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研讨;中国译界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ummer Symposium on Translation in Beijing and the topics discussed at the symposium, which include the new approache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It also discuss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China.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teaching; Symposium; Chinese translation circle

盛夏时节,来自全国翻译界和教育界的约170名莘莘学子与24位名闻遐迩的翻译家和教育家汇聚于北京中国军事科学院,进行了一场几近军事化的学术对垒和教学切磋。在短暂的十天时间里,学员们蓄势待发,情绪高涨,教员们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与传统的学术研讨和教学模式大相径庭的新路向,给中国翻译和教学界注入了一种新的理念。

一、关于翻译研究

翻译的学术研究之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 Nature of Academy”。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社会各阶层强加给学术的悲哀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学术要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要引领何种潮流?学术如何突破世俗樊篱修成正果?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此次讲习班的过程中,被中国译界的同仁们作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诠释。

正如中国译协的领导黄友义、孙承唐和《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平在开幕式上所倡导的那样:这次研讨,重在“全面地提高广大翻译工作者的素质”,重在“思维模式的改革”,重在“抛砖引玉”!这种理念,很快就在开讲人许钧先生的报告中得到印证。许先生对他的译著《红与黑》中的词句是如何剪裁未作任何阐述,而是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翻译、翻译学和翻译批评等问题进行了宏观的解剖。这位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导还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作为一处翻译学的导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和学界进入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的种种途径。许钧教授是主要从事法汉翻译研究与教学的专家,此次与他的同行刘和平教授一同出现在以英汉翻译为主的讲台上,这种安排本身就意味深长:作为组织者的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旨在打破学科研究的界限,追求一种“殊途同归”的学术效应。

“殊途同归”,还体现在此次讲习班对教师和讲题的选择上。从教师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观点精彩纷呈。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代表了主流。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方法,向学员们介绍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主要层面。同是讲翻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分析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发展的路向作了展望。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目前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全球化时代的翻译进行重新定义和定位,并对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王宁认为:“翻译现在正经历着一种转折:从属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辶多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这与西方文化学派的观点遥相呼应。对于西方译论给译者的启示,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则以Vermeer的目的论和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为引线,深入线出、由此及彼地介绍了有益于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多种理论;张先生并结合“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三个问题:戏剧语言、文化专有项和双关语”这一课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作了全新的注释和演绎。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导申丹为学员们展示了她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申教授从西方文体学的发展概况入手,对文学翻译中对语域的处理和故事层次上的假象等值等问题作了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说明了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研究中的主要作用。申丹教授的高足王东风则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文体变形处的分析,指出了文学翻译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王教授认为,“无论是翻译文本中的译例,还是译家的言论,都清楚地表明译家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作家。前者的语言策略具有信息取向,而后者则是诗学取向。”据此,他在文中对传统的信息或语义取向的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这种多视角的研究路向为广大学员进行多元的、多层面的学术探索提供了样板,这也是此次研讨会的目标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体现出的另一理念是提倡资源共享、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为质疑学术传统和挑战学术权威提供温床和土壤。这次讲习班打破了传统的10分钟宣读论文的模式。每位主讲人花2-4小时把自己的最新成果以讲义、板书或投影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向学员展示,穿插提问、发言、演示等模式进行探讨。学员们不但可以与教师共享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同时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讨论中,新的学术观点不断生长。比如说,对于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刘士聪教授就提出了一个颇为独特的观点。刘先生认为,就英译汉而言,应提倡“归化”,这与英、汉文化的强弱无关,并不代表汉语文化要迁就英语文化,亦与政治、经济无关,而是象征着我们对英语标准语言的一种追求,是纯粹的语言处理。这一观点令学员们困惑不解:如果是纯粹的语言处理,为什么英译汉的策略要与汉译英有所不同?在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上,香港岭南大学的孙艺风博士认为,翻译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勒弗菲尔夸大了意识形态(ideology)对翻译重写过程的作用。他认为,对待不同理论的吸纳应持全面审慎的态度。孙艺风对内地的许多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的“师言亦言”、“人云亦云”的“追尾”现象持否定态度,因此他主张:学术与教育的牵引应以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为重。在这次大研讨的过程,最“火爆”的一场“争鸣”来自诗歌翻译的两大名家——许渊冲和江枫。许先生以二十世纪可能改造未来人类面目的伟大成就克隆技术为切入点,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文学翻译克隆论——信达优论”。许先生坚信,富有音美、意美和形美的“三美”译文就是“信达优”的译文。而江枫先生则以“译诗,形似与神似:一点必要的常识”为主题,对许渊冲先生的“新译论”提出了批评。这种沸腾的场面让广大译界同仁有机会目睹学术界的另一种光景,它形象地表明:学术研究的表现形式不总是“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也会“硝烟弥漫”!问题是,学术界将以怎样的一种学术态度来诠释和审视学术之种种。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香港学者周兆祥关于“翻译与人生”的报告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关于翻译教学

翻译教学,尤其是口译教学,一直就是中国译界的薄弱环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关于翻译教学的讲题在此次讲习班课程中覆盖了1/5。内容涵括了香港和内地的主要教学模式。其中,周兆祥先生介绍的“香港浸会大学的翻译教学模式”与内地的翻译教学相比有很大区别。香港的翻译课程设计针对性很强,比较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渗透,也依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课程设置已进入系统化。在教育模式上,亦更鼓励“以学生为中心”,鼓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这种模式,为一向崇尚“以教师为中心”的内地教学界提供了不同的参照系。

在口译教学方面,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刘和平博士以她的新作《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为蓝本,说明了她对口译教学的独特理解。刘和平认为,目前的中国翻译研究停留在静态的研究,即对翻译结果的研究上,忽略了动态的研究,即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要揭开翻译过程之谜,把它教给学生,必须对翻译的动态过程进行认真研究。为此,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刘和平还以三组学生生动的口译演示为例,说明了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理解和接受意义的思维过程,而非词与词、句与句的简单对等。她的这种“渔生鱼”的教学理念引起了口译人员和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另外,从来自北外的谷欣、加拿大外教杜蕴德的交替演示和来自广外大的冯之林的Powerpoint软件包的演示过程中,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国内主要外语院校的口译教学模式,并欣喜地发现,统计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已逐渐地渗透到翻译教学与研究当中。 转贴于

三、反馈中的思考

这次讲习班带来的另一种理念是:以教带学,以学助教,高瞻远瞩、着眼未来。为了提前发现问题,以不断完善未来的办学方式,组织者从一开始就给每一位学员发了一张“调查表”,内容主要是以翻译教学和本次办班模式为主,这一设计与学员大多为高校教师的情况不谋而合。

参加本次讲习班的学员共约170人,其中来自全国高校的副教授、讲师占大多数,另有少数各行各业的外事翻译和在校博士、硕士生。反馈回来的有效调查表为125张。虽不是100%的准确,但这一反馈数字也足以代表主要现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心理干预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后,在心理状态上会分为几个阶段。学生跨人大学校门的一刻直到升人大二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大一新生。有关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显示,大学新生表现出来的大学心理问题十分严重,因此,也成了当前阶段大学生健康发展问题的主要话题。通过积极帮助此阶段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才能让学生获得良好学习与生活环境。本研究中充分结合了五大发展理念,并因此形成解决对策。希望可以改善当前大学新生心理干预工作的水平。

一、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发展情况

学生在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之后,针对新生角度心理出发,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方面开始面临更大的压力。同时,一些学生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现阶段,对大学新生方面的心理问题研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环境适应性分析

新生在大一阶段,一部分学生可能从未住过校,甚至一些学生从未来到过陌生的城市。在突然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之中,一些原本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能也在这样的环境中便成为普通学生。面对所有环境的突然变化,必然会导致一些学生无法适应当前环境。尤其是班级以及学校中身份的变化更加会让一名学生在心理上形成落差。促使新生无法很好的接受当前问题。学生也会更加思念家人,在学校与交往中产生不良心理感受。

(二)学习适应情况分析

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区别于传统高中环境学习。高中阶段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为主,但是大学阶段的学习则是教与学并举。为此,学生就已经当提升自学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相对高中,大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传递的信息量巨大,因此,需要课后进行复习,如果缺少必要的自学能力,则学生就无法更好地适应这种学习生活。一些新生在步人到大学之后,认为自己应该放松一下,但是这一放松就让自己完全跟不上别人的脚步,更加跟不上大学学习生活的脚步。同时受到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对自己所选专业的认可度不足,造成对学业方面的倦怠,促使学生学习方式也开始发生明显改变,专业思想更加受到影响。

(三)生活适应性分析

学生家长认为高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也已经开始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认为,应当在高中阶段为孩子提供一种十分专心的学习环境,针对孩子的关怀更加是细致入微,不让孩子做其他的事情。原本应当是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家长全包了。为此,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仍然不会照顾自己,在生活能力方面表现极弱。更加上南北地区生活习性上存在差异,促使学生对生活无法形成适应性。另外,也存在一些家庭经济能力较差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在遇到困难之后,也并不会面向学校与同学求助,造成对内压力过大。

(四)人际关系分析

当前大学新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从小生活在家人的关爱与照顾之下,不可避免将会产生一些人性等情况。在步入到大学之后,则在过集体生活的过程中,可以说对所有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一些学生不善于沟通,不善于表达,因此更加不懂得如何更好地与其他同学之间友善相处。这个不习惯,那个不适应,造成宿舍之中所有同学都可能出现摩擦。加上班主任等相关导员对班级的了解情况不多,,造成了学生可能会产生孤独感。

(五)情感问题分析

大学新生在高中以及初中阶段可能就已经开始恋爱,因此,到了大学阶段,新生面对恋爱方面的问题,将会更加明显。甚至出现感情问题处理情况不佳而发生寻死的情况。进而可能会造成学生荒废学习,产生精神类问题。一些新生并不了解生理l生方面的尝试,可能会对身体上出现的反映产生罪恶感,甚至造成心理方面的问题,一些学生会单相思,偷吃禁果,进而产生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以大学新生为焦点的学习适应性心理干预策略分析

基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研究目前已经成为高校针对大学新生教学中重点研究问题,在新时期积极提倡新的教学理念,以促进新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发展。在党的十会议中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策略,这不仅仅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我国教育提出了理念指导。基于此发展理念下为大学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以提升其学习适应性,促进其更好发展。

(一)基于创新的心理干预策略

在十会议中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来看,新时期其心理问题表现出不同特征,为有效开展学习适应性心理干预,就要不断创新其心理干预手段,以突破目前的心理干预现状,促进其更好发展。所以,在针对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心理干预过程中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保证其干预策略的制定在思想上或方法具有突破性、针对性、创新的。在传统的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心理干预工作中,各高校更多的基于心理学原理进行策略制定。通过诸多实践证明,引起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十分复杂,包络个人、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为有效解决该心理问题,应基于心理学基础上进行社会学、行为学等诸多知识的整合,形成系统的、创新的心理干预策略。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焦虑;抑郁;运动干预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18-02收稿日期:2016-03-30

基金项目:四川文理学院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员工作研究专项(2014SZ004Y)。

作者简介:王鼎(1984―),男,四川阆中人,助教,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

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殊的一类群体,正处于生理成熟而心理不成熟的特定阶段,身处在人生一个特殊的社会化过程中,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环境压力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综合影响容易导致他们心理失调。根据一项以全国 126000大学生为对象的抽样调查,发现 20%~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偏执、强迫、紧张等几个方面,尤其以焦虑和抑郁表现最为常见。[1]焦虑和抑郁是因心理冲突或者情感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伤感类情绪,过度释放很容易导致心理和生理异常。有权威研究表明: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有的还很严重。[2]可见,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

六字诀健身气功是一项在呼气的同时,结合默念“嘘、呵、呼、洹⒋怠⑽”六个字的读音进行锻炼的气功功法,是我国传统保健体育的优秀功法之一。它以呼吸吐纳为主要手段,强调意念与舒缓、圆活的动作、匀细柔长的吐气发声相结合,“寓意于气,寓意于形”,注重形、声、气、神、韵的运用,具备丰富的内涵和恬静韵味,是集健身、养生、美学于一体的独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研究显示:六字诀健身气功可以调节习练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炼气养气、健身养生,对心理异常情绪有较显著的积极影响。[3]本课题拟通过要求四川文理学院在校大学生(实验组、对照组各72人)进行 12周六字诀健身气功习练,对抑郁和焦虑指数进行问卷调查和比较,探讨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大学生抑郁和焦虑指数的影响效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和干预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4级1、2、3、4班作为问卷和实验研究对象(均未参与过任何有关六字诀健身气功的练习或培训),1、2班为实验组,3、4班为对照组。其中1、2班男生12人,女生60人;3、4班男生9人,女生63人,两组分别为72人,年龄17~21岁。

2实验方法

运用康奈尔医学量表CMI,对六字诀习练12周前后以及对照组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分两次(习练前2014年9月和习练后2014年12月)共向实验组和对照组发出调查问卷288份,其中有效回收问卷为280份。锻炼频率为每周3次,每次60分钟。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六字诀习练对大学生焦虑和抑郁心理指标的影响分析

结合实验的实际情况,经过12周规律性练习,大学生六字诀锻炼前后焦虑和抑郁心理指标指数数据统计如表1表2所示。

从表1、表2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实验组习练六字诀前后与对照组在焦虑和抑郁心理指标指数上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六字诀实验组习练后与对照组焦虑心理指标指数特点比较:

六字诀实验组在进行12周习练后的焦虑心理指标指数为009±028,习练前的指标指数为164±086,对照组的焦虑心理指标指数为157±087,差异显著性(P)值为P

原因分析:一是大多数大学生是远离家人和故乡到异地求学,大学所在地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都需要重新适应,如果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很容易产生焦虑。二是“大学无用论”的社会舆论刺激着大学生们的神经。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曝出诸如北大高材生卖猪肉、研究生摆地摊等新闻,特别是在农村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很多朴实的农村家长和高中学生认为大学毕业生根本找不到工作,出现了“读大学浪费钱,不如早点打工挣钱”“大学无用”等负面舆论。加之大学生通过严酷的高中学习后,突然进入相对较自由的大学学习环境,显得不知所措,很容易产生焦虑。三是人际关系失调。在大学里,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在大集体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摩擦、矛盾,容易因人际关系不协调而产生心理压抑和焦虑。四是家庭和择业的压力。少部分学生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导致焦虑,如贫困、单亲、突发事故等。同时,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业成了大学生需要面临的首要现实问题,很多大学生从大二开始已经产生担心、焦虑,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又感到无所适从、迷茫,甚至是恐惧。[4]

六字诀健身气功,动作舒缓、圆活,在习练时强调意念与舒缓、圆活的动作、匀细柔长的吐气发声相结合,整套功法都从预备式开始,以体会松静自然、气血和顺之雅境。当放松之时,心中默念、头脑松、肩背松、沉肩垂肘、含胸拔臂心空、腹松、腰脊松、臀部松、两腿松、膝松、足部松、五趾松、两臂十指都放松。微觉轻微摇摆,松弛如肉之欲坠,呼吸微微绵绵如安睡状态,习练者普遍感到精神爽快,心情愉悦,对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心理有着积极、明显的改善作用。

(2)六字诀实验组习练后与对照组抑郁心理指标指数特点比较:

六字诀实验组在进行12周习练后的抑郁心理指标指数为021±088,习练前的指标指数为159±071,对照组的抑郁心理指标指数为148±078,差异显著性(P)值为P

原因分析:进入大学后,发现高中时期“灌输式”的学习模式没有了,代替的是自由、探索式的学习,加上身边的同学都是经过高考选拔的“优等生”,自己在高中时“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面对比高中更加繁重的学业,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学习计划,产生了困惑、失落和抑郁。[5]

六字诀使用六个字的发音口型,按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应四时之变化,学生在习练时人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这时人体不会受到外因素而影响,气血的运行自然,以呼吸、动作、意念导引人体的内在血液循环,肌肉放松、精神放松与外在、形体、呼吸等相配合而使整体保持一种平衡和谐的生理状态,进而达到疏通经络、散毒解结、调节心理的目的。因此,适量、适度的六字诀健身气功习练,对调节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有积极的影响。

2六字诀健身气功习练后焦虑和抑郁指标与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抑郁心理指标指数与总体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系数(r)为066,说明相互影响作用较大,这可能主要与六字诀可以使练功者平心静气、调畅气血、舒畅情志的健身功效有直接密切关系;焦虑心理指标指数与心理健康效果的相关性系数(r)相对抑郁指标较小,这可能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年龄较小且心理发育不成熟,加之运动练习干预时间较短,导致效果不是十分显著,六字诀习练还需要更长时间才会对焦虑心理情绪产生更好的效果。

三、结论

(1)12周的六字诀健身气功练习,对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心理情绪有较好的疗效,特别是对抑郁心理有较显著的影响作用。因此,六字诀健身气功作为我国传统保健体育的优秀功法之一,可作为大学生异常心理的调适手段,通过调节肌肉的节律性和呼吸频率,以达到修身养性、舒畅情志的作用。

(2)实验用数据证实,适度、适量的六字诀健身气功干预对大学生焦虑和抑郁心理有积极良好的效果。高校可以将六字诀健身气功在高校大力推广、普及,通过集体练习的形式,在锻炼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以使大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稳定、自信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去。

(3)经过12周的六字诀健身气功习练,女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心理指标指数改善程度优于男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女大学生内心的各种冲突、矛盾和失衡比男大学生更为复杂和强烈,运动干预后的缓解程度表现也相对较明显。

参考文献:

[1]张斌,柏祖刚健身气功・六字诀对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影响鸡西大学学报,2013,(4):33―34.

[2]樊余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对抑郁和焦虑指数影响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4):56.

[3]陈锦秀,张文霞,郑国华“六字诀”呼吸法在COPD 稳定期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8):80―8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高职语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单一的课程内容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出发,探析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提出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公共必修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和考核模式,以解决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仍处在摸索和创新阶段,而高职语文作为一门融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文化基础课.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高职语文教学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高职语文教学特色的形成。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推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实践表明,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职业能力考核为目标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需求。

一、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高职语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单一的课程内容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语文教学固有的弊端也日渐明显。

1.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院校只认识到高职语文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大多数专业只开设《大学语文》,甚至不开设;有的专业不开设《大学语文》,或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没有认识到高职语文也可以作为一门综合的技能课程,也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2.高职语文教学存在学科地位弱、课时量少、教学形式和手段落后、评价体系单一等诸多问题。

3.高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不足与社会对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知识经济时代呼吁把人才作为人力资源对待.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毕业生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缺少基本礼仪和面试技巧。对应聘岗位了解不多,答非所问是较为严重的问题,甚至一些高职生在毕业时。连自荐信都不知如何写。

4.高职语文教学师资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理念有待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提升,这些都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正确定位《大学语文》,树立以人文教育为主的“大语文”教育观

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只能解决某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一门课程的教学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教学课题。当前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很模糊,大多把它作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能教材,笔者认为这既不合理又不科学。虽然,一些学者和基层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提出了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难题和瓶颈.特别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徐中玉指出:“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基础课”.“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更应该侧重人文性和审美性.多进行人文教育。这里讲的人文教育主要是针对唯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流弊提出来的。“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目的,以‘文’为手段,实现人文关怀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主题.以文化建构为底蕴,以意义追求为指向的人的生命体现,生命确立,生命发展的法则和原则”。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更多地把语文作为工具性来看待,因而注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字词讲解、段落划分、主题归纳、写作特点总结等固定模式教学,却忽略了整体性的解读,往往造成整体意境的割裂,进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构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突破这一模式,教师应有“大语文”概念,结合天文地理、自然科学,更多地用比较联想的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会为人处事的原则和道理。《大学语文》用文学艺术的形式,以情感人.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三、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课程体系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语文实际上也是人的一种技能,更应该把语文当作一种技能进行学习和传授,而不仅仅是基础。很多学校在分科目的时候,也把语文放在基础学科里。到了大学,也把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直至教育行政部门的许多文件讲话中,也把语文列入基础性学科。这些固然都没有错,但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有意无意中就淡化了它的技能性,以及它作为社会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交流能力。”可见,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把它作为是一门综合课程,一种技能来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语言能力、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口语交流能力,提升学生获得外界信息和指令并进行筛选运用交流的水平,成为学生面对职业变革,应对市场竞争和社会挑战,实现个人职业生涯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这就要求对高职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突破原有的传统思维,扩大内涵,延伸解读,从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写作教学三方面建立公共必修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以便解决高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不足和社会需求提升矛盾的问题。

1.在阅读教学方面,建立以《大学语文》为主的基础课程,对外延伸,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鉴赏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筛选运用信息能力。教师可着重进行阅读分析和文学鉴赏,让学生体味中外文学经典,通过了解和体会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加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提升文学品位,促进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在听说教学方面,可以选择开设《演讲与口才》、

《应用口才》、《商务口才》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之一,是个人知识、智慧与能力的综合反映.体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它能让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人取得事业的成功。教师可以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采用仿真环境的模拟实训和考核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展开有效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水平,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并由此引发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内在需要,最终实现内外兼修。

3.在写作教学方面,可以选择开设《商务写作》、《应用写作》、《文学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会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通顺又扎实不可。”其中“实用的文章”就是应用文。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人不仅具备职业的专业技能,而且具备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不论是市场调研、商业策划、企业书函,还是个人求职书、工作报告、竞聘演说等都需要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高职语文教学中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是市场经济发展对高职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高职学生必备语文能力的需要。应用写作的教学是一种实用性、应用性、技巧性很强的写作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建构基于课堂教学、校园网应用写作教学平台和课外实训的开放性、立体化应用写作教学训练体系,提高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

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职语文教学考核模式

高职语文教学过去以文学知识、语言知识考核为主,侧重对学生的记忆和阅读分析能力的考核.对听说写方面的考核不够重视,这种考核模式不太符合高职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不太适应社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为此学校应改革教学考核模式,通过对高职学生从事职业的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准入考核,进一步夯实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基础,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以适应职业的技能要求、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求。

1.转变以知识考核为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考核模式。

过去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考核主要是以知识考核为主,听说写方面不够重视,为此,在考核过程中可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注重过程的考核办法。鉴于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课程的考核应以课内成绩和课外的动态考核相结合,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着重听说写方面的考核。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两者有机统一于培养学生听说写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又能培养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

1.高中化学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时代背景

1.1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的探索活动进行学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能力,这就是探究性教学。

1.2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我国的高中化学新课标中明确强调“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通过开展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与表达等活动中,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

1.3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是加速教师成长的需要。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种依赖化学实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规律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目前没有完整的资料可供借鉴。这对使用惯了传统教材和教法的化学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大的挑战,要求每一个化学教师不断学习、刻苦钻研,从而快速掌握探究式实验教学技能,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1.4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要。一是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慧与潜力;同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如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计算推理等学习能力。

2.高中化探究性实验的剖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任何实验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一定的验证和探究性,两者不能也不可能孤立的存在,那么如何来界定探究性实验呢?根据新课程理念和笔者的教学实践,高中化探究性实验有以下一些特征:

2.1从教学理念上看

探究性实验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设置为先导;以问题和探究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2.2从教师作用上看

探究性实验教学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通过亲自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的途径,教师在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是整个探究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组织者,方案指导者,教学氛围的维持者,结论的仲裁者,但不是终裁者。

2.3从实验目的上看

探究性实验既重视规律的验证,实验技能的培训,又强调学生通过实验在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上获得感性体会。简单的说,探究性实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结论的解释。

2.4从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和形式上看

化学探究性实验内容的选定一般有两个渠道:第一,可以将书本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改变具有探究性的学生实验;也可以将书本上的具有可延伸的知识点或某一领域的学习内容推向深处,提倡从生活中学化学,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体验身边处处有化学。如增加设计联系实际的探索性实验(市售饮品中维生素C含量检测);改进欠佳的实验方案、完善定型实验(Na与H2O反应的实验改进);改进实验装置,增加微型实验等。

2.5从教学模式上看

高中新课程倡导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表达”。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出问题。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情境,并讲解探究的步骤;第二阶段,实验探究阶段。学生搜集关于自己看到或经历过的这个问题的信息,将新的条件引入问题情境,以此来观察事物是否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第三阶段,解释与结论。教师要求学生组织资料并做出解释;第四阶段,反思与表达。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的探究过程,找出最需要以及没有得到的信息类型,同时对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并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探究的结果。

2.6从认知顺序上看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课题,选题上要依据学习内容特点、教学条件、学生的基础来选择、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由易到难逐渐扩展和深入;在低年级可以把一些与元素化合物性质有关的验证性实验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实验,高年级可以安排基本理论方面的综合性实验。

基于上述六个方面,以及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思想、实验功能等,一般认为,探究性实验是由老师或学生提出实验课题,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然后根据方案进行探索研究,正确处理实验结论的一类实验形式。

3.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必须遵守的原则

3.1目的性原则

对于任何一个课题而言,探究的范围都很大,角度都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学校教学的条件,设计出一个个具体的目标任务,让学生来逐个完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

3.2多样性原则

探究性实验课题要多样化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可以是同一个课题设计出不同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也可以是多全体学生分层分类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3.3主次性原则

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时要辩证地处理好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性,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可以是参与者,在必要时教师给予指导。

3.4简易性原则

在能达到探究实验目的前提下,尽量利用身边的简易器材进行实验;实验难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设计的实验方案要便于操作,易与采集实验数据和处理数据。

3.5安全性原则

探究性实验一般难度较大,学生经验不足,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药品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

3.6科学性原则

探究性实验的科学性非常强,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物理理论知识、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必相一致。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观察和记录实验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也正是增设探究性实验的宗旨。

3.7趣味性原则

实验内容除课本外,也应该选用有关日常生活、环境、能源、生产等实际中的问题,通过探究来解决与人类自身紧密联系的问题,借助多媒体、FLASH动画,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增长他样对新知识的探求欲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创造欲。

3.8创造性性原则

所设计的探究性实验应有一定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验性,要充分体现出创造性原则,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的去认识新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9功能性原则

探究性实验教学功能的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也不在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上,而是看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是否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否提高了、教师的观念是否发生了变化等,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3.10多重性原则

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要符合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紧抓教学质量不放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体现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多重性原则:一是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双基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三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原则等

4.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交流反思是探究性实验的几个重要环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贯彻这一理念,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质疑、辨析、实验、思索,并在探究中深入理解,综合应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以实验室制取氯气为例进行分析,实施过程如下:

4.1创设问题情境

1915年4月22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与英、法军在比利时伊普尔对峙。黎明时分,英、法军前线战场的士兵突然看到一股黄绿色气体逐渐向前袭来,很快大群大群的士兵被熏得东倒西歪,眼睛睁不开,鼻子被刺激得喘不过气来,法军阵地一片恐怖气氛,几分种之内,长达几千米的阵地被一片恐怖所笼罩。协约国全线溃退,德军乘胜前进,向前推进了几千米,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首次毒气战。同学们想知道这是什么毒气吗?它能在我们的实验室里怎样来制取呢?这样,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供探索的问题情景。

4.2提出猜想与假设

制氯气的过程可能是: Cl-Cl 2Cl=Cl2 要使Cl-变成Cl,必须使其失去电子,欲使其失电子必须加入得电子能力比Cl强的微粒,学生经过查找收集资料可知Mn7+、Mn4+有这个能力。KMnO4、MnO2中可能有Mn7+和Mn4+离子,但必须加入H+离子与O原子结合,游离出Mn7+和Mn4+,综合以上可知:只要有H+、Cl-、KMnO4或MnO2三种微粒却可得到氯气。也就是盐酸与MnO2反应能得到氯气。

4.3设计实验方案

要实现在实验室里制取纯净干燥的Cl2,必须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还要考虑如何除去Cl2气中混有的杂质? Cl2的收集和有毒Cl2的尾气处理问题为主要任务,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展开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室制取的反应装置和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案。

4.4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根据制氯气的反应原理,分几个小组从试管、烧杯、试管夹、酒精灯、火柴、胶塞、导管和浓盐酸、稀盐酸、NaCl固体、MnO2固体、KMnO4固体、NaOH溶液,探究完成实验室制取Cl2的反应原理、净化、收集和尾气处理的过程。

4.5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上述两种制取Cl2实验,结果都有Cl2生成。

即反应原理:MnO2+4HCl(浓) MnCl2+Cl2+2H2O或

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4.6交流反思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①总结实验步骤如下:组装仪器、检验装置气密性、装药、缓缓加热制气、收集氯气、尾气处理、拆卸仪器,整理实验台

②实验室制取氯气时,怎样才能得到纯净的氯气?为什么?

③实验中,收集氯气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④制氯气时为何要用吸收装置?吸收原理是什么?

老师请同学们进行评价。至此,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基本完成,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从未知到结论的跨越,这个过程是在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发现和掌握了“新” 的知识,这就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