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孝道文化讲座

中华孝道文化讲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华孝道文化讲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华孝道文化讲座

中华孝道文化讲座范文第1篇

学科渗透,引导师生弘扬民族精神

开展孝道文化教育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知恩、感恩,学习立足课堂,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孝道文化教育。小学部将国学课程纳入校本课程管理,每周固定一节全校统一的国学课。教务处定时进行检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落实孝道感恩教育内容的主要课堂渠道,其他学科根据内容结构和教学特点,实施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逐步落实小学孝道文化教育目标。中学部主要借助语文、思品学科以及地方课程进行教育渗透。例如《青少年孝道教育读本》是一本值得学生认真品读的好书。学校把这本书的学习纳入地方课程体系中,学生学孝道知识,讲孝道故事,自觉参加到学孝、行孝、传孝行列。

教师讲坛,传承中华孝道文化精髓

每周一、三、五,语文教师利用校园广播开展孝道讲座,选读部分健康有益的孝行经典:《孝经》《弟子规》《二十四孝图》《劝孝歌》及《论语》中有关孝道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今孝道名贤的语录和具体事迹以及普通百姓孝行事迹。教师讲坛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孝德教育最终让学生形成爱人的品质,发扬传统孝道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

图文宣传,彰显孝道文化气氛

学校首先利用围墙的24孝图、走廊的孝心展示窗、楼梯的“百善孝为先”的专题设计、牌匾的中小学生孝行“十个一”、班级的孝心评比等内容,大量培植感恩文化,大力营造孝道氛围。操场东侧和南侧有处靓丽的风景线――传统文化教育长廊,内容包括“孝德校园,商法明礼”的标语、《二十四孝图》和励志故事。这是八中精心打造的一条诵读经典、滋养心灵的文化墙,完全由学校的美术老师创作,极大地增加了校园的孝道文化气息。同时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让心灵与经典同在。

各个班级的文化墙,汇集了以孝道橹魈獾氖文、书画、剪纸、摄影等佳作,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令人赏心悦目,这里也是孝德校园实践的基地、提高的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培“魂”植“根”,育人向孝。其次,利用媒体加强孝道文化宣传工作。在校刊《兰之馨》中专门开辟传承孝道专栏,开设孝道文化系列课程,刊登孝道活动中学生的征文、活动感想、孝心小故事等等,以增强教育活动的效果。同时鼓励师生积极向《开原教育》投稿,及时反映校园孝道活动。

屏幕展示,拓展孝道文化教育渠道

校园屏幕媒体播放一条孝道名言佳句。这些经典的名言,是把对孝道文化教育的理性思维放在生活化的教育当中,这些孝道文化教育活动的体验使学生学会尊敬父母、热爱学校,从而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二十四孝》等经典名句,对全校师生了解儒家经典,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智慧与能力,倡导孝道,完善人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简明的标语能鼓励广大学子胸怀大志,豁达乐观,好学笃行;深邃的哲理能指引孩子诚信明理,正己正人,爱国爱家。

主题班会,感悟孝道文化之精髓

中小学每月召开孝道主题班会,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促使学生去搜集、了解、感知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特别是孟母教子、岳母刺字、二十四孝的故事。主题班会坚持孝道文化教育与传统美德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孝道文化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行孝是做人的根本。

示范引领,树立孝道文化的先进典范

评选“孝心少年”。为了巩固孝心教育的成果,学校在全校层面进行“孝心少年”评比活动。活动从每一个班级推选班级“小孝星”开始,学校组织这些小孝星通过校园广播、事迹墙报,向全校师生宣讲孝心事迹,全校学生为心目中的“孝心少年”投票。至今,学校已经评选了两批“孝心少年”,共32名。我们把他们的事迹在走廊和学校网站进行展示,其中第一批“孝心少年”还把自己在孝心教育中的进步在校刊上发表。评选“孝心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孝心教师”评选活动。参选教师们的事迹平凡质朴、真实感人,令师生大为动情。评选“孝心家长”。学校把孝心活动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以此营造和发展良好的社区文化。我们的活动得到了学校附近几个社区的大力支持,在他们的组织和发动下,学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孝心家长”的评选。

中华孝道文化讲座范文第2篇

传承孝道特色立校特色一、立足实际定课题,传承孝道抓特色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而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传承孝道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而现实中的未成年人状况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条件越来越好,个体间的经济差距也越来越大。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望,致使被娇宠的孩子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很少能够体谅父母的艰辛,珍惜优越的生活环境,在学校里不少学生比吃、比穿、比阔气,把经济上的富有当作炫耀的资本,而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的感恩意识严重淡漠,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进取精神普遍缺失,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责任感难以唤醒。成为制约学校教育教学的突出难题。学校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办学水平。

做好“传承孝道”教育工作,有利于增强学生“感恩父母,孝亲敬老”意识,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孝亲敬老”的能力;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培养师生高尚品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就把“传承孝道”作为校本课程的研发项目,并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断深入开发研究。

二、规范课题研究程序,紧紧抓住“五个一”开展研究活动

(一)确立一个研究主题:传承孝道

(二)提出一个课题口号:孝心引领,健康成长

(三)成立一个校本课程研发小组:小组成员有学校领导班子,教研组长和班主任组成。

(四)明确一个教育目标

知恩,让学生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培养教导之恩,亲人、同学好友的帮助之恩。

感恩,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心存感激。

报恩,让学生学会报恩,不断增强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报恩的能力。使学生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五)制定一个科学的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研究理论、发动实施

请教育专家指导,编写《孝亲敬老》校本课程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孝心篇、爱心篇、爱国篇、励志篇、活动篇”五部分,校本课程围绕这几个主题开设讨论会、演讲会、故事会、家长课、社会实践课(包括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请模范人物讲座等。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务实高效

科学规划校园文化,精心打造凸显传承孝道学校特色的文化氛围,全面渗透孝道教育。

有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是无形的,必须有系统的实践活动,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第三阶段:全面带动,扩大影响

1.与家长联手,增强传承孝道教育的辐射性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创设“家校携手,共同育人”新机制。精心设计《“孝敬教育”协议书》,规定双方在“孝敬教育”方面的各自责任。向家长印发《“孝敬课”联系考核单》,家长打分,邻居旁证,学校评定。

2.与荣誉挂靠,增强传承孝道教育的激励性

按照学生自评、家长打分、邻居旁证、班级审核、学校终评的“五道程序”,评定孝敬课成绩。凡孝敬课成绩不合格者,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和其他单项先进均一票否决。

3.与社会联系,增强传承孝道教育的影响力

首先,构建社区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德育氛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格局。其次,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经常参与到校内外的传承孝道主题实践活动中来。再次,学校邀请校外人士来校作孝敬教育专题讲座和报告。第四,加大内外宣传力度,及时报道传承孝道活动内容和研究成果。

三、逐步深入,营造孝文化氛围,全面渗透,彰显学校特色

孝为德之本,彩石中学在被评为历城区首批特色项目学校之后,更加重视《传承孝道》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并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落脚点,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

(一)编写教材

彩石中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传承孝道》开发组。开发组成员深入社区,走访了十几个村的“孝亲敬老”代表,拍摄场景,采访纪实;在学校内,师生互动,开展传承孝道系列活动,制作了纪实片《传承孝道》。随后整理辑录,编写了出版了第一步校本教材《传承孝道》。内容包括:理论篇、纪实篇、古代故事篇(二十四孝)、现代故事篇、格言篇和活动篇。2009年9月,又编辑出版了第二本教材《弘扬国粹》,是第一本教材《传承孝道》的延伸和拓展。校本教材为学生们提供了系统的学习资料,使校本课程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路子。

(二)开展活动

规定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日为学校“孝敬日”,在这一天,学校倡议每个学生,主动为家庭、为学校、为社会做点感恩回报的事情,并将自己的行动填写到学校发放的传承孝道“孝敬日”调查表中。

(三)营造氛围

近几年来,学校累计投资50余万元,精心打造“传承孝道”特色校园文化。校园内四周的墙壁上,都有不同主题内容的传承孝道宣传教育园地。楼道文化,集中了二十四孝、历史名人、国粹京剧、传统太极等内容。每层教学楼一个主题。广场周边墙壁上,集中展示了学校传承孝道教育的主旨:厚德明礼;京剧脸谱、名人书画;孝道文化的渊源和内涵;学校传承孝道特色活动的成果;2010年,高标准设计了广场西墙文化长廊,以大型浮雕的形式,系统展示了“传承孝道”的文化理念,构思巧妙,画面精美,在全区范围内首屈一指。2011年,又将正对学校门口的大影壁装修一新,把“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十个字,制作成高档的名人字体,作为影壁内容,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核心思想。同时,以各有侧重的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墙壁文化、橱窗文化、教室文化、楼道文化、餐厅文化、公寓文化,全面系统地构建起浓郁的传承孝道校园文化氛围,极大地提升了环境育人的功能。

四、紧密联系学校实际,不断创新传承孝道教育形式

孝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要保持传承孝道的教育功能,使传承孝道永远成为学校教育的特色,就必须紧密联系学校实际,不断创新传承孝道教育形式,充分彰显传承孝道教育的活力和魅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校重点通过以下五个方面,不断推动传承孝道教育的开展:

(一)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补充校本教材

学校秉承“和谐发展,始之于孝”的理念,进一步把传承孝道与爱党爱国爱家乡,与理想信念和弘扬国粹结合起来。把“弘扬国粹”纳入学校特色建设的范畴,结合传承孝道活动,进一步开展以“学太极”“练书法”“唱京剧”为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将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发展延伸,使校本课程永远充满活力,使学校特色建设永远成为学校发展的主线。

(二)大型活动,引领主旋律

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在大课间学练太极拳、展演课本剧;利用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节庆活动,举办以“传承孝道”为主题的大型文体活动。元旦和六一两个节日,开展校园之星评比表彰活动,大力表彰在传承孝道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有孝亲敬老之星、文明礼仪之星、助人为乐之星、团结同学之星、勤俭节约之星、学习进步之星、爱护公物之星……既是对传承孝道教育成果的总结,更是对传承孝道教育的推动和引领。

(三)班级活动,全面渗透

将各班有计划地开展“传承孝道”主题实践活动作为常规,班级主题实践活动活动按月分班级有序进行。活动突出学生自主策划,全班共同参与,打造精品活动,全校展示交流。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一次“传承孝道”主题实践活动精品节目展示评比活动。各班自主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活动资料、精品节目展评结果,全部纳入班级量化管理,作为班主任及所负责的班级评优评先的条件。学生表现突出的,作为评选校园之星的条件。使“传承孝道”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抓手。

(四)成立社团,提升文化品味

为强化特色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我校成立了各种文化社团,如文学社团、象棋社团、体操社团、排球社团、京剧社团、合唱社团、书画社团、民乐社团、科技社团等,每天下午第四节按时开展社团活动。寓教于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合唱社团在2010年在区级市级合唱节比赛中均获得了二等奖,排球社团代表区教育系统直接参加济南市比赛,科技社团的发明创造多次获得市区级奖项。

(五)健全制度,确保实效

各项活动都纳入班级量化管理、教师评价体系,学校每学期都举行校园之星评选及颁奖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共建共享文化校园的和谐环境,学校的传承孝道教育呈现出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等特点,学校传承孝道特色建设凸显成效。

(六)学习交流,促进发展

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项比赛,如市、区级合唱比赛、区运动会、历城小名士评选活动、师德案例评选等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有力的促进了学校特色建设的发展。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对外影响。济南电视台、舜网、泉城信息网、历城教育信息网、财富时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了彩石中学传承孝道学校特色建设的成果。

五、不懈努力结硕果,传承孝道成特色

第一,由于彩石中学“传承孝道”的特色活动开展得扎实深入,有声有色,2007年10月,彩石中学被特邀参加了山东省首届慈孝文化论坛。2007年12月,被评为历城区首批“学校特色”项目学校。2007年11月,在济南电视台“教育视点”栏目中用5分钟时间专题播出彩石中学传承孝道特色建设的成果。2009年3月,在济南电视台“星耀泉城”栏目中,用10分钟的时间专题播出彩石中学传承孝道特色建设的成果,泉城信息网同步播出。2011年2月,舜网教育用9个网页页面,图文并茂的报道了彩石中学传承孝道特色建设的成果。只要在“百度”上输入“传承孝道”四个字,就能搜索到彩石中学传承孝道学校特色在历城教育信息网和舜网教育的专题报道。

第二,传承孝道研究课题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科学指导。2009年7月,彩石中学的传承孝道研究被列入济南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局领导多次到彩石中学指导德育功能室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全区校园文化经验交流会上,张校长就传承孝道特色建设做过三次专题汇报。彩石中学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课题研究合并进行的做法,多次受到市、区教育局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第三,作为学校的科研课题,师生全员参与,共同探索实践,不断创新形式,又是一大特色。这也是彩石中学传承孝道教育从2004年至今得以坚持下来,并且永葆活力的根本所在。

第四,课题组队伍庞大,成员构成合理,成为课题研究的强大核心力量。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到教研组长、再到班主任,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构成核心,又是课题研究的核心组织,很好地保障了传承孝道各项研究活动的科学定位和有效实施。几年来,课题组成员撰写并发表各种教育教学论文近80篇,实施活动方案50余个,全面总结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经验与不足。有利的推动了学校传承孝道特色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推动了校本课程的不断发展。

第五,传承孝道教育基地全面覆盖,初具规模。以校园为基地。全方位打造以传承孝道为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墙、文化长廊、德育活动室、音体美活动室、文化广场的资源优势,积极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

以课堂为基地。课任老师和班主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孝道教育。与学校大型活动相呼应,以班集体为单位的传承孝道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使学校特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

以社区为基地。深入社区,用“传承孝道”的实际行动,为社区群众服务。走进敬老院,为老人打扫房间、整理床铺、梳头洗衣;和老人们亲切地拉呱聊天;走进公共设施,清理垃圾,打扫卫生,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以家庭为基地。选出学生家长中孝敬父母的典型代表,聘为学校“孝亲敬老”辅导员。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家校联合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第六,为人师表,名师辈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彩石中学多年来一直注重师德建设,获得了“济南市师德建设先进学校”称号。老师们的呕心沥血、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使彩石中学成为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几年来,彩石中学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济南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18人,历城区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教学能手40人,市级以上优秀辅导员43人。2008年,李宽生老师荣获“全国农村十佳英语教师”称号,2009年,李莉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所有彩石中学的老师都兢兢业业,专心教学,从不因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影响上课。从早自习到午饭就餐,从午自习到晚自习,直到学生休息都有教师值班服务。孙美老师,由于晚上孩子在家中无人照料,就带着孩子到宿舍值班。吕仁水老师,虽年近五旬,仍战斗在教学第一线,每年教送初三毕业班兼班主任,教育教学成绩突出。他们早上710就准时到校,晚自习九点以后才能离校。晚自习后,部分老师还要到学生公寓值班。他们要提前到各自负责的楼层开门,核实学生人数。特别是初一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又是初次离开父母,有的半夜想家哭闹,值班老师都要随时起床,安慰他们,有的突然生病,值班老师及时帮他们就医。多年来,老师们就是这样从学生怎么吃饭,怎么休息,怎么上课等细节入手,让学生学会自理,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寄宿制生活。就是这些德才兼备的老师,用默默的奉献精神感染着每一个彩石中学的学生,让他们感动,学会了感恩,是老师们的模范行动,推动着彩石中学传承孝道特色建设的不断发展。

第七,成功的传承孝道研究,带动了学校全面工作的提升。教育教学成绩是学校的生命线,彩石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区前三位,是“历城区文明单位”。多次荣获“历城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2006年至2008年,学校连续三年荣获“历城区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学校再次荣获“历城区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荣获“历城区规范化学校”“济南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济南市优秀教研组”等荣誉。2011年,荣获济南市依法治校建设示范学校。2013年,荣获历城区“敬老文明号”。现在,全校师生又向着历城区行为习惯示范学校的目标继续迈进。

六、对于传承孝道课题研究的思考

中华孝道文化讲座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8(A)―0010―01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性和很强的凝聚力,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孝”的功能最初只是调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伦理,认为这是做人立身之本。“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经》),并无社会规范的意义,后来儒家把“孝”扩展到宗族、社会、国家,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道德准则,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秩序和封建伦理关系的基础。我们现在提倡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等新的道德要求也可以说是儒家孝道的发展和完善。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孝道的延伸。“夫孝,始事于亲,中事于君,终于立身。”行孝,始于侍奉父母,进而为国尽忠,最后实现自己的志向。也就是说在家庭尊老爱幼、享受天伦,对社会尽职尽责、为国出力,对个人修身养性、实现理想。“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只要人人做到“孝悌”,孝敬父母,善待兄长,这样能犯上的人就很少了,人人不会犯上作乱,天下就会太平。故此,“孝”不仅是家庭成员之间伦理关系的基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社会约束力,是维持整个社会的基础。所以儒家文化中的孝悌思想历代受到高度重视,并居于整个封建社会的一切道德规范的首位。父母子女的关系是最基本、最纯洁的人际关系,由此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谐才会带来社会和谐,所以,目前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提倡、实施、落实“孝德”教育。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无疑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今天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更需要大力教育广大群众特别是各级各类学生从小孝敬父母、关爱老人,强化“孝德”意识。因此,孝德教育除通过社会舆论营造全社会注重孝德的环境外,家长在家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另外还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 调整学校教育目标,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教育目标反映了目标制定者的主体需要,它作为人们愿望与意志的体现,集中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对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的认识。教育目标作为教育活动结果,它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调整教育目标,改变和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的孝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目标之内,将学生的“孝德”情况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2. 教材增加孝德内容,构建孝德教育载体。在学校教育中,要全面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育居领先地位,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基础,孝德属于道德品质范畴,所以孝德教育也是学校德育的基础之一,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教材内容,要结合学生年龄、知识的特点增加适当的孝德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孝德教育。同时孝德教育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仅仅借助德育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历史等学科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也要增加或者渗透适当的孝德内容,构建孝德教育的载体,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孝德教育。

中华孝道文化讲座范文第4篇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xx中医药大学人文信息管理学院10级英语2班的成来,很荣幸能作为此次三下乡活动志愿者代表,在此发言。

首先,作为一名高校志愿者,很感谢xx省大学生xx文化节组委会给我们提供这次关爱老人、践行孝道的机会。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这样一份社会责任。

其次,也很感谢xx大学孝行协会为我们精心策划的为期四天的培训活动。每天的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虽然一天的训练下来很累,但是我们从内心里觉得很值得。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每天晨跑之后的汗流浃背,很享受“3+2”篮球赛时的大汗淋漓,同时也受益于每天带给我们各种知识的知识讲座。累的时候,想想老人们期待的眼神,想想老人们灿烂的笑脸,一切就豁然开朗了。很喜欢这样的日子,累,并快乐着。

九十二名来自不同高校的学子,来到这里,只是为了践行一个字——孝。因为孝,我们相聚于暑期三下乡,我们相聚于湘大;同样因为孝,在孝行的道路上,我们选择了真诚奉献,无怨无悔。我感动于这个由92名志愿者组成的大家庭所带来的温馨,我更感动于每一个志愿者所表现出来的那份真诚的孝心。孝行路上,有你,有我,我们在一起!

作为湖湘学子,我在去年的暑期,就参加了由我们学院组织的为期七天的三下乡活动。在那里,我看到了农村老人对大学生的热情和期盼,我感受着他们的孤独和日子的艰辛。从那回来以后,在短短一个学期里,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带领班上的同学在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开展了13次关爱老人活动。每一次跟老人交流,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服务他们,快乐自己。每一次活动,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来心灵的震撼。我们更加觉得,行孝义不容辞!行孝不能等待!老人们灿烂的笑脸,就是我们服务的最好回报。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将孝进行到底!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炎炎夏日,火一样的青春,火一样的激情。志愿者们,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团结协作,积极投身于xx省首届大学生xx文化节主题活动之“空巢关爱iii”——XX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为老一辈的幸福竭尽所能,贡献所有。我相信,我们的十支队伍一定能圆满完成此次三下乡活动!

中华孝道文化讲座范文第5篇

(一)办学理念中缺失

古人一直强调品德的重要性,提倡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德,始终把“立德”放在首位。《左传》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儒学创始人孔子也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孔子甚至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养成“君子”的品德,故《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代先贤认为人生一世,应该“不患位之不高,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后汉书•张衡》)。可见古人对“德”的推崇和重视。潘光旦先生曾说过“: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完全的教育”。今天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更在于道德的培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是,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里过度强调了职业性,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厂中校、校中厂”,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等。认识上的片面,必然导致行为上的偏差。这种办学思想无疑导致高职院校将教育教学的重心放在技能培养上,忽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决定着一个人发展方向,影响和左右着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因此一个人人格发展和道德完善的意义远胜于智力的开发。人们常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一个人可以不是英雄、也可以不是榜样,但一定应该是一个遵纪守法、有基本道德观念的公民。目前尽管有关高职学生给国家或社会造成重大危害的事例尚未见报道,但不能因此认为高职教育不需要德育教育,一个人的品德体现在多个方面而且终身相伴。技艺需要精益求精,品德也需要精益求精。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完善的人格,即使有很高的智力和超强的专业知识,也是这个社会不需要的。

(二)教学内容中缺失

1.仁爱教育缺失

仁爱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儒家的“凡是人,皆须爱”(《弟子规•泛爱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道家的“慈心于物”、“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太上感应篇•积善章》)等都是我国熠熠生辉的传统仁爱思想。仁爱思想提倡爱自己、爱他人、爱万物。仁爱是博爱、是大爱。因此,《论语》编著者刘强则认为“仁之所用,用于己则身修,用于家则家兴,用于乡则正风气化民俗,用于国则政通人和,用于天下,则治化太平。”仁爱思想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复杂关系的基本思想。当今社会,由于受市场经济冲击,人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形成了一种本能,即用功利的标准看待和衡量一切,学校教育因此也变成功利性教育,教师灌输给学生更多的是“不输于人”的竞争意识,缺少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提醒和教诲;习惯于用学习成绩好坏去评价一个学生,仿佛只要成绩好,其他都可忽略不计。客观公正地讲,学校灌输“不输于人”的竞争意识和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评价一个学生优劣的标准没有错,但学生是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需要全面发展,片面重视一方面教育而忽视其它方面教育显然是不正确的。功利性教育是片面教育,缺少人文关怀,教育结果是学生精神空虚,人格不健全,为人处事缺乏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仁爱,缺乏善良,对他人甚至是对精心呵护自己的母亲,多的是抱怨、冷漠甚至仇恨,缺少亲情、友情、同情,自杀或杀人事件时有发生,如发生在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投毒杀人案就是一典型案例。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一种失败教育,这应当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仁爱教育,让学生明白生命可贵,众生平等,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

2.诚信教育缺失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流传下来,亘古不变。儒家提倡做人要“仁、义、礼、智、信”,“信”就是“诚信”之意,认为诚实守信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人一旦失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原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程颢认为:“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可见,古人认为诚信不仅是作人的根本,而且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弟子规•信》要求我们“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现今社会,伴随着市场经济国际化、政治民主化和交往方式现代化,诚信的价值更加凸显。诚信不仅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是社会有序、有效的重要标志。诚信是需要教育的,然而目前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诚信教育环节。高职院校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实践教学上,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赖成绩,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因而出现了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工作协议准备上岗又临时决定不去等不诚信现象。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诚信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诚信,如果诚信方面的素质提高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乃至经济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孝道教育缺失

“孝”是我国文化根本特征,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观念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于“孝”的重要性,《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这样论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是人最基本的品德,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孝最终目的是成就一番事业。“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古人甚至还认为“:百善孝为先”(《围炉夜话》)。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因此,几千年来,敬老、尊老、亲老、养老、送老等孝道思想代代相传,已成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美德,正如《增广贤文》所说“:千万经典,孝义为先。”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了孝道在当代教育中缺失。有调查表明学校在开展孝道教育方面效果较差,甚至几乎没有开展,因而造成学生尊老行孝意识淡薄,缺乏感恩之心,处事、看问题只考虑自己,很少顾及父母长辈。尽管时代不同了,愚孝要抛弃,但中华民族对父母、对老人的尊敬赡养这种优秀精神是不能改变的。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孝道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技能,还懂得感恩,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回报社会。

(三)校园环境氛围中缺失

古人非常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据说孟子小时候非常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住在墓地附近,由于经常看见埋葬死人和祭祀死人,孟子就玩埋死人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孟母认为这种环境对孩子影响不好,就把家搬到一个集市旁边,这样以来孟子又经常看见商人经商和屠夫卖肉,于是又模仿商人做生意和玩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又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看见学生们在学堂学习礼节和知识就跟着学生们一起学习,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于是就不再搬家了,孟子也最终成了学识渊博的“亚圣”,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故事。校园是学生赖以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因此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无疑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造就德才兼备型人才,校园内应该四处张贴古先贤画像、悬挂名言警句等,时时提醒和规范学生言行,形成一种文明谦让、尊师重教的良好治学氛围。然而高职院校由于强调职业技能,校园内很少张贴古先贤画像,古圣贤的语录更少。由于缺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校园环境中人文氛围淡薄,学习风气不浓,学生“心中无戒”,精神空虚,容易遭受诱惑,迷失自我。如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恋爱现象比较普遍、电线杆上广告在校园内经常出现、教室课桌上充斥污言秽语等。不错,时代在前进,观念要转变,但是无论时代怎样变化,社会的基本价值标准不会变,做人的基本准则不会变。高职院校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构筑校园文化,让学生明礼仪、知廉耻,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

二、高职院校对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传承的思路与方法

(一)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是高等职业教育根本任务的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完全教育”,品德教育比技能传授更重要。尽管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被定位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需要的专门人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但不能因此就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重技能轻品德”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识文断字”、“谋生求职”,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计划中,要让学生在求真、求善、求美的同时知羞、知耻、知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既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

(二)改变现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加强人文教育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进大学课堂,国家对此早有规定。《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曾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把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并规定学时学分,对学生践行传统文化提出具体任务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及时召开总结会,先进集体和个人。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胜任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师资队伍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立教之本。教师除了“授业解惑”外,更要“传道”,教师不仅要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以身作则,努力笃行,潜移默化地教导与影响学生。对教师工作曾作过这样崇高评价,他说:“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教师是一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教师是一个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教师,是民族的希望。”关于如何做一个好教师,他又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教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教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好教师是“言教”和“身教”合一的,可见,好教师是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

(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唤醒高职学生的自觉意识,培养高职学生笃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