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教育逆反心理的儿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抵触;心理健康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充满危机的时期。由于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其实际能力、社会水平及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等方面存在矛盾,这一时期的个体往往经历较为激烈的内心和外部冲突的磨练,情感两极化明显,也易出现挫折感、悲观等心理不平衡现象,因此这一时期常称为“暴风骤雨时期”。然而这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是青少年时期必然要经过的,成为青少年的某种心理发展阶段特征,逆反心理现象尤为突出。这也是家长、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最头痛的问题。现就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谈谈个人的看法。
1什么是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情绪。形象地说,就是“你叫我这样我偏那样”。其表现多是怀疑、抵触和不满。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常会遇到教师表杨一个学生,却引起一些同学的不服气;教师批评一个学生,反而引起一些同学的同情和辩护。
青少年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有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
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3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逆反心理是一种现实且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与家长的抵触更为尖锐;中学生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可以说中学生既是成熟的儿童,又是幼稚的青年。逆反心理在很多中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尽管方式和程度有差异,但给中学生健康成长构成障碍,给教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造成阻力,甚至影响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实施。要明确,在教育过程中,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尤其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首先,对于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教育者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因为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其次,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教育者要敢于否定;同时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以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之目的。
第三,如果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中,正确合理的与不良的因素兼而有之、混淆不清(如主体连同不端的人格与正确的信息、或良好的动机与生硬的态度一并逆反),教育者本身并引导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分清逆反心理现象及逆反指向的主流与支流,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现象代替本质,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的看待自我与非我,从而不断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发现学生逆反心理的萌动。
自古,为人师者便是“传道授业解惑”,时至今日,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教师应是出色的指挥家,他所指挥的不是学生的形体,而是学生活蹦乱跳的思维。因此,教师应具有穿透力的目光和洞察秋毫的机敏,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甚至每一个眼神,来洞察每一个学生内心世界,从而及时捕捉发现学生逆反心理的萌动,以便及时进行引导。
(2)明辨学生逆反心理的性质。
发现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后,要冷静对待,准确判断其性质。一般来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其受到的外界刺激信息成反向性。负信息刺激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是正确的,正信息刺激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则是错误的。对待逆反心理,就不应冷漠批评,而应热情支持、赞扬、保护。
(3)对学生逆反心理要“对症下药”正确处理。
对于正确合理的逆反心理,我们要给予支持、激励,促其强化并引导变为积极的行动,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促其个性和特长健康发展。对于偏激的甚至错误的逆反心理,我们也不要盲目地排斥或压制,而应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实质,教育他们学会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努力使主观与客观一致,保持认识上的正确性。
(4)善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特殊教育 聋生教育 逆反心理
聋生,顾名思义就是在校的听觉障碍的学生,即需要特殊服务的教育对象。聋教育就是为这类儿童、少年提供适当的教育,使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独立而有适应能力的人的特殊教育工作。
在对聋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常会遇到有的聋生常与他人闹别扭,不听安排,不服管教,教师批评时总是强词夺理,甚至发泄不满情绪,在家不听家长管教,稍不顺心就离家出走。有的聋生往往把教师和同学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轻视自己、伤害自己,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做一些教师和同学不高兴的事,搞恶作剧,有时甚至戏弄同学。如此种种,都是聋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经过长期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导致聋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与教师教育有不合作心理的聋生,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普遍缺少家庭温暖。这类聋生主要分布于边远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那里经济落后,文化落后,少数正常儿童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难度都很大,更何况是一个残疾人。有聋童的家庭,一般都是多子女家庭,这些家庭把希望都寄托在其他正常孩子身上,聋童相对来说则是在一个“自生自灭”的处境中。还有少数聋生生活在父母离异或父母离异后的再婚家庭,这些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缺少完整的父爱或母爱,缺少家庭温暖,总认为自己是不幸的人和被遗弃的人,因而对所有的人都存有戒备心理,对未来也失去信心,因此与教师的教育不合作。如我校七年级的一个男生,因家庭贫困、父母离异而几次辍学,在校时,只要有人面对他在说话,他马上就会表露出一副不高兴的样子,故意找小同学的茬儿替自己出气。二是与上述情况相反,有的聋童由于听力障碍的原因,使得他们在家庭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长期受到父母及家庭成员的宠爱、溺爱,家长对聋童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这样的迁就带来了孩子的任性,稍有不如意的事情,就容易冲动,心理上产生急躁情绪,有时还会因此走向极端。这类聋生一旦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就会认为别人在跟自己过不去,因此对教师的教育也不合作。
导致聋生有性格暴躁和敌对心理原因,一是家庭教育不当,经常打骂孩子,使孩子屈从暴力到信奉暴力。二是有的家长修养不够而导致孩子自我克制能力差。此外,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放任、溺爱等,也是造成这种不良性格的又一原因所在。如学生金某,人称“孩子王”,经常无缘无故地欺负小同学,他以打哭别人为乐事,很难接受老师的正常教育,他总是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是对的。一次因为扫地时一同学从他前面路过,他就说影响了他扫地,随手就用手中的扫帚将那位同学一阵乱打。老师批评他后,他一气之下跑到寝室走廊赤手空拳将一扇窗子的玻璃击碎,顿时鲜血直流。找人发泄、自残等是这类聋生逆反心理的突出表现。
俗话说:“十个聋子九个哑”。亚里士多德认为:“天生聋童是没有知觉并且缺乏逻辑思维,聋者必定哑。”就是说听不见也就意味着说不出。聋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而导致语言上的障碍,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精神上也受到了极大创伤。他们无法通过听觉获得外界信息,语言交流的障碍又使他们不能与正常人勾通,社交范围偏窄,仅仅局限于聋人这一小圈子。久而久之,这种认识活动将受到限制,交往范围小而使他们形成了性格上的孤僻、多凝,情绪多变,因此而产生不合群现象。
为了使聋生逆反心理能够得到及时矫正,增强聋生自我约束能力和受到挫折时的承受能力,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对有与老师的教育不合作心理的聋生,要做深入细致在调查工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给予教育,若是家长也有世俗偏见一时难以改变,则要耐心细致地做家长工作,同时要用集体温暖感化他,使其与老师、同学心理相融。若是家庭不和睦,则要帮助协调家庭关系。
其次,对于性格暴躁,有敌对心理的聋生,教师要亲近他们。要知道,这类聋生内心深处是十分痛苦的,从表面上看,他们好像对一切都无所谓,但他们内心却急切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老师和学们的关怀与帮助。因此,我们对这类聋生要真诚地爱护和尊重,以消除对立情绪,使其产生一种亲切、信赖的心理。同时要对他们进行耐心地帮助,要他们分清是非,改变错误的看法,树立正确的观念。还要善于发现和支持他们的正确行为,在班集体、家庭和周围环境中创造信任和欢迎他们的气氛,以此化解敌对心理,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
再次,对于有自卑心理的聋生,教师要教育他们正确评价自己和正确地表现自己,教育他们既要如实看到自己短处,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要让他们争取每一次成功的机会,循序渐进地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学生家长管理学生的时间减少,大部分学生回家后,都是跟着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加上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当代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大,已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成绩一直提高不上去,有的甚至误入歧途。笔者认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加以引导,消除其逆反心理。
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对某种宣传教育(理论劫定等)的一种抗逆心理。他是一种心理现象,具有这种心晒的学生对事情所作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完全相反。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时常遇到这样的同学:别沐都反对的事情,他偏要赞成;越是不希望他做的事情,他起是要做。这些同学对其他人总是抱有不友好的态度,别人刘他的赞扬看成是冷嘲热讽;老师和同学给他提意见看成是刘他的打击和挖苦,甚至会做出不理智报复、破坏的举动来;有的还常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争的面红耳赤;有的甚至还预撞老师和家长,所有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作为青少年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正处于学知识、长见识的豆翘年华,究竟是什么原因,能使他们小小年纪就产生这样的逆反心理,笔者经过实践、调查研究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
目前,社会上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大都是看其中、高招成绩,升学率的高低;高校选拔人才,主要也是看中、高招成绩,因为学生的其他素质,在短时间内(高、中招录取)无法去直接验证、考评。现在学校虽然不按分数给学生排名次,但学生家长到学校或学生回到家中,其家长最关注的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能在班内占第几名,名次靠后了或成绩有些退步,当然要受到家长的质问;作为日夜操劳的辛勤教师、教育工作者,也不得不往这方面准备,时常加班加点,给学生批改作业,查阅资料备课,想办法找到能接近高、中招试题的类型题,让学生反复练习,加强巩固。如此等等,造成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其学习压力非常大,常用敌对的态度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他们不能看到别的同学成绩上升,不能看到老师辅导其他学生,不能听到自己家长称赞其他学生,他们会对同学、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产生逆反心理,有的还时常对着物品宣泄不满,以至破坏公共财物。
二、家庭学校杜会的教育影响尚存不足
现代的青少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娇生惯养,使其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特性,致使经受不住困难的考验,也不易养成努力学习、良好习惯;再加上有的家长自己在外不顺心,回家常拿孩子出气,打骂子女,子女受不了这种粗暴态度,往往以对抗的方式回应,产生逆反心理。
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经验欠佳的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上课提问时,总是找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问题,他们认为提问成绩差的学生,影响教学情绪;有的甚至在自习辅导时,也不想到成绩差的学生跟前;有的班主任没有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一直批评埋怨,致使差生感觉得到不公正待遇,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心里有很多气没有地方撒,整日闷闷不乐,于是便以消极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不满,日积月累,形成逆反心理。
现存社会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易导致青少年学生形成逆反心理。目前,社会上流传的金钱万能论、官倒腐败、吃喝玩乐、上网聊天、赌博等现象,都已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的已经开始染上这些恶习,产生厌学的念头,特别是家庭条件较差的农村学生,他们由于经济的制约,不赶进人这些场所,但不是心理不想去,只有望洋兴叹,自叹不如,哪里还有心攻克学习负担,就与所处环境产生抵抗心理。
三、青少年青春期发育的矛盾
中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边缘人”。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具有很强的独立感,认为自己是大人了,不愿再向小学时期那样很多事情依赖父母等人,但他们在父母眼里,还是思想不成熟,知识阅历浅的小孩子。因此,做父母的常常插手孩子的事情。这往往被孩子们看成是一种约束,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很大。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从外表上看似对许多事情毫不在乎,但实际上内心却是很痛苦和不安的。他们常把自己摆在与别人对立的位置上,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上难免有孤独寂寞之感。这种情绪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有不利的影响,甚至会诱发犯罪。作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应该如何消除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教师教育学生,是出于爱护,但常常因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而一味地批评指责,结果常适得其反,学生对老师的反感心理很强烈,不但不接受批评,而且还自暴自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必须对症下药,必须有针对性。
1、要因人施教
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性心理特征选择教育方法。比如对女学生,要考虑到他的接受能力,应尽量运用婉娩化的语言,将一些大道理用浅显通俗、饶有趣味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后在旁敲侧击地举一些不良的事例,她自然会领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果对男学生,也用这种方法,自然是行不通的,因为男学生,找不到人证物证,他一般不会认识错误的。就是同一个类型的学生,由于其个性心理不同,有的学生内向较敏感,有的学生外向较粗心大意,教师对他们施教的方法也应有不同。
2、要因事施言
要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的,恰当地选择和组织话语。如班上有一个学生经常缺课、迟到,老师不能不明事由,劈头盖脸地进行批评,而应该首先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实际情况,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使其认识到,即使有各种各样的理由,缺课、迟到是不对的。教师在认真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进行教育,学生才能心悦诚服。
3、要因时施言
要抓住引发学生思想转变的时机,见机而言,因势利导,以求事半功倍之效。教育时机一般有三种情况:问题爆发之前,即俗话说的苗头期;问题冲突之中,即期;问题发生之后,即尾声期。教师要善抓苗头,往往苗头期是理想的教育时机。教师在苗头期内,与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谈话,层层递进,取得教育的主动权。如:我们学校有一位班主任,发现班上一名男生有早恋苗头,连续找他谈了三次话。第一次在充分肯定其长处的前提下让他自己谈优缺点,该男生回避了敏感问题。几天后的第二次谈话中,该班主任明确表明了早恋不好的观点,征询男生的意见,并问:“你觉得咱们班有早恋的同学吗?”对老师的探查,该男生用模糊的语言回答:“不知道,可能有吧,也可能没有吧。”第三次谈话班主任则开门见山:“今天就想谈谈你的事。”直接了当地了解其交朋友的情况并针对性地正面说理。男生在老师许诺保密的前提下,从头到尾地讲述了其交朋友的经过。并接受了班主任的“让感情冷冻以下”“应广泛地与同学们交往”的建议。这位男生感谢老师的信任和理解。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了学习上,期末他被评为校三好学生,还被同学们推选为纪律委员。
4、因环镜施言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一定义来看,它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魏书生认为,要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像园丁养花必须先了解花的习性一样,他说,尽管学生,合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一旦叩开,走人学生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的天地,以此,我对高年级的两个班的部分学生采取谈话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来获取材料。
谈话的内容主要围绕是否愿意向别人倾诉自己的心事以及如何排解自己的烦恼等问题展开。此项内容开始进展十分不顺利,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相对封闭,不愿向别人坦言,于是,我采取与他们交朋友,处处关心,帮助他们,建立了一种“平等、和谐、真诚”的新型师生关系,进而慢慢走人他们“封闭”已久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我又抽出相当多的时间观察他们课下的表现。结果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大致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抑郁型。这类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爱言语,不喜欢集体活动,其主要表现为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性格相对比较孤僻。在课上,他们很少举手回答问题,学习十分被动,往往是容易被教师及其它学生遗忘的角落。通过调查,他们当中90%成绩不够思想,因此对学习缺乏兴趣。在课下,他们总爱躲在偏僻的角落,不喜欢课外活动,因此在不强迫参加的情况下,他们是不会参加的。
另一种是叛逆型。这类学生带有一定的破坏性,在学校主要表现为不服从管理。在课上,他们不遵守纪律,扰乱课堂秩序,对学习缺乏兴趣,经常搞一些二恶作剧”来表现自己。在课下,他们喜欢几个性格相似的凑在一起组成二小团体;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有极强的“独立”意识;自由散漫,易冲动,偶尔也会出现打架等恶性事件发生。
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出现上述情况有以下原因:
1.对于那种“抑郁型”的学生,他们主要由于学习成绩或其它方面不如别人,从而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比如:有的教师当众公布成绩或名次,此举会严重地刺伤孩子幼稚的童心,再如:在组织各种活动及游戏中,他们总是充当“可有可无”的角色,时间久了,他们便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变得抑郁,进而出现不合群,沉默寡言等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以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去医治,抚慰一颗颗受伤的心灵,激励他们奋起直追,奔向全新的目标。
(1)融人快乐的集体,抚慰受伤的心灵,开展多采的活动。
要充分利用学生群体的教育资源,通过学生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提高学生情绪调控能力。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一个健康的集体舆论导向能使群体中的个体自觉地融人其中,和大家同欢乐,共奋斗。一个充满凝聚力的集体必然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另外,发挥群体资源的作用还体现在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激励上。如有位女学生,平时胆小怕事,一讲话就紧张不安,满脸通红,很少自觉回答问题。经过开展的多种活动,学生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该生后来在同学的影响下,先是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后来在学校演讲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学生和老师都感觉她变了,变得大方、活泼了。
“抑郁型”的学生比其它学生更渴望获得关心和,因此,更应主动去关心和受护他们,更要尊重和维护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意愿和情感、要求和意见。只有通过关爱和信任,才能启发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才能鼓励他们告别昨天,振作起来,面向明天。
以我笔写我心。要求每个学生每天晚上写日记,把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来一番小结,好的发扬,不足之处要克服。
以行动表我心。对班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不良倾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评论。好的发扬,不好的地方及时改正。
用歌曲净化学生的心灵。组织学生学习一些歌词生动、有教育意义、曲调优美的歌曲,陶冶情操。
(2)走出失败的阴影,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乐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取得胜利的欢乐。”学习好的学生屡屡成功,对学习便更加有兴趣;而学习差的学生因学习屡屡受挫,对学习便越加没兴趣,直至厌学。因此,要转变学习差生,教师应该特别珍视他们经过努力,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并创造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感,以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上,抑郁型的学生往往沉默寡言,因此,在上课时我极力寻找适合他们水平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让他们表演,回答对了,就给予表扬,使他们逐渐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成绩。
2.对那种二叛逆”型的学生,产生此心理的原因与社会影响、学校教育、性格特点和个人经历有关,归纳起来,主要由三种心理因素所致:第一,在认识上有片面性,对我们的教育有不信任的态度;第二,强烈的自我表现和虚荣心,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过于自信或自负;第三,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要因人而异,因情而变的。因此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治。所谓心治,就是在理解的前提下沟通思想。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是由于师生之间缺乏理解引起的。因此,我们以诚相待,沟通思想,统一认识,燕得学生的信任。同时,我还要求自己做到,尊重学生,关心爱护他们,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2)理治。所谓理治,就是“疏导”。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时,向学生心平气和地讲清道理,做到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在理治的过程中,我尽量做到避免正面冲突,避其锋芒,从侧面进行疏导。
[关键词]初中教育;逆反心理;引导帮助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21-02
逆反是一种发生在晚辈与长辈、个人和社会之间,个人觉得是很正常(并非正确)的现象,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渴望独立、强调个性以及特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发育等原因,所外显的所谓“忤逆”行为。古人认为,晚辈必须服从长辈意志,谓之“孝顺”,即便今日,也有很多的家长觉得,孩子就应该听大人的,“他现在吃你的、穿你的、用你的,都不听你讲,以后还了得”,这就是典型的“顺正观”(孝顺、正确的观点)。学生成长达到一定的年龄以后,尤其是十三四岁时,在心理上感觉自己日益成熟,希望能摆脱过多的束缚与羁绊,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而这种想法通常与成人或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冲突,于是,人们便会认为这是“逆”与“反”。这种逆反存在比较大的人生风险,如果教师能及时、有效地引导,那逆反就可能只是青春年华中的一个插曲,拐一个弯,人生道路便铺直了,但倘若放任自流,不予纠正,学生可能一条道走到黑,踏上人生的不归路。如何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回归正常人的价值观,需要班主任用心考量。
一、了解逆反根源,理解学生心理
学生逆反的原因有很多:有来自家庭方面的,有的学生从小遭受家庭暴力,长大后做出报复抗拒行为;有来自学校方面的,有的教师要求过严、方法简单,使学生反感而厌烦;还有来自学生方面的,随着自我意识觉醒,学生渴望独立,企图以对立言行引起大家注意。对此,班主任要想方设法了解学生的心结所在,并对他们给予理解和宽容,如果班主任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以己度人,那就能够走进学生心中,理解他们,从而也就不会过度推高这种逆反的严重性,而能与他们平等相视,共同面对问题。
笔者班上一名单亲家庭的学生在父亲的暴力中生活了11年,父母离异后,他主动选择跟母亲一起过,虽然身体和心理都感到了暂时的安全,但无法摆脱过去的阴影,因为他现在还需每月到父亲那里讨要生活费。经济上的困窘,过去的阴影都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因此,他一直想外出打工,帮助母亲缓解沉重的负担,也好不用再见到父亲,但母亲心疼他年纪小没有同意。于是,他从原来想通过努力学习自立的态度,转变成了自暴自弃,上课出现了各种顶撞教师的言行,也不再服从班干管理。笔者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并正面接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敲开他的心扉,终于深入了解了他的想法。在肯定他懂事的同时,举例说明了对他母亲和自己真正的帮助,只有学习一条路,他最终接受了笔者的意见。
二、班级接纳认可,纾缓对立情绪
初中生在学校的生活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而班级则成为他们活动时间最长的处所。叛逆的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一大障碍,班级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班级气氛紧张。面对这样的学生,与其硬碰硬地对立,不如以柔克刚,以班集体接纳的方式,淡化学生心中的郁闷,舒缓他们的对抗情绪。
因任课教师的忽视而导致的逆反,是比较少见的一种。有一个在小学一直很受宠的女生,上了初中给以后成绩下滑,不再是教师的宠儿,特别是有一节课,她跟历史教师顶嘴后,教师对她印象很不好,打电话反映给家长后,却招来家长的责怪,这让历史教师很气愤。这个女生之后变得厌学,不遵守班级规章制度。笔者了解原委后,考虑她有写字、绘画的特长,打算让她担任宣传委员,负责班上的板报出版,由她选人用人,要求是要在学校的评比中获奖。在笔者的帮助下,她完成了工作,也更积极主动了,和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
三、给予适度关注,主动提供帮助
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是很讨厌别人(特别是其逆反对象)的管束的,因此,班主任如果正是他的逆反对象,就应当避其锋芒,以耐心、诚恳的态度给予学生适度的关注。适度指关心程度不至于引其反感,但又能让他知道自己的爱心。笔者设身处地思考,由此理解了逆反学生的心态,知道绝不能打着为他好的旗号而做令其讨厌的事。
在笔者所教的学生中,不少人会因教师告状而被家长打,学生十分不服,来到学校后又故意找该教师的茬。笔者在安抚学生情绪的过程中,观察学生需要的帮助类型及程度,适当地伸手。有的只要在她痛哭流涕的时候递上纸巾,慢条斯理帮助她分析应对之策便能解决;有的在他暴跳如雷的时候劝解则会越发引起反感,这时笔者便会让学生坐在一旁冷静,待其心情平静之后再尝试做工作。这样还不行的话,笔者会交待家长或宿管员特别注意,有情况及时跟交流,而后在上下课期间观察其变化,侧面探访他的心理状态,一旦了解他有自己完不成的事,马上进行询问,主动提出建议,以持续的诚恳消融他心中的冰垒。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最柔弱的物体是水,但它无坚不摧,没有谁能战胜它,也没有谁能替代它。教师如能熟练运用这一理论引导表现强势的逆反学生,也是能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而且过程各有其妙。
参考文献:
[1] 曹晓明.谈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