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性眼灼伤的急救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化学烧伤;眼科;护理
眼是面部暴露于体表的器官,眼的化学性烧伤与热烧伤患者逐年增多,好发于青壮年,常因为工作或生活中化学物质、气体或粉尘不慎溅入或接触眼部,导致眼组织损害。其中最常见的是酸性和碱性物质烧伤[1]。临床主要表现为眼睑坏死、缺损与角膜、结膜溶解等[1]。治疗上最重要的是快速、正确与有效地给予中和液冲洗,稀释眼内化学物质的浓度,清除眼内的异物。因此,若护士能对眼化学烧伤患者进行快速救治,正确地进行眼部冲洗,前房穿刺,散瞳,预防感染和促进灼伤组织修复等处理,必将减低眼化学伤,挽救患者的视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2012年12月六安市人民医院眼科收治22例眼部化学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9例,女性3例;年龄20岁~64岁,平均年龄36.6岁;受伤到接受诊治时间1h~7d;导致受伤的化学性物质,碱性化学烧伤13例,酸性化学烧伤9例;伤后即时均用大量清水冲洗。就诊时视力:指数(20cm)至0.8,所有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伤眼内异物感、眼睑痉挛、烧灼感、疼痛、畏光流泪、视力模糊等。重者可表现为角膜灰白色混浊、溃疡、结膜水肿、坏死与穿孔等。
1.2 急救及治疗
1.2.1 彻底冲洗 及早彻底冲洗是减少眼部组织损伤最重要的急救措施,眼化学损伤的轻重程度与致伤的性质、接触面积、化学物浓度、接触时间及抢救是否及时关系极大[2]。
眼化学烧伤后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必须争分夺秒,酸烧伤可使用2%碳酸氢钠冲洗,碱烧伤可加用10%维生素C冲洗,时间不少于20min。仔细彻底冲洗穹隆,结膜囊,睑结膜,防止残留物质滞留,眼睑肿胀及痉挛严重无法睁开影响冲洗者,用0.1%丁卡因点眼行表麻后冲洗。指导患者将眼睑分开,使眼充分暴露,上下左右转动眼球,有效冲洗眼内。仔细检查穹窿部有无残留化学物质,保证结膜囊内残留致伤物彻底清除干净。若是单眼化学损伤,冲洗时头偏向受伤眼,健康眼在上,这样可防止冲洗液流入健眼引起二次伤害[3]。
1.2.2 药物治疗 急救冲洗处理后即应用局部和全身药物治疗。球结膜下注射维生素C 1.5mL/次,2次/d,维生素C较硼酸水安全,可促进眼组织修复,防止角膜溃疡而发生穿孔,并能迅速纠正伤后房水及眼组织中维生素C匮乏[4]。应用1%阿托品扩瞳,3次/d,以防止虹膜粘连。应用胶原酶抑制剂,防止角膜穿孔。用抗生素滴眼液和眼膏点眼,预防感染[4]。适时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滴眼液,以减轻眼内炎症反应程度,抑制新生血管形成[4]。应用自体血清滴眼,以营养结膜。
2 结果
本组22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急救处理及治疗护理,病情均得到控制,水肿消退,创面缩小,临床症状缓解,所有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矫正视力1.0以上27眼,未发生睑球粘连、角膜穿孔、眼球萎缩等并发症。
3护理
3.1 心理护理 眼部化学烧伤多为瞬间发生的意外事件或误伤,且眼伤者多为青壮年[5],因此患者常无心理准备,眼部流泪、剧烈疼痛、视力下降等突发症状使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性格改变、悲观失望等,患者心理压力较大,担心视力不能恢复,面部形象受损,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迫切希望早日康复。在及时救治的同时,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做好思想疏导工作,耐心安慰、鼓励患者,细致地讲解疾病发生、发展情况及各种治疗方法,加强护患沟通,介绍相关康复病例,消除其顾虑,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与护理,争取早日康复。
3.2 预防感染护理 室内安静、整洁,做好空气消毒。医护人员为患者滴眼液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用无菌棉签分开上下眼睑,将药液滴入下睑结膜囊内,可采用多点位点药,勿直接滴在角膜上,以免引起不适,注意药瓶不可接触眼睑和睫毛。患者的眼药应专人专用,在使用和储存环节中须防止眼药的污染。经常用消毒棉签擦拭分泌物,随时保持创面清洁干燥。两种滴眼液同时使用时,可交替点眼,间隔5min以上,先滴刺激性弱的滴眼液后滴刺激性强的滴眼液。
3.3 眼部观察与护理 药物治疗期间,应密切注意伤眼分泌物的颜色、性状和气味,若为脓性分泌物则提示感染,应及时协助处理。密切观察伤眼反应,观察敷料有无渗血、渗液,伤眼疼痛、分泌物以及眼球运动情况,询问患者包扎是否松紧适宜,有无其他不适。重度化学烧伤患者的伤眼分泌物较多,晨起时常出现上下眼睑粘连,在护理操作时应注意动作要轻柔,先用温生理盐水棉签湿润睑缘,轻轻擦拭,避免压迫眼球,将分泌物清除干净,再行滴眼治疗。
3.4 生活护理 做好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加强营养,以促进伤眼角膜上皮细胞的生长修复。患者宜进食易消化、清淡饮食、富含维生素C、高蛋白,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膳食纤维,增强抵抗力,促进角膜上皮的修复,忌烟酒、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患者因伤眼流泪、疼痛、视力下降等,造成生活上诸多不便,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谈,了解其所需,主动热情地给予生活上的帮助,让患者感到温馨、舒适。
3.5 出院指导 出院前指导患者正确的滴眼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分泌物时用无菌棉签拭去,切勿揉眼。嘱其加强眼部自我防护意识,注意用眼卫生,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用眼过度。洗脸时,忌用力洗,防止挤压眼球。外出可戴眼镜,以避免阳光、风沙、烟尘进入眼睛,造成损害。定期复查,若眼部有疼痛、视力下降、分泌物多等特殊情况,应随时就诊,及时治疗。
3.6 健康宣教 眼化学烧伤常见于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从业人员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按规范操作,从事化工生产场所备有清水。利用宣传册、媒体、社区宣教等方式加强安全教育和急救知识的宣传,争取伤后第一时间得到最有效的救治。
4 总结
眼化学损伤多见于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中,重视眼化学损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显得特别重要。及时彻底冲洗是减少眼部组织损伤最重要的急救措施,因为眼部结构复杂而脆弱,抵抗力差,极易感染。若救治不及时、处理不恰当,则可导致患者视力不可逆性降低,重者可导致眼球粘连、眼球萎缩、白内障等后遗症[6]。本文中患者经急救与精心护理,以及配合个体化的心理护理,临床症状均治愈,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故及时恰当的急救处理及精心细致的护理有助于眼化学损伤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吴燕. 眼化学烧伤的急救与护理进展[J].护理杂志,2012,29(1B):28-30.
[2]潘建英. 84例眼化学烧伤的急救和护理体会[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121-122.
[3]Donald E. Chemical injury to the eye [J]. Chem Health Safety, 2002, 9(2): 6-9.
[4] 杨坚. 眼化学烧伤的急救处理与护理措施[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2): 269-270.
急性氨(NH3)中毒引起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案例常见报道,而造成心肌损伤,导致血清酶谱动态变化的病例少见。现将本院收治的一起氨中毒致心肌损伤的5例报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例均为女性,年龄18~35岁,平均26岁。均为某公司肉食加工厂生产部深加工车间工人。
1.2 中毒原因 5例均为在车间工作时,由于设备问题致使车间氨气泄漏,经呼吸道过量吸入而中毒。
1.3 诊断分级 按国家“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1]分级,均为急性轻度氨中毒。
1.4 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接触氨后立即发病,5例均有剧烈咳嗽、咯痰、胸闷、气短、心悸、流泪、眼痛、咽痛、声音嘶哑,头晕、头痛、恶心、四肢无力。体征:呼吸困难、口唇发绀2例,双肺可闻及干、湿音2例,可闻及干音3例。胸部X线检查显示:两肺野纹理增多、紊乱2例,两肺纹理增强3例。血气分析2例呈轻度低氧血症。实验室检查:3例末梢血象白细胞升高15.1×109,12×109,10.2×109/L;2例二氧化碳结(CO2CP)降低为16、19 mmol /L(正常值22~30 mmol/L);4例心肌酶学检查升高,其中乳酸脱氢酶升高4例,分别为443,350,321,300 U/L(正常值114~240 U/L),谷草转氨酶升高4例,分别为51、47、44、43 U/L(正常值
1.5 主要治疗措施 5例均给予①鼻导管低流量吸氧,以纠正低氧血症;②早期、足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预防肺水肿的发生;③保持呼吸道通畅,止咳、祛痰、平喘,用止咳祛痰剂,静脉滴注氨茶碱或山莨菪碱,以解除支气管痉挛,雾化吸入;④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⑤营养、保护心肌,辅以对症支持等治疗。
1.6 转归 5例均痊愈出院,病程36~134 d。经随访均无遗留明显后遗症。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29岁。2003年3月9日13:00时,在工作过程中因车间氨气泄漏而吸入氨气。当时出现剧烈咳嗽、胸闷、气短、流泪、眼痛、恶心、头晕、头痛、四肢无力,走出车间休息,有所好转后入院诊断为“急性氨气中毒”,给予吸氧、止咳、祛痰、平喘、保护脏器及对症治疗,病情有所缓解,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本院,病程中进食少、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既往无肝炎、结核病史,无心脏病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不嗜烟、酒。体格检查:体温37℃,脉搏11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2/8 KPa,神志清,精神萎靡,抬入病房,自动,查体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结膜略充血,角膜无混浊,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口唇发绀,齿龈无肿胀,咽,峡部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口腔无溃疡,胸廓对称,两侧呼吸运动度相等,肺叩诊清音,肺肝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六肋间,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干、湿性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叩诊不大,心率112次/min,节律齐,心尖部第一心音略低弱,A2
3 讨论
氨气(NH3)属于碱性高溶解度的刺激性气体,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和刺激性。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氨气或直接接触液氨可立即发病,引起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状,严重者引起化学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伴有眼、皮肤灼伤及心、肝、肾、脑等脏器损害。急性期有时可出现谵妄、精神错乱、痉挛;可有心肌炎或心力衰竭;部分病例谷丙转氨酶增高和肝脏肿大。常因病情发生突然变化或治疗措施不当而危及生命。肺水肿是氨中毒主要的死亡原因。肺水肿时大量的血浆渗入肺组织之间,影响了氧的弥散与交换,增加了右心负担;血液浓缩,血黏稠度增高,加重左心负担[2],同时因肺对氧吸入和弥散功能受到损害,致急性缺氧。缺氧形成无氧代谢,造成心肌损害和坏死[3],病理所见心肌间质水肿。因此氨中毒时监测心功能变化,预防及早期治疗心肌损伤十分重要。早期的心肌损伤可随低氧血症和肺水肿的治愈而恢复正常,如心肌损伤持续发展而变为不可逆性损伤,则易遗留后遗症,如肺心病。CTnT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反映心肌损伤的血清标志物,敏感性与特异性要高于心肌酶及心电图,因此要注意应用CTnT来检测早期心肌损伤。
参考文献
[1] GBZ14-2002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关键词:硫磺制酸 危险因素 策略
硫酸是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广泛用于化工轻工纺织冶金石油化工医药等行业。其用途十分广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硫酸的主要生产原料为硫磺、硫铁矿、冶炼烟气、石膏等,目前主要生产工艺为接触法,包括二氧化硫的生成、二氧化硫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三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吸收。由《危险化学品名录》查询可知,硫酸属于酸性腐蚀品,因此硫酸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物质和工艺过程具有一定的安全危险,故而对硫酸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必须进行仔细分析进而采取相应安全防范措施避免各种危险因素转变为事故。本文以硫磺制酸为例,分析了硫酸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及采取的安全对策。
一 、硫磺制酸生产工艺
二、硫酸生产中主要化学物质危险因素分析
1.主要的危险化学品
1.1关于原料
硫酸生产中涉及安全危险因素的原料主要为硫磺和硫化氢。
1.1.1硫磺
硫磺为淡黄色脆性结晶片状、颗粒状或粉末状,可能因含少许硫化氢而有特殊臭味,183.8℃时蒸气压0.13kPa,闪点207℃,熔点119℃,沸点444.6℃,相对体积质量(水为1.0)2.0,自燃温度232℃,爆炸下限2.3g/m3。
硫磺属易燃固体,遇明火、高热易燃,与氧化剂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硫磺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硫磺为不良导体,在干燥状态下会因搅拌、输送和注入等操作产生静电。硫磺能在肠内部分转化为硫化氢而被吸收,故大量口服可导致硫化氢中毒。硫磺可引起眼结膜炎、皮肤湿疹,对皮肤有弱刺激性。生产过程中长期吸人硫磺粉尘一般无明显毒性作用。
硫磺的毒性相对较小,主要危险是粉尘爆炸。在气候干燥、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处置硫磺,会造成粉尘富集,达到爆炸极限后在外部能量的作用下引发爆炸。由于硫磺表面易产生静电积累,更加剧了爆炸的危险。
1.1.2硫化氢
硫化氢是可燃性无色气体,具有典型的臭鸡蛋味,沸点-60.3,相对体积质量(空气为1)为1.19,易溶于水及醇类、二硫化碳、石油溶剂和原油,20℃时蒸气压为1 874.5kPa,空气中爆炸极限(体积分数)为4.3%-45.5%,自燃温度260℃。
硫化氢是一种神经毒剂,亦为窒息性和刺激性气体。硫化氢经粘膜吸收较快,经皮肤吸收甚慢。急性硫化氢中毒一般发病迅速,出现以脑和(或)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亦可伴有心脏等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因接触硫化氢的浓度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最为常见,轻则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共济失调及轻度意识障碍,重则出现意识模糊、昏迷、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后心跳停止,与极高浓度(1000mg/m3以上)硫化氢接触可发生电击样死亡
硫化氢的主要危险是致人中毒,由于爆炸下限较低,也容易引发爆炸事故。硫化氢体积质量较空气大,在低处泄漏时会聚积在地面,在高处泄漏时也会扩散至地面,因此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1.2中间产物
硫酸生产的中间产物是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它们均具有一定的安全危险因素。
1.2.1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为无色、有刺激性臭味、有毒气体,不可燃,易液化,沸点-10℃,相对体积质量(空气为1)2.26,是一种还原剂。
二氧化硫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对眼睛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急性影响为:轻度中毒时发生流泪、畏光、咳嗽,咽喉灼痛等,严重中毒后可在数小时内引发肺水肿,极高浓度吸人可引起反射性声门痉挛而致窒息,皮肤或眼接触会发生炎症或灼伤。慢性影响为:长期低浓度接触可产生头痛、头昏、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嗅觉及味觉减退等,少数工人有牙齿酸蚀症。二氧化硫的主要危险是致人中毒。
1.2.2三氧化硫
三氧化硫在常态下为易挥发无色液体或者无色至白色晶体,不可燃,有发烟、吸湿特性,沸点45℃,相对体积质量(空气为1)2.8,是一种强氧化剂。
三氧化硫与可燃物质、还原性物质及有机化合物激烈反应,有着火和爆炸危险;与水和潮湿空气激烈反应,生成硫酸;水溶液是一种强酸;与碱剧烈反应;腐蚀金属,生成爆炸性气体氢。三氧化硫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可引起结膜炎、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重者造成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接触会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致死;口服后会灼伤消化道形成溃疡,严重者可造成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和声门水肿、肾损害、休克等;慢性影响有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肝硬变等。三氧化硫的主要危险是致人中毒。
1.3五氧化二钒催化剂
五氧化二钒是一种橙黄或砖红色固体,无臭无味有毒性,难溶于水,可溶于热水,不溶于乙醇醚氯化铵。熔点690℃ ,密度3.357g/cm3。
五氧化二钒是两性氧化物,酸性大于碱性,溶于强碱生成钒酸盐,溶于强酸形成钒氧离子VO 或 VO3+。偏钒酸铵热分解或三氯氧钒与水作用都可制得五氧化二钒。
五氧化二钒粉尘能刺激呼吸系统,引起胸紧、咳嗽、舌部呈现墨绿色,并能刺激眼睛,引起结膜炎。 根据动物实验,五氧化二钒比三氧化二钒和三氯化钒的毒性强,还比钒酸、金属钒、铁钒、碳化钒等毒性强。
五氧化二钒属于第6.1类毒害品,因此主要危险特性为中毒。
1.4硫酸产品
硫酸为透明粘稠的油状腐蚀性液体,无气味,颜色自五色、黄色至黄棕色,相对体积质量(水为1)1.84,易溶于水同时放出大量热量。浓硫酸有明显的脱水、氧化作用和腐蚀性。硫酸本身虽然不燃烧,但因其化学性质活泼,遇水及许多可燃物质,如木屑、稻草、纸张、电石、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等会发生剧烈反应,放出高热并可能引起燃烧;稀硫酸遇金属会反应放出氢气,引发爆炸。硫酸腐蚀性强,能严重灼伤眼睛并有造成失明的危险,对皮肤有刺激性,会导致皮炎或灼伤。与三氧化硫一样,硫酸可引起上呼吸道炎症及肺损害,其毒性表现见上述“三氧化硫”部分。
硫酸的主要危险源是其化学活泼性和强腐蚀性,有可能引发燃烧、爆炸和人体严重伤害
2.硫酸生产过程危险因素分析及存在部位
2.1火灾爆炸
2.1.1处置硫磺时存在粉尘爆炸危险,熔硫槽会因蒸汽加热管的腐蚀泄漏而发生超压爆炸,或因水漏入急剧汽化而发生蒸汽爆炸.
2.1.2液硫储存槽罐的加热盘管露出液硫液面、液硫温度太高等导致热量富集,可能引起液硫自燃而引发火灾。
2.1.3烟气制造系统原始升温过程中的天然气点火操作,由于点火失败导致系统设备中形成天然气和空气混合气未及时排除,而当再次点火时极易引起爆炸。
2.1.4因设备、管道腐蚀或其它故障而致使硫酸泄漏时,硫酸与可燃物接触会引起燃烧,遇电石、金属粉末等接触能发生爆炸或着火。
2.1.5在硫酸容器的检修过程中,设备内残余的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稀释,继而腐蚀钢材并放出氢气,当氢气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会引发爆炸。
2.1.6锅炉属压力容器,蒸汽管道属压力管道,如发生超压,可引起锅炉或压力管道爆炸事故.
2.1.7电器火灾:高低压配电房电线电缆高低压电机等用电设备,这些可能因负荷过载、绝缘老化短路、违章操作,雷击、异物侵入等引起火灾,可能出现的电器火灾危险。
2.2化学及物理灼伤
化学灼伤是硫酸生产中常见的危险。硫酸、三氧化硫属于强腐蚀物质,如果有关设备、管道发生腐蚀或存在缺陷导致硫酸泄漏,与之接触会对人体造成化学灼伤。
液硫制作系统的蒸汽保温夹套和加热管道、余热锅炉、蒸汽输送管道、转化和干吸系统的高温设备、换热器、烟气管道等,接触时会对人体造成高温物理灼伤。
2.3中毒和窒息
颗粒或片状硫磺(天然气脱硫)在生产包装过程中会吸附少量硫化氢,在熔硫拆袋过程中硫化氢散发出来会对作业人员造成损伤。
由于生产不正常、工艺控制不当、设备及管道腐蚀及故障等,在焚烧、转化、吸收等工序会造成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泄漏,造成工作环境的污染,如果处理不及时,容易引起人员中毒窒息事故。
钒触媒在人工筛分、装填过程中,会产生粉尘,参与人员防护不当会造成钒中毒。
干吸岗位和硫酸泄漏的处置过程中会产生硫酸雾,会对人体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产生结膜充血、咳嗽等症状。
2.4.化学腐蚀
硫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气体、硫酸雾等形成气、液相强腐蚀介质,若设备密封不严,或设施存在缺陷,往往造成区域内腐蚀性气体飘散,对作业环境暴露的电器、金属材料、厂房等造成腐蚀。
2.5其他因素
2.5.1机械伤害
硫酸生产涉及的机械设备较多,如鼓风机、皮带输送机、各种转动设备等,转动设备的转动部分未按要求加装防护罩装置或安装不符合要求,这些都会造成作业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接触并可能发生碰撞衣物或长发被缠绕等造成机械伤害。
2.5.2噪声和振动
对于大型动力设备(如离心鼓风机),正常运转时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和振动而对人体可产生不良影响,如损伤耳膜造成听力下降,严重时引起耳聋,产生振动性职业病等。
各种变频设备、电器工作时产生的高频噪音会对作业人员心理产生影响导致心情烦躁而造成作业失误。
2.5.3触电伤害
处于高、低压开关柜、各类电气控制箱、变配电室等各生产单元用电场所,设备用电不当,违反用电操作规程,造成人员触电伤害。
三、安全对策及采取的措施
1.严格控制工艺指标,确保设备完好
严格控制液硫制造系统加热蒸汽压力、液硫液位及焚硫炉、吸收塔等关键部位的工艺指标和操作规程,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同时应尽量提高工艺的自动控制水平。另外,应确保设备完好,防止液硫制造系统加热蒸汽管及吸收系统等部位的腐蚀,提前做好设备维护,避免跑、冒、滴、漏。
2.防火防爆措施
2.1硫磺库房和液硫制作系统
2.1.1硫磺库房
a.固体硫磺仓库的设计与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宜为单层建筑;每座仓库的总面积不应超过2000m2,且仓库内应设防火墙隔开,防火墙间的面积不应超过500m2;仓库与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小于25.0m,与重要公共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小于30.0m。保持通风良好,以防止仓库内温度过高并降低硫磺粉尘浓度。
b.硫磺料堆高度不得超过3m,且应尽量加大料堆间距离;料堆与墙(柱)间距不应低于0.5m,仓库中严禁使用易产生火花的金属工具,应采用防爆电器,严格动火检修制度。
c. 在硫磺库房区设置消防水管网和消火栓,并按规定配置一定数量的灭火器,平时应注意对硫磺仓库内的防火设施定期检查,确保消防设施能正常使用。
2.1.2液硫制作系统
a.所有液硫槽罐内加热装置不得露出液硫液面,适当控制液硫温度,防止液硫自燃。
b.所有液硫槽罐内均设置蒸汽灭火装置,如果液硫自燃及时用蒸汽灭火装置灭火。
c. 按标准规定确定电气设施及工具的防爆级别。
d.保温夹套管和蒸汽管道均需保温隔热处理,防止硫磺粉尘附着高温管道而自燃。
e.场所区域内配置一定消防设施并确保随时正常使用
2.2锅炉和压力管道
锅炉及压力管道严格按照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安装必要的安全附件,如安全阀、压力表等。并执行特种设备质量监督和安全监察规定。
2.3硫酸储罐及管道
特别防范硫酸储罐及管道可能引发的爆炸危险。维护硫酸储罐、管道时,要特别注意充分置换,分析储罐内的氢含量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避免维修动火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
3.防中毒措施
3.1熔硫作业人员应佩戴好防尘口罩、护目镜,防止硫磺粉尘通过口鼻和眼睛进入体内的而造成伤害。加强通风避免硫化氢对人体的伤害。
3.2设置有毒气体浓度检测报警仪(二氧化硫、三氧化硫).
3.3对于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硫酸装置采用露天布置,并用密闭管道输送.
3.4加强操作操作人员防护措施,从事有毒介质作业的人员上岗时应穿戴工作服,配戴防尘口罩、防护眼镜和防护手套,进入高浓度作业区时应戴防毒面具,车间常备救护用具及应急药品。
4.防灼伤烫伤措施
4.1在干吸工段、硫酸管道区域设置冲洗管、洗眼器和淋浴装置,当以上区域硫酸物料泄漏喷射伤人时,可及时应急冲洗处理。
4.2对产生高温的设备、烟气管道、蒸汽管道,均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在高温操作岗位设置机械通风,防止烫伤、中暑。
5.防腐蚀措施
5.1对设备管道选用相应耐腐蚀材料,如浓硫酸管道采用钢衬聚四氟乙烯管或带阳极保护不锈钢管道,各硫酸管道的法兰连接点加装防喷溅装置。对有防腐蚀要求的梯子、栏杆、平台、地坪等,采用外涂防腐涂料和铺砌耐酸砖防腐。
5.2现场电气设备均按环境要求选择相应级别的防腐型和户外防护型。
5.3在现场设置冲洗水管,对泄漏的少量硫酸进行及时冲洗,并及时堵漏。硫酸储罐、循环酸槽周围设置围堰,围堰内的有效容积不应小于最大储罐的容积;并设置事故池,其上设导液管(沟),使溢漏液体能顺利地流出事故区并自流入事故池内。
6.其他安全措施
6.1硫酸生产的大型鼓风机采取隔震措施,噪声大的操作室设置隔音门,观察窗采用大面积的铝合金双层玻璃窗,以使室内噪声级达到要求。
6.2对高速旋转的机械零部件设置可靠的防护罩档板或安全围栏,防止机械伤害。
6.3各工段生产厂房采用避雷网或避雷针或其混合组成,利用建筑物的钢筋或金属构件作为引下线,并通过引下线与接地装置相连,防止击雷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气烟囱采用单独的避雷针防雷接地。
6.4工艺生产场所的安全保护接地与变压器中性点接地体相连;便携式电气设备和检修设备的配电回路采用漏电保护,防止电气设备因绝缘损坏引起的人身触电事故。
7.应急处置及应急预案
普及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中毒及硫酸灼伤时的急救知识。如与硫酸接触,应立即用大量水连续冲洗,冲洗后再用质量分数4%-5%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中和清洗。冲洗眼睛时水流不能过急,洗后立即就医
制订事故应急预案,定期进行事故演练,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人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以便在发生事故时能及时、正确地处置,使事故损失降至最小。
关键词:血透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1职业危害
1.1生物性危害
血透室是肾病终末期患者和中毒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场所,护士在抢救患者或做操作的过程中,频繁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因此职业性感染是最主要的生物性感染,职业感染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而进入体内。尿毒症的患者,中毒患者,常有呕吐,腹泻,贫血患者常有输血,很多急诊患者未明确的诊断,抢救患者时紧张的氛围,以及透析器材的复用,都使得护士不可避免的接触到患者的体液,分泌物,血液。另一途径:锐器伤是职业感染最重要的感染途径,护士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接触到不同的锐器:针头,剪刀,玻璃。特别是针头:动静脉穿刺针,注射针头,采血针。因此锐器伤是院内常见的职业伤害,据相关文献报道,护士发生锐器伤占医院锐器伤总数的42%~70%,52%的护士在工作中有过锐器伤经历,95%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1]。而被污染的锐器则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而传播。危害最大,最常见的(HIV,HBV,HCV)。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中,它们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2]。由于血透室的特殊性,工作过程中被污染的几率更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目前公布的资料:目前中国检测发病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为14.1万人,我国目前人口中乙肝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3]。有关报道显示,美国透析室工作人员肝炎感染率2.0%,比一般居民高4倍[4]。可见透析室护士面临着严重的生物性危害。
1.2化学性危害
因为血透室广泛使用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次氯酸钠、84消毒液、戊二醛、甲醛。这些消毒液使用浓度较高,却血透室作为一个相对密闭的工作场所,在使用这些化学消毒剂的过程中,护士不可避免的长时间接触这些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可经过呼吸道,皮肤,黏膜而吸收,易至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皮炎,结膜炎,接触高浓度的消毒液可灼伤皮肤,滴入眼睛可导致短暂失明,持续大量接触这些有害因子,会导致人体肝肾器官的损害,而且有致癌的危险,透析液的挥发可引起刺激性的干咳。在这样局限的空间里,各种消毒剂的挥发,造成空气混合性的污染,而护士又要长时间的呆在这样的空间里,由此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另外,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都得戴手套,而手套上的滑石粉对肌肉组织有一定的危害性:血管瘀血,组织增生,并且可在肌肉组织内长期存在[5]。
1.3物理性伤害
因血透室的空间有限,且配备众多的机器、仪器、设备。使得空间较为狭小,而透析机工作时各种情况的报警声、患者的声、电话铃声、反渗机、电脑、电视机、空调、人员流动等等,这种嘈杂混乱的工作环境,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生理应激反应,使护士容易烦躁、焦虑、紧张,长时间在这种高噪音环境中工作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烦躁、听力下降等。用于空气消毒的三氧消毒机释放出的臭氧对人的呼吸道,眼睛,皮肤都有刺激性,长时间接触会导致人体皮肤癌变和肺气肿。与此同时,各种设备存在着一定的辐射,都对护士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的危害.
1.4环境、心理、社会性的危害
1.4.1作为血透室工作的特殊性,要搬运患者,搬运透析液,搬床,这些对于护士来说都是一个严重的体力问题。血透室地面采取的是耐腐蚀性的地板,地面光滑,很容易导致护士摔倒致伤,因此护士不可避免的要面临一些意外的发生:创伤、腰背部扭伤、肌肉拉伤,甚至骨折。还有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使得护士的躯体长时间疲劳。这些由于工作环境而造成的躯体上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1.4.2心理社会危害是血透室护士最主要的危害之一。血透室的工作量大,技术性强,急、危重症病人多,使得护理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迅速掌握并熟练操作技术。工作过程中,机器出现各种情况,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动静脉穿刺的高难度,为了避免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突然事故,护士必须异常集中注意力。护士的家庭压力、社会地位、待遇、业绩、人事制度、职称评定,以及各种各样的躯体危害都会增加护士的心理负担,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得护士精神紧张、身心疲惫,而影响工作热情及工作质量。
2防护措施
2.1生物危害的防护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血透室工作人员防护知识,预防院内感染的学习。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医院管理规定,科室规章制度,正确的操作规程从事治疗。充分了解每个透析病人的检查结果,养成工作时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的习惯:着长袖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手套,换鞋,透析器材复用过程中戴防护面罩,眼套,防水围裙。工作服每周清洗,口罩每日清洗消毒,每周更换一次,拖鞋每周用84液浸泡消毒,一旦污染立即更换,尽量穿袜子。为防止锐器伤,操作时戴手套,还应该做到尽量不回套针帽,传递各种锐器时尖端朝向自己,拆安瓿时用纱布包裹,分离针头时用钳子,针头及时放入锐器盒中,不要随意弄弯或弄直针头,对与明确HIV、HBV、HCV患者的透析器材尽量不复用,对于烦躁或不合作的病人请求他人的帮助,采取相应的方法,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流动水下冲洗,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包扎[6]。在伤后48小时内填写护士锐器伤报告表上报,视锐器的污染情况作相关检查,注射相应的疫苗,如为HIV、HBV特殊病毒污染时,24小时内上报,进行检测,并注射抗病毒血清和疫苗,周期性复查6个月,平时,医院应该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锐器伤的重视,特别是血透室这样高危环境下的护士,应定期组织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情况,落实疫苗的注射。
2.2化学伤害的防护
除了生物性的防护措施外,定期开窗通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化学消毒剂的浓度,认真检查化学消毒剂的存放,防漏出,溢出。在室内尽量戴口罩,减少呼吸道的吸收,如不小心,溅到皮肤或眼睛应在流水下反复冲洗,鉴于手套上滑石粉的危害,尽量在医用手套下面戴一层薄膜手套。
2.3物理伤害的防护
空气消毒时,人不要留在室内,各种仪器进行正确使用,定期检查维修,保持室内安静,减少流动人员,水处理的房门随时关上,对于不可避免的机器报警,病人,可以在透析前认真做好机器和管路的检查,透析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尽量减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可适当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和病人采取有效的沟通,护士养成良好的心里应对技能和业务水平,沉着、冷静的采取有效方法,应对各种应激源。
2.4环境、心理、社会的防护
2.4.1负重、搬运重物时寻求他人帮助,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和技巧,保护自己,进入血透室更换鞋子,上班时可穿弹力丝袜,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对于加班加点,科室应合理调整人员配置,及时调整减轻护士的体力消耗,合理提供休息时间,缓解紧张心理,稳定家庭生活。
2.4.2医院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改善护士工作环境,满足其健康的生理需要[7],确实关心血透室护士的家庭、工作、心理、生活、学习,积极组织新业务,新技术的培训,加强透析室的管理,最大限度控制医源性感染,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国家和医院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于一定的防护工具的配置和适当的应用激励因素,一定限度上缓解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使预防与防护贯穿于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大大减少其职业危害,使血透室护士在工作中得到满意和激励,调动自身内在积极性,提高对工作的热情度。
3小结
血透室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给血透室护士的身心带来很大的危害,很多不可避免的危害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而减小其危害性,但这些措施不仅只是需要护士有着自我防护的意识和采取自我防护的措施,更重要的是国家和医院相关部门对这个薄弱点的关注,从而降低血透室护士的各种职业危害,保障身体健康,更好的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NIOSH.Prventingneedlestiskinjuresinhealthcanesetting[EB/OL]1999.11.cdc.gov/noish.
[2]王毓萍.范晓莉.职业性HIV感染不容忽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3.
[3]谢红珍.国外护士锐器伤发生与防治研究概况[J].中国职业医学,2003,30(12):6.
[4]邹颜清.血液透析室护士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6,24(6):2.
[5]吕青.两种医用手套粉与大鼠肌组织反应的实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