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行业的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行业企业;参与;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56-02
目前,对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质量评估压力大部分来自企业的压力,企业界给予的压力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工作进行的动力,是保证改革工作持续进行的关键所在。构建完善的由行业企业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一方面可以促使行业企业充分了解培训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企业完善自己的培训计划,从而促进企业和员工所具备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行业企业参与到教育质量评价当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可以对合作院校的生源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大部分高职院校只是一味地扩大招生规模,而忽略了扩招过程中招入的学生质量问题。原本录取要求不低的学校为了学生人数,为了完成学校的招生指标,忽略了生源质量。借鉴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办学的实践经验,要根据学生来源的不同和每个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水平差异,来制定合理的高等教育事业的教学规划。生源质量问题还与国家制度层面、社会观念以及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单靠校企双方是无法扭转的。为了改善因扩招而带来的生源质量问题,企业可以规定合作院校在招生上的一些基本要求,诸如学生应达到的文化课最低分数线等。
二、企业有资格参与行业从业的标准制定并对其要严格遵守
不同企业的具体规模、内部实力以及具体的类型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在企业参与制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问题上要根据企业不同特点进行合理安排。所有企业都需要技能型的人才,这点所有企业是一样的,企业要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供一些企业内部的必要信息,同时企业还要积极投入到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实践中来。首先,大型企业要积极参与行业从业标准的制定。行业从业的标准可以为企业的招聘对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提供一定的衡量标准。行业从业标准是要满足整个行业的要求,而不是就某个特定的企业来制定,必须保证参与标准制定主体的多元化,主要包括国家相关部门、行业和企业相关的部门代表、劳动保障部门以及高等职业院校等,这样也可以保证制定主体的全面性。企业就会严格遵从制定的标准,完善企业招聘简章,对不同岗位需求的技术人才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高职院校也可以根据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情况,制定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规划,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其次,中小企业必须严格遵照制定的行业从业标准。中小型企业务必要按照行业从业标准的要求,必须注重企业的招聘工作,积极融入大社会行业的大环境中。由上可知,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对双方都是有意义的。一方面保证企业招聘要求的全面性,另一方面帮助高等职业院校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
三、企业要注重参与院校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计
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设计。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对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而且要确保其和企业的内部需求相契合,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才能实现构建课程体系的真正价值。课程建设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校企相互协调的参与来顺利实施。其中制定相应的课程安排计划是要建立在社会不同的人才需求基础上的,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就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表现,所以怎样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成为当前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也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实践课的设计。根据企业对人才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然后通过一定的实践过程来达到制定的培养目标,所以企业必须注重参与职业教育的实践课设计,为院校培养人才指明方向。同时这也是对自己将来招聘合格人才打基础。企业内部的专业人士要指导院校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因为这些人已经深入了解过不同的岗位所需要的具体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要求,所以这些人提出的建议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四、企业应承担起参与实践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与监控责任
质量管理必将牵涉到对质量的评价。教育评价要确保在收集教育信息过程,整理信息过程、处理分析信息过程等充分体现全过程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全面性,这也是教育评价系统必须要建立的基础,随后根据整理分析的信息资料对教育的价值做出合理的判断,整个过程都要以教育改革为主导作用,以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为目的。质量评价是指评价者根据职业技术教育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采取合理、科学的评价技术方式,进行对职业院校一个全方位的教学质量判断,其主要是针对院校的实际教育模式和教学活动的先进性,从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课改,敦促职业院校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企业也要担负起对实践课教学效果的评价责任,这是企业无可推卸的责任。首先,企业内部建立的管理系统实现了对企业技术型人才的全面考核,通过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方式也可以用于评价在校学生的实践课教学效果。企业通过这种具体的考核方法,最终可以有效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此外,也需要制定一定的奖惩激励制度,这样可以激发员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企业可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建立的考核系统考核得内容比较全面,体现考核指标的多样化、规范化、可行性,可以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考核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指标,实现考核的科学性。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校企双方主要是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合到一块,体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而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学生也要有一定的认识。其次,企业也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实践课的教学质量监控活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前提就是院校要有健全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并要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不断完善建立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实现对评价指标的全面监督。职业院校是提高院校管理质量的主体,而企业只是协助院校建立相应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五、企业应给予职业院校毕业生任用期间客观的考核评价
在毕业生实习期间,企业要对学生每天的在岗情况做出详细的记录,然后及时反映给学生所在院校,通过和院校的交流沟通,实现对在岗毕业生的全面评价,企业要对每位毕业生的实习状况做出合理公平的评价,对学校提出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宝贵的意见。企业提供给学校的这些信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有很大的帮助。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监控的核心任务就是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再由专门的辅导老师去帮助学生分析处理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职业院校除了参照企业对员工的考核制度之外,院校建立的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有可以积极采用的方面。同时学校也要创建一个有利于校企双方交流的平台,这样将会大大促进校企双方取得共同发展,企业要及时把对毕业生的实习考核报告反馈给职业院校,院校要认真分析企业反馈的考核信息,总而言之,院校和企业要时刻保证一个双向循环的反馈过程。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单靠院校一方或者企业一方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学校主要是为企业培养需要的合格人才,只有企业参与教学实践课的设计和理论课的设计,极力配合学校的培养工作,才能促进双方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应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在高校教学中的参与主动性,通过生源控制、教学标准控制、教学质量控制以及毕业生实习期间考核控制等多个方面,确保高校教学能够与企业行业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实践证明,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建立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对于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及企业要求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世杰,高红梅.国外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启示和借鉴[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7-8.
[2]肖坤,陈粟宋.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75-77.
[3]陈玉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4]张超.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12):54-56.
[5]龙银成.论现代职业素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机制[J].江苏社会科学,2012,(S1):114-117.
[6]龙银成.基于就业质量跟踪调研的现代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通讯,2013,(8):126-130.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要性
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必备的道德品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着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本科院校相比更为突出和必要。当前一些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一般都局限在“一般职业道德”教育,比较强调作为社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共同职业道德要求,对于各行业不同的行业规范直接相关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则很少涉及。其主要表现为:
一、当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1.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出现边缘化趋势
在目前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校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面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却没有给予极大的关注。比方说会计专业,会计是一种经济语言,它所传达的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各种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依据。如果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出于各种目的而编制虚假会计报告,其危害的范围和程度将是无法估计的。
2.缺少与社会、企业的联系
一些院校在学生考察、接触有关行业和生产经营实际方面很少有相关实践活动,导致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在访问内蒙古某集团一个部门经理杨先生(化名)时他说学校就职业道德问题很少与他们联系。还说“学校教师认为学习、品德优秀的学生未必是企业最认可的学生;反之,学校教师认为学习、品德一般的学生,往往企业会肯定他们的表现。”这说明学校和企业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评价出现了明显的反差。
3.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往往放任自流而对实习过程不加控制
据调查了解,很多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实习还是很重视的,他们各自主动与符合学生专业的企业联系,签合同,让学生到他们那儿去实习深造。但也有一部分院校的某些专业因较难找到专业对口的行业去实习,从而对学生的实习置之不理,学生到了大三实习期间时就自己找一个工作单位,开始打工生活。其中有的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企业、事业单位,有的可没那么幸运,随便找个单位能挣钱就行。其间,学校老师一概不过问学生的实习状况,实习期一过,给老师交一份实习报告就算完事。因此也就不存在对学生实习期间职业道德的提高和养成。因为在校期间忽略了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而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尤其是所学专业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并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个体和行业间的问题,部分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淡化了集体观念,忘掉了集体利益,对社会上一些贪污贿赂现象、欺瞒欺诈行为表现出盲目佩服的心态。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帮助他们在学校期间就为将来走入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打下良好基础。
二、加强当代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目前,不仅在校学生职业道德出现了一定偏差,社会上也存在不把职业道德当回事的现象。针对职业道德滑坡现象,内蒙古的一些企业频频采取一定的方法措施,加强其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在市场竞争中,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越高,就越能满足社会需求,也就越能获得社会信任,在经济活动中就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因此,内蒙古伊利等企业开始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建设,而作为给企业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应加强在校期间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学与其他德育课程相比具有深厚的职业性,不同专业不仅有相同的职业道德要求,更有其特殊职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目前,有一部分老师只强调专业理论课,很少涉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具体内容,所以多数学生根本不了解所学专业到底可做什么工作,更不懂得其职业道德规范。这样,就出现了前面提过的学校和企业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评价出现反差的状况,即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企业根本不了解其职业道德规范,使得企业很无奈,频频采取措施来加强其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教师必须了解各行各业、各个岗位对从业者都有哪些不同的要求,如营销工作,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会计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认真、细致、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即专业教育中渗透专业思想教育,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教育和训练,强化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打上深深的职业烙印。教师应多抽出时间参加专业培训或参与到企业、生产一线相应专业的大集体中去,亲身体会其职业氛围。这样,不管是德育课老师还是专业课老师在讲授时都能举出一些学生自己所学专业领域内的例子,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比如举一些本专业领域内的伟大成就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的热情,也可使学生养成认认真真做事的工作态度。
三、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注重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23条中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型人才和熟练的劳动者。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毕业生的质量,而毕业生质量的外在表现就在于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而实际训练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一些学校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要让学生到企业中去进行专业实习,在实践中,让学生担任一定岗位的工作,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在工作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对学生整个实习过程加强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要想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上有所作为,就必须遵守职业纪律和行为规范,遵纪守法,爱岗敬业,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职业实践的锻炼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院校的专业开设是根据市场需求按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职业特色较鲜明。但对于学生来说,既没有感性认识更没有理性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因此,学校应引入企业文化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既可以优化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认知结构,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又可以突破原有陈旧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对本专业有更具体的认识。
学校应设立足够的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并在课程优化与改革中加大实训的授课比重。实训应将理论知识传授与操作技能培训相结合,达到培养目标规定的岗位、能力要求。实训要有计划、有记录、有考核、有成绩,指导教师要加强现场指导。这方面内蒙古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做得就比较好,自从把学校的《校史展览室》作为实习实训基地之后,指导教师带学生现场演练解说,然后让学生轮流做讲解。不仅在课堂上让学生实际操练,每当学校安排校内外的参观者来参观校史展室时,学院也让学生当讲解员,使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学生通过这种具体操练,就能够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道德标准,即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团结合作、大公无私的精神,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访问旅游管理专业2010级学生杨明(化名)时,他说:“我觉得给我们提供这样实际操练的机会很难得,因为我们学的都是理论的东西,平时也没有机会到别的地方练一练,因此每次轮到自己讲的时候都特别珍惜,到图书馆或上网查一查相关的知识,想办法给参观者提供更多的信息。通过讲解也能看出自己到底在哪些方面欠缺,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总之,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就必须了解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必须加强在校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毕业后能够胜任工作,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丹.大学生职业道德读本.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建华.浅谈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4).
[3]郭少东.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出路.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1).
[4]董素玲.专业思想教育是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建筑教育,2003-12(2).
关键词:煤矿企业;职工培训责任;安全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近年来,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企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提出,煤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然而,由于煤矿企业用工制度的改变,职工知识水平偏低,技术工人极度缺乏,职工学习积极性低迷,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笔者作为煤矿企业基层党务工作者就这个话题浅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提高煤矿企业职工素质,强化安全素质培训的必要性
1.近年来,随着煤矿企业全面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新措施、新规章的全面实施,新科技与新知识的含量不断加大,知识的老化过程加快,职工素质与岗位不适应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而重视教育、强化职工素质,则是缓解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
2.企业改革的纵深发展强烈要求职工素质的同步提升。随着煤矿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提出,煤矿管理体制的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煤炭行业已迈向安全高效的轨道,减员提效、分流再就业工程进一步展开,职工保岗与竞岗的成败完全取决于职工的素质。
二、当前煤矿企业职工综合素质现状
1.思想意识滞后。部分干部职工对煤矿当前发展形势认识不够。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在工作上图舒服,在技能上安于现状,这种惰性和陈旧思想,互相影响感染,影响了职工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煤矿生产一线大多采用农民工的形式,这部分人短期意识强,只看到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长期下去,将影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技术人员缺乏。煤矿企业技术人员减少已成为一种趋势。在不少人眼里,煤矿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实也是一种技术性相当强的产业,而现有的技术人员因待遇、工作环境等多种因素不断流失,技校、专科院校、大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又不断减少,使企业不能形成技术人才储备。
3.培训力度不够。煤矿作业人员种类多、范围广、技术性强、难度大。因其工种多,工作范围不同,操作技术各有特点,技术要求高,理论性强,给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4.缺乏现代科学知识。随着煤矿安全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煤矿企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职工在新技术、新设备面前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在实现现代知识与技能高度一体化的进程中困难重重。
三、职工素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职工教育受重视的程度不够。虽然近年来,煤矿抓“素质工程”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职工素质也比以往有了显著提高,但职工教育工作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职工教育仍然是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软任务”,致使职工教育工作时紧时松,缺乏长期有效的实施策略。
2.职工文化基础差、起点低。职工的文化水平是业务技能全面提高的基础。煤矿企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本身就短缺,特别是国有煤矿企业以技校生和职工子弟具多,采掘一线工人绝大多数是农民工,他们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煤矿专业的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理论根基不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业务技能的提高。
3.培训质量不过硬。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主要手段,煤矿企业安全技术培训时间一般比较短,但要求掌握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安全法规、安全技术知识、安全生产新技术、抢险救灾以及自救知识等,部分企业仍然存在着任务思想和畏难情绪,过分夸大培训困难,缺乏强化培训质量的实效性措施,在计划安排、师资配备、教材选编、组织实施及质量考核等重量环节疏于管理或流于形式,导致职工培训质量低,效果差。
四、提高职工安全素质的对策
1.转变领导的教育观念,是提高职工素质的前提。领导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领导的观念就是企业的观念,提高职工素质,从转变领导者的教育观念做起。企业领导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大局观念,把提高职工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来贯彻执行,职工教育才会有一个长抓不懈的驱动力。
2.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提高职工素质的基础。一是坚持引导职工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如举办多种形式的演讲比赛,组建一些宣讲团,深入到班组一线宣传鼓劲,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使上下形成目标一致、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的良好氛围,干部职工的思维方式、价值准则、进取方向和职业规范都会取得长足的进步,职工思想素质也将得到一定的提高。二是坚持开展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育学习型职工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一个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让职工群众确立新的学习理念,即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
省域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灵活性是衡量省域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最重要意义在于克服省域职业教育体制机制自身的僵化、刚性和滞后性所带来的后果,为省域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场域,从而探寻激发省域职业教育活力的科学路径。
一、省域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灵活性评价的维度、应然状态及影响因素
(一)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性:活力的根本
1. 办学主体
省域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是通过举办、管理、运行和评价等活动参与省域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相关组织和个体,主要有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等,它们是省域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不同利益相关者,是省域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中最核心的部分,主要解决职业教育由谁设立、谁来投资、为谁所有、谁来办学、谁来管的问题。它体现的是省域职业教育、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关注权力如何配置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办学主体的协同是省域职业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根本。
2. 应然状态:办学主体多元性
多元办学主体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首先,区域经济成分的日趋多样化,区域人民大众对职业教育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使得过去单一的办学主体已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培训的多元诉求。其次,一元主体办学体制使职业教育内部竞争不足,不利于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再次,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趋于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资源配置方式由以前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变。总之,经济的转型发展在客观上需要省域职业教育走多元发展道路,在多元主体协同中彰显自身的活力,并以此为动力提质增效,而多元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根本则在于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所呈现出的多元性及多元主体之间地位的平等性,它隐性传达了职业教育兼收并蓄、多元整合社会职业教育资源的一种能力。办学主体的多元性正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独特之处,也是省域职业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础。
3. 影响因素
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主要回答两方面问题,一是办学主体有什么的问题,二是这些主体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怎么样摆布的问题。影响办学主体的多元性因素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职业教育投资、兴办、管理、评价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否多元;二是多元主体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地位的平等性。目前,省域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学主体来源单一,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利益相关者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权利、义务没有明确,在法律上的地位得不到承认;二是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职业教育不能与公办职业教育取得同等地位,在职称评定、人事评聘等方面民办职业教育合法、平等参与的保障机制得不到落实,民营机构、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兴办职业教育主动性不强,社会力量作为办学主体相对薄弱,尤其是民办职业教育比例过少。
(二)发展模式的适配性:活力的形态
1. 发展模式
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规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样态、结构形态与运行机制,详细来说,是职业教育结构形态与运行机制所呈现的样态以及维持这种样态所采取的运行方式,主要回答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态和样态问题,即以何种形式办职业教育的问题。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重在回答发展模式的特征与内容,而不仅仅是回答办学模式都有什么的问题,依据办学主体不同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划分实际上混淆职教模式与类型、狭义与广义的区别。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有三个层次,分别是国家层面、区域层面、职业院校层面。这里所要探讨的是中观层面的省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它指某一区域的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形态及其运行机制,突出在一定理念指导下省域职业教育体系在结构与运行机制方面的形态与特征。
2. 应然状态:发展模式适配性
从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经济协同发展角度来说,省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协同体现的省域职业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办学内容),省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其他级别职业教育关系(办学体系),与省域职业教育公办、民办及学历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办学形式与类型)等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动态性。从协同论来说,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存在一种互动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职业教育影响最大,它决定职业教育发展结构、模式与水平,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随着省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模式的变化,省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也要随之进行适时调整,与之高度耦合。总之,省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的形态与表现形式,它主要体现了职业教育对省域经济发展的灵活适应能力,省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应然状态是能够动态适应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或者说,省域职业教育发展形态能够适时匹配省域产业发展变化。
3. 影响因素
职业教育有什么样的办学内容以怎么样的形式办怎样入学、有什么样的体系结构等问题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所呈现的状态,因此发展模式包括办学内容、办学模式、办学体系和办学结构、就学通道等方面要素。从区域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关系来说,经济发展由政策要素驱动型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也经历从被动供给型模式向创新自主开放型模式进行转变。二者的主要矛盾是被动适应发展模式与自主匹配的要求之间的冲突。主要冲突表现在:在办学内容上,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不对接,缺少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专业设置与调整总是滞后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办学形式上,多样性不够,不能满足社会人员技能培养与提升的需要;在职业教育结构与类型方面,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与区域经济技术结构不对称,不能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高移化的需要;在招生模式与结构上,招生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多元化和均等化的需求,招生结构与区域经济的需求结构不对称,不利于实现人才供需平衡。因此,省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适配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现有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协调与贯通要适应区域产业发展一体化需要;二是与省域经济协同发展入口,招生结构与形式(就学通道)是否能够适应区域社会群体对职业教育多样性、终身化的需求;三是职业教育办学内容即专业结构是否与产业结构调整适时匹配,即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否具有动态性;四是办学模式与经济多元发展的匹配度。
(三)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活力的保障
1. 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
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主要内容,主要回答职业教育怎么样经营和治理的问题。从大职教观出发,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是以政府、职业教育机构、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所构建的新型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和现代企业治理观为指导,保证职业教育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一套系统、完整的组织与制度安排。主要包括广义层面的外部治理结构和狭义层面的内部治理结构:前者体现的是职业院校、职教机构与社会的关系;后者指职业院校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等)的关系。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是省域职业教育外部治理结构,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制度规范的总和,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制度保证。
2. 应然状态: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的完善性现代职业院校治理源于现代企业治理,本质上是在公司法人资产的委托制下规范不同权利主体之间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随着社会化发展程度的日益增强,完全依靠产权所有来经营和管理职业教育、单纯地依靠产权主体来对职业教育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客观上需要有一系列完善的能够规范不同利益相关者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来保障职业教育发展,依据市场规则、市场竞争来最大化地实现职业教育效益最优化效果,减少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干预,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从而促进职业教育自我发展与调控能力增强。简言之,需要完善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来保障职业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市场化发展的需要。
3. 影响因素
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是职业教育发展保障,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日益增强,现行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与理想化的系统治理的形成冲突。突出表现在:一是职业院校作办学自主权的受限、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不足,尤其是在职业院校校长选聘、专业招生、专业设置与调整、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等方面;二是制度体系不完备,产教融合制度、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缺失,条块分割式管理缺少互动,多头管理、体系不畅、统筹不力;三是依赖政府行政指令调控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市场作用不明显。因此,从外部治理角度来说省域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省域职业教育投资保障的力度;二是省域职业院校发展权利的保障力度;三是省域职业教育发展制度保障的力度。
综上,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角度来说,省域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灵活性表现在办学主体的多元性、发展模式的适配性、治理结构的完善性,对省域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灵活性评价,应从办学主体、发展模式、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即活力的主体、活力的形态及活力的保障三个维度进行,即从职业教育的资源整合能力、适应区域发展的生命力及自我调整和发展的治理能力进行,
二、省域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灵活性评价的体系
在本研究中,笔者运用美国学者萨蒂教授的AHP 层次分析法将影响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灵活性要素进行层次分析,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不同层次的结构,尽可能具体化到可测量目标上,使这种分析尽可能客观评价出职业教育教育体制机制的灵活性,并且更具有可操作性。据此,将省域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灵活性要素分为三层,本文研究的对象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灵活性,是目标层;影响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灵活性的要素是办学主体、发展模式和治理结构,这三个维度是准则层;影响准则层的因素有办学投入多元性、职业院校办学权利的自主性等9 个子因素,这为第三层方案层,如表1 所示。层次分析法AHP 包括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计算权重、总结一致性检测等步骤,因篇幅关系,本文仅研究用因素分析构建层次结构。
(一)办学主体的多元性指标分析与观测
1. 办学主体多元性
反映办学主体来源的多元性,是办学体制的核心。建立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公办职业院校所占比例、民办职业院校所占比例、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比例是重要的评价点。
2. 办学主体平等性
反映多元办学主体在办学权利上的平等度。公办职业院校与民办职业院校发展需要具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与制度保障[8],本指标主要反映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基金奖励等方式鼓励、扶持社会力量或个人参与职业教育、兴办职业教育的力度。通过政府补贴民办职业教育资金所占比例来进行观测。
(二)发展模式的适配性指标分析与观测
1. 职业教育接续培养的贯通性
反映省域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架构开放、立交、协调度,即中高职贯通、高职与应用本科贯通、本科与硕士的衔接等等,我国现有的职教体系并未体现本科以后的衔接,因此,相关招生部门提供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比例、高职毕业生升入本科的比例、成人学历继续教育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将作为衡量与参考的依据。
2. 招生考试的分类性
反映实现区域职业教育均等化、大众化的程度。推进分类招考,建立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机制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是职业教育招生方式改革的主要目标。《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实施方案》指出,2017 年,通过录取的学生数达到当年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60%以上。注册入学学生所占比例和分类考试方式录取学生比例将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3. 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动态性
主要反映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结构、规模、水平对区域产业发展的适应程度[9]。《辽宁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将建立专业设置预警和专业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这里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专业设置结构,可通过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对省支柱产业的覆盖率来衡量;二是专业调整动态适应性,是否与产业结构调整适时匹配,通过省域辽宁职业院校专业新增率和专业退出率来衡量。
4. 办学模式多样性
办学模式是地区职业教育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而形成的一种样式和表现,办学模式具有时代性,随着职教理念理新及经济水平的发展,不断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本指标反映办学模式的多样化程度。具体指办学类型、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程度,将集团化办学覆盖程度、混合所有制所占比例、中外合作办学比例、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比重作为评价的观测点。
(三)治理结构的完善性指标分析与观测
1. 经费投入保障有效性
主要评价现有的资金管理体制对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的保障度,我国职业教育资金的主要渠道是财政投入,可从投资的规模、结构、方式、效益等方面入手进行评价:在资金的规模上,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职业教育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可作为参考依据,通过与其他类型教育比较以反映政府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在资金结构和方式上,用中职和高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各占比例以反映投入结构的均衡性与分类性;在资金的效益上,利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资金所占比体现职业教育投入资金的利用率与绩效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指出,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拨款标准不低于12000 元标准,这将作为指标设置的依据与数据要求。
2. 职业院校发展权利的自主性
主要评价职业院校按照自我意愿、自我控制和推进发展、创新的能力,考量省域职业教育自主权的下放程度。实现职业院校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下放职业院校发展自主权和促进院校自我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意见》指出要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从招生、人事、财政分配自主权和职业院校自我发展能力几方面进行评价:在招生自主权上,将全省职业教育自主招生占当年招生的比例作为评价要点;在人事自主权上,以全省职业院校自主招聘教师比例作为评价观测点;在财政自主权上,将全省职业院校绩效分配在分配中所占比例作为观测指标;在自我发展能力上,将院校自我经营创收(社会服务)资金作为量化的指标。
3. 职业教育制度供给的完善性
主要考量职业教育发展制度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度,职业教育制度供给与结构调整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核心,是职业教育发展最强劲的动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 年)》指出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管理和运行的基本制度体系,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区域职业教育制度供给的理想状态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制度内容的健全与完备性,判断是否根据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水平适时出台职业教育改革政策、意见、办法,可将职业教育制度更新率、新增率作为评价指标;二是制度的结构合理性,考量现有的职业教育制度结构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增强职教发展活力;三是制度效果上执行力的强度,评价职业教育制度的执行效果。
三、评价指标应用注意问题及展望
(一)评价方式以定量评价为主,运用动态数据
进行监测
本指标体系在评价方式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统一,绝大部分指标以定量方式进行,体现可测性;制度结构合理性与执行力指标难以量化,将以定性评价方式进行。在应用中应注意一定时空性,选取一定时间范围内(至少三年)数据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价,利于把握省域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灵活协调度的现状与趋势。
(二)评价对象选择
本评价指标体系以省域范围内职业教育为评价对象,是大职教观下的职业教育,并不适用于对某一个职业院校的发展活力的评价,以自评为评价方法。本指标体系同样适用于市域范围内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灵活性的评价,可以运用其将不同市域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灵活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
[关键词]人性论;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
“人性”作为研究人的先天禀赋与后天社会关系之间的范畴对于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人性论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生成问题“。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形成人的问题”①,人性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我国传统人性论思想丰富,传统人性论作为中国古代人学的典范,对人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教育实践探索,尤其是对人的本质及其教化办法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究。职业院校学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我国传统人性论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还涉及得较少,这是今后进一步开展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应当加强的问题”②,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逆阻了我国传统人性论对他们的积极影响,该现象是一个亟须处理和应对的教育社会学问题。鉴于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和信仰发生一定程度扭曲和变异的事实,向中国传统道德世界领域寻求资源已经成为可能和必要。笔者在阐述我国传统人性论内容与价值的基础上,研究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影响,以提升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积极效应。
一、我国传统人性论的内容与价值
我国传统人性论是中国国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展现了中国古代哲人学者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传统人性论主要是围绕着“个人与社会关系”“人的理性世界与情感世界”“人的理论世界与行动世界”三个层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对当今中国职业教育、和谐社会建设、人的价值观构建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我国传统人性论的主要内容。首先,关于价值理想追求。按照古代学者们的归纳与总结,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的学说有性善论、性恶论、性中性论、性两性论、性三品论和性二元论等。阐述人性的结论有异,但其旨归都是对人的发展的设想和导向,通过道德教化与修养促使人们向着真善美的道德理想人格发展。其次,关于社会关系论。古代中国哲人与学者对人性的阐释还导向了社会关系问题,关注人如何应对几对社会关系矛盾问题的处理。相关成果集中表现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人的情感世界与理性世界、人的认知世界和行动世界的关系等,提出了一些思想和观点。例如,主张理性服从情感、知行合一与学以致用,这些观点至今还闪耀着哲学的光芒。最后,关于道德教育教化的阐释。中国古代哲人们提出了各自的人性教化论,在人性论基础上提出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从不同层面和侧面对人性的教育工作做出了不同的解说,肯定了道德教化对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巨大作用。2.我国传统人性论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内涵十分丰富,对当代中国具有巨大的价值和启示。中国传统人性论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教化的作用,借鉴它有助于提高国民的道德修为和思想道德素质;中国传统人性论提倡个人服从社会的社会本位思想,启示我们在全社会构建一种个体热爱集体的长效机制的切入点和实践方向;中国传统人性论重视对人的价值观的构建与教育,抓好公民价值观和信仰世界的建设工作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践行。
二、我国传统人性论影响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表现与原因
当代职业教育“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却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的终极性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总体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关系”③。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当代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和人文教育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对职业教育的直接影响有待提升。1.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既表现出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职业的价值取向上,学生更加务实多样,很多人热衷于自主创业发展,不再依恋于大的国企单位;在政治的价值取向上,学生更加倾向于自由、民主、和谐、文明的政治发展态势,希望国家长治久安;在经济的价值取向上,学生更加注重要实惠普惠于人,不能一味讲究发展;在交往的价值取向上,职业院校学生更加注重浪漫的友谊交流,同时也讲究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与经营,以便积累自己发展的社会资本。同时,职业院校学生还存在一些消极的思想价值取向,比如在很多价值取向上往往都是从自身出发,而对国家和社会层面考虑不多,处于一种过分利己取向的发展态势。2.我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影响的表现。中国传统人性论具有诸多特点,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提倡社会本位,个人服从集体;强调人的道德属性,提倡对人进行道德规范与教化以利于社会和个人;强调人的乐观性,主张人都是向往真善美的,提倡“人为”办法去管理人。中国传统人性论通过对职业教育内容、模式和目标的影响而间接发生教育社会学效应,主要表现为:首先,职业院校学生极端求实而忽视人文建设,表现出极端的功利性。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求职的价值取向、政治的价值取向、生命的价值取向等均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这是中国古代人性论实用主义影响在当代职业教育客体——职教生价值取向上的表现。其次,从职业院校对学生思想价值导向的教育模式来分析。职业院校普遍采用道德理论教育为主的模式,教师的说教角色特征明显。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为功利主义的实用型,“任何教育如果只是为了传授技能,这种教育就是不自由、不道德的”④,教育学家杜威的评价对于当代职业教育主体和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具有启发意义。最后,从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教育的目标来分析。职业教育因其面向职业岗位和社会价值诉求而具有满足学生、社会双方就业需求的属性,但“人在与外物的接触中,往往会沉溺于后者的诱惑而是非不分”⑤,职业院校学生便是面临此危机的群体,我国传统人性论可以适当地引导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性回归而减弱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利影响。3.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影响的原因探析。首先,当代青年的心理特点与个人追求制约了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其思想价值取向的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对包括中国人性论在内的国学均难以发生兴趣,对于道德教化的问题存在排斥心理。其次,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在很大程度也制约了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道德失范现象与职业伦理失范现象等,给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再次,学校道德教育的模式、方式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中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正面影响。目前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的话语叙事理论化浓厚,生活化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积极影响。最后,国家对中国传统人性论重视不够,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积极影响。我国目前从国家层面对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宣传不多,对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人学论较为重视,这种不对等的态度也制约了中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积极影响。
三、提升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正效应的对策
当代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越来越以经济和社会的功利需求为转移,亦步亦趋地充当社会和个人追逐利益的工具”⑥,针对此症结的解答思路必然指向教育的人性化回归。针对当今形势下我国职教学生各种思想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提升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正效应,克服传统人性论的道德教育误区,推动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观和实践步入正轨。1.整合中西人性论。积极整合传统人性论与西方人性论,形成一种健全的人性论体系。加强理论建设,将中国传统人性论、人学理论和西方人性论人学论结合,整理提炼归纳出一套适合当今中国梦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中国特色人性理论体系,力求为当今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2.发挥职业教育主体——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挖掘人性论的教育资源,努力让职业院校学生掌握和践行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合理内核。利用思政课主渠道,将中国传统人性论纳入其内容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学习网络化。努力指导职业院校学生躬身践行中国传统人性论的教育资源,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好。3.引导职业教育客体——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和转向。职业院校学生应该积极针对自己所处的问题,从中国传统人性论中挖掘有益的道德教育与学习资源,从价值观的重构、生活、学习和交友等方面,不断践行中国传统人性论的理念于职业教育学习和职业社会化过程中。4.强化职业教育院校人文环境建设。从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建设上着手,努力促进中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正面影响。职业院校学生所在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及网络空间,大力宣传中国传统人性论的积极成分,创造一个中国传统人性论影响职业院校学生的良好校园氛围。再者,将中国传统人性论纳入校本课程建设规划和实践,让职业院校学生通过学习校本课程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倡和宣传中国传统人性论的有益成分,以职业院校为基地面向全社会形成学习和躬行中国传统人性论的良好社会环境。中国传统人性论是中国人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的话题基本都是围绕人的个体与群体、人的情感世界与理性世界、人的知识世界和理论世界等进行思考和探究,这三个方面也正是我国当今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观教育的重点。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建构起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群体发生影响的理论模式,并探索在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应用模式和载体,扩大我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积极影响,从而促使他们的价值观全面、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玉婷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注释]
①郝文武.教育哲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8.
②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422.
③吴秋懿,王华志,郝俊.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相融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190.
④(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