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与文化资源的区别

文化与文化资源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与文化资源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与文化资源的区别

文化与文化资源的区别范文第1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推动科学发展面临的任务也有所区别。只有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真抓实干,才能有效推动科学发展。××省××市××区是一个古城区,土地面积有限,自然资源匮乏,但文化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近年来,××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推动科学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充分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

坚持文化立区,增强发展动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区提出文化立区的发展战略,制定了文化××行动计划,积极打造文化××品牌,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具体措施是:以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为龙头,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文化含量,大力发展以智力、创意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商贸等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提升文化品位,优化发展环境。实现科学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如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区立足于文化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坚持从提升文化品位入手,注重在城区改造和建设中融入文化内涵,在城区管理中注入文化因素,努力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良性互动的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城区改造和建设中,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累计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改造和建设一批重点基础文化设施,既保护了古城风貌和格局,又拓展了其功能和作用;在社区综合整治与背街小巷改造等工程中,利用设置文化标识、增加文化元素等形式,彰显人居环境的文化特色;在城区管理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平安综治等工作的数字化、网格化,提高城区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推进文化惠民,共享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围绕这一目的,××区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努力让广大市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广大市民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活动场所;成立××艺术团、爱之声合唱团、吴门艺术团、蒲公英艺术团等文化团队,举办××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节、民俗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广泛参与,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文化与文化资源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结构的发展调整,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越来越专业的技术型适用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目标构建发展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职校园文化,是更好的为企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而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构建影响力也非同小可。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高职校园文化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结构及院校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凸显的地位,其内涵,说法很多,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在此所探讨的是在校园文化这个大概念之上所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文化载体与概念。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是学校的“意识形态”。主要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部分组成。高职校园文化主要是讲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得到师生员工普遍认同的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其中,行为文化很重要,这几方面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高职院校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高职校园文化的功能。高职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主要具有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控制功能、辐射功能等。其中教育、导向和凝聚功能是主要功能。也是形成校园良好氛围的核心。(3)企业文化的内涵。首先,企业文化是由许多方面所构成,不是随时可以形成和改变的,它要通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其次,企业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别,只要能给企业带来生机或促进企业发展的就是企业所需要的文企业文化。我们再次主要是指企业在日常事务中用来进行管理的,并在其所适可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得到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并且能够贯彻执行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管理方式、用人机制、共同信念和凝聚力。其中,经营理念是企业的核心。使其能够立足并长远发展的基石。(4)企业文化的功能。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壮大之后,都要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因为企业文化所呈现出的与企业不断发展和变革相适应的各种作用。那么企业文化的功能是什么?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是导向作用,即用人性化管理方法将员工个人目标引导到企业目标上来。第二是凝聚作用,企业文化能够提供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够吸引人才。第三是约束作用,合适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优势减少不良习性对企业的影响。第四是促进作用,企业文化可以促进经济效益,或者说有助于促进经济效益。第五是激励作用,激励下的企业文化为企业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环境、激发员工拥有主人翁意识,增强参与感,使他们能够为企业释放能量,积极为企业做出应有的贡献。第六是辐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积极正面的引导企业形象,而优良的企业形象则能够在企业带来正面效应和积极地连锁状态反应。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日常发展中看似并不相关联,但二者既有相似点又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似点。首先,在建设主体上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管理文化,都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其次,在功能上都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再次,意识形态上都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最后、在性质特征上都具有普遍性、差异性和适应性。(2)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第一,校园化建设主体是师生员工;企业文化的建设主体是是企业员工。第二,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其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其最高目标是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第三,在建设目标上,校园文化建设途径主要是通过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加强和引导社团建设、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塑造学校良好形象几个环节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塑造企业形象、树立企业的价值观、培养团队精神、造就企业家队伍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第四,从本质上说校园文化是一种研究文化,程序文化,似于一种事业单位文化,并且是一种使命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实践文化,是一种生产单位文化,是非程序文化,更是化是一种责任文化。

三、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促进功能

(1)在人才教育上。一是可以激发学习热情,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以及企业文化,亲身体会到企业与企业、企业人才与人才之间激烈竞争的现实,而企业精神只能够积极进取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引导和促进高职生成才;二是可以塑造良好品德,企业文化的精髓在于“质量第一”、“信誉为本”、“顾客至上”并把它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它有利于纠正学生认知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2)在实践认知上。一是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建立校企合作可以让不谙世事、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的学生提前接触实践工作,熟练一定的业务技能,等于提前做了培训,便于今后求职发展。二是可以培养创新精神,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直接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才能在人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受到企业的欢迎。所以,高职生需要不失时机地参与到企业文化的活动中去,提升自我,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特别是那些重视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企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与融合,能使高职校院的学生真正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和信心,提升和增强他们的创业素质和能力,有利于高职生创业。

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影响

(1)在组织管理上。二者都是以人为着眼点,凝聚人,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学校培养人才是为了更好的为企业输送,企业在各种竞争中,要想更好的发展,人才的竞争与利用是关键的一环。所以,学校与企业在这方面能达成共识。(2)在目标建设上。校园文化建设要适用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在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既要融合企业文化要素,企业文化影响又要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因此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和无缝对接是大势所趋。(3)在文化内容上。二者具有相融的文化内容。校园文化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校如家的习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在学习和活动中形成竞争意识、主人翁意识及参与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养成效益观与经济观等等。在学校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然后走进社会,融入到各个企业中,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并将进一步接受企业文化的影响,责任心、团结性、合作精神等。

因此,校园文化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企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升华。高职院校有必要提供平台,营造高职校园文化,为学生从校园人平稳地过渡为企业人做好充分准备。企业文化有必要走进校园,实现二者的对接,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融合,最终使得在这种氛围内培养出来的校园人在走出校门后顺利过渡为企业人。

参 考 文 献

[1]朱发仁,傅新民.“校企结合”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J].职教论坛.2006(6)

[2]肖晓春,晏萍,吴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撞[J].科技创业月刊.2005(7)

[3]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王锋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5]张莉.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企业导报.2009(2):186

文化与文化资源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国有企业

伴随着国有企业改制进程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鉴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联系,通过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已经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二者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性质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从而促使树立员工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讲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的范畴,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文化概念,局限于企业内部,其目的是让员工自觉遵守企业制定的行为规范。其次,二者内涵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主要是对员工进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同时对员工在工作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是对员工进行企业价值观、企业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具有鲜明的企业特色。最后,二者工作开展方式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一般是由国有企业党的组织部门负责,主要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而企业文化建设一般是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靠的是正强化和负强化两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2.二者的联系

首先,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无论是企业文化建设还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二者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相同的,即二者工作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需求,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之中。最后,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相辅相成,企业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深入细致思想工作强有力支撑,而企业文化建设又会反过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二、从企业文化角度出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1.企业管理发展趋势的要求

企业管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行为科学,从行为科到人本管理、权变管理,管理实践的每一次革新都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模式等内容发生变化,而组织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又要求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员工来支撑。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步从产品层面向员工层面过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鉴于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从文化视角出发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具有更好的契合点。

2.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的内在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国有企业员工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其工作心态已发生很大变化。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的巨变要求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新的突破。而通过企业文化这一载体,采取多种员工所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来潜移默化的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随着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复杂以及企业员工诉求不同,国有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难度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差。要想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激励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的目的,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探寻二者之间的契合点

正如上文所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虽然在性质以及内涵等方面有很大区别,但是这部不意味着二者之间没有交集,恰恰相反,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诸多交集。企业不仅仅是员工组织生产的一个地方,企业同时还是社会的一个剪影,员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满足。通过探索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充分发挥企业文化这对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促进作用,可以使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2.注重二者之间的结合形式

从企业文化视角出发来促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还必须注意二者的结合方式,如果二者之间的结合方式存在瑕疵,很难想象思想整治工作的开展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时,可以充分借鉴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寓教于乐的方式,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员工的抵触心理,使空洞的思想政治工作变成了具有丰富内涵教育活动。

3.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制度建设

文化与文化资源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旅游文化;概念研究

引言:

我国的旅游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包括理论探讨、实际应用和学科建设等方面,旅游文化的研究成果更是数不胜数,为我国的旅游业作出巨大贡献。但是,由于旅游文化的理论和概念上存在着争议,使人们对旅游文化的概念含糊不明,导致学术交流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解决旅游文化概念方面的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一、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概况

旅游文化的概念之所以会发生混乱是因为没有明确旅游文化的界定原则。在对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时,通常会在他人定义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定义,但这种做法只能停留在表面,探索不到更深层的含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的现状

旅游文化中包含旅游和文化两个不同的概念,由于旅游和文化两者皆赋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对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标准也不同。但是,在目前市场流通的著作中存在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概念混淆的现象,而旅游方面的研究系统中所注明的又是另外一个意思。这两种不统一的意见,导致读者和学者们在旅游文化方面的阅读和学术交流出现问题。

(二)旅游和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原则

1概念界定。旅游和旅游文化在概念上有所区别,旅游的概念是指人们从自己日常的居所去到另一个目的地进行游玩、欣赏、放松身心的过程。而旅游文化的概念是指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或者在旅游的目的地游玩、欣赏时所感受到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气息对游人的身心发展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使游人的内在素养得到充实和提高,在强烈的文化内涵的熏陶下,游人的外表气质也会发生质的改变,使人们的外表看起来更加儒雅、文艺。因此,旅游是一种外在动态的表现,而旅游文化则是对人有重要的内在影响。

2.界定原则。旅游文化的概念应该可以很好的解释出旅游文化的本质与特点。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漫长而艰辛的,我们对旅游文化概念的探索也不能幸免。虽然探索过程十分艰难,但我们仍然不能放弃,回避不是我们的态度。我们已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旅游的表层涵义或者对经济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了,应该打破其表面,探究旅游文化的本质,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代替对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此外,那些各种各样的旅游文化的外在形式,都只是表面的光鲜,不能够成为旅游文化的内涵,不是旅游文化研究中的实实在在的部分[1]。

二、旅游学科视角下的旅游文化概念

在旅游方面,有几组相似的概念常常被混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家与学者间的交流。想要旅游文化的概念得以明确的界定,首先要区分好这几组概念。

(一)旅游与休闲

旅游与休闲二者之间在概念上也有所区别,休闲是指人们利用空闲的时间进行的活动,比如,遛狗、练字、去公园散步等等,可以是室内也可以是室外,但都是在自己生活的地方进行的。而旅游则不同,旅游强调的是人们离开自己的日常居所,转而取向另一个目的地,是另一种休闲形式,与休闲是从属关系的。

(二)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

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联系十分密切,因此常常被人弄混。在部分旅游方面的研究文献上面,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有时会代表不同的事物,但大部分情况都是指代的同一事物。但是,有些学术论文中作者的标题里包含的是“旅游文化”,而内容中在涉及到这类词时有时则是用“文化旅游”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读者和作者对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具体概念都不是十分了解,因此常常把二者混为一谈。

直至目前,专家和学者们仍然没有研究出具体的文化旅游的概念。将“旅游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混为一谈的大有人在。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在具有历史古迹、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景区进行的旅游活动称为文化旅游。在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外地的游客可以对本地的文化景点进行充分的欣赏,感受文化的气息,丰富自身的精神内涵,满足其文化需求。旅游文化则指的是旅游者在异地旅游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旅游文化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是以旅游为目的的,在旅行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叫做旅游文化。

(三)旅游文化与定居文化

旅游是一种人口流动的现象,定居是一种人口安定的现象,二者在表现形态上是相对立的。旅游是将游客本身的文化与所去旅游地的文化,以及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相结合,使旅游文化成为了一种移动性强的文化。因此,旅游文化与定居文化之间产生了差别,二者之间是可以互补的。

(四)旅游文化载体和旅游载体文化

旅游文化载体和旅游载体文化二者的概念也及其容易被混淆。旅游文化的载体是旅游,因为如果没有旅游这个活动发生的话,就不可能会在过程当中出现旅游文化。因此,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物质资源,当旅游者对其进行游玩欣赏的时候,它都将成为旅游资源。在旅行者对其进行改造,赋予其文化内涵时,它将变成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客观事实表明,没有经过人们加工改造的历史文物,不能称之为文物,只有当人类对他进行文化的改造或者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且对其进行文化活动的开展时,它才成为一个真正的文物,并且对正在履行的人们进行文化方面的熏陶,才可以被视为一种旅行文化[2]。

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对旅游文化的探索将会不断加深,在不久的将来,将会给旅游文化概念一个清晰明确的界定方式。虽然前方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荆棘与坎坷,但是我国科学家与学者仍然不会停止探索的脚步,将更加加深对旅游文化内涵的剖析,只有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才能够使旅游文化登上文学艺术的殿堂。

参考文献:

文化与文化资源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中原传统文化;新兴文化;开发;利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提升经济区的综合竞争能力是发展的必然途径。中原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中原经济区域的综合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对中原传统文化进行开发与利用,更需要明确到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中原经济区在战略上定位是:中原经济区是国家非常重要的农业基地与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主要示范区域,明确来说就是全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区域,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平衡支点,是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更是中原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

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助于探索不以牺牲农业与粮食、生态与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之路,为国家提供最安全的粮食保障,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好示范榜样,积累更多的优秀经验;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更好的落实,推动区域经济建设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中原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区域,明确河南省在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中的优势,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更加完善,对中原地区的产业布局进行优化与整合,能将国民经济发展的空间拓宽,逐渐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的良好形势,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有助于中原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增加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对我国中原文化繁荣复兴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相互作用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毕竟时展速度快,不顺应时代的发展,会被很多领域所遗忘。而新兴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原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完全可以借助新兴文化的优势,例如:各种各样的数字技术、软硬件载体等等,能有效宣传中原传统文化,一旦形成了一定的局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与利用。

中原传统文化是居住在中原地区内的中原人以及祖先所创造的并一直继承延续发展的,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原特色,其历史比较悠久,内容博大精深,属于优良的传统文化。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而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化无法复制的精髓所在,在整个中华文化内容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文化业态是指,对新兴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如电子技术、各种软硬件载体等等,对文字、图像、影像、语音等等内容进行充分的整合,以数字化为主要操作模式,进行编辑、生产、传递等等,为广大群众提供多类型、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其新兴文化呈不断发展的趋势,更新速度加快,覆盖领域较广。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关键还不是经费与人力方面的投入,关键是文化的传播与使用,因此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也是发展河南的新兴文化产业。首先,从传播入手,从发展中原传统文化入手,利用新兴文化各种技术上的优势,将博大精深的中原传统文化宣传出去,让中原传统文化更加直观的展示给人们,力求营造出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中原传统文化传承的氛围中去,将中原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其次,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要重视文化凝聚力在中原经济发展中的现实作用,培育具有河南特色文化的产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输出;再次,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结合要重视塑造新一代民族精神,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最大的保障,又必须重视文化融合过程中某些外来文化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更需要注意的是中原传统文化与时尚之间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最大限度避免传统文化可能被商业化的情况出现。

三、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策略

1、以传统文化寻求创意灵感

中原地区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民间艺术在这样的趋势下发展比较好,具有区域特色,例如:朱仙镇年画、南阳玉雕、禹州钓瓷、洛阳三彩、浚县泥咕咕、开封汴绣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的艺术,充分体现了祖先对自然的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这些民间艺术的色彩、造型以及象征意义完全能成为新兴文化发展的主要财富。河南省内一些比较著名的旅游地区,积极开发旅游纪念品设计,并将中原传统文化与纪念品设计相互结合,主要是以当地著名的特色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并充分考虑到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尤其是旅游群众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追溯与向往。

新兴文化产业中如何将传统文化进行成功的转换,关键在于各方面创意的应用与开发,坚持以传统文化为源头,创意为内核动力,以文化的相互融合为切入点,并且要准确找到市场卖点,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产品化,新兴产品文化化。对现代原材料进行广泛的分析与使用,并与数码建模结合起来,例如:印花、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等等,有助于将中原传统文化直观形象的体现出来,借助现代技术提升产品在造型上的美观度,提升产品的色彩品质,将中原传统文化元素融于现代产品中,使其产品更加有生命力,更加精致,不仅有时代的特色,也同时有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树立中原新兴文化产品品牌形象出一份力,使其中原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利用。当前河南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需要中原传统文化作为依托,充分利用网络与新媒体等等现代技术,让传统艺术形式通过现代化音乐、网络文化产品以及数字化影像等等宣传出去,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能对文化融合与生产方式、表现方式进行创新,有助于形成中原文化传播新的格局。

2、突出中原文化的特征

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意义明确指出:如何要让华夏文明在传承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创新,进一步培育具有中国特色、中原风貌、时代特征,甚至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我国民族凝聚力与中原文化的软实力,成为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要战略内容。中原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特色,而其中的多样性无疑是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原传统文化在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其主要手段在于如何宣传,如何在宣传与利用的过程中成为文化品牌。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中原传统文化品牌的建设需要将河南经济发展的相关元素与新兴文化资源充分结合起来,这是一次对中原传统文化深入系统地剖析与整合,让科技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对中原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势进行创新,有助于寻求中原传统文化开发与利用更多的增长点。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关于市场化运作方面,文化产品虽然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但是只有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才能获得对应的经济效益,或者更多。我国是一个大家庭,有56个民族,而不同的民族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亲情、爱情、友情以及真善美方面的看法其实是一致的。如何培育高新会计支持下的中原传统文化新的形态,就必须要从中原文化的特色与本质体现出来,要努力寻求一个契合点。而这个契合点首先就必须有艺术、道德基本衡量的标准。文化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技术原理、设计哲学等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不能因为追求所谓的利益而违背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要充分体现文化之本、艺术之本。数字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而文化产业中必须注重克服机械复制艺术与大众文化,要明白原创艺术的现实意义,要善于通过原创的、艺术的、文化的东西来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唤醒,营造尊重、理解、对话、创新的良好氛围,并在这个环境中创造出新的人类情感认知方式,有效拓展人类认知的视角,进一步营造更加浓厚的中原传统文化的氛围。

将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相互结合,无疑是对传统文化较好的开发与利用。当前中原传统文化资源分布比较分散,完全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在博物馆中将中原所有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集中展示,使其主题化、集约化;充分利用借势、移植、嫁接等等方式,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配置与整合,尽可能让中原传统文化资源借助新兴文化的优势实现不受地域限制的目标,并健康、稳定、持续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兴文化业态的概念、分类及特征[J].中国城市经济,2011,(10):92-97.

[2]喻新安.略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全局意义[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44-50.

[3]专家学者建言献策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源发展大计积极探索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源发展新途径[N].河南日报,2012-07-1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