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农经济的影响

小农经济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农经济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农经济的影响

小农经济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影响;高效;农村经济;农业;社会

目前,以高效农业作为带动农业生产的新型理念,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方向,大力提倡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善于利用各地农村的社会、自然资源,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最优化,确保生态、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统一。在提出高效农业中依然还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以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下文从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影响作为出发点,分析高效农业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情况,并研究具体策略。

1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与高效农业对其的影响

1.1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些年以来,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从生产方式来看,由于农村地区的科技水平、自动化普及程度以及机械化水平普遍较低,很大部分农民依然选择旧式传统的耕作方法进行生产,一般选用镰刀、锄头以及箩筐等为主要工具,基本不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甚至还有一些农民并不熟知新型技术,依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技术,无疑在水稻瘟病防治、科学栽培方面存有极大地缺陷;从农民自身综合素质与基础设施上来看,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的差距很大,加上农民自身素质水平很低,生活习惯比较差,基础设施薄弱,无疑导致农产品生产效率很低,规模过小等方面不足,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1.2高效农业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高效农业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3方面,由于我国人口面积广,相对应可耕作的范围则比较小,为了提升土地的利用率,积极应用高效农业,有利于扩大耕地利用度,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改善农村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还能大幅度增强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保证农产业产业合理化经营,确保生产的质量与产量,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生态资源的利用,节约资源,避免浪费,从而进一步推广相关农业种植、栽培技术,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水平,更好的掌握栽培技术;有利于解放各地农村劳动力,促进劳动力转移,促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谐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渐渐扩大生产经济的规模,确保我国农村经济的有力发展。

2高效农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具体措施

2.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的高效发展

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需要合理、科学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综合发展农业经济。坚持以农民增收作为主要的目标,大力提升第一产业。同时,还需保证第二、第三产业的和谐发展,妥善处理农村经济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一产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多个方面,学会因地制宜、宜牧则牧等基本原则,实现林业、牧业、渔业等全面发展。管理人员还需建立当地特有的农产品,将其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大力开发,改变单方面提升产品产量,而是科学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重视产品的质量,实现高效、优质农业产品的生产。

2.2坚持特色产业的开发由于各地市场需求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合理发展农业经济,需要依据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学会利用农村地区的生物能、土地资源、废弃物,针对性开展特色农产业。尝试生产特色产品,扩大食物的生产加工面积,以生产特色食品为起点,逐一生产一系列农产品,最终进一步加大市场占有率,坚持以商品为基本目的,以当代市场为主要方向,渐渐发展我国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经营,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最大效益。

2.3加大科技水平的投入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是进一步发展高校农业的前提条件,如果想提高当地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应该重视科学技术水平的投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尽可能避免杂草、秸秆直接燃烧,可将其作为农产品饲料,以提升土壤的肥料。也可将农产品采取多层次加工的方式,从而提升产品的实际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生态效益。相关研究人员,还应该积极实行养殖结合种植,尝试开发新途径加大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产品质量,促使农业的高效发展,带动农村经济。

3结束语

国家应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其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日益紧密,不仅能够大幅度提升土地利用率,还能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发展高效农业,从而加快各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总而言之,国家应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确保产业的合理化经营,促进国内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次仁央吉.浅谈高效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2):101.

[2]孔令霞.高效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J].北京农业,2013,18(18):234-234.

小农经济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农业;能效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51

1 探讨农村结构变化对农业能源效率的影响

农业能源主要讲述的是单位能源在单位生产经济效益中所占的比例。广义的农业包含了农、林、牧、副、渔业。因此,本文中利用单位农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耗来描述农业能源效率。具体的来说,单位农业的增加值的能源消耗越少,那么农业能源效率越高。相对而言,则表示的农业能源效率越低,见图1。

1.1 探讨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能源效率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农村经济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农业种植结构方面,使得农村的经济作物得到较大的发展。1985年我国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10872亿m2,约为总种植面积的76%,农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2009年我国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10910亿m2,约为总种植面积的69%。通过分析可得出粮食作物在种植数量方面处于持平的状态。1985年我国的农业经济作物为2322亿m2,直到2009年我国的农业经济作为增加到4938亿m2。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由图2展示。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粮食作物在农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粮食作物占有无法取代地位的原因有以下4个方面: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人们消费的主要方向是食品消费;受到公社化对农业能源的制约,难以对技术经济体制进行优化;农村不仅缺乏交换市场,而且农民不能通过农作物来增加自身的收入;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影响,种植粮食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2 探讨广义的农业结构变化对农业能源效率的影响

狭义范畴内的农业包含种植业及栽培农作物,广义范畴内的农业还包含了林业、牧业、渔业等。自1985年起,我国狭义农业的增加值为1655.47亿元,而广义农业的增加值为2491.68亿元,其中林牧副渔业的增加值为836.21亿元,所占比例为0.5051。2009年,广义农业的增加值为35225.9|元,农作物种植的增加值为19738.7亿元,林牧副渔业的增加值为15487.2亿元。林牧副渔业的增加值与农作物种植的增加值比例如图3。

林牧副渔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多个方面。跟农业经济作物的原因十分相似。经过市场化的改革,促进了我国林牧副渔业的发展。农作物种植业可以跟林牧副渔业进行结构上的取长补短,通过将农作物跟农林副渔业进行有效结合,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林牧副渔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供农民利用。

2 总结

农业产量的变化不是农业能源效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农业能源效率造成深刻的影响。为此,我们要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尽最大可能改变农业经济增长的途径,进一步提高农业能源的利用率,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户信贷 农村经济增长 农村居民消费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农户信贷模式也逐渐多样化,单一的存款行为发生了变化,逐渐转向了存款、贷款、理财等发展模式,这种新型的农户信贷模式突破了社会资源的束缚,促成了农村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从农户信贷的需求分析而言,信贷主体行为的意愿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同时农业经济发展的风险性较高,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农村金融系统的结构优化,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模式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直接影响。农户信贷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并促成农村经济结构逐渐优化,相应地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二、农户信贷的基本特征

(一)农户信贷行为的特点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户信贷行为需求和农户收入水平变化有明显的差异性,农户信贷的主要用途分别是子女教育、农业生产、盖房修缮及生意投资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用于个人生活需求消费的信贷比例提高,人们的农户信贷需求也逐渐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投资经营商业性活动的需求增长,农户信贷的动机较为强烈,这表明农户信贷行为特点更侧重于收入性生产和商业性活动。

(二)农户信贷规模和结构特征

当前,针对我国的农户小额信贷机构的覆盖范围较低,主要是非政府组织性质的信贷项目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主导的信贷业务。我国构建了系统的农户信贷体系,囊括了各大银行和把农村信用社,并建立了正规的金融机构来引导农户信贷发展,解决了农户资金需求的问题,农户可以从金融机构中获取生产、经营、生活的资金来源,满足自己的需求。我国小额信贷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即大银行提供的失业担保、助学贷款和扶贫贷款,这是政府针对农户工作和子女上学所设立的信贷扶持,再者是农村信用社的小额度贷款,但是农户通过信贷组织贷款额度较低,同时资金成本较高,不能真正服务于农户信贷。因此,加强农村信贷金融系统的建设依然国家的重中之重。

三、农户信贷对农村经济和消费产生的影响

(一)影响农村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方式

农村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未来的消费贷款中,生产型信贷的生产效率开始显现其社会作用,农户贷款对农业生产建设的支持力度越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就会显著增加,农户信贷就能发挥其规模效应,在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中发挥促进作用,极大提高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水平。农户信贷结构取向和农户类型有直接的关系,尤其和农户实际收入水平有密切的关联,对生产型的信贷农户而言,当生产规模投入较高时,农户信贷的额度就会增加,同时其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商品和劳务价格维持稳定的前提下,消费者收入增加会直接刺激其消费水平,农户的消费意识增强,其对未来收入抱有乐观的心态,当前阶段的消费投资就会提高。因此,农户信贷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户经济收入提供了动力,农户行为取向需求直接影响其收入水平,并通过收入来影响信贷用户的消费行为。

(二)影响农业产出、促进经济增长

农户信贷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农户信贷结构和农业发展有着正比增长的影响关系,这种变化体现在农村经济总产出增长上。根据农业信贷和经济发展的计算公式可以发现,农村小额信贷和产出模型和全要素的关系是构成农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信贷资本在农业生产性流向对农业产出呈现典型的规模效应,相反消费性流向对农业总产出则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农业总产出和信贷农户数量是正比增长的关系,伴随着消费信贷农户数量增大而减小。因此,对农户信贷而言,信贷生产性取向对于提升农村总产出和生产力水平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农户信贷的技术水平和收入分配是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户信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总产出,并优化农村金融结构,有效扩大农村消费内需,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户信贷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收入水平,并间接促进农村消费内需增大,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提高了农业产出量,改变了农村传统的消费意愿和习惯,对全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正面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学群.农户信贷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11(05)

小农经济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民技术培训;乡村精英;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普通村民口中的"能人",他们在村民中有广泛的影响力。农村中,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不断发展,乡村精英在促进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一、理论背景

(一)关于农民技术培训概念的界定

本文涉及到"农民技术培训",与此相类似的一个概念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则是指:对未来或现有的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施行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教育。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的范围包含现有从业农民,也包含未成年但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少年农民。其次,强调一定的文化基础是由教育的基本规律所要求的,职业教育不是文化教育,必须有一个知识基础,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再次,农业职业教育是基础,但不是全部,职业教育是包含各类适合农民生活与发展需要的各种职业技能教育,是一种全面的、大职业教育。

在社会学中,精英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分层的概念。所谓精英,是指某一社会中占据高级职位的人,包括权利、财富、名望和知识。将精英理论与当今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关于中国乡村精英的研究。

对乡村精英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国家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时一部分有经济头脑、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管理的人把握机遇,率先富裕起来。本文立足于乡村精英理论,旨在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着重探讨乡村精英在引导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

二、结合案例分析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案例介绍

蒋家寨村位于杨凌示范区境内,离杨凌区约有3公里,有农户404户,总人口1404人,产业结构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养牛户约占全村人口的40%多。该村的养奶牛的历史颇为悠久,从80年代后期就有人养奶牛,从95、96、97年开始规模化,出现了一些养殖大户,而从02年开始,该村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依托杨凌农科城,陆续建立了三个养殖小区,由以前的农户散养的方式转变为集中的规模养殖,大大改善了该村的环境卫生条件,小区实现了挤奶的机械化,杜绝了掺水现象,提高了了牛奶的质量,打开了销路。村民只需交纳水电费及小区占地租赁费即可入区饲养。

(二)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1、示范作用:乡村精英可以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首先就是效益驱动。村民看到养牛有力可图,才开始纷纷养牛,这是前提。其次是经验借鉴。养牛精英的存在使得一般农户在发展上有了借鉴,并且可以避免很多风险。第三,乡村精英们往往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可以提供奶牛发展的条件。

2、组织凝聚作用:1998年由蒲世全牵头成立了奶牛协会,有80%的养牛户约100多户加入了奶牛协会。养牛协会主要花了不少力气对农民进行养牛技术培训,并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在对外联系市场方面,对提高牛奶的收购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农民结成集体后,奶价可以比零散的收益提高30%左右。

3、技术支持:养牛精英是懂科技,会运用知识的群体,他们对奶牛养殖的丰富知识可以帮助村民解决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以蒋全虎为例,长时间的养牛过程中自己积累的经验及通过专家的技术讲座,现在已经是村里的兽医,村里养牛方面出现的问题一般都找他,小区的免疫也是他负责的。所以,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教育过程中可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思考与讨论

在初步采访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本身的经验,我们对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中所起的作用总结为以上几点。但是随着调查采访的深入开展,发现该村有像一部分农户没有加入到养殖小区,依照"经济人"假说的观点,很难解释这种现象。农民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农民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理性选择。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发挥上述积极作用外,还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很多学者在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的时候更多侧重两个方面:一是这种教育本身的缺陷,如师资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二是社会环境对农村职业教育甚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忽视,这里包含国家政策的偏重和受教育群体对这种教育的轻视。

我们在针对农民实施职业教育,尤其是这种短期的技术培训的时候,必须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农村中的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在从分利用乡村精英各种优势的基础上,妥善处理相关负面因素,从而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遇春吕卫东朱宏斌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的概念与目标[J]教育与职业2003年19期

2、刘德忠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经济精英[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46卷第4期

3、李军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精英与社会资本建构[J].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2006(4)

小农经济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汉代 孝治 父母

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近年来,学界关于汉代“孝治”的研究有很多,主要集中在“孝”与汉代选官制度及“孝”与汉代治国纲领等方面。但在述及孝的起源,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原因,汉代统治者大力推行孝的措施以及孝对汉代社会的影响几个方面则有所不足,本文拟就此问题做简要论述。

一、孝德的产生及汉皇室的态度

从甲骨文中“孝”字和殷代普遍存在祭祀考妣的资料看,中国自殷代起就有了“孝”的观念。西周时期,作为道德观念的“孝”就更为人们所重视。最初的“孝”观念的涵义是畜养父母、尊敬长辈、追念祖先的。而在西周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下,则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奴隶主统治的宗法系统。治家和治国是一致的,“孝”对维护奴隶社会宗法、等级、分封、世袭制度起着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作用。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分散的封建个体生产方式逐步出现,孝亲成了中国道德的本位。在中国古代社会,无论家与国,其组织系统和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由孝亲推及为忠君。宗法家庭成为“国”与“民”之间的中介,“国”与“家”相沟通,“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构成了中国社会独具的“家国同构”的格局,故治国与齐家相互为用。而促使孝上升到政治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的是汉室君主。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封建帝国,以孝为核心的封建伦常第一次受到统治者空前的重视,揭开汉王朝尊父倡孝序幕的是第一代皇帝汉高祖刘邦。“孝”是刘姓皇朝为保证其统治长治久安的重要法宝。在整个汉代历史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原因

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统治政策的确立,主要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和统治的成功治国经验等决定的。

政治上,汉初刘邦“刑白马盟誓”实行同姓王分封制,虽然巩固了汉政权,但一些同姓王不服朝廷统治,甚至谋反,这对汉政权的触动非常大。汉若既想使同姓王分封制既能继续发挥“封建亲戚,以藩屏汉”的积极作用,又能和平地解决封国过大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孝”对其笼络和感召。因为“孝”是血缘纽带中凝聚力最强的范畴,大家同祖同宗,“孝”是理所当然,无论是向中央朝廷“尽孝”,还是“以孝推恩分邑于子弟”,大家都心服口服。从而在统治阶级内部达到由孝劝终的目的,即孝亲就等于忠君,忠孝合为一体。从而使统治阶级内部达到和谐统一。

经济上,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小农经济在思想上的根本要求是以伦理道德范畴做治国思想。汉初的“黄老之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倡小农经济。但“黄老”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精神,对小农经济保护不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和促进小农经济健康发展,客观上要求以儒家的“仁、孝”思想治国。为什么汉代后来“以孝治天下”,没有“以仁治天下”呢?主要是由汉代小农经济的状况和“仁、孝”自身的特质决定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初期阶段,“仁、孝”作为治国思想都源于伦理道德,但相对“仁”来说,“孝”的范畴更古老,“孝”原是个纯伦理概念,产生于道德出现之前,“仁”则是在道德出现之后的产物。既然汉代仍处小农经济的早期,整个社会还不十分发达,“以孝治天下”比“以仁治天下”,更适合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思想上,汉初统治思想虽主要以“黄老”治国,但不搞思想专制,允许百家复兴和并存。汉代统治者对治国思想的探索始终是积极的,经过一番痛苦的摸索,终于在武帝时期确立了“以孝治天下”的统治思想。武帝也正是用“以孝治天下”解决了当时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此外,汉代实行“孝治”还来自刘汉政权对汉初“孝治”的成功经验的总结。

三、汉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具体表现

西汉王朝在确立了“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后,通过政治上把举孝廉作为重要的选官制度,文化上把《孝经》作为教科书,社会生活上,优待孝子等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政治上把举孝廉作为重要的选官制度推行。早在汉代建国之初,统治者就通过举“贤士”的办法,选拔人才。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察举是一种最重要的途径,“孝廉”就是察举中的重要一科。“孝廉”作为选举官吏的科目,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但在汉初,统治者就实行了奖励孝悌力田廉吏的措施。武帝时在大儒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下诏令各郡国举孝廉。通过孝廉选举出来的人才不需要再经过考试就直接被政府任用。汉代通过举孝廉,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影响,恪守孝道,争作孝子贤孙成为社会风尚。汉王朝通过这样的察举制度,在客观上还是有力的协调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文化上将《孝经》作为学校教科书。汉代的学校教育很发达,地方学校设有讲解《孝经》的老师传授孝悌等封建伦理道德,私学教育也主要以《论语》和《孝经》为主。整个学校教育无一不例外的把“孝”贯彻于其中。《孝经》作为教科书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作为教科书本身的价值。《孝经》不仅仅作为一门功课,而是成为读书人走上仕途的叩门砖。虽然功利性十分强,但在客观上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和统一民众思想的作用。

在社会生活上汉王朝以复除与赐帛的形式来优待孝子。《汉书•惠帝纪》载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春正月,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孝悌指子弟顺事父兄。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三月诏:“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孝与悌的赐帛数量稍有差别,可见二者有轻重之分,这种区别一直为两汉历代皇帝所承袭。西汉盛期,对此种奖掖更为重视。西汉诸帝中以宣帝奖励孝悌最为突出。至东汉多以赐爵代替了赐帛。这种优抚“孝悌”等人的诏令不断,几乎与两汉皇朝相始终。

综上所述,在汉代建立之初政治上尚不稳定,民生凋弊的状况下,统治者大力提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孝”来巩固统治,通过举孝廉,把《孝经》作为学校教科书和大力优抚孝子的政策,从而使“孝”成为汉王朝的治国纲领。在社会发展中确实起到了教化民众,改良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统治的作用。但由于孝是一个纯伦理观念,在其发展中又受到统治者有目的、无方向的引导,民众盲从和过激的行为。在其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律发生了激烈冲突,并严重冲击了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稳固的权威,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珉.汉代以孝治天下管见[J].民族学院学报,1999,(4).

[2]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