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政服务的劣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家庭服务业;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近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了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这表明中国将进一步发展家庭服务业。目前,我国已创建各级各类家政服务实体2099个,家政培训基地1594个,累计为280多万名妇女提供技能培训。全国已有家庭服务企业和网点50多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大致有20多个门类200多种服务项目,涉及家务劳动、家庭护理、维修服务、物业管理等各个方面。我国家庭服务业年营业额已达1600亿元,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生力军”。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家政服务业做为一个逐渐兴起的产业,已经被人们广泛地接受,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这一新兴的产业之中。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国家庭服务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通过运用SWOT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发展家庭服务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S优势:发展家庭服务业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重大,既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能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中国发展家庭服务业在市场、基础条件等方面都存在优势,最突出的则是政府的重视,9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总理主持研究部署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分别从规划统筹、市场秩序、服务培训、权益保护、财税扶持等方面,进行谋划、规范和支持。
中国发展家庭服务业还具备其他方面的优势。第一,拥有巨大的市场。中国的人口资源及日益富裕的生活使得对家庭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近年来,随着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对家庭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每到春节前后,保洁、钟点工、保姆等家政服务需求都明显增加,家庭服务人员紧缺的情况日益凸显。第二,基础条件非常好。近年中国一直在推动信息化建设,包括互联网、固定电话网、广播电视网在内的基础网络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和水平,这为现代家庭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和基础设施条件。第三,可能实现跨行业发展,家庭服务业涉及的领域众多,它的发展依赖于其他行业的发展,同时快速发展的家庭服务业也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如IT业,家庭服务业的发展可能带来IT业的另一个“掘金点”。第四,家庭服务业门槛相对较低,投资成本较小,适合民间资本扶持壮大。
W劣势:中国的家庭服务业正处于行业的发展阶段,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劣势。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小看了家庭服务业的“含量”,认为无非就是看小孩、做卫生、照顾老人、洗衣做饭等。甚至,家政服务被人们视为是伺候人的、不体面、没有地位的工作。因此,许多人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另外,中国的家庭服务业起步较晚,行业结构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虽然许多地方都有家政公司之类的机构,但多为作坊式的,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就总体情况看,这个行业的组织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程度还很低,家政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几乎是本能型的,其职业的操守和道德,没有任何约束或制约,基本是凭良心做事。如不大力扶持,这样一种基本处于原始状态的家政业,难以支撑一个有着巨大需求的市场,更难成为一项成熟的产业。
O机会:中国家庭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首先,后金融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国家工作的重头戏,在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迫切需要,业界一直存在对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忧,而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实现新一轮繁荣的重要力量,各地的未来经济蓝图在这一领域也大肆着墨。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无疑能推动我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今年5月,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第三产业是将来吸收劳动力的主要抓手,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到哪里去?不是第二产业,而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吸收的大学毕业生近70%,都到现代服务业了。
其次,最近两三年来,我国的家庭服务业从业者虽然越来越多,但这一行业的劳动力缺口依然很大。根据对沈阳、青岛、长沙、成都4个城市居民做的调查,有40%的家庭需要社会提供服务。此外,全国城镇现有1.9亿户家庭中,平均约15%的家庭需要提供服务,其中蕴含2900万个就业岗位。目前,全国已有家庭服务企业和网点50多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也就是说还有1400万左右的潜在就业岗位有待开发。巨大的潜在岗位将会大大的拉动我国就业水平的增长。家庭服务业的内容不仅仅是保姆、护理、保洁,还涉及家教、物流配送、家庭管理、家庭教育、家庭理财、家庭秘书、家庭安全员、陪伴、管家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单就人口老龄化这一方面来看,家庭服务业就有着广阔发展空间。据统计今年,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1.26亿,已占总人口的10%;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达2.8亿,2050年则将达到4亿。因此,家庭服务业无论在目前还是将来都面临重大的机遇,发展潜力无穷,前景良好。
【关键词】社区就业;就业渠道;岗位开发
曾在共和国历史上铸就辉煌的重工业基地沈阳,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的转型,改革的“阵痛”也一并降临,曾经轰鸣的机器停止了转动,沈阳这个庞大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也就被迫推向了失业或下岗的边缘,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决定了沈阳的就业问题具有突出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刺激社区服务消费,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社区就业是给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以及富余人员寻找就业出路的一个新途径。
一、调查的组织
(一)调查方式
我们对沈阳市的社区就业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沈阳市社区就业的现状,获取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我们采用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其中,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访谈提纲设计了针对社区就业工作负责人和针对下岗工人的两种访谈提纲,首先通过与社区就业相关负责人的直接面谈,了解沈阳市社区就业机制的现状、职能、运作、成效以及面临问题等信息,并进一步了解其负责人对本职工作的看法,借以观察社区就业的地位及影响。这种方式获取信息量大,涵盖面广,可以了解到社区就业的方面面的信息,但由于是社区就业负责人的一面之辞,可能有片面性或与普通下岗员工的看法不相符,为此,我们又设计了一套有关社区就业的调查问卷,问卷涉及的问题包含了关于社区就业的各个环节,同时注重调查下岗工人对社区就业的看法和满意程度,借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二)样本母体的选取
我们采取了随机调查的方式,在和平区这个社区就业发展较为充分的地区选取了新兴街道办事处的长兴社区和宁旺社区作为调查对象,对调查沈阳市的社区就业有着很强的代表性。问卷的填写在调查员的指导下进行,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这种即时收取的答卷方式也保证了本次调查问卷的回收率。本次调查发出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在数据整理过程中,我们对社区负责人以及普通下岗工人的问卷进行了分类整理,从而得到了总体数据以及相应的分组数据,以便分析不同类型的人员对社区就业的不同要求及感受,达到全面透彻的分析效果。
二、沈阳市社区就业的现状
(一)社区就业日益受到重视
调查结果表明, 27%的人非常了解社区就业,个别社区的人员对此问题的反映更为强烈,,该社区企业认为社区就业非常重要的人员占80.0%,远远高于平均数,这反映出社区就业的确是城市就业的一个焦点所在,由于就业所涉及的都是广大下岗人员最为关心的,影响其切身利益的问题,受关注程度较高,理所当然。
问题33,如果您了解社区就业,您愿意在社区工作吗?
非常愿意在社区就业的人员占到了14%,而不愿意在社区就业只占23%,看来,社区就业已基本上被广大下岗失业人员所认同和接受。
(二)社区就业机制运转逐步规范化,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我们所访谈的有关负责人都对本社区的情况很了解,一般来讲,下岗失业人员的比重都在5%左右,而且有关负责人能很熟练的说出本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名单和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的名单,看来,他们的工作效率是很高的。
从统计数量上看,社区所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远远高于下岗失业人员的数量,而且所提供岗位的职业分布也很广泛。我们所对应的调查问卷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75,您目前得到的社区服务有:()
A、家政服务B、便民早点C、商品销售D、物业管理E、社区保安F、家庭装饰G、绿化美化H、维修维护I、托儿养老J、卫生保洁K、商品递送L、生活照料M、健身娱乐N、老年人看护O、再生资源回收P、社区车辆看管Q、其他
问卷的统计中几乎涉及到所有的选项,也就是说,这么多的社区工作都是有人做的,看见,社区就业有点多面广、职业众多的特点。从此也可以看出社区就业相关负责人的工作是越来越规范化和专业化了。
问题5,社区就业流程是如何运做的?工作岗位都来自哪里,如何与外界联系?
我们所访谈的每个社区都有自己比较规范的工作流程,从统计失业下岗人员到联系工作岗位,再到签定劳动合同,几乎都有相应的工作制度和安排。社区就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沈阳市在完善机制、建立网络、构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新的理念,各社区普遍建立了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机制。
三、问题及对策
(一)社区就业的职能不健全,广大下岗失业人员对如何在社区就业很不了解
在收回的100份有效问卷中,仅有18%的人认为本社区有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在调查的沈阳市社区就业中,社区就业机制缺乏相应的宣传和指导就业的职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许多下岗失业人员了解社区就业,但是不知道如何在社区中找工作的现象呢?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社区就业是高度依赖于信任或信用环境的。社区服务特别是家政服务,是直接针对社区家庭的服务,有的要进入家庭,从业者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信任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劳动条件。现在制约社区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信任环境。家政服务与家庭生活空间十分接近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家政服务有别于其他社区服务和一般的第三产行业的显著特点。因此,要促进家政服务的发展就要创造信任环境,加强引导、管理,推动家政服务规范化发展。
(二)劳动合同和劳动关系问题
根据调查,受雇的从业者多数没有签定劳动合同,而且由于没有签定劳动合同有1/4的人已经遇到了麻烦,因此,对于有没有必要签定劳动合同,从业者的态度很明确,高达80%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但是,从实地调查的情况看,强求一律的签定劳动合同是不现实的。一是社区服务组织有的是家庭成员或亲戚朋友组成,签定劳动合同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二是签定劳动合同,建立正常的劳动关系,就要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多数的社区服务组织不胜负担。因此,对于社区就业从业者签定劳动合同,可以提倡而不强求,同时有分类处理办法。第一,对于成规摸的、正规话的社区服务实体,如劳务派遣家政公司、专业化的公司应要求与就业者签定劳动合同。将劳动保障监察的重点放在这类经济组织上,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第二,寻求灵活的劳动合同签定方式。如允许口头协议,或者简化的书面劳动合同,而不一定是正规的劳动合同。
(三)下岗工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而社区就业部门却不重视对其的培训
选文新颖,逻辑层次分明,可用于设题的资源丰富。第1题有创意,答题面广且都与阅读分析有关:第4题考查考生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设计成表格的形式,降低了答题难度:第5题属于拓展性试题。结合选文考查考生阐释道理的能力。
“阿尔法狗”凭什么打败世界冠军
①前不久,一场举世瞩目的围棋比赛以“阿尔法狗”4:1击败前世界围棋第一人李世石九段告终。
②打败世界冠军的“阿尔法狗”其实不是狗,这只是它的“网名”,它的英文名叫AlphaGo,中文名叫“阿尔法围棋”,它的真实身份是谷歌公司开发的一款人工智能软件。
③什么是人工智能软件呢?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能够产生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机软件,它具有现场感应和环境适应的能力,具有表示、获取、存取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能够采用人工智能的问题求解模式来获得结果。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阿尔法围棋”便是这样的一款智能软件。
④就下棋而言,一种直观的思路就是列举所有能赢的方案,然后优选出一个最佳方案。一般来说,下一盘围棋大约需要150步,每一步有250种可选的方案,要是人工智能采用这种思路,需要计算大约10360种情况。这样看来,在有时限要求的比赛中,列举所有情况的思路是不可行的,所以,研究者们选择了模仿人类大师的下棋方式,这就是“深度学习”。其原理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深度神经网络――“策略网络”和“价值网络”合作“挑选”出那些比较有前途的棋步,抛弃明显的差棋,从而将计算量控制在计算机可以完成的范围内。其中,“策略网络”负责缩减搜索的宽度。面对眼前的一盘棋,人工智能机器人会观察棋盘布局并试图找到最佳的下一步,相当于“落子选择器”。而“价值网络”则负责降低搜索的深度。人工智能机器人会评估棋局的整体局面并预测双方胜负,相当于“棋局评估器”,在局面处于明显劣势的时候,会直接抛弃某些线路。从而辅助“落子选择器”。在“两个大脑”的配合下,“阿尔法狗”具有了像人类棋手那样的思维方式,、同时。研究者通过“监督学习”,让机器人掌握海量的专业棋局;通过“强化学习”,让机器人从每次对弈中获得新的经验。而且,一个人或许一年能玩1000局,但机器人一天就能玩100万局;人类在长时间比赛时会犯错,但机器人不会。所以,从理论上说。“阿尔法狗”只要经过足够的训练,就能击败所有人类选手。
⑤如果你认为智能软件就是陪你下棋的娱乐工具,那你就错了。智能软件在商务管理、家政服务、精准医疗、环保检测和巡航导弹武器控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日前,中国科学院技术研究所了全球首个能够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寒武纪”,这项成果正式投产后,反欺诈的刷脸支付、图片搜索等将更加可靠、易用。
⑥“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冠军,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标志性成就。随着整个科学体系演化进程的加快,在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与发展中,人工智能一定会进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开启人机协同思考的新纪元。
1.这篇文章标题很有意思,说说你的发现。(2分)
2.整体把握全文,指出本文的说明对象。(2分)
3.第④段、第⑤段画线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分)
4.阅读第④段,分别在A、B、C处填写适当内容,完善表格。(3分)
关键词:低收入群体;就业;影响因素
一、 重庆低收入群体的界定
以往相关文献中,把低收入群体直接等同于享受低保的人群,侧重于对影响“低保”群体就业的因素展开研究。但低保群体只是低收入人群中的一个部分,其实还存在着更多的低保边缘群体,其收入高于低保群体,并在健康、受教育等方面优于低保人群,因此本文拟包括“低保”群体和“低保”边缘群体。界定的重庆市低收入群体特指家庭月人均收入1 000元以下拥有重庆市城乡户籍的居民,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本文参照大部分学者的做法,将重庆市最低工资标准作为评判低收入的标准。理由是:重庆市政府决定,从2012年5月1日起,38个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的最低工资标准分别调整为:一小时经济圈内的24个区县最低月工资标准为1 050元/月,余下的区县(自治县)最低月工资标准为950元/月;另外,按照重庆市政府的决定,从2011年10月1日起,不同区县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调整为320元、305元和290元,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调整为170元、160元和150元,城市“三无”人供养标准调整为390元、370元和355元,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调整为250元、240元和230元。因此,从以上可知,“低保”群体的收入水平完全在1 000以下,其次,“低保”边缘群体的收入上限界定为1 000元,这与重庆市新规定的最低月工资标准1 050元和950元基本相当。
二、 重庆市低收入群体就业的现状调研及描述性分析
1. 数据来源。重庆市现下辖38个行政区县(自治县),由于时间和经费限制,不可能对所有区县都进行实地调研。本文按照重庆市最低工资标准划分的两个区域,即“一小时经济圈”和余下区域分别随机选取若干区县进行调研。具体选取的区县包括:“一小时经济圈”的渝中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南岸区、万州区、万盛区、长寿区、合川区、江津区和铜梁区10个区;余下的选取了梁平县、丰都县、云阳县、巫溪县、石柱自治县、秀山自治县、酉阳自治县7个县。对于符合要求的调查家庭,即人均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家庭,随机选取一个家庭成员进行问卷调查。部分区县的数据在所属区县相关部门的协助下进行,涉及调查对象共1 065人。因为本文分析的是低收入群体就业的影响因素,根据我国对劳动力年龄的规定:男性16周岁~59周岁、女性16周岁~54周岁,于是对调查对象进行了初步筛选,将在此年龄之外的被调查者排除。根据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又把调查对象中的在校学生、提前退休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等排除,最后得到调查样本678份,有效率为63.66%,其中城镇460份,农村218份,分别占样本总体的67.84%和32.16%。关于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2. 描述性统计量。考虑到可能存在城乡区别,我们分别列出了城镇和农村劳动者的就业状态、就业类型、户口性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技能等在内的各项指标的数据,见表1。
(1)整体低收入群体就业状况。低收入群体整体就业状况不佳。在全体受访者中,虽有63.89%处于就业状态,但其中有59.29%是属于打零工、做小生意等非正规就业和自我雇佣状态,有29.79%的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
(2)就业状态。在全体城镇受访居民中,有61.64%处于就业状态,其中在一个单位工作1年以上的占59.73%,但基本上都是暂时的合同工或人事之类的就业,而40.27%的基本上是打零工、做小生意等非正规就业。38.36%处于失业状态,其中69.54%已经失业一个月以上,30.45%刚刚失业不到一个月。而受访农民中,有70.51%处于就业状态,但几乎100%都属于打零工。另外的29.49%处于失业状态,其中75.69%已经失业一个月以上,24.31%刚刚失业。
(3)性别分布。城镇女性相对男性来说,就业率偏低。在受访的城镇女性中,仅有20.88%处于就业状态,基本上做小生意,摆个小摊之类的。而受访的城镇男性中,有90.45%处于就业状态。农村女性和男性就业率差不多,在受访的农村女性中,68.76%处于就业状态,受访的农村男性中,73.44%处于就业状态,一般女性从事家政服务的多,男性一般在某个工地打零工的居多。
(4)年龄分布。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年龄一般都偏大。城镇总体上有66.13%的劳动者年龄在40岁以上,这说明传统的“4050”人员仍是就业的困难群体。从性别角度看男性劳动者中有接近一半(47.35%)的人口在40岁以上,而女性受访者的总体年龄相对较轻。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年龄也偏大。总体上有受访者中72.64%的劳动者年龄在40岁以上,其中50岁以上的占到40.12%。从性别角度看,女性受访者年龄大多40岁~50岁之间。
(5)受教育水平。普遍状况不佳,受访的城镇居民中,有近一半的人(46.58%)仅接受过初中及以下的正规教育,甚至有12.43%的仅接受过小学及以下的教育。城镇女性相对男性来说,受教育的机会几乎相当。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仅占5.13%,只是男性,没有女性。农村居民受教育状况相比城镇来说状况更糟糕,而且有较明显的性别分割现象,受访者中,有94.76%的人仅接受过初中及以下的正规教育,其中有64.78%的人仅接受过小学及以下的教育。农村女性相对男性来说,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少,受访的女性中,有74.76%的人仅上过小学,没有一人上过高中。而男性中除34.67%的上过小学外,其余都接受过初中及以上的正规教育,但没有人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
(6)接受就业培训。城镇受访人群中,只有一半(52.46%)左右的人接受过居委会提供的个别培训,而其中受访的女性中,仅有23.79%的人接受过培训。城镇男性从政府那里得到的就业服务(如职业介绍等)明显高于女性。农村女性相对男性来说,接受就业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多,受访的农村女性大都从事家政服务,常常要事先接受家政公司的培训,但不属于政府提供,而男性大多在工地跟着老乡边学边干,相对来说接受培训的机会少。
(7)技能特长。受访人群中,仅有28.79%的人有点技长,而受访的女性人群中,几乎100%认为自己无技能特长。农村受访人群中,有68.74%的人认为自己有一技之长,受访的女性人群中,虽然大都经过培训从事家政服务,仍然认为自己无技能特长。
(8)健康状况。受访人群中,身体状况良好的占到85.64%,受访男性身体状况良好的87.45%,女性身体稍欠,有80.77%的认为身体状况良好。农村受访人群中,仅有12.10%的人认为身体稍差,农村女性受访者的身体普遍好与男性,受访的女性中,有90.76%的人认为身体很好,而男性受访者中,只84.69%的人认为身体好,这也反映出重庆农村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9)家庭状况。城镇受访人群中,有一半的家庭(54.67%)家中有正在就读人口,有23.65%的家庭有学龄前儿童。农村受访人群中, 34.67%的家中有正在就读人口,有13.47%的家庭还有学龄前儿童。
另外,本次问卷调查还专门设立了一项受访者自由回答的问题,“您认为在找工作过程中哪些影响因素比较重要”?有80%~90%的人认为社会关系很重要,60%~70%的人认为技能和健康重要,50%左右的人认为年龄重要。城镇和农村的受访者观点几乎类似。另外有10%左右的女性受访者认为相貌也重要,这部分受访者年龄一般在30岁以下。30%左右的女性受访者认为性别也会影响就业。
三、 重庆市低收入群体就业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 模型的构建。将劳动者的状态分为就业和失业。可见本文研究的因变量是只可能取两种值的定性变量,因而无法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来分析。可以利用Logistic模型,该模型是将逻辑分布作为随机误差项的概率分布的一种二元离散选择模型。根据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有:
其中,Xi为一组影响劳动力所处就业状态的变量,i表示影响就业状态因素的个数。
2. 模型的回归结果与分析。Logistic模型的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类R2指标,它描述被解释变量的变动中由解释变量所解释的百分比,SPSS输出三个类R2指标,本文只报告Nagelkerke R2。二是模型?字2检验,如果模型?字2检验统计显著,则可认为解释变量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更好地预测事件的发生。三是拟合优度,评价模型如何有效描述与数据的整体拟合程度。拟合优度原假设模型与数据相拟合,如果检验结果不显著,则意味着不能原假设,说明模型与数据是相拟合,本项目报告Hosmer and Lemes-hou。
在估计模型之前,要选取一类人作为参照组,其系数标准化为零。本文将失业者作为参照组。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与参照组相比,若系数为正,意味着相对于失业来说,该变量对处于就业状态有着相对概率为正的影响,即劳动者倾向于处于就业状态;若解释变量系数为负,意味着相对于作为参照组的失业而言,该变量对处于就业的状态有着相对概率为负的影响,即劳动者不容易实现就业。
按照SPSS软件的输出结果(见表2),城镇模型回归结果的Nagelkerke R2检验结果为0.742,农村结果为0.654,说明所选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变动的74.2%和65.4%;两个模型的?字2检验P值均小于0.01,说明自变量较好地解释了因变量;两个模型Hosmer and Lemeshou检验的P值均大于0.1,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在城镇和农村两个模型中,影响因素如社会关系、技能、培训、健康、年龄等几个变量均得出一致的结论,也许是在当今城镇化过程中,低收入群体不管来自城镇还是农村,界限已经模糊了,生活状况都大同小异,因此两个模型的结果一起解释。
社会关系的影响。社会关系在城乡低收入群体就业中有显著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2.795和3.312,影响效应在所以因素中居于首位。可见,在就业市场尚未发育成熟的情况下,大量的劳动力供给需求信息交流以及用人单位雇用人员的决定过程仍具有明显的“熟人社会”的特征。
技能及培训的影响。从回归结果看,系数均显著为正,因此,拥有技能或专长以及接受过政府所组织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的劳动者,其就业的可能性将会更高,这种影响在统计上是显著的。
健康的影响。健康状况对于就业状态具有显著的影响,健康状况好将会使就业的概率上升,这种影响在城乡中存在差别,对农村男性劳动者的影响更为显著,也许农村男劳力主要从事工地体力活,对健康要求更高些。
年龄的影响。城乡结论较为一致,即年龄越大的低收入群体,其就业的概率明显小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特别是50岁以上的人群,影响系数为-1.5和-1.4左右。因为调查对象是人力资本状况不佳的低收入群体,因此这部分人群多是非技术劳动力或是体力劳动者,所以年龄增大意味着劳动能力的减退,并直接降低他们就业的可能性。
而对于其他变量如教育、外貌、性别、婚姻、家庭人口状况等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四、 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计量回归分析发现,对于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就业而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社会关系,这和其他学者如南京的谢勇和李放的调查研究结论不一样,其次才是培训与技能、健康和年龄。越有社会关系,拥有一技之长,以及身体健康年轻的群体,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
社会关系深远地影响着就业。由于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关系取向明显,而且就业市场尚未发育成熟,因此社会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资本的替代物,承担了相当一部分求职者与就业岗位匹配的功能,对一些相对劣势的就业人群来说具有某种积极意义。因此,首先建议低收入群体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关系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注重社会关系的积累和建构,争取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扩大信息来源和就业信息的范围。另一方面,建议政府改善低收入群体们的健康状况,为他们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或者重大疾病的救助等;多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服务,帮助其掌握新技能,增强其适应技术变化的能力,增加就业选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李炯,肖飞.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困境与促进政策研究综述.当代社科视野,2008,(3).
2. 滕红.2011年重庆城乡居民增收形势及对策.重庆统计,2010,(12).
3. 王大奔.上海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分布及对策.南方人口,2002,(4).
4. 谢冬梅.低收入群体社会保护政策含义及其框架.商业经济研究,2009,(21).
5. 谢勇,李放.城市低收入群体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南京市的调查数据.人口与经济,2007,(4).
6. 刘旦.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民宅基地置换意愿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投入和社会保障支出的联合机制及对城乡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项目号:11YJA790091);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重庆市低收入群体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项目号:12SKL06)。
基金项目: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支持辽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11C024)
作者简介:赵东霞(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城市人口等方面的研究。
李赖志(1959-),男,陕西西安人,院长,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保障与产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产生了为数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父母的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一个突出矛盾。如何应对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养老问题无疑需要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采用SWOT方法对当前我国养老产业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有利于推动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应对 “未富先老”状况下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从而提升我国老人的生命质量和晚年生活幸福指数。
关键词:独生子女;养老产业发展;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1003005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由此开启了独生子女时代。如今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增多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421家庭”正面临着养老问题的严峻挑战。首先,一对年轻夫妇同时赡养四位老人,还要应对生存竞争,家庭养老压力倍增。其次,工业化、城市化催生大量中青年人群跨地域求职,造成“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最后,年轻人赡养观念发生变化,对老人的赡养方式更喜欢有独立的空间,用金钱孝敬,打破了过去一起生活“近身养老”的传统。因此,如何应对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养老问题无疑需要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养老产业不同于养老事业,它是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生活、文化需求为目标,通过市场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民间营利性事业活动。当国家现代化社会快速发展,传统的单纯依靠家庭养老或靠国家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时,必然会出现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养老趋势。本文采用SWOT方法对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有利于推动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应对 “未富先老”状况下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从而提升我国老人的生命质量和晚年生活幸福指数。
一、养老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在我国,养老产业有别于养老事业。前者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依据市场机制运营,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化、高层次需求为目标,由私人部门提供,具有营利性特征的产业概念。而后者则单纯由公共机构提供,面向特殊群体的,具有非盈利性养老服务特征的社会福利工作,属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范畴。养老产业目前涵盖六个方面的内容:(1)养老地产。如老人住宅、收费型老人公寓、养老社区和老人日托所等。(2)老年保险产业。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终身保险、看护保险、特殊医疗保险和年金资产代管等。(3)生活服务。如保姆、钟点工等提供的家政服务,专业医护人员提供的保健护理服务,陪聊、陪护的上门服务等。(4)医疗保健器械用品。如疗养床、轮椅、助听器、拐杖、多功能便池、多功能床垫和测压器等保健器械。(5)文化娱乐服务。如旅游、老年大学、读书室、各种文体健身活动和心理咨询等。(6)其他相关产业。如老年人生活用品开发和销售等[1]。这六个内容不仅是老年人多层次需求产生的结果,也是市场化运作的结果,在养老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养老地产潜力巨大
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3 300万,其中1 080万老人完全失能,估计到“十二五”期末,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将达4 000万,他们绝大部分需要在养老机构养老[2]。机构养老的特点是养老服务由专门的机构提供,机构内拥有适宜老年人身体保健、生活起居和医疗健康等设施条件,服务人员都是职业化、专业化的专门人才,能够为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使老年人得到较为集中和良好的照顾与有序的生活。同时机构养老还能为老年人建立与同辈群体交流的平台,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社区养老的优势更为明显。受传统孝道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子女和老人都愿意在自己所熟悉的家园养老,希望通过社区照顾来安享晚年。社区作为一个平台鼓励养老产业入驻,根据老人的多样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来提供,不仅能降低养老成本、满足“故土难离”的情感,而且还能使老人不脱离社会,成为“孤独人群”,充分有效地配置资源,使养老受益最大化。近几年,新型养老住宅应运而生,这是在现代住宅小区的开发兴建过程中,置入养老元素,增强住宅小区养老功能附加值,是一个具有养老特征的社区。它的特点是房屋设计和布局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如采光、电梯、无障碍设施等,小区内有专门为老人建造的休闲娱乐场所,小区中还安排一定比例可分可合的组合户型,用来满足老人与儿女同住但不同屋的需求,小区内还有专为老年人生活、健康提供的家务服务和医疗服务,都由专业人员组成。
2养老产品市场巨大
2009年,全国老年人离退休金达到8 894亿元,近万亿的退休金绝大部分都用来购买养老产品服务。据预测,未来老年消费占总消费比重从2010—2050年将增长近95倍[3],这表明我国老年群体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富裕的收入阶层,对养老产品如护理服务、专业护理人员、老年用品、旅游、文化娱乐和保健产品等需求将日益增多,推动养老产品市场更加细分和完善。例如,老年保险产品出现了终身健康保险、看护保险和年金资产代管等保障老年人身体、生活等服务需求。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保姆和钟点工等介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近几年,市场已出现了“报警”拐杖、“夜光”拐杖、高科技“助听器”、“轮椅”、“多功能床”等人性化产品获得了老年人的青睐。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服务也出现在经济发达、观念开放地区,这些都在改变和提升着我国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使老年人的个性需求得到了满足。此外,养老产业还是一、二、三产业的集合,不仅能够带动、整合三大产业资源的长效配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对上下游产业如建筑、食材、服装、纸尿裤和服务等行业具有显著的经济联动效应。随着养老产品的不断开发和丰富,养老产业链将逐步形成和完善,养老产业必将产生巨大的辐射带动效应,成为未来重要的经济支撑点。
二、养老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加深,养老产业发展会有巨大的潜能。但是当前我国老年消费市场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在服务产品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说明养老产业尚处于“沉睡”阶段,很多商机有待开发。如专门生产老年产品或提供养老服务的企业却为数极少,中国五百强企业中也还没有一家是专门从事养老产品的企业,实力较弱,大多老年产品和服务只是作为企业的辅助业务或衍生业务。首先,从销售市场来看,商店、商场或超市中也很难觅到专门经营老年产品的场所,一般只设一两个柜台或混杂在各类产品中,无法适应老龄化程度很高的社会现实,也难以满足老年人对养老产品的需求。其次,老年人与其他群体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需求倾向,导致消费的个性化。如饮食消费更追求清淡营养,有益改善身体不良状况的膳食,但市场上几乎找不到老年餐馆,大众餐厅也很少有为老人提供的餐饮;服饰消费上追求合体、舒适、典雅,特别对鞋的需求更偏好于软底布鞋,但在市场上很难买到;生活用品消费则讲求实用、轻便、人性化,但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特征专门设计和生产的产品却寥寥无几;保健品是老年人消费的主要产品,但目前国内保健品市场却鱼龙混杂,一些厂家或夸大产品功效或推销根本不具有保健功能的保健品,从中渔利,伤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最后,老龄产业的行业分布不合理,过于狭窄。目前,我国老龄产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老年地产业和老年用品业。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普遍认为老龄产业就是建造、经营养老院或生产销售轮椅、拐杖等老年用品,对老年餐饮业、护理服务业、文娱业、旅游业、保险业等需求缺乏认知,导致行业发展不全面,无法形成联动,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
三、养老产业发展的机会分析
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生育率长期保持较低水平,同时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平均预期寿命正不断延长。到2011年底,中国65岁以上老人所占比例已经达到91%,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严重。据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迎来首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增到221亿,比重由133%增加到160%, 2050年达到峰值44亿人,意味着届时每3个人里就会有1位老人[4],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导致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将大量增加,独生子女家庭产生的养老问题也会为养老产业发展带来契机,具体表现在:
1独生子女政策加重了家庭养老负担,养老将更加社会化、产业化
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步进入了老年阶段,“80后”不仅面临着住房、工作的竞争压力,也正为父母的养老问题而忧心。特别是“421”的家庭结构模式,2个年轻人照顾4位老人和1个孩子,无论从财力、体力、精力还是心理、情感上,都将面临严重的压力。根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关于“80后”的调查显示,741%的人表示,生活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684%的人表示,要承担多位老人的养老负担;501%的人表示,生活在两地,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42%的人表示,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不同城市无法互通;377%的人表示,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无法让人放心[3]。由此可见,家庭养老对于独生子女时代功能将日益削弱,更多的老人寻求社会资源,通过购买服务来安享晚年。
2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个性化促进了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调查资料显示,城市中有485%的老年人需要各种各样的养老服务,其中家政服务需求最大,占2522%,其次是护理服务,占1804%,精神慰藉(陪聊、文娱活动)的占1379%,但目前我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总的满足率却只有159%。全国老龄办为此曾做过测算,2010年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潜在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 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 000亿元[5],供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商机,会刺激养老服务产业迅速增长。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健康状况、心理变化、收入水平以及文化层次更追求人性化、个性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如老年住宅社区、功能完善性专业护理机构、舒适保健性老年用品、投资理财保险服务、旅游服务以及文娱教育服务等高层次、专门化和体系化服务,这意味着未来养老产业会根据需求,从被动式的供给向主动式的发展转变,从辅助式的服务向针对全体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开始独立行业转变,老年产业必将迸发出极大的活力。
3老年人口空巢化、高龄化和失能化趋势需要养老产业发挥作用
独生子女时代我国最突出的现象是家庭内代数的减少和年轻成员的工作流动导致“空巢”老人不断增多。据全国老龄委2010年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达497%,大中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更高,达到561%,同时城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由2000年的246万增加到2006年的382万,增长了近55%,到2020年、205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估计将分别达2 200万人和8 300万人[5]。高龄化的增长往往会导致失能老人的不断增多,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 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 080万,预计到“十二五”时期末,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 000万,这些老年人基本上需要护理机构照顾。然而,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为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现在城乡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床位数约250万张,缺口达到550多万。根据全国老龄委测算的标准,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的建设成本约为6万元,这就有3 000亿元的市场空间,此外,附带医疗机构、康复设施和培训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养老机构建设投资的市场空间超过4 000亿元[6]。养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四、养老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首先,独生子女客观上加重了老人的养老风险。独生子女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这就造成如果子女不能健康成长,如中途夭折或者发生伤残事故,其父母就会丧失基本的养老资源。同时如果子女的赡养能力弱或者不想、无法尽孝等,也会损耗父母的养老质量。此外,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过度保护、期望过高等因素影响到子女成人后在社会的竞争力,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啃老”、“宅家”现象发生,子女不但不能照顾父母,却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养老变成了养小,晚年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成为社会问题。而老人获得养老资源的多寡决定了养老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丧失了养老资源的老年人就无法通过市场获取养老保障,最终只能依靠政府的救济维持生活。
其次,有关养老产业的法律政策、体制机制等制度不健全,制约着养老产业的发展。尽管我国出台了针对老年人的相关法律法规,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比较宽泛和笼统,更能体现老年人利益需求的《老年人保健法》、《护理保险法》、《国民养老保险法》等却没有详细地制定,养老法律不健全。此外,近几年来国家还相继出台了发展社区服务业和民营养老机构扶持政策,但具体落实时相关职能部门却没有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甚至财政政策只惠及公立养老机构建设与发展,对养老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力度不足。同时,养老产业监管机制也不健全,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尚未建立起来,养老服务机构资质认证标准空缺,审批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严格的行业进入许可缺乏,导致养老产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影响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最后,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目前的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呈现非专业、非职业和非标准特点。从业者基本来自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更没有获得资格证、上岗证等,导致他们在提供服务时既不专业又不科学,损害了老年人的利益,甚至经常出现雇佣双方的服务纠纷,摩擦不断。另外,根据国际通用的老年人与护理员的比例为3∶1来推算,我国至少需要1 000万名护理员,但是目前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却只有22万,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仅有2万多人,这与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比差距巨大,而且也不能满足现有200万进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护理需求[7]。
综上,人口老龄化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发展养老产业,不仅能解决独生子女面临的沉重养老负担,还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去规避威胁,改善自身的劣势,充分利用机会,发挥独有的优势,使养老产业全面提速发展,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像日本立法先行,在立法保障下,实施改革,不断修改和完善养老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循普及化和高标准化原则,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保障老年人的利益、责任等。建立和完善养老产业投资体制和行业标准,包括养老服务业标准、养老机构资质标准、老年住宅标准、养老产品标准和养老社区管理标准等。建立老年用品研发机制和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逐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建立适度普惠型养老制度,实现城乡老人养老均等化。第二,合理布局养老产业结构和规划,建议建立养老产业示范区,再逐步向全国范围内推广。通过优惠政策、优势资源等激励养老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如加大对养老产品研发生产企业、私营养老机构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鼓励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产品生产企业和养老服务业。第三,完善养老服务产业链与发展模式,如重视研发老年服务产品、项目,形成养、疗、研、学、乐等链条式产业结构,并大力发展以社区养老为主、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全面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第四,规范养老市场,保障养老产业良性竞争,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养老护理与保健品市场的监管。第五,打造一支能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专业化的服务队伍[3]。可以通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设立老人护理工作专业,逐步形成大学专科、学士、硕士及博士等多层次的学历教育系统,向养老机构输送专业工作人才。可以建立从业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员必须要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才能就业上岗。
参考文献:
[1] 田香兰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0
[2] 全国老龄办《 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 新闻稿[DB/OL]全国老龄办网站,http:/ /wwwcncaprcgovcn/ info/ 13085html,2011- 03- 01
[3]向甜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产业发展的影响[J]劳动保障世界,2012,(6):18-21
[4]吉沛文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群体的关怀[EB/OL]全国民政网,http://shaanxirfymcagovcn/article/kycg/201112/20111200237589shtml2011-12-01
[5]刘昌平,殷宝明发展养老产业,助推老龄经济[J]学习与实践,2011,(5):26-28
[6]王晓秋,李峰创新养老模式,发展养老产业[J]理论研究,2011,(4):10
[7]赵东霞人口老龄化与创新社区养老保障体系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2012,(1):18
[8]莫开伟推动养老事业需要主动而为[N]人民日报,2012-04-17
[9]李法明中国养老问题面临诸多挑战民营养老院需重新定位[N]工人日报,2010-10-03
[10]赵大春基金定投可减轻“421家庭”养老负担[DB/OL]新华网,2012-04-17
[11]马国胜老人去机构养老或成趋势养儿防老观念将淡化[N]河北日报,2010-09-28
[12]张洪河,任令斌,黄勇养老保险制度存盲区部分城镇居民老无所养[N]经济参考报,2010-09-27
[13]兰文从高龄化社会迈向高龄社会:台湾社会防治“老来穷”[N]海峡导报,2011-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