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基于问题式学习

 

(一)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含义。基于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此后60多年中它得到了更多院校的推广和修正。关于问题式学习的定义有关学者这样认为:迈克马斯特大学的伍兹教授认为,问题式学习是任何以问题驱动学习的学习环境。白罗斯教授和凯尔逊教授下的定义则是问题式学习是一种课程也是一个过程。而我国汤丰林等学者给出的阐释为,问题式学习将是学习“抛锚”于具体问题情景之中的一种情景化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本文研究的基于问题式学习是在问题情境中,以问题为核心,以学习为中心,围绕问题开展的教学活动。由教师创设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情境,从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必要性。中等职业学校旨在培养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选取适用于问题式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强调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内化学生的信息道德规范。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应用性强、操作性强的知识内容较适用于问题式学习。比如选择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管理文件,连接Internet,格式化文档,图文表混合排版,计算机与处理数据等内容做问题式学习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我们尝试性的提出一种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它以问题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学习评价”而展开,他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这一核心。

 

(一)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尺,分析教学目标是要明确学习的基本概念、方法、原理、过程等有关知识内容。在编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的特点,考虑怎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这些内容提取出来,从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角度出发,强调知识在真实情况中的展现,同时编写教学目标是可采用布鲁姆认知领域的六层次教学目标(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分类,避免过度抽象过分细化教学目标。

 

(二)学生特征分析。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能了解到,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缺乏接触电脑的机会,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操作能力差,仅能进行基本的打字练习和鼠标操作,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了解仅限于上网、聊天、玩游戏等,不懂得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联,但大部分的学生对计算机仍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三)创设情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是通过自主学习建构起来的。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预设情境中,在模拟情境设定一定的学习困难,这困难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学生现有知识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计算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将教学情境与学习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能显著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这一节创设情境:某中职学生小丽想买一台电脑,小丽需要你的帮助,你该如何帮助她购买?我们需要学习哪些计算机硬件知识,在这堂课情境的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很有吸引力,学习领会知识内容就能解决问题。

 

2.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为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创设情境。例如讲到“连接Internet”这一节课时创设情境:某天小丽同学的电脑不能上网了,你能帮助她吗?同学们都喜欢上网,但你知道什么是互联网吗?你知道我们平时使用的电脑是如何联上互联网的吗?你知道什么是网线吗?学生对电脑是如何联网充满了好奇心,有了学习积极性便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四)问题的设计。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核心就是问题,以问题为起点开始学习,围绕解决问题引导学习的全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对整个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在教学知识技能目标和操作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现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动机及态度等因素,设计与学生知识及能力相应用的问题,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2.设计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复杂一点的问题,这个复杂性是可以吸引学生的,让学生感到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有成功的希望,通过小组集体努力最终能完成挑战解决问题。例如在格式化文档这节课中,以校团委名义为篮球比赛拟一则通知,本节旨在学习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操作技能,在明确撰写通知基本格式情况下,学生灵活运用字体和段落格式,自主设计出多彩、鲜艳的通知,完成的作品各不相同,别具特色,在作品展示的时候同学们相互交流运用了哪些字体和段落格式。

 

3.设计问题具有劣构性。即结构不良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情境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过去学习的知识是有冲突的。过去以良构问题为主,知识指向明确,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任务,步骤清晰,学生缺乏思维能力,能力不能充分发展,今后遇到问题时就会显得能力不足,缺乏探究精神,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劣构性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管理文件这节课中,课前给学生准备学习资源包括一些文件及文件夹,要求学生整理这些文件及文件夹。整理文件与文件夹没有唯一的标准,学生首先要认识文件和文件夹功能和作用,认识文件的扩展名和类型,能区别文件与文件夹,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构成及其功能,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运用创建、删除与恢复、重命名、剪切与粘贴、移动或复制、查找等基本操作去管理文件,或以文件扩展名整理,或以文件类型整理,或以文件名首字母整理,或建立二、三级子文件夹管理文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想法不同能得到不同的整理方案。

 

(五)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是认知的主体,问题式学习过程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条线索开展,学习过程以小组活动为主,学习过程设计如下:1.发现问题。先划分小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习思考,找到学习问题。2.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结点所在,梳理知识点和难点,列举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形成学习要点后开始学习。3.探究问题。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如互联网、文本、图像、动画、教案等数字化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力合作,相互交流配合。4.解决问题。学习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运用作品报告和口头报告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包括小组的分工、任务的安排,作品设计的思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运用了哪些知识?其他小组对该组汇报给予点评,说说优缺点有哪些。

 

(六)教师活动设计。在基于问题式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制定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为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最后对学生学习成果给予点评和归纳总结。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水平不同能力也不一样,学生学习思路不同遇到的困难各异,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反思、升华知识,保证课堂学习有序高效进行。

 

(七)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资源是指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文本、图像、动画、视频以及通过Internet获取的与问题有关的资源。在做学习资源设计时要考虑到让学生了解与问题有关的详细信息,学习过程中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可能查阅哪些信息,将这些内容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形式为学生准备好。Internet有大量信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百度、360等搜索引擎搜索信息。

 

(八)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评定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手段,基于问题式学习应采用多元化多维化多样化评价。1.评价主体不局限于是教师一人,还可以同学和学生本人。2.评价内容除了评价学习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程度和熟练情况以外,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进行评价。3.评价方法可以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两种,量化评价主要就是学习成果(作品)和考试,质性评价有课堂观察、访谈、口头评价等。质性评价学习活动的评价指标有,如对这节课产生了兴趣吗?积极认真地参与课堂学习了吗?对这节课的要求和内容理解了吗,哪些不清楚?对这节课要求的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如何?4.评价标准不能过于细化,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制订评价标准时要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给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保留发展空间。

 

问题式学习是一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先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利用各种资源或手段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最终目标是要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有别于过去灌输式教学、机械化技术训练或是按部就班的学习。问题式学习通过模拟情境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运用计算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能力,形成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双主体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118―04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被逐步纳入学校基础课的范畴来进行管理和建设。进入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生了许多变化,以有效培养当代大学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为主要目的是面向21世纪的大学教改新方向,也是高校树立与时展、现实社会变革相适应的教育观念的核心。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老师教学满堂灌,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就计算机基础教学而言,传统的学习方法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难以消化或认为在他们的实际生活没有得到应用,普遍有畏难和厌倦情绪。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教师进行创新的教学模式设计。

华南师范大学近年开始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即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进行全面改革,提出计算机“三层次”教育,并重点加强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领域应用能力培养。为此,在教改实施中所有教学资源、教材都是以任务(案例)方式呈现,将信息技术和课程完美地进行了整合,在教学方案中强调用任务驱动模式设计教学过程。笔者在近年来运用该方法进行了教学尝试,明显提高了学生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取得了教改预期效果。

一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理论基础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奥贝苏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两者相结合(以下简称双主体理论)的教学设计方法[1]。它将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知识领域相结合创设一个学生都感兴趣的任务,实现有意义的教学。教师提供多层次辅助教学资源、驱动学生思维。学生认识到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后,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课堂的点拨,课外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自行组织合作学习,最终完成任务。形成多维、互动式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理念。

计算机的课程学习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由于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教学,提高应用能力水平,是计算机课程教育的难点。因此,本文中提出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通过任务方式不仅是学生学习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能力,而且将知识点合理融入任务之中,真正促使学生提高实际能力。

二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以任务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设计“学习情景”、“学习资源”、“学习策略”、“认知工具”、“管理和帮助”而展开,他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这一核心 [2]。“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模式如图所示:

1学生特征分析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任务的主动建构者。对学生的分析,有利于教师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提供适合的帮助和指导,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和专业知识水平的任务与学习资源。对学生的分析可以使用调查问卷、摸底考试、调查以往相关课程成绩和与该专业授课老师进行沟通,了解需求等方法实现。

2设计学习任务

双主体理论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中的任务构成了双主题理论学习的核心,以任务驱动学习,以任务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设计学习任务是整个双主体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和重点,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目标、任务。建构学习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如下原则:

(1)任务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只能更复杂,不能更简单。

(2)要设计非良构任务。非良构任务具有无显示目标和限制条件;有多种解决方法和批判标准;问题的概念理论基础的必要性及其组织具有不确定性等特征。

(3)设计任务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超越学习者的知识能力不能太多。

(4)要设计开放式,能够多元解决问题的任务。解决任务的目的不是期望学生一定就能给出完美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参与,使其了解计算机应用和自身专业结合的综合性应用 [3]。

3 任务分解

计算机基础课程往往是一门综合课程,一个任务都代表着连续性的复杂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自顶向下分解任务的分析方法,帮助学习者从宏观到细节对所学知识进行全方面的认识。针对子任务案例的提出和信息资源有助于任务的简化和可行性方案的提出;认知工具帮助学习者解释和把握任务的各个方面;自主学习策略可以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任务解决模式;帮助和管理是在任务解决过程中对难点和重点环节实施的帮助与指导。必要时,还要设计如何施加人格影响,以消除因挫折而出现的泄气情绪。

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注意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完美的整合,教师如何从舞台的主角变成幕后的导演,都集中体现在这一环节中的学习情景、资源和自主学习策略的综合设计以及提供丰富的认知工具中。

4 学习情景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中的学习情景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教学中的知识点还原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任务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恢复其生动性和丰富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达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5 学习资源设计

为了了解任务的背景与含义、提出任务的假设,建构自己的任务模式和了解任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需要准备学习者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因此在子任务的教学设计中,需要详细考虑学生要完成任务需要哪些学习资源(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等以及引导学生通过Internet上获取资源),使得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建构能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进行。在资源的准备过程中注意避免信息污染。因此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系统,提供引导学生有效查询资源的方法。

6 提供认知工具

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主要是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广义上的计算机工具,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学习者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任务的建构,创新地制作等。教师可以用其来形象地表征某些知识点,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例如视频工具);或者通过认知工具自动实现某些低层任务或代替做一些任务来减轻某些认知活动的难度(如flas)。认知工具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常用的认知工具有:知识建模工具、绩效支持工具、信息搜索工具、协同工作工具、管理与评价工具等。

7 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自主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模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反映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常见的自主学习策略有:建模策略、教练策略、反思策略、启发式策略、自我反馈式策略、探索式策略、协同策略、抛锚式策略、随机进入策略等。

8 总结和强化练习

适时地总结可有效的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但总结不宜过细,应为知识体系串讲,简明扼要,避免限制学生思维。例如,课前占用几分钟对实验中遇到的典型问题的讲解,优秀习作的展示,达到自我教育目的。

9 评价

评价意味着根据某些标准对学习者进行鉴定或价值判断。评价通常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用得最多,但对于由学生自我建构的学习很难进行统一的客观评价。以“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模式比较赞同通过学生实际完成的任务去检验学生学习结果的优劣。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检验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作出全面鉴定,区分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作出评定。

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重视形成性评价比重视总结性评价更有实际意义。

三 “任务驱动”教学实践案例

在教授《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笔者对学生应用计算机水平和对课程的要求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2所示。得出美术学院的学生特征:本身专业和该课程结合紧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热情非常高,对课程知识需求非常迫切。但由于地区差别,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只有个别同学能熟练运用photoshop进行平面图形设计。

针对学生特征进行分析后,在上课之初,先给出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给学生们开拓视野,让他们对学习这门课程能完成的特效有了进一步感性认识后,提出学习任务:4―8人为一组自由组队,团结协作,做一个平面图形的综合设计并进行展示。学生们看到了任务和自身专业知识结合点乃至对专业技能的提高的重要性,也充分感知课程中自己角色转变(从被动吸收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欲望被激发出来。在学习任务设计中,教师注意了把握主导的原则,设计的学习任务创作空间比较大,允许同学进行多元解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出学任务后,针对学生普遍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弱的情况,对分解的子任务由浅到深进行学习情景、认知工具、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在学习情景设计中,教师要求学生的任务合作小组要有一个独特的组名,为日后设计小组海报打下基础,该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任务背景,且非常具有生动性和创新思维,学生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处在思维活跃期。前期的教学子任务比较简单,如简单地为一幅卡通图加背景和为图形元素填色(把photoshop简单画笔工具、填充工具等简单工具的应用的知识点融入子任务中),可以使用启发式策略、探索式策略、抛锚式策略等进行各知识点的讲授。等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一定地的把握后,逐步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子任务,例如个人名片设计和小组海报设计等。这个阶段,学习资源的提供,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更为综合和灵活多变。例如,不同阶段收集优秀或特色案例资源进行点评;引入时尚元素进入课堂教学:在实验课程中进行小组内矢量LOGO、海报制作PK赛(公认优胜者的LOGO和制作优先应用展示封面中或在展示中起中心突出地位);或安排学生进行协作式学习,对下载的图片应用滤镜/通道/蒙板等不同效果的改造,互相对比,探讨平面设计理念和综合运用方法。充分运用各种认知工具(用视频、flas等手段进行难点重点地展示,用bbs、讨论区等手段组织同学们思考、答疑和开拓思路)。这些教学措施,一直在提醒学习者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培养了学习者的团结协作精神。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个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对于这种教学模式设计的形成性评价也应该反映双主体教学模式多维性、互动性的特质。本中心计算机基础课程形成性评价的设计过程中引入提出了多元评量方式,即评价的主体多元(包括学生和教师),对象多元(评价方式多样,包含自评和互评环节)。如《photoshop图像处理》中形成性评价引入了专题展示会方式,请每个小组成员以各种形式和创意进行任务展示。学生们或以上课演讲、或以小品、或以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和教师(双主体)在下面共同参与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客观,也使得学生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中,一直感知自己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评价按一定比例给出一个评价值后,发回每一个小组,让他们根据每个组员对网站建设的贡献值(这时候在子任务完成过程中的PK赛的优胜者获得优秀评价)进行自评。以这种方法得出的多元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重要环节,也是体现学生创意和主体参与感的环节。

四 效果

本中心在教改过程中将任务驱动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中,成绩突出,效果显著。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要建构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是评价教改成果的最原始最直观的信息。请看下面学生在学期结束时对课程和老师的评价感想:

“老师让我们放心大胆的自己组队,自己设计,自己设想,很大程度上培养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充分挖掘了我们的潜力。在项目完成之前,我都没有想到我们能够做出这么好的一个项目。”

“这次的设计可以说是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开动了想象力,发挥了自主性,培养了团结协作,在充足的发展空间内拓展自我,受益匪浅!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一直反复着跌倒与爬起的过程。但完成进行展示那一刻,真的很有成就感!”学期末的总结性评价也反应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全班同学课程通过率100%,平均分达到83.91分。表3显示了成绩情况。

从上表成绩对课程掌握的客观评价和课程结束学生的主观感想互相印证,显示了同学们对课程满意度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五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整合过程就是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既然是教改,就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4]。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特别强调双主体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双主体教学结构。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实质来整合,密切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设计,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批评和争论,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乃至大学教育教改实施,与时俱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尽一分绵力。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7.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校园网络系统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设计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校园网络已经在各校园陆续建立,给学生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上广泛使用网络技术,让网络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已经成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课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提出了要“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在校园网上,建立虚拟空间,形成一个个虚拟社区,提供一个网络上的公开的虚拟空间,提供给大众表达自我、交流经验的虚拟环境。随着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虚拟学习社区在内容呈现、知识管理、协作讨论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远程教育的热点之一。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丰富的网络空间学习环境,使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成为可能,创造科学、合理、易用、有效的校园网学习环境对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做好课程教学计划,设计丰富课堂内容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体设计思路上,也就是在课程教学计划设计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应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在校园网上建立计算机学习平台,将课程学习的进程和学习资源呈现在校园网精品课程资源平台上,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校园网覆盖的地方,就可以学习。这满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法上,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教学时充分利用网上的图书馆资料和服务器上的学习资源,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同时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的问题。由于本校教学采用大教室教学,一共可容纳200名学习同时学习。为了让大多数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我们在机房内建成了局域网,通过共享资源等方式,达到学习目的。

三、搞好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设计活跃课堂气氛

为了活跃计算机课堂学习气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采取网络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愉快学习。本校教学系统中安装有相关的在线互动软件,可以组建小范围的局域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比赛、相互讨论,也可以进行师生交流,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如为了培养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范围的打字比赛,看看谁能最终胜出。再如,可以进行PPT教学内容与制作的展示,让学生做裁判员,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都参与其中。

四、利用考试测试方法设计促进学生学习

考试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不仅是因为要给学生一个可信的成绩,而且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考试测试的方法上,利用网络进行精心设计,也能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在设计上,采用校园网提交作业方式,让学生完成平时作业,记为平时成绩。在教室内,通过考试系统随机抽题,让学生现场答题,保证学生考试的公平性,因为这样做,尽管相邻两位同学坐得很近,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的答题,但是由于是随机抽题,考试内容是不一样的,避免相互抄袭的情况发生,让学生考出真实的成绩。

五、结语

笔者分析了强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各种课堂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其实,计算机网络这种教学手段在计算机教学中还有更多更广泛的应用。笔者只是基于个人实践,给出了一些经验和案例,以供大家讨论,从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张立国.从“教学结构”到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对教育技术理论建构的哲学思想[J].电化教育研究,2006(6).

[2]胡钦太.关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5(6):26-29.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对教学的探索过程

1.初期的教学过程。对这部分内容初次教学时,本人认为给学生把所有的内容讲透讲清楚,把所有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介绍给学生,学生就能掌握好。结果由于讲的内容多,没有突出重点,方法不当,学生学习该内容没有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目标。学生不能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计算,不会查取参数,各公式在什么样条件下运用心里没有底。在讲例题过程中,我不得不把所学内容再讲一遍,虽然是结合例题又一次讲解,但效果还是不好。

2.寻求方法和总结经验的过程。初期的教学过程中,我虽然经历了很多失败,但没有气馁,而是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向他们学习教学方法,多听他们的课,吸取他们的经验。同时查阅有关资料,学习其他学校教师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方面的案例,另外对本课程教学大纲及课程内容进一步深入研究,找出各节课的重难点及达到的目标。通过学习教学方法和研究课程内容,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路清晰了,所讲的内容学生也容易掌握了。但我并没有以取得这么一点成绩感到满足,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在对齿轮设计计算内容的每一次教学中都有目的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探索总结出的教学方法

1.对公式正确说明。齿轮设计计算部分公式很多而复杂,有些公式来自其它课程中,由于学生知识面有限,所以学起来不好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对公式推导和来源进行淡化处理,而对公式里的参数重点讲解。比如,齿面接触应力计算公式怎么推导出来的,不要求重点讲解,而是让学生知道该公式来自弹性力学,用于两圆柱体承受正压力时,求两圆柱体接触处的最大应力,因此也可以通过该公式求两齿轮齿面接触处的应力。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这个公式后,对公式里的各参数要进行详细说明,特别是公式用于齿轮计算时,一些参数的变化要重点说明,比如载荷系数、齿宽系数、传动比、材料系数、节点啮合系数等。除了齿面接触应力公式外,还有很多其他公式,同样,这些公式的推导不是重点,但对这些公式的用法、公式里的参数也要详细说明,使学生切实掌握。

2.正确使用公式。学生了解公式后,要学会正确使用公式,特别是一些公式的使用场合,使用时有什么条件,使用中要注意些什么等内容必须讲清楚。比如,齿面接触强度计算公式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公式适用场合是不一样的,在不同条件下用不同方法计算。闭式软齿面齿轮传动主要失效形式是齿面疲劳点蚀,设计计算时应按齿面接触强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公式进行校核;闭式硬齿面齿轮传动主要失效形式是齿根疲劳折断,设计计算时应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按齿面接触强度计算公式进行校核。让学生掌握这个原则,在实际设计计算中,要根据材料热处理情况判别软硬齿面,从而正确使用公式进行设计计算。其它公式也是一样,在搞清楚使用场合,附加条件的情况下应用于实际计算中。

3.正确选用参数。齿轮设计计算公式中使用的参数很多,除了掌握参数意义外,还要正确选用参数。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重点掌握选取参数的方法,对于每一种参数都要举例说明参数应怎样选取,特别是通过图表选取参数的方法要详细讲解。比如,齿面接触疲劳极限和齿根弯曲疲劳极限查取时,必须注意齿轮所用的材料是什么,根据所用材料来查图和查曲线,要防止查取的图形或曲线不对,而得出错误的取值;又如,查取齿形系数时要注意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一般是按标准齿轮查图选取,如果是变位齿轮,要注意变位系数,按变位系数曲线查取;再如,动载荷系数和载荷分布系数,查取时要注意齿轮精度和齿轮的布置情况,要按对应的曲线查取;学生只有学会了参数的选取方法,才能正确选取参数并套入计算公式进行设计计算。

4.通过实例进行巩固训练。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虽然初步掌握了设计计算方法,但不通过实例进行强化训练,在实际设计计算中,就达不到运用自如的目的。因此,必须通过实例进行设计计算过程的说明,在实例讲解过程中,必须使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动脑思考,把所学理论内容用于实际设计中,而教师不要讲的太多,只给学生起引导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设计计算,可以提高学生设计计算的熟练程度,也进一步巩固学生学到的设计计算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敢于应对挑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和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如果不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会认为所学知识没有多大用处,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而机械设计课程为学生创造了这个平台,就是学了这门课后有一个课程设计的过程。机械零件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非常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课程设计中,齿轮设计计算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会再一次运用所学的齿轮设计计算知识。如果学生在学习齿轮设计计算内容时又不清楚的地方,那么在课程设计中,通过教师指导,同学之间的讨论,会得到解决。另外,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所学的齿轮设计计算知识进一步得到强化。同时也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只有掌握好了这些知识,才能运用它对机械零部件进行设计计算,才能成为一名设计工作者,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以上是本人在多年教学过程中的初步探索,通过应用,使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互动性明显增长,学习的主动性也有了显著提高,掌握的齿轮设计计算知识比较牢固,能把所学的齿轮设计计算知识较熟练地运用于实际设计计算中。

参考文献:

[1]季明善.主编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1

Vocational Computer Programming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Shi Yunfeng

(Harbi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30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sign of vocational courses in computer science program teaching in some of the problems,according to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policy,teaching reform carried out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Programming courses;Teaching reform;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程序设计课程类计算机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锻炼学生编程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要很好地完成程序设计任务,编程者需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还要有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些特性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智商和情商。而如今的高职学生在智商方面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在态度方面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何使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程序设计类课程,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现状

(一)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这类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高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性,学习动机不高,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许多高职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对自我要求不严格,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做到认真规划,缺乏责任感,自律意识差,心态没有摆正,觉得来读大学主要就是混文凭。

(二)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目的不明确。多年的教学经历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该类课程的过程中,始终不明白学习该类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基本是按教材章节顺序授课,学生没能真正了解每个语句的用途及意义。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不能真正理解程序设计的精髓。

(三)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许多教师把很大的精力甚至是主要精力放在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语义上,把“程序设计”课变成“程序语言”课,考察的内容不少是对不实用的怪、难、偏的语句语义的理解,脱离课程教学目的,脱离实际,反映不出学生真正的编程能力。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理解,导致了学生学习精力的偏移。

(四)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学方法上多数是传统式的“灌输法”,教育者成了唯一主体,受教育者成为客体,地位明显不平等。从而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能力得不到充分提高。

二、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编程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困难重重的教育现状下,要想把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的积极注调动起来,最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的课堂知识产生兴趣和爱好时,就会从内心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进行主动学习,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二)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明确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一种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因此我们采用的是“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培养模式。在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之前,学生到企业见习,直接接触企业实际项目,同时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讲座,使学生充分了解课程的作用及培养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增加实践课的比例。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应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术,有理论联系实践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与企业合作采用“2+1”培养模式。通过两年的理论学习(其中一半以上的时间操作实践),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识。而通过最后一年的实训、顶岗实习、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和就业实践等将会为学生以后职业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和实践教学环境。采用精讲多练、案例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精心组织好每一堂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合理地分配课时,才能把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并能让学生把容易学的知识和技能牢牢地记住,不容易理解的能够学会、理解并且能基本灵活应用。多练的含义包括课堂练习和上机实现两部分。在进行课堂练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题目非常重要。题目要有针对性最好结合学生知识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选择好一个例题,对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作为程序设计类课程,不仅要在课堂进行必要的演示操作,更要注重实验教学。

项目化教学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改造,应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以任务为引领,力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锻炼和技能训练。在设计任务时应注意从复杂程度上由浅到深,任务应是为学习而设计的任务,能够承载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学手段的改革。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主要以PPT和程序设计演示形式。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施和校园网络,提供灵活、丰富的教学资源,将已经制作好的课程要求、电子教案、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授课计划、实验指导、工具平台、习题作业、集中上机内容及要求、典型习题及其解答、参考文献、授课视频、网络链接等一系列相关信息都在网络环境中,提供免费下载和参考,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六)改进评价体系。一定要彻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个人或几个人一组完成一个小型系统的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成绩评定可以采用学生答辩的方式,这样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夏晖.高职电子专业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