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

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

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质量;模式;应用能力;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9-5377-02

Discussion on the New Organization and Mode of Computer Culture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ZHANG Huai-xi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of Soun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already come true. So, mastery of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knowledge and the ability of implementation courses is an essential quality for the present age university students. Fac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urse teaching of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the methods us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It will fit the need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ve and applicable talents.

Key words: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tTeaching quality; mode; application ability; network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相互渗透,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加快了经济信息化的进程。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各国备受重视,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我国本、专科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多年来,围绕“如何上好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将针对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教学现状,就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1 教学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学生们计算机应用水平比往年提高了很多,但是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情况。主要表现为:

1.1 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每个生源地的师资力量、经济条件,以及对计算机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了每个生源地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差距较大。有些地区中小学就开设计算机课程,家庭计算机的日益增加又为部分学生提供了计算机学习环境,这些都使得这些学生在上大学后已经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而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的学生,大多数从没接触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入学时,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对于学生,因为起点不一,就难以实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统一。如果起点偏高,有些学生会因为基础差而难以学习,学习积极性也被挫伤,学习兴趣也会降低;而起点偏低,有些学生因为基础好而感到内容太浅,不肯继续学习,导致知识能力不提高,停留在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不能前进,缺乏理论知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要求。

1.2 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式多种多样。比如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但是,这种方式对于“零起点”的学生仍有一定缺点。首先多数学生中学时期没有接触过这种教学方法,缺乏相应学习经验。其次,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讲授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信息量大、速度太快,学生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留给学生印象较浅,容易遗忘。最后造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以听为主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主学习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缺乏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课程特点和学时减少的矛盾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且散、操作性较强、知识更新快,且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较强的内在联系。如果仍按照知识固有的逻辑顺序,将各知识点零散讲解,片面追求知识点的完整性,势必需要大量的课时,但实际上该课程的学时较以前已被大大压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基础水平,有针对的、合理的组织教学。

1.4 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各个高校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实践环节比较多,知识面比较广的基础学科。一般都是全校材,学进度,期末统一组织考试。一方面,容易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总是为了对付考试而学习,而忽略了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对于计算机操作较熟练的一部分同学想当然的认为该课程很简单加之平时理论知识学得不够扎实,可能导致成绩的不理想。而且,对于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通过一次考试,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所以考试组织模式的单一和存在的漏洞使其严肃性和真实性打了折扣。

2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我们必须对现行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更好的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充分的使用,使每个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2.1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高校和各方面的工作都要考虑与国际竞争和接轨,各行各业都需要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因特网飞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各界对微机的使用已经由单机使用为主过渡到以网络为主。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最基本的技能。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基本素质之一。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对于这一能力的提高有着良好的启蒙和奠基作用。

2.2 因材施教、分级教学

由于生源地经济条件、师资力量和计算机教育重视程度不同的等因素,造成新生计算机基础相差较大,这给组织教学带来了困难。本着“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实施目标分级,教学分级,是符合教学中可接受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的。所谓分级教学,就是针对入校新生进行摸底考试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设定准线,对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分级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材,制作不同的教学课件,编制不同的实验项目,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3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它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它的基本特征是:1)任务为主线;2)教师为主导;3)学生为主体。

在计算机课程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教师在一个个典型的计算机“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围绕课程核心培养目标,创设情境教学环境,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教学中,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紧紧围绕各专项能力开展教学,从教学内容、实训内容等方面加强培养学生的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提供引导、提供学习方法、提供学习资料的作用,积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2.4 基于网络的辅助教学

网络化教学是教育多元化的一种途径,网络平台能够营造一个开放、沟通、平等的氛围,架起教育信息化教与学的桥梁,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够进行较好的师生互动。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及时完善的课外辅助是必不可少的。网络平台作为教学环节的有效的辅助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1)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授课老师的课件、视频等;2)自主的学习方式,如问题的提出及解答,自我小测验,模拟考试等;3)交互式的学习氛围,卓有成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5 注重实践环节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技能的提升,信息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环节。开放实验室与常规实验室相比,它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辟了既动脑又动手,接触新技术,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广阔空间。

2.6 增强考试的灵活性

建设网络平台的考试管理系统。实施以能力训练考核为核心,以试题库平台为支撑,以网络考试系统为工具,命题、考试、判卷、成绩处理、考试结果分析,全部在计算机上进行,在计算机局域网环境下实现无纸考试。试题根据知识点组织,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彻底实现教考分离,节省了人力物力。由于试题的随机性,考试作弊减少,可以真实反映出每个学生的水平。在考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考察学生的操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克服传统的死记硬背,避免产生高分低能现象,体现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3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对传统的计算机课程与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对从事计算机教育事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学要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尤其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更应与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我们必须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逐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满足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伏秋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与学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5(1):57-58

[2] 刘光蓉,周红,阮灵.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4(8):62-63

[3] 冯博琴.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 基础课程 微课程 教学模式

微课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和热点。在如今的数字化“微”时代,微课将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们具备计算机理论知识及运用计算机基本理论和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新世纪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存在差异。教育信息化普及以来,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已列入了基础教育的新课标,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不同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现有的教学大纲的设计并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很大程度上学生都不能很好地去实践,原因是老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基础操作课程的实践,除去理论课程的讲述,学生剩下的实践机会很少,所以就需要利用业余的时间,但是学生们又往往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很难收到有效的效果。同时面对超大容量的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老师以及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两者之间存在冲突。

2.内容零散。《计算机基础》是一门介绍计算机基本操作、应用的综合课程,所以在教学中会比较多地介绍和计算机有关的基础知识,比如说计算机硬件、系统、病毒及防治、办公软件的运用等等。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以某个知识点来进行教学,很少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所学的内容常常过于书面化,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感觉到教学内容散乱、不具体,对所学的知识感到很难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产生拒绝学习的心态。

3.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处于在一个中心的位置,即是对学生采用过于单纯的教授方式,书里有什么内容就教授什么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教师教授什么内容就被动学习什么内容,缺少思维拓展的训练,更无法对知识进行应有的拓展,遇到书上没有的内容时,无法主动去学习、解决问题。

4.缺少沟通训练。实际上,学生在毕业之后,并非每个人都会走上领导的岗位去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个人都会不同程度从事到组织管理以及沟通合作中。团队精神在这方面就非常重要。所谓团队精神指的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作风。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个人能力的训练,却未能重视组织管理、沟通合作能力的训练。这点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总体来说,当前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不那么令人满意,为了可以更好地让中职学生学到更多、更实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方法等都有必要进行优化。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程”的运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是在云计算时代,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可与常规课堂教学整合,可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所用,可整合于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中的微型学习资源。或者说是“微型课程”的代名词,即将原有课程按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微课程是指在10分钟左右、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三、计算机基础课“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现如今微信、微博、微电影十分火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微课程也相应地进入到学生的学习课程中。微课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教学活动时间短暂,十分钟左右,里面包含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等,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们,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等面面俱到,教学效果十分显著。本文结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重点讲述了微课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1.学习内容导读。“微课程”是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向课外进行延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微视频”是其中的核心教学资源,承担着课程引入、知识点的讲解、实践操作的演示、课后训练等多重任务。一节课的导入需要老师花费一番心思,既要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又要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内。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有基本软件的使用等,以word为例进行讲解,在学习该软件时,微课程视频软件的导入中要先引入该软件,以简短的话语告知学生该软件的用途,同时播放一小段该软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课程教学的导读要层层递进,设计时既要注意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又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递进性。教学设计者利用教学服务平台提供“学习内容导读”,明确知识要点、学习任务和操作步骤,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观看内容后,思考提出的问题并探究解决的方法,促使学习者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

2.问题设计。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教师可制作PPT、HTML网页、“微视频”等多种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以满足不同认知风格、不同知识水平学习者的需求。微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们自主地去学习,首先是老师要在微视频中导入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进而引发学生去思考。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学习任务与问题,任务的设计应紧密联系知识点,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密切相关,以实用性、全面性为主要设计原则。任务设计既要保证是大多数学习者能力范围内可以完成的,也要设计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以满足更高水平学习者的需求,且任务设计中要完成的内容不宜过多,以保障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3.协作学习。该环节是具体的操作环节,微课程中除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外,还要把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典型案例,录制成微视频,详细讲解每一个操作步骤,使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并能够按照微视频的操作流程,按部就班地实施操作。微课程的设计方面很灵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同,可以反复进行参考与实践操作。学习者可根据不同的主题任务,分组并依照事先给定的评价量规,反思总结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融入问题“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引导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思考,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在新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求学习者汇报分享解决问题所用的技术和方法并接受其他学习者的质疑和共同讨论,在交流和争论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内化,提高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4.综合评价。综合评价主要评价学生们各个方面的学习效果,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设计并提供多层次及难易度不同的操作练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相应的操作练习,通过练习检测自己对各模块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应在综合评价中设计分组学习任务,学习者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学习反思总结等协作学习活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完成知识的内化,目的是将课堂外发生的学习和思考以报告或任务的形式呈现。

四、结束语

“微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方式,并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支持和补充,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与自主探索能力,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效果,真正实现学习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王秀娟《字符串排序》微课设计与开发[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9)。

[2]刘小晶 张剑平 教学视频微型化改造与应用的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3,(3),101,105。

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社会地方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成人高等职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及相关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成人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0 序言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培养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今社会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技能,但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计算机教育,尤其是成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安排及规划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造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产生了脱节。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定位在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基础技能型课程的基础上,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导,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操作经验,提高其综合计算机应用能力。

1 教学目标的定位

将培养“实际的应用能力”为教学的基本目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具有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其教学的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能力就应该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目标定位作为基本目标。

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熟练掌握多种常用操作系统的安装、操作能力;(2)熟练掌握文字处理及表格处理、图形图象处理软件操作能力;(3)熟练掌握软、硬件常见故障的检测、维护和处理能力;(4)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5)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知识运用能力:(1)能将应用软件操作知识运用到各类企业日常办公中去;(2)能将硬件维护和检测能力运用到各类计算机相关公司中去;(3)能将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知识运用到网络公司中去;(4)能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知识运用到电视广播行业中去。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要能够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发展的需求。一般来说,要能够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使得学生掌握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操作能力,这样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就能使用计算机这一最重要的工具。突出的能力主要是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设备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其次要能够使得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的选用、驱动程序、硬件安装调试以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安装等方面的能力。在计算机的应用中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不断学习最新的文字、图像、多媒体等多种实用软件的良好掌握。同时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的技术、新的软件的学习能力。

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课程中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要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以及知识本位的思想,突出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对于教学内容的整合不能采用将课程的内容机械拼接的方法,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本理念,结合高等职业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实际的岗位需求来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要积极调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能力需求,形成典型的工作岗位,根据不同的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工作能力的分析,最后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整合。在课程整合中突出职业能力的养成以及职业品质的塑造。

3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要采用以学生为学习中心,教师为教学过程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相长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首先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多媒体的教学媒介,增强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以及直接感知能力。在教学中,尽量采用案例式教学,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以及积极性。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个别辅导。要鼓励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与教师多进行互动,在课堂上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思维对撞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能力的掌握。同时班级同学可以组成学习小组或者基于工程背景的项目小组,共同完成教学中的案例任务。这样的过程对于学生形成实际的职业能力以及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邮件、BBS、QQ等即时通讯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不断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延伸拓展专业技能。

4 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者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决定了教学评价的方式不能采用基于学科体系的教学评价方式。尤其是对于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评价中,要采用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方案。教师要将平时每一个教学案例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记录。同时学生的兴趣、自信心以及合作精神以及职业素养都是教学评价的内容。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同组同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这样的评价也更具有全面性以及科学性,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5 综述

高等职业院校的成人教育为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计算机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计算机教育的工作者,一定要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变化的需求,不断进行教学各个方面的改革,全面提升教学的效果以达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 董喜雨,邢世霞.浅谈成人教育计算机技能教学模式.成人教育,2006.9.

[2] 朱淑鑫,夏欣.成人教育中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考试周刊,2008.

[3] 王国栋.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成人教育关系重构.继续教育研究,2009.

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3-0133-01

在21世纪,我国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行业单位对中职毕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中职学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其中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中所追求的教学目标与职场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具备单位需要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必须要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不断探索,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改革。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在用人单位的反映中,中职学生缺乏计算机应用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学习后依然不会做事,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达不到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而说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际的职场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经调查分析,我国中职学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 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不少中职学校中,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过分强调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以及经验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职教育本身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职业教育所具备的职业特征,其教学要求与高等教育教学要求存在混淆[2]。同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专业背景。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达标,在教学过程中,多会以固定教材作为载体,进行照本宣科,忽略了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过程缺乏吸引力。

1.2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忽视了职业工作的需求

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目前职场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不少学生在学会知识以及技能后,不懂得如何在职场中进行应用,同时也不知道如何将学会的技能和学生的工作有效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会从考试题库中选择模拟题进行任务布置,没有与现实生活中的职场需求结合在一起。因而,学生在教学结束后,学习到的只是做题的能力,不能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学习任务比较片面化,没有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例如:学生打字能力的学习是利用打字软件练习的,采用屏幕对照训练方式,和实际工作的需求存在差异;学习常用和应用软件案例与本专业职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没有与社会职场形成有机联系,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职场的需求。

1.3 采用单调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化,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甚至不论学生的实际情况,单纯使用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模仿操作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部分教师在对教学任务的认知上存在误差,多会认为教师的任务是知识与经验的传递,而能力则是由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训练培养起来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以及技能的传递,没有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培养,缺乏有效的“计划――决策――评估”的培养策略的应用。在取证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单纯强调对文本字体、字号设置等的训练,对学生在专业中如何进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缺少强化,学生并没有掌握在实践生活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技能,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1.4 考核评价缺乏效度,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通过取证应试,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强调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忽视了教学过程的评价。学生在评价的影响下,多会选择机械学习,死记硬背,以混得考试合格。无法培养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偏离了职业教育的目标。

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有效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2.1 秉持职业教育目标的教育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教育改革是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有效改革,必须要首先对教育理念进行改革。中职院校应该塑造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断促进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职业教育本身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同时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意识。在计算机基础应用基础教学的课程大纲中,指出必须要不断促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强调学以致用,不断实现能力的有效培养,促进职业教育特色的提高。

2.2 实现教学的一体化,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结合教、学、做三位一体,不断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进而不断促进教学做的一体化[3]。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该以奠定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为基础,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实现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获得计算机的分析、获取以及处理信息的实践综合能力。

2.3 联系职场需要,强调教学内容的操作性,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保证教学内容与实际职业的有机结合,不断促进教学过程中操作性以及应用性。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准备,不断促进学习与实践工作的有机结合。学习任务设计应该符合专业的特点,同时应该贴近职业,符合学生的未来职业方向,进而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应该在准确把握专业的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应用专业知识以及需求,设计出能够体现专业特色、操作性以及应用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计算机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翠, 李莹.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行动学习的思考[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8(12): 116-117.

计算机教程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职业高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

职业高中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就是大家研究的焦点和热点,现在,计算机作为一门基础课,也作为一种“技能”,各个专业几乎都开设了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独特性。

一、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强化能力、学以致用”的原则,我们对现行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删繁就简,删难就易,并增添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针对金融学校学生的特点,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开发校本教材,努力加强教材建设。改编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在保留课程门类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删改,删除原有教材中过深、过难、过繁或不适用的内容,删难就易,删繁就简;二是对教材进行整合,针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的弊端,对教材进行整合,减少课程门类,形成综合化的教材。三是对教材进行拓展补充。我们补充若干反映当地实际的具体案例,进一步加强教材的地方性和教育性。

二、改革教学方法

计算机课程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层出不穷的硬件、软件和新技术不断地冲击着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永远也不可能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因此,面对瞬息万变的计算机技术和起点参差不齐的学生,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课,应该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计算机的习惯与意识,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把计算机当成一种学习新知识和处理问题的工具。

1、先实践,再理论。职校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而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得过且过。再加上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此不会学也学不好,最后发展到不愿意学。

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直接进行理论教学,可能会使他们反感,产生厌学的情绪,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这种方法:先让他们上机练习摸索,动手实践,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再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果无法解决,学生就会主动向老师请教,自觉到“书本”中找答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与时俱进,张弛有度。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现有的教材有很多内容已经明显滞后。如果一味照本宣科,可能会造成所学的内容与实际脱节,让学生觉得在浪费时间,学了没有用,还不如不学。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实用的技能。比如可以教学生一些“上网冲浪”的基本知识,还有QQ,“灌水”,“网络游戏”等。在对待这些新生事物上,一定不能避而不谈,躲躲闪闪,要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理性对待。因为“疏”的效果远大于“堵”。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允许适当的“上网”甚至是“游戏”是必要的,一方面让他们了解计算机的魅力,增加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告诉他们这些只不过是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功能而已,网上的一切都是虚假的,并不能改变你的现实状况,使他们不至于沉迷游戏,流连于网。

3、开展兴趣小组,以“竞赛”促动,学生奋发争先

任何自主性学习都是以兴趣为原动力的。学生的思维、个性多种多样,异彩分呈。如何有针对性地教学,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呢?我们采用开展兴趣小组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如,开展“网页制作”、“办公自动化”等兴趣小组,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对学习充满“激情”。

我曾经带过一个“网页制作”的兴趣小组。在教给他们基本的制作方法后,还让他们每人在网上申请了一个免费空间,将自己制作的网页上传,上传后同学们非常兴奋,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后来,我在检查时,看到有些同学制作的网页非常精美,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这样的引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由原来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力。每个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往往能够取得令人惊喜的效果,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宗旨。

三、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我们不能一味地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应该更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我曾网查过有关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它提出了“替代学分”和“过程学分”,并认为其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评价机制提供了极好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