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绘画活动 儿童 情感教育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77

自20世纪以来,国内外都非常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实质就是充满关爱的人性化教育,在绘画中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儿童的天赋,收获快乐、美好的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孩子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充裕,在众人的呵护与关爱下成长,孩子任性、自私、脾气暴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与小朋友相处的不融洽,唯我独尊,缺乏自信等。这些缺点的暴露,也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情感教育对儿童的重要性。

一、绘画在儿童情感教育中的重要性

绘画是儿童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绘画在儿童情感教育中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情感是人格要素的核心因素,儿童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认知上的发展,也表现在情感的发展,但是,人的情感在成长中往往容易被忽视。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哲学家就批评日本的教育因为缺乏情感教育层面而成为“忘掉了另一半教育”、“ 牺牲了另一半教育”。长期以来,我们中国的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处于培养人格要素的基础时期――小学教育阶段,往往会忽略其情感的成长。在美术教育环节中,小学的美术教育目标一直定位在如何培养儿童的美术兴趣,初步掌握如何使用美术的工具及材料以及技术技能,表现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教育重心倾向于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的美术教学不足之处开始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儿童不愿意很好地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事物,不能更快更好的积累情感经验,丰富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后来尽管有人对美术教育目标进行了相应修正,把美育的目标定为:“萌发儿童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但由于这是一个相对来说较为笼统的美育任务,具体到在美术教育领域尚不明确,因此儿童教师在现实教学实践的工作中,还依旧沿袭着一些旧体制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注重传授一些美术活动知识和技能技巧,强调儿童对美术的理解和反应不顾及孩子真正想要什么。

儿童在绘画中,可以适当的增强自信,培养儿童独特的情感,还可以发展对美的感受;绘画水平的不断提高,还能使孩子学会欣赏和感知美,创造美,在画中感受到自然美。

儿童和成人一样具有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兴奋、快乐的表现为积极的情绪情感,忧虑、紧张则为消极的情绪情感,绘画能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假如教师处理的不当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绘画有助于调节儿童不良情绪情感的作用,可以疗伤儿童受损的心灵,绘画能表达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绘画是沟通儿童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纽带,可以把压抑的情绪描画出来,我们知道绘画能丰富儿童的情绪情感世界,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美感,还可以消除儿童不良情绪,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有利保证了身心健康的发展。

目前教育界越来越关注儿童的情感教育,步入21世纪的中国儿童教育,应该是通过各种教学途径和方式来帮助儿童实现认识、情感、能力、个性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我国目前每个家庭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比较宠爱甚至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不合群、认生、自私、缺乏自信心等。儿童时期是孩子是健康情绪和情感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期。因此该如何系统的、有目的地的培养好儿童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的情感品质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是表现自身情感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应充分运用美术教育这样的载体,积极鼓励和培养儿童的积极情绪和情感,疏导和控制孩子自身消极情绪和情感,利用美术作品所表现出多元性及个性的特点,让儿童在体验成功的创作中享受过程和喜悦,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促进自己自身宽容大度、尊重他人、豁达乐观等道德情感的形成,这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绘画活动中儿童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儿童的情感教育关注不高

教师与家长过于关注儿童知识智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许多儿童出现自闭、思想偏激的主要原因是对儿童的情感教育关注不高,重智商,轻情商的陈旧教育误区造成的,严重的阻碍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教师自身情感素质欠缺

教师言传身教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如果教师自身情感素质较高,潜移默化的也会影响与提高儿童情感素质,同时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儿童消极情绪情感的变化,能够科学合理的帮助儿童消除消极情绪,站在儿童的角度帮助他进行情感调控,获得情感认知,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许多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三) 绘画活动选择的情感教育内容相对欠缺

绘画活动选择的情感教育内容相对欠缺,原因是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偏重认知、偏情感教育的思考,甚至根本就没考虑情感的问题,造成儿童情感欠缺,严重地影响了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绘画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策略

绘画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对儿童情绪情感发展与个别差异,缺乏相应的对策和处理技巧,教师不但要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还要帮助与引导情绪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组织策略和技巧,对儿童采用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情感教育方法,在现实的情况下教师实施绘画时,对所有的儿童一视同仁,都是千人一面,教师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不同个性儿童的不同情感体验。

三、绘画活动中儿童情感教育的策略和

方法

(一)关注儿童的情绪情感状态

儿童的情感变化较敏感,在绘画中儿童的情感体验时好时坏,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自信,有时胆怯,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有时搞分裂,有时团结友爱,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情感状态,处在不同的角度理解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对儿童消极的情绪情感,采取正确方式及时耐心的给予引导,恰当的掌握情感教育时机,为儿童日后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二)营造和谐的绘画环境

儿童情感学习常常是在教师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它不同于认知的学习,所以,教师的情感对儿童健康的情感教育至关重要,教师只有一心一意、积极地投入自己真实的情感,主动去带动和感染儿童,才能使儿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绘画中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是,一句温馨的提示、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增强儿童自信。为儿童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绘画环境,让儿童确实感到绘画是享受,而不是负担,才能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培养儿童健康的情绪情感。

(三)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在绘画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同时也要学会包容孩子的缺点,努力为儿童营造和谐的良好环境,在绘画中有意识的分析每个儿童的情感态度,用教师的爱心去理解儿童,使儿童学会合理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渐渐对情绪情感的调控能力。

(四)提高教师的情绪情感素质

加强儿童的情感教育,应提高教师的情绪情感素质,因为教师教学的经验,知识含金量、心理承受力,处事态度是直接影响儿童情感发展的主要因素,儿童的情感不稳定而且比较脆弱,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懂得用自身积极健康的情感实施教育。首先,教师必须具有科学的情感教育观。在绘画中与儿童交流时,要用平常心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位儿童,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进行区别对待,绝对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儿童;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在绘画中尊重儿童的选择与建议,让儿童自主、自愿的绘画,绘画要满足儿童的意愿,教师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儿童,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因此,只有提高教师的情绪情感素质,才能更好地加强儿童情感教育,作为个合格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最后,教师情感教育的技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绘画中儿童情感教育与教师的正确组织和引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真确引导有利于儿童想象力的发挥,另外教师利用非语言动作传达情感,有利于儿童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

儿童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时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儿童时期没有良好的情感教育,日后很难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绘画是学前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今教育对学前进行情感教育主要任务。通过绘画活动中儿童情感教育的分析得知,教师、家长对儿童的情感教育认识不足,有待提高。教师的情感素质也应不断的提高,在绘画活动中要掌握情感教育的良机,使幼儿充分体验和理解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并感受到教师的情感,达到教师与儿童心灵共鸣。总之,为了培养儿童健康良好的情绪情感,儿童情感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绘画进行正确的引导,让教师、家长和社会都积极地行动起来,为情感教育健康快乐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屠美如.学前绘画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朱家雄.学前绘画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钱初里.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高蕾.情感・艺术・生态式艺术教育――试论情感教育的审美模式[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5]王彦波.幼儿园游戏中情感教育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刘婷.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区儿童保健生长发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90-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会医疗体系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了儿童保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儿童的常见健康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儿童保健,对儿童疾病和健康问题进行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社区儿童保健的现况分析:社区儿童保健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儿童进行持续性、整体化的健康管理,以保证儿童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社区是儿童生长的主要场所之一,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好坏,与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2]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健服务,是整个社会对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要求。每个社区都应配备具有医师资格的专职儿童保健人员,定期接受相关保健知识的培训,每年对社区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心肺检查等,为儿童家长提供健康咨询,为社区内儿童提供医疗保健。

0-6岁儿童健康管理:

1新生儿家庭访视

1.1新生儿出院后1周内,医务人员到新生儿家中进行新生儿家庭访视,同时进行产后访视。了解出生时情况、预防接种情况、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等。观察家居环境,重点询问和观察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脐部情况、口腔发育等。为新生儿测量体温、记录出生时体重、身长,进行体格检查,同时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母乳喂养、护理和常见疾病预防指导。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种卡介苗和第1剂乙肝疫苗,提醒家长尽快补种。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补筛。对于低出生体重、早产、双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访视次数。

1.2指导按需哺乳并介绍母乳喂养的优点:母乳成分合理,能够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增强婴儿免疫力。此外喂养简便、安全卫生、温度适宜,还能增加母婴感情交流,并利于母亲产后恢复与身体健康,指导产妇从观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养。

1.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

1.3.1此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所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常见于3个月-2岁小儿,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我国北方佝偻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可能与北方冬季日照短,严寒季节缺少户外活动有关。其早期表现为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夜间惊啼等,常伴有多汗,尤其是头部,致使小儿常摇头擦枕,出现枕秃,严重者可出现骨骼改变,如鸡胸、肋外翻等。故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诊。

1.3.2指导产妇为预防佝偻病,出生后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并应加强室外活动,每日不少于1小时。此外,生后1-2周开始,作为预防,应每日口服维生素D400-800IU,直至2周岁。

2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

新生儿满28天后,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进行随访。重点询问和观察新生儿的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等情况,对其进行体重、身长测量、体格检查和发育评估。对体重增长不足500g者应查找原因,按体弱儿进行管理。

3婴幼儿健康管理

3.1满月后婴幼儿在3、6、8、12、18、24、30、36月龄时,分别进行随访服务。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随访之间的婴幼儿喂养、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做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中医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在婴幼儿6~8、18、30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测。在6、12、24、36月龄时使用听力行为观察法分别进行1次听力筛查。在每次进行预防接种前均要检查有无禁忌症,若无,体检结束后接受疫苗接种。

3.2幼儿膳食指导:4个月左右可以添加辅食,添加的原则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需选择细软食物,同时注意均衡选用鱼、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避免小儿挑食。

4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

为4~6岁儿童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随访之间的膳食、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血常规检测和视力筛查,进行合理膳食、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中医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每次进行预防接种前均要检查有无禁忌症,若无,体检结束后接受疫苗接种。

5加强流动儿童管理

流动儿童住处多为租住,更换频繁,不好管理;有些家长留的电话已经更换,不及时通知,容易失去联系;有些家长文化层次低,保健意识差,不好沟通;这些情况最终限制了儿童保健工作的连续性。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保健知识,社区医生要深入到社区,摸清流动儿童底数,了解其去向,保证他们得到优质、连续的儿童保健服务。[3]

6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主要是宣传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工作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保健的内容不同,教育的内容就不同。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比如举办知识讲座、观看光碟、出板报、发传单等。

7健康问题处理

对健康管理中发现的有营养不良、贫血、单纯性肥胖等情况的儿童应当分析其原因,给出指导或转诊的建议。对口腔发育异常(唇腭裂、高鄂弓、诞生牙)、龋齿、视力低常或听力异常儿童应及时转诊。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儿童保健工作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卫生保健也日益受到社会、家长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因此需要基层医务工作者通过优质、热情、周到的服务做好儿童保健工作,促进与儿童家长的交流沟通,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3]

参考文献

[1]田爱红.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对儿童健康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1):1932-1933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为此,编辑邀请了首批专家中橙色星球CEO龚菲菲来探讨有关于姜丽素质教育的话题。

QA对话

上期,我们探讨了艺术都是相通的,从小让孩子接触高品质的音乐,一定会对他个人品味的形成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而且现在的大多数家长都希望音乐能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用音乐表达自己的独立人格,拥有更多自信,健康的长大。其中,儿歌给了孩子最初的音乐审美的启蒙。

那儿歌应该如何选择?本期我们来探讨这一话题。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如今的儿童音乐市场现状,目前具有怎样的时代特色?

龚菲菲:真正适合当代312岁儿童的流行音乐,其实是断档的。

当下,03岁低龄儿童大部分还是在听6080年代的经典儿歌,稍微大一点,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到小学的孩子中,火爆的往往是灰色儿歌。

灰色儿歌是指不适合孩子的成人的流行音乐,像小苹果,江南STYLE,鳳凰传奇的音乐以及一些描述情爱的、内容颓废的歌曲等。真正适合当代312岁儿童的音乐,其实是断档的。

记者:您认为儿童音乐具有哪些特质,它与成人音乐本质区别是什么?

龚菲菲:在儿童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时,应尽少让他们接触到负能量的内容。

从词来看,成人音乐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描述人内心的感情,释放、剖析、自我陶醉的成份比较多,不免会有大量的偏激、痛苦、颓废状态的描绘。但是儿童在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时,应尽少让他们接触到负能量的内容,或者不属于他们年龄段体会的情爱的内容。儿童歌曲中的词,还是需要正向、阳光、积极的内容,以保证儿童健康自信地成长。

从曲子来看,我觉得区别不大。尽可能让孩子从小就多接触一些音乐类型,各种国家民族的音乐、各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各种编曲的不同风格,都应该让孩子们体验到,打开他们从音乐的角度认识世界的大门。

记者: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深耕儿童音乐市场和培训教育?

龚菲菲:社会上太少人关注儿童在优质音乐上的需求,希望可以通过一些引导,让社会各界重视儿歌的重要性。

一是自己的育儿过程中有这个需求,二是在贝瓦儿歌4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入的了解到了这个市场的空白。社会上没有太多的人关注儿童这一群体在优质音乐上的需求,我希望引发全社会一起关注儿歌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其一,儿歌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大门;其二,儿歌给了孩子最初的音乐审美的启蒙;其三,健康正向的儿歌作品能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格。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儿保个人述职范本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

我的本职工作是:儿童保健管理工作。我接任儿童保健管理工作以来,积极响应卫生局和妇幼保健院的号召,始终认真贯彻《母婴保健法》的相关规定,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在履行医师的职责中,我以规范儿童保健管理为重点,开拓儿童保健服务新技术,切实保障辖区儿童健康,圆满地完成了儿保工作,全面履行了儿童保健医生岗位职责。

第一、态度端正,爱岗敬业,恪尽职守。

1、态度端正,目的明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思想上,我积极要求进取,一直以医学骨干和楷模为榜样,端正明确的行医态度,树立良好的工作理念。医学是仁慈的,做儿保医生要有一种发自骨子里的对儿童的喜爱,才能对工作充满热情,才能在服务中诠释儿保医生的神圣职责。儿保医生的职责是为儿童的利益服务,关注儿童家长的卫生需求,诚信是重要方面,尽责是对儿童及家长的承诺。

2、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儿童保健管理工作是窗口行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对儿童及家长最美好的献礼。在履行职责中,我一直奉行着我奉献、我快乐的工作理念。我用乐观健康的心态面对工作,自己快乐,工作效率高,身心有益。我博客的题目是《知道小孩子眼中是什么吗? 是希望》,这充分表达出我对儿保工作真挚的爱。

歌德说过: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会在工作过程中感到高度的快乐。我首先是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其次是在工作中创造性的挖掘、占有、获取新的物质与精神源泉。人是为了快乐而生存,然而什么是快乐呢?从工作中能够获得乐趣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而其他快乐只具有从属地位。

3、恪尽职守,无怨无悔。儿童保健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对新生儿的管理,尤其是新生儿的访视工作。访视工作是最苦最累的,无论是春风拂面的春天,还是气候炎热的夏天,或是秋高气爽的秋天,或是严寒的冬天,访视医生都要按时骑车到新生儿家中进行访视指导。每当我接到访视信后,都用电话及时和产妇取得联系,询问新生儿概况、家庭具体住址、预约访视日期。

在访视过程中,我仔细为每一名新生儿做体格检查,强调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宣传早期智力开发的技能技巧,指导新生儿抚触及护理知识,讲解新生儿期常见病的预防措施及常见生理现象,并耐心解答家长所提的各种问题。

我通过细致到位的服务,深深地体会到赢得家长信赖和认可的重要。作为基层的访视医生,工作条件很辛苦。那是一个暑伏天,呆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感觉非常舒服,刚一出门就仿佛进了蒸笼。

当我骑车到达产妇家时,汗水顺着面颊往下淌,全身粘糊糊的,嗓子仿佛冒烟了。那位农村产妇的屋子更是酷热难耐,家属从冰箱拿出西瓜,让我解暑,我婉言谢绝了,仍旧和往常一样继续工作。访视结束后家属一直送了我很远,感激的心情无以言表。正是这种相互理解温暖着我的心,使我更加坚信:为了孩子的健康,几年来从事儿保访视工作,再苦再累我也无怨无悔!

第二、强化管理,健康宣教,特殊管理。

1、强化管理,措施到位。我认为保健医生对儿童的管理是一种严肃的爱。爱自己的孩子是母亲的天性,但是爱所有的孩子却是儿保医生的神圣天职。对基层的儿童保健强化管理是对工作负责的集中体现,更是履行职责的棘手问题。这集中体现在体检中筛查出异常儿童的转诊和追访工作。转诊要求及时,追访要求到位。

转诊和追访小结:高危儿智力筛查转诊1人,经连续监测和追访指导,患儿王某,目前智力筛查正常。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筛查转诊1人,患儿周某,目前患儿情况良好。先天性心脏病转诊4例,其中2例为周三门诊时首次发现,蒋某已经进行手术,目前患儿体健。蒋某家长再三感谢,不断地重复着说:李大夫,您真好!我们来北京能碰到您这样的好医生真是有福气!

2、健康宣教,深入人心。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是一种幸福。健康宣教的重要性不仅在此,最重要的是为儿童家长--更新育儿理念,使他们做到8小时育儿,24小时思考科学育儿。健康宣教具有伸缩性强--要因人而异;健康宣教实施困难--需要不断强化;健康宣教更需要保健医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睿智的头脑、高超的设计。

首先,我实施了三个加强:加强与上级部门、与镇政府、与村(居)委会的合作,拓宽健康宣教的广度和深度。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利用黑板报,明确主题,强调重点。张贴宣传画,广泛宣传,扩大宣传范围。把握周三门诊,进行一对一的宣教,发放宣传折页。第三,加强流动儿童健康宣教。流动儿童是社会中在夹缝中生存的弱势群体,他们很难真正地融入当地社会中。因此对流动儿童家长的宣教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我一直在努力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对家长在护理喂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3、重点儿童,特殊管理。体弱儿管理以贫血患儿为主,2004年至2009年共管理轻度贫血患儿208人,中度贫血12人,均进行专案管理。佝偻病以预防性投药为主。对所有乳母宣传母乳喂养知识、指导哺乳技巧,促进哺乳喂养成功。

第三、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获得荣誉和证书。

XX

荣誉意味着责任,责任意味着行动,有付出必然有收获。

关注儿童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10-02

伴随着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逐步推进,以及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和家乡进城务工。由于户籍政策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很多儿童不能随父母一同进入打工地,只能留在户籍所在地,这些儿童就构成了农村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长辈或其他相关人员抚养和教育的儿童。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已经相当庞大,全国妇联的推测显示,全国目前大约有61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量的37.7%。由于留守儿童数量众多,加之成因的特殊性,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龄前儿童显著增长,学前教育问题凸显。根据全国妇联公布的统计数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2013年,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已达2342万,较2005年增加了47.73%,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较2005年明显减少,减幅9.65%。学龄前儿童规模的显著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加强对这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部分儿童的抚养教育主要由被委托人负责,被委托人中大部分都是隔代长辈,对孩子更多的是采取顺从、甚至溺爱的方式,不利于这一阶段儿童的人格养成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开展,相关资料表明,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这些省份农村的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数量远不能满足留守儿童教育的需要。相当数量的幼儿园设施比较简陋,教师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2.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按照著名学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大多数人都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受人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总体上,农村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等生理方面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但由于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经常会感到缺乏安全感,亲情、家庭归属感也比较低。留守儿童时常会受到周围同学及其他人员的讥笑和嘲讽,使得这些儿童觉得没有受到尊重,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际上,留守儿童之所以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的感觉,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很多留守儿童父母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久而久之,这些儿童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性格内向,不愿与人沟通,甚至会表现出比较暴躁的性格特征。

3.学校更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疏于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主要场所,学校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更要注重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不少农村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学校在完成基本教学工作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但实际上,教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遵守纪律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对这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情感需求的关怀明显不够[1]。这样做只能满足留守儿童对知识的渴求,却体会不到情感方面的收获。时间一长,这些留守儿童就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不愿与同学交往,自我封闭等。大多农村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疏导训练,很多农村地区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这些都导致对留守儿童人文关怀的缺失。

4.社区教育投入不够,外部环境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社区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如果有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将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但现实中,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监管不力,农村一些黑网吧、录像厅、歌厅等成为毒害留守儿童的重要场所。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对这些孩子的监护往往出现空缺,很容易成为不良风气的受害者,特别是那些独立生活的留守儿童,情况更是不容乐观。社区教育的缺失很容易让留守儿童养成自由散漫,得过且过的性格,甚至形成不良嗜好。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建议

1.增加学前教育投入。较2005年相比,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增长速度方面都显著增加,这一部分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虽然学龄前儿童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考虑到这部分儿童的教育需求。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专项基金,其中应预留一部分用于学前教育投入。经济欠发达地方可以由政府牵头,引导企业、个人参与农村幼教机构的建设。鼓励和引导当地农村中经济条件好、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居民创办幼儿园,为创办幼儿园的居民提供业务咨询和指导,并进行必要的培训。社区应及时为这部分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及时了解这部分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教育情况。

2.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家庭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问题留守儿童出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恢复家庭教育的功能。一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宣传留守儿童的正确教育方法,引导被委托监护人以正确的方式教育留守儿童。二是在劳务输入大省积极宣传父母对子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责任,使外出务工人员明确自己的法律义务,督促其通过各种途径与留守子女进行沟通,增进与子女的亲情关系。三是村委会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了解这部分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鼓励这些孩子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特别是在节日期间,更要通过赠送小礼物等方式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让他们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

3.加强学校的人文关怀。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农村学校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当地教育部门有必要向教师说明给予留守儿童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全员参与关怀留守儿童的活动。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这些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对重点儿童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乡镇或县级教育部门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对辖区学校进行必要的指导。学校应该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师全员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小组。鼓励和引导具有良好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大学生到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农村支教,通过这些大学生对当地学校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和机构进行专业培训。

4.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乡风文明”,地方农村应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努力改善当地的人文环境。县、乡政府、当地村委会共同努力,坚决取缔那些非法网吧、游戏厅、歌厅,规范娱乐经营场所的经营行为,不允许向未成年人提供有害他们身心健康的娱乐服务。规划建设一批可供儿童娱乐活动的场所,引导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形成积极乐观的人格。社区还应该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纠正一些人对留守儿童的偏见,引导大家以正确的方式关心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参考文献: