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C961;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93-03
一、研究背景和现状分析
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数量已达到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三分之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主要力量,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大格局中的重要生力军。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之一,体现在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等内涵方面的“应用型”特点,反映了该类院校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定位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反映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地方性、区域性特点,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大学是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应用型与大众化是并行的相对概念。国外应用型大学的特点在于以就业为导向,重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国内新建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是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的优化、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改革等方面探讨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提出了明确应用型培养目标、优化模块化教学体系和创新培养模式的专业建设思路。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深化知识、验证知识、整合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的重要作用,是课堂理论教学必不可少的延伸,也是对课堂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同时,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专业能力和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重点讨论了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在数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真正起到了新建本科院校加强沟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作用。
贺州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专业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发展的需要,围绕“立足贺州,服务区域,面向基层,突出特色”的办学宗旨,明确了我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提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目标,即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构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和数学应用意识,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分析的能力,能胜任科技、教育、经济、金融等部门的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综合改革的做法
(一)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素养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课程平台建设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动态的方案,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理学院注重与地方政府机关、行业企业等部门的密切沟通,与这些部门的专家学者充分调研后,理学院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平台建设定位为: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为宗旨,优化课程平台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修养和数学应用素养的应用技术型数学人才。
“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体现在课程平台体系以扎实的基础课程为支撑,培养具有较强“通识”水准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课程平台体系以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公共基础课是指校级公共课,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和“两课”等人文社会素养方面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等素养;学科基础课是指数学学科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解析几何等课程,旨在反映数学学科大类的共性,加强学生学科基础,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基础课是指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它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专业基础课可按学生兴趣和方向进行分组,这是“重应用”的特色。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应用技术型特色目标为:培养具有较强数学应用素养和计算机应用素养,具有进行复杂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能胜任社会、教育、经济和金融等领域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方向供学生自行选择,A组:常微分方程,数学物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数值分析,科学计算,数学模型与matlab软件应用;B组:数理统计,随机过程,多元统计分析,运筹学,统计软件应用;C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学数学教育概论,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数学史。
2.拓宽教材资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提高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一方面理学院教材建设重点在于实践教材和网络课程教材方面的建设,实践教材着重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完整性、适应性和实践性特点,教材的形式突破了传统的纸质教材的形式,向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教材和音像教材发展,这些教材具有能展示真实情景、更新及时的特点,符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理学院重视内隐性教材资源的挖掘与开发,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备课时尽量挖掘潜藏于显性教材深层的隐性知识,如数学知识的文化元素、过程元素、逻辑元素、背景元素等[1],在向学生传授数学应用知识时,要将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价值观和数学美感贯通到整个数学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数学应用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
3.提倡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有效”课堂是指课堂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有效果是指课堂教学要指导学生有效掌握知识达成教学目标,努力追求教学效果;所谓有效用,指当下的学习应该对后续学习、终身学习有用;有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要达到100%,主干专业课程企业和行业的参与率要达到100%。根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理学院提倡教师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造现实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解决应用性的教学内容,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整合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节好的有效率的数学课堂不应使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而应该是多样化手段的有机结合。一节生动形象、信息丰富、互动流畅的课堂,其中应该有传统的粉笔板书、有幻灯片投影、有PowerPoint讲稿、有演示实验、有音频视频资料,等等。[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保持集中,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讲解中收获知识。
(2)现实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习现实,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个体经验和情感体验等因素。现实性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备课不但要备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还要备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现状,教学的出发点、切入点将落在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上面。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回归生活本原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平等互助的教学,在教学评价中应该是现实的、可操作的,而不应该是空洞的、泛泛而谈的。
(3)应用性的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传统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的课程本身讲公式、推理、运算等理论的知识居多,而与当下数学在社会经济、自然科学方面的应用介绍居少,有效率的高校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努力让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获取信息、建立数学模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我们的教师对现有教材的教学内容具有重新组织、加工的能力,紧紧围绕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实际,结合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创造性组织数学课堂教学内容。
4.科学制定教学评价体系与教学过程监管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讲,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评价和管理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建立和完善多形式的教学评价制度,重视和发挥专家组织的评价功能,重视和发挥现代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作用,加强教学环节及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针对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教材资源开发、学生课后评价和专家听课点评等方面进行评价,建立健全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估督导机构。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讲,要改革期末考试试题设计和评分模式,制定和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总时数,实训实习的课时比例要达到总课时的30%以上,各专业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要达到一年。通过小论文写作、小发明创造、专利申请、参与各级各类学科比赛等形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不同学生的分层次评价。[2]
(二)紧扣社会热点问题,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目前大部分大学生的创新观念、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还是比较低的,表现为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毅力和创新兴趣。为此,理学院做了三个方面的探索:
1.将社会经济领域的问题进行加工,转化为数学方法的教学案例或实践题目
这是理学院创设的创新实验平台项目,每学期都设计了一些用于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题目,一般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从自己的科研课题中出题或从社会实践中出题,也可以由学生自行选题,但必须经过学院学术委员会同意。学生自由组成创新小组进行研究,完成后可给予相应的学分。通过创新研究,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本的知识,还自觉学习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研究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2.在每个章节后面,精心设计一些探索性或开放性的题目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备好课本、拓宽课本资源是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我们要求教师不能“一本教案用到老”,必须每上一次课都要重新备课和撰写教案。目的是要教师经常更新自己的教案,做到教学内容能随时跟踪当前的社会文化发展,其中主要的形式是在每个章节后面,精心设计一些探索性或开放性的题目,同时还要求教师提供参考文献,以方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查阅和整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3.发挥数学建模协会的作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创新意识,营造数学应用技术氛围
通过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知识以及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体验所学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学习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奥妙。
(三)改革师资培训机制,调研产学研合作模式,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关键,除了常规的教师访学进修、教学科研并举外,理学院还特别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行业背景。我们的做法是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不但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实训机会,还要求教师到这些行业企业进行不定期的挂职学习。出台奖励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通过培训等渠道成为“双师型”教师。
1.完善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管理,保证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落到实处。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高职称、高学历教师要承担实验实训教学。
2.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有对口的顶岗实习岗位。专业技能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实训室,项目开出率达100%。
3.加强应用型实验教材建设。立项开发应用技术类实验教材,以应用为导向,与行业企业合作联盟,合作进行应用型实验教材建设。
三、结论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充分调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能尽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数学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喻平.论内隐性数学课程资源[J].中国教育学刊,2013(7):59-6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6-0185-04
Abstract: As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of IT in China’s every walk of life continues, the demand for computer talent grows gradually.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society, 79%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set up computer major in order to train computer talent for the socie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ocial demand, there are two basic qualities for computer talent―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That is to say, what we need is both innovative and applicable talent. The problems,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relevant measures dealing with the model innovation of computer talent training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are mainl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computer major;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innovation
1 概述
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一个主要表现是高等教育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从一元的精英教育走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元化教育。高等教育需更贴近社会需求,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就从人才供给总量不足转向了所供给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能否满足各行各业的现实需要出发,正是这一点,使高等教育从同质精英培育走向了更贴近经济社会建设的多元需求人才培育[1]。这一转向也意味着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需从以知识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中心走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中心模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建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许多高校深切地认识到要适应时代需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定位,不过从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情况看,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认识及其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还是一个需要积极探索和努力的课题[2]。
2 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本专业是我院首批获批的本科专业之一,自2008年开始招生以来,已培养了2届毕业生。其第一个人才培养方案是参照重点高校该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的,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与重点院校计算机专业相似。存在课程体系相对滞后,理论授课内容偏多、实践偏少,课堂讲授多、课外活动少等现象。
从2009年起,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作了多次调整,并根据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要求,从多个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
1)对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进行修订,更加明确了“应用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补充规定。
2)开展了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在《教科文汇》2011第1期上发表了教改论文“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并据此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划进行了修改,使之比较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增加了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JAVA语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和软件工程等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设置了5门课的课程设计。
3)对于省级本科精品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项目,我们按照项目建设任务书要求,积极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在原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基础上,于2010年底之前基本完成了该课程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基于实训项目组织教学的思想,进行课程内容改革,编写了具有创新的教材“微型计算机系统及其组装维护教程”,于2010年12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作为“21世纪规划教材”出版;进行了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将大量教学资源放到校园网上,方便学生自学。
4)在2011年申报获批“省级示范软件实习实训中心”项目,从2012年起,按照该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实施该中心的建设。并在校外实训基地或校内实训基地,对计算机专业2008级、2009级学生进行了毕业实习实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为了在计算机专业2010级第4学年更好更广泛地开展毕业实习实训,我们先后与合肥科大讯飞教育公司、上海第九城市信息科技公司、合肥达内软件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协议。
6)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我系教师举行了多次研讨会,在计算机组装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进行了基于实训项目、基于实例等教学方法的改革,收到了较好效果。特别是计算机组装维护课程开展了讨论式、探究式教学,试行了老师指导下的课程实训的教学方法,即老师指导下的自学为主的学习方法,“边学边用、以用带学、以学促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虽然,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探索工作,也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与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相比,还有距离。为了在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更深层次取得成效,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和措施。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根据我院办学思想和服务宗旨,以及应用型专业的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发展方向,按照“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教学优秀”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实力和综合素质,引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关系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加强实验条件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创新与创业意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1)明确专业定位,服务人才培养。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明确应用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2)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安徽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一览表所列出的软件高级人才与软件测试人才,到2015年将新增8000,到2020年将新增23000。我省现有软件企业200多家,其中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公司、安徽南瑞继远软件公司和安徽三联交通应用技术公司等20家企业已确定为2012年度省重点软件企业。这些企业每年都需要招聘大量的本科层次的计算机类专业(含软件专业)的人才。据了解,仅科大讯飞一家每年就需要引进近千名软件人才来满足企业发展和补充人才流失的需求。
3)深入调研人才实际需求,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
近30年来,我国几乎所有高校,无论是全国重点学校与省级重点学校,还是一般本科院校,其计算机专业实行的都是一个教学模式和差不多的课程体系,大家都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而对实践教学有所忽视或不够重视。虽然近几年来,教育部对一般院校十分强调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都在开展相关改革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某些地域性局部性经验,但尚未见到比较系统的改革经验和改革项目案例的推广性介绍。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来说,教育部的要求和大家总体看法,是必须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同时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合理减少理论教学的分量。
因此,必须通过深入对IT行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4)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适当提高实践教学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编程技巧,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4 改革的主要内容
4.1 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要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对照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实际要求,深入分析本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计算机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相同,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强。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院2008年首批设置的本科专业之一,虽然我们实施了某些改革措施,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修订,但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培养目标和定位还不十分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侧重点不突出,因此与应用型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有差距,专业特色还不明显,多数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
2)实践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实验内容和方法在引导和培养学生编程兴趣、软件开发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还不够,而实习实训阶段由于多种原因还不能全面有效发挥作用。
3)课程体系改革相对滞后。在现在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体沿用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因此课程设置不甚合理,理论授课内容偏多,导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偏少,给学生留的发展和创造的时间较少。因此,毕业生能力强的人偏少,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4)师资建设滞后。我系在升本以前引进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升本后的几年中,引进了十多名硕士研究生,但引进的副高职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很少,师资来源渠道极为单一。故现有教师队伍中缺少高学历和实践能力强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应用型院校需要“双师型”教师,但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缺乏,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专职教师人数不够,结构不合理,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多数人缺少实践应用经验的情况难以改变,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
4.2 改革的主要措施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以专业定位为依据,在人才需求形势作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为基本要求,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方思考和研究,提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理论知识方面,学生要有一定知识深度,既要以“够用”和“应用”为限,又要有“基础扎实、增强后劲的”实力;在能力方面,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决策、管理、方案设计等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在素质方面,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
要求对理论课程进行整合,加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构建一个目标明确、逻辑性强的平台与模块化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和素质拓展三大模块);还要求从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出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训与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模块)。同时,还要构建一个综合素质拓展体系,包括素质拓展选修课、教师指导下的课外科技活动、科技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三大体系的总学分为180±5,专业理论教学学分占55-50%,实践教学占40-45%,综合素质拓展占5%。
2)构建本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调整课程设置,适当减少基础理论课课堂教学时数,去掉个别基础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逐步形成2-3个专业方向。
3)整合更新教学内容
强调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要求专业课程增加一章最新技术介绍等内容。加强主要课程之间内容的统筹、协调与衔接,减少内容重复。在此原则基础上,重新修订各门课程教学大纲,并按修订后的课程教学大纲选择或编写新型教材。
4)加强综合性知识传授与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联系已学课程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融会贯通;要求提高实验课与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的综合化程度,要求综合性实验融合本课程两章及以上的知识点,或两门及以上课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课程设计融合两门及以上课程的相关知识。
5)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与本专业课程体系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多种科技竞赛活动、毕业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要将它们进行整合和系统化,构建成完整的体系,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树立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模式。
6)实施“预就业”实训模式
为了把毕业实习实训进一步搞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学习江苏省盐城工学院优集学院开展“预就业”实践教学的经验,实施“预就业”实训模式,其基本做法是:
在每年3-4月份,请多家企业来校选择三年级学生,到大四时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实训;对这部分学生,实行校企双导师制(企业安排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学校安排专业课老师参加实习实训管理,并负责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指导);由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采用系统开发案例来训练学生,使学生学到规范的系统开发流程,熟练掌握先进的开发平台和工具,获得软件研发的能力和经验,从而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在实习实训期间,优秀的预就业学生将被“预就业”企业录用就业,对于未被录用的学生则由“预就业”企业推荐到其同行业的用户单位就业。
对于预就业的那部分学生,其教学计划中第七学期的部分课程(均为选修课)要求自学并通过考查获得成绩和学分。也可试行自主学分制,让预就业的那部分学生用毕业实习实训学分来置换第七学期的课程学分。
7)抓好“省级示范软件实习实训中心”建设
按照“省级软件示范实习实训中心”项目任务书的要求,积极努力完成该中心的建设任务,提升校企合作层次与实训基地层次,提高实训效果,努力提高“中心”在计算机与信息行业、软件企业与软件外包企业的认可度,以促进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实习实训中心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与软件产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正确处理2种关系:一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使其紧密衔接、相互补充;二是不同实训项目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个实训项目对人才培养的功能与作用。
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将由校企双方共同负责制定实训教学目标和实训方案,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实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在学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建立“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实训教学体系。
8)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结构合理、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根本和关键。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为中心,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和培养现有教师队伍,并引进高层次人才3-5名,以建设一支热爱本科教学、结构合理、科研教改能力强的优秀教学团队。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双师型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和来自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是能力互补、相互协作的教学团队,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师资保障。通过选派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或参加科技攻关与技术改造,为校内年轻专业教师提供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积累工程实践经验的机会,使他们获得工程实践背景,逐步成为双能型教师。
为尽快在师资培养方面取得突破,采用“学科带头人+教学团队”的教师队伍组织模式,确定老中青教师间的传帮带关系,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重点培养那些有希望取得高级技术职务的青年教师,争取近3年内有3-4名专任教师晋升高级职称。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协作模式,聘请校外科技人员为本专业学生开实训课,安排校内教师到企业参加项目研究或技术攻关,以提升专业技能。经过几年努力,逐步形成一支结构较合理、水平较高、能力较强、充满活力,兼有专业知识理论和项目开发经验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9)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健全教学管理评估体系,完成由“强化过程管理”向“强化目标管理”转变,促进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创新管理手段,加强二级教学管理,开发二级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平台。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和指导教师的考评,完善学生实践教学成绩考核评定办法。实施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全程监控,发挥教学质量管理手段对师生的督导功能。
5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经过深入广泛的调研,综合上述的多方面改革思路与措施,较快制定出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来后,关键在于贯彻实施并不断取得成效。这需要动员全专业的教师积极参与,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艰苦努力。
1)抓紧进行课程建设:在确定本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以后,需要对其中的主要课程逐门讨论确定课程内容,按照科学性与先进性要求,对原有内容进行增、删、改,写出课程教学大纲,并按照综合性与创新性培养要求,写出其实验大纲与实验指导书,特别关注其中的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
2)抓好专业应用型特色教材建设:应用型特色教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抓好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必须组织教学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教师,分别主持主要课程的教材建设。先要研讨修订各门课程的章节目录,接着编写某些补充教学资料,然后有选择有计划地编写出版某些课程的应用型教材。
3)抓好实训教材建设:在总结校内外实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校企合作整合实训教学资料与项目案例,编写实训指导书,进一步编写出版实训教材。
4)实施“预就业”实训模式:在总结已有的毕业实习实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与科大讯飞公司、上海第九城市公司、合肥达内公司以及更多的企业单位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共建校内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施“预就业”实训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三赢。
5)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本专业教学的一大特色,其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本专业在教学改革中表现出的一个亮点。要更加重视并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包括:
① 在各主要课程的实验中,着力抓好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② 抓好课程设计,要求选择应用两门及以上课程知识的项目,要求学生认真复习相关知识,自主完成项目设计,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写出设计报告,并对设计报告进行验收与答辩,以提升培训实效。
③ 进一步抓好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对其中的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为主、以学带干、以干促学、边干边学的教学方式和讨论式教学与基于案例的教学等教学方法,认真总结、完善和推广。
④ 认真总结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经验,特别要很好总结和推广结合毕业实训搞好毕业设计的经验;强化管理制度,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加强考核措施;提高广大学生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自觉性,使每个学生在这个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中巩固所学知识,学到新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较好成绩。
6 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专业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大、机遇多,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要求人才培养要以企业的需求相结合,不断完善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业务水平,采用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以保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有它行业自身的许多特殊性。也会给专业发展提出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认真地研究新问题,较好的提出解决方案,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更加完善,培养出更多的符合计算机行业需求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晓丽,邓江沙,陈川.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2):100-104.
[2] 王世辉,乔显亮.高职院校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7(1).
[3] 郑春瑛.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4] 李发伸.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中外校长论坛文集. 教育部中外校长论坛领导小组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模式;工作过程;计算机应用技术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2009年开始推进实施基于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化教学是基于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载体,突出体现“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项目教学法的载体是项目,通过项目的形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信息收集、团队合作等多种工程应用能力。通常一个完整项目的实施会包含多个学科的知识点,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基于项目化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合理的制定是一个需要亟需解决的问题。
1.项目化教学模式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以程序设计为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网页设计师方向)是一个注重工程应用实践极强的专业。项目化教学模式的需要工程应用项目的支撑,必然需要企业的参与,同时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在制定基于项目化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将企业因素及与企业相关的方案实施均要考虑进去。以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网页设计师方向)为例,在制定基于项目化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时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有别于基于学科的传统课程。传统学科课程,在知识点上相对独立,课程体系设计时只考虑知识点内在逻辑的先后关系即可,而项目化课程中的”主线项目“有可能是跨学科的。如:ASR NET程序设计课程,该课程由网页设计、数据库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等多个学科课程组成,并且项目的进度与课程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先后关系。如何优化组合符合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体系是制定基于项目化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_。
1.2企业参与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项目完成情况为考核点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将教学理论进行职业培养转化。企业是人才培养质量效果的最终评价方,企业真实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项目”基础。制定基于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采用什么样的途径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才能使培养效果最优化,也是本文研究的问题之一。
1.3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项目为主线。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主的方式按照学期先后分散式开设己不能满足项目化教学的跨学科式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无法满足企业的共同参与。研究适合基于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方案是本文的另一重大问题。
2.项目化教学模式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关问题的研究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自2009年推进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以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基于项目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效能、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与实践。
2.1基于工作过程构建项目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2.1.1岗位工作及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网页设计师岗位为例
所谓“工作过程”,指的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的着力点在“基于”,其并不完全等同于工作过程本身,而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工作过程进行包装设计,使其满足教学化需求,同时使课程内容尽可能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
通过对IT软件开发类企业的调研,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网页设计师方岗位)主要包括需求分析、UI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编写、软件测试等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能够确定网站的功能和风格、能根据网站需要进行内部或外部的CSS样式进行UI设计、能根据网站功能需要进行数据库表创建、能够根据客户需要完成网站功能开发、能够掌握网站测试的工具及方法等核心工作能力。具体如表1所示。
2.1.2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网页设计师方向)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了领域划分,分为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同时又依据课程与项目的关系将课程划分为外延辅助课程与核心课程。外延辅助课程的功能是用来延伸提高网页设计师工作技能,拓展就业出口。如:PhotoShop平面设计、Flas设计等。核心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如:PHP程序设计、数据库建模、数据库程序设计等。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时,要明确有企业参与研讨及设计。
2.2强化校企合作效能
企业是项目的来源。企业是以最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兼顾企业利润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是最理想状态。另一方面,基于工作过程也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为目的,与企业生产具有共同点,可以产生效益。经过,几年的探索,目前计算机应用专业(网页设计师方向)课堂+工作室模式实现两者的结合。课堂教学采用将真实项目是进行分割重组实现项目的仿真教学。工作室则在老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下进行项目外包服务,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在这种模式下既提供了学校的项目化实践平台同时也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提高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2.3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在实施时采用的是并行式的开课方式,比如:PhotoShop平面设计与网页设计等其他课程同时开设。并行式的开课方式知识点分散,而一个完整的项目在某个阶段需要多个知识点共同支撑。经过几年的实践,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网页设计师方向)采取了集中分段是教学。可以根据模块涵盖的知识点多少,安排多名教师或企业人员共同参与。集中分段式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场景,更能使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更加有利于学校教学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52-02
一、现状分析与专业方向定位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收费的并轨和大学的持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国外,上世纪40年代初以来,数学尤其是应用数学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受到了重视和发展,到上世纪后期,数学作为一门技术已经从国防、科技、生产管理、政府管理、经济金融等领域的后台走向前台,许多应用数学软件(如,Mathematica,Matlab,SAS等)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使得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地位在生产实际、科研以及经济管理等领域中越来越重要。我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继2000年开始数学学科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招生后,在2005年开始数学学科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招生的,而这时扩招后的就业压力刚好显得十分明显,所以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还需要适应就业的需求。
作为工科院校,我们不能沿用上世纪80年代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探索在新形势下的培养模式,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动手能力、实际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真正体现出数学不只是一门重要的理论学科,而且是一种可以应用于实际的技术,即探索应用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方法。在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重视应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共识下,根据我校的实际,借鉴已有的经验[1-3],确定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的专业培养模式的定位为一个基础,两个发展方向:即培养学生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这里既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近世代数等经典的数学理论,也包括运筹学,数学建模,优化算法设计,离散数学等现代应用数学基础理论,依此作为两个发展方向的强有力的支撑;在方向的选择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取软件工程方向或数理统计与金融方向:在软件工程方向通过开设数据库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课程和相应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开发研究能力;在数理统计与金融方向通过开设现代统计分析,西方经济学,保险学与保险精算,银行货币学,数理金融等课程及相应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用现代数学理论与方法处理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该专业开设数学软件实验的课程,开设加强学生数学软件使用能力的实验课程,力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模式与培养计划
根据专业模式与方向的定位和学校培养计划的总体部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按照适应学科理论与专业方向理论、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培养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实践环节五部分。通识教育主要是科学与文化、公民与社会、民主与法制、文学与艺术类对全校所有专业都要求的能力的培养,这里既包括了文化艺术修养、公民法制意识的培养,也包括了外语、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培养,也是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普遍要求,特别在新的计划中把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对人才的普遍要求,把数学建模课也列入通识教育的范畴;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经典的数学理论,主要是从事相关专业的必备的理论基础和必备的素养,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经典的三基,以及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计算方法、运筹学几门应用数学基础,以培养学生数学理论和数学应用的基础;专业基础主要根据专业方向的要求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和随机过程等软件工程和数理统计与金融两个方向都需要的基础;专业方向课分别包括了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软件工程方向的前沿课程和现代统计分析、西方经济学、银行货币学、数理金融等数理金融方向的现论;同时还开设了近世代数、泛函分析、拓扑学基础等数学专业的现代基础课程,使学生的数学修养有较大的提高。然后再经过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课内实验与独立开设的实验等相应的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达到既有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又有软件工程方向或数理统计与金融方向的必要知识,还具有应用数学方法的建立和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以及较熟练的使用数学软件和必要的外语交流能力。据此,我们对2005版的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先后形成了2006版、2008版、2011版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计划。
三、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要实现培养出适应现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只对课程的设置进行重组,而不进行实质的改革是不够的,必须对教学的理念、教学的方法与教学的实践环节进行彻底地改革,强调大众教育与通才教育意识,尽量做到一专多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数学的专门教育,能将数学的思想、方法用于科学技术领域,特别是软件工程和数理统计与金融领域。因此,在系统的数学知识和专业方向的教学中,应注意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面向科技领域、面向实际生产领域,了解数学在军事科技、工农业生产、行政管理、经济经营以及金融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课程体系的改革也不应只停留在形式上,应该构成从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到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以及计算机编程求解和软件的应用、开发能力的训练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把素养、素质教育与创新意识、能力培养融于整个教学体系中。这就要求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把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融解于实际问题教学、实际案例教学之中,使得到多年实践的数学建模的教学模式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加强实践环节不应仅仅停留在计划上、口头上,而要把实践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不要只停留在课本知识的验证和实际情形的模拟上,而应该加强实践教学跟实际生产的结合,让学生到生产实际、社会实际中去调查、去学习,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案,特别是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校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安排一周的认识实习,通过参过软件企业、培训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实习基地使学生对这些企业有所了解,促进学生尽快地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而制定自己的学业规划。在大二第二学期末学生根据自己的规划选取学习方向,大三开始分方向教学,在大三第二学期末安排三周的专业实习,分方向进行,软件设计方向的学生到软件设计相关的企业、培训机构实习;数理统计与金融放行的学生到政府统计部门、保险、证券及银行等金融企业实习。在大四第一学期末和第二学期,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企业的要求和需要,学生可以选取到就业意向的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时间根据需要确定,其余学生按培养计划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三周的毕业实习。这些实习环节有力地保障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实践。
我们在数学和应用数学教育的基础上,选取与之有着紧密联系的两个交叉的应用学科软件设计和数理统计与金融作为专业方向,一方面是为了达到宽口径、分流培养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满足这两个领域人才对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的要求,因为要在这些领域做出开创性的工作或者解决一些目前面临的问题,没有坚实的数学基础作后盾在现在的形势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学时的分配上,基本按照通识教育占40%,学科基础占30%,专业基础占15%,专业方向占15%,实践环节融于各部分之中,而且实践环节的学生不低于总学时的25%,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方向的教育中实践环节应有较大的比例,应避免理论教学时数过多,影响实践教学的情况的发生,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地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增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学生可在所选方向上自由地选课,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长,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由于我校数学与应用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培养模式还需要经受教学实践的检验,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地对培养模式、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和完善,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进都将不断深入,因此这一课题、项目的研究在实践中还将继续进行。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将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董玉婷,赵秀鸟.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J].科技信息,2008,(17):537-538.
应用数学课程在我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设置为120学时,在大学第一学年的上下两学期授课。第一学期为70学时,第二学期为50学时。教学内容分为一元函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几大部分。由于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怎样选取讲授内容,怎样使选取的讲授内容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成为关键。
(1)从几年教学积累的经验来看,在以往选用的教材中都没有三角函数以及角的知识的内容,只有在一元函数微积分中简单温习一下三角函数。而三角函数和角的换算这部分知识又是建筑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中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专科学生,有些学生的数学基础并不好,所以我们应该把三角函数以及角的换算等内容加入教材内容当中。详细地讲解一下这些内容,为学生工程测量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微积分在建筑力学等专业课中有很多应用,所以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微积分计算方法等基本内容一定要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并且编写合适的习题让学生不断练习,从而使学生由会做到熟练。因此这部分内容应该作为整个应用数学课程的重点进行讲解。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微分方程几部分我们在选取讲授内容的时候应该针对建筑专业学生的特点,除了讲解基础理论之外,还应该结合建筑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需要,适当地去粗取精,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在教授应用数学的这几年中,我们也不断地寻找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应用数学教材,也曾编写过教材。这些教材中都无一例外地把级数这部分选入教材之中。笔者认为级数这部分对于高职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其后续课程的应用并没有很多用处,并且这部分内容对于高职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以把这一部分从建筑专业的应用数学教材中删除,而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其他的对他们更有用的数学知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除了在选取教材内容、讲解内容上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外,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结合教材编写一本配套的练习册。因为在几年的教学中发现,一本教材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专业而编写,其课后习题是对课堂讲解内容的运用和练习。那么我们可以在这些习题中挑选一些专业后续课程所需用到的内容的练习题,再加入一些我们结合专业自己编写的练习题,制作成一本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应用数学练习册。这样学生在做练习册的同时,既掌握了本专业后续课程所需要的知识、不用做大量的练习题浪费他们的时间,又使他们觉得应用数学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以理解和掌握,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