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质的用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绘制生物简图描绘动态的生命过程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生命是动态的, 所以生物学中有很多动态的的生物过程.虽然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大量生动、鲜明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但毕竟图片是静止的,不利于学生理解动态的过程.教师利用绘制简画就能把复杂的知识内涵表达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变难为易.
例如,在学习脊髓功能时,因为涉及动态的神经传导,所以我采用了绘制生物简图的方式.我以排尿中枢为例进行讲解,当膀胱中的尿液满了之后,刺激膀胱壁的感受器,从而产生神经冲动,并将该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排尿中枢受到这个刺激之后不能直接发出指令,而是将该刺激传给白质,沿着上行神经纤维传到大脑皮层,大脑综合分析如时间、地点、场合等之后,再将指令(神经冲动)沿着白质传到灰质中的排尿反射中枢,然后排尿反射中枢再将指令(神经冲动)沿着传出神经传到尿道括约肌,肌肉舒张,从而排尿.由此总结脊髓的两大功能:反射和传导.这样,通过简单的生物绘图就能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如图1.
二、绘制生物简图帮助学生识记生物体的结构特征
生物学是描述生命现象的学科,识记生物体的各种结构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基础.然而生物的形态结构很丰富,给学生的识记带来了一定困难.在教学中,我采用绘制生物简图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绘制生物简图帮助构建知识体系
在整体认知和系统复习的时候,我注重引导学生,以图为中心构建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
例如,在复习细胞知识时,我把动物细胞(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植物细胞(叶肉细胞)、细菌细胞、真菌细胞(酵母菌)以及无细胞结构的病毒放在一起,画出它们结构简图(图略),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并由此对它们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生理特征等多方面展开描述,形成初步的细胞学知识体系.
四、绘制生物简图使知识简约化、具体化
一、知识网络层级结构理论
19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J.D.Novak教授等人历时12年,根据奥苏贝尔意义学习、概念同化理论,开发了一种通过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连接,进一步形成命题和层级结构,以达到学习者与其在某一概念网络中的已有概念融为一体的知识网络层级结构理论。这一理论以概念图组成的网络体系为主,通过对已有的概念之间进行有意义的连接,构建成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图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了思考的过程和知识的关联,并引导学生有意义的建构。
知识网络图超越认知心理学中知识分类理论,并得到知识表征理论研究的证实。奥苏贝尔(Philp.B.H)关于人的学习认知理论认为,人的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而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当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他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取决于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上的同化。换句话说,知识的建构就是通过对已有的概念之间进行有意义的连接,构建成知识网络。
二、知识网络层级结构理论在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
1. 知识网络图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优于其它学科。1993年,奥苏贝尔通过研究证实:知识网络图在理科教学中作用优于文科教学,而在生物教学中作用优于其他理科。源于生物学科的知识网络清晰,逻辑关系明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知识网络图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学会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从整体知识框架中去把握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分析能力。概念教学本身就是初中生物中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利用知识网络图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概念的外延、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使学生可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克服一些学生单纯地将概念分割开来死记硬背的误区。
针对备战中考的初中生来说,根据初中生物大纲的要求:夯实知识点,通过知识连接点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从而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很明显,在生物复习课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知识网络层级结构理论将整章(整单元)知识点形成网络知识体系,利于学生弄清楚每个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新旧知识的关联和来龙去脉。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知识点记忆欠准确牢固、知识结构欠缺、逻辑推理差、试题题干信息获取能力障碍等等,以至于考试成绩提高屡屡艰难。
2. 知识网络图在生物复习中的融汇贯通作用。知识网络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跨章节的复习,将零散的知识整合在一张知识网络图中。比如,八年级上册生物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中涉及5个主题: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细菌、真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两章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点多而且易混淆,很多新概念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将零散的知识构建成体系,知识网络图就能帮上大忙。以细菌和真菌两个核心概念展开,利用对比的方式构建知识网络图,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如下图:
关键词:城市生态园林;可持续发展;生态园林绿地;乡土植物
1 城市生态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人口对土地、能源、生态环境等资源的不断耗竭,现代城市生态系统已变得极为脆弱,而可持续发展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沟通载体,能够实现城市向自然的适度索取与最优回报之间的均衡,是和谐社会发展必需的物质基础。另外,城市园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合理的设计将物种多样性的生态植群配置与城市人文景观环境融为一体,在实现生态园林城市以人为本、可持续良好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体现了人文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结合。
从本质上来说,城市经济无论怎样发展,社会怎样进步,人们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都没有消失。因此,生态园林应该以园林绿化为基准,以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单纯地要求城市绿化率或者人工景观的覆盖率是毫无意义的。
而目前,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存在着借城市绿化景观的名义,大量引入外来植物,并以此为基调组成城市绿地的事实。这种做法事实上并不能创建绿色环境,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作为生态园林基础上一种更高层次的城市建设,应该是一种低碳经济,能够更好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换句话说,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维护当地生态圈的基因和谐稳定,关键就在于保护和营造地域性植物群落为主的人文景观。
2 关于城市生态园林中外来植物种植的一些问题
2.1 外来植物随意替换乡土植物
首先,目前在有些城市绿地规划中,往往为了追求所谓的景观,而将地块的原生树种砍掉,重新栽植外来树种的小树苗或铺陈草皮。这无疑将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后果是随着原有树木的砍伐,原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原有生态链断裂,破坏了生态平衡。
其次,植物生长是需要时间的,而时间是不能用价值来衡量的,在这种动辄砍掉大树换小树的氛围中,很难想象除了在绿化规划预算中的字面绿化率外,城市居民何时才能在城市绿地的规划浪潮中感受到绿树的阴凉。因此,只有在保护好原有乡土树木环境的基础上,有科学依据地合理规划绿地种植,才能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良好发展。
2.2 生物多样性与外来植物选择问题
众所周知,城市绿地小环境的生态环境平衡影响着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而城市绿地环境的平衡发展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那么,要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是否就是尽量栽植多种植物种类与品种呢?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植被的初期构造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绿地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绿地后续生态系统的平衡变化”。这说明绿地的植物多样化种植应该是包括植物种植配置、地形、水体等景观要素在内的生物生态环境的优劣,而不单一是植物种类的多寡。
而在现阶段,有一部分规划属于在没有科学计划的前提下,随意地大量使用外来植物品种进行园林绿化的。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无法带来气候改善﹑保水持土等良性绿化功能,反而对生态环境带来破坏。例如,因用于斜坡绿化而被引进美国的日本产的葛藤(Pueraria lobata),因大量侵蚀原生生态环境而又无法抑制其生长,对当地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现在不单当地的原有植物逐渐绝迹,当地的原有动物亦纷纷灭绝,被当地人称之为“绿色之蛇”或“第一有害草”;又如北美原产的高茎一枝黄花(Solidagoaltis sima)作为花卉引入日本,同样是因为大量侵蚀原生生态环境而又无法消除,不仅其根部产生毒素影响土壤的可再栽植性,其花粉亦极容易造成人类鼻子敏感,结果只能是日本人民苦不堪言。所以,从长远来看,不经长期系统的试验研究,在城市绿地规划中,随意引入外来植物品种,不仅不能改善当地的景观环境,更有可能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
2.3 外来植物使用与节约资源背道而驰
植物也是生物,同样需要消耗资源。而已经几十代甚至几百代生长在当地的乡土植物,不单本身达到了利用最小资源消耗完成自身生存的基本要求,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们彼此搭配互补的植物配置方式。这种形式的植物配置已通过事实证明能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水文条件,并且还在适应的基础上使整体环境得到生态上的平衡。这无疑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将大大节约城市有限的生态资源。
而作为外来植物,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必须给予更大的资源消耗才能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是植物自身为适应环境生存而产生的资源消耗:“如台湾草,草坪热曾经风靡中国,不管处于何种地理环境,各地均不惜工本的大量栽植。有资料记载,虽然每1m2草坪全年的费用大约是一般绿地的50倍,绿地和草坪产生的生态效益比却是惊人的30∶1。”显然,草坪的大量使用不利于当地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应提倡和推广用乡土地被植物替换草坪,如用当地可自花授粉的地被植物或者是有一定观赏价值的乡土灌木。
另一方面,外来乔木与乡土乔木相比,也不占优势。像许多原产热带的树种,如大王椰子、假槟榔等,虽具亚热带风光,却根本形成不了绿荫,无法保证市民的遮阴需求。而且作为外来树种,往往需要特意对绿地土壤进行改良,追施肥料,否则无法保证建成后绿地上树木今后的生长,再加上植株因对气候的不适应,植株死亡率亦将较高。这一切无疑需要消耗当地更多的资源。
【关键词】认知冲突 高中 生物教学 应用
认知冲突是一种主体对新的知识和观念采取质疑甚至不接受的态度,在教学上,认知冲突虽然在表面上看来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认知冲突对于学生的学习却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这种意识冲突下才能更加激活自己的大脑和思维,对知识产生质疑以致加强对知识的探究。在高中生物这类理科性质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冲突更是一种有效的刺激手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一、增强认识力,提高学习主动性
在接触某一个新的知识时,学生由于不了解从而会产生一定的疑惑意识,这种疑惑也是认知冲突的表现之一。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拜托疑惑意识,增强学生的认识力,在不断了解和认识中消除这种疑惑,所以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来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主动性,自己先去试着消除对新知识的疑惑,然后再和教师一起进行深入探讨。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从生物圈到细胞”这一节内容,从课题中的“生物圈”与“细胞”这两个一大一小的概念中便可以知道生物知识的复杂性,学生在面临这种复杂性的问题时也会不自觉地有着排斥和恐惧的心理,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导致厌学的后果。教师不妨要求学生自己先在课下进行自我预习,对“生物圈”和“细胞”的内容形成自己最初的印象和认识,最后加强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这就是一种缓和认知冲突的做法,在学习自我学习过程中才会提高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也才会包容认知冲突,提高学习效率。
还比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个内容时,同样是关于“细胞”这个内容的学习,学生根据课题会产生疑问:这个承担者到底是什么?根据预习便能知道讲述的是关于细胞的内容,从而又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细胞会是主要的承担者呢?这一系列的疑问也是认知冲突所带来的,并且这些疑问会推动着学生进一步发展,帮组他们在学习中更加自主地区探究和认识,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也带动着学生更进一步地去了解更多的知识。在这样一种认知冲突的积极作用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发展才会更加深刻。
二、深化探究型学习模式
认知冲突的产生不仅需要学生自我学习,还需要学生们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不断建立认知冲突意识。探究型学习是一种对问题的探讨式学习,在学生一起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认知冲突就会不断放大,因为每个人有着自己不同的观念,在这种冲突下,学生们才会更加深入地去探索问题。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技术・社会”这一板块内容,有一个关于“DNA指纹技术”的课题。关于这个主题,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观点:DNA指纹技术是一个百利无一害的技术。针对这个观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进行讨论和探究,每个学生提出自己关于“DNA指纹技术”的认识。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有的会表明自己同意教师的说法,有的会指出教师说的太绝对,也有的会根据教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不管怎么样,在这种认知冲突的影响下,学生会不自觉地去了解和巩固教材知识,为了驳论也会加强自己对课外知识的了解,所以这样看来认知冲突促进了学生探究型学习的发展,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再比如“遗传密码的破译”这个内容,教师同样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要求学生根据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来提出新的观点,并且用理论依据去证实新观点的正确性。这个过程也是认知冲突策略在教学中的体现,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去寻找新的观点就是一种对认知产生冲突的行为,在冲突的激励下去寻找支持性的理论依据就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模式。所以可以看出在探究型学习过程中,认知冲突不仅推动着学生的认识提升,也激励着学生进行更加深层次地知识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三、认真思考,包容发展
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新知识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一定的抵触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方式就会让学生拒绝学习。教师除了进行正确引导外,还应该让学生逐步意识到包容性发展的重要,对新的观点和知识应该采取接纳的态度,然后再去不断探究,把陌生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通过思考去学习和认识。在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中的“生物科技与可持续发展”这一课题中,生物科技的应用对于人类生活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和改进。而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因为自身的经历或者一些阅历知识从而对这个观点产生质疑甚至否定,面对这个现象,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用一个包容的眼界看待这个问题,或许生物科技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弊端性,但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生物科技只要合理应用并不会造成太大问题。还比如“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这个课题,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常识从而对教材中提高的“转基因生物”产生质疑。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同样还是得才去包容的态度去思考问题,认真考虑“转基因生物”与“安全性”的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强化自己的认识。所以认知冲突在激励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时,教师同样还要首先告知学生要用包容的心态去接纳问题,认真思考,仔细判断。
【参考文献】
[1] 王天丽.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 西北师范大学,2005.
论文摘 要:由于高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除了市场需求方面的原因以外,还和大学生就业信息不健全、信息通道不流畅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建立一个健全的、完备的、高效的就业信息资源体系,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很有必要。高职院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中心,应积极地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服务。本文探讨图书馆在就业信息服务的作用,叙述了图书馆信息服务在大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做法。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的急速来临与社会大众对大学生精英认识的惯性矛盾,造成认识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以至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还具有教育功能。”图书馆是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要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开辟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的新领域,这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读者服务职能拓展的需要,是图书馆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1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强调“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国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机制,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几乎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难,与其信息的不健全、信息通道的不流畅有一定关系。在这种就业形势下建立一个健全的、完备的、高效的就业信息资源体系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主动地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
2 图书馆信息服务在就业指导教育中的作用和优势
2.1 作用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是教学的三大支柱之一,集现代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与设备、各种信息载体与获取途径为一体的信息采集、组织加工、保存与传播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以读者和信息用户为核心,拓展信息服务工作范围,主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这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对图书馆信息咨询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图书馆开展就业信息专题服务,开发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通过文献深加工而形成“综述”、“述评”,有助于大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动态信息。体现了“读者第一、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2.2 优势
2.2.1 信息资源优势
图书馆有采集实体文献资源和搜集虚拟信息资源的制度,能入藏与择业和就业指导有关的书刊、音像资料等;还能联系各类型人才市场和毕业生招聘会的组办者,索取人才招聘信息。这是图书馆开展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服务的资源保证。
2.2.2 网络资源优势
网络条件下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呈条块结构,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各类图书馆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构建了互助的协作关系,资源共享。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图书馆大多具备了较强的联网检索能力,毕业生可直接上网查找国内外就业信息。这是图书馆开展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信息网络保证。
3 图书馆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信息服务的内容
3.1 建立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服务中心
大学生信息素质包括对信息重要性和需要的知识,为解决面临的问题确定、查寻、评价、组织和有效生产、使用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图书馆要利用自己的信息、人员、技术、环境方面的优势,从多方面着手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重视图书馆资源优势的宣传,努力建设自己的网络主页,设指南性栏目、就业信息资源介绍、检索技巧导引、图书馆BBS等多方面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保证,要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必须具备充分的信息资源,从网络、杂志、报刊等处多方收集信息,评价和选择各类文献,实现合理馆藏,扩展学科信息知识的覆盖面。
3.2 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建设
就业信息包括就业政策信息、就业形势信息和人才需求信息。国家就业政策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需求情况而制定的就业行为准则,包括就业体制、程序、时间等。图书馆就可以向大学生们提供经整理的就业形势与政策信息,让他们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势,了解有关城市或有关单位接受大学生的政策条件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形势;根据最新就业信息,分析预测就业形势。图书馆应系统地整合学院的专业设置、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信息,结合企业用人要求等,建立就业信息体系,并与和其他网络系统联通,使就业的信息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和实用化,便于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地进行选择,更好地把握择业方向。
3.3 提供就业信息咨询
就业信息具有时效性、周期性、专指性、复杂性等特点,图书馆可以搜集相关时效性强的信资料,及时为学生服务。图书馆可以通过口头咨询、发放调查问卷、观察总结等多种途径主动了解学生的现时需求和潜在需求,做好相应记录,建立用户需求档案,及时进行分析总结。
4 图书馆为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的实践
4.1 加强就业文献阅读引导
(1)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开展阅读引导教育的基础,图书馆应根据各种反馈信息,完整系统地入藏大学生就业内容的书刊文献和网络信息,搜集和整理就业政策法规、有关就业的文献精神及职业需求的文献信息,要宣传和报道就业政策、求职信息,帮助大学生贯彻执行国家的就业政策,系统掌握大量准确的职业需求信息,订购专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报刊,在现刊和过刊阅览室中常年设置就业信息专题书架,专题书架实行开架阅览,通过阅读类似《成功心理与人才发展》、《择业就业:大学生求职指南》、《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剖析》、《当前大学毕业生低签约率的实证分析》、《经营自我与创造性经营》、《如何体现你的素质》、《企业招聘与企业文化的匹配探析》等资料,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素质。
(2)编制就业信息专题书目,并把馆藏中最新就业信息书目、索引和重要信息原文及时传到图书馆网页上,便于毕业生多途径查询。另外安排专人或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举办专题讲座、读者座谈,开展书评、评选读书标兵等活动,如,“信息素养在择业中的作用”、“个人素质与企业文化”、“网络环境下如何搜集和利用信息”、“如何适应大众教育下的就业形势”等帮助学生分析、预测本年度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掌握搜集最新就业政策信息的技能。
4.2 举办就业信息能力讲座,提高求职技能,提升求职效率
图书馆要完整系统地搜集、整合网络信息和视频资料,并编制专题视频目录,举办就业视频讲座和专题报告,加强就业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图书馆员要主动做好视频资料的导读,如“网络环境下如何搜集和利用信息”、“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技巧”等,帮助大学生提高求职技能和择业素质,写好求职信和自荐材料,客观地宣传自己和推销自己。图书馆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把静态文献信息与社会动态信息相结合,更直观地了解就业现状和人才需求,以提升大学生的求职效率。
4.3 网络导航
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图书馆具备了较强的联网检索能力,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获取能力、检索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训,网站上开设“就业教育”专栏,并成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主要窗口,可设“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招聘信息”、“求职信息”、“求职技巧”、“就业讲堂”等栏目,指导大学生系统搜集有关的就业信息,整理相关就业政策法规,解答大学生有关就业的咨询话题,为其选择职业提供合理化建议或可行性意见。将网内外的就业信息资料按著录格式标准化、检索点规范化,以及检索途径便捷化的要求;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书目数据库”,并根据毕业生的需求、本校学科专业和文献类型,有选择地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全文数据库”。该数据库通过校园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联结,供馆内外用户使用,促进就业信息资料网络化的共建、共享。
4.4 就业信息的加工、分类
就业信息资料形式多样,有成册的书刊型、报刊复印的零散型和网上下载的活页型等,收藏保管困难,也不利于应用。可采取以下方法加工装订:有关就业的政策、条例等指导性文献,以发表的时间为序装订成册;从报刊和网上收集到的零散信息资料,按就业的内容和类别进行装订。依据就业信息的内容性质,按《中图法》分类,再根据信息产生的时间作书次号,把相同内容、类别的信息资料集中在一起,并按时间先后排序,以便于毕业生按类别查阅特定时间的信息资料。
4.5 分层次提供就业信息咨询
图书馆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其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1)辅导性咨询。根据毕业生需求,咨询馆员辅导毕业生查找和利用就业文献信息,并解答问题。(2)指导性咨询。即以个体为对象,咨询馆员将毕业生引向信息源,指导其查阅各种就业信息资料。(3)检索性咨询。一般有两种取向:一种是数据、报摘类信息检索,包括招聘人数、改革要点、就业趋势等;另一种是文献,全文类信息检索,它需要从目录、题录、文摘、索引等方面进行系统检索,提供咨询服务。
5 结语
图书馆既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学习资源中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服务,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就业信息意识、确立择业竞争意识,端正择业就业思想的过程,也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色服务。建立一个健全的、完备的、高效的就业信息资源体系,积极主动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帮助。通过图书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实践:阅读引导;举办视频讲座,实施网络导航,重视就业信息的搜集、加工、分类与利用;开展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方式,使图书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走出一条信息服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 郭平.大学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及策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