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科学研究

教学科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科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科学研究

教学科学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 教学与科研 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根据学校的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划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其中,国家“985”建设的高校、“211”建设的高校为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大学,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只培养本科生的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教学型大学。自从洪堡将科学研究引进大学以后,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学与科研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两大主要职能,从两者关系来看,教学是基础和核心,科研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两者关系处理不好也有矛盾。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国内高校都在争创一流大学的今天,探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有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和高校的健康发展。

一、教学与科研关系现状

有人在评析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时指出:“从重点大学的科研实际来看,科研几乎从来不为人才培养服务,倒是一直在与教学抢时间,抢精力,以致于教学在科研的挤压下,在学校中没有地位”。这样的批评虽然有过激之嫌,但应该说还是客观地提示了我国高校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众多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衡关系,大多数教学研究大学过于重视科研,而对处于学校中心地位的教学工作关注不够。

1.重科研轻教学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科研成果越来越成为社会评价大学的重要标准,科研工作成为高校的地位和实力象征。相对于教学成果,出科研成果周期较短,更容易引起社会关注,于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把大量的资金投向科研,从而削弱了对教学的投入。在这一背景下,教学研究型大学大多数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撰写论文,申报科研项目,“重科研、轻教学”成为很多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工作现状,而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2.考核不公平

大多数教学研究型大学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及对教师能力评价方面,主要看教师的质量和数量,科研项目经费和获得多少科研成果,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没有制定出科学的评价方法,一般不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以致于老师普遍认为科研是“硬指标”,教学是“软任务”,使教学工作受到严重冲击,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3.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由于科研资源和科研水平与研究型大学之间存在着差距,大部分教学研究型大学在科研上投入多、产出少。科研成果的质量也难于研究型大学相比,有些教师由于急功近利的追求科研成果,导致“学术腐败”产生。

二、正确认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功能各异,教学与科研必须同步进行。但是在教学研究型大学实际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将两者对立起来的现象。因此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解决思想上的误区,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搞好学科建设和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教学是基础

一方面,通过教学教师自己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并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会对一些自己末曾思考过的问题进行更多、更细致的思考,从而促进自己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为老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科技互动的过程,教师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者学科前沿性知识,向学生讲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学生则发挥主体作用,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无、无约束的思维视野,促使教师在新的研究领域驰骋,通过教学相长,师生都可以从中获取科研灵感,从而更进一步搞好科学研究。

2.科研是保证

科研对教师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进程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在同一进程中也促进学生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科研可以促进教师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积累和沉淀可以提升其学术水平,并提高教学层次,满足学生进一步的求知需求。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将科学研究方法及手段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只有通过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才能将科研工作中积累的大量宝贵经验加以提升和系统化,补充到课程和教材中,可以促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优化课程体系,保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为教学提供活力。

三、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

教学与科研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两大职能,教学为科研奠定基础,科研为教学提供保证,而科研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后盾与动力,其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教学研究型大学要鼓励教师一手搞教学、一手抓科研,将教学和科研有相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1.正确认识、更新理论、坚持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

学校领导、教师应树立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目前,社会对高校的评价方式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机制越来越完善,但不可否认,科研成果仍处于中心地位,甚至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不断积累与沉淀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举措都可能会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还应认识到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二者对学校的发展是同等重要,让教学与科研享受同等待遇,从而促使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两者协调发展。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同时在教学工作外,教师还应承担起科学研究任务,坚持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发展,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形成一个适当的比例,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促进教师教学科研双丰收。

2.科学定位,开展特色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自身办学资源的相对不足,我国大部分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实力比较薄弱,要在短时期内赶上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水平是很不现实的,所以不能将有限的办学资源大量用于科研投入,尤其要遵循科学办学规律,不能搞科研“”。要积极引导教师结合自身实际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重课程教学的水平提高与所讲授课程相关联的科研项目研究,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地缘或行业优势开展特色研究。教学研究型大学应该从根本上打破教学与科研分立和失衡的传统办学理念,坚持教学与科研统一性原则,以教学改革带动科研立项,以深化课程教学引导教师的科研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建立起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的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

学校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并全面实施一系列科学、规范、有效的教学和科研管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双向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教学与科研的热情。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与科研失衡的问题,就必须要建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通过各项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对教学与科研的评价给予同等的重视,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合理。在科研管理上,要加强对研究成果的“质检”,把考核的重点从对成果数量的统计转移到对质量的鉴定上。在教学管理上,要正确制定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指标体系,提高教学考核的科学性、可行性,适当提高教学业绩在教师考核、职称晋升中的权重。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正确的政策导向,引导教师端正教学科研态度,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教学价值导向失衡的问题。

四、结语

重视教学的大学是好大学,重视科研的大学是好大学,既重视科研又重视教学的大学才是优秀的大学。教学与科研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学是立校的根本,科研是强校的保证。只有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根据自己的定位和校情制订合理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在管理上以人为本,才能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熊丙奇.高职的真正“短板”不是科研是教研[N].中国青年报,2009-12-14.

[2]程良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7-38.

教学科学研究范文第2篇

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它的内容不仅包含从事探究的能力,还包含对探究本身的理解以及探究何以导致科学发现的理解。探究的能力以及对探究的理解不可能凭空产生和发展。探究与科学问题紧密相联--学生需要运用他们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究,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增长知识。

一、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探究活动的前提与补充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一些课堂教学中延伸知识不可能在课堂中进行探究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创设一些出其不意、耐人寻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三年级《植物生长变化》这个单元,要求学生通过课外种植观察植物的变化并记录。但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种植,观察时都不会很认真,所以,我在布置学生种植植物的之前先给学生们看了两幅种子发芽出土的图:(1)嫩豆芽的图--就两片硬硬的子叶(2)课本p9左下角的凤仙花刚出土的图--有的苗有两片叶子有的苗有三片叶子,让学生们讨论:种子刚出土时到底长了几片叶子,是不是一发芽就长叶?没想到,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竟然引发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并且相当多的同学认为第二幅图,幼苗一开始应该就能生长两三片叶子才是正确的......--借着孩子们的探究热情,我趁机布置了孩子们的种植观察任务:(1)观察种子发芽的时候先长什么(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是先长茎)(2)植物第一次长叶子是两片一起长,还是一片一片长(3)植物第一次长出的叶子有什么特点,这个时候的茎是什么样的?......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明确了目的,顺利的让孩子带着观察结果对接下来根、茎、叶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教学中的课外探究活动,一部分是根据教学安排内容设定的,一部分是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而不便或暂时不能解决的或是学生对课堂上的结论有所质疑或想进一步证实的。无论哪种,教师都应该把这个问题的"矛盾"进行"升级"处理,让孩子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课外研究。

课外探究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充实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小学科学探究所要求的基本能力要求:

3~4年级:能够就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看到的物体、生命体和事件提出问题;制定简单的科学研究计划,并实施自己的研究计划;采用简单的设备和工具来收集数据,以延伸我们的感官能力;利用合理的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将自己的研究和解释与他人交流。

5~6年级:确定哪些问题是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回答的;设计并实施科学研究;利用恰当的工具盒技术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培养运用证据进行描述、提出解释、作出预测、建构模型的能力;通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联系;承认有不同的解释和预测,并能够对它们加以分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科学研究过程以及解释;能够在研究各个方面运用数学工具。

2、课堂探究的基本特征:

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学习者要优先考虑证据,证据可以帮助他们解释科学性问题并对提出的解释予以评价;

学习者要从证据中提炼出解释,对科学性问题作出回答;

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提出的解释;

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科学性问题是针对客观世界中德物体、生物和事件提出的。问题与内容标准中所述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且能够引发学习者进行试验研究,导致收集数据和利用数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的活动。课堂上,学生经常提问"为什么",比如为什么有些岩石中有石英?为什么空中的物体会落回地面?为什么水能延缓铁定的生锈速度?这时候,教师应该将学生所提出的许多"为什么"的问题能够转化为研究"怎么样"的问题,继而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种转化缩小探究的范围并使探究的问题变得明确,有助于提高探究的科学性。

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有关现象发生的原因及方式的问题。在指导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时,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既适合于学生又有意义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而且问题必须用学生的观察和他们从可靠渠道获取的有关科学知识来解答。探究中学生用到的知识及方法必须是可获得、易操作的,同时也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一个结构优化的课堂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问题的价值。

三、良好的课堂评价是学生探究活动持续进行的动力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评价应有以下几个特征:

1、评价主体应多向互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进而自我反思。例如,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自我分析:哪些方面进步了?造成失败的原因有哪些?需要从哪些方面来改进自己的学习状况?接下来我该如果做?

在小组活动时,有组内成员的互相评价:成员间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积极参与;也有小组间的相互评价:善于倾听、勇于发表不同看法、相互接纳分享等。

在课堂的结尾,设计一个学生对课堂设计、对老师教学的建议性评价。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我经常会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吗?你希望老师以后再添加些什么样的方式教学?

2、评价内容应全面多样

评价学生是否能全体参与探究的全过程,评价学生是否全身心投入探究全过程,评价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中是否友好地合作,评价观察整个课堂的探究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愉悦、主动,评价课堂上是否有多边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评价学生是否在自主、合作、探索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否生成预设内容,评价学生在探究中有没有独特的表现,是否能生成非预设内容,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或得出不同寻常的答案,给人意外的惊喜。

评价学生是否能全神贯注、有始有终,评价学生能否都各尽所能,并学有所得,感到满足和踏实,评价学生是否对后继的探究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我们要将课堂教学评价中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转为评价学生的"探究效果",评价学生"探究了吗?会探究了吗?探究得有乐趣吗?",教师则扮演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小学科学课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严格设计探究活动的步骤,才能够引导学生获取人类已有的知识成果,如探究《摆的运动规律》。此外,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探究能力、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习质量,教师也应将目标多元化,严格设计课堂探究活动和更开放的课外探究活动。

参考书目:《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教学科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科研能力;大学教师;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35-02

目前我国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青年教师无瑕顾及教学,导致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整体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学与科研并重导向型办学体制代表了高校改革发展的一种趋势[1]。决定高校教育质量及学科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是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如何更新观念,如何使自己迅速成为教学研究中间力量,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性创新人才,迅速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这是值得思考。科研一方面对提高教师全方位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教学质量的提供也有重要的作用[2]。因此,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对保障国家整个科技事业创新以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3]。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借助团队平台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有效策略,适应时代教育教学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1.充分利用老教授人才资源,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教学科研帮带制度。要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学者,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搞好教学科研,如何申报项目,如何获取第一手教学科研信息等,无论是从教学科研论文的选题和撰写、课题的申报,还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都需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老带新是一种见效快、易操作的师资和科研培训方式。老教授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指路作用,促使他们快速成长;青年教师思考问题的新思路,也会带给老教师一定启发,这种交互影响,必将带动团队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队伍即是科研队伍,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多出高层次精品。为了缓解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难以并重这一矛盾,要有意识地树立一种团队攻关意识,尽快培养和组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研究团队,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反思教学和探讨问题的平台、营造相互取长补短科研氛围,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学团队也是科研团队,使教学和科研并进,教师能够把科研思路转换为现实,并将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增加专业知识的先进性、新颖性、应用性,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从自我做起、相互协作,教学科研相结合既能保证教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又促进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使得教师的综合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迅速提升。

3.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从教学中寻找研究课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从课堂教学中寻求教学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还有利于优化和提高教学团队的素质,为将来申请高层次教学科研项目奠定基础。在结合教学寻求科研课题的主导思想下,团队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思考、认真考证并申请立项,研究课题都来源于教学,所以完成起来目的性强,教师将教学中经验性的东西进一步梳理和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改进,最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回馈给学生。

4.抓住学科建设,引导教师在学科建设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教学和科学研究又是整个学科建设的两大支柱,必须协调发展。以建设学科为中心,在教师中明确“教为基础,研为发展”的思想。从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认清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只有教师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两大支柱的真正提高,学科才算得到真正发展。因此,发展学科建设在引导教师在教学、科研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年教师要抓住学科建设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建设,以实现教学、科研水平的真正提升。

5.青年教师要注重自身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思维创新、创新能力培养的场所。这就要求青年教师不仅要有创新视野,还要能够及时捕捉最新的知识信息,并善于把他们融进自身的教学科研中,能够获得具有创新理念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学校要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良好环境,帮助青年教师建立创新意识,在创新中谋求自身发展,提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为此,必须号召青年教师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做研究型教师,成为善于学习、善于研究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潜质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创新人才,真正实现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就是最终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因为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有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

6.完善奖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激发青年教师研究热情。工作的环境与事业的成功是留住人心的关键。青年教师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给他们展示风采、表现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希望他们的工作表现、工作成绩、个人价值得到肯定和尊重,希望学校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激发青年教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热情与兴趣的重要前提。通过举办青年教师理论教学大奖赛、实验教学大奖赛、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大奖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大奖赛等,建立一个公平科学的奖励机制,直接与薪酬、晋职、晋级、教学、科研资源分配上密切相关,达到肯定先进、否定后进、促进中间,最终实现调动全体教师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积极性的目的。

7.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倡导把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增强工作责任。大部分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积极向上,价值观多元化,只有很少部分青年教师对本质工作责任感淡薄,思想消极、没有信念,个人利益至上,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们理解、认识教师职业的真正内涵,教师的行为规范,懂得教师的人生真正价值所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明白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对社会的价值,把完美工作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倡导把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弘扬正气、不图回报、大功无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8.青年教师应自觉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青年教师应该树立参与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活动的意识和觉悟,强化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一切挑战,通过认真、细心、坚持不懈的教学科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增强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自觉性。通过自身挖潜,明确主攻方向,找到一条既适合自身发展又有益于社会需求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道路。此外,青年教师应加强学习、交流,开阔眼界,增强捕捉信息完善学科结构的能力、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勇于攻关解决学术难题的能力、开拓创新探寻全新解决方案的能力、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的能力,即通过交流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9.对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教学研究和科研研究对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毋庸置疑在明晰教学思路、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明确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拓宽专业知识、深化知识内涵、实现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整体教学科研学术水平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引领学科发展、充实学科内容、完善学科结构、健全学科体系、促进学科建设、培育应用人才、增强创新竞争能力、完善自身知识更新能力等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只有对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更加自觉地去思考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之法,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自然得以大幅度提升。

综上所述,只有对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强化对有潜质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力度,不断创出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及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习惯性反思自己的教学科研,不再简单的为教书而教书,为科研而科研,而是应该将二者合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保障”,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水平共同提高,最终才能实现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进而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效率地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韦朝毅.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师教育论坛,2013,(26).

教学科学研究范文第4篇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 要:本文以工程力学专业课“结构动力学”的教学与考试方法改革为例,谈谈作者对工科研究型大学专业课教学与考试方法改革问题上的一些体会和认识,包括科学研究及成果与经典教学内容的融合,计算机编程语言、视频及商用软件等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等问题。

关键词:工科;专业课;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01-03

收稿日期:2014-12-16

作者简介:于开平(1968—),男,黑龙江富锦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航天科学与力学系副主任,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主要从事工程力学及结构动力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振动力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专业课程是本科专业的主要载体,蕴含了专业的最主要特征,专业课程的教学在整个本科阶段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更确切地说直接影响了学生培养水平和毕业生的质量。专业课教学的重要性显然是毋庸置疑,然而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专业课的还是偏少,从上到下,更多关注的还是受众面更广的公共基础课或者技术基础课。不过,随着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也开始逐渐得到教育者的重视[1]。本文首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及其深入改革的目标进行了阐述,然后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从几个方面总结了科学研究、信息技术对专业课教学的促进作用,并浅议了合理有效利用的方式,最后针对专业课程的考试方式,结合教学实践强调了实践性考试对专业课程考核的重要性。

一、专业课教学与改革目标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需求,哈工大对所有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修订后的2012版培养方案的目标和原则,与以往相比更加突出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并提出各专业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实现这些目标,显然专业教育类课程要承担更多的任务。

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教师是实施主体。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专业课教师,不仅能够教授学生本门专业课程的重要概念、方法,还能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到本门课程所支撑的学科方向,启发学生进行研究性思考,和研究性学习,获得初步的研究能力,并初步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因此,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上进行适度的改革是必要的,例如,将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学生在本科阶段也能较好理解的科研问题及时引入教学,科研用的手段和开发工具也及时用于教学,科研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揉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科研的魅力并爱上科研,进而大大增强对本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改革对任课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师在专业课程相关的学科方向上有较高科研水平,并一直坚持该方向的科学研究,承担过该方向以科学理论研究为主要目标的项目,更应该承担过以解决工业部门潜在或现实存在的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的项目。国外著名大学本科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大多数都是由知名的高水平教授担任,就是为了达成这样的培养目标。研究型大学的学习方式就应该是研究性的,这已经得到了一些专家的认同[2],专业课教学首当其冲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任务。

二、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

(一)科学研究与专业课教学

科学研究成果对工科研究型大学的专业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应该是不用讨论的命题。很难想象,没有做过课程相关学科方向科学技术研究的人,能把专业课程展示得更加精彩,如学科目前的发展及应用,前沿技术和理论可能都无法给学生介绍得清楚。本文并不想去论证这个毫无争议的问题,只是想从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可从哪些方面去加强和促进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1.从科技史的角度去丰富课程内容。专业课的绪论是本门课程科技史的最佳载体,有人认为,绪论没啥好讲的,而我们认为恰恰相反,能把绪论讲好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教师谙熟本门学科发展历史、本门学科特定科学研究方法,并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才能达到第一课就抓住学生眼球的效果。在绪论讲述科技史,这一点应该是多数教师都认同的,但在课程中间加入科技史内容,其实同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振动理论与应用类的课程里,共振是主要的概念之一,在用数学模型给出共振现象的解释时候,可以加入科技史的内容,给学生以更感性的认识,例如,1940年美国塔科马海峡(TacomaNarrows)大桥在风力作用下垮塌,就是典型的共振破坏。同时,还可以给学生简介一下,当初在确定破坏原因的时候,很多科学家认为是风和结构耦合作用结果,而20世纪最伟大的应力力学家冯·卡门则认为是桥梁结构设计不合理引起了气流旋涡运动,这个运动以规则的方式产生了一个固定频率的激励力,该激励力与结构固有频率相近从而引起了共振。

2.将最近几年的相关学科成果融合进教材。教材一方面要反映学科最重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方面还要一定程度地跟踪学科的最新发展,但是很多学科的最新发展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讲清楚,而且有些成果需要很深入的数学工具,过程也十分繁杂,因此这样的一些成果写进教材就不十分合适。但是有一些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简单扩展的,或者新思想、新方法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这些内容就适合于教材的修订内容。我们结构动力学教材最新修订就体现了这个原则。将随机振动分析的虚拟激励方法,以及作者自己提出的结构动力响应数值计算方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后,修订进教材。将合适的新成果写进教材是修订的重要内容,但我们也有这样的观点,在修订之前,至少经过一轮的教学实践,这样如何将新成果用教材的语言来描述就更清楚了。

3.将教师科研课题研究成果适度揉入课堂。前面已经说过,一个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应该一直从事课程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并有一定的造诣,还应该有承担工业部门课题的经历。这样就可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或者自己解决工程问题的经验与学生分享,这会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感觉到自己不仅仅在学习,也是在研究,同时也会很快建立起对任课教师的信赖和尊崇,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例如,在结构动力学课程上,在讲复杂结构建模时,我们讲述一个实际火箭复杂,如何简化建模为梁模型,这就是我们承接的一个科研课题演化而来的。在讲述结构动响应数值计算方法时,把我们自己提出的改进算法也加入对应的章节中,在课堂上讲述。

上述穿插的科研成果,用教材的语言陈述这些成果及其依托的理论,实践证明效果明显。

(二)有效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内容,应用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尤其有一定深度、图形和公式繁复的内容(专业课主要特点之一),事半功倍、节省课内的教学时数,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但近年来,关于有些信息技术,例如PPT的使用,出现了不少争议,进而有否定信息技术促进作用的倾向。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这也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关键是要适度使用、有效融合。下面以专业课的教学为例,就PPT、动画、计算机语言,以及商用软件程序等典型信息技术的使用,以结构动力学课程为例,谈谈看法。

1.关于PPT的使用。力学专业课中有很多公式十分复杂,有的黑板一行写不下,这不仅容易出错,也很浪费课时,还有动画,以往基本没有展示手段,一些复杂的图形,计算机画出来的漂亮又直观,计算机技术带给了我们无限可能。因此,一段时间内大家广泛使用PPT,以至于近年来PPT铺天盖地,大学课堂几乎不见板书,教师用“电子黑板”“电子课本”对学生进行“电灌”,学生也不再记笔记了,PPT的缺点明显被放大,学生以及部分教师对此都开始怀疑和抵触。的确,一门课程全部用PPT,有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进度过快,学生跟不上思路,也就无法记笔记,也容易疲倦,导致听课效果差;二是教师长期使用PPT,甚至几年都用一个,连重点内容和公式自己都不在备课时再一次推导,导致备课不认真。事实上这不是PPT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没有合理使用。我们认为,一些重点公式及其细节的推导,板书效果更好,就是需要课前设计好,本节课那些用PPT,那些用板书,应该每节课都是板书和PPT的无缝结合。另外,制作PPT课件时要遵循多媒体教学的设计理论,要突破简单的演示型模式,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加强制作技术。

2.关于动画和视频。动画和视频这种媒体技术,带给听众的视觉冲击和影响是传统教育手段完全无法比拟的,我们提倡在课堂上,尤其是工科专业课的教学中广泛采用动画和视频。当然,不能将课堂变成影院,需要控制播放时间,一段动画一般不要超过2分钟,视频不要超过10分钟。

对于结构动力学课程,动画的使用是必需的,可以非常直观地表现复杂结构振动形态。我们在讲述两自由度振动问题时,用VB语言开发了两自由度系统振型动画,能直观地看出一阶同向振动形态和二阶反向振动形态以及节点的存在。在讲述梁的各阶振动形态时,我们制作了不同边界条件下梁的前若干阶振型动画,课堂讲到这个内容时,适时播放效果很好。

一般在绪论中,演示视频更为合适,因为视频只是定性地说明一种现象。在实质内容讲述时,引入视频有时也是必要的,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到板的振动形态时,我们会播放一段TED关于声音可视化技术的演讲视频。声音的主要特征是频率,所含的频率成分是可以通过可视化技术再现的。这种新技术其实主要的原理就是用声音去激励一个平板,不同频率的声音会激励平板的不同阶主振动,主振动的形态可以用可视化技术显示,看到不同形态根据板的计算结果就可以得出频率的大小。视频内容与教学内容衔接紧密,在深刻理解板的振动同时,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索意识。

3.关于计算机语言和商用软件。专业课的一大特点就是数学模型和公式复杂,有时很难从公式中直观看出参数变化的影响,直接用传统方法画图又费时费力,画得还不一定准确和美观,而用计算机语言画出随参数改变的曲线,快速、准确和美观,但可能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又是一个问题。随着Matlab语言的出现,为课堂教学带来很大方便,该语言是文本式的,好学易用,在国外大学几乎大学生人人都会用。以结构动力学课程为例,在单自由度振动问题中,放大因子曲线、频率响应函数曲线以及振动传递率曲线等都是重点内容,我们在课堂上直接给学生看源代码,改一个参数给出一个曲线图,这些曲线都是画在一张图上的,改3—5个参数就可以看出规律,教学效果非常好。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我们认为不仅结构动力学这门课程,其他一些工科专业课程应该都能够做到这一点,采用Matlab辅助教学,都能收到奇效。

现代计算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工科很多领域的理论知识都形成了商用软件,在各个工程领域广泛应用。以力学为例,以有限元方法为基础的现代CAE软件,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绝大多数的力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甚至科学技术人员正在研究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在软件中都有体现,一个软件,例如Nastran、Ansys、LS_DYNA、Abaqus等,几乎就是一个力学大全,而且软件中计算模块大都已经为工程实践证明是可靠的。航空航天、船舶水利、建筑桥梁、能源动力、机械、交通等诸多工业部门在产品设计中,很多都采用了这样的软件进行分析和优化,这些领域的学生本科或硕士毕业后,到工业部门几乎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这些软件的使用问题,尤其是力学相关的专业,因此,在本科阶段,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美国的工科课程中安排较多时间让学生学习和应用工程应用软件,利用这些软件“帮助本科生能干博士生的活”[3],也应该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通过大作业和课程设计的方式,让学生对照结构动力学理论方法应用商用软件,这样在学会用软件的同时更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体验了工程师的工作方式和内容。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必要的,但要注意技术的应用应该能引起教学深度和广度的深刻变化,能引导学生尽快从理论走向实际工程应用,应该能引导教师采用更先进策略启发学生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现代的优秀教师应该都能掌握这些先进的教育技术,并适度引入课堂。

三、专业课考试方法

工科专业课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的深入性,有的要求学生通过试验、计算机仿真等手段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理论性很强,要求学生有熟练使用数学工具、推导复杂公式的能力,这些特点就决定了仅仅用期末一卷考核的不科学性。例如,有的课程由于理论复杂,一道题要做30分钟以上,这就不适合仅仅用期末一卷考核的办法。我们认为,大多数工科专业课程,都可以采用试验、计算机仿真(上机)、大作业、口试、期中、期末试卷等综合手段进行考核,可不全用,但一般至少应该包含两种以上,根据不同课程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涉及学生保研的专业基础课,期末试卷环节一般都应该有,此外,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如果有实践环节还应该辅助口试。对专业核心课程,试卷可考虑开卷。对专业选修课程,一般应该有大作业,甚至可以没有其中和期末的试卷环节。结构动力学课程除了课堂理论教学以外,还设置了必要的试验和上机教学环节,我们认为工科专业课大都应该有试验和上机的实践环节。考核方式上,实践环节除了上交报告以外,还在期末考试结束当天或第二天,利用半天多的时间进行口试,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综合掌握程度,还保障了实践环节给分的客观性,尽管这需要教师多花一些时间,但是必要的。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坚持这样考核方式,学生反映也很好。

我们认为,工科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专业课程的教学及改革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研究,思维和学习方式都渐变为研究性的。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任课教师本身的科研经历、科研成果与本科专业课教学内容的融合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能力十分重要,另外,教师本身的积极性可能更加重要,如果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本文提出的一些关于如何提高专业课教育教学效果的看法和建议,不用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就可以付诸实践,也必将能取得预期效果。本文提出的一些建议,应该能为如何使工科专业课的学习向研究性方向转变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董溪哲,赵亚杰,马永财.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工科专业课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8).

教学科学研究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 教学 科研 统一性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也是划分大学类别的关键要素。有学者按照教学与科研关系,把大学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和教学型四类。我们将其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三类。因为上述中间两种类型大学的本质相同,我们将其合并称之为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科学研究人员和理论型精英学者,其教学主要围绕科研进行。这类大学主要包括“985”、“211”大学和部分部属、省属重点大学,它们主要致力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属于精英高等教育,这类大学约占总数的5%。教学型大学的主体是地方院校、新建本科院校、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它们主要培养实用技术型本专科人才,一般不负有专门的科研任务,这类大学属于大众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型大学也称研究教学型大学,这类高校在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处于中间层次,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兼有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两方面的性质。它们是区域、地方和行业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在某些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具有一定数量的标志性国家科研成果。这类大学大都是部属大学和省属重点大学,大部分能够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在这类高校中,本科生数量占2/3以上,校均规模一般不少于1.5万人。实际上,我国现有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规模多在2万人以上。在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大约为400多所,约占本科院校总量的65%。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教学科研相统一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与科学研究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但是,不同类型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地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基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在普及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才方面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主要围绕专业教学进行。其教育教学特征可概括为:在科研中教育,在教育中科研,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其含义为:一是坚守科研的教育性,科研选题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二是在教学中科研,通过科研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教学与科研互补共生。

1.科研具有教育性

科研具有学术的、经济的、社会的、教育的等多种价值,每个科研项目的价值取向并不均等,有的偏重学术价值,有的偏重经济价值,也有的偏重社会价值,还有的偏重教育价值,不同的科研机构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作为教书育人的组织,“高校中任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教学目标一致的科研活动,都应该得到鼓励与支持,而任何不利于人才培养、与教育目标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科研活动,都应该被谴责与制止”。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有自身的特性,即教育性。这种价值表现为:一是学术研究的内容具有教育价值;二是学术研究的内容与受教育者需求的一致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必须强调教育性,否则与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研究就没有本质的区别,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就会出现危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要把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依据之一,这是划分教学研究型大学与其他类型大学及其专职科研机构的分水岭。其价值追求并非单一的科研能力培养或职业技能培训,而是人本的、学术的、社会的、经济价值的复合体。

2.在教学中科研

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知识应用和科技服务工作。这类大学结合地方经济文化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主力军,是地方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基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国家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它们用最先进的科技去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用高新技术武装企业技术人员,为科技成果转化做贡献。能否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通过科技成果转移、科技咨询、人员培训、技术服务乃至直接孵化科技企业等多种形式促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的结合,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否达到高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上,要求教师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参与探索知识的活动来发展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并将新的成果及时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当教师把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并加以梳理和升华,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时,就为培育新的学科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教学工作将科研成果加以传播和验证,也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提供了原动力,因为学科的中间地带往往是催生新的科研的增长点。

二、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条件与基础

教学研究型大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有条件的,虽然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但科研工作并不一定都能为育人服务,有时科研的负面价值甚至危及到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因此,这里存在一个科研道德或者科研伦理的问题。研究性大学的科研目的性强而教育性弱,只考虑学术价值、经济利益而很少考虑教育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科研来育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条件是教学的研究性与科研的教育性,它们相互渗透,实现了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统一的基础是科研与应用性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

1.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教学科研一体化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但是,不同类型的大学,其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有所不同。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它们之间不是如有些人经常强调的那样是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问题。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辅导培养学生,科研则通过教师带学生做科研课题来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事实上,科研与教学的影响是相互的:科研成果补充、丰富教学内容,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不但为教学提供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理论,而且科研成果也更新教学知识体系,解决教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教学为科研提出了目标要求,科研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服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学具有教育性,它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基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除具有教育性之外,还突出研究性。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是教学研究型大学与科研院所共有的职责,而教育性则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区别与科研院所的本质属性。科研院所的目的是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开展社会服务,其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而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与手段,科研的直接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其手段兼顾了目的。

2.教学与科研统一于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是相统一的,其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即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统一的途径是在教学中科研,在科研中教学,它们两者统一的实质是教育性。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又有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美国著名社会科学学家伯顿·克拉克(Burton C1ark)教授指出:研究活动能够成为有价值的学习手段,学生参与研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通过系统的教育制度大规模地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当代学科发展在分化的基础上又出现综合的趋势。表现在:其一是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其二是这些学科更多出现在技术转化和应用领域。当前,科学研究的成果大多都处于这些学科交叉点和技术应用与转化上。它对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加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拓宽专业,注重多元文化交融环境下的能力和素质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境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这不仅要通过教学来实现,也要通过科研来完成。科研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做研究和探索,这使得高水平的科研保证了高水平的教学。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提高学术水平,更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数优秀人才都是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教师从事科研活动造成的学术气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或“隐形课程”,这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实现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属性是育人,育人的渠道是教学与科研相互配合、互相渗透。在教学中搞科研,以科研来反哺教学。评价一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水平,不能仅仅看科研成果,更要看教育教学的质量与育人的水平。因此,在教学研究型大学各项工作中,要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始终放在第一位。只有将教学的研究性与科研的教育性统一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时,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才能培养出应用性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制度保障

l.清晰定位,特色办学

教学研究型大学要积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开展科学研究,注重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等方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保障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学分类制度上的统一,使教学研究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及教学型大学相区别。其改革的关键在于学校清晰定位,特色办学。一是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把科研与教学统一起来;二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立足校本课程开发和精品课程建设,发展其应用性学科领域优势。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应该定位于培养各科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像研究型大学那样的精英学者。要回归教学研究型大学育人的本质属性,需要对其人才培养制度进行改革。其关键在于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应坚持让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大师、名师,教授、副教授走向讲台为本科生授课,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科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前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盲目向研究型大学看齐的倾向,把争创硕士点和博士点作为主攻方向,将理论研究置于教学前面而迷失了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也照搬于研究型大学,致使全国同一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相同,课程结构体系差别很小,使用的教材也大都是统一的“规划教材”、“优秀教材”,从而忽视了教学研究型高校应重视的实践性、应用性。从学科建设角度来看,一流的学科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而教学和科研是创建一流学科的两个重要支点。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是有机关联、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发挥教学与科研的互补功能尤为重要。特色发展的思路,一是在学科建设中要使其研究方向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特点,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体现出学科建设的生命线。这就要求在学科建设中要突出特色学科,加强优势学科,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具有较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并且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群。二是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学科的科研优势和特色,以优势、特色与创新研究项目为骨干研发方向,以争取大项目、大课题为主要目标,以选择区域性强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学科为重点,迅速提升学科的国内、国际影响力。

课程开发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部分。教育教学研究是高校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知识领域的研究存在空白或比较薄弱,这一知识领域的教学就难以保证内容的前沿性与先进性,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存在缺陷,不利于大学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是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因此要研究学科前沿领域的问题,尤其要关注技术的最新成就和技术转化应用方面的状况。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课程开发与建设具有校本的特点,即课程开发和建设与特色专业、特色学校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基于学校的软硬件状况,瞄准技术发展和应用开发的前沿领域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当地社会发展对人才与技术的需求开发课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精品课程建设,其实质就是校本课程质量、声誉和品牌的提升和构建的过程。

2.改革教学方式,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

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科研要围绕育人来进行,选题标准不仅包括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还应包括科研有无教育性及教育性程度的大小。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要协调好各个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科研应追求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教学力求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尽力提倡探究式教学。所谓探究性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科学问题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融合,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亲身体验与实践,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信息,注重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其实施要领是:第一,要把科研的思路带进课堂;第二,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常常采用讨论的方法,注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讨论、研究的东西整理成;第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要把研究所需要的很多很多元素,都融到教学里面去”。

导师制是协调科研与教学的较好形式。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在明确导师研究方向的前提下,结合其承担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参与科研的机会,引领学生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快速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对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科研工作的重点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应用型科研项目为主;另一方面,科研项目应结合教学内容,在研究方式、程序设计上都能为学生理解、应用和掌握,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同时,通过亲自参加面向生产与科研实际的真实课题研究,培养其学习主动性和科研创新能力。从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来看,当前教学研究型大学应该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为支撑,加大教学科研、基础设施、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大与市场的联系,提高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