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鱼类;病毒病;病原种类;防控

危害养殖鱼类的病原性疾病主要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等。其中病毒病由于其病原体微小,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所以难以采用药物进行控制,一旦爆发病毒病将损失惨重,农业部新的《鱼类产地检疫规程》也将病毒性疾病作为重点检疫对象;同时北京市水产养殖主要是在静水池塘条件下养殖鲤、鲫、草鱼、鲟、观赏鱼以及在流水条件下养殖鲑鳟等鱼类为主,因此作者重点探讨北京市静水池塘和流水养殖条件下鱼类病毒病的防控技术措施。

1 鱼类病毒病的主要特点

1.1 鱼类病毒病发病与品种和水温有关 鱼类病毒病发病与养殖品种和水温密切相关。例如鲤春病毒血症主要在鲤中发生,发病温度为11~17℃,超过22℃不发病[1];锦鲤疱疹病毒病在鲤和锦鲤中发生,发病温度为23~28℃,低于18℃或高于30℃不发病[2];草鱼出血病在草鱼、青鱼中发生,在水温20~30℃特别是25~28℃时为流行高峰[3]。

1.2 鱼类病毒病难以用药物控制 病毒性疾病不同于细菌性疾病,由于病毒不能自身增殖,必须依靠宿主细胞内的能量和物质增殖,是专性的细胞内寄生生物。因此可以治疗细菌性疾病的抗生素等药物对病毒性疾病基本没有作用。鱼类一旦感染病毒性疾病,大多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措施,主要是以预防为主。

1.3 隔离和控制难度大 鱼类生活在水中,病毒以水体为媒介传播,一条鱼发病后整个池塘的鱼很快都会感染,因此鱼类病毒病发病后很难控制。也只能隔离整个养殖池塘,而不能隔离单条发病鱼。

2 鱼类病毒病的主要病原种类 鱼类病毒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严重危害水产养殖业,能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迄今已报道可引起鱼类病毒病的病原有上百种,常见的也有20余种,大多数属于弹状病毒科、虹彩病毒科和疱疹病毒科,少数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双节段RNA病毒科、腺病毒科、反转录病毒科、野田病毒科和正黏病毒科等。弹状病毒科主要包括鲤春病毒血症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鳜鱼弹状病毒、胭脂鱼弹状病毒和白斑狗鱼幼鱼弹状病毒等;虹彩病毒科主要包括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淋巴囊肿病毒、日本鳗鲡虹彩病毒、鲈鱼虹彩病毒、真鲷虹彩病毒和白鲟虹彩病毒等;疱疹病毒科主要包括锦鲤疱疹病毒、鲤鱼痘疮病毒、斑点叉尾鮰病毒、鲑鱼疱疹病毒和马苏大马哈鱼病毒等;呼肠孤病毒科常见的有草鱼呼肠孤病毒;双节段RNA病毒科常见的有传染性胰腺坏死症病毒;腺病毒科常见的有鳕鱼腺病毒;反转录病毒科常见的有鲑鱼鳔肉瘤病毒;野田病毒科常见的有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正黏病毒科常见的有传染性鲑鱼贫血症病毒[4]。

3 北京市需要重点防范的鱼类病毒病种类

3.1 主要鱼类病毒病的宿主范围 2008年农业部对《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进行修订,涉及到水生动物疫病的有36种,其中鱼类病毒病有9种。鲤春病毒血症定为一类动物疫病,草鱼出血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锦鲤疱疹病毒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斑点叉尾鮰病毒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定为二类动物疫病。这些病毒病是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中防范的重点疫病对象。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宿主范围很广,能感染各种鲤科鱼类,包括鲤、锦鲤、鳙、草鱼、鲢、鲫、丁鱥和欧鲶等,其中鲤和锦鲤是最敏感的宿主[1]。草鱼出血病是由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引起的,该病毒可感染草鱼、青鱼、麦穗鱼、鲢、鳙、鲫和鲤等常见的淡水养殖品种,但主要是体长2.5~15.0 cm的草鱼和1足龄青鱼易发病[3]。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感染鳜鱼。锦鲤疱疹病毒(KHV)仅感染锦鲤、鲤和剃刀鱼,其鱼苗、幼鱼、成鱼均可感染[2]。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VNNV)感染至少11科22种鱼,常发生在尖吻鲈、赤点石斑鱼、棕点石斑鱼、巨石斑鱼、红鳍多纪、条斑星鲽、牙鲆和大菱鲆等海水鱼。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EHNV)可通过水体接触传染赤鲈、虹鳟、澳大利亚河鲈、食蚊鱼、金尾贝氏石首鱼和南乳鱼等种类,其中赤鲈对EHNV极为敏感,幼鱼和成鱼都可受EHNV感染,幼鱼对该病毒更易感。斑点叉尾鮰病毒(CCV)主要感染宿主为斑点叉尾鮰稚鱼和幼鱼,带有病毒的成鱼是传染源,病鱼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感染虹鳟、硬头鳟、鲟、几种大马哈鱼属包括大鳞大马哈鱼、红大马哈鱼、大马哈鱼、马苏大马哈鱼、玫瑰大马哈鱼,以及银鳟和大西洋鲑[5]。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可感染虹鳟、褐鳟、茴鱼、白鲑、白斑狗鱼和大菱鲆等。

3.2 北京市需要重点防范的鱼类病毒病种类 北京市的东部和南部是平原地带,也是北京市水产养殖重点区域,主要以静水池塘养殖为主,多数分散经营,养殖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养殖品种主要集中在鲤、鲫、鲂、草鱼等食用鱼以及金鱼、锦鲤等观赏鱼。在北部和西部山区有流水养殖资源,重点养殖鲑鳟鱼和鲟鱼。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苗种在国内外以及市内外的大量引进和流通,一些病毒病病原进入北京市的风险较高。结合北京市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特点以及鱼类病毒病感染对象进行综合分析,未来北京市静水池塘养殖主要应防控鲤春病毒血症、锦鲤疱疹病毒病和草鱼出血病;流水养殖区域主要防控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重点是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4 应采取的主要防控技术措施

基于北京市水产养殖的基本特点,对养殖鱼类病毒病防控提出以下几点防控措施以作探讨。

4.1 建立一批无规定疫病水产苗种场 无规定疫病场是参考陆生动物建立无规定疫病区的想法而提出。是指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过某种或几种疾病,同时在该养殖场及其连接水域内,对水产动物和水产动物产品、动物源性饲料、遗传材料、水产动物病料、兽

药(包括生物制品)的流通实施有效控制的特定水产养殖场。由于北京市鱼类养殖场(商品鱼养殖场)大多规模较小且分散,不利于全面监管,因此重点是建立一批无规定疫病水产苗种场。控制住水产苗种,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控制住了病毒的传染源头,能够遏制病毒病的大规模爆发。

具体做法是选取一部分养殖规模较大的苗种场,通过在发病季节和产卵季节对其连续两年的监测,确保无规定疫病,从而建立无规定疫病水产苗种场。例如建立无鲤春病毒血症和锦鲤疱疹病毒病的鲤鱼、锦鲤苗种场,建立无草鱼出血病的草鱼苗种场,建立无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鲑鳟鱼苗种场。

除此之外这些场还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保证水源无特定病原,北京市的静水池塘养殖用水大部分来自地下水,基本认为是无特定病原的;如果水源不是来自地下水,应该经过有效消毒处理后方可作为养殖用水,在流水养殖区域无规定疫病场只能建立在最上游,确保在其上游没有其他养殖场造成的病原污染。第二,保证饲料的安全可靠,不使用带病鱼加工饲料,应选用质量好、信誉高的生产厂家生产的饲料。第三,在苗种的转移方面做好记录,严格控制外来苗种。无规定疫病水产苗种场引入易感动物及其产品只能来自于相应的其他无规定疫病场。对进入无规定疫病场的苗种,应先在监测区实施隔离监控,在病毒适宜增殖的温度下隔离养殖一定时间,经检测确定无规定疫病后方可进入养殖区域。第四,建立防鸟的有效设施,防止鸟类间接传播病原。

4.2 重视渔场消毒工作 由于某些病毒可在水或泥中存活数年,因此对于那些已经发过病的渔场,要采取严格措施进行消毒。消毒的重点是养殖池和养殖工具,可以将水排干后进行养殖池消毒。在流水养殖区域进行消毒时,应从上游消毒开始,逐步消毒到下游。虽然工作量大,但该项工作必不可少,否则尽管有无规定疫病的苗种也难避免不发生鱼类病毒病。

4.3 加强宣传疫病防控知识 第一,引导养殖户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主动索取鱼类健康证明,确保所购买苗种不带有特定病原。第二,引导农户正确处理死亡的鱼,不要随便丢弃,一定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或深埋,防止病死鱼再次成为疫病传播的源头。第三,定期对养殖用水和渔用器具进行消毒处理,尤其是发病池的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如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都是很好的消毒剂。第四,不同池塘之间的渔具不要混用,以免造成疫病在池塘之间传播。第五,防止通过生物媒介造成传播,如某些食鱼的鸟类通过食用病鱼造成疫病在不同池塘或不同渔场之间传播。

4.4 尽快启动水生动物产地检疫工作 产地检疫是指水产动物在离开饲养、生产地之前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派员所进行的到现场或指定地点实施的检疫。该项工作是控制水产动物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2011年农业部已经下发了《鱼类产地检疫规程》,但目前该项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切实深入的开展。目前应尽快依照《鱼类产地检疫规程》的要求,明确各相关部门责任,开展水生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尤其是那些未列入无规定疫病场的渔场更要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制度,出场前必须经过水生动物检疫,并且要在特定的发病季节监测,例如鲤春病毒血症应该在每年4-5月和10月-11月(水温8~15℃)监测,锦鲤疱疹病毒病应在每年6-9月(水温20~30℃)监测。

5 小结

目前,水生动物病毒病的治疗还存在很大难度,尽管国内外已经研发和生产了少数鱼类病毒性疾病的疫苗,但仍存在免疫效果差、血清型差异等问题,难以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因此鱼类病毒病主要以预防为主,首先并从源头管理抓起,如保证水源和饲料不带病原、禁止引进染疫苗种和卵;其次要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如重视渔场日常消毒工作和病鱼无害化处理;再次应增强渔民的疫病防控意识;最后尽快开展产地检疫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爱平,江育林,钱东,等. 鲤春病毒血症. 中国水产,2010(9):63-64.

[2] 陈爱平,江育林,钱东,等. 锦鲤疱疹病毒病. 中国水产,2010(11):58.

[3] 陈爱平,江育林,钱东,等. 草鱼出血病. 中国水产, 2010(11):56.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

1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现状

1.1病害根治难

水产养殖动物都生活在水中,病害容易反复出现,很难根治。研究发现,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无法根治的主要种类是细菌性感染疾病、病毒性感染疾病和血液相关疾病等。这些疾病发生条件较为简单,发生率较高,感染速度较快,死亡率较高。水产养殖动物出现大面积死亡,会给水质带来一定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资源短缺,限制了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1]。

1.2新病害不断出现

水产养殖动物种类繁多。养殖用户专业知识匮乏,没有实现科学化养殖。在养殖的过程中,存在多个种类一同进行养殖的现象。养殖动物的习性等不同,导致新病害不断出现,给养殖动物疾病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水产养殖,引进国外水产养殖动物,可能导致新病毒、新细菌的产生,甚至造成新病害的出现,促使水产养殖动物病害进一步失控,造成水产养殖动物大面积死亡现象发生,给水产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2]。

2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发展趋势

2.1培养优良的水产养殖动物品种

水产动物养殖需要重视水产动物的疾病预防和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的养殖需要有优良的品种。选择养殖水产动物种类,也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科学优化水产养殖的品种。培育具有一定对病毒形成抵抗力的品种,是加大水产动物成活的有效方式。培育水产动物的优良品种是一个复杂过程,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都在投入人力、物力研究,试图培育新的水产动物品种。当前研究中采取的方法很多,如基因重组等。选育优良品种,总结水产动物品种的饲养方法,提高水产动物成活率,这是增加养殖户收入的主要方式。

2.2科学合理使用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药物

利用药物对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是最直接的方法。但在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药物使用科学性不够。有的养殖户根据经验给水产动物用药,有时会让水产动物的疾病加重,没有起到水产动物疾病治疗的作用[3]。在药物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对症下药。根据水产动物疾病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药物,让药物起到对疾病治疗作用。安全用药是水产动物养殖的关键因素。在药物应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水产动物疾病医治,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3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防治措施

3.1水产养殖体系化

水产养殖体系化是水产养殖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水产养殖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在养殖过程中必须规范化,对水产养殖户加大知识普及力度。安排技术人员对水产养殖进行技术指导,提高水产养殖的科学化,促使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减少病毒、细菌等交叉感染等。水产养殖体系化的建设,对减少水产动物疾病发生、提高水产动物饲养的质量起到重要保障作用,这是水产养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4]。

3.2药物应用

在水产动物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药物应用是常用的治疗方式。但在药物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动物疾病的情况,科学有效的用药物治疗。药物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有时候会产生细菌,对水质等有一定的影响。必须科学有效进行药物和药量控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影响[5]。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水生生物 健康养殖 降低发病率 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89-01

近年来,临沧市渔业快速发展。但因池塘老化,品种退化,饲养不规范,防病不科学,外来病害入侵等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生日趋频繁。据统计,全市范围内各种水产养殖方式及各养殖种类都受到了水产养殖病害的侵袭。年均发病率为10-20%,平均死亡率8%,因病害造成的损失占养殖总产值的5-10%。笔者据自2001年以来在生产一线的工作实践经验,现将降低水生动物发病率的健康养殖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一、以水选鱼,以鱼选水

建立“以水选鱼,以鱼选水”理念。即:通过对水资源诸多因子的考察和监测,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养殖,以获得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养殖前,深入了解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的养殖品种对水温、溶氧、水质、PH值等的因子要求都不相同,因此,务必考察监测养殖地点的以上因子是否符合养殖的所需条件,将地址选择在对养殖有利的地区。

二、制定方案,建立档案

首先在进行养殖生产前,结合养殖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养殖条件、生产实际和技术水平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养殖方案,计划好和指导好整个养殖生产,保障养殖生产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做好生产记录包括每天的水温、水质管理、饲料投喂、、养殖品种的投放数量、规格、用药及捕捞等情况,建立起详尽的养殖档案,对病害的鉴定和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便于总结经验指导日后生产实践。

三、规范操程,强化措施

1.建设标准化池塘

对长年使用的池塘埂坍塌、淤泥沉积的老化池塘要进行科学的清淤,修善改造,使建成标准化池塘,提供鱼类一个优良的生长环境,消除了病菌滋生的温床。

2.清塘

养殖前一定要认真对池塘或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养殖的水环境清洁,无病原。对养殖水体消毒是预防和减少流行病暴发的关键技术措施,清淤后每亩池塘用100-200kg生石灰进行消毒,为养殖水生动物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

3.培育和放养健壮苗种

投放健壮、不带病原的苗种是养殖生产成功的先决条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到苗种场实地查看检测种苗的质量,选择的种苗一定要种质纯正,游泳能力强、活跃,规格整齐,无畸形。

4.采取消毒措施

4.1种苗消毒。即使是无病害的种苗,也会潜伏有病原,在合适的条件下暴发。不管是本地繁育的种苗或是从外地区引进的种苗,投放以前一定要先进行消毒,通常用2-4%的食盐溶液浸泡10-15分钟,杀菌消毒,从根本上防止病害的发生。

4.2工具消毒。养殖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渔具,往往是病原传染的媒介,因此在使用前要进行消毒处理,使用后在太阳下暴晒后备用。

4.3食场消毒。食场周围残饵和粪便集中,是病菌滋生的绝佳场所,容易引发疫病,因此,要经常对该区域用生石灰等药物进行泼洒,或挂药袋消毒。

4.4饲料消毒。在饲养过程中,投喂鲜活饵料要先检测和消毒,保证鲜活,不变质。

5.合理的放养密度

首先放养同一品种密度要合理,其次混养不同品种的搭配比例要合理。实践证明,合理放养的密度对提高单位水体经济效益,维持生态平衡,保持养殖水体中正常菌群,预防传染性流行病的很好的促进作用。

6.疫苗接种

免疫接种是对水产养殖动物控制其暴发性流行病最为有效的方法。

7.科学的运输

运输之前,要对运距、运输时间作出精确计算,结合运输的规格、品种、运输季节,气温和水温,运输工具和方式等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输方案,以获得高成活率,减少病害发生。

四、加强管理,科学饲养

1.饲养管理

1.1严格按照“四定”投喂。整个饲养过程中,饲养管理不当,饵料不足,不均匀,时饥时饱,饲料质量差都会导致鱼体质下降,免疫力差等,大量投放过多未经发酵的粪肥,易使水质恶化诱发暴发性传染病。

1.2技术操作不当也是病害发生的诱因之一。如机械损伤将导致水霉病及炎症的发生。

1.3坚持每天早晚巡塘,做好“三查三勤”工作,晴好天气中午开动增氧机。认真观察活动、摄食、疾病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水质管理

2.1建立独立的进水和排水系统,进排水口用40目以上的网布拦截,防止水蛇、凶猛性鱼类及带病原的水生生物进入池塘,侵害养殖鱼类。

2.2生产中,要结合实际,科学合理的使用底质改良剂,光合细菌等,改善水质条件,有效的降低疫病的发生。

2.3结合水质情况,定期不定期的加注新水,换除部分老水,保持水质的清新、鲜活。

2.4利用科学仪器,全面的掌握养殖水体中的PH值、水温、氨氮、硫化物、溶氧量等因子,对超标、不达标的因子要结全生产实际,及时调节,以满足鱼类生长发育需要的条件。

五、建立体系,切断病原

建立配套的水生动物检疫检验机构和体系,首先强化对渔民群众对科学健康养殖技术知识培训和宣传,提高病害防治技术;其次加强对疫病病原的检查,全面掌握病害和种类和区域,流行特点等,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对大量引进异地优良种苗,调整养殖结构,屏蔽外来病害,杜绝病原的传播和流行,保护渔业生产和群众身体健康,有关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六、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疾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疾病防治要从种苗质量、水质调控入手,加强日常管理,定期对养殖水体消毒,使池塘保持良好的水质,投喂符合质量标准的优质饲料,防止病害的发生。一旦发生病害,及时对症下药。

七、结论

综上所述,以“以水选鱼、以鱼选水”的科学理念,通过采取科学的选址,改善优化养殖环境,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加强饲养管理等健康养殖技术措施,建立检疫防疫体系,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把好每一关,将有效的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降低水生生物发病率、减少损失、提高水产品的品质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保证获取理想产量,为群众提供优质健康的水产品。

参考文献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比较常见抗菌中药的凝集活性。方法选用盐-磷酸(PBS)、Tris-HCl、乙酸钠缓冲溶液提取20种常见抗菌中药的凝集素,测定各提取液对兔血红细胞的凝集作用。结果20种抗菌中药用不同pH的浸提液提取后表现不同的凝集活性,在3种不同pH的浸提取液中均具有较高凝集活性的有虎杖、山豆根、黄连、板蓝根。结论抗菌中药多数有较好的凝集活性,PBS对中药材中凝集素的提取具广谱性。

【关键词】 抗菌中药; 凝集素; 红细胞凝集试验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hemagglutination activities of the extractions from antimicrobial Chinese herbs.MethodsThe hemagglutination activities of the extractions from PBS,Tris-HCl,NaAcetate buffer solutions of 20 kinds of antimicrobial Chinese herbs on rabbit erythrocyte were measured by Hemagglutination titers.ResultsThe hemagglutination activities of these herbs were various in the three different buffer solutions;Furthermore, Rhizoma Polygoni Cuspidati, Radix Puerariae, Rhizoma Coptidis and Radix Isatidis had high hemagglutination activities in the three different buffer solutions.ConclusionMost of antimicrobial Chinese have good hemagglutination activities;PBS can be used widely for the hemagglutination activities of the extractions from antimicrobial Chinese herbs.

Key words:Antimicrobial Chinese herbs; Lectins; Hemagglutination activity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但是水产病害一直是制约水产养殖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治疗和预防鱼虾贝类的疾病,人们广泛使用各种化学药物和抗生素。长期用药,不仅使病原菌的抗药性越来越明显,而且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养殖和科学防治成为水产养殖面临的迫切问题。在长期的养殖活动中,发现采用中药如黄连、大黄、板蓝根等可以防治一定的水产病害。这与中药能提高水产动物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调整机体新陈代谢,提高抗应激能力等多种作用有关[1,2]。

在水产动物中,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主要行使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属于无脊椎动物的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均缺乏免疫球蛋白,主要通过物理屏障、吞噬作用、溶菌作用和凝集作用等清除入侵的病原菌。凝集素(Lectin)能够与碳水化合物和糖蛋白结合, 从而使异源细胞或微生物发生凝集, 或使各种可溶性糖结合物发生沉淀, 被认为是机体自然防御机制中的免疫识别和监测分子。鱼虾贝类免疫系统不像高等动物那样完善, 凝集素等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在其防御病原微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6]。

虽然目前关于中药提高免疫和抗菌用于水产病虫害防治的研究较多,但多数集中在粗提物、小分子和多糖等活性成分[7~11],对于抗菌中药中的凝集素,如何通过外源途径提高水产动物的防病能力研究报道极少。鉴于此,本研究选用了3种浸提液提取20种中药的凝集素,测定这些常见抗菌药物的提取液对兔血红细胞凝集作用的强弱。旨在为研究水产养殖抗菌中药的抗菌和免疫物质基础提供研究思路和数据,为抗菌中药的筛选及水产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中药材20种中药从上海董涵春堂药店购买,均未炮制处理,切细或粉碎,过筛,备用。

1.2 浸提缓冲液盐—磷酸缓冲液(PBS) pH7.2;0.05 mol/L Tris-HC1 1 mol/L NaC1缓冲溶液,pH8.0;0.05 mol/L NaAcetate(乙酸钠)(1 mol/L NaCl) 缓冲溶液,pH 5.0。

1.3 2%红血球生理盐水悬液兔红血球取自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所提供的家兔,取兔新鲜血液,加入装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中,振摇数分钟或用玻璃棒搅拌,除去纤维蛋白原,用生理盐水冲洗,离心2~3次(3 000r/min,5 min),至上清液不呈红色为止。然后根据红血球体积用生理盐水配成2%的混悬液。

1.4 样品浸提液的制备将20种药材每份称重1 g,称取3份,分别加入10 ml的PBS缓冲液、Tris-HC1缓冲液、NaAcetate缓冲液浸泡过夜,然后将浸提液离心(10 000r/min,5 min) ,保存备用。

1.5 凝集效价测定[12]取96孔V型凝集板,每孔加入25 μl PBS,然后在每排第一孔加样品粗提液25 μl,依次倍比稀释,每一样品作3排,最后分别加入兔红血球悬液25 μl,设PBS为空白对照。静置1 h后,用肉眼和显微镜观察其凝集效价。

用同样方法分别做 Tris-HC1缓冲液、乙酸钠缓冲液样品的凝集效价。

2 结果

2.1 20种抗菌中药PBS提取液的凝集效价测定结果抗菌中药材中提取的凝集素生物活性的大小通常用凝集效价来表示,即能引起凝集现象凝集素的最高稀释倍数2n表示 (n为中药材待测样品所含凝集素的稀释倍数,稀释倍数越高其生物括性就越高)。各抗菌中药材的凝集素活性见表1。表1 20种抗菌中药PBS提取液的凝集效价(略)

由表1可见,被测的20位味中药材分属l3科,其中17种有凝集活性,占到总数的85%。使兔红血球凝集的效价最高为256,最低为1。将抗菌中药材中提取的凝集素的凝集效价分列为四级(见表1)。一级效价大于128,计3种:虎杖、山豆根、板蓝根;二级效价为32~64,计6种:芦荟、鱼腥草、百合、党参、黄芪和黄连;三级效价为8~16,计7种:川芎、黄精、栀子、补骨脂、甘草、黄柏、北柴胡;四级效价小于8,计4种:大黄、黄芩、紫草、金银花。

2.2 20种抗菌中药的不同pH值浸提液的凝集效价测定结果为了筛选这20种抗菌中药最佳的凝集效价,选用了3种不同pH值浸提液作比较。结果见表2。表2 20种抗菌中药的不同pH值浸提液的凝集效价(略)

从表2可以看出,这20种抗菌中药用不同pH的浸提液提取后表现不同的凝集活性, 例如补骨脂在PBS和Tris-HC1缓冲液凝集活性(23)远低于在乙酸钠缓冲液凝集活性(26);但山豆根在Tris-HC1缓冲液凝集活性最高(23);北柴胡在乙酸钠缓冲液凝集活性最高(23)。这20种抗菌中药用PBS浸提,其中16种有较好的凝集活性,占到总数的80%,这表明PBS对中药材中凝集素的提取具有一定的广谱性。

3 讨论

经过本研究发现,20种抗菌中药在3种不同pH的浸提液中均具有较高凝集活性的有虎杖、山豆根、黄连、板蓝根。无论是在治疗和预防人患感冒疾病还是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治中,这4种中药都是抗菌疗效肯定深受群众欢迎的常用品种。胡兴昌等[13]研究表明板蓝根的明板蓝根凝集素的效价与其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成正相关。是否其他抗菌中药所含的凝集素也有同样的作用,其量效关系如何,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会在分离纯化抗菌中药所含的凝集素基础上,研究凝集素的效价与其抗菌作用的相关性,探究其与水生动物免疫的关系。

凝集素对水产动物的影响及抗菌中药在水产疾病防治药物筛选上的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病害对水产养殖业造成的危害加剧,水产养殖动物生活在种群复杂的水域环境中,受致病菌侵染而致病的危险性始终存在。目前认为水产动物免疫系统在对致病菌进行防御因子包括凝集素、防御素、溶菌酶等。而凝集素作为无脊椎动物的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体内广泛分布的一种天然的非免疫起源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具有凝集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激活淋巴细胞、抑制血小板凝集、毒性集等多种生物活性,在生物学、医学研究及病害防御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迄今为止,对于水产动物外源凝集素的作用相关基础研究极少。

本研究中筛选的部分抗菌中药,长期作为水产动物疾病防治药物使用,疗效肯定。但对于其抗菌的物质基础和机理研究较少,因此对抗菌中药凝集素进行凝集活性检测及性质研究,以期对水产养殖的病害防治机制提出新的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发凝集素的新来源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谢仲权,赵建民.中草药防治鱼病[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40.

[2]陈孝煊,吴志新,殷居易,等.大黄、穿心莲、板蓝根和金银花对异育银鲫免疫机能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03,10(1):36.

[3]Bergljo′,T Magn′adottir.Innate immunity of fish (overview) [J]. 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 , 2006,20:137.

[4]Shona K. Whyte.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of finfish -A review of current knowledge[J]. 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2007,23: 1127.

[5]凌善锋. 鲫鱼血清凝集素的生物学性质研究[J]. 生物技术,2003,13(3):25.

[6]吴超, 陆承平.草鱼等8 种淡水鱼血清凝集素作用的比较[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4 , 27 (2) : 79.

[7]李海芳,常亚青,丁 君.水产动物免疫增强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 水产科学,2004,23(10):35.

[8]温周瑞,刘慧集,骆 敏,等.中草药对水产动物免疫作用研究进展[J].水利渔业,2004,24(2):1.

[9]贺丽虹,孙绍永,黄建华.多糖在水产动物免疫促进方面的研究进展[J].河北渔业,2004,1:1.

[10]陈昌福,姚 娟,李兆文.免疫多糖的理化特性及其对水产动物免疫系统的作用机理[J].淡水渔业,2004,34(1):59.

[11]孙翠慈,王安利,王素芬,等.活性多糖对水产动物免疫功能的调节[J]. 海洋通报,2003,22(3):81.

水产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范文第5篇

2、致病原因

1、从微生态学角度讲,鱼类气单胞菌感染的发生是鱼、细菌和生态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常态下,3者处于动态平衡,单胞菌不呈致病作用。当生态环境突变(如水温升高、有机质浓度增加)或受到污染时,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处于“静态”的条件致病菌被“激活”,迅速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等致病因子,此为致病之外因。

2、在饲养池中高密度饲养的各种鱼类,与在河湖海洋等自然水体中生活的鱼类所承受的环境压力是不同的,前者所受到的应激性刺激要显著地高于后者。正是由于养殖鱼类频繁地遭受各种应激因子的刺激,才导致了饲养鱼类免疫力下降,对各种传染病的易感性增加。此为致病之内因。在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导致鱼病的暴发与流行,国内诸多报道也证实了这1点。

3、发病特点及应注意问题 从鱼类的感染类型来分析,单纯感染、原发性感染较少。正常鱼体内分离出多种条件致病菌且共生于同1鱼体,这1事实说明水体中存在有利于它们生长繁殖的共同条件,因此在致病过程中往往起到协同作用,引起混合感染、继发感染,使病情更加复杂化、严重化,故在鱼类细菌性疾病防治中同样不可忽视。同时,有关文献指出:寄生虫寄生于体表或鳃上,而其本身往往是带菌者,鱼体皮肤被寄生虫损伤后,细菌就会大量侵入体内,促使疾病暴发且较严重。故在鱼病防治中要注意检查和杀灭寄生虫。

4、控制对策 近年来,由于水产动植物病害的日趋严重以及防病技术滞后,渔农为了挽回损失,或盲目用药,或加大用药浓度污染了水域环境,造成了水产动物的抗药性,降低了鱼产品的品质,这1切将会直接威胁人类的安全。在1993年泰国曼谷召开的亚洲水产养殖病害会议上,与会知名专家提出了“水产动物健康养殖”的问题,把病害的控制与环境的改善紧密联系起来。为此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和有关文献,提出如下控制对策。

1.控制病原微生物数量防止疾病发生 (1)利用无污染的水源 水源是病原传播扩散的第1途径。养殖用水应充足、无污染。各养殖池应有相对独立的进、排水管道。水要经过消毒、净化后进入养殖池使用。 (2)做好养殖池的清塘消毒工作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 新池要经生石灰消毒 后使用,老池则须清淤消毒,并尽量将清除淤泥运至远离养殖池处。 (3)强化疾病监测 对各种疾病的病原、病因、流行区域、危害程度等情况应加深了解,以便及进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杜绝病原的传播,同时在引种和换水时注意疾病的检测,防止病原扩散。 (4)建立病原隔离制度 鱼1旦发病,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病鱼应作消毒深埋或销毁处理。发病池的池水未经消毒不能排出,以免传染给其它池鱼。 (5)做好定期消毒防疫工作 。

2、优化和改良养殖环境 奠定生态防病基础 (1)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是养殖环境的1种优化管理 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不仅能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而且可以保持养殖水体的微生态平衡,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2)利用生物防治技术 控制细菌的大量繁殖 控制水体中细菌的繁殖。例如用多种光合细菌全池泼洒,光合细菌大量繁殖而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从而抑制池中致病菌的繁殖,大大减少发病机率。同时可以利用同种生物之间及不同类型生物间的复杂生态关系,达到生态防病目的。 控制体内细菌的繁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鱼类消化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帮助消化食物、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可人为地将某些细菌群拌食投喂,使之在鱼肠道内安家落户并繁殖成为优势种,从而排斥致病菌繁殖,达到预防传染病目的。 合理用药 避免滥用药物 药物对防治病害有良好作用,但使用不当往往会污染环境,破坏养殖水体的微生态平衡,引起病原菌的抗药性。因此在鱼病防治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效果好、副作用小的药物。 保持最佳生态环境 水体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是预防鱼病发生的基本前提。影响水体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有水温、DO、pH值、COD、NH3-N、NO2--N、透明度等,因此要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及时采取措施,使水质保持最佳状态。发挥水质因子与人工养殖协调作用,最大限度抑制病害发生与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