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竞赛和体育赛事的区别

体育竞赛和体育赛事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竞赛和体育赛事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竞赛和体育赛事的区别

体育竞赛和体育赛事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城市营销 体育赛事 选择 理论研究

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内城市以合肥为中心,沿长江和沿淮河城市为周边范围,辐射安徽北部和安徽南部城市的省级经济圈。它以合肥为中心的“1+10”城市群,拥有人口3100万,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包括合肥、六安、滁州等10个省辖市。十后至2015年安徽经济的快速发展,江淮城市群总GDP达14838亿元,合肥市的GDP达5660亿元。目前合肥有6条高速公路和5条铁路向周边城市辐射,江淮城市群所辖城市与合肥的交通距离在2小时车程之内。实现安徽的快速发展,积极打造江淮城市群,提升区域城市竞争力是当前重要经济发展任务,体育赛事的承办能是检验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体育赛事的选择取决于承办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政府的组织决策能力等方面的实力。城市的营销战略中体育赛事的举办也是重要渠道之一,选择适宜城市发展,具有传承性的体育赛事,对城市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赛事与城市营销的关系

体育赛事是具有组织文化、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等背景特征,受赛事项目、竞赛规则和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制约,可以提供体育竞赛产品和配套服务产品,满足体育消费者多样需求的特定活动[1]。Kotler认为:城市营销是满足地区目标市场的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和设计,成功的城市营销应该使居民、企业对其所在的社区感到满意,游客和投资者对城市的期望得到满足[2]。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体育赛事的研究不断被学者所关注,他们深入分析了体育赛事在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的科技创新力,促进就业,促进环境优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分析了体育赛事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上所具有的能力。

2.体育赛事的选择依据

体育赛事的选择,应结合城市自身实际,选择适合城市发展,具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打造品牌赛事。政府部门或非政府体育协会在体育赛事选择上,应加大前期论证,有选择性地确定承办体育赛事项目。政府部门在赛事举办上应考量以下几点:大众的体育预期、城市地理人文特质、基础设施条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群众体育消费水平、赛事的风险控制、政府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赛事运作的经费保障、赛事运作的人力资源状况等[3]。赛事的选择不应是来者不拒,而是要考量赛事的举办能否为城市发展带来实际的效益。

3.影响城市营销中体育赛事选择的因素分析

城市营销中的体育赛事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八个主要方面:

底层:体育赛事选择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没有物质基础,没有底层的支撑,根基不牢,风险就大。对于一项体育赛事的选择,必须首先是否具有承办赛事的物质基础条件。政府决策者必须首先充分调研城市的物质基础条件能否承担赛事的举办。决策者在体育赛事选择之前要充分论证比如体育赛事的级别与层次,因为不同比赛对城市的接纳程度要求不同,像赛事人员和外来观赛人员的住宿、饮食、休闲;城市交通的便捷程度;体育赛事场馆的人员容纳度;赛事组织及志愿者及城市交通及治安管理人员的配置是否充足等方面。另外,还要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根据城市自然环境实际选择符合城市特色的体育赛事项目更有利于塑造城市的品牌赛事,如此特色体育赛事的构建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次,要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场馆建设,基础设施改建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经费保障。一个城市在体育赛事选择上,必须考虑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合理选择适宜自身举办的体育赛事,而不是一味求大。在赛事举办上要有风险防控的措施,做到收支平衡才能促进城市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

中层:主要为大众预期、赛事类型、体育产业水平、媒体价值四个方面的因素。在夯实底层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中层的四个方面影响因素。大众预期是城市居民对体育赛事的期盼与关注,一个体育赛事的举办如果没有大众的关注与参与,这项体育赛事就是自画自赏。与体育赛事相关的体育旅游形不成规模,具体到体育赛事的相关体育消费有限,举办体育赛事只支出而无收入的话,这种赛事的举办只能是昙花一现。第二个影响因素是赛事类型,城市如果选择符合自身实际、适合自身发展的体育赛事类型,可以有效降低体育赛事的举办成本,比如一个城市有较好的水域适合进行水上项目,那么城市在举办水上体育运动赛事时就有较好的先决条件,在举办此类型的体育赛事上就能降低举办成本,并且有利于此项赛事的培育和发展。第三个影响因素是体育产业水平。如果城市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高,那么城市的全民健身、居民体育消费、居民的体育价值观、体育基础设施水平等方面就会比较强,有利于体育赛事的举办。如果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不高,那么体育赛事的举办需要大量的经费及人力引导和营造,会增加体育赛事举办的成本。第四个影响因素是媒体价值。体育赛事的举办前期的宣传非常重要,一是引起大众的关注,二是扩大赛事的影响力,三是城市自身宣传营销的手段,而媒体的作用及价值就凸显了。媒体价值越高,引起关注度高,大众的关注及其他媒介的关注会提高体育赛事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与体育赛事有关的体育旅游及体育消费等方面会有良好的带动作用。

顶层:政府意愿。体育赛事选择的顶层是由政府愿景单独构成,因为赛事的选择是在满足下层的基础条件后,由政府主导并决策实施的。体育赛事区别于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由协会或单位自发组织,城市居民广泛参与,易组织好管理。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只能靠政府组织举办,政府有调动城市各方面能力协调管理赛事举办。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以为城市扩大影响力,吸引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城市竞争力,吸引投资发展经济。体育赛事的选择实际上反过来对城市规划决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处于顶级的政府意愿因素,可以对中层和底层中的不足因素做出协调和调整,它在所有因素中起决定性和平衡性的作用。

4.江淮城市群体育赛事选择的意义

江淮城市群体育赛事的选择,尤其是引入大型体育赛事,在推动城市体育事业发展上具有重要价值。一是推动城市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包括体育场馆的建设与改善,推动城市体育旅游发展,提高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推动城市体育制造业的发展,等等。二是推动了承办城市的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城市交通、服务业、全民健身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体育赛事的举办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包括城市竞争力、就业率等方面的提高。江淮城市群体育赛事的选择,不仅要接合自身实际情况举办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更要塑造有城市特色的品牌体育赛事项目,使得体育赛事的举办具有可持续性,不仅仅是一次城市的宣传。体育赛事的成功选择必将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也会不断增强,在国家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赛事的选择必将作为政府决策中的重要战略内容。

5.对江淮城市群在赛事选择上的建议

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崛起,江淮城市群的实力逐步增强,体育赛事的举办将会成为新常态,对体育赛事的申办会更加频繁,选择适宜的体育赛事以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高是摆在政府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国家建设有影响力的城市群的大背景下,江淮城市群体育赛事的引入必将对城市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江淮城市群在赛事选择上,应确立“适合自身发展,塑造品牌赛事”的指导思想,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赛事项目,规划并完善赛事举办的基础工作,融合城市相关体育产业,促进江淮城市群城市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有序申报体育赛事的承办权,避免重复申报和恶意竞争。加强体育赛事市场的开发运作,推进城市的营销。

参考文献:

[1]王子朴,杨铁黎.体育赛事类型的分类及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6):24-28.

体育竞赛和体育赛事的区别范文第2篇

体育新闻选材的特征

体育新闻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纵览当今的各类体育类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传媒,凡体育新闻报道,无不以竞技体育报道为主。正如两位美国著名体育新闻记者在他们所著的《体育新闻报道》中所说“赛事报道并不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唯一内容,但它却一直是大部分体育版的基础”[1]。我国体育新闻研究者在《羊城晚报与纽约时报体育报道的比较研究》中也指出“两报在其体育报道中均以竞技体育方面的信息传播为主,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的报道占相当比例。竞技运动成为两报报道的重点。报纸媒介为满足越来越多的民众对竞技体育信息的阅读热情,把竞技体育的报道作为自己办报的重点之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竞技体育独占鳌头,成为体育新闻的宠儿呢?

首先,竞技体育最具有新闻性。

好莱坞著名导演曾说:“没有一部奥斯卡影片所制造的悬念能与一场足球比赛媲美。在运动场上任何结果都是可能发生的,竞赛对手之间的实力越接近,双方的竞赛水平越高、其悬念性越强”[2]。那么又正是这种悬念性,使竞技体育比赛最具有新闻性。新闻理论曾阐释这样一个道理,新闻价值的体现,关键在于该新闻是受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3],越是受众想知道又无法预料的事实,越能吸引受众,越具有新闻性,体育新闻亦是如此。

第二,竞技体育有丰富的新闻源。

竞技体育不仅具有显著的新闻性,同时还具有丰富的新闻源。源头之一是竞技体育的赛事频繁,之二是竞赛项目十分丰富。

第三,有忠实的观众群体。

由于竞技体育竞赛的激烈性、悬念性、激烈性、高情感性,与中青年及男性在心理上天然的接近性,决定了这样一个受众群体,对竞技体育新闻报道尤其喜好。

体育新闻表达要素的特点

1.语言的运用。

一个美国记者曾说过这样的话:“每个年轻记者都应该既到广播电台任职,也在体育新闻编辑部任职,在广播电台任职,记者可以学会怎样很快地抓住一件事的核心,然后写出供人们用耳朵听的报道。……而体育新闻的写作之所以有益于年轻记者,是因为它本身具有充分表达的余地。”这里所说的“充分表达”,实际上就是指语言的运用。

因为体育事件的发生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同其他新闻事件发生的偶然性、突发性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没有人怀疑体育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就为体育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提供了宽松的背景。体育比赛是一项充满竞争、富于刺激、展现和体验美的活动,体育新闻传播要充分体现和表达这种运动的实质,就必须注重语言的运用。

在各类新闻报道中,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运用文学语言描述新闻事件,因为文学语言难免不存在想象和情感因素,容易改变新闻事实的真貌[4]。而体育新闻报道的语言运用则不是这样,它容许文学语言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而且正是由于形象化的文学语言,使体育新闻报道充满活力,生动感人。

请看美联社的一则消息:“在洁白晶莹的冰面上,一对服饰鲜艳的男女,在绚丽变幻的灯光下,伴随着优美动人的乐曲翩翩起舞。他们时而款款慢舞,大有飘飘欲仙之感;时而风驰电掣,颇有叱咤风云之势,闪闪发光的冰刀在冰面上划出一幅美妙的图景。冰上舞蹈使滑冰技巧与音乐、舞蹈浑然成为一体,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萨拉热窝冬奥会上5万多张冰上舞蹈比赛入场券最先被抢购一空, 其原委就在于此。”

在这则消息中,如果记者只是报道5万多张门票被抢购一空,因为人们如何喜欢花样滑冰,消息就会平淡无味,而记者描述了一段花样滑冰比赛过程中场景以及给人的感受,最后点题报道了消息的主体内容,使人们看了消息后不仅领略了一番花样滑冰的魅力,也了解了门票销售一空的事实。

尽管文学语言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可以运用,但也必须掌握好分寸,否则,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故意卖弄的感觉,同样也会影响体育新闻传播的效果。

2.数字的运用。

体育比赛结果的数字在新闻报道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不可以随便滥用,而是要用得恰到好处。比如说田径比赛,每个项目一般是录取前八名进行计分奖励,如果将前八名的比赛成绩一一罗列,岂不是画蛇添足,繁琐不堪。

体育新闻报道中数字运用的最大特点就是简单明了。只表示比赛的时间、技战术统计结果以及胜负的结果。虽然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数字运用较为简单,但数字所表示的意义都非同不可,因此,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数字运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3.情感的运用。

心理学中对情感的体验分为高强度情感体验和次强度情感体验。由于体育运动竞赛是直接追求胜负、公开挑战极限、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及时看到结果的运动形式,使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强烈地体验到胜利后的狂喜、失败后的悲伤,战胜自我的自豪,意志软弱的羞愧。因此,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高情感体验的运动形式。

如在各种场合的国际竞技运动大赛中常常看到参赛者胜利后,激动与眼泪交织在一起,在运动场上狂喜地奔跑和跳跃;也常常看到参赛者失败后,抱成一团悲痛的哭泣。

体育新闻正是对这种高情感体验的运动活动进行报道,自然而然也就充满着高情感的色彩,尤其是在受众带着明显的地域性、倾向性观看体育新闻报道的时候,随着比赛的胜负,受众喜、怒、哀、乐的体验就更加鲜明和强烈。如:当2000年世界杯足球赛人们激情共度“意大利之夏”时,除了记住日耳曼人的第三次加冕、马拉多纳伤心的泪水,一定也不会忘记那个静坐场边、咬着手指、黯然神伤的巴西少女。又如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足球赛上,当韩国队首次在世界杯大赛上冲进四强,韩国举国上下“400万‘红魔’彻夜狂欢”,比赛结束后,约有100万在家中看电视的球迷,迅速走上街头,他们欢呼胜利的口号,燃放焰火,在街道上形成人流,又跳又唱。政府不得不出动三万名警察,进行重点路段的交通管制。当日,韩国汉城光华门广场完全就成了红色的海洋……

体育新闻的情感性特征,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媒介追求。体育新闻是以人为核心的新闻,既然是以人为核心的报道,就应该充分地展现对人的情感的尊重、对新闻背后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如果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性”,从传播方式和态度来说,是有悖于“以人为本”的大众媒介追求。

近些年来,体育新闻对运动竞赛的消息报道仅仅是很少的一方面,而更多报道的是那些真挚感人的与体育赛事、体育人物密切相关的故事。当今发达国家的足球转播已越过了“看球”的水准,步入了“看人”的层面。德国甲级联赛中以平均十七台摄像机转播单场比赛,不但以多机位竭力捕捉场上最精彩的镜头,同时也不忘搜寻千姿百态的绿茵众生相,两台专用机自始至终对准各队教练席,把场上的风云变幻与教头的喜怒哀乐加以切换编辑,构成耐人寻味的精彩镜头,从更多的人文意义上挖掘运动员的魅力。这些对赛事背后新闻的报道,更多地关注到了体育比赛中人物的家庭、婚恋、母子情感、父子情感、以及竞赛的间接参与者。

体育新闻受众的特征

1.以高学历年轻男性为主。

据成都体育学院的一份成都范围内的受众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从18~40岁的男性公民是体育受众的主体,其中17~35岁的年轻人占了体育新闻受众的一半以上。受众学历以大专以上的学历为主。性别构成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尤其是积极受众或者说忠诚度高的受众男性的比例尤其大。

2.表现出高度的情感卷入。

体育受众一般具有较高的情感卷入。不少体育受众为了观赏一场精彩的比赛彻夜不眠,还会在一起品评讨论,甚至激烈争论比赛中的场景,队员的表现和裁判的公正与否,这与观看时政新闻和娱乐新闻等其他新闻的表现大不相同。

一份在成都地区的实证调查表明:有的体育受众“只要出报就买,和有重大比赛或自己关心的比赛球星就买的读者占了体育报纸读者的76.5%,阅读一份报纸的平均时间是84分钟,又40.4%的读者会在拿到一份报纸以后一口气读完”。这都反映了体育受众的高度情感卷入。

3.比较稳定的触媒习惯。

体育受众具有较顽强的触媒习惯。据调查,在所有的媒体中,电视是体育受众接受率最大的媒体,其次是综合报纸的体育新闻,再次是体育专业报纸,然后是网络,通过广播接受体育新闻的人最少。积极受众会积极购买体育专业保证,触媒的目的性很强。有些受众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长期购买某份报纸,或观看某类体育节目或体育赛事,比接受其他节目的忠诚度高。

4.接受体育新闻时专注度较高。

体育受众在收看体育节目或体育赛事时,专注程度较高。一般不愿被打扰,也不愿以伴随状态接受体育节目尤其是直播的体育赛事。

5.接受动机多为娱乐消遣。

体育新闻在普通的受众来看不同于经济新闻、时政新闻、教育新闻等严肃的新闻,严肃的新闻帮助受众“监视环境”、“联系社会”,提供了解社会的信息环境或者说媒介环境。在一般的体育新闻受众看来,体育新闻并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已经成为娱乐的组成部分。但这种娱乐,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一般的娱乐新闻多是诉诸于人们的情感诉求和伦理诉求,而体育新闻的一些内在的本质,比如讲规则、有标准,还是比一般的娱乐更令人欣慰,并且更具有现代性。

据调查,体育受众的接受动机主要是:喜欢体育、娱乐消遣、丰富知识、了解体育事业的发展、获得精神鼓舞、关心偶像、获得谈资,从媒体获得对自己观点支持认同、关心体彩等。这些都与娱乐消遣的动机相关。

6.逆向心理定势严重。

体育受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接受体育新闻的逆向心理定势比较严重。所谓心理定势,就是受众对自己不能接受的传播内容产生的一种抵制心理,或受众对新闻的宣传内容排斥抵触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定势决定了体育新闻受众的接受习惯和为了适应这种心理定势和接受习惯,体育新闻媒体尤其是某些平面媒体的过激表达方式。

注 释:

[1][美]布鲁斯・加里森:《体育新闻报道》,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2][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3]郑保卫:《新闻学导论》,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105页

体育竞赛和体育赛事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 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游戏 竞赛

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的各门学科均有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体育课亦不例外。众所周知,在小学高年级学段,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大都是由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构成,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鲁迅语)可是,为什么孩子们在体育课中连最体现他们天性的体育游戏都厌倦甚至拒绝了呢?我认为,那是因为某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的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教学方式一成不变等造成的教与学相对立的不良后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探讨体育教学时如何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之策略。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所谓激发兴趣,就是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内在源动力。教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方法很多,比如:课前运用教室里的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近期国际性、区域性或者身边的大型体育赛事视频,引导学生欣赏体育运动员与体育爱好者高超的体育技能,学习体育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崇高的集体荣誉感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再如,课前,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表演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等特点,为学生表演诸如“柔道”、“剑术”、“竞走”、“体操”等表演性和观赏性等都极强的体育技艺供同学们观赏,在引发学生对教师的表演啧啧称奇的时候“润物细无声”地将学生顺利带进体育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文化、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目的。因为体育“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与其它的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罗伯特·特拉费斯语)课前体育教师的体育技能表演同演员一样,在声、行、神、体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欣赏价值,不同的是体育教师向学生展示的是自己的体育技能和真实情感,不象演员那样刻意追求“自我表现”罢了。

二、体育游戏是关键

小学体育游戏源远流长,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单易学、愉悦心志等特点,是集趣味性、教育性、娱乐性、竞争性、知识性等一体的一种体育锻炼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已经成为当前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所以,教学时,我总是本着“对学生身体健康负责,让学生享受体育锻炼快乐”的宗旨,在每节体育课中都积极引进学生喜闻乐见、其乐融融的体育游戏活动,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在教学是常常引进的一系列体育游戏活动:

以短跑训练为例,有换物赛跑、迎面接力跑、十字接力赛游戏等;以运动项目为例:有足球、篮球、排球、体操、田径游戏等;以基本活动技能为例,有投掷、奔跑、跳跃游戏等;以照游戏目为例,有准备活动、集中注意力、体育技术、体育战术、放松游戏等。事实证明:上述游戏既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又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平淡为为激情等,如此,则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课堂,陶冶了学生情操,又迎合了小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等心理特点。既如此,其教学效果必定极好。

三、小型竞赛为契机

俄国帕斯捷尔纳克说:“生活是一个宏伟的竞技场,大家尽可以在那里进行争取胜利的较量,但必须老老实实地遵守比赛规则。”由此,体育教学时,我还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兴趣广泛、好胜心强等心理特点,经常开展一些花时不多但却丰富多彩、精彩激烈的小型体育竞赛,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新颖、多样、有趣、挑战、好胜等心理需求。

体育竞赛和体育赛事的区别范文第4篇

一、体育旅游的概念

体育和旅游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不是体育和旅游的简单糅合。体育旅游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活动。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心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狭义上讲,则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体育旅游的特征

明确了体育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就可以区分体育旅游和其他旅游形式特征的联系和区别。

1.健身性和娱乐性:体育旅游以体育活动参与为主要内容,人们在亲近自然,感受新鲜环境的同时,也愉悦了身心,促进了身心健康。

2.欣赏性与体验性:这主要体现在观看大型体育赛事、体育文化活动、民族体育表演及地方传统特色的体育竞赛,观众既欣赏到了表演者的技能和当地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也满足了内心情感的体验过程。

3.刺激性和挑战性:主要是体现在刺激性体育旅游方面,如攀岩、漂流等,并以年轻旅游者为主,挑战自我、追求极限、感受刺激、自我超越。

4.多样性和重复性:体育旅游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既有普通的陆地活动,也有水上、空中活动,内涵面广,可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5.教育性与交际性:人们在体育旅游活动中能够学习一些简单的运动技术,增强体质,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在体育旅游活动过程中能够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

三、体育旅游的分类

关于体育旅游的类型划分有很多种,此篇文章将其分为三大类,其中每一类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子类。

1.观看比赛型:这类体育活动包括纯粹观赛型和体育观光型。纯粹观赛型主要是以追求和体验热烈而刺激的赛场气氛为主要特点。而体育观光型在观看比赛之后还会在当地开展一些其他社会观光活动。

2.亲身参与型:这类体育旅游重点在于参加者主动亲自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

3.文化体验型:这种类型包括: 文化参观型和学习修炼型以求知为主要特点。

四、大学生体育旅游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旅游市场规模分析

大学生是指在大学校园里攻读各种学位的学生,有数据表明,86.7%的在校大学生有旅游意向, 而其中70%以上的大学生有过旅游经历。

(二)大学生对体育旅游的认知现状分析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行业中的一种形式, 可以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和恢复精神疲劳,受到广大青年人青睐。 但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程度还是很低,尤以女生为重。有统计显示:30%的大学生对“体育旅游”知之甚少,5%的大学生甚至从来没有听过“体育旅游”。随着媒体对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逐渐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旅游会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三)大学生体育旅游行为分析

1.大学生闲暇时间分析

将在校学生的闲暇时间分为3类:零散闲暇时间、短期闲暇时间和长期闲暇时间。一天当中可以为自己任意支配的时间为零散闲暇时间;周末时间,“五一”,“十一”为短期闲暇时间;寒假、暑假为长期闲暇时间。

2.大学生旅游消费能力分析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费用主要来源还是靠父母提供,有部分学生通过兼职或获得奖学金补助和助学贷款而有部分积蓄。有资料表明:大学生人均月消费额为500-700元的占大学生总数的近一半,而基本消费占全部开支的2/3。相对而言,大学生的总体消费能力还是偏低的。

3.大学生体育旅游行为动机分析

大学生的体育旅游动机倾向多元化。我们将其归结为文化、交际、身体与心理、精神4种动机。

五、总结与建议

大学生旅游有六要素,是指“行、食、住、游、购、娱”,其中前四项为必备要素,且是大学生比较注重的,因此要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 就必须充分考虑行、食、住、游的条件,推行相应的优惠措施吸引大学生的旅游。

1.实行旅游消费券制度:把大学生也作为旅游消费券发放的目标人群,将旅游消费券通过学校发放给大学生。

2.开展高校间的互助游活动:大众互助游是旅游发展的一个新现象,互助游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旅游消费的顾虑,符合其消费观念。

3.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符合大学生口味的旅游产品,如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各体育旅游景点还可以和高校社团合作,也可以给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

体育竞赛和体育赛事的区别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吉林省15所高校的74名从事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审视和分析,对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高等院校 课余体育训练 现状调查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被赋于了新的内涵,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课余体育训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20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可见,课余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一、吉林省高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分析

(一)“双赢”式战略

部分高校在课余训练方面认为就是办高水平运动队取得名次,导致一些学校急功近利,为了参加各种体育赛事而从专业队招收一些退役运动员,给他们学籍,为他们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最后发给他们学历证书,这既解决了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又省下了大笔的训练经费,从而实现“双赢”。

(二)放弃课余体育训练,忽视课余体育训练的全面开展

省内绝大部分高校放弃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面的开展。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认为自己不具备办运动队的条件(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充足的训练经费、科学的管理体制、完善的体育场馆、科学的医务监督、营养供给和恢复手段、科研水平和科技服务水平),且绝大部分高校只重视大学生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上的培养,忽视体育的重要性。同时,大学体育的各项赛事并不受各大学所重视,体育方面的综合比较与评价也没用被学校列为综合实力的评价内容。导致大部分高校干脆放弃课余体育训练,或者将课余体育训练简单化,在实践活动中应付了事。

二、制约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因素

(一)训练经费短缺、来源单一,始终是制约课余体育训练蓬勃发展的瓶颈

据调查,有87.5%的教师认为“训练经费短缺、来源单一”是制约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根本原因之一。目前吉林省高校训练经费仍有90%以学校拨款为主,学校体育经费预算一般低于1%,除掉维持正常的教学等活动,分配到课余体育训练的份额更是少之又少,人均训练经费低得可怜,一次训练课仅给学生几块钱的补助,连基本的营养补充都维持不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制约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

(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对课余体育训练的经费投入,直接影响教练员及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各高校领导不能正视体育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促进作用,同时,各高校更多的是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对于体育教学、体育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很低。这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从事体育课余训练的教练员,从事课余体育训练的运动员的积极性。课余体育训练不能在校园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增加体育经费的支持,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待遇

在职称评定、计算工作量方面充分考虑教练员,将教练员的训练和比赛时间换算成工作量,将教练员的训练成果和比赛成绩作为科研成果,作为评定职称等的重要参考目标,对成绩特别突出者给予特殊政策,可破格晋升职称。同时,应该注意加强教练员水平的不断提升,定期公派教练员外出学习,提升教练员水平。通过这些方法调动教练员进行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建立完善的运动员奖励制度,使得运动员正视课余训练。从运动员的训练条件、生活条件、学习方面、升学方面、就业方面给予适当的调整,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充分肯定运动员从事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

(二)正视课余训练,摆正群体工作的位置

课余体育训练是教育本身的需要,是我国群众体育的基础。当前学校体育训练主要集中在运动队的训练,约有90%的学生不能参加训练,学校应给予每个学生公平的指导和教育的权力,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运动项目俱乐部,对愿意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不论运动水平高低,有无运动天赋,均派遣专门的体育教师进行指导,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及手段,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培养一些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将它们作为推动学校群众体育开展的骨干,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

(三)完善制度,严格管理,解决“学训矛盾”

明确课余体育训练以学为主,以训为辅,要求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课余体育训练既区别于一般体育教学,又不同于专业运动训练,学生运动员既要学习文化课知识,又要进行运动训练,不可能向专业运动员那样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因此,按照体育与教育的规律,根据学校生活特点及规律,合理安排训练方法、手段,对具有运动潜能的运动员进行培养,保证训练的时间,处理好学习时间与训练时间的关系,提高训练质量和效果,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额外的文化课辅导,对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进行适当加分,设立奖学金,减少他们在学习方面的顾虑及压力,调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解决“学训矛盾”。

(四)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吸收体育人才的比例合理化

学校应当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运动员的运动、学习、生活、升学、就业等方面全方位的为运动员考虑,依据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政策,使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训练培养出的“学生运动员”有出路,有未来。

同时,调整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训练模式,广泛针对各大群体开展课余训练工作,使得更多有优势,有特长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当中,并从中受益。进而调整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人才输送比例,使得学校课余体育在学校全面开展,发挥其作用。

(五)改革竞赛办法,增加大型竞赛次数

各高校尽量组织一些校级交流比赛、对抗赛、周末测验赛,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性,积累比赛经验,激发教练员及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并积极派遣运动员外出参加大型赛事或是交流学习机会。

四、结语

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困难和问题也不少,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吉林省高校的体育优势存在着潜在的危机。因此应加强科学管理,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检查和推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并继续深化高校体育改革,使高校体育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优势,取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在改革潮流中找到立足点;制定各项奖惩制度,鼓励教师发挥体育业务专长,开展多种项目的课余体育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对各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余体育训练。

参考文献:

[1] 赵志英.对学校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特点的剖析[J].首都体育学院报.1996,(3).

[2] 延烽,赵志英.课余体育训练方法学原理[J].中国学校体育.1996,(2).

[3] 刘绍曾,杨东东,董翠香,李秋实,程鹏.对我国学校课余训练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6,(1).

[4] 孙成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新疆喀什地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6,(1).

[5] 赵志英.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管理[J].中国学校体育.1996,(1).

[6] 袁益民,唐凤歧,朱瑞良.小学建立课余训练基地的设想[J].体育与科学.1996,(3).

[7] 刘瑞武.课余训练如何走向辉煌[J].中国学校体育.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