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逻辑学的发展史

逻辑学的发展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逻辑学的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逻辑学的发展史

逻辑学的发展史范文第1篇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成熟和完善起来。90年代中后期,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开始被环保界人士引入我国。

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国内学者在定义时,大都把国外的基本定义――“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作为关键词,但在进一步解释时,由于各自的认知和阐述的角度不同,给出的概念也不相同。据不完全统计,关于循环经济的定义有40种之多。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同志2004年9月27日在“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讲话,其中对循环经济的概念给出了一个明确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本报告认为这一定义是迄今为止最接近循环经济本质、最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概念,因此,本报告把马凯同志关于循环经济的定义作为我们的基本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论述。

上述概念包含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本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这里,“循环”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而言的。线性模式中物质的流动方向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循环经济模式中物质的流动方向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2、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1)“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3R原则)。“减量化”(reduce)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再利用”(reuse)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资源化”(resources)是指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2)循环经济的框架和基本模式。循环经济在微观层面上,要求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减量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并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循环经济在宏观层面上,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和完善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具体地说,在产业体系上,包括了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体系;在流程上包含了生产、消费和回收三大环节;在纵深层面上,包括了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

西方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

①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②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③在社会层面上废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提倡节约型消费模式和“可持续消费”理念,建设节约型社会。

④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如日本政府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形成,提出了到2010年要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资源投入产出率比2000年提高40%,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40%,废弃物最终处置量减少50%。

3、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主要途径

循环经济的创立和完善过程就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①循环经济范式扬弃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认为人类应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负有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使命。②循环经济主张重新认识自然资本的作用,“末端治理范式”利用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加工资本开发自然资本,而循环经济从强调重视提高资源生产率,将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作为“资本”和“生产要素”纳入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中。③倡导人类福利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正。④循环经济模式主张将制度、体制、管理、技术、文化等因素通盘考虑,在道德规范、政府管理、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观念的创新,以实现积极、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途径。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挥霍资源的高消费(浪费)拉动经济增长。西方古典经济学早有“节约导致衰退(如蜜蜂寓言),奢侈浪费带来繁荣(如碎窗理论)”的理论倾向。当代宏观经济学的“消费拉动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就业机会”逻辑线索,一方面是以所有权和分配不公制度为前提,同时也是以假定资源节约原则和繁荣目标的替代关系为前提。而可持续发展要“兼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要求改变大众传统的消费意识,本身包含着对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冲击。这可能是比范式革命更深刻的理论挑战。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从总体上仍没有脱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模式,这对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成严峻的挑战。

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

(1)资源、能源严重短缺

我国资源、能源严重短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水资源。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4,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有10个省(区、市)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目前我国662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 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②土地资源。2000年,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分别不到俄罗斯、美国、印度的1/8、1/6、2/3。

③矿产资源。按已发现的(171种)和探明储量的(158种)矿产资源看,我国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排名第53位。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④森林资源。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蓄积量仅为0.128公顷和9.048立方米,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和1/8。

⑤能源。我国常规商品能源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0.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要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困难。

(2)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

①资源产出率低。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GDP总量为1.4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31%、钢铁27%、氧化铝25%、水泥40%。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②资源利用效率低。能源转换效率:我国单位GDP产品的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的效率约为34.3%,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效率水平为41%。单位能源效率(GDP/kg标准煤):1999年,我国这一指标是0.81美元,日本5.58美元,法国3.24美元,韩国1.56美元,印度0.72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如风机、水泵平均设计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5个百分点,系统运行效率低近20个百分点。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

③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我国木材综合利用率约60%,也比发达国家低20个左右百分点。

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2003年我国钢铁工业废钢利用量为5800多万吨,占粗钢产量的比例为2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3%;再生铜产量93万吨,占铜产量的22%,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7%;再生铝产量145万吨,占铝产量的21%,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0%。轮胎翻新量仅占新胎产量的4%,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0%,其中轿车轮胎基本不翻新,而欧盟翻新率达18.8%。此外,我国每年还有大量的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3)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日益严重

①水污染。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达到460亿吨。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机污染普遍,生活用水源污染日益突出。

②大气污染。2003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159万吨,居世界第1位。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地面积的1/3,已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等多个酸雨区,尤以华中酸雨区为重。1999年对我国338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统计结果表明,66.9%的城市超过满足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级标准,其中超过三级标准的有137个城市,占统计城市的40.5%。

③固体废物及城市垃圾污染。2002年,全国660个建制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36亿吨,集中处理率仅为54%。1999年固体废物总产生量为8亿吨,其中包括许多危险废物。

④土地污染和退化。化肥农药运用不合理。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安全施肥上限的2倍,中东部地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占灌溉面积的20%,全国受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的耕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1/5,土地退化日益加剧。我国“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面积达1.35亿公顷(20.25亿亩),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3000万亩)的速度增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同时全国每年新增1万平方公里(1500万亩),引起河湖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39.30亿亩),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369万亩)的速度扩展。

2、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大有可为。如到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降低到1.54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以内。又如预计到2015年我国木材供需缺口达1.4―1.5亿立方米,如果木材综合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就可弥补供需缺口的30%。到2020年我国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节电1365亿千瓦时,节水9100万立方米。

(2)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缓解对国外资源的过分依赖。预测未来15―2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大量利用国外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缺口是必然的。但是全球资源也是有限的,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可采储量,其静态保障年限分别仅为40年和60年,我国正面临现实的能源危机。又如世界探明的铜的经济可利用储量为3.4亿吨,我国未来20年铜的缺口为6000万吨。如果世界其他地区也照此速度消费,20年后全世界将无铜可采。

大量进口存在市场和价格风险、运输能力的制约和进口安全保障等问题。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大宗原料进口迅速膨胀,对世界市场构成不可忽视的冲击。面对强国对我国的遏制,面对全球日益紧张的资源形势和由此导致的国际政治的复杂化,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型,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减缓对国外资源需求的过快增长。

(3)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就业率。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的潜在价值,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能够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同时,与循环经济相伴生的环保产业和资源回收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据2002年统计,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有5000多家,回收网点16万个(未登记注册或临时的回收网点有近40万个),回收加工处理工厂3000多家,从业人员140万人。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数字将成倍增长。

(4)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已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入45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

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据有关部门测算,受大气污染影响,我国大约有1亿多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因空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1500万人患上支气管炎。水污染成为一些地方疑难怪病和职业病产生的重要原因,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从源头控制污染,能够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5)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循环经济的发展,将引导新能源装备、工业节能和“三废”回收等技术装备工业、新型民居、交通运输产业以及资源再生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这为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成本提供了技术和装备保障。

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如欧盟在2003年2月,颁布了《废弃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和《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规定:从2005年8月13日起,生产者负责回收处理废旧电子电器设备;2006年7月1日开始,在欧盟销售的10大类100多种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铅、汞、镉等6种有害物质。欧盟的两项指令所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我国电子电器设备产品,还涉及到零部件、原材料行业,基本覆盖了我国对欧盟出口的所有机电产品。目前,我国已成为“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非关税壁垒,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1、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实现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基本原则。①政府规制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依法管理和政策激励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中介组织和消费者的积极作用。②发展循环经济和发展知识经济相结合。③要以系统工程的思想指导循环经济发展。④实行渐进发展和跨越发展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推进策略。⑤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2、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

根据上述我们对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应在下述四个领域:①资源瓶颈领域、战略矿产领域、优质资源领域;②高耗能、高污染、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领域;③参与国际竞争的生产领域;④对公共生活和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的领域。

具体说来,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重点分布在如下行业和领域中:①工业生产的重点行业:冶金(钢铁)、电力、化工、煤炭、有色金属、建材、造纸、食品;②再生资源领域:废旧汽车、废旧机电、废旧家电、废旧橡胶、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中水回用;③农业领域: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

3、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1)促进观念转变,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辨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辨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有系统、有组织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快观念的转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起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应在三个层面进行立法:第一层面是基础法,例如日本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德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一般包含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责任、权利、义务的规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第二层面是综合性领域的法律,例如日本的《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如日本的《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等。主要是对每种产品生产、回收制定具体的技术、目标要求。建议首先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法律――《循环经济促进法》,根据这一基础性法规抓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包括《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

(3)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从制定“十一五”规划开始,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在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快研究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并把主要指标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

(4)深化改革,建立配套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①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②补贴改革。取消扭曲能源、资源价格的补贴,利用“绿箱政策”和《反补贴协定》,对农业的科研服务和结构调整、对企业技术改造进行补贴。利用“黄箱政策”规定给予发展中国家特殊差别待遇,对生态农业投资给予补贴,对从事资源收集和回用的中介机构和环保产业给予一定扶持。③税费改革。其一,建议国家提高企业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实行多因子收费,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进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减少污染排放。其二,建议国家对企业征收新鲜材料税和产品包装税,促使企业少用原生材料。其三,建议国家征收特别消费税。对散煤、含铅汽油等不利于环境的能源,一次性木筷、塑料包装袋等征收特别消费税。其四,推动居民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其五,建议全面实行电池、有毒有害物质的包装物或容器、非日光灯管、饮料容器等的押金返还制度。④建立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推动政府绿色采购。推动企业进行IS014001体系和环境标志认证。通过政府信息网站和媒体,定期公布通过认证的企业和产品名单。⑤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⑥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⑦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研究制定有利于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弃物,延长产品使用周期的产业链条,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逻辑学的发展史范文第2篇

怎样才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呢通过学习我认为:

第一,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切实防止片面和单打一,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

第三,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果,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应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好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条件和空间.

第四,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各方面工作.关键是要结合实际,注重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更快更好的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我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呢

第一,我要按照科学,客观规律来办事.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要全力以赴的去做,不符合的就要毫不迟疑的去改正.

第二,我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依据,尽量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帮助,切实帮助残疾人解决好各方面的困难.

第三,我要在脑海中牢固树立节约的观念.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我要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头做好不浪费一张纸,一度电,一粒粮食.

第四,要牢固树立环保的意识.这是全球公民的共同责任,因为人类生存的地球是唯一的,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

护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一旦人类必要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人类不久必将失去活力,必将是自食恶果,走向灭亡,那么我们如何谈生产,如何谈发展.因此,我们要带头去保护,宣传爱护身边的小环境开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也积极的加入这个环保队伍中来.

逻辑学的发展史范文第3篇

逻辑思维是人们根据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应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通过逻辑思维,能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思维对高中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逻辑思维的训练依赖于具有逻辑关系的学习内容,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训练逻辑思维的资源,但需要教师进行二次开发与整合。

1 课堂教学中的逻辑缺失现象及原因

笔者最近听过几位教师讲“基因在染色体上”,总觉得蜻蜓点水,错失了经典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虽然他们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基本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思路,但存在共性问题:① 教师没有让学生经历提出假设的分析推理过程,把萨顿假说和摩尔根假说简单地强加给学生;②过于简化假说的验证和分析,对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分析过于浅表,照本宣科,甚至讲错。例如一位教师直截了当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萨顿假说吗?”学生的沉默让教师接着搭建台阶:“如果将某种性状与性别联系起来呢?”学生继续的沉默逼迫教师呈现“真实”材料:“为了证明这个假设,摩尔根就做了……实验,请大家分析……”下课了,学生一脸茫然走出教室。反馈表明,学生既不能提供充分证据对“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事实做出科学的解释,也没有体验真正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过程。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原始形态的学科知识的忽视或者严重缺失,只能顺序地将教材内容在课堂串联起来。

2 理清教学内容的逻辑,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前提

通常情况下,教材的正文内容大多是学术形态的知识,省略了知识产生的背景和过程。教师需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次开发和整合,理清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例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内容,是围绕染色体学说的建立、完善和应用组织教学内容的(图1)。

从知识学习层面上,该内容非常有助于学生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进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和综合应用;从能力培养和科学方法训练层面上,该内容突出地体现了自然科学的特点,即结论背后的观察、实验、分析、推理、验证的逻辑思维程序,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材料,而且有助于学生认识科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完善以致应用的过程。然而教材在呈现内容时,首先直接介绍了萨顿提出假说的过程,后面对摩尔根假设的提出以及测交实验的介绍都过于简化,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简单告知,将导致学生机械学习,模糊理解。而这些内容恰恰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体现探究过程严密逻辑性的绝好材料,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

知识的构建和思维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学习主体的认知过程中,是别人替代不了的。完全经历真实过程不可能,至少一个缩略的过程是必须的,这个缩略的过程就是教师根据原始形态的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转化成教育形态的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教师有必要澄清教材中隐含的、对探究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问题。例如,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与萨顿假说有什么关系?摩尔根在什么情境下提出“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没有等位基因”?测交实验是怎样充分证明“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这一假设成立的?果蝇眼色的测交实验与孟德尔豌豆测交实验结果有何不同?在相同的情景下学生会怎样思考,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思考空间?

3 按照内容的逻辑组织学习和探究,是有效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保障

本节内容中,染色体学说的建立过程(假设的提出和验证)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

3.1 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自己的假设

3.1.1 复习基因和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激活认知基础

学生已经学过了基因的传递规律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简图表示含有一对遗传因子、两对遗传因子的细胞产生的配子类型,以及一对同源染色体、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产生的配子类型。这是学生分析推理的基础。

3.1.2 客观推理,提出假设

根据直观的简图,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比较图中基因和染色体的传递规律,你有什么发现?对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可以做出怎样的推理?”实践证明,学生并不能快速地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比如字母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字母与染色体究竟有什么关系,学生没有清晰的认识。但是学生还是很容易发现图中基因和染色体在传递过程中的平行关系,自然地会想到二者存在必然的联系。究竟是什么关系?理论上存在三种可能:基因就是染色体;基因在染色体上;染色体在基因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将萨顿假说简单地强加给学生。

3.1.3 理性思考,聚焦假设

充分假设可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但是对多个假设进一步分析,聚焦最大的可能性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在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以上三种假设究竟哪一种可能性最大?你能提供哪些事实依据?”综合学生的反馈进行小结:① 从数量关系看,一种生物已知的基因数量要远远多于染色体数量。例如,人类细胞核有46条染色体,但是已知的基因数量达2万多个。② 从大小看,光学显微镜下已经观察过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但不能看到特定的基因,这说明基因可能以某种形式存在于特定的结构上。③ 从对基因的特定操作来看,将某个基因整合到异种生物的染色体上,该生物会表现出特定基因控制的性状。这些事实依据是聚焦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假设的基础,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个过程体现了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2 还原实验和思考的过程材料,为验证假设提供依据

3.2.1 分析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发现新问题

生物学发展的历史中,究竟是怎样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这是很多科学家执着地研究和思维碰撞的过程。教师呈现遗传学家摩尔根的实验材料及杂交实验图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分析该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学生能够得出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同时也会发现问题――白眼性状为什么只出现在雄性个体中。

3.2.2 补充必要的实验,为学生做出“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假设提供依据

按照目前的知识储备,学生没有能力对“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性个体中”做出合理的解释,需要新的假设。提出新假设需要新情景,因此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图解及其与性别决定的关系是提出新假设的基础。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尽管有果蝇杂交实验结果及果蝇染色体图解,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要提出“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其等位基因”的假设仍然很困难,基本上还是以教师的讲解告知。事实上,教材中有这样的描述:“由于白眼的遗传和性别相联系,而且与X染色体的遗传相似,于是,摩尔根及其同事设想……”这说明摩尔根做出相应的假设也并非轻而易举,而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同事间思维碰撞的智慧结晶。“白眼性状的遗传与X染色体的遗传相似”是提出新假设的关键,因此很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还原学生思维的空间。

① 教师呈现果蝇染色体图解,感知性染色体传递规律的研究结果:已知果蝇性别决定方式,雌果蝇有两条X染色体,雄果蝇有XY染色体。雄性后代从母本得到一条X染色体,从父本得到一条Y染色体;雌性后代分别从亲本各得到一条X染色体(图2)。

② 补充介绍摩尔根的关键实验,感知果蝇眼色遗传的规律。摩尔根及其同事在后续大量的果蝇杂交实验中,发现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结果。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后代果蝇的性状表现有什么规律?

③ 比较、分析、归纳,做出假设,启发学生思考:“比较性染色体的传递规律(图2)和果蝇眼色性状的传递规律(图3),有什么发现?”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不难发现,雄性后代从母本得到白眼性状的遗传规律与雄性个体从母本获得X染色体的遗传规律非常相似,因此提出假设:“控制白眼性状的基因很可能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没有其等位基因”。这样的假设才是有根基的假设,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3.2.3 充分讨论测交的正反交实验,得出科学结论

利用假设很容易解释上面的两个杂交实验结果,关键是怎样设计实验验证假设。这里,测交有两种不同的方案,一种是白眼雌蝇与F1红眼雄蝇杂交(图4),一种是白眼雄蝇与F1红眼雌蝇杂交(图5),即正交和反交。这两个测交实验的结果是不同的。只有第一种方案与摩尔根的实验结果相符合。学生通过分析测交的正交和反交结果的不同,并与孟德尔的豌豆测交实验正交和反交结果相比较,才能真正将白眼基因定位在在X染色体上而非常染色体上,进一步深入理解孟德尔设计正交和反交实验的用意,体验科学研究方法的严密逻辑。

4 梳理思维过程,形成思维框架,促进逻辑思维习惯的形成

逻辑学的发展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创业;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293-01

随着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提升,愈来愈多的大学生开始投入到创业之中,而电子商务则成为了一种非常好的创业形式。由于电子商务的大力推广,网络创业已经为社会大众所熟知。网络创业凭借其成本低廉、入门门槛较低等优势已跃升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现实中的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却并不容乐观,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探析。

一 大学生网络创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1.资金匮乏

由于大学生尚无固定工作,其衣、食、住、行均要依靠家人,完全缺乏经济来源,同时,许多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相当一般,由此而导致一些大学生虽有网络创业的热情,但是却缺乏网络创业的启动资金。

2.项目选择不当

网上市场实质上是一个世界性市场,其竞争异常激烈,因而选择优质的创业项目,是成功的关键要素。在投资创业之前,就一定要对本行业市场进行全面了解,对社会及大众消费进行深入分析。网络创业同样需要网上经营场所、管理、营销、物流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并要对自身经营的产品价格、特征与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介绍。所以,假如在创业之前没有对创业项目的发展方向以及市场定位等实施全面策划,就很容易为市场所淘汰。大学生创业者往往不缺激情,但是却普遍缺乏经验,在项目选择上就会较为盲目,特别是在实施项目前未进行分析与调研,而是凭借一时冲动就选定某一项目,却不考虑该项目是否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3.时间与精力有限

大学生群体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其主要时间应当花费在课堂学习上,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了充分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创业。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好学习与创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于网络创业而影响学习者比比皆是,甚至有一部分人为此而选择退学。

二 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发展趋势

1.想方设法,积极筹措网络创业资金

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觉得资金是自己投身网络创业的最大障碍。缺乏资金,即使有再好的创意也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经营利润。笔者觉得,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积极筹措网络创业资金:一是通过打工筹集创业资金。大学生可通过在业余时间做家教等方式,为自身创业积累必要的经济基础。二是找同学合伙经营。大学生的小成本创业完全可以召集数名兴趣想投的同学进行共同集资,从而实现在网上开店的梦想。三是积极寻求父母的资金资助。主要是指通过父母所投入的创业资金支持来实施网络创业。四是形成创业资金支持机制。大学生创业往往会由于自有资金过少而遭至失败。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应当积极要求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的大学生群体网络创业资金支持机制,其重点就是要成立基金扶持体系。为此,政府部门要通过财政拨款支持、社会募集等形式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并且鼓励各家金融机构尽可能地为大学生创业者们提供低息贷款与简化贷款审批流程。同时,高等院校也要结合实际,拿出资金来支持大学生网络创业项目,特别是要重点扶持前景看好的创业项目。

2.深入分析,对网络创业项目实施合理定位

一是大学生群体要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以及兴趣爱好来研究市场,从而选择最为合适自己的创业项目,明确自己是要在专门进行某种商品交易的电子商务网站中经营,还是在满足于人们交友及游戏需求的社交网站中经营。在这一过程之中,一定要对本行业特点以及消费人群加以分析,从而发现市场中的空白点,并且尽可能地避免在盲目地投入到某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领域之中。二是要对自身选择的领域进行合理的定位,实施差异化竞争,从而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积极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比如,文艺、小资、优雅是豆瓣网自从创办以来就始终坚持的品牌特点,其中的豆瓣读书、豆瓣电影及豆瓣音乐等版块均在诠释着这一品牌理念。对互联网企业而言,坚持一个清晰而独特的定位,则是改变客户购买倾向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三是网络创业项目需要合理的策略加以支撑。面对着不同的购买群体,应当提供其所需要的合理商品或者服务。由于各类不同的消费群体在需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大学生网络创业者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一定要明确针对目标客户的切身需求,这样才能获得收益。

3.注重应变,依据客户习惯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根据一项统计,淘宝网上客户流量最大的时段为下午两点至五点、晚上七点至十点,由于下午这一时间段大学生创业者们可能还需上课,因此,利用好晚上那个时间段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由于上课的原因无法保持时刻在线,就应尽量保证手机开机与旺旺在线,并设置好相应的自动回复。假如是数人合开一家店铺,就可通过轮流值守这一形式以求增加在线的时间。

综上所述,鉴于近年来网络技术的不断改进,已经有愈来愈多的客户者开始喜欢并迷恋上网络购物,网络市场具有非常大的潜力,这就为面临着巨大就业压力的大学生群体运用网络实现自身创业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大学生们不能只依靠激情进行创业,而是应该全面分析网络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各类现实问题,并加以妥善处理,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大学生们的网络创业中的成功机率。

参考文献

[1] 郑传洋.大学生网络创业可行性途径[J]. 文学教育,2008(2)

[2] 周艳.大学生网络创业现象调查及浅析[J].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

逻辑学的发展史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 在新的科技革命中,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给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效益,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影响。从大学生的视角去分析网络技术所产生的一系列去社会化作用,重审网络技术发展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帮助大学生理性认识网络技术的发展。

1969年11月21日,6名科学家聚会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观看到一台计算机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斯坦福研究所的另一台计算机联通开始,就揭开了人类网络社会的序幕。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产物,今天,互联网络可以说已经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一、二十年来,随着全球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普及,原先仅存在于科学家或计算机从业人员之间交流的网络,现在已成为普通人日常交往的一种方式了。

一、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作用

近年来,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已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及行为。在强调网络技术在社会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今天,人们也容易忽视网络技术另一个方面的作用,其主要结果是使人脱离社会并祛除社会化的影响,原因在于现代的网络技术及其活动本身具有某种非人、不自然的因素。大学生是最先接触和接受网络的群体之一,因而,他们所受到网络的影响也就最早、最普遍。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通过网络可以便捷地获得信息和服务,但同时网络的无界性和隐蔽性也给大学生的社会性起到一定的反作用,即去社会化作用。

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去社会化作用的表现

1、脱离现实,退缩孤僻。

生活是真实的也是复杂多变和充满矛盾的,而网络则是虚幻的和充满自由主义的。有些大学生由于缺乏必须的知识、能力和健康身心,面对现实生活缺少进取神和战胜生活困难的决心与信心,从而一味地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在虚幻的“社会”中寻找自我,满足自我,甚至是麻痹自我。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虚幻的对象身上,交往成了一厢情愿的随心所欲,满足于“神游世界”,让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信念、理想成了断线的风筝随“网”飘摇,结果是一步步地远离生活,脱离现实,面对困难退缩孤僻,渐渐地由回避到惧怕与人交往,最终产生孤僻症。

2、行为的自我约束力下降。

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建立的原始基础是“真诚”,它要求交往双方必须要有必要的责任感、道德感和信誉感,在行为上必须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但是在实际的网络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网上行为的诚信度却很低。调查表明,经常或有时“不用真实的个人资料在网上结识网友”的大学生占到41.4%;有23%的大学生认为“浏览网上不良信息没什么”;有24.8%的大学生对于“在网上任何活动都是顾虑很少的”。可见,部分大学生在网上的自我约束力是很低的。在这样状态下的网上交往给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是不良的影响,久而久之,会使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养成无视责任、放弃道德、不讲信誉的恶习带到现实的人际交往之中。

3、造成网络精神疾患。

“进入信息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将生活在两个‘社会’之中。一个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物质世界,一个是数字化数据构成的虚拟世界,即网络空间或赛伯空间的世界。”“人的许多需求必须在物理空间得到满足,任何企图‘抛弃’物理空间的想法都是错误的。这就要求现实中的人的生存要保持健全人格就必须处理协调好网络生存与物理生存的关系”[1] 。这段论述很好地阐明了人类面对网络世界应该采取的理性选择。现实的状况是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理智地处理好“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关系,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因过分沉溺于网络所营造的“虚拟现实”中不能自拔,从而呈现出实际交往能力下降、思维迟缓、食欲不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现象,出现严重的网络精神疾患。甚至因长期沉醉于电脑世界而失去与现实生活交往的能力。与之相随的是“信息疲劳症”:健忘、头痛、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一切都会对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造成严重影响。

4、沉溺于虚拟角色,容易出现与现实角色相悖的多重人格冲突。 转贴于

“在internet的虚拟世界里,有思想的个体往往成为一条条奴隶式的网虫,即使沟通方便,却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深交,亦缺乏人性欣赏的体会。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个人在这里无需负担任何社会责任,也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看上去的确是更加自由,然而其性质则是一种消极自由(Passive Freedom)。”“当人的精神一无凭籍的时候,生命就将失去意义与价值,随之而来的是人生苦闷感、孤独感和虚无感笼罩在个体的心头,挥之不去,形影相随”[2] 。在上网的大学生中同样面临着此种问题。有的大学生整天沉溺于网上交际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表现出脱离现实、退缩孤僻、耽于空想的行为特点,严重者甚至出现网络孤独症;有的大学生过度沉溺于在网上扮演“虚拟角色”,以致与现实角色之间出现二重或多重人格冲突;有的大学生由于不愿直面生活困难或挫折,总企盼到网络世界中去寻找精神慰藉,现实生活中的他与网络中的他是相互背离甚至相互矛盾的。把在现实生活中隐藏起来的“自我”在网络中表现出来,“男扮女装”、“网络黑客”、“游戏情感”、“反叛社会”等各种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大学生把上网聊天当成发泄情绪的“有效途径”,在网上信口开河,脏话连篇。因为行为与思想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空间中常常表现出抵触和矛盾,一部分大学生人格出现裂变。

三、大学生应理性认识网络技术的发展

作为一种新技术革命,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以计算机为载体所连结起来的网络世界,使人与机器所原有的对立状态得以融合,人性化的界面让人与机器有了对话感和亲密感,没有了原有的一切障碍,时间被缩短了,距离被拉近了,文化在此交融了,虚拟生活的出现让人们超越时空的限制去感受更加丰富多彩的事物。就网络人际交往而言,它所创设的无限扩大的交往空间和话语空间让社会个体从中感受到自由和安慰,它所发挥出的社会矛盾缓冲器作用有助于组织和社会内部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它所具备的社会监督职能使社会管理成效有可能取得更快的提高。网络人际交往的程度和质量对现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和发展方向都会产生不可小视的重大影响。但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表明,人类社会总是在二律背反的矛盾中前进的,一方面是在改造自然与社会当中取得巨大的历史进步,而另一方面却又要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将其与地球上其它种群区别开来并成为“领导者”的力量源泉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在网络时代中,如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是一味地宣扬网络对人类社会化的积极作用而忽视其必然存在的消极影响,那么同样会让人类在未来的某一刻遭受处罚。

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探索精神突出、求知欲望强烈的群体,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何,交往质量高低将会对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格构建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何在发展信息技术的同时造就出具有责任心,敢于负责、精明能干又富有人情味的人格,具有深刻感受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培养具有全面的、健康的社会化属性的大学生,这是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