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76-01

创新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调动已知的信息,产生新颖的思想,获得新颖成果的活动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具体形象的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过程的核心环节。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1.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尽量缩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相对自如,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敢于对传统进行否定和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和谐、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容易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学习的兴趣,而单向、压抑、灌输式的教学气氛则往往会压制学生的个性,不利于调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难以激发出学生 的创新热情。因此,良好的创新环境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来,才可以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说来,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懂得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小学生来讲,大脑中稀奇古怪的想法比较多,教师不能盲目的一致否定,要善于挖掘学生潜在的个性特征以及积极的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保护,例如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精神等等。其次,教师要懂得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有利于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会表现的因人而异,但是创新能力后天的培养和开发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师手段和教学形式。

2.培养质疑问难习惯,激发创新意识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不挖苦、歧视差生,用真情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爱,逐步唤起学生勤奋学习,追求进步的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快的创新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可以在进行创新时无须处于保守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学生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活动而无须拘束。我们应经常鼓励那些用不平常方式来理解事物的学生,使其处在创新情境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呢?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通过经常教育,使学生树立以下观念:不懂就问,敢于发问是个好学生,学问的积累就要靠好学和善问。第二,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在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质疑机会。第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气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给予鼓励,要号召全班同学向经常提问的学生学习,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氛围。

3.教给质疑问难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赞可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主要策略。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培养其创新品质。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3.1 教师示范质疑。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教师就应该做好示范,教给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学会独立质疑做好铺垫。

3.2 在重点、难点处质疑。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它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矛盾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重、难点处质疑,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行突破。

3.3 在解题过程中质疑。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解答时发现了问题的规律,但感到奇怪,于是提出质疑,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比较思考,自己得出结果。创新学习的特征之一是质疑学习,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培养创新意识。我们要提倡那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的精神,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4.精心引导释疑解难,提高创新能力

质疑问题只是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开始,而最终的目的是排疑解难。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自学知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他们产生了强烈解疑动机之时,因势利导,启发释疑思路,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5.重视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数学 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工人,这些岗位对高等数学的要求不高,而能否胜任工作、能否有发展能力,更在于人的综合素质。学生们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和受现实"高考"的负面影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很缺乏,数学作为一门思维学科,就更应该承担起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高职数学教育教学对学生创新技法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

创新就是"抛弃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科技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实用化、个性化的产品。而对厂商而言,首要考虑的问题是:生产怎样的产品,才能适应市场需要、突出特色、有创意的满足大众愿望。这就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据调查显示,2013年全国应届毕业生近700万,较2004年多了400多万。但据智联招聘调查发现,截止到今年5月初,应届毕业生仅有3成的签约率。而另一方面企业出现用工短缺,很难找到适合企业的人才。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原因多方面,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太少,我们的大学教育还停留在教学生怎么做,上课也是照本宣科,一学期下来学生也不知道学了些什么,期末就大背而特背应付考试。长此以往,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固定的模式,很难有创新。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具备创新技法能力。

(二)高职数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高职教育不仅要重技术、关注就业;还应重人文、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数学课程是培养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课程,数学教育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素质的统一体,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的思想充分体现了"求实、求新、求异"的科学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很好教材。例如:"微积分"在数学发展史上是里程碑式的创新,在人类思想史上被恩格斯誉为人类思维的伟大胜利,对人类文明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微积分是牛顿、莱布尼茨在前人基础上的创造---纯清概念、提炼方法、改变形式、创设符号。所以,牛顿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这说明"学习是创新的基础"。

第二,牛顿、莱布尼茨创立微积分,分别是从物理与几何的不同思想基础、不同研究方向,同时攀上光辉的顶峰。这说明同样的创新可能有不同的方向。

第三,微积分发明的一个关键,是牛顿、莱布尼茨发现了表面上完全不同的微分与积分的联系,建立了"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找到了求积分的简易方法。微积分的发明启示我们,创新往往是发现"异中之同",所谓"风马牛效应"。

第四,在微积分学习中,还可培养、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反)向思维和联想思维能力。

二、 高职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误区

(一)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不合理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殊类型,它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走的是"实用型"路子。作为基础课程的高职数学虽然在以往的改革中有了较大发展,内容有不少更新,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沿用传统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市场、专业和学生的需求不相适应,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学生学完数学后不知道在专业里怎么用,理论和应用完全脱节,觉得学数学没意义。因此,为了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其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新一轮的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 缺乏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

高职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普及学生的数学文化、培养数学素养、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片面强调"必需",忽视了数学的文化功能,忽视了人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应用为中心,片面强调"够用",人为的肢解数学知识体系,违背了数学的科学规律和教育规律。

三、高职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的途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在教学思想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够。根据高职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培养目标,数学课程的改革要以深度挖掘岗位技能所需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具备的素质要求为核心,要与专业课程改革同步,为专业领域内的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数学课程应该在为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数学工具的同时,强化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改变应试型教学,要加强基础,加强应用,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快会投入社会,而学校教育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进入社会后有限的知识不可能能够应对纷繁的问题,这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完善。这时较强的自学能力就尤为重要,所以我们的教学可以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方面入手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程内容模块化,培养学生总结提炼的能力

课程设置问题不能凭空而论,学校在课程设置之前要进行社会需求分析、个体需求分析、教学现状分析,应使课程内容既满足高职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适应高职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可以结合市场需求,增设一些新兴课程,改进传统课程,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高职数学由于具有较强的职业特色,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专业性、针对性。不同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笔者认为高职数学可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建模模块。根据专业,不同的模块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找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联系。

(三)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 减少繁琐的理论推导、公式证明,重视问题来源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从业岗位,决定了他们不必像理科学生那样对数学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搞得清清楚楚,而要能用这些公式来解决实际运算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重视做题转变为重视问问题、分析问题和有所创新的解决问题。

2.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数学软件让教学生动直观

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等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使学生易于接受数学理论,激发学习兴趣。目前教学中虽有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存在平铺直叙、交互性不强、没有针对性、空间局限性等问题。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时,应避免这些问题,在课件的制作、应用方面教师之间要积极合作、不断探讨,以求不断提高、资源共享。另外,可借助数学软件的强大功能,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3.融入形象具体的"数学实验",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扭转过去以"做题"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加强"数学实验"的环节。"数学实验"课程的内容主要以计算机为主进行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理论的应用、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数学结论的验证。通过对数学常用软件mathematica、mathcad的操作,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致力于高层次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定义、定理和公式,而是通过操作实验来建构知识,有效地领会数学知识结构中的思想方法。通过操作实验学习数学,可以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并且不断地改进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丰富考试方式,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高职教育考试的主要功能不是选拔人才,而是认定、激励和导向功能.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可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独立完成与分组讨论完成相结合等多层次、多样化(笔试、小论文、口试考试、数学实验、课堂提问、作业等)的方式综合评定。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建立高等数学试题库,作为考试科学化的基础。

总之,在高职数学教育中,我们要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建模引入案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化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3篇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们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他会投入全力去学习,在他们面前会没有任何的难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产生兴趣,才能够让学生学好数学,这是前提。新课标中曾经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所以在教学“元角分”的时候我给同学们创设了一个超市购物的游戏。我们让学生拿出自己一些铅笔、橡皮、尺子、本子或者糖果等等放在教室一个固定的角落或者是讲桌上,把这里作为小小超市,教师给这些物品提前明码标价。然后让学生事前准备一些零钱,再设置一名同学作为收银员。这样游戏就可以开始了。我们可以按座位轮流作为顾客到小超市买东西,看看自己有多少钱可以买什么东西。买完东西结账以后就可以离开小超市,然后把东西重新放回小超市,紧接着就可以做一次收银员。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做顾客和收银员的机会,有了多种体验。通过这种活动,学生们会很轻松地掌握元角分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他们会认识到原来学习数学是如此的重要,我们每一天的购物,买自己的生活学习用品都会用到数学,原来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更加激励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念。这样的教学生动有趣,学生们也会快乐地接受,在游戏中学习这是学生们的愿望。轻轻松松地在游戏中学会以前枯燥的、死记硬背的东西,这会让学生们非常快乐,从而也会爱上数学的。

比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时候,我们教师最好不要弄一些模型、纸片或者是干脆用粉笔在黑板上来画。我们身边的物体和图形是如此之多,我们可以采用的方式活灵活现。又如,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自己能够说出是什么图形的物体,请小朋友和老师观看,并介绍给大家,看谁说得又对又准。这样的教学孩子们当然乐意接受,不仅学得快乐,而且记得牢固。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何乐而不为。

美国的另一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有了心理学家的指导,我们教师应该知道自己怎样做。我们教师必须要放下自己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架子,坚持执行教学中的民主,真心热爱我们的每一位学生,生活中关心他们,学习上相信他们,在课堂上把微笑和鼓励送给他们。在这样轻松愉快自由民主的教学大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让我们的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有了这种不竭的动力,学习就会变得非常轻松愉快,学习不再是枯燥无谓的,而是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成功体验。

还有我们总是说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那就在他们表现出创新能力的时候要鼓励而不要扼杀。比如,我曾有过这样的一个教学经历。那是在我教学完乘法的意义以后,我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做一下巩固练习,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5+5+5+5=( )×( )。对于这道题,作为教师的你会怎样回答呢。在我当时的班上,几乎所有的孩子答案都是(5)×(4),这是我们要肯定的,因为他是正确的。但是有一位孩子却是不同的答案,他的答案是(10)×(2) 。我们不能否定这个学生的答案,因为这也是正确的。我怀着好奇的想法想问一问这个孩子,你到底是怎么样想的呢?他的回答井井有条,振振有词,他说:5和5相加就是10,两个5加5就是2个10,不就是10×2吗?这不是更简单吗?这是多么富于创意的想法。这说明学生是真正地理解透彻了加法乘法的意义,以及加法乘法之间的关系。我为此感到骄傲,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鼓励,我们全班同学为他鼓掌。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4篇

一、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讲授新课时,采取使学生参与游戏中的方法来激发兴趣。如在“可能性”教学的导入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在上课前我准备了一个袋子,里面放好了红、黄、黑三种颜色的乒乓球若干个。上课后我很神秘地对学生说“大家猜猜我的魔术袋中都有什么,今天它会给你带来好运的。”学生一听都很激动,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然后,我让一名学生到前面拿着袋子,找一些同学分别上来到袋子中摸球。同时,告诉学生,摸到不同颜色的球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每一个球里都有我的美好祝福。那么,有了这样的情境设置,所有的学生都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时祝福的话语不断,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二、操作求知,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多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利用数学进行实验,通过量、摆、切等感知学习内容,由表象联想发展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让学生在动中求思、玩中求知、乐中成长,使学生在有趣的体验中牢牢记住所学内容。

1.量一量

在教学“比较线段长短”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三组线段,让学生利用刻度尺亲自到黑板上来量一量两条线段有多长,然后根据数据大小来判断其长短,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然后,我又拿了两根不同颜色的粉笔让学生观察如何才能比较出长短,再找几个学生自己动手来操作,这样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获取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剪一剪

在讲轴对称时,我将事先准备好几个很漂亮的轴对称的图案展示给同学们看。先让同学们找共同点。学生欣赏着美丽的图案,再告诉大家,学习了这节课之后,同学们也可以剪出这么美丽的图形。给出了轴对称概念后,让学生大胆动手、亲自体验,剪出轴对称的图形。再涂上颜色,比一比谁的更漂亮,选出好的贴在班上,并思考轴对称的图形应该怎么剪更简单、更好看。在动手操作中寻找答案,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三、操作练习,培养创新思维

让学生亲自动手运用某些具体材料,来验证数学知识,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操作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如在讲解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的“展开与折叠”时,我先让学生准备好纸和剪刀,我把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把他们剪出来,然后折一折,看能不能折成正方体,并且指出哪个面和哪个面是相对的面,学生立刻纷纷动起手来,教室内热火朝天,每名学生都投入到活动中,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大脑,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浅谈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提出,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早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