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经济学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经济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经济学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范文第1篇

以一个学术地图的视角看解读问题的必要审视视角传播政治经济学由两个核心的问题构成:一是政治,即权力逻辑,二是经济,即生产逻辑,即一种泛商品化的资本主义视角来分析看待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探讨是将媒介置于一个更为宏观的社会环境中加以分析。商品化是政治经济学对传播以及媒体考察的起点。马克思本人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也正是从商品这个基本元素开始的。加拿大学者莫斯可认为商品化与传播的关系具有两个普通意义:第一,传播过程和传播科技对经济学中的商品化的一般过程起了推动作用。第二,整个社会的商品化过程渗透到传播过程与传播制度中,使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深化和矛盾也对传播这种社会实践产生了影响。于是,摆在传媒政治经济学者面前的核心问题是:商品生产的逻辑如何制约传媒的运作?谁以何种方式控制传媒?

商品化的过程使得媒体产业从头到尾都被纳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对商品化的认知从媒体产品生产意识形态产品,到认识媒体产业为广告商生产了符合广告商需要的特定的受众,使得商品化的分析足以跳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阴影,受众商品论也因而成为传播政治经济学里一个核心主题。受众商品论作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学科探讨起源于对西方决定论的批判。在斯迈思提出受众商品的原始文章日当中就强调了应该以物质论的立场分析传播媒体/广告/受众之间的三角关系。之后,斯迈思在其更完整的文章《受众商品及其劳动》里认为威廉士的《与文学》一书虽然提到将文化工业放在物质生产的脉落下分析,但却没有将广告放在文化工业的范畴之中。

2受众商品的论证的对话

核心观点:受众商品是一种被用于广告商品销售的不耐用的生产原料。受众商品为买他们的广告商所作的工作就是学会购买商品并相应的花掉他们的收入。简言之他们的劳动创造了商品需求垄断资本主义广告商的目的。受众也许会抵抗,但广告商的预期目标已经充分实现,结果渗透在需求控制的体系中。

问题1需求的源头:商品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消费者通过广告臆造的问题发现自身需求,从而产生需求。

与此类似,日本学者藤竹晓的媒介充欲主义说在更经验的层面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他认为媒介的日益发达导致了人们与这个丰富的物质世界如此接近。从而膨胀了人们的欲望。他从道德与文化批判的角度探讨了人性在技术化冲击下的问题。而受众商品论强调了经济意义上的需求是伪需求,是广告商为了利润而伪造了这种需求。问题的关键是需求是否广告商臆造了问题(商品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制造的,或是人们本来就存在的。深究这个问题,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进入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逻辑怪圈中。很难说在受众、广告商、媒体之间的博弈过程中,某一方在起主导作用。提出受众商品论的斯迈思先生在立场上是批判决定论的。而这种对需求臆造的论点显然有另一种精英决定论的痕迹。从狭义传播逻辑来考察三者的博弈可以发现。作为信源的传播主体的不是独立的单项度作业而是一个完整的闭合圈。而宏观的看待人类社会需求的产生则是整个人类在劳动信息传播的互动过程中动态进步的表现,最终结果是人类文明的进程或者说一直是作为文明进程一个部分在运动着。而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对商品的高度清晰的陈列导致的新的后果。

问题2操纵的手段:从信息传播过程来看,广告商是完全理性的而受众是完全非理性的。

整个对受众的控制过程是诉诸于一种信息的不对称而产生的对事件判断的理性与非理性来论证的。其中的主要方式是传媒与广告商合谋制造了受众身处的拟态环境。通过制造一个信息环境,将受众与真实事件隔离开使受众所处的环成为一个虚拟的环境,或者称之为拟态环境。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社会对于媒体几乎是一片声讨之声,传播机器每日通过报纸、电台和电视把民族主义、沙文主义、自由主义、道德论等等按时按量硬塞给每个公民。大众传媒通过传播大众文化,创造了人类无法逃离的虚拟环境,媒体作为一种霸权武器,执意向受众进行灌输,而受众却只能眼睁睁地接受这种灌输,它麻痹了受众,磨掉了人们的斗志,受众得到虚假的满足,其非人性的本质使得社会上的一切都发生异化,马尔库塞甚至就此断言,长此以往,人只会成为单向度的人。

事实上,拟态环境的评价缺乏一个真正可参照的标准,给人的直观印象是大众受到了欺骗,此类的理论相当多。然而我们只要进行一个逆向的思考就会发现,拟态环境如果没有了,受众是不是就接触了事件的真实一面了呢?什么才是事件的真实一面?是我们亲身感触的?或是亲手触摸到的?都是,也都不是。盲人摸象是一个古老的寓言。而恰当的说明了拟态环境论对真实的追求的一种误区。事实上,传媒作为专业的信息职能机构将事情的全貌尽可能地展现。比较起受众盲人摸象式的社会参与要更接近于论述中的事观全貌的真实。而我们也不需要将这种真实定位为更接近与真实本身的。它只是事务作为文本的一种表征方式。但决不是站在真实对面的所谓媒介假环境所称的虚假。其次,由于消费者的专业程度限制,广告信息的传播最大程度的将产品的专业术语翻译成为受众经验范围内的术语,极大的增强了消费者的识别能力,同时也由于增加这种识别能力直接导致消费者选择时的理性程度。本雅明在论述媒介的霸权时,也认为受众依然是主动的,他对受众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乐观的。

不对称如果存在的话,那么必然是匿名的受众的喜好、需求对于广告商永远是一个不可穷尽的迷。广告商永远将处于对这一迷题答案的追溯过程当中。只得说明的是这种主动的态度并不能表明广告商作为这一信源的完全理性,正是由于广告商不可能对这一答案完全知晓,所以广告商制造的产品(产品和信息一样也是为适应目标受众而存在的某种意义表达)及其广告信息同样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最终被市场(也就是受众)以选举的方式认可或淘汰。作者所列举的超市的例子,将导购系统作为促进冲动型购买的骗局的一部分。但是,作者是否知道,在多少个品牌中有一个具有进入超市的可能。实际上,这一部分是消费者已经授权表示认可的品牌。已经做出了选择。非理性是人们既有的思考内容而不是通过广告商与传媒的合谋使作为消费者的受众陷入意识工业制造的一个巨大骗局之中。

问题3自由与否的论辩闲暇劳动论对劳动价值论的解析

作者在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述中强调了两点,一是受众看似闲暇的传媒接触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劳动,支付了自己的注意力。而这种注意力的支付是自由掩盖下的不自由。同时被受众支付的注意力被偷偷转卖给了广告商。

劳动经济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劳动竞赛;创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大大小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就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力度,有效的激发企业全体人员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工会劳动竞赛就是通过不断的试验与摸索而发掘的一种有效的活动形式。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原有的劳动竞赛形式也逐渐的不能适应现阶段的需求,因此,必须结合现阶段的社会状况,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更好地为现代企业及社会服务。

一、企业工会劳动竞赛的科学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也不断的得到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经营模式也随着有了很大的改变,工会劳动竞赛作为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也必须顺应社会的改变而不断的发展变化。现阶段企业发展经营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工会劳动竞赛的发展变革也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同时还要进行严格的统筹规划,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从而有效的激发企业员工及领导干部的工作热情及管理能力。

二、工会劳动竞赛创新的目的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取得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对劳动竞赛进行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将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工会劳动竞赛的形式也要随之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对于企业而言,想要在现阶段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就一定要不断地开拓新市场、发展新领域。基于这种形势,工会劳动竞赛就要看准时机,把握机遇,有效的将其融合到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创新气氛,最终达到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经济利益的效果。

三、工会劳动竞赛创新的主要方式

1.创新竞赛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对于劳动竞赛的方式内容等等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劳动竞赛方案的创新要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科学性两个方面进行。想要有效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就要不断的对竞赛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而方案的科学性则是创先的重点,即确定合适的竞赛目标、制定合理的竞赛方式、开展有序的竞赛活动,同时还要设定明确的奖励制度等等。同时,为了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在制定时一定要对方案进行多次验证并以市场需求为指导、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同时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对活动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制定出高质量的、科学合理的竞赛方案。

2.创新竞赛内容与形式

工会劳动竞赛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影响着竞赛的实施情况。因此,想要有效的调动员工参与竞赛的激情,就必须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及形式的多样化。在新形势下想要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参与热情,就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活动内容要以企业经营为依据,同时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主攻,以促进企业运营为重点进行设计组织,从而确保竞赛内容的丰富多样,同时有针对性。二是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相应的竞赛方式,明确各个部分和员工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相应的阶段性竞赛活动、专项竞赛活动以及安全生产竞赛活动等等。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员工的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其参与劳动竞赛的积极性,做好各项组织工作,从而促进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3.创新管理体制

随着企业发展模式的不断变化,与之相应的劳动竞赛也逐渐的发展变化,因此对于其管理体制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体制创新。工会在对劳动竞赛活动进行管理时,一定要严格地遵循党委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工会组织、行政主持、部门配合的原则;

二是目标考核体系的创新,明确竞赛目的。工会要以企业的实际情况及今后的发展规划为依据,设定劳动竞赛的具体目标;同时要加强对考核工作的重视,设立严格的考核团队。在考核时要将企业效益最为考核的依据,相关部门要进行严格的监察管理;

三是奖励机制的创新。为了激发员工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工会在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时,还要制定明确的奖励制度,形成相应的奖励体制,有效地将劳动成果和物质利益及精神利益结合起来。工会在注重精神奖励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员工的物质奖励。对于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员工,不仅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同时还给予他们相应的进修机会,特别是要让优秀员工能获得极大的政治荣誉,这样就能更好的激发其工作热情,同时也能激发其他员工的热情,使其为了获得相应的荣誉而更加的努力,更具工作热情和激情。

参考文献

[1]陈谨.论国有企业劳动竞赛的精气神[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1,4(1):89-91.

[2]李永春.抓好企业劳动竞赛要围绕主体不断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9(6):90-92.

劳动经济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高血压;隐性心肌缺血;颈动脉内膜;内膜厚度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0(b)-0075-02

原发性高血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1-2]。颈动脉硬化的发病机制与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是基本一致的,在不同致病因素影响下,使得患者动脉壁出现脂质碳水化合物积聚的情况,尤其是内中膜[3]。发病早期,容易影响颈动脉内膜厚度,导致其出现厚度增加的情况。目前临床中对于颈动脉内膜形态学变化的检测手,主要手段为超声,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并且操作简单。该文针对该院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研究分析其隐性心肌缺血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于该院就诊的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55例,年龄分布在65~85年,平均年龄为(76.3±3.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和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或者是餐后血糖>11.1 mmol/L[4],排除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与1型糖尿病患者。另外选择同期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一共120例,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52例,年龄分布在63~85岁,平均年龄为(76.0±3.6)年。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一共120例,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52例,年龄分布在63~85岁,平均年龄(76.3±3.4)年。对各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检测方法

给予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记录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依据诊断心肌缺血的方法,通过踏车运动进行试验筛选: 依据患者年龄大小,设置成相应年龄的80%~90%最大心率,心电图KD段J点后水平或下斜型下移>1 mm,且持续时间需≥0.8 s,则为阳性。对各组心肌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比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采用GE超声对颅外颈动脉进行扫描,检测部位为两侧颈总动脉距离颈动脉分叉处10 mm内、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距颈动脉分叉处10 mm内动脉后壁内膜中层厚度,探头频率设置为7~10 MHz,取其平均值。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文中数据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行χ2与t检验。

2 结果

2.1 心肌缺血

与对照组对比,单纯高血压和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明显更高,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9,P

2.2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与对照组对比,糖尿病伴高血压和单纯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更厚,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93,P

3 讨论

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密切的关系。相关研究证明[5],超声应用于颈动脉硬化的检测中能够有效地鉴定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缺血性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三者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随着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动脉僵硬硬度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所以,颈动脉早期发病对预防亚临床血管病变患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6]。

心肌缺血是一种心脏供氧缺乏的病理状态,由心脏血液灌流减少导致发生,对心脏正常功能产生负面的影响[7]。近年来,我国心肌缺血所致的死亡病例有所增多,该种病理状态的分型包括:隐匿性、心绞痛型、梗死型、猝死型[8-9]。多数患者死亡前没有明显的心绞痛发作史,因此必须对心肌缺血的发生予以重视,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高血压是导致内膜受损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动脉硬化主要发病在颈动脉,颈动脉和心脑连接,彼此相同,与冠状动脉对比,其病变发生时间更早,可作为观察全身动脉病变的窗口[10]。

该研究中采用超声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中,与健康的对照组(0.60±0.15)与单纯高血压组(0.69±0.16)比较,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85±0.18)增加较多,提示这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心肌缺血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另外研究中糖尿病伴高血压组患者的心肌缺血的发生率(80%)也明显高于健康的对照组(33.33%)与单纯高血压组(58.33%),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隐性心肌缺血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梁晓.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隐性心肌缺血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的研究[J].广西医学,2013,35(6):717-718.

[2] 张妮娅,刘超.高尿酸血症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及其机制[J].山东医药,2015,55(42):92-93.

[3] 杨卉.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0): 1645-1647.

[4] 张兆云,阿布力克木.吐尔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 19(2):310-315.

[5] 刘俊鹏,刘勇.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IL-18、CRP、CysC及APN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3):619-620.

[6] 吕亚亚,师维雅,左玉琼,等.2型糖尿病Toll样受体4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5,31(12):1017-1021.

[7] 权晓慧,张春艳,王聪霞,等.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7(3):327-330,335.

[8] 祝森志,蔡耀权,胡峻岩,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肾动脉阻力指数与高血压危象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4,35(10):1513-1515.

[9] 祝森志,蔡耀权,胡峻岩,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肾动脉阻力指数与高血压危象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4,35(10):1513-1515.

劳动经济学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运输经济学 运输业 国民经济

1.运输经济学研究内容的变化

运输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综合性也日益加强。研究内容涉及运输需求与供给、运输价格、运输市场、运输成本、运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涉及各个领域。在研究范围扩大的同时,研究内容更加注重和强调运输需求分析,以满足旅客和货主的需求为主要目的。运输经济学研究内容的变化致使运输业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的发生变化。

2.运输业地位

从运输经济学研究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在现代社会中,运输已经成为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运输已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纽带和主要基础。运输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

2.1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联系社会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和桥梁。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先行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对社会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它是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的前提条件。

2.1.1运输业是再生产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和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运输活动,都需要通过运输工具才得以实现,运输是生产得以进行的重要条件和环节。如果没有这些运输活动,生产活动就无法进行。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是产品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的继续和延长,如果没有运输这个中间环节,产品的使用价值就难以实现,社会的再生产就不可能进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就难以满足。所以,通过运输使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人民生活的需要才得以满足。

2.1.2运输业确保了社会产品的提供,并创造和提高了国民收入

通过运输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运送到消费领域,产品在运输的过程中其使用价值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由于运输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及运输职工新创造的价值追加到产品的价值中去,使产品的价值量增加了。因此,如果没有运输,产品的价值及使用价值就难以实现,也无法提供所需的产品。所以,运输保证了社会产品的提供参与了国民收入的创造。

2.2运输业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

运输业的发展关系到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运输业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运输活动,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滞,运输业是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运输活动,运输活动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因此,运输业在整个社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3.运输业的作用

3.1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3.1.1运输业促进了工农业的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运输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国民经济建设正常进行的重要环节。在某种情况下,没有运输就不能进行生产活动。例如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如果没有运输工具送入消费地区,其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就难以实现。而对于工农业生产部门来说,运输速度加快,运输效率提高,运输质量越好,运输成本越低,就越能缩短产品的运送时间,加快流动资金周转,降低商品的流通费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3.1.2运输业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工业的布局,首先要考虑原材料运进和产品运出方面所具备的交通运输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有利于原材料的供应及产品的运送,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如果工业布局合理,就会在宏观上减少运费的支出,降低成本,加速再生产过程,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运输业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3.1.3运输业加强了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沟通

现代化的运输网络,把我国与世界各地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加强了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交流,满足了人们旅游和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运输业使全国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并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了各地区的共同繁荣。

3.2运输业的经济作用

3.2.1运输业的发展有利于鼓励市场竞争,形成优胜劣汰,从而降低市场价格

从运输经济学研究内容来看,运输经济学研究注重市场竞争及市场机制来解决运输问题,而市场价格是运输问题之一,所有商品市场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输费用,商品市场价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含运输费用的多少。通过提高运输效率,来降低运输费用,从而降低商品的价格。

3.2.2运输业的发展有利于劳动的地区分工和市场的专业化

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生产劳动的地区分工,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劳动力资源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市场的专业化将会大大减少买卖双方在收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成本的支出,从而减少市场交易的费用。

3.3运输业的社会作用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友好交往中,运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输业的发展缩短了人和货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不断增强,并通过接触、沟通,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强化了相互间的各种社会联系,并逐渐结为一体。运输业的发展对世界的和平稳定、国家的统一、繁荣、人类文明的进步、各民族的交流、团结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庆斌,荣朝和,马运,等.运输经济学导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9):7-16.

劳动经济学研究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前无古人的波澜壮阔的社会经济实践,于是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就成为经济学界关心的重要课题。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学在内容、体系、方法论上的研究成果,明确中国经济学的目标,分析中国经济学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结合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耦合研究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探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中国经济学的目标

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设一门能反映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目标可分为体制结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三个部分。

体制结构目标主要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分析,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目标和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微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和企业制度的完善及国企改革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规则较为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是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相互关系的平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顺利实现、政府职能得到完善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的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等)和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及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2中国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2.1经济学被边缘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萎缩

在中国经济学被边缘化,甚至已无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马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已被严重压缩,中国经济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关经济学内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虽然打着经济学的招牌如《劳动价值论》,却在宣扬资产阶级要素价值论的观点。

其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对经济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们在学期间发表的经济学论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经济学的不到10篇。经济学专业的教学队伍中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者也日益缩小。

2.2中国经济学传统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国际化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改革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仍严重滞后于国际上经济学专业的新发展。首先,教学内容重复。以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例,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政治经济学内容在高中就曾经完整的学习过,研究生阶段则开设专题性课程,但在体系性、知识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没有差异。其次,理论体系被人为割裂。一是将政治经济学从体系中分割出来。二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在范畴与原理上没有科学衔接,尚未建立整体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再就是,教学方式的“封闭性”。当前中国经济学教学缺少足够的教学参观或社会调查等课外活动。

2.3经济理论脱离经济现实,教学方式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理论脱离经济现实,难以满足本土化的要求。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目前,中国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选定一本教材,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国内经济学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较长,教材内容与现实经济问题极易产生距离与脱节;再者,由于国内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论,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本身也有距离。其次,“满堂灌式”教学,忽视教学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讲清楚全部的经济学理论,这就要求老师主要传授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化训练,则缺乏课堂交流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4理论研究缺乏规范性,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在过去几十年间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当数量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还认识模糊。这一点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开始经济学分析?用什么作为主线将这种理论体系贯穿起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场经济怎样才能真正与社会主义、与公有制有机结合起来?对这些根本问题的认识尚缺乏基本规范,认识相当混乱。

在研究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对两个范式关系的认识上的偏差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片面倾向:一是排斥和轻视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采取一种简单否定的态度;一是把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当作唯一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忽视它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成分,否定经济学的科学意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总起来看,后一种倾向在当前呼声甚高。此外,中国经济学研究中也存在诸如选题过于宽泛、研究结论草率等其它问题。

3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西方经济学中意识形态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相分离,将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成份嵌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实现两种经济学说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均衡分析理论

劳动价值论更多关注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本源性问题,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均衡分析理论更多描述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外在表现,为揭示价格与供求的内在关系及其资源优化配置规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任务已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将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克服马克思经济学说价格变动分析的不足,赋予劳动价值论以新的时代内涵。

3.2整合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和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劳动者行为动机假设注重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认为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这种分析框架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生产关系及其行为动机的本质特征,但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局限。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反映了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动机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却“往往具有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倾向”。将两种行为动机理论整合为在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经济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

3.3整合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西方发展经济学

马克思晚年时期未能构建起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广义政治经济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发展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新古典学派,再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理论;从宏观模式的经济增长理论到微观分析的人类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均从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经济落后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工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嵌入马克思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理论,是中国选择适合国情的科学发展战略的需要。

3.4整合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在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来生产方式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动力源及各劳动者阶级之间以及阶级成员内部潜在的利益矛盾对其的影响。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制度经济学则从供求关系、均衡价格的技术分析转向了产权关系、交易费用的制度分析,从而揭示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与社会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条件下,产权界定、国家干预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对技术持久进步、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作用。尽管新制度经济学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不妨碍我们将该学说中的科学因素嵌入经济学阶级分析理论框架中。

4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4.1走向规范和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不断开阔,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越来越走向规范化。但是,中国经济学从总体上看还是不成熟的。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研究方法还比较落后,学科规范还不够严格,中国经济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还在形成,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规范。建立学术规范,发展学术评价,是中国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学理论仍然落后于实践,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仍受着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为此,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走向实际。对于中国经济学来说,当务之急是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中国所面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且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超级秘书网

4.2走向开放和世界

经济学的开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决于是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而不论源于何时,出于何人,来自何方。经济学走向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引进来,将外来的理论综合到中国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实践中去;二是坚持走出去,要加强交流和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多学科理论、多元研究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学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必须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须立足经济,关注技术,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使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始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祝茂.转型期中国经济问题探索——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观点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5,(1):100-103.

[2]赵凌云.中国经济学研究与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4):6-7.

[3]严飞.《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与实践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