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文化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洋文化就是用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中国海洋文化的特色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自然经济时代的中国海洋文化及其特色、港口经济时代的中国海洋文化及其特色、国际航运中心时代的中国海洋文化及其特色。本文结合中国海洋文化的这三方面特色对中国海洋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进行研究。
一、中国海洋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
海洋文化是海洋与文化的结合,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通过对我国沿海部分城市居民、旅居国外的留学生和海外华人中做的调查问卷,走访了一部分专家、学者,查询了一些国内外资料,找到了一些中国海洋文化对外传播的积极的对策。
(一)传播中国的海洋文化,让世界对中国的海洋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利于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海上贸易的加强,使中国的海产品更多地走向世界。
(二)中国海洋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旅游业的发展。中国海岸线长,沿海地区气候宜人、风光旖旎,使海洋成为周边国家人们向往的休闲娱乐胜地。嬉水、、冲浪等水上活动,既有益于身体健康,又有利于人们心情愉悦。
(三)有利于中国海洋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并加大中国海洋旅游文化开发的深度。比如向其他国家学习,建造台风博物馆、海洋渔业博物馆、盐业博物馆、灯塔博物馆、岛礁博物馆、珊瑚馆、贝壳博物馆等,举办沙雕艺术节,中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在继续发展海滨旅游的同时,加速海岛旅游的开发,加大力度开发帆船、滑水、冲浪等海面旅游项目和远洋、深海旅游项目,突出中国海洋旅游文化的特点。
(四)吸引着国内外企业家投资建港,使海港产业文化为中国带来无限的商机。
(五)中国海洋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有助于加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避免对海洋资源掠夺式开发的现象。保持海洋生物的多样性。降低物种灭绝的危险。
(六)传播中国海洋文化有利于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俄罗斯、日本、韩国等中国周边国家的海洋科学研究比较先进,多与这些国家进行技术方面的交流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
(七)举办中外海洋文化交流会、举办各类展览会、贸易洽谈会等对外文化传播活动。选择传播载体,拓宽传播途径。我们要大力发展外向型海洋文化产业。政府要重点扶持能传播和宣扬既有中国特性又具普世性的海洋文化价值观的广播、影视作品。以基金会、奖励、补贴和免税等方式开拓相关的大众媒介产品的国际市场。要以国际性会议为契机,搭建同世界交流与对话的平台,通过海洋文化的整合、设计和引导,使真实的中国海洋文化呈现在世界面前。抓住传播重点,注重语言传播,所以也要积极扶植以海外华语观众为主要对象的中文电视广播节目,积极地向国际社会推荐中国的海洋文化。
二、中国海洋文化对外传播坚持的原则
中国海洋文化的对外传播综合系统已具备一定影响力,但需要逐渐构筑起国际传播现代构架。对外传播活动存在着传播渠道单一缺乏体系、传播内容碎片化、对外传播活动的零散性、对外传播地域建设的匮乏、对外传播活动的意义模糊等现象,影响了对外传播效果。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除大众传播之外,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需要共同构成一个综合系统。
传播中国海洋文化要注意中外海洋文化的差异,传播内容要仔细研究和筛选,强调中国的民族性,兼顾世界性,更多关注当代海洋文化的内容。传播方式要刚柔并济,避免程式化,要注重亲和力,力求幽默客观不能生硬,不要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对欧美,可以淡化政治色彩,先求文化认同,再求政治理解。
对中国海洋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研究,以求找到更好的对外传播方式,使中国的海洋文化得到世界的、更广泛的认同,以期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安然.论城市文化与大连市海洋文化建设[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
[2] 蔡丰明.上海海洋文化特色的形成发展及其民俗表征[J].文化艺术研究,2010(10).
[3] 传承文化精髓打造海洋品牌――历届海洋文化节再回首[EB/OL].http:///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5489,2013-06-14.
[4] 郭亚贞,刘金立.大陆地区海洋文化研究与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l0(11).
[5] 丰驽雷姆・伯顿著.史安斌主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 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随着福建省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推进,滨海旅游业已成为宁德市重点发展的三大海洋主导产业之一,宁德市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和积淀深厚的海洋文化,具有发展海洋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宁德海洋文化旅游也存在不足之处,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发掘海洋文化资源及其内涵,在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弘扬海洋文化,打造海洋文化旅游精品,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实现宁德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海洋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
(一)海洋文化的概念
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有关海洋文化的定义多达几十上百种,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人类拥有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认为:海洋文化是一种泛文化意义和文化现象,是海洋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对人们生活、生产、价值观念、性格、习俗的物质的精神的总体文化现象和表现。青岛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在其《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方式”。
(二)海洋旅游的概念
关于海洋旅游的定义,目前也没有定论性的概念。从广义范畴来看,海洋与陆地相对应,把主要活动范围在陆地的旅游称为陆地旅游,而把主要活动在滨海地区、海上、海底、海岛的旅游称为“海洋旅游”。从狭义范畴来看,周国忠从旅游需求的发展方向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认为海洋旅游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依托海洋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原则,所展开的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海洋游览、娱乐、度假、体育、教育、探险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中国海洋大学董玉明教授认为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为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二、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一)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分析
1.众多的海洋资源条件
宁德市大陆海岸线蜿蜒曲折,东西长约235公里,南北宽153公里,大陆海岸线长878.16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28.35%;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洋渔场总面积35.63%,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有大小岛屿448个,占全省岛屿面积28.95%。宁德市共有蕉城区、福安市、霞浦县、福鼎市等4个沿海县(市),滨海乡镇32个,闽东海域广阔,优良港湾众多,闽东漫长的海岸线上连绵大小港湾29个,如串珠镶嵌在闽东海岸线上。水深在10~50米之间的港湾占全省17.6%,其中天然深水港全省6处,闽东就有三都澳、沙埕湾2处。
2.优越的自然条件
宁德市的海洋处中低纬度,受太阳辐射和山地地形及季风环境的影响,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8.5~19.3℃之间,极端高温43.2℃,极端低温0-3.9℃,外海区年平均气温17.3~17.5℃之间,内海区和海岸带为19℃左右。夏天高于35℃的炎热天气在外海区没有出现,内海区仅7天左右,冬天低于0℃的寒冷天气,海岛平均仅0.1~0.5天,海岸带仅1~6天。许多湾内岛屿(如三都澳群岛、福瑶列岛等)都是福建岛区气候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
3.较好的区位条件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台湾省三大经济区的中间位置,北接浙江省温州市、南连省会福州市、西邻南平市、东望台湾省,独具“北承南联,西进东出”的区位优势。宁德的海岛地理位置特殊,位居台湾海峡咽喉部,为我国南北海上交通要冲。三都澳港区地处太平洋西岸国际诸航线的中心位置和全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距台湾基隆港只有145海里,具有发展成为国家主枢纽港和国际性大港的优势。有些海岛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咫尺之间,两岸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感情相融,渔民长期同海区作业、来往频繁。
(二)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分析
1.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
(1)海滨沙滩:主要有地处东冲半岛的霞浦下浒沙滩,金沙如毯,洁白如玉,光洁似珠,素有“闽东北戴河”之称,沙滩长1500米,宽200多米,并有宽近10米的鹅卵石带环境,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更有琵琶岛、云峰寺、狮子山、朱熹游学地――文星坪等名胜古迹相衬托,是个不可多得的避署、旅游胜地。还有那海天一色的大京沙滩,沙滩呈半月形,沙细柔润,入手无声,脚踏无痕,素有“福建夏威夷”之美誉。长春镇高罗沙滩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0.6平方公里,沙质细小柔软,由西向东平缓延伸,是天然的海滨浴场。
(2)海蚀地貌景观和岛屿风光:宁德市的海岛海蚀地貌景观十分发育,由此形成大量奇石异洞是岛屿的又一主要旅游资源,这些旅游景点有很强的特异性,有些景点如三都澳斗帽岛上的螺壳岩,福瑶列岛东北海岸上的浪蚀悬崖、海蚀洞、海蚀柱和海螺石等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景观,其奇特程度在全国也属罕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些景观与海滨沙滩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加上海浪涛声的渲染和海上风光的陪衬,大大提高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吸引力。
(3)岛上湖泊:如大嵛山岛天湖,大嵛山岛淡水资源充足,在海拔400米的岛丘上,有“白莲飞瀑”、妈祖庙、天湖寺等,有大小两个天湖,湖水终年不涸,水清甘例,被誉为“人间瑶池”,天湖四周还有辽阔的天然草场,绿草如茵,有“南国天疆”之情调,被誉为“岛国天山”。嵛山岛是闽东著名的渔乡,周围岛礁众多,风光旖旎,是发展海上观光和海岛旅游的理想之地。
3.海洋旅游开发方兴未艾
与国内外其它旅游开发成熟的海岛相比,宁德海岛旅游开发起步虽然较晚,但是许多海岛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如三都澳是国家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嵛山岛是中国最美的岛屿;“海上仙都”太姥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宁德海洋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许多海岛地区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都为宁德海洋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沿海地区旅游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宁德市海洋旅游现状和发展前景日益暴露出不少问题,具体包括:
(一)文化特色不够明显,精品意识不强
虽然宁德海洋旅游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但当前许多景区,忽视对景区深厚海洋文化的挖掘,游客只看山、看水,看海,体会不到与文化相关的休闲、度假、会议、宗教朝拜、科学考察、文化民俗、体育竞技运动等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景点吸引力受到影响。如文化沉淀深厚的太姥山“山海川岛”风光旅游度假区和环三都澳海上休闲旅游区两大特色旅游景区,既有海岛景观文化,又有宗教文化、渔业文化、建筑文化等等,但目前他们的文化内涵挖掘还不深,海洋文化开发利用还不够,景点仍以自然风光游览为主,而度假旅游则没有发展起来,精品意识不强,景点特色不明显,缺少文化内涵丰富的精品景观,制约了休闲度假旅游氛围的形成。
(二)资源优势缺乏整合,合作意识不强
目前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零星点状开发,规模小,档次不高,产品重复建设严重,缺少优化组合,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海洋旅游文化品牌和海洋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各县、区独自进行宣传促销,缺乏合作和整合营销意识,甚至通过低价竞争的方式招徕客人,出现恶性竞争。
(三)闽台优势发挥不够,对接意识不强
宁德地处海峡西岸,闽台两地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俗缘通,具有不可阻断的纽带联系,旅游发展优势明显。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两岸的旅游合作面还没有打开,层次不高,未能实现两岸海洋文化旅游景点的对接,合作局限于观光和朝觐层面上,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提高。
(四)接待设施滞后薄弱,服务意识不强
宁德市虽有“滨海城市”的美誉,但是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真正得到开发的岛屿不多,大部分的岛屿还处于未开发状态。高速公路及城市高级公路等主干道通往主要旅游景区的连接道路大部分都亟待改造提高,景区内部道路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三都澳、嵛山岛等海岛,与陆地缺乏公路连接,主要靠渡轮、游艇这一交通方式。此外,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也相对薄弱,旅游景区上还缺少上档次的旅游饭店,存在娱乐设施不配套、卫生设施偏差等状况。
四、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
(一)突出区域“亮点”,打造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区块
宁德市海洋旅游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个重要因素是没有选准突破口。因此,发展宁德海洋文化旅游,可以从资源品位、资源特色及区位优势角度,重点打造三大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区块。
蕉城的三都澳港湾区块。该区块为一个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港内人文资源分布密集,地方特色鲜明,作为国家4A级自然景观资源的三都澳具有三都岛福海关遗址景区、斗帽岛斗姥景区、青山岛景区、鸡公山岛景区、笔架山景区、城澳三屿及七星白礁景区、橄榄屿景区、渔排养殖观光区等景区。其中,螺壳岩、七星白礁等景观都是国内罕见的自然景观资源,三都澳的海景十分迷人,有许多吸引人之处。还有散布三都澳的众多岛屿礁石景观,被称为海上盆景,景色十分优异,这些都是具有很高价值的旅游景点,是理想的避暑胜地,也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该区域的开发定位为:以“休闲海湾”为主色调,充分挖掘港湾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系列游产品,整体布局旅游功能区,建成融观光、休闲、度假、疗养为一体的海湾休闲旅游度假区。
霞浦的福宁湾、三沙湾及沿海滩涂区块。该区位沿海海域辽阔、岸线漫长曲折、港湾众多、海岛棋布、沙滩优良、拥有全国最大的滩涂区,加上人文古迹遗留众多,形成了霞浦旅游资源突出的山、海、川、岛与人文完美组合的特色,构成一幅动态变幻的山水画卷。该区域的开发定位为:以“寻根之地、灵秀之城”为主题,全力打造“海国桃园杨家溪”、“高罗湾度假村”、“赤岸空海宗教朝圣”等精品景区,全力挖掘海洋文化、对台文化、连家船民文化和畲族文化,抓住“临海近台”优势,做亮“台海寻踪游”、“连家船休闲体验游”、“海滨风光游”、“海岛探险游”等旅游品牌,打造一个适合周末出游、自驾车旅游休假的滨海休闲文化旅游区。
福鼎的福瑶列岛休闲度假区块。福瑶列岛旅游资源景观内容丰富,以海蚀地貌景观突出,是拥有山、海、岛、湖、崖、滩、景、渔港、海防遗址及节庆等多样性海洋旅游资源的区域,有条件成为海洋旅游、休闲度假、养老健身的旅游目的地,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区域。其开发定位为:以海洋生态旅游和休闲养身度假为主题,以“天湖泛影、多彩海洋”为主色调,整合资源,营造高山天然景观带和环海观光带,建成海西著名的天湖生态景区、海滨旅游度假区、羊鼓尾军旅体验区。
(二)利用海岛旅游资源,开发美丽神奇海岛景观文化
海岛景观历来就是海洋文化旅游的重要旅游资源,大自然赋予宁德沿海区域独特的海岸带旅游资源,许多海岛的自然景观内容丰富、美丽神奇,是非常难得的海洋旅游资源。有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景观;有奇岩巨石的海岸景观;有风景与海岸和海岛和为一体的复合景观;有浅滩、沙滩,沙质海岸、蓝天碧水、金沙细浪、海水浴场等海滨旅游资源;还有宁德沿海区域人文景观的灯塔、渔港、渔村、码头等。特异的地貌景观和水域风光旅游资源景观是大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灵气”和“仙气”。宁德应利用海岸带旅游资源开发海岛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包括观景、疗养、度假、海水浴、帆船、游艇、舢板、冲浪、滑水、垂钓以及在海滩上捡蛤蜊、贝壳、品尝海鲜等海岛旅游文化产品。
(三)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打造海洋文化旅游精品体系
文化旅游是旅游发展的主旋律,宁德沿海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黄瓜山遗址反映出远在新石器时代闽东先民的浪漫生活与生产状况,浩瀚大海,辽阔渔场,是海洋渔文化的发源地。闽东沿海沉淀了古代的海洋贝丘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岛景观文化及军事文化等都为宁德海洋文化旅游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我们要积极实施精品战略,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挖掘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以满足人们对现代海洋生态旅游的需求。
(四)利用海上养殖资源,开发海洋休闲渔业旅游项目
休闲渔业旅游是宁德海洋开发比较理想而能够实现的旅游项目。三都澳人工养殖区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区,是世界上最大最独特的浮在海面上的城市,可开展海上旅游观光、钓鱼为主的体育运动,如:编织网具、采集贝壳、拉网捕鱼、巨网捕鱼、海钓基地、网箱垂钓、海上运动、驾船、滑艇、参观海水养殖基地、海上捕鱼观赏、海底观鱼、烧烤、大排挡品尝海鲜、渔家乐等休闲项目,形成一条以“洗海浴、捕(钓)海鱼、吃海鲜、观海景、买海货”特色的旅游热线。也可以考虑开展水族馆、渔业博览会及各种展览会等项目。
(五)彰显地方文化差异,开发海岛特色节庆旅游资源
海岛海洋节庆旅游开发与利用,是突出海岛海洋的鲜明主题,组织庆典活动,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提高宁德海洋旅游的知名度,塑造宁德海岛的旅游品牌,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整合优势资源,走产品精品化、系列化道路,树立鲜明形象,突出海岛海洋特色,打造海洋文化节庆特色旅游精品。宁德海洋文化节庆活动可以以“中国・三都澳蓝色风情游”为主体,整合福鼎的“中国鲈鱼文化节”、蕉城的“中国大黄鱼饮食文化节”、“中国海上茶叶之路文化节”、霞浦的“畲族盘歌节”、“滨海滩涂摄影节”、“海钓节”、“赏枫节”等系列节会活动,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做到“以节争活力,以节塑品牌,以节展风貌,以节促发展”,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性,演绎丰富多彩的渔文化,展示世界“最深不冻良港”的魅力,拓展宁德在海内外的影响。
(六)挖掘民俗特色资源,开发多姿多彩的民习俗文化
关键词:曲线;切线斜率;海洋温度;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054-03
1 引言
今天的人们恐怕没有多少人不知道“厄尔尼诺”的含义,最简单的了解便是它与某些异常天气、气候有关,如暴雨、洪水、高温干旱等[1,2]。这些自然灾害常常使受灾国家蒙难惨重。最典型的例子,如2008年发生在我国南方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以及2010年发生在我国西南五省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还有气象人通常谈论的我国“南涝北旱”现象,都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影响,而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都与厄尔尼诺的发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引起了人们对“厄尔尼诺”的恐惧,从而加大了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关于对厄尔尼诺的预测与推断,或肯定或否定的消息较为频繁地见诸于报端,也就是说,厄尔尼诺的发生与否并不只是科学家们关注的事情,同时也成为了广大民众希望知道的信息。那么,“狼”到底来不来?科学家们预测有多大把握?常常让人们无所适从[3]。
“厄尔尼诺”的科学定义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和变冷的现象[1,2](见图1)。当“厄尔尼诺”发生时,整个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大气状况都被改变,这种大范围的变化,必然会打乱正常的秩序,影响到热带其它地区,并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影响到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造成全球众多地区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2]。“厄尔尼诺”这个名称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末秘鲁沿岸的渔民中间,
指季节性的向南流动的暖洋流入侵,取代了往常他们捕鱼时向北流动的冷洋流,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因此被称为厄尔尼诺,西班牙语为“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了很多次厄尔尼诺现象,尤其自1970年以来,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变得更加频繁,尤以1997年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来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2]。科学家们认为,极端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厄尔尼诺对我国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3]。一般来说,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冬季,我国往往出现暖冬,夏季则表现为在黄河以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以致发生洪涝,而黄河及华北一带少雨并形成干旱;另外,厄尔尼诺发生年,我国东北夏季气温异常偏低,形成低温冷害,造成粮食减产,而在热带西太平洋
上的热带风暴和台风的数量则一般会减少。既然厄尔尼诺的发生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异常变暖,那么我国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季节性必然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季节变化有必然联系。那么,在厄尔尼诺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具有什么样的典型特征呢?该特征对该区域海表温度以及我国天气和气候的预报具有什么启示?
本文将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海表温度观测数据,通过函数拟合,用函数曲线切线斜率的变化分析厄尔尼诺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季节演变的特征,并讨论该特征对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预报的影响,从而为海温演变特征提供数学解释。
2 海温数据
本文使用的观测数据是美国NCEP的1980-2013年赤道东太平洋月平均海表温度距平(见表1; 参考链接:http://cpc.ncep.noaa.gov/data/indices/ersst3b.nino.mth.81-10.ascii). 上述海表温度距平是通过将观测的月平均海表温度减去连续30年逐月海温的平均得到的,气象上称为“海表温度距平”。月平均海表温度距平为正时,表示该月的海表温度相比通常状况异常升高;相反,海表温度距平为负时,表示该月的海表温度相比通常状况异常降低。
3 海表温度数据的函数拟合以及关于时间的导数求解
用Matlab软件,将表1中数据描绘于海温-时间的坐标系中,得到海温随时间变化的散点图(图2)。由散点图可以看出,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随时间的演变呈现不规则性振荡。该不规则性不仅表现在海表温度距平振幅的不规则变化,而且表现在振荡周期的不规则变化。尤其,我们可以看到,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随时间变化在有些年份呈现异常升高的状态,且在年底达到峰值,随后衰减。实际上,这种海表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就是厄尔尼诺现象,而对应的年份称为厄尔尼诺年。在1980-2013年期间,共有8次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分别为1982、1987、1992、1994、1997、2003、2006,和2013年(如图2所示)。那么,在这些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季节变化具有什么样的典型特征呢?
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用Matlab软件,通过函数拟合方法拟合图2中的散点图。从图2可以看出,海表温度距平随时间的变化呈现类似正弦和余弦函数的拟周期变化状态。因此,在函数拟合中,我们考虑用傅里叶级数拟合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随时间的变化,即要给出T=F(t)在坐标系(T,t)中的图像,其中T代表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t表示时间。所谓傅里叶级数,即是指任何周期函数都可以用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构成的无穷级数来表示,具体数学表达式为:
给定一个周期为N的函数x(t),x(t)=kk e其中,i为虚数单位,k按下式计算:k=x(t)edt
利用上述傅里叶级数,构造函数使得该函数在每个时间的取值与图2所示散点图的取值最接近,该函数即为拟合函数。为此,我们用Matlab软件构造该拟合函数。图2中上图的光滑曲线即是拟合函数的图像,该拟合函数的解析表达式为:
T(t)=0+(1coswt+b1sinwt)+…+(8cos8wt+b8sin8wt)
其中拟合函数的系数为(统计达到95%信度检验):
0=-0.0518, 1=0.08092, 2=-0.03469, 3=-0.3864,
4=0.4447, 5=0.2507, 6=0.2658, 7=-0.2138, 8=-0.142;
b1=-0.08885, b2=0.126, b3=-0.154, b4=-0.2499,
b5=0.06984, b6=0.1698, b7=-0.09921, b8=0.03501;
w=0.03526.
从函数拟合可以看出,该函数的图像较好地再现了1980-2013年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随时间变化的不规则性振荡特征,尤其重现了发生在此期间的8次厄尔尼诺年(尽管在厄尔尼诺的强度上有所差别;见图2)。
为了考察厄尔尼诺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随时间演变的季节变化特征,我们用Matlab软件计算了海表温度距平函数T(t)关于时间t的导数:
T′=dF(t)/dt=
并将T′描绘于图2中。
从图2容易看出,T′也呈现不规则性振荡。将T′与T=F(t)的图像对比,我们发现,当T为一个厄尔尼诺年时,海表温度距平在其生长期T′>0,且其峰值总是滞后T的峰值6-8个月。我们知道,厄尔尼诺年的海温峰值一般发生在年底[2],由此推理可知,导数T′的峰值总是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4-6月份,即厄尔尼诺年的春季和夏初。T′表示海温关于时间t演变的变化率,T′>0意味着海表温度距平随时间增长,而且T′的值越大,表明海表温度距平增长越快。因此,上述关于T′的峰值发生在春季和夏初,意味着海表温度距平在春季和夏初增长最快。所以,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厄尔尼诺期间,赤道东太平海表温度在春季和夏初增长最快。
3 函数曲线切线斜率的季节变化特征对厄尔尼诺发生和预报的启示
气象学家们已经研究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常在春季和夏初发生,也就是说,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海表温度距平常常在春季和夏初从负变为正。而此处的海温随时间变化的拟合函数的切线斜率(导数)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在春季和夏初增长最快。该结果意味着厄尔尼诺事件之所以常常在春季和夏初发生,可能是由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在春季和夏初增长最快,从而导致海表温度距平更可能在这个季节由负变正,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因此,本文通过函数曲线切线的斜率揭示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在春季和夏初增长最快可能为厄尔尼诺在春季的发生提供了一种数学解释。
厄尔尼诺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在春季和夏初增长最快还说明:海表温度在这个季节变化最不稳定,这隐含着海表温度距平对过去时刻的海表温度距平的依赖性最弱;也就是说,这个季节前后时刻海表温度变化的因果关系不强,对彼此的记忆最弱。因此,如果在跨春季和夏初预报厄尔尼诺事件的海表温度距平时,成功预报海表温度距平可能会比较困难。事实上,气象学家们在预报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时,常常发生跨春季预报海表温度距平不成功的现象,他们称之为“春季预报障碍”现象。那么,本文通过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随时间变化的拟合函数揭示的春季海表温度增长最快的现象,可能也隐含了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春季预报障碍”现象的原因,也就是说厄尔尼诺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之所以发生“春季预报障碍”现象,其可能原因之一即是海表温度距平在春季和夏初增长最快,而这种现象可能是厄尔尼诺物理上固有的一种现象。因此,在预报厄尔尼诺时,我们应尽量避免跨春季预报厄尔尼诺事件。
4 总结和讨论
厄尔尼诺的发生常常引起我国及全球众多地区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受到各国政府以及广大民众的关注。厄尔尼诺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具有季节性特征,为了探讨这种天气、气候异常的季节性可能与厄尔尼诺期间海温变化有密切关系,本文针对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的变化,分析了海表温度距平变化的季节性特征。用傅里叶级数方法,通过解析函数拟合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的变化,用该函数关于时间的导数,从曲线切线斜率的变化分析了海表温度距平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关于时间变化的函数的导数总是在春季最大,这意味着厄尔尼诺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在春季的增长率最大,也就是说,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在春季增长最快,这可能是厄尔尼诺通常在春季发生的原因之一。另外,厄尔尼诺时期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在春季的快速增长,也意味着海表温度距平的发展在春季最不稳定,因而使得跨春季成功预报厄尔尼诺最困难,这就是气象学家们常常讨论的“春季预报障碍”现象,而该文的结果为厄尔尼诺预报的春季预报障碍现象提供了一种数学解释。
参考文献:
[1]张力欣,厄尔尼诺,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365.
[2]翟盘茂,李晓燕,任福明,厄尔尼诺,气象出版社,2009:180.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产业;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8-0031-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8.0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陆地可供开发资源的减少,世界各国之间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不同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理论、海洋战略等海洋文化因素,决定着竞争的格局和态势,决定着竞争的成败。然而,种种激烈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海洋文化的竞争。对海南而言,建设国际旅游岛,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巨大海洋文化资源,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但是,与广东、山东、江浙一带相比,海南海洋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还不够强,缺乏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在建设、开发和研究探索上还有很大差距,海洋文化研究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一、海洋文化的定义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1]海洋文化的内涵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物质存在与物质生产;二是精神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意识形态;三是社会层面,一切因时因地制宜的社会典章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与风俗习惯;四是行为层面,一切受海洋大环境制约与影响的生产活动与行为方式。在这个概念中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海洋文化的划分并不是以地域作为划分的标准,并不是所有海滨城市的文化都是海洋文化,只有源于海洋的文化才能归属海洋文化的序列。
二、海洋文化产业的概念、分类及其与海洋产业的关系
作为一个海洋大省,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就是海南的文化优势和文化特色。海南应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制定和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科学规划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经济,形成南海蓝色经济区。
1.海洋文化产业的概念。海洋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中的一个特殊领域。以文化产业的概念为参照,“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其本质就在于海洋文化的产业化[2]。这个概念具有以下几层含义:从性质上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生产和提供海洋文化产品、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以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从产业过程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按照产业化的方式和手段经营文化,并将海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纳入到产业运行的轨道中;就其产业功能而言,海洋文化产业以满足消费者及市场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的功能。可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大要素构成,其中海洋文化是基础性要素,它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产业化是结构性要素,它决定了海洋文化产业的经济构成。
2.海洋文化产业的分类。海洋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根据产业的内容和性质,按照行业分类法,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产业类别: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对其它的海洋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而且还能推动饮食、商业、交通、住宿业等相关配套部门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因此在整个海洋文化产业和整个经济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节庆会展业包括海洋文化节庆业和海洋文化会展业,是以海洋文化产业为主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和展销以及会议等,提升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获得更为优质和广泛的资源。它具有高收益、无污染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极强带动力等特点。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海洋节庆会展业己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和运作模式。在我国海洋节庆会展示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因其经济效益高和经济拉动作用大而备受关注,成为海洋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是文化产业与海洋休闲活动相结合的产业类型,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疗养、度假、娱乐的愉悦享受,也可以使消费者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刺激性和挑战性。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将人们的活动空间扩展到无限的海面上,带给消费者以更为丰富多彩的感官体验,这也是海洋体闲体育产业特有的魅力。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国家和地区,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因其自然、健康、时尚的特征成为热门产业,表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
海洋文艺产业:海洋文艺是长期与海为伴,从事海洋生产和实践的人们所创造出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海洋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海洋艺术产业就是将海洋艺术进行产业化的运作,生产出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的海洋艺术产品。
也有学者采取集群列举法,将海洋文化产业细分为以下类别:涉海休闲渔业:观光渔业、体验渔业、观赏性专门养殖;涉海休闲体育业:水上项目、水下项目、沙滩项目;涉海庆典会展业:海洋文化节、珍珠文化节、博览会、旅游文化节、开渔节等;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饮食起居、服饰、传统节日、婚俗、信仰的产业化开发;涉海工艺品业:珊瑚、贝类、珍珠工艺品;涉海对策研究与新闻业:广播电视、书报刊、网络、咨询服务;涉海艺术业:文学、艺术、音乐、戏剧曲艺、电影电视剧[3]。
3.海洋文化产业与海洋产业的关系。如前所述,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人类在与海洋的互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了无形的语言、习俗、信仰、艺术等精神财富,也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物质财富。海洋产业是一切与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所以单从两者与海洋的依存关系,就足以说明两者之间的紧密结合。海洋产业的开发,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可以对海洋文化产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给海洋产业提供丰富的资源,也会提高海洋产业的发展能力。尤其是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海洋产业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将会带来海洋产业经济的增长,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也是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海南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
海南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必须深度挖掘、利用好自然资源,与其他海洋文化产业大省相比,海南有具有巨大的自然资源优势。海南共有海岛(含礁和沙洲)280个。所辖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南北纵跨1800多公里,东西横跨1000公里,占全国海域总面积的2/3。海南岛海岸线总长1528公里,沿岸天然港湾68个,海洋渔场面积16434公顷,海洋水产品在800种以上。在海南岛长达1528公里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5°,缓缓延伸;海水温度一般为18~30℃,阳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数时候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海南的近海和外海渔业资源极其丰富。其中,主要经济虾类17种,鱼类资源1064种,有经济价值的约40多种,约占全国150多种的26.7%。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全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海南岛东部、南部大陆架80~200米水深的外海渔场以及西、中、南沙渔场渔业资源丰富,资源可捕量约200万吨,目前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开发潜力巨大。南海诸岛岛礁气候适宜、雨量充沛,生长着200多种高等植物,诸岛海域的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另外,南海诸岛岛礁上美丽的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更是开发海洋旅游的潜在资源。
四、海南发展海洋文化产业路径探讨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海南省“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在经济结构中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把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海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海南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极,争取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应大力建设本土海洋文化,挖掘和利用好海洋文化资源,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1.建立和完善海洋文化产业专项政策体系。政府要加强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扶持与引导。首先,要围绕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制定和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科学规划发展海洋文化经济,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海南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要以海湾优势为依托,开发建设一批国际大型旅游区,发展休闲度假业、邮轮游艇产业。以海口、三亚等滨海城市为依托,培育发展海洋旅游、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贸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其次,在产业政策上加强支持力度,完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土地、市场准入、工商管理、知识产权等一系列产业政策。还应对海洋文化资源开发、整合与规划给予科学的指导与监管,加大资金、技术、人才、宣传方面的投入。
2.推进海洋文化产业融资多元化。要提升对外对内开放水平,充分利用遍及五大洲的友好城市和侨务资源,加强与国内外海洋城市、海港城市的借鉴与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合作,加强海洋文化产业合作与开发。鼓励和支持民资、外资的进入,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解决好海洋文化产业建设的融资问题。可采取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样既可以解决产业建设融资难的瓶颈,又可以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激发全社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热情,提高项目开发建设效率。对于外资的进入,可以同时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设备设施和知名品牌影响力。政府应主动引导和争取,通过产业博览会、网上推广平台、成立专项开发小组等形式,积极寻求民资、外资合作者。
3.打造海洋文化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目前,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尽快策划并启动一批世界级海洋文化产业项目,打造海洋文化龙头企业,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一是将海洋文化融入滨海旅游文化产业,深度研究开发海洋旅游,积极策划、设计、包装和推出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旅游新产品,如海洋休闲渔业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热带海岛生态旅游、海洋体育竞技旅游、海洋夜生活旅游、温泉康乐度假旅游、高尔夫休闲旅游等;发展会展、邮轮游船、水上运动、文化艺术、海洋科普生态、海洋康疗保健等专项旅游,带动旅游业全面发展。二是发展游艇经济,将海南打造成中国游艇天堂。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与国际游艇行业的合作,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开发游艇旅游项目,兴建国际一流的游艇俱乐部,打造环海南岛的游艇经济圈。”[4]三是利用滨海城市海洋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的优势,策划并建设世界级热带海洋文化主题公园重大项目,不断提升热带海洋旅游文化竞争力。
4.从战略高度培育和树立海洋文化意识。应充分认识海洋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未来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引导公众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海洋价值观。要重新审视和科学论证海洋文化资源的巨大价值,将海洋文化建设作为海南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新的城市文化特色和海洋文化新地标,切实增强海洋文化的发展活力。大力宣传普及海洋基础知识,提高全体市民的海洋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良好文化氛围。依托涉海高等院校和专业研究机构,利用海洋文化座谈会、海洋文化论坛、海洋文化节等机会,深入研究、挖掘和宣传海南海洋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围,将海南打造为全国海洋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和窗口。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开城.广东海洋文化产业[M].北京: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摘要:由
>> 海洋文化的张力与气魄 骆越国与南越国关系探析 “一带一路”与创新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研究 新时期舟山海洋文化的振兴之路 海洋文化,生活文化的海洋 走出蛮荒――交通与秦汉时期的岭南越族社会浅析 海洋文化与闽商精神 香山文化与海洋文明 基于海洋文化观构建的海洋文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舟山:海洋文化的国际盛宴 论京族的海洋文化 扬起海洋文化的巨帆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秦汉南越国包装设计 海洋文化与海南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发展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思考 明清时期中国与英美海洋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 海洋文化:学校特色化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以海洋文化促进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海洋文化”主题全员运动会的创意设计与实施 海洋文化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南越国
[5][6][7][15]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舟语,中华书局,1985年,第476-477页
[8]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第九卷・舟车,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231页
[9]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史话”组:《秦汉时期的船舶》.《文物》1997年第4期
[1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西林普驮铜鼓墓葬》,《文物》1978年第9期
[11]《西汉南越王墓(上)》,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50页
[12][16][17][18]张荣芳、黄淼章:《南越国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287页
[13]广州文管会:《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475页
[14]汉.班固:《汉书・严助传》卷六十四上,中华书局点校本,1987年,第2778页
[19]汉.班固:《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卷九十五,中华书局点校本,1987年,第3852页
[20][21]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卷二十八,中华书局点校本,1987年,第1670-16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