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创新意识 想象力 发散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因为教师的教学手段具有独特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1 教师要善于同学生平等交流。站在学生的立场,与学生一起求异、一同思考、一同实践,作一个指导者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真正与学生展开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学习成果,使得你的想法――他的想法――我的想法,最后成为大家的想法,由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1.2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细小问题,教师也要认真对待,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从而积极地探索问题。
1.3 教师要善于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在全面把握大纲要求的基础上,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必要时可以进行删减和补充。例如:小学英语Let’s talk和Let's leam板块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内容先教授Let's leam中的词汇,在教学Let’s talk的会话,这样学生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就容易方便了。再如:学习《乌鸦喝水》一文,教师可以利用事物(瓶子、水、石块等)边学习课文内容,边借机现场模拟乌鸦吧石子一粒一粒衔来放进瓶子里这一过程,学生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
1.4 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环境,对重点知识和指示的难点进行突破。课题教学的设计也要贯穿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情景及问题情境,加强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和探究。
2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展示创设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好驾驭知识的主人,从而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具体做法为:①解题方法让学生自己寻找,教师只巡视。②知识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和表达,教师只在适当时候点播。⑧课文的重点让学生自己讨论和领悟,教师只给提纲挈领。④试验要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和动手做,教师只提出注意事项和相关要求。
3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想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重要的是要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入手,使学生手脑并用,激起想象和幻想,从而发挥思维的创造性。例如:记忆英语单词eye时,教师提示学生把e当成人的眼珠,把y当成鼻子,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单词;在记忆hand pen rulerten等单词也可以利用汉语拼音的拼写方法帮助记忆。
4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键词 教学研究 创新意识 能力培养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同志曾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是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等几方面。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地位,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抓起。这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它的获得不是靠传授或是手把手地教,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加以培养得到的。
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大多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认真“接受”和继承这些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接受”不等于是盲目机械的全盘接纳和技能模仿,学生在接受的同时要对前人总结出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思考和改进。在学习和继承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超越现实,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发现事物的缺点是一种科学品质,因此可以说,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以下策略:①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②疑难问题学生讨论解决;③有争改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隧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瞧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
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t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也乐于参与讨论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激发和启迪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目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关干新知识的具体问题,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的努力解答这些问题,老师决不能代替学生。
四、提供“开放性”的探索材料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创新
首先,教师要悉心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尽可能地与他们打成一片。年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年龄差距小的优势,与他们交心,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中老年教师更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视学生为亲子,主动地去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小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想方设法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进而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教师以班级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主动地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当教师与学生越近,沟通就会变成互动,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就越能保持课堂的注意力和活动的参与度,课堂上学生就不再走神,使学生感到教师在和他们一起学习,教师是他们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从而增强相互之间的亲切感。其次,教师要引领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维活跃,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反之,如果在紧张、严肃、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只会封闭自己的心灵,根本谈不上创新。课堂上,我们要热爱、信任、尊重每个学生,注意从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真正地去关心、爱护每个学生。如果教师“喜”优“厌”差,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受到“冷遇”,他们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和自卑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从厌恶教师进而发展到厌恶该教师任教的学科。我们不能做“尊师”“严父”,而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协作伙伴,让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表现出异常积极的学习热情。其次,我们应该允许学生:错了可以重答;答得不完善可以补充;不明白可以发问;不同意见可以争论;老师错了可以提意见;操作时可以下位看别人的。
二、提供思考的时空,使学生善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依靠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教师挤占学生看书、思考、操作、练习时间的状况。教师给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活动和自主研讨的时间不能少于全课时的一半,应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问题的空间,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适当采取延时评价,能让学生操作的、总结的、发现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呈现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人人爱创新的良好局面。
三、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爱创新
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反反复复的成功体验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尽力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想方设法使他们成功,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这样,不仅可以使该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且极大地刺激了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其他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刺激和启发,从而发展了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江苏南京,210048)
[摘要] 创新意识即是人们追求创新的源泉、观念和设想。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投身社会实践、参与科研项目、营造科技文化、实施艺术教育、构建师生和谐、创新评价制度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关键词] 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026?02
一、引言
创新意识即是人们追求创新的源泉、观念和设想。创新意识能促进人才的素质优化,以适应激烈的社会、行业、企业和人才的竞争。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战略深刻启示着高职院校和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高职教育要生存发展必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重要的使命和发展方向,要依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来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创造一切必要条件,激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意识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国家持续发展的灵魂。高职院校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办学的重要标准和理念,并高度重视创新教育。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的价值观,帮助教师树立创新意识的教育观,帮助管理者树立创新意识的理念观,学校领导要自觉树立创新意识的发展观,营造出敢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创新氛围。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有创新思维和勇气,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主体意识。教师要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创新思路,训练学生的胆量和自我表现意识。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方向,这就能够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科学进取的信心。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问题导向的教学过程,要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促进思路变化、促进创新思考。提出问题要充分体现教学针对性和实用性,能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诱导学生积极探索,能促进学生积极互动,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化。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能学会质疑、学会主动、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三)鼓励学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这对学校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加深对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增强就业竞争优势,激活思维创新意识。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将由被动接受者成为在实践活动的积极主体,提升和拓展了学生对现实丰富认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必定会遇到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各阶段,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这一过程正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阶段和时机。
(四)指导学生参与科研
鼓励学生在科研项目参与中培养创新意识。高职院校应让学生在校期间了解科研、参与和推广科研项目的工作。学院各系部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研活动氛围,让学生早早接触科研工作,适时成立学生科研学术社团。在学校团委、科研处、科创园、教务处的组织和配合下,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经学生自愿申报后参与和开展科研活动。活动中要大胆地鼓励学生去参与、去动手、去创新、去推广。科研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规划和实施科研计划。学校可适时地开展区域内或行业校际间学生科研交流、技能竞赛交流和学生创新工作交流等。
(五)营造校园创新环境
学校通过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学生科技报告会、专业发展报告会,组织学生创新、艺术教育、创新实践等各类社团开展竞赛活动,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促进学生通过各项活动的锻炼,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科学素质。学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加强校际间学生的创新交流,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坚定学生的创新意志和创新方向。
(六)全面实施艺术教育
设置与实施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教学,可以发挥艺术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如开设“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限选课程和相关美育课程,其课程价值能提升学生人文艺术修养,使学生更加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人的发展意义,并且能够深刻地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拓展思维能力。科学更需要艺术的想象力,而艺术的想象力能够帮助学生拥有更加宽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所以在公共艺术课教育中,学校对于能够拓宽学生想象力与审美能力的课程应该放在更加突出地位给予重视,这将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师生关系要民主和谐,一是教师群体都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理解学生所想,倾听学生内心,克服在课堂上老师当主角、大多学生当观众的师生关系。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学生要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课堂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虚心接受教师指导。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平等宽容地对待每位学生,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形成民主和谐合作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三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开放。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八)创新学生评价制度
学生考核评价中突出创新意识与能力目标。课程评价要体现以创新技能为中心,从过去单一的根据文化理论考试成绩评价,转变为着重依据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来全面衡量[1]。高职院要科学建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制度,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进行多元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弹性、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鼓励高职院校教师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位一体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2]。时刻掌握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发展状况,对于创新意识与能力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给予积极鼓励,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条件,满足学生创新探索的需要。学校通过教学评价制度的创新,牢固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语
高职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从多层面全方位齐抓共管,学校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整体营造校雷锋创新文化、全面实施艺术教育、构建师生和谐关系、创新设计评价学生的制度。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改革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在高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用创新教育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高职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蒋波.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2(15):31-33.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聘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我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今天这节课让大家都来当小老师,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得出了多种推倒梯形面积的方法。有些方法属一般常规思路。有些方法则展现了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出乎老师的意料。尽管他们目前的知识水平还不能从理论上加以证明,但他们凭直觉的这种大胆的猜测是正确的,长期坚持,定会培养学生较好的创新意识。
二、耐心引导,不断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个见解很独特!”或“不要紧,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加以激励。对出现的简捷的算式,写上“优+有创造性”的评语或另外加分。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从而产生强烈的创新意向。
如在一次复习课上,我出示了一道多解的应用题:某水泥厂去年生产水泥2400万吨,今年头5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全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水泥厂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当大部分学生按常规思路列式,(2400÷5×12-2400)÷2400。之后,老师启发、点拨是否有更简捷的算法,经过思考有几位同学列式为:×12-l,其中一生口述解题思路:把去年全年的产量看作单位“l”,那么今年每月完成的产量为。全年完成的产量就是12个,因而比去年多的百分数为:×12-l。“多好的方法呀!”老师夸道。“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学生又积极地思考起来,突然一位平常不喜欢发言的学生高高的举起了手。他说:“还可以用(12-5)÷5来求,因为从题中可知,实际5个月生产的等于去年的产量,那么把去年的产量看作5份,今年的产量就是12份,今年会比去年增产(12-5)份,因而比去年多的百分数为(12-5)÷5。”多么巧妙的想法呀!老师和同学一起为他鼓掌。
这样教学不仅实现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而且激发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中选优,好中求佳的独特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精选思维材料,有针对性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的流畅、求异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培养训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选择典型的题例,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用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通过剪切、粘贴做一只深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纸盒。这个长方体纸盒的容积最大是多少?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纷纷在纸板上画起来,大部分学生得出了这样一个剪法。
30×10×5=1500(立方厘米)对此,老师不置可否,不做评价。稍顷,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到黑板上画出了另外一种剪法。
35×10×5=1750(立方厘米)
剪法一属常规思路,从四个角中剪去了四个边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浪费了硬纸板,显然不可取;剪法二材料的利用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尽管剪法二在思维的深度和独创性上都较方法一进了一步,但还不是最佳剪法。我在表扬了剪法二的学生,并肯定其思维灵活性的同时,指出这还不是最好的方法。接着进行诱导:“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是长方形的面积大,还是正方形的面积大?”“那么这道题,你还有别的剪法吗?”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创新的意识极大地调动了起来,终于有学生画出了如下的剪法。
20×20×5=2000(立方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