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前言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1 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社会学家波姆( W, 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2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概述
2.1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2.1.1 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2.1.2 情绪健康.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2.1.3 意志健康. 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2.1.4 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2.1.5 人际关系的适应. 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2.1.6 反应适度. 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2.2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独特性.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2.2.1 适度性. 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2.2.2 发展性.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3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3.1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朝代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切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中,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3.2 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3.3 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3.4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
4 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的对策分析
4.1 创设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对教师的关注十分敏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尽可能避免消级的、带有谴责性的评价,以免对幼儿造成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幼儿”“特殊儿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要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教师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4.2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活动中. 幼儿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广泛的心理教育资源。我们要科学、合理、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和组织日常活动;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日常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情境都成为教育契机,使幼儿在园的每一天都过得快乐、有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感知、探究、认识世界,丰富经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生存的本领。在生活管理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内容有机结合集体教育活动、环境与活动区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家园与社区等活动。这些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互为补充,能使幼儿在情境化、生活化、游戏化、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同伴合作,与环境互动中培养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3 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 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尺度、行为标准。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模仿能力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幼儿的楷模,给幼儿以很好示范。教师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进行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地去学习教师的榜样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同时,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4.4 给幼儿以关爱.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相信孩子是教师应有的信念,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而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教育中最珍贵的营养。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他们就会热爱教师、信任教师,与教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幼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所思所想,步人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为伴,引领他们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4.5 提高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水平. 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教师应采用一些常见的心理干预技术。矫正和治疗幼儿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提高幼JL,L,理健康水平。如行为疗法中的代币制疗法、自我坚定训练、强化法、厌恶疗法等非常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5 结束语
幼儿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教师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铺就绿色通道,就能促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灵,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8)
[2] 黄波,浅谈一年级的写字教学[J],小学时代(教师),2010(9)
[3] 文本英,捉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小学时代(教师),2010(3)
[4] 吴晓丹,幼儿心理健康及其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5] 谢昌林,初中数学"环节教学法[J],科学咨询,2010(8)
[6] 邹伟,引领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科学咨询,2010(8)
[7] 赵世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与实践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0(9)
[8] 管婧,浅谈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J],青年文学家2009(10)
[9] 张云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以吉林省地区部分幼儿园调查为个案[J],中央民族大学,2009(12)
[10] 张洁,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11] 吴菊华,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11(3)
关键词: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幼儿教育
【案例一】某某小学一名9岁的小学生因为学习方面的原因,被父亲打了两个耳光,没想到他竟然将家中的一瓶农药喝掉,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孩子的母亲告诉记者,事情发生后,他们十分后悔,其实,在平时她和孩子父亲都很疼爱孩子,很少打他,他们也想不清楚孩子为什么会如此脆弱?
【案例二】有一个小朋友叫慧慧,才5岁,聪明伶俐。在学校表现得非常活跃,深受老师、同学的喜爱,但没想到有一次她竟用两团棉花塞住鼻孔,采用憋气的方法来“自尽”,起初妈妈还以为她是在做游戏,可没想到她竟冒出一句:“活着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这句话实在让妈妈吓了一大跳,究其原因是她为一件小事和同学发生了争执。从此,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模样:老气横秋,没有了一点灵气。
根据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他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教师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因为现代社会对一个健康的人的标准是除生理的健康外,还包括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幼儿健康的重要方面。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幼儿园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在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体地说,教师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
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弹唱跳画样样要教,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尤其是我国现如今又处在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社会上的竞争机制更加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行为模式的多元等都给我们幼儿教师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压力与冲击,使我们在心理上也产生种种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例如,每天班上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的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交流。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的人格发展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是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带班的老师恐怕会有这样的经验,利用一些休息时间,老师会在班上闲谈,不经意会谈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么聪明、可爱,怎么讨人喜欢,而有的孩子反应迟钝,不爱说话,都会说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听了后,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从此,他们也许会变得更加缺少自信,更加内向,不爱交谈,这些都是因为教师一次不经意的谈话,而有的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却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听不懂等等。
三、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无条件地关爱孩子
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以及每天下课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说再见,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
2.充分的接纳和尊重幼儿
尊重幼儿是幼儿精神健康成长的前提。这就是要求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幼儿一定程度的时间上的自由,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为、理由表达出来。对于幼儿无法说清楚的事情,要细心观察,分析产生行为的原因,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后再进行引导、教育。
四、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
对幼儿进行的情感教育,会让幼儿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友好的相处,可以为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则会使幼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中,持之以恒,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周毅东.如何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学前教育,1998(09).
健康的身体是保证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健康的大脑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健康的身体是健康心理的物质基础。因此,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并求发展,首先必须有健康的身体。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现代幼儿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如果仍以过去的标准来衡量幼儿,以过去的方法来教育幼儿,就不能体现现代幼儿的实际水平和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就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本文主要讨论在现代化发展的情况下全面发展幼儿的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一代花朵。
1. 增强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1.1 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本文对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出了下列的方法措施:
(1)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幼儿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就能够是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
(2)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幼儿形成自我的意识。
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的。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
(3)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户外发生摔伤、磕伤或被尖锐物扎伤等情况其实多数是因为幼儿不会正确进行游戏或不会使用一些工具引起的,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增加必要的生活课程,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
(4)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我保护能力是紧密结合的。幼儿在形成良好习惯时,就自然而然的减少了伤害的生。
(5)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让幼儿学习和巩固自我保护的技能。
生活能告诉幼儿很多事,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况,幼儿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告诉他们道理,远远强于在日常教学中的条条框框。
(6)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园一致教育。
让幼儿形成自护习惯,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避免伤害。这要求家庭与幼儿园互相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并长期坚持。同时,家长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这一教育资源,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2 加强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幼儿园新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那怎样才能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得到安全的保护和良好的发展呢?通过总结教育工作经验,得到了下列的一些结论。
老师和家长老是担心孩子这儿摔了,那儿碰了,什么事情都为孩子大包揽。因而导致幼儿胆小,自立和自我保护能力差。所以我们与其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他们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不但减轻了我们负担,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孩子的能力。
早晨幼儿入园时就检查幼儿所带的物品,对于小针、弹球、小刀、珠子等要及时没收,并告诉幼儿这些玩起来是特别危险的。排查一切不安全隐患,确保幼儿在园的安全。
外出活动时,要求幼儿有秩序的排队行走,不推也不挤,上下楼梯更要注意,一步一步稳当的行走,出去后听本班老师的口令,不要走失自己;在玩大型玩具时,按老师的要求去玩,不攀登大型玩具,不抢着玩,做游戏是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要按自己的意愿做各种危险的动作,游戏活动结束后要立即归队。
入厕时,让他们按顺序分组排便,洗手,不玩水,不做危险动作,不推不挤小朋友。地面湿滑让幼儿慢慢行走,教师看护,确保幼儿的安全。
在下午离园时,家长没来不能离开座位,陌生人接不能走,更不能一个人独自跑出活动室,走时要向老师说“再见”。
幼儿只要了解了各种保护自己的方法,了解了这些安全规则,那么,幼儿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就容易多了。
2.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起步阶段,有个好的开始能减少孩子在以后生活过程中走的弯路。所以心理健康对幼儿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2.1 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为了使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为幼儿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使幼儿在这种环境中充分发展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主要包括:
(1)创造一个能激发积极社会情感的充满爱心和关切的环境。
在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亲切、友好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自然表达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且扩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2)创造一个能调动和发挥幼儿潜能的尊重和期望的环境。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育的第一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要在不背离点的教育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幼儿的自由和个性,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分寸。
(3)创造一个能发展幼儿自尊、自信的信任和接纳的环境。
自尊感是自我评价引起自我肯定和希望得到他人或集体尊重的情感,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情感和决心。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对幼儿的评价应在遵守《纲要》精神的前提下,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橫向比较。
2.2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这种整体性决定着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的各方面协调培养。
(1)渗透于各科教学中
各科教学都有其各自的教学特点和严格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在制订各活动目标时,要仔细分析教材,领会其内涵,不光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
(2)渗透于日常活动中
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而结合日常活动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又一重要措施。在生活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幼儿之间的交往,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3)渗透于家庭生活中
家庭是人生活及培养人的最初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任何活动的展开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也不例外。幼儿心理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家庭的作用,孩子的家庭的时间远长于在幼儿园的时间,这是心理教育的重要方面。
3 结语
[关键词]离异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我国社会婚姻离异现状
85后是我国第一代的独生子女,不管家庭经济情况如何,都是在家人的宠爱之中长大的,养成了85后较为自我的性格。而且随着我国80年代的经济、社会发展腾飞,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的新思想进军我国,85后青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也养成了较为开放、自由的思想性格。自我、开放、自由,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注重自我的感受,缺少照顾别人的意识,这也使得85后新青年在婚姻生活中缺少包容、耐心、忍让,在处理夫妻矛盾、婆媳关系的时候常会过于冲动,使得婚姻走向终结的道路。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离婚率已经持续7年递增,近5年来增速明显,增幅高达7.65%。2015年,全国120多万对夫妻喜结连理,但有196万多对夫妇离婚,离婚人数远远高于结婚的人数。而且,报告显示,离婚夫妻的年龄大部分在22—35岁之间。作为新一代的85后青年,由于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欠缺细致的考虑与计划,导致闪婚、闪离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婚姻的前两年,是夫妻双方的磨合期,双方对于生活习惯、思想素质、价值观等方面都要有一个契合基点。而在这个过程中,夫妻双方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儿产生矛盾婚姻,这时如果矛盾未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因为冲动而做出离婚的选择。婚姻的结束,产生了一个极为弱势的受害群体——幼儿。父母的分开,使得他们被迫跟随其中的一方,或者和祖(外)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他们从小就失去了完整的家庭关爱,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地凸显出来。而作为幼儿人生受教育的第一站,幼儿教师对于从早期干预幼儿心理成长,引导健康的心理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父母离异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一)父母长期感情不和对幼儿的影响
一对夫妻,从温馨和睦,到产生矛盾,再到最后的离婚,这个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多的争吵、冷战,甚至家庭暴力的情况。在成人的战争中,常会因为“怒火冲天”说出一些伤害性的语言,甚至发生肢体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作为一个没有行为能力的弱者,只能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切。那是自己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此刻却在互相地伤害,争吵声、哭闹声、紧张的气氛会令幼儿陷入无助、迷茫,感到伤心、害怕、惊慌,对父母的印象也会有所改变。成人在幼儿在场的情况下发生争吵甚至肢体冲突的情况,常常会令幼儿产生无助、胆怯和抑郁的情绪。
(二)不完整的关爱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离异家庭的幼儿会跟随父母其中一方生活,甚至和祖(外)父母生活,由于与完整的家庭不同,离异家庭的幼儿因为父母分开,他们常会失去其中一方的照顾和关爱,而这种陪伴成长与关爱又是其他人不可代替和给予的。而且在父母离异后,周遭的人也会议论,甚至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同伴可能会嘲笑离异家庭的幼儿,虽然是童言无忌,但这对幼儿的心理还是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心理情感的缺失,人们的议论,会令幼儿产生孤独、自卑、胆小的情绪,而且会出现自我封闭,不与人沟通的情况发生。
(三)父母一方愤怒、怨恨的宣泄对幼儿的影响
大多数情况下,夫妻双方在感情破裂后会将理由归结于对方,对对方产生怨恨的情绪。面对着幼儿,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提到爸爸(妈妈)的“不对”,将怨恨的情绪传递给幼儿。幼儿尚处于是非观念的形成阶段,对于最亲近的爸爸(妈妈)说的话都会深信不疑,在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妈妈)将怨恨的情绪传递给幼儿,幼儿也会随之对爸爸(妈妈)产生怨恨的情绪。与正常的家庭相比,离异家庭的幼儿因为时常接触怨恨、愤怒的氛围,纯洁无瑕的内心也会被污染,儿童的纯真就会随之消失。而且父母离异,家庭破裂,父爱母爱的缺失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严重落差,他们会形成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这种自我保护意识体现到孩子的身上,往往变成对周围环境的敌意。他们会对身边的事物消极冷漠,对周围的人下意识地对抗。在这样的情况下,消极、仇恨、叛逆的情绪就会在幼儿的心里形成。
三、幼儿教师应对离异家庭幼儿心理教育的措施
(一)家、园无缝沟通,给幼儿一个完整的关爱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两个重要地方,离异家庭幼儿心理教育注重的是家、园沟通,在家、园统一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的前提下,才能做好离异家庭幼儿心理教育。离异家庭的幼儿跟随父母其中一方生活,在成长中必然会缺失一方的关爱。幼儿教师作为联通家、园的纽带,要做好家访工作,将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如实地反映给父母双方,使他们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并意识到离异对幼儿心理的影响。在以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给予幼儿完整关爱,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前提下尝试促成幼儿父母双方的沟通。作为幼儿父母,在孩子老师的关注之下会对离异给幼儿带来的影响更加地重视,从而尝试通过双方的沟通给予幼儿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虽然,幼儿教师不是“调解员”,但作为一名老师,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幼儿教师的关注,会给予离异双方一个沟通的好机会,让怒火过后的双方能静下心来好好考虑、商讨,给予幼儿完整的关爱。
(二)“特殊的爱献给你”补偿幼儿的心理缺失
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所以,我从三方面阐述了幼儿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和幼儿就很难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1.建立相互间友好的关系。作为教师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要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幼儿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觉得你是他们的一分子,是知心的朋友。
2.对事不对人。在工作中教师常对那些顽皮、淘气的幼儿批评得多,关心得少,久而久之,很容易对这类幼儿产生偏见和反感,看什么都不顺眼,以至于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正是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因此,克服凭主观臆断不能容人的作法,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不翻旧帐。本来这个幼儿只做错了一件事,如果我们将以往的问题一五一十地抖出,就容易被幼儿认为你不喜欢他,从而对你产生反感,这样会使本来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
二、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渗透于教学领域中。
《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和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把维护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渗透于其他领域的教学中。
首先,目标中的融合。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合于某一领域的目标中。如“自我意识”的教育,可以围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内容,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重点地在各年龄班展开。教师除了专门组织的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还要关注其发展目标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例如: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教师的首要目标应是幼儿让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对自己的认同感;其次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去探索,发现可以使物体转动的不同方法。
其次,内容中的融合。教学内容的融合要以目标为前提,以幼儿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抓住各领域教学内容中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结合点,挖掘领域间新的更多的联系线索。如语言《竹篱笆和牵牛花》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和理解故事的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让幼儿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就像这样将这些线索扩展,不但能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而且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也能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行为。
最后,评价中的融合。在活动实施后的评价中,首先教师应该以尊重孩子为原则,对孩子的活动给予较多的肯定,帮助幼儿树立学习的信心,形成对学习积极主动的情感和态度;其次教师要善于反思,捕捉和发现幼儿行为所反映的新线索与新内容,由此生成新的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整合式教育走向生成式、持续发展式、整体性的教育。
三、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优劣将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使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得不把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把养育孩子的重任交给了祖父母。隔代的宠爱式教育滋长了孩子唯我独尊的不良个性,而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养成了孩子冷漠的性格。
家长应经常带幼儿外出旅游或参加野外生存活动,既可开阔幼儿眼界,又可培养幼儿独立、吃苦耐劳及无畏的心态,磨练意志,学习生存。家长也可以在家中适当安排幼儿做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幼儿劳动观念、劳动能力责任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学会生活。还可让幼儿利用节假日去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充分发展幼儿的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勇敢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