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经济的实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知识经济;智力资源;管理创新;集智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一、知识经济呼唤集智型管理模式
如果说1996年国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掀开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序幕的话,那么,1998年由世界银行发表的题为《以知识促进发展》的年度报告,则标志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已经粉墨登场。
(一)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
知识经济的实质是智慧经济、创意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慧是最宝贵的资源。知识经济相对于过去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以机械、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突出强调智慧的开发、共享和应用的重要性,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变量,成为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蕴含信息、知识于其中的智力资源将比有形却有限的土地、资本和一般劳动力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和创造性。因此,智力资源占有的数量与质量以及配置的合理与否从根本上决定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因而是第三个千年在全球范围内能否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性资源。
(二)知识经济促使组织管理向集智管理模式转变
工业时代是以规模生产和集中管理来实现更好的控制并以此获得较高的效率,但是知识经济却不是这样,它需要不断创新对动荡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在知识经济中,创新和服务将替代控制和管理,成为新的生长点。管理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以智慧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高科技作为基本支柱,这种生产方式与传统的生产方式有质的区别。生产方式的这种变化,促使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发生种种变化,包括资产投入无形化、经营管理信息化、生产服务柔性化、组织结构扁平化、垂直管理网络化、管理界面模糊化、环境应变快捷化、劳动支出智能化、效率标准知识化、竞争差距扩大等。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知识经济的兴起正在冲击着传统的组织管理理论与方法,引发着组织管理的深刻变革,呼唤着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模式。组织管理必须“集智”、“激智”,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三)知识经济为集智管理的实惠提供客观条件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地位空前提高,人的学习需求从“低”向“高”,从“按需学习”到“终生学习”,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转变,各类教育飞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智能人才,进而为集知管理的实施作好了人力资源准备。其次,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在组织中的普及以及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数据库技术等信息科学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集体智慧的开发、共享增值和应用具备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第三,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是一种封闭型、垂直型的组织机构,它强调权力与秩序的重要性,普通组织成员只能“服从”并按上级指令行事。当组织机构扁平化后,疏通了内外交流的渠道,突出了组织成员智能的地位作用,操作层可以在没有任何行政约束的情况下进行创造性思维。第四,知识经济承认“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天赋”差别,强调“按智分配”而不是抽象的按劳分配,更不是按劳动时间分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世界上最不寻常的未开垦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潜能是未被开采的金矿,是不付利息的银行”。一些组织也开始信奉“大家动脑筋,企业出黄金”,“借钱不如借脑,集资不如集智”。这种状况必然激励组织成员更多更好的贡献自己的智力,也必然激励各类组织更好的开发、汇聚智力资源。
二、集智管理是基于智慧共享的管理创新
(一)集智管理的内涵界定
集智管理就是指管理者为了提高组织的应变、创新和价值创造能力,以群体活动为基础,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激励,影响组织成员的心态、行为和相互关系,汇集、激发、整合、倍增和应用集体智慧的过程。这一界定,包括以下几层意思:首先,集智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价值创造,增强竞争优势。其次,集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汇集、激发、整合、倍增和应用集体智慧。第三,集智管理的直接对象是群体。组织是由若干群体构成的,集体智慧首先是群体的智慧。第四,集智管理以组织和激励为主要手段。
(二)集智管理的理论创新
集智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既继承了人本管理、知识管理、智本管理等思想的精髓,又结合知识经济的特点予以创新,集智管理本身有不同于以往管理的独特之处。
1.以集体智慧作为核心资源。
2.重视智力资源的共享与创新。
3.强调参与和民主精神的培养。
4.实现智与人和物的有机整合。
(三)集智管理的功能优势
1.集智管理有助于培养核心竞争力。
2.集智管理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3.集智管理帮助增加组织知识存量。
4.集智管理能提高统一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京文.中国在21世纪全新环境下管理创新.科学中国人,2002.
[2]周健临.管理学教程.上海:上海财政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春利,李大利.管理学基础.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4]许庆瑞,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郑晓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导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知识经济;图书馆;发展模式
1.新知识经济的概述
1.1 知识经济的定义
知识经济,顾名思义这种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它是继Internet等新兴科技后又一个热门词汇。知识终于以崭新的面目以及不断更新的内涵而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成为了世界经济的核心。那么,我们对知识经济要如何定义呢?理论上说,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以及信息为基础的,并且建立在它们之上。用根本的话说,就是利用知识经济产生出效益,利用对无形知识的生产、管理以及分配等形式,来替代物质产生经济效益。其核心是知识的利用。
1.2 知识经济的特征
笔者通过参考国内外资料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总结了知识经济的诸多特征:(1),对科学以及技术的倚重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2),现代的知识经济,是以信息以及相关技术为中心;(3),在这种新型的经济领域,服务业再次领先于其他行业而成为了主要部门;(4),人力资源的储备以及素质已经成为了实现知识经济的条件。在这里,信息以及知识奠定了这种经济的基础,其实质表现为经济越来越变得知识化,和知识越来越显得经济化。知识产业的产生以及发展,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要 经济支柱,而知识,更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组成。
2.知识经济给图书馆发展带来的影响
现阶段,知识经济越来越得到发展壮大,随着知识经济的繁荣,信息量以及知识的储备量也越来越膨胀。面对这样的复杂性,使得图书馆不得不全面进行信息的收集,来满足客户对信息的需要。面对浩瀚如海的信息,要怎样进行收集 以及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就要求图书馆必须对于各种信息进行甄别,以适合本馆的储备和传播。由于图书馆储存空间的有限,而需要储存的信息量又很多,面对如此尖锐的矛盾,就对掌握知识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善服务机制,进行多层次、深层次的知识储备以及项目服务,已经成为了图书馆改进服务的重要举措。
3.新知识经济之下图书管理的发展中方的问题
(1)在图书馆的建立以及发展中,没能良好的法规作为发展依据,就我们知道的《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也由于颁布时间过长,也已经无法适应新时展的需求。
(2)图书馆自建立之初,一直没能形成良好的统一的领导体系,因为主管的机构不同,主管的单位也无法统一。
(3)由于网络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越爱越生疏。特别是一些学生。经调查得出,图书馆在人们的印象中,多是借书和阅读的场所,此结果占据了被调查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七;把图书馆作为教育的机构,用来学习的场所,以及能为广大的民众提供所需信息和服务交流的人数,还不及1/3.
(4)图书馆的使用率很低,似乎接近藏馆的功能。
(5)针对图书馆服务半径进行研究,发现各类型的图书馆之所以没有能够均衡发展的原因,主要是设备以及服务的差别太大,在信息的传播上,城市比乡村更具优势。据国际上通用的公共图书馆标准而言,每五万人就要建设一所图书馆。而我国,却与世界相差甚远,比如在二零零三年,上海浦东的人口已经一百七十六点七万人,而图书馆的数量仅仅30个,其中24个属于街道类型的图书馆,一个科技馆,五个区级馆,即每六万人有一所图书馆。
(6)各种资源无法完成共享,馆与馆之间无法达成合作。由于目前图书馆在网络的设置上,还不健全,因此,无法达成有效合作。
(7)图书馆缺乏专业的服务人员,无法进入到知识增值的层面来为顾客服务。针对于服务系统方面,更是缺乏有素的训练,无法提高服务质量以及达成各种需求。
4.新知识经济之下图书管理的发展趋势
为了更好适应知识类经济的发展,很多的图书馆在面临知识的不断更新带来的挑战的同时,及时更新发展的内容以及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优势,理顺各种经济关系,来实现经济的产业化、市场化以及商品化发展。由于经知识济的迅速发展,建立适应时展的可持续性性经济关系已经势在必行。由于其发展的双重性,作为公益性的服务机构以及可以实行的有偿服务体系,都决定了图书馆必须要以知识来面对市场的发展变化,就这一问题,下面做详细的阐述:
4.1技术优势领先
技术优势,就是发挥图书馆的技术立馆模式。这种模式,需要有雄厚的财力,人力以及物力作为基础。例如一些国家级的图书馆等,都是这一场馆类的模型。作为图书馆发展的领头雁-----中国国家图书馆,可以充分展现我国图书馆的发展水平。图书馆作为知识型经济的重要组成。只有在技术上领先于世界,才能对社会产生大的效益以及收益。在图书馆良好的效益以及收益下,图书馆不仅可以引进先进的设备,还可以引进技术以及人才,达到一个良性循环以及发展的目的。
4.2 信息咨询为主导
很多的图书馆,都采用了信息咨询的服务以及发展模式。具体是通过一种邮询、电话咨询以及网络联系等方式,来帮助有需要的群众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并可以收取适当费用的一种模式。选用这种模式,就是优先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并且还可以利用一些服务手段,以完成信息共享的方式,来拓宽自己的服务领域,渗透于社会生活。比如,数据库的建立,特色数据库等,可以提供相关的服务,或者提供决策信息等。在如今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咨询业也必将迅猛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一些高知识储备,高技术含量以及高回报产业,已经使得图书馆在完成知识管理上向着知识利用转变。因此,信息业的咨询服务,已经成为了图书馆发展的关键,这种需要也是大势所趋。
4.3 广告为辅助
广告作为一种创新型模式,现实意义很大。这种类型的图书馆,主要借助于画展以及书展等形式,来寻求自身发展的条件。可以利用书籍目录卡片以及书证等工具,为企业以及单位做广告,也可以出租图书馆的空间来为企业做宣传等,并且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是一种非常可行的运营以及发展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为图书馆的发展拓宽了渠道,完全可以利用以上方式,为自身解决很多现实问题,完成企馆共赢,双方获利的目的。
4.4 科研合作为导向
一些高效的图书馆以及科技型专业的图书馆,都采取的是科研合作模式。这种模式,需要高精尖的人才以及人力资源,以便与一些机关、企业单位的科研人员进行联手合作。或者提供人力,或者提供物力,再或者提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来共同进行某方面的研究。课题选自于多方面领域,可以是发展规划,也可以是企业以及国家的决策等。这一模式,综合了各种信息服务,并使其成为产业主导。
5.结语
新知识经济下的图书馆是一个高回报性且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行业,社会知识化、知识全球化是知识经济社会最根本的标志。而它必将成为21世纪经济的主宰,因此,图书管理在新知识经济推动下得以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作者单位: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婧.浅析中美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J].学理论.2011年18期.
[2]雷迪.甘寿国.统计工作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与实施[J].兰台世界.2011年15期.
关键词:分配正义;知识经济;分配制度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人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看作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因素。[1]然而任何时代的经济活动无外乎两样,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所创造的价值无疑是前所未有的;而在分配社会财富时,隐含的正义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因此,知识经济到底带来了哪些变化,何以产生分配正义问题以及又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为社会所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一、知识经济带来的变化
从内涵来看,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区别于以往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
1、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以往经济的产业结构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产业结构以工业、农业为基础,以知识产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的支柱。
2、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知识经济是以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为资源配置第一要素的经济,它将知识密集型的软产品,即利用知识、信息、智力开发的知识产品作为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形式。因此知识劳动者成为劳动力的主体。
3、知识成为竞争的核心
知识经济实现了知识资本化和人格化。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由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人才、知识、信息的竞争,从而使得科技与教育不再处于从属的、服务性的地位,而在知识经济中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
4、人均收入差距扩大
这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而言,是知识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之一。一方面,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掌握第一流知识和信息,并且意识到占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这也是在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引发正义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知识经济时代分配正义问题的实质
在现代社会,分配正义问题会在某些资源相对需要,而供应不足或者被意识到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出现。[2]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所关心的是能够得到这些稀缺资源的份额,就此政府的各项制度,尤其是分配制度就会产生,以便在需求这些资源的人们中间对其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达到公平正义。由此可从资源稀缺和政府分配制度两方面来分析分配正义问题的实质。
1、资源的稀缺
在全球化时代下,资源问题已不是我国自身面临的困境,各个国家均面临着不同资源的稀缺。人人都想拥有更多的资源,即使它们对自己没有太大的用途。当人们这一欲望超出他们所能够拥有时,正义问题就会产生出来。在这种至少需要一部分人必须放弃他们想要的某些东西的情况下,立足于正义原理而建立相应的政府制度就具有了实际的必要性。
2、分配制度的不完善
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资源分配格局与财富分配格局成正比。发达地区所占有和享用的资源,往往几倍、几十倍于其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甚至几百倍于最贫困的不发达农村地区,无论是食物、住宅、洁净的水及空气,乃至石油、药物、技术和人才。对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而言,共享资源是一种必须争取才能获得的权利。这一切的不平等,正是由于政府分配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
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想削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知识创造的巨大财富得以正义的分配,就需要政府更加理性、公正和富有创造性的去完善分配制度,建构资源共享的政策框架及解决方案,来共同面对人类发展资源短缺和不均的巨大挑战。
三、知识经济时代分配正义应达到的目标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在分配领域,按权力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互抗衡,出现了分配不公问题。国人向来"不患寡而患不均",知识经济时代这个"不均"不单单指物质资源的不平等,更多的是指机会,信息和环境获得的不平等。所以,通过了解知识经济的特征,政府要从达到以下两项目标中调整政府职能,改善分配制度。
1、消除贫困
日益增长的收入和财富应该在地区之间和各地区内部实现正义地分配。减少贫困始终是和谐社会追求正义的重要目标。然而,贫困顽固地存在于富裕之中是现代社会中最令人烦恼的问题之一。人类的前景如果是蛋糕越做越大,而分配收入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便捷的信息、先进的文化、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成果不能为全民共享,那么社会冲突就不会止息,知识的利用率就会随之下降,知识经济时代的进步就无法实现。[3]因此,要消除贫困,关键是要在社会资源上实现分配正义。这就要求政府调节自身职能,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经济改革力度,调整教育体制,尤其是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其公民创造财富的能力,强制发达地区以援助等切实措施帮助欠发达地区进行经济建设;要求改善政府分配制度,实行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建立公正、合理的竞争环境,支持旨在提升欠发达地区资源利用能力的建设,缩小贫富差距,以助于消除贫困。从而带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实现分配正义,进而减小知识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2、达到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重视经济发展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采取的是可持续化的、从长远观点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战略。当今,最为关注的就是环境和能源问题。由于能源的紧缺和环境的破坏问题,引发的国际争端和战争也是层出不穷。虽然知识经济是以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为资源配置第一要素的经济,节约并更合理地利用已开发的现有自然资源,同时通过智力资源去合理的开发富有的、尚待利用的自然资源,但这不是只依靠知识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仍然需要作为国家管理者的政府出面解决。政府考虑到国家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出台有效的分配政策,在节约能源的前提下,合理分配有限的物质资源,遏制发达地区依仗技术、资金、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欠发达地区进行不公平竞争。因此,若政府的分配制度能够得到改善,其实现的不仅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分配正义,更加深化了长远意义上的正义分配的改革,从而为知识经济的进步奠定了更长久的基础。[4]
总之,对于分配正义而言,它是各个经济时代都会面临的严峻问题。虽然知识经济给人们带来的利益是大于弊端的,但是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分配正义问题,经济的发展就必然受到阻碍。而实现分配正义的有效方式就是,在了解分配正义问题实质是因资源稀缺而导致分配不公的基础上,政府依据知识经济的特征,改善政府分配制度,调节政府职能,从而缩小贫富差距,合理利用资源,以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史金衢.试论公平正义的科学内涵及基本要求[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8,(10).
[2]彼得·S.温茨.环境正义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王利军.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正义诉求[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6).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人力资产人力资本会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2005)-10-014-02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按照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实质是人本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扩展了资本范围,改变了资本的结构,拥有知识和智力的人力资源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劣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不仅表现在其经营规模的大小和物力资源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人力资源的投资和使用状况。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环境发生变化,将对人力资产与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核算、报告以及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学科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扩大了知识与信息的传播范围,增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创新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创新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会计领域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传统会计必须在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核算模式、收益分配形式和会计报告体系等方面进行会计创新。
一、会计核算内容创新
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有形资产和物质资本,企业的所有者投资形式是货币资金、实物资产等有形资产,会计核算的内容都体现对有形资产和物质资本的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人类社会在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过程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企业所有者投资形式是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企业资产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人力资产成为一项重要的会计要素,扩大了会计核算的内容,改变了会计核算的方式,使得企业资产结构形态不仅包括物力资产形态,而且包括人力资产形态,会计核算由单一的物力资产核算方式向包括人力资产与物力资产在内的双重核算方式转变,人力资源与人力资产的确认、计量、核算、报告以及收益分配将成为会计创新的重要内容,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改变传统会计重视物力资产核算,忽视人力资产核算的不合理做法,纠正见物不见人的企业管理缺陷。
二、会计核算模式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核算从物力资本延伸到人力资本,企业资产的重心由有形资产转移到以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为代表的无形资产,企业投资形式发生变化,以货币、机器、厂房、原材料为代表的有形资产将被以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为代表的无形资产所取代,无形资产在企业财富创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电子商务得到广泛应用,加快了国际间资本流动,扩大了会计核算的时空范围,会计核算逐步走向网络化和国际化,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态势,企业的组织形式与交易方式发生变化,出现了网上虚拟企业,形成临时会计主体,实行网上交易,网络企业决策和交易可以瞬间完成,缩小了经济活动的空间,交易完成后网络企业立即解散,网上虚拟企业的存在,打破了会计核算的时空界限,突破了会计主体的物理空间,会计主体由“实”的物理空间变成“虚”的媒体空间,会计报告由纸介质变为磁介质,由定期报告变为实时报告,极大地提高了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处理能力,加快了会计国际化进程。
三、收益分配形式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收益分配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企业对职工的分配已不再单纯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方式,而是“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知分配”等多种方式并存,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分配方式可以是货币形式(工资),也可以是非货币形式(股份、分红)。人力资本通过市场流动和配置进入企业,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共同创造剩余价值,人力资本应当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劳动者权益包含 “物力资本所有者权益” 和“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共同创造的价值,会计核算应当考虑人力资本“按知分配”的形式,将人力资源创造出的新价值作为劳动者权益进行计量、核算和报告,把人力资本作为利润分配的重要内容,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实现企业收益分配形式由“按劳分配”为主的方式向包括 “按知分配”在内的多种分配方式转变。
四、会计报告体系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传播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增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存在着经营决策与财务决策风险,现行会计报告重点反映企业的物质资产和物力资本,而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信息和风险反映不足。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报告需要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创新,在会计报告中增加披露和表述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项目的内容,反映人力资源的项目应在会计报表中以及附注中加以体现,准确反映人力资源的分布、使用和损益情况,让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经营业绩和未来发展前景。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反映人力资产的项目,在“损益表”中增加人力资源收益、成本及费用项目,增加反映人力资源的表外附注内容,如:人力资源结构、年龄、学历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披露这些信息能够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使用程度以及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会计报告主要采用网上报告的方式,增加了会计报表的信息容量,实现了企业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双向交流,使得会计信息批露由单纯的会计信息向包括非会计信息在内的复合型会计信息转变,不仅要批露货币信息,还要批露非货币信息,不仅批露确定信息,还要提供不确定信息。同一张会计报表中实行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会计信息相结合,货币计量与非货币性计量相结合,表中列示与表外附注相结合,提供多样性与个性化的会计信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提高会计报告的及时性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五、创造性会计人才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在经济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蓬勃兴起,会计新学科及会计相关学科迅速发展,会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国会计发展呈现国际化和跨学科的发展态势,拓宽了会计研究领域,丰富了会计核算内容,会计人员必须富有创新意识与能力,掌握和了解会计新学科和跨学科理论,具有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人员应当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地掌握会计专业理论与技能,精通国内会计业务,熟悉国际会计业务,面对市场经济中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能够随机应变,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发展信息化与国际化的需要,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建立多样化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与国际化会计人才。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为会计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人类社会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过程中,世界经济的竞争从物质资源竞争转向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创造财富最有效的生产要素,加强会计学科中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与应用成为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把西方会计理论与我国会计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建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核算体系,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会计创新。
参考文献:
[1]周琨良: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创新[J]。江苏商论,2003,(11)。
[2]张晓光: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素质的新要求[J]。商业研究,2003,(7)。
[3]李卫平: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创新[J]。广西会计,2003,(9)。
[4]陈飞:论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创新[J]。会计之友,2004,(5)。
[5]刘建群: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人才培养[J]。会计之友,2004,(10)。
[6]崔建伟,徐桂荣: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观念重塑[J]。 山东社会科学,2004,(9)。
关键词:知识经济;治理;公共治理
中图分类号:F293.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242-02
一、治理的兴起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公共行政的发展从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行政,再由新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的治理,这些行政范式的转变都根源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行政模式的转变根源于市民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公共领域的崛起。当中国市场经济与市民的社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时,公共行政模式不做相应调整,必将使中国公共行政发展陷入困境。在当今的时代状态下,市场经济与信息技术这两种力量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发展的速度、路径、性质,由于市场力量的扩展和知识经济的结构,现代社会的发展从空间和时间上出现了一种伸缩现象,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使得时间被大大压缩;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使得空间被大大扩展,即市场全球化使得单一国家市场、社会、政府的涉及领域逐渐扩大。这种特异的现象在学界被称为“共时挤压性”。而当代中国公共行政正处于这一历史情境之中,正是这一特性,为起步较慢、摸索着前进的中国公共行政发展带来困难。
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其结果不仅仅是经济体制的转变,在公民与国家及政府的关系上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公民的立场上,他们开始重新界定国家与政府的作用,并且普遍关注经济、教育、医疗、福利等方面问题,他们把政府放于批判与比较的视野中进行审视,形成了对于国家与政府的公共性、合法性方面的挑战。
在释放了经济职能的同时,国家和政府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公民对于高品质的社会服务的需求。而传统的行政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为此,政府开始在某些领域推出,让市场经济支配下的社会体系自发地完成这些功能。首先,政府释放具有经济性特征的社会事务,例如,政府实行的事业单位企业化、放开对电信通讯行业的垄断、结束福利分房商品房货币化等等;其次,政府开始释放一些公共性的领域,例如高等教育、医疗卫生、公路铁路等。国家这样的释放性活动,使得一些介于民间和政府之间的半民间半官方的组织产生,如慈善性机构、学术团体、公民的自主组织、非盈利性咨询服务组织等。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公共领域已经形成,也意味着公共行政中的“公共”已开始回归于社会。
由于知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家处于一种特殊挤压环境下,公共行政领域开始出现政府及被称为“第三部门”的多元行政主体。这就意味着为适应当前行政主体多元的变化趋势,中国的行政发展必须实现其发展范式的转换――从传统的管理走向现代治理。
二、治理理论的一般阐释
治理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长期以来,治理与统治一词交叉使用,用来表示国家更确切地说是政治活动,并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
与此同时,对于治理概念,诸多机构与学者进行了详细阐发,其主要的代表性观点如下:全球治理委员会在其1995 年发表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罗茨认为: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有序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于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
同传统的统治相比,治理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权威的合法性,虽然治理和统治概念都必须涉及到权威概念,但在治理理论中不再像统治概念那样仅仅政府具备拥有权威的条件。也就是说,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一定是垄断权力的政府。我们知道,统治的主体必须是社会的具有权威的政治统治组织,然而,治理的主体则体现为多元性,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私人部门,还可以是一种关系即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二是权力的多向性,在统治的模式中,权力始终表现为集权,它为自上而下的、是单向的,公共行政忠实于政治权威,通过颁布规章、制度、法律来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管理。与此不同的是,治理则是一个民主、上下参与的互动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话语民主、协商民主、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可见,公共管理治理应是指在社会公共事务领域中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公民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双向互动的管理过程。治理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此必须超越政府与市场、公与私的传统二分法模式,并积极探索、采用新的公共事务管理技术。治理的主体可以是政府机关,也可以是私人机构、非政府公共机构或各种机构之间的联合。公共权力在政府与社会、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去中心化的重新分配使得治理具有较为明显的新型民主价值。
三、治理理论对中国公共行政发展的启示
1.明确定位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共时挤压性”改变了政府与社会和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双向互动得以强化,以往建立在传统的政治权威、经济权威、社会一体化基础上的全能型政府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公共行政管理的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逐渐退出微观市场领域而集中力量履行有限的管理职能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做到只“掌舵”而非“划桨”。具体来讲,政府要逐步放弃微观经济管理职能,不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把权力交给市场;提供优良的投资空间,把投资的权力还于社会及公民,激发和挖掘社会的投资潜力;把资源配置等应由市场才能做好的事情交给市场,使政府真正成为“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进一步放权给市场,政府将主要集中精力在加强与改善宏观经济调控上,按照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的要求,大力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创造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环境;政府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服务,如法律服务、政策服务、信息服务等。
2.规范市场边界、政府边界、公共领域边界的界定
政府治理的合作和不可分割性这样的特质决定了行政实践中三个边界的划分以及行政约束的形成。三个边界,即市场边界、政府边界和公共领域边界,这三个边界的界定能够促使治理范式各个主体间相互约束,保证公共行政的民主、公平、公正。其一,市场边界的规定,决定了应选择市场导向模式,私人性决定了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竞争的原则决定了社会资源在配置过程中最大的合理化,这为市场的优势,界定其边界则是政府在治理过程中自觉借用市场力量及时调节和干预市场的公共性;其二,政府边界的规定,决定了应选择绩效导向模式,即政府行为具有先天性不足,因此,建立在政府边界基础上的绩效导向的基本思路,就是旨在克服政府效率低下时,应用市场的手段来分化其公共权力;其三,公共领域边界的规定,决定了应选择客户导向模式。公共领域的界定使得公共服务以客户为导向,无论市场、政府都要了解公民需要,要听取顾客的呼声,建立公民的抱怨追踪体系,赋予顾客更大的选择权力等。
3.多元化治理促进第三部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