前广场的主体建筑,又能在空间上与后部的特色温室形成良好呼应,并能使两侧的温室塔和生态餐厅融人前广场,起到统领的作用,形成有核心与秩序感的园区形象[3]。
平面设计上,根据场地条件和建筑功能需要,设有会务管理、业务洽谈及配套服务用房,每个展厅需要的设备用房利用夹层单独设置,方便各展厅的独立使用并满足不同要求。各展厅间侧面以张拉膜覆盖的通道连接,既为通往北部的特色温室留出了通道空间,又加强了各展厅间的联系。
3.2科研建筑
为了保证园区内持续的科研支撑,在科研开发区内设置科研楼。综合办公楼位于园区东北部现有水塘北边,较为安静的区域,围墙北侧即为开阔的田野。场地地势平缓、用地宽松,对建筑的布局形态限制较小,结合建筑的多种功能要求和所处的外部环境,该建筑的风格定位为运用简洁的造型、朴素的材料,塑造现代设施园艺科研大楼的风貌。首先在总图设计中,采取院落式的空间组合方式,使建筑与室外空间互相渗透、融合,并在环境配置上尽量利用农业的手段作为绿化的主题,使室内、外功能互补,并且从地面种植延伸到屋顶绿化。
根据现代农业的试验研究需求,设置了相应的标准实验室、植物工厂、组培室等,在西北地区示范和推广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植物工厂是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按计划周年性进行植物产品生产的工厂化农业系统代表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平面功能组织上,逆从不同科研空间的使用要求,进行分区、分层处理,力求功能分区明确、布局紧凑、便捷高效[4]。
3.3综合办公
为保证园区的持续运行并完善服务功能,在综合服务区内设置综合办公楼,并将其设置在交通便利、景色宜人的园区东北角景观湖的北端,处于科研开发区和生产示范区的中间位置,方便联系各主要功能区。
总图设计上,充分考虑建筑南面的湖面和东面的露地种植以及高架而过的高速公路这些外部环境。作为园区东北部的中心建筑,从建筑体量的处理上依然采用与大地景观有良好亲和力的低层建筑,同时考虑建筑与矩形场地的吻合度和与湖面尺度的关系及景观效果,采取长逾100 m的扁长型建筑体量强化低层景观建筑的舒展性和对高速公路视线上的开放性,使建筑与环境融合并使各自品质互相得到提升[5]。功能主要包括3个部分:即科研展示区、管理办公区以及公寓住宿区。设计上逆从功能和流线为先导的设计理念,将科研展示区布置在建筑首层东端;管理办公区和专家公寓分别位于建筑首层和二层的东、西两侧;三层全部为普通住宿区。并设置各自独立的出人口,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功能的使用与管理需求。建筑风格和形体的处理上,充分考虑南边平静的湖面和东边碧绿的田野,色彩处理上利用大面积的白色、阴影处的灰色和建筑底层的砖红色,形成简洁明快、对比鲜明的建筑区整体风貌塑造的重要元素,并因其恰当的定位和良好的亲和力获得甲方及游客的高度好评。
结论
总之,由于农业产业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因此加快信息、工业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追求经济、简洁、绿色中的美观或许是此类建筑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继祥,王永林,白应文. 宝鸡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状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3,08:311-312.
[2]吴仲珍,杨燕. 铜仁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状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3,09:301-302.
[3]张丽. 关于推进东营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思考[J]. 现代农业科技,2013,12:275+278.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发展与现状;日本
中图分类号:TU-093/0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1-0052-02
1、引言
从1968年,日本第一次出现了“住宅产业”这个词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住宅生产IV化已经完全可以做到“如同生产汽车一样生产房屋”。大量部件通过机器生产,产品标准的固定化,以及整个建筑过程的精准化,使得日本成为住宅产业化的标志性国家,也成为中国学习的对象。
日本住宅产业化是60年代中期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而出现、并逐步深入的。日本政府做了两方面的重点引导:政策上从调整产业结构角度提出发展设想;生产方式上重点放在住宅产业工业化的技术层面。
2、日本住宅产业化发展历程
2.1 制定住宅产业化发展规划与标准
日本从1955年开始制定、实施“住宅建设十年计划”,1961年实施“住宅建设五年计划”。1966年日本正式制定颁布“住宅建设计划法”,制定、实施《住宅建设的五年计划》(2011-2015年,为第九个五年计划)。在计划中制定住宅的发展目标、人均住宅居住标准、公营住宅、公团住宅建设数量、新技术应用等等内容。在新的形势下,日本住宅更注重节约能源、可持续发展及适应老年社会的无障碍等方面。
从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开始支持企业从事产业化住宅的开发和推广。1969年,《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被制定出来,日本广泛开展了对材料、设备、制品标准、住宅性能标准、结构材料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加强住宅产品的标准化工作,对房间、建筑部件、设备等尺寸提出了建议。从70年代开始,在日本,住宅的部件尺寸和功能标准有固定的体系。只要厂家是按照标准生产出来的构配件,在装配建筑物时都是通用的。日本创立了优良住宅部品认定制度,这一制度就是对住宅部品的质量、安全性、耐久性等诸多内容,进行综合审查。20世纪90年代,日本住宅通用部件中1418类部件已取得“优良住宅部品认证”。与日本的国家级别标准相比,中国的程度远未达到普及阶段,而在此之前,中国对住宅工业化的探索已达十年。
2.2 管理机构与立法
发展住宅产业主要涉及日本政府两个管理部门,即经济产业省和国土交通省,经济产业省负责调整住宅产业结构方面的工作,通过课题形式,以财政补贴支持企业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国土交通省侧重住宅生产工业化和技术方面的协调,对涉及多部门需要协调和决策的,则先由政府的决策咨询机构提出意见,由经济产业大臣拍板。为此,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以及相关咨询、研究机构以引导住宅产业发展。在国土交通省设立住宅局,作为行政管理机构;设立住宅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设立住宅整备公团,作为建设开发机构。另外在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建立住宅产业的审议会作为政府咨询机构。
日本是制定有关住宅建设和推进住宅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最多的国家。第一次立法始于1951年,出台了《公营住宅法》、《住宅金融公库法》。之后,又相继在1960年颁布了《住宅地区改良法》、1963年颁布了《新住宅市街区开发法》、1966年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1999年出台了《住宅质量确保促进法》、以及2001年出台了《关于促进供应优质出租住宅的特别措施法》、《关于确保高龄者居住安定法》等十多部法律,明确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住宅供应方面的责任,有效地保证了住宅建设和推进住宅产业化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2.3 开展住宅产业发展预测工作
完善的信息是规划和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基础,只有清楚地了解现有住宅产业化的状况,通过分析,准确预测未来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与住宅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标准、法规和管理措施。
日本的统计信息系统是比较完备的。政府总务厅统计局、住宅局有专门的“住宅土地统计调查”和“住宅统计调查”“居住实态的调查”。通过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与住宅产业化的信息,将为政府制定中长期住宅产业政策的基础。
2.4 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政策
日本一方面在政府政策立法等方面支持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另外一个方面在技术政策方面也推出了很多科学合理的技术政策,其中包括推动住宅标准化工作,始终把住宅标准化,模数化放在优先位置;建立了优良住宅部品认定制度。1974年实施以来,大力地推动住宅产业和住宅部品的发展;住宅性能保证制度,通过来自第三方的住宅性能的认定和保证制度,确保住宅的质量和性能,极大的保护了住宅拥有者的利益,促进了住宅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3、日本住宅产业化现状
到目前,日本作为实行住宅产业化推进较早的国家,在住宅产业化方面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截至目前,在住宅标准化方面,日本各类住宅部件(构配件、制品设备)工业化、社会化生产的产品标准已十分齐全,占标准总数的80%以上,部件尺寸和功能标准也已形成体系;在住宅部件化方面,全套的卫生洁具(浴缸、坐厕、洗脸盆)、地板、墙面,在工厂生产的一个个整体部件组装而成;在住宅智能化与节能方面,新建的建筑物中60%以上是智能化的;住宅的建造通常采用新型的绿色节能材料,以减少采暖降温的费用、节省能源。整体卫浴设备、厨房整体设备、干式架空地板铺装、新型轻钢龙骨安装、建具(门、门套、窗、窗套、门厅组合柜、楼梯、收纳柜、收纳柜门)等实现工厂化标准模式生产;同层排水系统、卫浴节水系统、地热系统、墙面保温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等节能系统也实现了完善。
图1所示为日本住友不动产在北海道地区为铃木先生建设的一个产业化住宅实例,包括建成后的外观,内部客厅,卧室以及整体开放式厨房等实际完成时的照片。本住宅几乎所有的构配件均来自于工厂生产,包括装修部分,现场施工只负责安装及清洁等,做到了现场的干作业,且住宅完成后即为全装修好的住宅,用户可以即刻使用。
4、对我国的启示
4.1 住宅技术保障体系,完善与住宅有关的标准和规范体系,进行标准化、多样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住宅标准设计。
4.2 住宅建筑体系,重点研究开发大开间承重结构,试点应用轻钢结构体系,采用隔声性能好的新型轻质隔断结构,推行系列化、多档次的厨卫定型结构等。
4.3 住宅部品体系,要实行部品生产的系列开发、规模生产和配套供应,尤其应对门窗、卫生器具、厨房设备、经济型电梯、管线和配件等进行重点突破。
4.4 住宅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质量、责任及保修、赔偿制度,住宅市场的准入制度,住宅部品、材料的认证和淘汰制度,工程质量监督和工程验收制度等。
4.5 住宅性能认定体系,对住宅的整体性能做出综合评价,推广住宅3A级性能认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