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设计思想分析
本案例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在建构主义教学观、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和主体教育观的指导下,以实验和网络为交互平台,创设真实的情景,把“”的知识“包装”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落实三维目标。在预设中,突出变废为宝、组装微型实验仪器,把“观察与思考”转化为“活动与探究”,并设计开放性的思考题,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成式课堂。
2 教材分析
新课程,新标准。《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节课提出了三维目标,即了解硝酸的性质,形成氮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知道硝酸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对硝酸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体现了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结果的关系。
初中《科学》中明确指出,硝酸是一种强酸,且从物质分类的角度介绍了酸的通性。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的特性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硝酸的强氧化性、不稳定性,进而以工业制硝酸为背景,引出不同价态的氮元素之间的转化,这样做是对初中内容的深化和完善。不仅能巩固《化学1》中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等概念,也为《化学2》形成元素概念和元素周期律提供感性材料。体现了新教材对知识的“螺旋上升”的编排特色。
3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认识到硝酸是一种强酸,具有酸的通性,知道从物质的属性、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特性三大角度走进物质,能用已学的基本概念分析、解决问题,已基本具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1)认为活泼金属与硝酸反应,还原产物为氢气;(2)对铜和稀硝酸反应起时观察到的红棕色气体,误以为还原产物是二氧化氮等。学生遇到问题时,可能会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可以查询资料、进行理论推导或实验探究;也可进行类比学习、对比学习、归纳学习等。
4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硝酸的化学性质;
(3)知道硝酸的工业制法,形成氮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
4.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硝酸的性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历程。
(2)通过网络搜索、网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根据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进铜和浓硝酸的实验,感悟实验就在我们身边与实验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4.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硝酸化学性质的探究,感悟科学精神的核心是质疑、崇实、探索和求真, 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勇于创新、勤于动手的态度。
(2)通过硝酸的用途、工业制法和学以致用,关注化学的运用和科技的发展,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5教学重难点
重点:硝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用探究的方式,认识硝酸的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6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应用了对教学资源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对硝酸氧化性的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策略、对学习过程和结论的多元评价策略等。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进行信息情景设计、网上搜寻和播放实验录像;采用组装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教学。
7课前准备
(1)学生复习酸的通性和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以及浓硫酸的性质。
(2)教师深入了解教情、学情,有的放矢地做好多维的、弹性的预设。
(3)教学场所是有多媒体的电脑教室。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如下:
[随堂实验]:2支内放有铜丝的一次性针筒、10 mol・L-1的浓硝酸和1.0 mol・L-1的稀硝酸(分别放在从医院回收附有胶塞密封的小药瓶,如青霉素瓶)、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小烧杯,2个胶塞。
[演示实验]:1瓶浓硝酸、1瓶浓盐酸、1瓶紫色石蕊试液、1瓶久置的硝酸、1支试管。
8教学过程
8.1情景导入,从生活走进化学
[学生] 以“硝酸的用途”为关键词,网络搜索。
互相交流结果,了解硝酸的用途。
[教师导课] 硝酸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让我们探究硝酸的性质。
设计意图:网络资源是信息容量很大,信息速度也很快,它包容了生活、生产和新科技的所有信息。网络把学生的生活时空大大地拓展,从更广阔的生活时空走进化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8.2自主学习,激活元认知
[自主活动一] 实验桌上有一瓶浓硝酸。请通过观察、查阅资料(主要是网络和课本)或简单实验找出硝酸的物理性质。(过程和结果略)
[自主活动二] 请同学们回忆、整理已学过的硝酸的化学性质,并用一种代表物写出离子方程式。
[已有知识]
(1)使指示剂变色:硝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3)与碱发生中和反应:H++OH-=H2O
(4)与碱性氧化物反应:2H++CuO=Cu2++H2O
(5)与某些盐反应:2H++CO32-=H2O+CO2
[板书]一、物理性质:无色、挥发性的液体
二、化学性质: 1. 酸的通性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和潜能,确信他们完全能胜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8.3合作探究,构建新知识
[教师演示] 往盛有浓硝酸的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振荡。
[学生]观察现象:溶液颜色先变红后褪色。
产生困惑,形成认知冲突。
联想推理:
学生甲: 假设1. 与次氯酸类似,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学生乙:假设2. 与二氧化硫类似,浓硝酸与石蕊形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等……
设计实验方案,互评:
假设1方案:
学生甲:铜与硝酸反应;
学生乙:碳与硝酸反应;
学生丙:硫酸亚铁与硝酸反应……
假设2方案:把褪色的溶液加热,观察是否恢复红色。
[教师演示] 在试管口套上气球,把褪色的溶液加热。
[学生] 观察现象:溶液没变红而是变黄。
产生困惑,再一次形成认知冲突。
[教师出示] 一瓶久置的硝酸。
[学生]观察、比较、推测原因。
进行结果分享、互评。(教师适时作出评价)
[播放] 硝酸受热分解的实验录像:
[学生] 描述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判断:假设2失真。
困惑:硝酸真的具有强氧化性吗?
[板书]2.不稳定性(具体略)
[教师层启] 大家俨然是小科学家了,硝酸是否具有强氧化性呢?大家设计的共同出发点是取还原性弱的物质与硝酸反应。大家思维开放、活跃、有创意,但课堂上准备的药品和仪器是有限的(展示随堂实验的药品和仪器)。我们先制定一个可行的实验步骤吧。
[师生合作] 步骤:(1)把内放有铜丝的一次性针筒直接插入小药瓶的胶塞,吸取0.5 mL浓硝酸(或稀硝酸),拔出后立即将针尖插入胶塞,以防漏液。观察并记录现象。
(2)拿去胶塞,再往针筒里吸蒸馏水至2.5 mL(注意与前者反应剧烈程度的比较),插上胶塞,观察并记录现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把针筒倒立,拿去胶塞,往针筒里吸入适量空气,观察并记录现象。
(4)最后,往针筒里吸入2.5 mL的氢氧化钠溶液,将针尖插入胶塞。
[生生合作] 两人一组,同时进行浓、稀硝酸的对比实验并记录现象。
[学生甲] 铜与稀硝酸反应,观察到的也是红棕色气体,其还原产物也是NO2。
[教师] 学生甲事实求实的治学态度值得发扬。为什么学生甲的实验现象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学生] 讨论,交流。
一致认为:在实验前未把针筒的活塞压紧,筒内尚留有空气。
[学生甲] 那还有更好的装置吗?
(在此,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自己的关于装置改进方面的见解,这又是一次课堂生成的好机会,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如可把它处理为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化学实验不仅对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而且现象直观、真切、说服力强。在教学中,笔者回收了医院里的一次性针筒和带胶塞密封的小药瓶,变废为宝,积极进行实验改进,把铜和硝酸的反应“观察与思考”改为“活动和探究”,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了新知识。由于针筒和小药瓶密封性能好,本实验几乎实现了零污染,是环保教育的好素材。
[问题解决] 硝酸是一种氧化性很强的酸,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金、铂除外)反应,为什么可用铝制容器或铁制容器储存和运输?
[学生] 查阅课本,得出答案。归纳金属与硝酸反应的规律:
⑴ 几乎能与金、铂外的所有金属反应, 一般情况下: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为NO2;与稀硝酸反应的产物为NO。
⑵ 氧化性:浓硝酸>稀硝酸。
⑶ 常温下,浓硝酸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板书]2. 强氧化性
(1)与不活泼金属的反应(略)
[学生] 网络搜索关键词:碳与浓硝酸反应
观看网络动画: 碳和浓硝酸反应
[生生合作] 观察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板书](2)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略)
[学生] 书写假设1的方案3―硫酸亚铁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与还原性化合物的反应(略)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三大强酸的性质和用途的比较。
交流、汇总。
设计意图:利用比较性组织者把新知识通过已有知识的桥梁作用,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形成有意义的新知识。
[教师]顺势指出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是如何制备硝酸?请思考课本中的问题解决,总结硝酸的工业制备原理,知道硝酸的工业制备流程。
[学生] 思考、讨论、交流、补充。
[板书] 三、硝酸的工业制备(略)
设计意图: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整和课程资源,实践“用教材教”,突破传统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物质中心模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把“”的知识置于真实的情景中“包装”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自主、一层层揭开“包装”,经历获取真知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喜悦。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探究学习是一种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方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笔者采用了实验录像、动画实验和随堂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
8.4合作总结,促进学后反思
[教师启迪] 硝酸的性质主要有哪些?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获知的?今后,我们将如何更全面地学习物质的性质?
[生生合作] 从方法和知识上对课堂进行梳理:
(1)硝酸的物理性质:看一看、闻一闻、查一查、试一试
(2)硝酸的化学性质
1)从物质的属性角度
2)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
3)从物质特性角度
(3)硝酸的工业制备
1)制备原理
2)制备流程
设计意图: 反思使人进步。探究式学习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学后反思,不仅能及时地落实知识点和学习方法,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8.5学以致用,从化学走向生活
[学生] 阅读资料,解释现象,交流看法。
2005年12月14日下午1点左右,一辆运载着48 t浓硝酸的槽罐车在途经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北环西路庄桥段时,突然发生泄漏,不断有黄色的烟雾冒出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马路旁靠近黄烟的植物已经出现腐蚀现象,叶子被熏得枯黄。而距事发地点不远处就是村庄。接警后,市消防、公安、环保、安监等部门启动了化学危险品紧急处置预案。50余名消防队员迅速赶到了现场。
(1)记者看到的黄色烟雾,是烟还是雾?
(2)观察硝酸的颜色,为什么"烟雾"是黄色的?
(3)马路边上的植物出现腐蚀现象,叶子被熏得枯黄。推测硝酸具有什么性质?
(4)假如你是消防队员,将启用什么紧急处理方案?
9板书结构设计
参考资料:
[1]卢建筠主编.《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2004,5.
一、让教学内容“动”起来
数学中有许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都是一个“可见”的动态过程,如行程问题中相遇、追及、相背等运动形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转化推导过程,一些几何体的拼合,物体数量上的增减等,它们都是由具体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知识的,由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又往往容易脱离具体的实际去理解分析,从而造成困难。如何将这些知识问题形成过程再现在学生面前呢?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以动画的形式让这些知识问题“动”起来,让它们重回具体的实体,以缩短学生在认识上的“距离”。如《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一课,先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依次分成不同等份的小扇形,再将半圆的小扇形相连排开,把另一个半圆的一排小扇倒转,使两排小扇的圆心相对,接着把它们重组,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把每次拼成等积转化的过程与结果,并通过比较,容易地看出分得分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最后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圆的面积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让教学内容“闪”起来
人们常说“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这种现象,在小学生中很普遍,他们往往是只看到整体,而察觉不到部分,缺乏细致入微的观察,导致抓不住关键,造成对知识的不完全认识、理解和掌握。如三角形这一整体中的“对应底高”,完整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复杂图、表中的某一线段或数据等等,都很容易被学生忽视。如何将这对应部分形象地予以强调呢?可以借助计算机的“闪烁”功能,将它们“闪”动,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关键部分与整体联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让教学内容“显”出来
1.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的是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因而具备大量的数据信息处理功能,包含文字语言、声音影响、图形图像等在内的诸多元素都可以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被合理地综合运用,使教师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教学内容表达更加流畅。2.使用更加方便快捷当今流行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除却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外,还配合使用互联网络。这一特点使得该项技术能够彻底实现无纸化教学,任何教学指令的传达将不再需要纸质材料的传递,而是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快速地实现师生交互,方便迅捷。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计算机设备的使用,能够将一些教学信息集成一身,免去了教师需要大量准备教学用具的尴尬。3.师生互动更加通畅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除却集成性之外,还有它的交互性。目前的大学规模比较庞大,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有些学生可能非常内向,不善于面对面地直接沟通。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使用,能够使这一类的学生通过电子信箱留言、QQ互动等方式直接与授课老师联系,加强师生互动;除此之外,授课教师也可以预先设计好类似通关游戏或问卷等方式,通过媒体设备投射到大屏幕当中,现场与学生互动,增强学习效果。4.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设备的教学演绎通常声形并茂,能够把教学过程从单调的黑板板书当中解脱出来,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互动良好,学生求学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被有效调动,课程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二、将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应用于平面设计教学的益处分析
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拥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当把这些特色与平面设计教学做出融合对接时,会发现教学的益处非常明显:第一,平面设计强调的是对构图、色彩等元素的掌握,直观感强,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对于课程案例的分析解读,细微之处的变化都要向学生讲述得特别详细,否则不利于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消化。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此时就比较滞后,比如黑板板书不利于画面的色彩传达,而一些电教教学设备又不具备集成性的功能,在多项教学内容的转换之间比较单板,容易浪费时间。计算机辅助教学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它能够利用计算机通过屏幕投身的方式,将课程案例的图形最大程度还原,并能够保证色彩的逼真度,同时配合激光笔等设备的使用,放大构图的线条,将画面逐帧分解,详细地对学生加以讲述。第二,方便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现在的平面设计教学内容多涉及一些应用软件的学习。比如PhotoShop、3DMAX、CorelDRAW、Illustrator等软件的学习。这些应用软件必须使用计算机设备运行加载,所以,对于这一类型的平面设计教学必须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第三,有利于现场进行教学训练。平面设计重在应用,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应用当中是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授课理念。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有利于学生现场进行教学训练。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中使用的计算机多为通用计算机,能够执行任何的指令,所以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原有的设计图稿基础上方便地进行修改和再创作。而其他的教学手段则不能如此便捷。比如黑板板书,如果擦去原图将无法即时复原;电化教学则只能观摩预先准备好的幻灯片,却不能现场更改带有设计案例的幻灯片,无法让学生自己再创作。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平面设计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多的改变,它既保留了传统的绘画学习,同时又融入了很多现代设计工具的学习,因此,将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应用于平面设计教学,已经成为趋势所在。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配合教学内容的安排,方便学生的学习现代的平面设计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课程内容偏向应用软件的学习。比如Adobe、PhotoShop等。学习这些知识时,为了更好地方便学生的使用,一般会配套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定向方向的培养,也需要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比如平面设计专业可能会培养一些平面设计、图像处理行业的学生,他们可能需要在求学阶段掌握一定的图形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图像处理、数码制作、动画制作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教学内容的设计,如果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来完成,将会事半功倍。2.方便教师更完善地制作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使得教学材料更加的丰富多彩,教学效果也更为明显。平面设计教学中涉及的教学材料多是色彩丰富、感官明快的素材,所以,授课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常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来组合这些素材,用以课堂教学。比如可以组合使用Authorware、Flash、Premiere、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通过Flash软件将课程案例中的画面线条逐一展现,配合解说该线条的表达作用和对构图的影响,然后用Premiere软件将老师的讲解录制成音频素材,配合画面出现,重点解析案例的难点与重点,接着用PowerPoint软件将这些素材组合成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出来,以供学生学习。3.为师生互动搭建平台,增强学习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超强的互动性。由于该项技术采用的设备是多媒体计算机,拥有友好的交互界面,能够让授课教师随停随放,当学生对某个课程案例的讲解感到疑惑时,教师可以即时停顿,保留学生质疑的画面,然后逐帧播放,细细讲解。同时,对于已经讲授完成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方便的回放,进行重复学习;对于平行的难点重点,也可以方便的跳转,选择性地进行对比学习;对于素材的切换,也可以即时地退出或加入,转换自如。即便存在操作的失误,也可以即时地排除。
四、结语
一、当前财经类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定位不够准确
中职院校的不同专业中,对于学生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就当前教学现状来看,多数的中职院校都普遍存在着一种“一刀切”的现象,对所有专业的学生统一实施一种相同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使得教学针对性严重缺失;此外,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学生后续的学习也不能形成良好的衔接,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们通过学习虽然对计算机有了简单的认识,但却不能很好的应用于本专业,这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以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是极为不利的。
(二)教学方式陈旧
在新时期教学领域中,教师要发挥好自身教学主导作用,同时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但就当前财经类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以及硬件配置关系等多项因素的影响,使得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的依然是教师,学生则处在一种被动化的学习状态中,不能主动地去进行同步操作和练习。此外,在实践操作教学中则截然相反,学生每人配备了一台计算机成为了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成为了客体,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教师则只是负责帮助学生解答疑惑。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严重脱离了学生们的学习实际,同时也造成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相脱离,无法调动学生们的求学热情,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的局面。
(三)教学内容单一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普及,计算机也逐渐的成为了人们生活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具,由此也对现代教育提出了一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然而在我国绝大多数的财经类中职院校中依然采取着一种单一的课程体系设置,由此也造成所培养出的人才严重缺乏综合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具体表现就是动手能力较差、理论知识掌握不足。为更好地改善这一现状也就迫切需要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为更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计算机专业课的机会,促使其计算机应用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二、财经类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设计探析
(一)强化教学改革,注重创新发展
(1)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情境。积极推行建构主义教学,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要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与品质方面的培养。对此,在后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学生们的学习特点等基本情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出一种高效的课堂学习情景,在这一学习情境中教师要承担起并发挥好教学组织者和引领者的角色与作用,引导学生在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下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去自主的进行交流与探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激发起学生们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使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升。
(2)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要确保“引进门”和“送一程”教学目的能够得以有效的体现,切实做好学校各专业中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有效渗透与相互结合,不仅要帮助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同时还要促使其能够熟练操作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使得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得以有效的提升。目前,在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正推行着一种“1+X”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不仅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能够帮助学生在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树立起一套完整的认识,同时还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很好地培养。此外,这一课程体系还能够与后续得课程学习达成一种有效的衔接,促使学生能够将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本专业领域,由此也对学生后期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而基础。
(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体现“融合”
这里所说的“融合”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融合。在我校所推行的“1+X”课程体系中,其中“1”所指的就是学生们必须要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X”则表示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必须要从本专业实际出发,从计算机基础课中选择2门及以上的课程,并以本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学习,以此来有效的满足学生们的计算机学习需求[3]。针对这一情况,学校也就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注重其基础性同时还要注重其先进性,不仅要做到“领进门”,同时还要做到“送一程”;此外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能够满足“吐故纳新”的要求,符合学生们的学习目标和认知规律。
(2)教学方式的融合。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普遍的采取都是这样一种首先教师在教室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随后再安排学生到计算机教室进行实践操作和练习的分离式教学模式。新时期,这种教学方式的诸多弊端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为更好地弥补其不足,就需要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实施一种“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设置具体的案例和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使其积极参与到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去,以此实现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创新要注重“体验”
首先,要实现对多媒体教室优势的充分利用,保证学生在上课的同时也能够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同步上机操作,这种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此外,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个高效的网络教学平台同时要涵盖应有的教学模块、自学模块以及实验模块和考核模块等多个模块内容[4]。其中教学模块要包括教学大纲、课程说明、教学计划以及PPT课件等;自学模块要包括作业上传、视频教学以及教学反馈和教学论坛等;实验模块要包括课程实验、实验计划与实验报告等;考核模块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考评。通过对这一高效网络平台的开发和利用,能够促使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得以有效的加强,不仅满足了不同专业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们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大量教学经验表明,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利用发挥出了一种其他方式都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化被动为主动”翻转教学模式应用的优势
翻转教学译自“Flipped Teaching”,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学习的新知识并由在课前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替代,在课堂上,教师不再讲授知识点,而变成辅导学生完成原来需要在课后完成的作业。这样将课外的时间转变成了课堂的延伸,让局限的上课时间变成无限,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学生面对疑难也能更好的得到教师针对性的辅导,同时学生之间还能有更多的交流。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也叫做反向课堂、反向指导等。
将翻转教学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可以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会计电算化的理论和操作,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通过个人自学所不能解决的疑问,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的时间被释放,可辅导每一位有需求的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设定目标和管理自己时间的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的效果。
二、基于任务的翻转会计电算化课堂设计
(一)依据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要求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
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讲解者和传授者控制课堂,学生只能机械式的学习和听教师讲解的知识。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始终要跟随教师的思路和设计的规定模式,这样就压制了学生自身的创造思维和主动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推动者,而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不停地推荐知识,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辅助者,为此,在会计电算化课堂上教师应该确定和制定合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实践教学,达到开发学生必要的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的教学目标。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将目前以理论为基础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开发为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教师要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和调研,明确企业内实际会计工作岗位对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各项要求,按照岗位工作需求设计教学模块,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将企业一线员工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内化为以能力为本位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任务。以制造业会计电算化核算为例,可根据工业企业筹建期设计启用财务系统、财务初始化工作任务,根据企业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固定资产业务、工资处理业务等作业程序根据不同的情景设计不同的工作任务。
(二)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任务制作微课程以供学生课前学习
由于翻转教学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需要依据每节课的核心内容提前制作微课以供学生进行学习。微课不是短小的教学片断,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由于一般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为10分钟左右,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至8分钟。微课相对于传统课堂更加精简,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其问题聚集、主题突出的特点与任务驱动的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模式更加吻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会计岗位设计不同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情景,依据特定情景将如何完成会计电算化核算的过程制作成一个微课,全部微课可以设计成连贯的会计工作流程,学生完成所有微课的学习也就完成了整个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工作。
在课前自学微课的方式,能更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同,在自学微课的过程中,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进行学习,甚至在观看微课中可以暂停视频,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学习时间,这些是课堂统一学习所不能实现的。
(三)课内模拟工作情景设计多环节、多渠道教学活动内化知识提升学生技能
由于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微课对每一节课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学习理解,因此在课内主要是强化学生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中需要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在课堂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辅导,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完成课内活动的表现,教师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与指导和辅助,解释疑难帮助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