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天文学趣味知识

天文学趣味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天文学趣味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天文学趣味知识

天文学趣味知识范文第1篇

科学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天文普及教育,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中学与高校也都普遍开设了天文学课程。美国国家天文学联盟副主席肯·威尔科克认为:“对于学生,天文学是检验他们一生对科学兴趣的最好方法”[1]。

我国的天文教育目前很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我国现有高校3152所,在校生超过2000万,其中高职高专1281所,开设天文选修课的高职院校不到20所[2]。近几年一些高校纷纷开设天文公选课,但目前高职院校中开设天文选修课的仍是凤毛麟角,多数学生天文地理知识贫乏。例如,许多学生不能辨认北斗星、不知道四季更替的原因,或热心于“占星学”,相信网上传播的带有迷信色彩的信息。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天文选修课,普及天文学知识,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我院在校学生有1200余人。自2003年开设“趣味天文”第二课堂,2009年起开设“星空探秘”公选课。至今已运行天文公选课4个学期,选课人数累计198人。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将天文公选课开成学生喜闻乐见的一门课程。本文分析了天文选修课的必要性,结合近年来我校教学经验体会,介绍我院天文公选课的实施。探讨天文教育的特征、模式、选修课所面临问题及其对策。

1.天文选修课的必要性

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有思维活动,人的思维活动涉及到其所处环境,包括宇宙环境。高职院校的天文教育,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天文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新的发现,能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在高职学生中普及天文知识,对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具有重要意义。天文是研究天上发生的现象的学问,而很多迷信也恰恰来源于“天上”。例如,很多学生迷恋“生肖、星座与命运”的所谓对应关系,社会上一度有许多出版物,对这一不科学的论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信所谓“生肖”的因果对应的思潮,对社会良性发展危害性很大。天文知识的普及,正是让学生知晓正确的天文知识、树立正确人生观和科学思考方法、破除迷信和伪科学的有力武器。

大量调查数据的分析,说明学生需要天文知识。公选课实施以来,针对天文公选课,我们进行了连续多个学期的问卷调查。累计发出问卷198份,收回182份。被试学生涵盖高职生和中职生,来自4个学院的9个专业,其中3个文科或艺术类专业。

结果表明,有89%的学生希望学习天文知识。对于学生获取天文学信息的途径,我们让学生在以下6种途径中进行多项选择:⑴多媒体网络⑵电视⑶报刊杂志⑷科普书⑸科普展览或天文馆⑹课外活动。统计显示,使用过小于或等于2种途径的学生占46%,使用过3种途径的占23%,4种途径的占15%,5种或以上的途径的仅占2%,其中绝大多数人是由网络或电视中了解天文信息的。上述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很希望了解天文知识,但是获得天文知识信息的途径还很少。问卷中还设计了少量天文基本常识题,从答卷结果看,学生的天文知识很肤浅而零散。

关于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点,问卷结果显示了以下几个方面:星座与人生、外星人与UFO、流星及日月食、小行星撞地球、黑洞。

表1是学生回答的选课动机统计表(问卷为多项选择)。可以看出,多数学生的选课动机是积极的。学生希望拓展知识面和提高素质,但也有部分学生的选课目的是为修够学分,其部分原因是可供选择的选修课数量尚不多。

综上可见,高职学生的天文基本常识还很欠缺,他们对天文知识是渴求的,这种渴求正是探索宇宙和认识自然的原动力。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很有必要提供途径,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和学习天文知识。

2.天文选修课的教学实践

2.1教学目标的研究与确定

学校应根据学生特点来设置教学目标,这个原则对于选修课更为重要[3]。我院天文选修的授课对象是全院学生,他们专业分散,大部分是二年级学生,五年制高职生约占60%的比例。学生数理基础很差,已有的天文知识很零散且肤浅,基本知识往往局限于一些科技史话或科幻故事等。

根据学生情况,参照其他院校的经验,我们将天文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了解一些天文常识和前人的研究历程,拓宽知识面,帮助学生形成较科学的理性思维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天文新成就和进展,激发他们对天文的兴趣。

2.2教学内容的取舍

鉴于选修课的特点和我们的现有条件,我们首先明确一个主导思想:打破纷繁复杂的天文知识体系,根据既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经过多学期教学探索,筛选出一些重要的、有趣味性的、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内容,重构成为天文选修课的授课内容。制订教学内容时我们设计了两条主线,一是天文现象与天文观测,因为这是天文理论与实践的基础,而且从现象入手的教学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二是天文新成果,介绍一些天文研究最新成果,经常结合媒体报道的科技新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入相应天文知识或常识,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特别注意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4]。例如,第二课的题目是“从干支纪年谈起——天文简史”,最后一课“外星人存在吗——探索地外文明”,题目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中,我们一般选择有趣的事例或经典故事引入教学内容。还利用一些名人轶事、历史典故等,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5][6]。另外,教学中还介绍一些科技发展史,一些重要天文成果产生的背景,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7]。

天文公选课没有合适的教材,课题组开发编纂了讲义。内容源于相关图书资料、天文馆资料、图片、官方网站资料、有关科技新闻等。网络资源中有极多可以利用的素材,但也需要花很大精力去选取和浓缩。讲义涉及经典核心知识、历史、研究方法、趣味实验、天文新发现等。教学内容动态变化,紧跟科技发展形势,也是教学内容之一大特点。

2.3教学方法的研究

按照天文选修课的特点,本课特别适合采用活动教学、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我们在教学中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 容纳大量知识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展示丰富的、多彩绚丽的天文图片和视频内容。除此之外,还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如主题讨论、室外观测、器材及星图使用、观测记录讲评等,多样的课堂形式和大量的信息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活动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的思维水平。

比如在第一次课上,教师引导做一个有趣的假想“旅行”[8]:多媒体课件演示,从教室出发,由近及远渐渐远离地面、地球、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直至“宇宙边缘”。这个假想的旅行,展示了宇宙之大而给学生以震撼,学生正确认识了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这个“开篇”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也得到很多教师的好评。

作为天文类课程的重要环节,实地观测是必不可少的。借助逐步完善的观测条件,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利用不同的学期时段所发生的天象,布置和指导学生完成定期和不定期的观测与记录[9]。这些活动有:课程前4周的月相观察和记录;星图的使用练习;夜晚辨认识别星座和认星;二分二至午时太阳高度角的测量;赤道仪和折射镜的使用等。这些活动往往联系着诸多知识、历史神话、常识等,活动使学生拓展了知识、开阔了心胸、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

2.4考核方法的探索

选修课的考核类型一般为考查。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一套适应天文选修课的考核方法。

根据天文选修课程特点,本课不宜闭卷考试。我们采用观测天象记录、知识竞赛、讨论天文新发现、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考核学生对天文选修课的掌握程度。例如在2010年,结合科技新闻“发现最年轻的黑洞”的讨论题,学生写出自己的看法或深度解读,经过查找资料和讨论,评出单元成绩,每个学生都不觉得是在考试,但是掌握了科技新知识。在结课考核的学生论文要求时,学生往往很关心如何要求论文的字数,我们对字数的要求很宽泛,字数不做特别要求,重在论文质量。规定学生可以针对其所感兴趣的内容(天文范畴),发表自己的看法,写出自己的认识或观点,不能抄袭或下载,引用文献要注明出处等。这样的要求下,学生能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写出言之有物、观点明晰的小论文。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

3.若干思考

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天文选修课,是普及天文知识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天文学是对人类文明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天文学与社会政治、宗教、文化、艺术等领域也有久远的关系。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当代大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是值得学习的。

通过对天文学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观测活动,可以使高职院校学生获得关于天体和宇宙的各种知识,科学地认识宇宙,了解人类生存的宇宙环境和探索宇宙的科学方法,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科学素质和综合知识水平。

3.1授课内容与方式

天文选修课的授课内容可以包括:天文学简史、认识四季星空、天球坐标系、天体测量概述、太阳及行星系统、恒星和星系、现代宇宙学知识。实践部分包括:普通天文望远镜基本知识、星座辨认、大行星的观测、河外星系观测、彗星及其它天象观测、简易天文望远镜的制作知识等。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条件的配备,可以对以上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

针对该课程知识性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综合性强,学生好奇性强的特点,理论部分采用课堂讲座方式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实践部分可适时做基本观测实习,或针对当时特殊天文现象,组织观测活动,丰富和活跃学生学习内容。

3.2天文选修课的实施效果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要求学生评价课程对自己的“作用”和学习“收获”。表2显示了学生对天文选修课的基本评价。认为天文选修课“有用”和“有收获”的都占到90%以上。

3.3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在高职院校开设天文选修课是一项新的教改实验,尚有以下问题要解决:如何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平衡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趣味性、课外作业内容问题、网络资源的利用、实践活动内容的设置、观测器材购置。

天文选修课的目的应该是:通过选修课学习,了解天文发展历史、天文发现方法和成果,拓宽知识面,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科学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课外作业的选取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颇大。作业形式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思考、课外阅读后的课堂讨论、小论文、观察记录、观测数据计算推演。研究和布置的作业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进一步引发其探索兴趣。

在教学中发现,文科生的感悟和追求与理科生有所不同。他们在知识的本体之外,更侧重天文奥秘中蕴含着的人类思想的美丽,更善于理解星语、品位内涵,悟出做人的道理,自我培养净化的心灵。我们不妨将他们的这一学习特点和感悟,引入到天文选修课目标中,使理科学生具有更高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樊军辉.对我国高校天文学选修课开设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5)

[2]李华南.普通高校天文公选课的构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3]赵娟.天文公共选修课教学的一点体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4]叶壬癸.天文知识选讲[M] .科学出版社.2002.4

[5]王玉民.星座世界[M]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7

[6]chinahou.org

[7]【美】卡尔·萨根著.李元等译.宇宙[M]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0

天文学趣味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百科化”数学问题;编写与应用实践;动手能力

伴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改革实践的开展和实施,很多教师开启了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之路。我认为教学改革的精髓在于引导学生真正形成自主、主动的学习模式,能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激活思维,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水平。一直以来,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全面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师,若想给学生一杯水,教自身就要拥有一桶水。百科化数学问题的编写与应用实践,旨在引导教师激活教学内容,让数学教学内容呈现出灵动的色彩。以下是我结合数学百科化问题,为学生构建有效的学习情境,并结合有效的情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研究:

一、“百科化”数学作业设计体现兴趣性,在动手记录中引导学生成为好学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其他都重要。而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仅仅是将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呈现出来,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没有兴趣,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往往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没有兴趣可言。而现代教师应该充分体会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有趣的作业,成为数学学习的爱好者。

我发现不少学生都对天文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四边形”的数学知识的讲解中,我融入了星座方面的一些知识点和内容。比如,我给出十二星座的图,让学生连线并寻找四边形,并且让学生课余搜寻天文知识,解析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哪个星球距离太阳最近。在此基础上,引入天文学方面的百科化知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为每秒30公里,绕太阳一周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也就是一年,天文学上称之为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它的长直径和短直径相差不大,可近似为正圆。金星的公转速度约为每秒35公里,公转周期约为224.70地球天。(轨道长约68040万千米)水星是最靠近太阳的行星,所以它运行的速度比其他行星都快,每秒的速度接近48公里,并且不到88地球天就公转太阳一周。(轨道长约36495万千米)火星的公转速度为每秒24.1千米,绕太阳一周需要686.98地球天。(轨道长约143050万千米)百科化数学问题的编写,主要着重于从学生学习趣味性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对于学生所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百科化知识加以呈现,引导学生拓宽课外知识。通过课外知识的拓展,学生发现在丰富有趣的课外知识宝库中,其实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渗透于我们课外知识的方方面面,并且学会自己动手将这些有趣的百科知识记录下来。

二、“百科化”数学作业设计体现生活性,在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成为实践者

传统的理念认为,小学数学作业都是书面的,很多学生面对着冷冰冰的书面作业毫无头绪,大多学生是在家长的陪伴下完成书面作业,头脑始终处于紧张之中。而数学是一门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但是很多教师没有看到数学的生活性,而是仅仅将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呈现给学生,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学习动力,也无法将数学与实用性密切联系起来。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我想不能仅仅将课本上的公式呈现给学生,为了引出一个具体、生动而又鲜活的例子,我将“自由女神像”的例子引入到教学案例中,“自由女神像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坐落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附近的自由岛,是美国重要的观光景点。自由女神像重45万磅,高46米,底座高45米,其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整座铜像以120钢铁为骨架,80铜片为外皮,30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总重量达225吨。铜像内部的钢铁支架是由建筑师约维雷勃杜克和以建造巴黎埃菲尔铁塔闻名于世的法国工程师艾菲尔设计制作的。”

三、“百科化”数学作业设计体现探索性,在动手探索中引导学生成为探索者

尽管多数教师会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以供学生课后思考、钻研,但是真正能将这样的“难题”带回家钻研的学生是少之又少的,很多教师要么将难题束之高阁,要么借助家长的帮助来完成。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要将探索性呈现出来,让学生既能完成探索的过程,又能引导学生达到探索的效果,既能呈现出一定难度,又不至于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以至于退缩。

在“百科化”数学问题的编写中,教师要注重编写的能动性,通过百科化数学题目的呈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问题,比如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我编写相关题目时,考虑到七巧板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拼图游戏,我先引入了关于七巧板的百科化知识,将1块正方形的板分割成7块,5块三角形,1块正方形,1块平行四边形,以各种不同的拼凑法来拼搭千变万化的形象图案,可以拼搭成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的多角形等;也可以拼成各种具体的人物形象或者动物,如猫、狗、猪、马等;或者是桥、房子、宝塔英文字符号等。

“百科化”数学问题的编写与应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自主地跟随着教师的节奏,提升求知欲,对知识点有更准确的领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课外知识相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这些基础上,更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探索实践,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天文学趣味知识范文第3篇

一、在备课时,结合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学习,研究,使其纳入地理知识的体系之中,建立地理 、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例如:讲述世界主要航线时,可联系新航路的开辟等历史知识。如:“四个人两条路 线绕地球一圈”、以及“好望角”、“西印度群岛”、“麦哲伦海峡”、“火地岛”名称的由来;伊朗(波斯 )、阿拉伯(大食)、印度(天竺)、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叶卡特琳堡(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伏尔加格 勒(察里津、斯大林格勒)、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等古今地名的演变。我国六大古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北京始于西周蓟城、春秋时代即成为燕国的国都,以后成为金、元、明、清各朝代的首都;西安(今长安) 始于西周的镐京,以后成为秦、汉、隋、唐各朝首都。洛阳始建于西周初期,自东周以来,先后有东汉、曹魏 、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后)以及五代的后梁、后唐、后周等九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开封在战国时 代是魏国的国都,以后又成为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朝代的首都。南京始于战国金陵邑 ,以后成为六朝(三国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首都,此外,明朝初年、和中华民国也定 都于此。杭州始于秦钱唐县,到五代成为吴越国的国都,以后又成为南宋的首都。六大古都至少都已经有了二千年以上的历史。古代水利工程讲述中的历史知识有: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 灌溉工程都江堰;秦朝史禄负责开凿了灵渠,勾通湘江和漓水,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隋朝大运河 的开凿等。

另外,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发掘人头骨化石,测定为二百多万年以前的遗物,因此推断人类在二、三百万年以前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了。与教材第四纪出现人类相吻合。

我国从夏朝开始制定了“夏历”;商朝人们认识许多星座,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记录;春秋时 代鲁国天文学家经观测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通过实测得出了子午线的 长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测得子午线长度。……备课面广,讲课内容就丰富,就会造成良好的地理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二、地理课教学过程中,要精选与地理课堂内容相关联的历史内容。巧妙地与地理新知识加以联系。这样联系历史,反映现实的地理知识,突出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如讲述东欧政治地图的变化时,可简介俄国在17世 纪中期,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18世纪,俄国夺取了芬兰湾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地区, 然后向东扩张一直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19世纪沙俄又从伊朗手中夺取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 把外高加索完全并吞了。以后,沙俄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和新疆大片领土,共侵 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从19世 纪20年代起到80年代,沙俄逐步侵占了包括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塔吉克人居住的 中亚、西亚广大地区。从1922年至1940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等15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先后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为一个统一国家,首都莫斯科。从1990年3月到1 991年12月,苏联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原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前苏联外,其余均先后 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从而改变了东欧的版图。1990年10月3日,战后分裂长达41年有德国统一,南斯拉夫199 2年“一分为五”,因领土、民族等原因,爆发了“波黑战争”,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末也恢复战前的两个国家 。在教学中较好地联系上述知识,能起到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本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增添学科趣味性 等方面的作用。

三、地理教材的许多内容,从历史角度举例联系,更能确切地表述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地理的现象。

运用“洋流”知识,可进一步讲解国际人口迁移;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的“三角贸易”,欧洲的奴隶贩子利用 洋流运输贩卖黑人到美洲,归程利用加那利寒流到非洲,中程利用大西洋南赤道暖流、圭亚那暖流等到美洲, 归程利用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回欧洲。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航海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除当时具有的先进航海技术和帆船外,还借助于季风(东北季风、西南季风) 和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天文学趣味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新教材;体会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的角色,在吸收传统教学方式优点的基础上,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努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作为政治课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于政治课教学有了新的理解,下面就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善于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点燃知识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政治新教材版式设计生动活泼,美观大方,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内容简练,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案例、材料新颖,突出时代感、生活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作为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政治。具体做法是:

(1)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因为它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而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有吸引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政治课教学要彻底改变以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法,努力构建开放式的政治课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大家谈、讨论式、启发式、辩论式、探究式、活动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游戏等,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二、创设师生互动氛围

变过去课堂教学“师―生”的单向传递为现在“师―生”、“生―生”、“生―师”之间的多向交流,构建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形式。在师生互动中,更突出学生的动。如在“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时,就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让学生进行辩论。双方运用课前准备的材料展开了辩论,正方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一生多灾多难,但在挫折面前始终没有停止对天文学的研究,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终于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规律。说明挫折能磨炼意志,使人变得更坚强,所以挫折是好事。反方认为挫折常会使人感到极大的痛苦,产生许多的烦恼,使人烦躁不安、苦闷异常、痛不欲生,所以挫折是坏事,我们平时祝愿别人时,经常会说一些吉祥话,就是这个道理……。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在双方的短兵相接之后,学生从中了解既然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就应该正确认识、积极面对,而且应充分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完善自我的一种锻炼机会。在辩论中,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会了知识,在互动中锻炼了口才,提高了应变能力,擦出了灵感的火花,碰撞出思维的亮点,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通过辩论,学生参与面大大提高,情绪高涨。再如:在“主动与老师交流交往”教学时,采用大家谈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并结合书中“读一读”设置了如下问题:为什么他刚开始未和老师交朋友?为什么老师刚开始未注意?后来为什么和老师成为朋友?主动与老师交流有什么好处?与老师交往时需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积极思维,踊跃发言,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从中感悟到与老师主动交往的快乐。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教学关系,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三、实施因材施教,提高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里,老师衡量一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是按分数的高低为标准来实行的。对于优秀的学生,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辅导,而对于成绩中下的学生,教师则是任他们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去。

面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教师决不能仅仅是按分数来衡量。应该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系统的分类,通过分类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也即是说,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方针和学习目的,以确保学生能在原来掌握的政治基础下,获得知识的吸收和提高。

总之,一切的改革都必须以孩子为中心,这样才能使改革顺利的落到实处,收获显著的效果。纵观初中思想品德七至九年级的教材的内容,其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其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能力;②授予学生道德规范与交往常识,从而增强其交往与合作技能;③授予学生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和各种制度规章,增强其法律法规意识,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行为习惯;④明确权利与义务,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⑤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国策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增进其爱国热情和为国奉献的精神;⑥进行理想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引学生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通向理想的人生之路。所以必须严格要求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负责,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针对课堂上的探讨,要做到灵活性的“收”和“放”,不能使课堂太过于死气沉沉或过于杂乱,有秩序的让学生进行辩论。星云大师曾提到过要明白人与我的关系,所以教师的语言切忌过于呆板,要融入个人的情感色彩,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关心孩子们,并处理好孩子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天文学趣味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优化;科学教育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来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发展认知能力”。而多媒体教学以其强大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深受老师和孩子的喜爱。它可以冲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教学内容,以声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孩子的感官,有利于调动孩子的情感,促使幼儿积极地参与科学教育活动。如何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优化科学教育活动,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发挥多媒体优势,激发参与活动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恰恰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往往会被多媒体画面鲜艳的色彩、或动或静的景物、或有趣或紧张的情节吸引住,从而进入一种自觉的学习状态。如中班科学《巨大的火球太阳》,教师把天文学家用天文望远镜拍下的照片做成课件,让幼儿一起观看。太阳一直在燃烧,是一个大火球,没有人、没有水和没有动植物。上面一片火海,能放射出热量和光,人和航天飞船都不能靠近它。这些眼睛不能看到的现象,完全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不但如此,多媒体技术还能让孩子在冬天看到青蛙产卵、受精、发育、成长,在夏天观察蛇的冬眠。在课堂上看到千姿百态的动物界,远古绝迹的恐龙,南极活泼的企鹅,海洋里凶猛的鲨鱼,犹如身临其境。这便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所特有,是其他教学手段所难办到的。

二、适时放映课件,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直接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它的主动性、趣味性本身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调动学习积极性,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孩子的多种感官。因此,在教学中适时放映多媒体课件,以音、形、像强烈地吸引着孩子,充分地利用听觉和视觉去获取知识,使本来比较抽象枯燥的内容学起来感到容易。如在中班科学《各种各样的鱼》中,采用边教边看多媒体课件的方法,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课件所显示的各种鱼的形态、运动、摄食等情况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使孩子犹如潜入水中亲身进行观察。鱼类各种的外形特征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孩子较快地理解并掌握了鱼类的有关知识。例如大班科学《千姿百态的睡姿》中,请幼儿逐一欣赏课件。各种动物的出现方式不一,有的用动物的叫声、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画面后,请幼儿先想想这种动物是如何睡觉的,并进行表演。幼儿表演完后,再请幼儿观看正确的答案,并模仿正确的睡眠睡姿。(幼儿可随意选择动物)然后我将幼儿分成男女生进行趣味知识比赛,请幼儿用连线的方法指出各种动物是如何睡觉的,同时巩固词汇:缩、倒挂、趴等词。当幼儿连对了,电脑就会奖励幼儿一个笑脸娃娃;连错了,电脑会鼓励幼儿再连一次,直到连对为止。比赛结束后,两队比一比看哪队积的笑脸娃娃多,就获胜。在这种愉快的气氛中,孩子们对动物的睡姿有初步的了解。

三、运用媒体组合,增加感知的“可见度”

多媒体教育手段有利于化小为大或化大为小,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突破微观和宏观、静止和运动的限制。在科学活动中,有些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参观等活动直接提供有关事物的感性材料,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大量的内容是不能直接向孩子提供感性材料的。例如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如青蛙的生长过程,蝴蝶的生长过程等等。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由于是随机观察,所获知识是零散、松散的。而将观察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后,在幼儿欣赏的同时,帮助幼儿回忆自己观察青蛙宝宝的每一时间段的情况,加深了幼儿的观察印象。通过活动,使幼儿对青蛙宝宝的生长过程有了系统的了解,帮助他们建立了完整、正确的认知结构。又如有的观察内容过小,不易清晰地看到。若用摄像机摄录有关蚂蚁生活的录像,虽然仅短短的几分钟,但生动的画面,一下子把幼儿带入了蚂蚁真实的生活中。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利用多媒体的特有优势服务于教学,为幼儿提供多样的外部刺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提高学习效率,以保证各种媒体都能发挥最佳效能,从而真正做到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王春香.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