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工教学计划

电工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工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工教学计划

电工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 一体化教学 教学改革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职学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置和教学一方面远离生产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离直接造成了理论与实训教学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学校对电工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修正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学安排、组织的依据,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提。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依据知识够用、重在实践的准则,教师将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按其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分解成若干个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子任务。通过在教学中反复修改和完善,我们制定出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2.教材一体化

一体化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基础,依照《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与其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原则进行编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重知识应用和重技能提高的特点。教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配套编写课件等相应的教材。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从传统课堂,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转变成一体化课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从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分离变成了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模式。学生通过完成教师所设定的工作任务,制订工作计划,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学到完成任务所用到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以实际工作过程贯穿整个课堂,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弥补教学和实际生产的脱节问题。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建设一支“双师型”专业化教师队伍。也就是要求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极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要有驾驭课题、组织教学的能力,还要具有工程师的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通过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校内举办一体化教师培训,一方面派专业教师到其他一体化改革的优秀学校参观学习,另一方面派遣教师下厂参观见习、顶岗锻炼,平时每周六上午所有教师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教学能力。在每学期教务处还采用听课、检查教学资料、开展观摩课等形式督促自我学习。学校还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鼓励其参加本专业各类技能竞赛,促其成长;通过从工科院校引进高学历人才,从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使学校拥有一支能胜任专业一体化教学任务、较为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教学条件一体化

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教学的实训场地,也就是一体化工作站。学校按照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建立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训基地。现有电子、电力拖动、PLC、照明线路等多个一体化工作站,为一体化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一体化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是规范一体化教学过程管理,切实提高一体化教学质量。一体化教学要严格按照教师布置任务、制订工作计划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总结和评价教学,程序按要求实施。

二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出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训操作的“双师型”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是结合“产学”合作办学机制,继续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做”一体化案例教学途径。

电工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教学改革;电工电子实验;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育部提出在高校中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其宗旨是为促进高校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鼓励高校和企业间密切合作、共同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面向社会和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既有创新能力又有社会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以满足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应用型大学,是首批纳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对于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并适应石油石化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电工电子实验是工科非电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对学生掌握电学基本知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树立创新意识等方面都至关重要,也为后续专业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因此,为了更好地体现“卓越计划”的理念,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

一、以更新和完善实验条件为主,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平台的建设

高质量、功能齐全的实验设施是完成实验教学环节的支撑与保障。为配合“卓越计划”的实施,实验室淘汰了原来的老旧仪器,购置了数字存储式示波器、高精度台式万用表及多功能函数信号发生器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大大改善了实验环境,提高了实验设备的档次。在每个实验室安装了投影设备,制作了内容丰富的实验课件。在保持现有实验室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开发建设了一个创新实验室,并配置了齐全的实验设备,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发明制作及实验室开放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

二、针对不同专业优化实验内容,构建因材施教的实验教学体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首批纳入“卓越计划”的是石油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三个专业。实施“卓越计划”之前,每个专业开设的8个实验是相同的,完全没有突出专业方向和特点,学生感觉所学内容与专业没有联系,在专业课中用不上而不感兴趣,从而限制了学生个性能力的发挥。针对这个问题,在制定卓越班实验大纲时,注重考虑专业方向及特点,采取了对不同专业侧重不同内容的方式。例如:对石油工程和过程装备这两个专业,侧重异步电机控制和集成运算放大器应用等方面内容;而对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因其在后续电机与拖动专业课中有异步电机控制的内容,所以,在这个专业的大纲中便取消了异步电机控制,而是增加了可编程控制器的内容。

三、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启用多层次教学模式,构建三级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先进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卓越班的实验授课方式应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按框定的实验步骤操作整理数据完成报告”这种单一模式,而是将以教师讲授为主变成以学生实践为主,将以灌输实验为主变为以启发引导、研究讨论为主。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以基本操作能力、自主设计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为主的三级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学生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能力训练,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以达到综合实验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基本操作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预习网上课件和教师课上讲解,通过2~3个验证性实验的练习,逐步掌握电子仪器设备和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及实验的基本测量方法。

2.自主设计能力

主要基于课内实验部分。即针对某一实验项目,只给出实验电路和需要测量的参数,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自己设计出实验内容和测量方法,经过连接电路和测试验证完成设计报告。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设计实验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与设计技能,锻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以便使其逐步掌握较复杂、系统的功能电路的设计过程。

3.综合创新能力

主要基于课外实验部分。即在开课之初,学生自由组合成2~3人的若干小组,每组按兴趣方向选择教师提出的命题或自由选题。在掌握了课内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仿真技术,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仿真验证或与教师互动等方式,确定设计方案、实验电路、选择器件。并利用课余时间到创新实验室进行安装调试和测量,确定最终设计电路,学期末提交电子版实验报告,并组织各小组答辩,依据选题的难易度及创新性和实用性评出这个环节的成绩。

这种基于项目的启发式教学,学生们非常重视也很感兴趣。例如:针对“四路彩灯控制电路的设计”这个命题,几个选题小组的设计方案各不相同,这使得他们在相互讨论、交流的同时,也开阔了知识视野。自选“用单片机实现触摸开关的控制”的小组,通过自学掌握了单片机原理和编写应用程序,经过反复调试和修改完成了设计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因为学生付出了努力,所以实验成功后他们特别兴奋、特别有成就感,对实验课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在查阅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提高。

四、更新实验教学手段,拓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学时有限,无法将仿真软件的使用纳入课内计划。为此,在开课之初,便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Multisim或Tina仿真软件。为了让学生了解仿真软件的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三极管放大电路实验课件中加入了仿真波形,在仿真调试的界面上演示改变元器件参数或电路结构时仿真波形的变化及电路的工作情况等。学生掌握了仿真软件的使用后,可以将元器件的选择、原理电路图的设计、系统运行结果等融为一体,组成计算机仿真的实验平台,并且通过验证型、设计型和综合创新型等实验的不同仿真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电路设计和电路应用的能力。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课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为使电工电子实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改革了原来以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建立了多层次、综合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核办法。即在期末实验总成绩中,平时实验操作占50%,实验报告占10%,课外综合设计型实验占30%,口头答辩占10%。这样最终的实验成绩就不只是由一个环节来决定的,而是多个环节成绩的总和,避免了个别同学综合创新能力不强,仅靠操作过程认真、报告工整却得到较高分数的片面性。实验考核多样化可以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全面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

六、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长期任务。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始终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改革和实践,获得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后将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7):25-27.

[2]王艳新,余粟,范小兰.卓越计划中电工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8):112-113.

[3]杨东红,王筱珍.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4):148-149.

电工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健词】技能鉴定;模块化;职业教育;社会效应

职业教育是以基本满足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的教育,是确定学生职场成功基础的教育,是社会发展中集中体现自身价值的教育。技能鉴定是架设在职业培训和岗位需求之间的一座桥粱,沟通了职业教育与用工需求的必然联系。

维修电工的职业定义为:从事机械设备和电气系统线路及器件等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的修理人员。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企业大量使用了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对从事维修工作的技术工人无论是从技能结构,还是从知识结构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积极探索模块化教学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建立以用工需求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级维修电工培养新的模式及其考核鉴定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特点

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形如一把尺子,仅具有达标性,是按照“标准参照考核”方式进行的,它是以某种职业中某种等级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要求和知识、技能、操作熟练程度等作为标准,检验考生能否达到等级标准所规定的要求。难易程度度不是以考生通过率来决定,而是以要求的知识、技能量的特点(反应快慢、掌握多少等)和质的特点(繁杂程度)来决定,对来自不同单位、具有不同工作背景、不同文化基础的人进行高级维修电工鉴定培训,使他们大多数都能达到高级维修电工鉴定等级标准,国内目前暂无统一培训模式。为满足参训学员不同的要求,并提高培训质量,在高级电工培训教学中我们依据高级工标准要求,结合技能鉴定的形式和特征,考虑学生各种层次的特点,采用模块式教学组织形式,使培训教学能有章可循,以便使学生能各取所需。

二、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培训的联系

以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开展模块化教学改革,摸索电工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的方案,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针对性、职业定向性和技术同步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与社会服务、生产实践和技术推广的紧密结合,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传统的职业院校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鉴定是有一定程度脱节的,在校学习的课程与实习内容不能满足获得职业的预期要求,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教材选择与职业技能鉴定内容没有很好挂钩。因此,必须转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念,以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开展教学改革,将技能鉴定工作与电工培训教学工作统筹考虑,将国家电工职业技能鉴定中的最新职业标准和考核大纲与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有机结合。参考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基本要素,制定教学计划;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模拟真实情景,制定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三、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模块化教学

1.模块化的由来

“模块”一词是外来词,其英文为Module,模块化作为一种高技术时代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开发理念,最初出现在信息技术领域。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一种比较先进的培训形式——模块式教学(简称MES),我国即称之为“模块式教学法”,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岗位规范(工作标准),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多个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组合积木式的教学形式。培养目标明确:每个模块的学习任务都以掌握必备的技能为目的,主要以胜任本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应在对职业岗位能力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培养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干什么学什么,避免繁琐的理论推演,注重实用技术的指导练习。

2.高级维修电工典型四大模块教学

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以培养学生实用技能为主线,以操作、安装、维修电工等职业岗位的技能需要为依据,以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标准为对照。模块式教学法根据应知、应会内容将高级维修电工应掌握的内容分成:基础模块、基本技能模块、行业技能模块、新技术应用模块四大模块,特别是新技术应用模块:高级维修电工要会利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变频器对继电接触器线路进行改造,学习利用编程软件和计算机进行编程、输入、调试、通信等知识。该模块主要以介绍新技术在电气自动控制方面的应用为目标,是培训的难点与重点。如可编程控制器(PLC)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和通信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工业控制计算机,它将传统继电接触器控制技术和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有机结合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中最重要、应用最多的控制设备,并已跃居工业电气自动化三大支柱(可编程控制器、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之首。

从多年的工业生产实践中,也能看出当代工业控制普遍采用PLC的必然性。传统的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要使用很多控制电器,需要通过复杂的人工组装与布线,耗时耗力,且其通用性能也差,只要控制要求改变,就必须进行二次组装与布线。其二,每个继电器触点数目有限,若控盘线路比较复杂,则需增加很多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等元器件,从而导致控制盘功能局限且体积庞大。其三,由于器件自然老化、虚焊、脱焊,触点的开合导致的电弧烧灼、接触不良等现象在所难免,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随之降低,导致加大维修工作量,若停产维修将会带来生产效率的下降。

鉴于上述原因,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在现代工业控制尤其是新设备上大量采用PLC控制。PLC结合软硬件代替大量的继电器,只剩下与输入、输出有关的少量硬件,接线可减少为继电接触器系统的1/10~1/100,因触点原因引起的故障影响降低到最小极限。

3.高级维修电工PLC改造模块的针对性培训

从高级维修电工的应会考核中可以看出,高级维修电工的技能并不是单纯的操作,它也强调了理论指导实践。因此,为了在有限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对各模块教学时要用理论指导实操中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训中的应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对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典型案例进行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每个模块中的培训课时,是考虑到参训学生有中级维修电工基础、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历的特点计划的,很多消化、练习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参观考察、指导练习为辅,若有学生需要对某一模块系统学习,可考虑增加学时,有必要时开小课,既有普遍指导又有针对性个别辅导。

总之,将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有利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选择学习项目,节约培训成本和时间;有利于发挥各个辅导教师的特长,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将培训内容模块化并及时将内容公布,增加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利于增强社会公信力。通过几年来的运行操作,该模块化教学方式下的学员技能鉴定合格率有很大提高,在提高本地区技术工人等级水平、优化工人知识能力结构方面的成效是显著的。

我们相信,继续坚持维修电工技能鉴定与模块化教学的有效结合,并伴随双证书制和就业准入制的大力推进,必将推动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在教学计划、培养方向、评价标准上的进一步统一,最终使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之间实现“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2]于崇起,张华成.论高职教育“错位发展”战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2).

[3]职业技能鉴定教材》编审委员会.维修电工(初级、中级、高级)[M].1998.10.

[4]庄建源.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操作技能考试手册[M].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1.

作者简介:

电工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 机电一体化 教学改革 探索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增长,社会对人才特别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旧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上受到很大的制约,无论是人才的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是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安排,都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呈现出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使毕业生在理论研究的领域里“缺乏理论”,在技术应用领域内“缺乏应用”。有的专业由于课时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等诸多原因,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不扎实,又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与动手能力,以至于课程结束后,了解的只是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一、当前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学时太少。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机电专业课程和其它的专业课一样,教学课时被明显的缩减,存在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

2.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在电机知识的介绍中,概念抽象,理论繁琐,跟数学、物理及电路等相关课程的联系很紧密。在电气控制电路的原理分析、基本控制环节的设计、设计思想的叙述一般都较清楚。但由于原理图多、文字叙述较抽象,学生又无实物接触,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乏味,而且有关安装位置图、面板开孔图、电气接线图及安装、调试等工艺设计方面几乎均未涉足,理论教学与实际的控制系统设计、制造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近年来PLC技术的迅速的发展,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场合,基于PLC的实验系统无论其运行过程还是运行结果只能通过对控制对象的观察得以了解,因此PLC教学的实践环节更应强调对象模型的实例化与控制流程的动态演示。但受控对象往往由于其体积大、重量重、价格高、维护难等因素,难以大量装备于实验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无法感受到工程实践中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验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4.生源整体素质下降。由于连年大幅扩招,生源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在接受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都比过去的相对降低,许多基础课的学习不够扎实,给本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改革措施

1.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内容。制定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力求整体优化,培养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1)关于“机电一体化”内涵的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从学科角度来看,它是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体,而不是机械技术、电气技术的简单组合体;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果或最终体现来看,它则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由机械本体、电、气、液压以及光电器件组成的产品或设备,是一个自动化的工作系统。(2)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培养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踏实苦干的精神,掌握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对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结构调整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员。

2.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课程中的原理图、梯形图、程序及电路图较多,利用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于一体,不仅仅大大减少了老师课堂上画图的时间,而且学生兴趣倍加,容易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2)联系生活,启发学生思维。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如在讲解三相异步电机的变频调速时,结合变频空调原理和特点,来分析变频空调与普通空调之间的区别,从而阐述变频调速的优点,学生增加了生活知识和学习的趣味性。(3)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了解课程最新的技术动态,并把它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的把课教好。如在介绍直流电机中,运用高速磁悬浮列车的例子给学生进行了讲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和学习的动力。

3.改革优化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实验技能训练。实验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数据的测量、采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2)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数控实训等,学生进行基本技能(钳工、机加工、电工)、职业基本素质(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的编程和操作)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参加职业资格考核取得数控工艺员或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工等级职业资格证书。(3)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学在实训中,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案例引导教学设计,针对实际零件数控加工任务讨论工艺解决方案,并在加工现场实施,形成不同零件加工效果的直观比较和认识,以合作完成实训教学过程。融“理论、示范、练习、反馈”于一体,将“教、学、做”合而为一。有效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三、建设特色课程

电工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立足本校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现状,注重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规范每个教师的教学行为,努力改善每个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为提高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而努力!同时强化规范科研意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实践,创新研究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研究工作、深入进行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为促进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而努力!

二、工作重点

1、根据制定的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有序展开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边研究、边总结、边收集成果。

2、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收集资料;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策略。

3、积极参加各级培训活动,提高每个研究者的研究水平和素养。

4、加强课题成员之间的联系,促进本组课题的研究。

5定期开展子课题研讨会,注意收集过程性材料和阶段研究成果。

三、具体工作安排

3月份:

1、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2、参加校本培训和研究活动

3、课题组内课题研究课,对评价系统进行调整

4——5月份:

1、组织子课题组成员学习贯彻课题研究计划

2、完成课题中期评估材料

6月份:

1、中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